第一篇:土地开发项目区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土地开发项目区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邢 岩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选择的原则:项目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先易后难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选择的要求:项目合法、以整理和复垦为主、位于国家重点支持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具备、资源和环境条件具备、无权属问题、投资方向合理、基本控制指标符合规定
在近几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项目区的选择存在着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项目区选择的三个基本原则和八个具体要求,希望对全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址能有所裨益。
目前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片块过于分散,有的项目片块过多,相隔太远,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是项目基础设施条件不具备,即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干道路、主干排灌渠系统、堤坝、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具备。三是项目区位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宜开垦为耕地的地区,比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与还草的生态脆弱地带不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四是项目区水资源无保障,比如华北地区,处于严重缺水的漏斗地带,生活用水都十分紧张,解决项目区农业灌溉要靠大量打深井。像此类干旱缺水地区不宜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五是项目将林地、草地规划为耕地,不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投资方向。六是项目建设规模超出规定上限或者低于规定下限,项目新增耕地率低于规定下限。《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对申报国家投资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地貌类型项目的建设规模、单片规模、片数、新增耕地率分别做了明确规定,对于申报基本农田整理的项目新增耕地率可按不低于3%掌握。七是项目建设区属于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项目受益主体有明确的规定:“企业或个人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暂不申报国家投资项目。”八是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限制为其他用途的土地规划为农业用地,如湿地开发、围湖 造田、毁林毁草等。《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符合湿地保护、生态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九是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如工程内容主要为草场改良、矿区生态重建。十是建设大片经济林或生态林。这属于投资方向错误。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是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项目,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其用于经济林与生态林建设是违反土地管理法的。
项目区选择的基本原则
项目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项目区应是一个彼此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人为的割裂与随意的划定都会破坏项目完整性,难以实现项目区整体的目标。项目区地块过于分散,片数过多,或者项目区内与区外严格分离,割断区内与区外的联系,给项目区的实施或完成后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困难与不便。项目区的选择也应根据实际条件的不同,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现实中经常出现两种不合理的做法,一是划定项目区时的“平均主义”。如某县申请一项目,其行政范围内有四个乡镇,项目申请人可能出于某种良好的愿望,每个乡镇都确定一个项目片,这种照顾“平均”的做法“合情”但不“合理”,会给项目规划和实施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项目区的选择应相对集中连片,体现规模效益。二是划定项目区时的“随意主义”。如某县在申报项目时,根据确定的规模的大小直接在地形图上随意“画方块”、“画圆圈”。忽略项目区内部的相互关系,破坏项目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选项时要考虑本地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注意项目区周边基础条件,如道路是否畅通等。
先易后难原则 我国农用地开发整理工作刚刚开展几年,无论是经验还是技术都有所欠缺,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因此,应该优先选取投资环境好、风险因素小、施工难度小的项目。项目投资环境指土地资源禀赋优劣、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态度和参与积极性;风险包括生态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施工难度主要由开展项目所需的技术、资金决定。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直接影响到土地开发整理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减少项目的风险,是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而项目建设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是项目选择时要慎重考虑的。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整理,对提高工作效率、尽早体现效益、鼓舞工作信心大有益处。
因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宜全面上马、遍地开花,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工作难度小、工程量小并具有较大规模的区域优先进行开发整理,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效益。
效益最大化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因此,土地开发整理追求的是综合效益。效益最大化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选择项目区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综合效益问题。只有效益好,土地开发整理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效益好,才会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该项目的开展才会对其他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起到带动作用,土地开发整理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项目区选择的具体要求 项目合法
“合法”是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合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二是符合相关规划。项目合法性要求阐明该项目实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一致。如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是否一致,土地开发是否经过依法审批,是否依据规划避免了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地等。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经依法批准后进行。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 [Page]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规定:“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整理和复垦为主
首先,我们要清楚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从广义上讲,土地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在选择项目区时,应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适当选择开发项目。《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选 择国家投资项目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主,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项目。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荒滩、荒地开发项目,可以适当申报;荒山和严重缺水地区的开发项目,原则上不应申报。”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和项目确定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都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为了鼓励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指出: “坚持鼓励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有关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运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政策,开展农地整理;运用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整理农村废弃建设用地;运用复垦土地置换政策,复垦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运用各项优惠政策,治理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具体政策的执行参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位于国家重点支持区域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即: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要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要建立项目指南发布制度,促进资金与资源合理配置,向重大工程和 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上述区域相重叠的,原则上选择其中一种支持力度较大的区域予以支持。重点支持上述区域内符合以下条件的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1)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利用不充分,整理后新增耕地量较大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2)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幅度较大的土地整理项目;(3)对责任人灭失的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新增耕地量大,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明显的土地复垦项目;(4)水资源总量不足地区的节水效果好、农田灌溉保证率高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5)结合村庄治理开展土地整理,群众积极性高,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6)结合中部崛起,开展沿江、沿路、公路铁路建设后沿线农用地区域改善生产条件、效益明显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基础设施条件具备
申报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区位需具备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干道路、主干排灌渠系、堤坝、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或已拟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上述几项建设正在实施。“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或需要地方资金投入的项目,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提请县级人民政府提供资金承诺函,并按不同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出所投资的工程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条件具备”的要求似乎与前面所讲的重点支持“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项目要求相互矛盾,其实不然。前者是指项目区应具备一定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具有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可能性;后者是指项目区内农田灌排条件、交通条件等较差,具有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容易见到成效。在这点上,我国与国外土地整理的要求是一致的。如德国在进行乡村土地整理时的选择条件是:该区域在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阻碍生产的因素,诸如农田形状破碎、道路通行不便、水利设施不全、开发水平不足等等,但要求整理区域具有一定的交通与水利基础条件。资源和环境条件具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选择还应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承载力。水资源无保障、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不宜开垦为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资源或环境条件恶劣而曾经撂荒的土地不应纳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范围。“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
无权属问题
在选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时,要摸清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有严重权属问题的土地不应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范围。权属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土地权属争议。“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及时调处;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将争议土地纳入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二是项目受益主体不符合规定要求。“企业或个人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暂不申报国家投资项目。”
投资方向合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从前几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情况看,有些项目工程施工费主要用于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虽然有意义,但不符合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法律规定,因此存在投资方向不合规的问题。例如,东北某项目规划建设的防护林、水保林、经济林过多,占总投资的50%以上,超出国家投资范围。北方某项目位于典型的牧区,为矿区生态重建项目,项目的实施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不属于耕地开发项目。上述两个项目,都存在投资方向合情、但不合规的问题。[Page]
基本控制指标符合规定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申报重点与示范项目的规模作出了规定(见下表)。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项目区片块规模下限可以适当放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补助项目规模要求为:项目相对集中连片,丘陵山区100公顷(1500亩),平原地区200公顷(3000亩)以上。规模不宜过大。
开发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不低于60%,复垦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不低于40%,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率不低于10%,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率按不低于3%掌握。
综上所述,项目选址问题是影响整个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应依据前文所述的三大原则与八个基本要求进行筛选,有所侧重,体现项目系统与完整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最终实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目标。
第二篇:项目区概况及土地调查资料
1、项目区概况及土地调查资料
2、农作物种植情况
3、人口调查
4、项目特性
5、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
6、水资源分析
7、土地现状
8、效益分析
9、自然环境分析
10、新增土地分析
11、土地利用状况
第三篇: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石柱县农综开发项目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http://bnz.cq.gov.cn2008年12月16日
近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引导、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深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开展了认真调查研究。
一、我县农综项目区土地流转的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截止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量为22064.6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涉及农户10722户。其流转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转让、二是转包、三是互换、四是出租。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从1999年开始,到2008年共改造治理中低产田土94900亩;(其中1999年9000亩、2000年9000亩、2001年5000亩、2002年13000亩、2003年8000亩、2004年9500亩、2005年9300亩、2006年10800亩2007年 10000亩、2008年11300亩),经调查统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现土地流转8650亩,占项目区面积的9.11%;其中属99年治理的600亩,2000年治理的1000亩,2001年治理的1000亩,2002年治理的200亩,2003年治理的500亩,2004年治理的300亩,2005年治理的2000亩,2006年治理的200亩,2007年1850亩2008年1000亩。流转方式:和全县土地流转方式基本一致,主要有转让、转包、出租和互换,但以出租的方式最为看好。因为有能力的业主看好园区的基础条件也愿意在园区投资发展。土地流转后,主要是用于重点产业的发展,如:2007年的大歇项目区的土地流转主要发展辣椒产业和中药才产业,2008年下路项目区的土地流转主要发展辣椒产业,2005年冷水项目区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展莼菜产业;2000和2001年龙沙园区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展果园、蔬菜和苗木种苗基地;2003年宇城坝园区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展蔬菜。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行为不规范。在参与土地流转时,当事双方多是口头协商,绝大部分农户都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土地流转协议或者合同,也很少通过村组同意;有些签订的合同也不规范,容易导致土地纠纷。这主要因为:一是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依赖,对土地的感情依然深厚,存在签合同“怕丢失土地”的潜意识;二是大部分基层组织和农民对已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4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不了解,根本没有按照“管理办法”规定操作。
2、缺乏服务指导。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对土地流转从不过问,即使参与了,也只是简单的提供信息等。
3、多因素制约流转。一是农民的恋土情结根深蒂固。当前,虽然很多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有一些固定或较稳定的非农经济收入,但还是担心今后生活问题,而土地
能给予他们最安全的保障,农民怕因为土地流转而失去土地,因此宁愿弃耕闲置也不办理流转。二是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业投入大产出小,生产效益相对较差,且具有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尤其在边远落后地区,农业生产能力低下,一般情况下,业主都有惧怕心理,不愿投资农业,导致农业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程度低,不能促进土地规模、有效流转。三是土地法律上的身份限制、社会保障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差等都制约着土地流转。
三、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的思考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融入全球经济之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许多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规范和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统一干群思想认识,引导农民在观念上明确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和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等政策,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现有承包关系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各基层组织应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积极地将土地流转出来,适当集中土地资源,发展规模种植,发挥规模效益。
(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的对象和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土地流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有偿流转,具体经济补偿因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不同,补偿标准应得到流转双方的一致认可。土地流转不能下硬指标,不能强制推行,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三)提高流转土地效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只有流转土地的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双方才能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没有经济效益的土地流转关系是不牢靠的。政府部门要在提高流转土地的产出率上下功夫,帮助土地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和区域内土地流转市场价格体系,让更多的愿意流出土地的农户,将土地流入到产出水平较高的土地经营者手中。二是要利用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以规模收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四)加快经构调整,为土地流转注入催化剂。首先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各地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产业,采取合理有效的办法鼓励和引导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种植优势作物的大户,逐渐促进产业化升级,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形成规模和竞争力。农业大户的增加自然能促进土地流转。其次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市工业和乡镇工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合理转移,稳定增加非农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流转起到了催化作用。同时,建立适应农村“3899”式劳动力结构的土地流转工作机制。一是制定政策,明确措施。将农村土地流转纳入县、乡、村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农户外出前,将耕种不了的土地委托给发包方进行流转,签订委托协议,发包方根据协议对土地进行合理、有效流转。三是循序渐进推动流转。长期外出务工和有稳定非农职业的承包户不愿放弃土地,各级职能部门应充分尊重其意愿,尊重社会现实,引导他们将土地流转出去,逐步活跃农村土地流转。
(五)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各乡镇、村应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中心(服务站),负责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日常管理,引导和督促农民自觉、规范流转,负责处理一般性的流转纠纷,对流转合同进行立档备案,要积极地、经常性地开展工作。县级应成立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依法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措施,规范行为,形成经常性的工作制度。首先是要明确土地流转的原则、范围、形式、程序以及对违规流转行为的处理办法等;二是制定标准的规范性合同文本,乡村组具体负责对合同的指导、签证等;三是建立流转档案,乡、村组各级应建立流转合同备份档案,以便掌握流转情况和监督流转行为。同时要对拟转出方的土地基本情况和拟转入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如实登记造册,以便为流转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流转顺利进行。四是建立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土地流转纠纷解决在基层。
(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保体系,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目前,我市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土地现在仍是农民最依赖的基本生活保障,离开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流转还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小面积的流转。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妄不可采取强制手段。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势所趋,只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多层次(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会慢慢弱化土地的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石柱县农综办
第四篇:土地整理与开发复习提纲201412DOC
土地整理与开发主要复习内容
考试范围:前七章内容+项目预算+三次课堂作业。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论述。
1、简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简述3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课本P54——P56)
(1)RS技术
在土地整理领域,利用RS 技术不仅能采集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信息,而且能获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利用航天RS 技术获取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为进行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等提供基础资料;利用航空RS技术,不仅能获得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而且能获得微域土地的详细信息,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2)GIS技术
土地整理涉及的大量空间信息处理,可以利用强大的空间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的GIS来实施。根据RS资料和非RS资料,利用ARC Info、MapInfo等GIS软件,建立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能很方便地实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件制作和成果输出等。
(3)GPS技术
GPS主要用于土地整理中的定位。其流程如下: a、选点。GPS测量站应选择在较开阔的地方,而且要避免多路径效应,即反射波对直接波的破坏性干涉而引起的站星距离误差的影响。GPS测站不宜设置在具有强反射的地面和具有电磁波强辐射源的环境。
b、网形设计和时段安排。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将欲观测的土地整理区控制点连同必要的已知的三角点和水准点构成GPS卫星定位网。网形设计的一方面要顾及各GPS测站的精度均匀,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构造一些区域性的子环路和全局性的网环路,以利于探测和剔除GPS数据粗差,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c、外业数据采集。每时段观测中各台仪器应基本保证同步观测,各时段安排根据总体网形结构要求而定,但应照顾上下时段的衔接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d、外业检核。GPS数据采集后,采用随机软件进行基线计算。外业检核分为同步环检核和异步环检核。根据土地整理的具体要求,确定某一容差,当环路闭合差大于该容差时,则环路中某条或多条基线可能存在粗差,借助其他异步环可对粗差进行定位,然而对有粗差的基线重新结算。如解算无效,则该基线需要重测。
(4)3S技术合成
a、GIS和GPS结合。利用GIS中的电子地图和GPS接收机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组成GIS+GPS的各种电子系统,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其陆地用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资源勘测、工程测量、规划控制等。
b、GIS和RS结合。对于各种GIS系统,RS是重要的信息源和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同时GIS可以提供RS图形处理所需的一些辅助数据,以提高RS图像的信息量和分辨率,从而提高RS图像处理和解译的精度。
c、3S技术的整体结合。集RS、GIS和GPS技术的功能于一体,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GIS,是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处理、更新及动态地理过程的现势性分析与提供决策辅助信息的有力手段。
3、简述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内容。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的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只是农用地整理潜力;而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包括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整理农村用地结构,如归并零星地块、平整土地,农村道路、渠道等综合治理、中低产农用地的综合改造及集中村庄及乡村企业用地、搬迁和内部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等。
(二)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调查和评价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是调查与评价在城镇规划区域内,对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的城镇土地利用布局,按城镇发展的规律和新时期城镇发展而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可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
(三)废弃地复垦潜力
(四)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4、简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程序。
(1)准备工作:成立工作小组;落实经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组织技术培训
(2)调查与分析:收集基础资料;确定调查的指标及其权重;整理资料与分区、补充调查;分析与评价
(3)编制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比例尺:最小1:1万 协调论证:反馈意见,修订结果
(5)调查与评价结果的评审和报批:专家论证;进一步修改
5、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有哪些?
(1)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湿润度、干燥度等。
(2)地质与地貌因素。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等。(3)土壤因素。母质、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表土含砾、有机质和腐殖质厚度等。
(4)水资源因素。水源保证率、排灌能力、水利设施、地表水水位、流量等。
(5)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
(6)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管理水平、耕地产出率、耕地利用率、耕地中闲置土地比率等。
(7)生态因素。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地貌环境、农药肥料的输入对土壤、水质的影响。
6、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第一次课堂作业)(以下仅供参考,可以结合自己当初找的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报告回答)
(1)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土地整治潜力调查的内涵、土地整治潜力调查的内容、潜力功能区划分;
(3)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评价:项目区农用地资源现状、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目标;
(4)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分析评价:宜农土地现状分析、宜农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5)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6)土地复垦潜力调查分析评价:采矿用地现状分析、采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7)专题研究成果:文本成果、图件成果。
7、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任务是什么?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任务是:对区域土地整理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和方向;安排重点整理区域、工程和项目;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内容是:分析土地整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区域土地整理潜力 分析;确定各区域土地整理目标和任务;确定区域土地整理规模布局和项目;分析评价区域土地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确定实施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的措施。
8、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第二次课堂作业)(以下仅供参考,可以结合自己当初找的土地整理规划研究报告回答)
(1)规划总则: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指导原则、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依据;
(2)规划背景: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3)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整治需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治分区、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需求;
(4)土地整治战略:土地整治战略、土地整治空间布局;(5)土地整治目标与任务:规划目标、主要任务;
(6)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整治的后期管护、优化农田的生态景观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7)规范推进城镇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城镇村空间体系、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稳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历史名镇名村保护;
(8)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土地生态体系、发挥耕地的生态景观功能、促进水土资源协调、促进林地系统建设、加快土地复垦;(9)土地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示范项目;
(10)土地整治资金与效益:资金需求、资金来源、预期效益;
(1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整治模式和整合整治平台、严格执行规划、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健全实施督管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9、简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容、方法与程序。
(一)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容
一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其中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类用地之间的面积比例,而土地利用布局是指在各个项目区确定与其对应的土地利用最优方式和空间定位。
二是规划工程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标准。
(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程序
1.准备工作;2.调查分析;3.拟定规划方案;4.协调论证;5.规划评审和报批。
(三)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1.公众参与方法;2.系统分析法;3.统计分析法;4比较择优法;5.其他:回归分析、数学规划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
10、简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成果及要求。
(一)项目规划文本的内容 1.前言 介绍项目来源,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的批复情况,项目规划的任务和依据等。
2.项目概况
(1)项目区所在县的概况;(2)项目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涉及乡镇、行政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种植情况;(3)项目区基础设施(水利、电力、道路等)现状、对项目建设的影响;(4)土地利用现状(类型、面积、结构和土地权属、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土地适宜性分析(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土地利用布局);(6)水资源平衡分析(根据水资源状况,分析灌排方法和技术);(7)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依据项目建设目的而定)
3.规划目标和方针 确定规划目标(围绕项目建设目的和项目区概况的分析,本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各项工程的配套建设)。根据目标,确定规划院长(各项工程的综合布局原则、技术原则、经济原则等)
4.规划方案
(1)规划标准(工程防洪标准、道路建设标准、灌排标准);(2)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适宜性评价,项目目标,配置各类用地);(3)土地利用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灌排水工程、农田防护工程以及不同类型、等级工程的建设数量;(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初步计算各类用地数量);(5)土地权属调整(由于土地分配是土地开发整理后期的重点,涉及到各权利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规划方案只提权属调整的基本原则、程序、注意的问题等,暂不提出各村、组具体分配的土地数量);(6)投资规模估算和资金筹集使用
5.规划方案评价(1)社会效益;(2)生态效益;(3)经济效益
(二)项目规划说明的内容(1)项目规划过程;(2)项目调整情况;(3)主要资料来源和引用;(4)规划标准与有关技术问题;(5)与有关部门规划(部门意见)的协调处理;(6)规划方案的选择(各主要可能方案的优缺点);(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项目规划图件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项目规划图;(3)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4)单体图。
11、土地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比例、空间布局;(2)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选定作物种植结构的最佳方案;(3)确定水利设施建设的数量、等级和位置;(4)确定区内交通道路的类型、数量及位置;(5)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6)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和发展方向。
12、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文本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1)项目简介:项目名称;项目区位置与范围;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目标;项目投资及估算依据
(2)项目背景:项目所在县概况;项目提出的缘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3)项目区概况: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灾害;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条件;居民点建设发展现状
(4)项目分析:项目合法性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土地适应性评价;公众参与分析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规划原则;建设标准;规划方案比选;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6)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土地权属调整原则;权属调整程序
(7)设施措施与工程管理:实施措施;工程管理
(8)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条件;天然建筑材料;施工布置;主要工程施工;施工进度
(9)投资估算:编制说明;估算费用构成;资金筹措;投资进度计划(10)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经济效益分析;耕地质量等级
(11)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可行性研究结论;建议(12)附件
13、简述土地整理项目中如何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课本P156第二节)
14、简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包括田面高程设计、土方工程量计算、土方调配等;(2)典型田块设计;(3)水利工程设计,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沟横、纵断面设计,水工建筑物设计等;(4)道路工程设计,包括道路横断面设计和典型道路纵断面设计;(5)防护林工程设计,包括农日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路、护沟、护渠林设计等;(6)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包括梯田设计、坡地蓄水工程、沟头防治工程设计等。
程序:(1)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成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技术组、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实地踏勘、收集工程设计的所需资料等。(2)拟定设计标准:设计标准是开展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主要涉及到灌溉、除涝、道路等主要方面的设计标准。(3)工程设计:根据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列出所有需要设计的工程名称、设计标准、位置及其注意事项;在全面熟悉设计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搜集所需资料;进行有关参数选取和计算,及单体工程设计;计算单体工程设训工程量。(4)工程量汇总:工程量汇总的目的是为土地整理工程预算提供依据,因此,必须依据预算编制要求,做到分项分类统计,并配有说明。(5)成果整理:主要包括编绘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图册,编写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报告及其他需要提交的重要设计资料并装订成册。
15、土地平整中土方量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上机实验有什么感受?)
(1)方格网法:适用于地形坡度变化均匀和能够找到挖填分级诶按的地块,其特点是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方法较为复杂(2)横断面法:适用于高差变化比较大、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自然地面复杂的地区;挖直深度较大,截面又不规则的地区;道路等带状地形,其特点是计算方法较为简单方便,但精度较低。
(3)散点法: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挖填分界补明显的地段,虽其特点是测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点。
16、土方调配的原则是什么?
(1)填方、挖方基本平衡,减少运土;(2)填、挖土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应尽可能小,以使总的运费降至最低;(3)好土应用于回填质量要求高的区域;(4)调配应与地下构筑物的施工相配合,地下设施的挖土应留土用以再填土;(5)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及路线,避免对流与乱流现象,同时便于调配,机械化施工。
17、简述明渠灌溉工程的设计程序?(课本P187明渠灌溉工程设计)
18、渠道(或排水沟)断面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P191—P199 渠道断面设计 P223—P226 排水沟断面设计
19、能够绘制沟渠、道路、或梯田的横断面图。
P191 渠道的横断面 P224 排水沟的横断面 P228 道路的横断面 P240 梯田的横断面
20、列出几种土地整理项目中用到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坡工程:梯田、坡地蓄水工程、护坡工程;(2)治沟工程:沟头防护工程、防冲坝工程、淤地坝;(3)治滩工程
21、土地整理项目预算的构成。
(1)工程施工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材料价差、未计价材料、税金组成。其中直接费又包括直接工程费(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措施费(临时设施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施工辅助费、安全施工措施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间接费又包括规费(工程排污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和企业管理费(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费用)组成。
(2)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运杂费、运输保险费和采购以及保管费组成。(3)其他费用:由前期工程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拆迁补偿费组成。(4)不可预见费
22、工程施工费的计算。(第三次课堂作业)【PPT第三讲: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实务三(工程施工费预算编制)2】
第五篇:土地开发协议
土地开发协议
甲方:
乙方:民乐县洪水镇乐民村一组克家庄路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为明确土地开发的相关责任,本着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原则,特签订本协议,共同恪守。
第一条
开发项目及地址
1.民乐县洪水镇乐民村一组克家庄路北城中村改造工程; 2.用地范围:民乐县洪水镇乐民村一组克家庄路北,开发规划区在县城东至民乐四中,西至洪水榨油厂、南至北环路,北至世纪嘉园。
第二条
项目用地性质
1.建设用地按实际测量面积核算相应经济及数量指标,全部为甲方开发用地。
2.乙方土地性质现为集体土地,由乙方负责协助甲方办理土地出让手续,费用由甲方承担,土地使用权为甲方。
3.甲方必须根据城市规划及红线进行建设。第三条
合作方式
1.乙方提供建设用地,甲方修建。2.项目建成后,甲方给洪水镇乐民村一组克家庄路北84户农户。经双方协议,每户补偿标准为115平方米住宅一套(三室两厅)。每户带10平方米地下室一间,差额部分由农户找补差价。84户农户共补偿商铺84间(每间为上下屋结构,共计85平方米,宽度不大于3.2米),按规划设计而定。具体位置如下:沿北环路面南商铺不够则向中巷道及靠四中巷道由南向北安排(除克延伟和何新文两户的门面之外)。
3.安置房面积(以房产局核定面积为准)不小于115平方米,互不找差价:地下室每平方米按1000元相互找补,门面房每平方米按市场销售价找补。
4.甲方交于乙方整栋房屋后由乙方自行负责分配,甲方概不参与。居民安置楼交付时间甲方根据乙方交付土地时间而定,土地交付之日起9个月之内交付安置楼,乙方交付土地时间而定,土地交付之日起9个月之内交付安置楼,乙方必须在2014年3月30日之前交付土地,乙方必须在规定时间拆除本宗土地上房屋及附着物。如不能按规定交付每推迟一天向甲方支付10000元违约金。安置房于2014年11月15日之前交付,若不能按规定交付,每推迟一月则向乙方支付每户每月500元房租租赁费。
5.本合作项目开发,甲方应承担双方商定的各项费用,乙方保证不产生钉子户等任何影响小区正常规划建设及正常施工的现象发生;并在双方限定的期限内搬迁出所有居住区内的住户,以确保工程按期开工建设和居民正常回迁,若发生有个别住户不按时搬迁或钉子户影响小区的正常规划建设,则甲方的施工工期顺延;此开发项目涉及到遮阳问题影响正常施工的事件由乙方负责协助解决,由此产生施工工期延后的责任由甲乙双方协调承担。
6.小区的居民安置楼具体位置在小区的中巷以东,小区内的绿化和地面硬化具体方案由甲方决定,乙方不得对此予干涉。
7.甲方在进驻现场后,乙方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甲方有关人员的工作,不得妨碍施工人员的正常施工。
8.甲方给乙方的安置楼的土地转换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费,其他相关费用根据有关“城中村改造”的政策,由甲方承担。
9.办理所分配的安置楼,安置户的土地使用证、房产证、维修基金由开发企业承担。
10.农户搬迁出以后,剩余的残墙由甲方及时雇用铲车推倒,确保安全,搬迁当中的一切安全问题由乙方负责,费用由甲方负责。
第四条
前期资金支付安排
甲方支付乙方78户居民拆迁安置补偿款858万元(安置补偿款按78户计算,每户11万元,6户为空地,没有安置补偿费)。安置补偿款在所有合同签订后甲方一次性支付给乙方。公共用地暂未测量,待拆迁结束后按实测面积每亩10万元补偿给乙方。
前期工作安排:
1.乙方协助甲方办理该项目建设占地的出让手续,且土地使用权为甲方,土地使用不附第三者的利益限制。
2.乙方协助甲方困理规划报建等各项工作,以便使工程能按时开工建设。该项目争取到的危旧房改造等各项资金为甲方所有及使用,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乙方必须配合办理领取手续。
3.乙方需协助甲方办理对项目开发区内的供水、供电、供暖通讯、电视等的各项手续,以上各项施工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负责协调污水管道、供暖管道及设备占用的土地,并确保甲方正常的施工,产生的相关费用由甲方承担。
4.施工过程中若出现第三方干涉,涉及到的树木等由拆迁小组和农户协调解决,不得影响施工。若产生费用甲方概不承担。
5.甲方所支付乐民村一组路北的补助款均需转放乐民村路北村民拆迁小组账户,由乐民村一组路北拆迁小组负责分配发放,同时开具往来收据。
6.协议生效后,乙方保证于2014年3月15日前拆清本宗54亩土地,即地上房屋、树木等附着物。
第五条
工程管理 1.本协议签署后,施工招标及施工管理由甲方独立组织,甲方向乙方公布张贴安置楼户型图经确认即可,甲方按乙方确认的户型布置图开始施工图设计,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干预甲方的施工招标及管理工作。
2.乙方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施工现场,乙方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须经甲方工程部管理人员同意方可,乙方并为进入施工现场内的人员办理相关的安全责任保险并承担保险费用,并对产生的意外伤害承担一切经济赔偿及法律责任。
3.乙方人员不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劝阻强行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内发生意外伤害,由此产生的安全责任事故均由乙方负责并承担一切经济及法律责任。
4.乙方进入施工现场不得干预正常的施工工作,亦不得影响正常 的人施工工期,并对期干扰行为承担工期延后责任。
5.甲方商品楼房的开发行为与乙方无关。第六条
规划与物业管理
1.根据城市规划及今后的物业管理,乙方的安置楼须在划定的专属区内规划,并与开发的商品楼分开,安置楼物业必须由小区物业管理,属于安置楼下面的停车位由安置户免费使用,其余停车位收费按小区停车费全年的50%收取。(只限于每户一个停车位)
2.商品房开发区内的前期物业管理由甲方负责,后期物业管理按照国家物业管理办法执行。
3.乙方须按正常物业管理规定,足额缴纳采暖费、水电费等其他相关费用,由于乙方应缴纳的费用不按期正常缴纳造成的停暖、停电、停水等相关责任,均由乙方自己承担,与甲方无关,并不得采取任何过激行为。
4.商品房开发区的物业管理与乙方无关。
5.安置楼建设时,为确保工程质量,乙方可派员进行义务监工。第七条产权确认与过户
1.乙方的安置楼竣工验收后,甲方将城建部门备案后的竣工报告交与乙方一份,甲方的工作即告结束。
2.安置楼工程竣工后,53户房屋按照整栋单元交付乙方,由乙方统一分配,甲方不参与任何意见。
3.安置楼交付时,乙方领导小组必须负责清空地面上的所建临时房屋,若不及时清理,暂扣楼房钥匙,待全部清理后,交付使用。
第八条质量与装饰
1.工程质量标准为“合格”
2.甲方交予乙方的安置楼的装饰除外墙面、楼梯间、地下室及地下室走廊外,外墙必须有保温材料室内装修均为毛坯房(包括卫生间和厨房均为毛坯房,墙体为砂浆抹平),其中室外装饰为外墙涂料(由甲方决定且符合规划要求),楼梯间、地下室及走廊的墙面和顶棚为白色涂料,楼梯扶手为不锈钢扶手,楼梯踏步为大力石踏步,分户门为钢制进户门,单元门为对讲门且与商品房一致,窗户
为优质铝合金真空双玻平开窗,铺面外墙为瓷砖,铺面门为大玻璃门,铺面室内为毛坯房。
第九条
违约责任
协议签订后乙方不按协议履行义务、拒绝拆迁,不协助办理土地转让手续,甲方可视为乙方单方毁约,甲方有权延迟或解除协议。由此造成甲方的一切直接和间接地全部经济损失及法律责任均由乙方承担,并向甲方支付违约金200万元,若甲方中途退场,也向乙方支付违约金200万元。
第十条
工程变更
除非设计原因引起的变更,甲、乙双方均不得对工程提出任何形式的变理更请求,若乙方强行提出变理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方可,否则变更无效。变更后所产生的费用,由提出变更的一方承担。
第十一条
不可抗力、1.如果本合同任何一方因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而未能履行其在本合同下的全部或部分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在不可抗力事件,否则无效。
第十二条
补充与附件
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甲乙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协议。本协议的附件和补充协议均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三条
协议生效与终止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工程竣工交付乙方后,除有关物业条款仍生效外,其他条款即可终止。
第十四条
协议争议处理
本协议履行期间,双方如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向当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解决。
第十五条
协议分数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双方各持一份,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洪水镇政府作签证人持一份,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签订日期:
签订日期:
签证人(盖章):
乙方领导小组签字(捺印):
二○一四年
月
日
土地出让拆迁补偿协议
甲方:乐民本一组克家庄路北拆迁组 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甲乙双方在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充分协商订立本协议。
一、房屋坐落:
1.每户补偿:每户补偿标准为建筑面积115平方米住宅一套(三室两厅)。每户带10平方米地下室一间,差额部分由农户找补差价。84户农户共补偿商铺84间(每间为上下层结构,共计建筑面积85
平方米),按规划设计而定。商铺具体位置如下:北环路沿边商铺不够则向中巷道及靠四中巷道由南向北安排(除克延伟和何新文两户门面之外)84间,商铺面积出现差异时每平方米双方按市场销售价找补。
2.每户宅基地按拆迁小组评估的标准进行补偿。
三、交付期限
1.协议签订后,乙方必须在2014年3月30日前,拆迁出让地的所有建筑,否则一切后果自负。按期不拆除每推迟一天每户每天向甲方支付500元违约金。
2.甲方付给乙方的拆迁安置费,安置费按拆迁小组的发放计划进行发放。
3.乙方出让给甲方土地,因权属不清与他人发生纠纷时,由乙方负责处理。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负责。
四、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乙方应协助甲方办理房地产开发的相关手续。
五、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约,则赔偿对方人民币20万元。
六、在拆迁过程中,每户拆迁户随叫随到,按考勤制度办,一次不到扣除500元。
七、本合同未反应事项按拆迁小组与开发企业签订的合同执行。
八、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经济合同法有关规定执行。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村委会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
乙方:
2014年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