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1109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运营转化
“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运营转化”
学习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
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创新,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医学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医疗技术科技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申请专利发明的主要力量。因此,非常需要对创新专利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专利成果的价值,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加快从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步伐,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加此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举办的“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学习班,获益匪浅。从各位讲者生动的简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到的非常实用的知识。认识到知识产权和专利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医药院校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会如下:
一、专利保护和管理仍有很大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校和各科研单位也不断加大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力度,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相关规定与激励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专利的保护和管理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重点内容。随着科普知识的宣传,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普遍提高,我国专利申请数量逐年稳步上升。
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十一五”成就系列报告中指出,在“十一五”期间,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为11万多件,年均增长约40%,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对专利申请的重视程度加深,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需要认识到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短,专利管理工作起步也较晚。加之保护和管理工作繁杂和琐碎,目前专利保护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脱离市场需求 尽管我国专利申请快速增长,但并未带来专利收益的实质增加。相反,由于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和市场应用脱离,导致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动力不足,专利质量和专利技术转化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习惯于追求技术水平的“高、精、尖”,强调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而忽视了市场导向和科技成果的现实经济价值,专利技术转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考评体系较为依赖SCI、EI等的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但对专利质量、专利技术转化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不足,导致大量高校教师重基础研究而轻应用研究,重专利申请而轻专利技术转化,存在不同程度的“为申请而申请”的状况。此外,由于在地方政府和高校专利资助政策支持下的专利申请经费充足,也导致部分高校和教师不重视对专利质量控制,造成大量垃圾专利的存在,不具有产业推广价值,不利于相关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
2、专利维持年限不高
我国专利授权后,往往维持年限不高,近年来还出现了维持年限缩短的趋势。根据统计,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前20位的高校平均的专利年龄约为4.9年。其中,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分别为7.19年、6.9年、5.98年和5.92年。我国高校专利维持年限不高,主要原因在于:(1)、受课题研发经费的限制。我国高校科研费基本来自政府资助,这些科研项目对专利申请提出了指标要求,但当课题完成后,剩余资金往往收回,并没有配备或预留一定资金用于专利维持经费,从而导致专利维持的放弃。(2)专利申请与实际应用脱节。由于专利申请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量专利处于闲置状态。在完成指标考核后,很容易放弃维持。造成高校科研成果流失和创新投入浪费,也为相关专利技术的维权和转化带来诸多不便。
3、专利成果实施转化困难
如前所述,尽管我国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但专利成果转化困难,没有达到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一些教师为应付职称评聘、科研绩效考核、科研结题等工作,只重视申请专利的数量,忽视了申请专利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大量“垃圾”专利、很难或无法实施与转化的专利出现。其次,高校专利技术成果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该阶段的专利技术成果经过种子期、中试期、成熟期后方能达到产业化水平。由于高校受人员、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专利技术成果很难进行中试放大,然而没有经过中试放大的专利技术成果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与企业需求的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专利技术成果差距巨大,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
此外,高校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不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动态,导致高校的专利技术成果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影响了高校专利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同时,医药院校由于受到专业性的限制,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医药卫生领域,专利技术成果研究领域相对狭隘,可深入合作的企业受到限制。医药院校一些小的发明创造很难得到大型企业的关注。同时,在专利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专利技术的成熟性、稳定性和再现性经不起复杂的现场条件考验、与企业的要求不配套、过于超前而使企业无法承接该技术等问题,导致应用者对专利技术缺乏信心。有的专利即使有市场需求,也会由于生产条件苛刻或生产成本过高而难于实现产业化,导致技术转移比较难以实现。
二、加强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和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和学习教育
正如此次学习班的举办一样,要多进行相类似的教育和宣传。正如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把创新放在核心和引领地位”,从思想认识上真正认识到创新立国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更多的开展多种方式的知识产权的培训和宣传活动。在研究人员和教师中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和保护知识。同时对高校领导层进行深入的知识学习与管理培训,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在管理决策中的地位。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了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2、完善专利管理体系
专利的生命周期分为科研成果的产生和专利申请的萌芽阶段,专利授权和中试称为成长阶段,最后的成熟阶段为工业批量生产。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完善的管理观念,健全的制度体系来保证每个阶段的有效实施。医药院校应当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体制,规划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化,规避技术风险等。更为重要的是设立专利管理相关科室执行各项政策,同时配备经过培训的专利管理人员。主要解决专利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争议,避免“设个科室,放几个工作人员”这种流于形式的官僚主义。
建立完善的专利资助政策,避免政府资助政策期满后或者科研项目经费用完或收回后专利自动放弃的情形。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方式和途径,通过多层级、分阶段、多种类的奖励制度设计,同时兼顾单位、发明者和发明人所在团队的利益,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多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及其所有者和发明者的合法利益得以充分实现。完善推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充分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激励更多核心专利的创造与转化。
3、加强与专利运营团队和企业的交流合作
多数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对于专利申请流程、专利的市场价值、市场需求缺乏了解,一些专利技术成果脱离市场,无法得到转化应用。因此,科研项目立项中需要更多的听取企业或者市场需求进行选题立项。这些项目衍生出的专利技术成果就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具有更高的转化价值。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在企业自主下开发科研项目,保证专利研发和申请有的放矢。
此外,专业的运营和转化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可以与具有专利运营和转化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团队协作,通过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高校专利技术的价值进行客观正确的知识产权评估,提高转化的效率,使科研成果更好、更快的得到转化应用,造福人民群众。
以上是我个人参加此次学习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意识,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促进本单位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进行。
北京肿瘤医院
贾 军
2017年11月8日
第二篇:中科院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中科院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一期)
1.绿色环保型无机硅酸盐内外墙涂料
一、项目背景
与有机涂料相比,无机硅酸盐涂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抗污染性、耐水、耐碱、耐污染、耐候、绿色环保等综合性能,是符合环保要求的高科技换代产品。无机硅酸盐是最普遍的无机涂料粘合剂,具有较强的粘合力、成膜能力、耐高温、耐老化、原料来源丰富、无污染、成本低廉等特点。
二、项目简介
绿色环保无机硅酸盐涂料是指以硅酸盐类化合物作为粘结剂,加入各种颜料、填料、助剂、固化剂配制而成的涂料。
技术特点:
1.本项目通过对传统的无机硅酸盐涂料进行杂化改性,克服了传统无机硅酸盐内外墙涂料的涂抹性脆易开裂、使用后期也容易粉化的弱点,同时引入高“防污性”这一特种功能。
2.本项目不含有机溶剂等有害挥发物质,在生产和使用期间,无臭、五毒、无过敏性物质,对生态环境无危害。
应用范围:适用各种混凝土、腻子、天然石材、砖墙等矿物机制表面。
三、市场前景
无机硅酸盐涂料在国内的使用量虽然不到5%,但是它的高附加值以及具有的特殊功能十分引人注目。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无机硅酸盐涂料大部分取代有机涂料将势在必然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
2.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
一、项目背景
随着混凝土技术不断向高工作性、高强度、高耐久性和多功能性的方向发展,混凝土的配制已越来越离不开高效减水剂,虽然我国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目前品种基本齐全,已经可以生产的高效减水剂有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系、萘系、三聚氰胺系、氨基磺酸盐系、脂肪族系和聚羧酸系等。然而不同用途的混凝土对外加剂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何将高效减水剂与各种功能性的外加剂组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集几种单组分各自功能于一身,或起到多倍于单组分功能的多功能、系列化外加剂,仍然是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工作者的一大历史任务,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项目简介
该项目采用大分子反应的新型合成路线,合成出带有聚氧乙烯醚侧链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该减水剂具有超高的分散性能和优良的保坍性能,符合集中搅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需要,能达到降耗省工、高效的效果。
三、市场前景
主要用途:可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
应用效果:该减水剂应用于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制,在掺量为0.2%时(相对固含量计),减水率最高可达36%,各龄期抗压强度明显提高,3d、28d抗压强度比分别为207%、171%,90min坍落度基本无损失。该减水剂应用于水泥中,在很低的掺量下就具有很好的减水效果,非常适合用于自流平水泥。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
3.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的陶瓷新型高效减水剂
一、项目背景
为改善陶瓷生产过程中的浆料使用性能,减少浆料的水分含量,以及大幅降低陶瓷生产中的能耗,中科院、广东省全面战略合作研究“具有显著节能效应的陶瓷新型高效减水剂”。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采用分子设计原理,选用丙烯酸、马来酸酐、和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为主要单体材料,一步法聚合得到分子量分布可控的目标高分子聚合物。
本项目产品应用于陶瓷生产中的磨浆和调浆工序,其主要作用是在保证满足陶瓷生产所需的泥浆流动性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泥浆含水率,增强生培强度,缩短球磨时间,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成品率,改善陶瓷制品性能与质量的目的。
三、市场前景
我国建筑陶瓷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约为42亿平方米,年消耗粉料约1.09亿吨。若以建筑陶瓷为例,使用新型高效陶瓷减水剂后,每吨粉料大约可节约成本47.5元,在建筑陶瓷行业每年大约节省成本51.7亿元。以上核算仅仅是使用新型高效陶瓷减水剂后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它在行业内的推广使用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和对上下游企业的推动作用更是整个行业难得的财富,将会对陶瓷行业产生不可估量的潜在经济效益。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
4.预拌湿混建筑砂浆改性剂
一、项目背景
预拌砂浆由于其具有节能、环保以及使用方便等优势,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然而,传统湿拌砂浆仅有4~6 h的可操作时间,这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技术瓶颈。
二、项目简介
预拌湿混砂浆改性剂的使用可显著改善砂浆和异性及粘稠性,同时延长湿混砂浆施工性能保持时间超24小时,突破传统砂浆现拌现用(6小时内)技术瓶颈,为高性能预拌湿混砂浆的规模化生产与大面积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预拌湿混砂浆改性剂项目与2013年2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粤科鉴字【2013】8号)。
三、市场前景
2011年广东全省预拌混凝土总产量为1.414亿立方米,与2010年同比增加2540万立方米,同比增幅达21.9%。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建筑物中,砂浆用量约为混凝土的30%。以此计算,若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光广东省一年将会消耗近5000万方预拌商品砂浆,需用至少50万吨砂浆改性剂(按每方砂浆添加10公斤计算);当价格为0.4万元/吨时,砂浆改性剂在广东省的市场容量已超过了20亿。考虑到“紧现”政策执行力度在广东及全国的逐步加强,预拌湿混砂浆及其专用改性剂市场巨大上升空间凸显,产业化前景光明。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
5.高渗透性防水补强化学灌浆材料
一、项目背景
化学灌浆是用压送设备将配制好的化学浆液灌入软弱地层内,使其扛散、固结,以达到补强加固或防渗堵漏的目的。所使用的化学浆材都是高分子材料,灌注后浆液的固结是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过程。
二、项目简介
高渗透化学灌浆材料是针对混凝土裂缝处理和软弱基础处理需要而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即保持了一般环氧浆材良好的力学性能而又具有优异的渗透能力,它可灌入K≥10-6cm/s的泥化夹层中,使泥土岩性化。
主要特点:具有初始粘度低、渗透能力特强、固结体力学性能高、胶凝时间可调(多种型号备选),可在有水情况下使用,现场配制简单,单液灌注,固结体无毒、无环境污染,耐候性、耐久性优良。
三、市场前景
通过高渗透性浆材的渗透固结,可以对混凝土裂缝进行粘合而恢复整体强度。例如水电站混凝土大坝裂缝的防渗补强处理;地铁车站、过江隧道、地下室等地下水下构筑物的防水补强;基础桩、房屋梁柱、楼板裂缝特别是微细裂缝的补强处理。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
6.纳米太阳热反射隔热涂料
一、项目背景
太阳热反射隔热涂料是一种先进的节能涂料,涂覆在建筑物、仓库、罐体等表面,能够反射大部分太阳热量,并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从而起到降温、节能等作用。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太阳热反射涂料的推广和应用作为节能的一大措施。新疆地区夏季日照强,建筑节能、石油化工等领域对高性能太阳热反射涂料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项目简介
针对上述需求,采用高性能成磨树脂和纳微米颜填料,添加自主开发的纳米层状硅酸盐隔热材料,通过配方工艺的设计优化,开发出纳米太阳热反射隔热涂料。其太阳热反射率可达90%以上,涂装在模拟储罐表面可将其内部温度降低约12~18度,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久性和自清洁性能。
三、市场前景
可根据用户要求开发溶剂型或者水性太阳热反射涂料,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储罐、建筑物、粮仓等设施的降温节能。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
7.高强快速成型胶凝材料
一、项目背景 胶凝材料是建筑领域关键材料,胶凝材料的强度、特性直接决定着建筑质量。如何获得高强、阻燃、可快速成形的胶凝材料成为建筑行业研发热点之一。
二、项目简介
该材料为一种粉末状纯无机胶凝材料(NMPC),通过特殊的纳米化技术和结晶水合物控制生成技术,使得该凝胶材料可以现场快速凝胶,同时具有高强度、抗腐蚀、高耐火阻燃、导热系数低等特性。凝胶材料可以快速凝胶多种基材,如纸板、泡沫、纤维、污泥、塑料、水泥、混凝土建材等,使其成型同时获得高强度。可就地取材,实现快速修建。
三、市场前景
该材料可用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期运输通道的快速修建。天灾之后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军用方面,可用于机场道面、军事码头;地面、地下军事设施和指挥所工程;阵地、桥涵的抢修和抢建。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提高我军防护能力和抢修能力,做到后勤“保障有力”。
该材料的其他主要应用领域:
建筑材料——仓库、核电厂、机场跑道、军事工程等; 结构修缮——道路、隧道、挡土墙、连续壁等; 储存容器——废弃物、核废料等;
保温工程——墙体保温、煤矿隔热、隧道隔热等; 预铸工程——油管、涵管、防火砖、化学槽等。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
8.超疏水疏油界面材料
一、项目背景
荷叶自清洁性能被人们称为“荷叶效应”。近20年来,仿荷叶的人造超疏水表面不断涌现。然而,这项技术由于种种限制,一直未能大规模地应用。现有的很多超疏水表面,都容易被油污染失去超疏水性。
二、项目简介
超疏水疏油材料是一种具有防水防污防腐,同时具有一定自清洁功能的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表面。
技术特点:本项目主要是利用材料表面自身的粗糙度或者利用纳米微球构筑粗糙表面,再利用可交联型含氟聚合物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牢固的低表面能涂层。采用本项目中的可交联型含氟聚合物制备的超疏水和超疏油界面的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5°。
三、市场前景
超疏水超疏油材料可用于各种军工民用领域,例如:喷涂于船体外壳,可使船身在海洋环境中防腐蚀防污染;用于运输管道内壁,能防止液体在运输过程中对管道勃附,降低输送压力;用于微量注射器内壁及针尖,可防止昂贵试剂在注射器内的勃附,并保持针尖不被试剂污染;用于织物服饰或外墙涂料,可赋予其拒水拒油或自清洁功能;超疏水界面材料用于室外天线,可防止天线表面因积雪负重而断线,延长天线使用寿命,并保证高质量信号接收等。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理化所
9.面向国防、交通、能源以及医用领域的泡沫金属
一、项目背景
由于泡沫金属的密度小、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从而使其具有非泡沫金属所没有的优异特性:例如阻尼性能好,流体透过性强,声学性能优异热导率和电导率低等等。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它在电子、通讯、化工、冶金、机械、建筑、交通运输业中,其至在航空航天技术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二、项目简介
泡沫金属是以Al、Mg、Ti等金属材料为基体,通过直接焊接、挤压、渗流或者编制等工艺形成的金属-空气复合材料。
目前研制的产品类型有:超高孔隙率开孔泡沫铝、点阵结构铝、半开孔泡沫铝、闭孔泡沫铝以及球形孔泡沫镁及其合金材料。
以目前相关技术,材料性能、质量以及稳定性能够满足大型轻质结构、缓冲结构、吸声结构、防护结构、以及医用硬组织修复等应用领域的要求,预计这些领域对泡沫金属材料的年需求量可达数万平方米,价值数亿元。
三、市场前景
研制的超高孔隙率开孔泡沫铝孔隙率高达95%,孔径最高可达30ppi,可稳定生产500*500*50mm尺寸样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过滤、散热、催化剂载体、电极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点阵铝结合了3D打印以及熔模铸造工艺,具有轻质、高比强、高渗透性及高吸波性,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镁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兼之泡沫结构的诱导生长特性,球形孔泡沫镁及其合金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10.大规模储能用高导热石墨相变复合材料
一、项目背景
相变复合材料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材料,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失配的矛盾。在太阳能利用、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二、项目简介
高导热石墨相变复合材料兼具石墨材料高导热以及相变材料(有机相变材料、无机相变材料等)高蓄热能力的特征,彻底解决了相变蓄热材料存在的移热效率低,存在溢流渗漏等问题。
高导热石墨相变复合材料的技术指标: 1)泡沫石墨基材:
体积密度:0.1-0.3g/cm3; 热导率:10-50W/mK; 2)相变复合材料
体积密度:0.9-1.2g/cm3; 热导率:10-50W/mK; 潜热:120-180KJ/Kg; 3)复合材料尺寸: 幅宽:1000mm; 厚度:5-20mm;
长度:连续(根据需要裁切)。
目前,该高导热石墨相变复合材料已经通过中试验证,技术成熟,具备产业化开发前景,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战略需求。
三、市场前景
高导热石墨相变复合材料在其相变温度附近发生相变,释放或吸收大量热量,这一特征可被用于储存能量或控制环境温度目的,在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可广泛地应用于太阳能吸收利用、工业余热和废热回收利用、绿色建筑、室内采暖、低温物理干燥等诸多应用领域。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11.大面积石墨烯薄膜
一、项目背景
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在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器件与产品,如柔性透明电极、显示与触控器件、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项目简介
该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生产工艺为全球首条大面积石墨烯薄膜中试生产线,已于2013年12月投产,生产线从大腔室空间结构出发,进行多段式温度的反馈控制和空间多级进气方式的优化,结合限于空间的密集衬底堆叠技术,以及参数逐级优化系统方式,实现石墨烯薄膜在单晶尺寸、导电性和透光度方面的可控制备,主要包括铜箔基地石墨烯薄膜、PET基底石墨烯薄膜、PI基底石墨烯薄膜、半导体硅基底石墨烯薄膜、石英玻璃基底石墨烯薄膜。除铜箔基地石墨烯薄膜外,其他基底的石墨烯薄膜均为通过转移方法而生成。
石墨烯薄膜产品量产尺寸:300mm*300mm,光学透过率在95%以上,方块电阻200Ω/sq。
三、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对石墨烯及应用的持续深入的研究,石墨烯将在新能源、电子器件、电动汽车、智能穿戴等各个领域进行颠覆性的创造,为整个社会带来万亿级的经济效益和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12.PVA系列高效脱汞吸附剂
一、项目背景
PVA系列高效脱汞吸附剂是针对含汞废水深度处理领域所存在的缺乏高性能除汞材料这一问题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
二、项目简介
该材料对汞离子的吸附性能好(吸附容量可达585.90 mg/g),去除效率高(去除率可达99.9%),含汞废水经其处理之后能够达到行业一级排放标准(≤0.005 mg/L),可广泛应用于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铅锌矿冶炼、混汞炼金、石油开采等行业产生的含汞废水的有效处理。
PVA系列高效脱汞吸附剂的整个制备过程均在水溶液中进行,制备方法简便,无需特殊的工艺设备,能耗低,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易于产业化。
三、市场前景
目前,PVA系列高效脱汞吸附剂已完成中试放大生产工艺研究,材料性能已经通过工业化试验验证,可以进行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应用推广。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13.高性能钨铝合金材料
一、项目背景
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是工程应用中最具竞争力的材料体系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建筑、汽车、船舶、日用品等工业领域。已开发出8个系列几百种型号产品,其中以7075为代表的Al-Zn-Mg-Cu系高强铝合金是航空航天、国防军事装备领域及汽车等民用产品应用领域不可获缺的材料。
本项目为改变国产大飞机、高铁开发高强铝合金有望摆脱高强铝合金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针对两栖战车、舰船等海洋装备开发,为高耐蚀铝合金,解决了海水腐蚀、微生物附着等难题。针对远洋石油探井钻杆、核反应堆元件及外壳开发超长时间高温服役铝合金有望替代钢材实现节能和减重。
二、项目简介
该材料选用微量原始创新钨铝合金颗粒作为铝合金的增强相及晶粒细化组份,采用自主创新的非平衡态制粉及触变加工方法,突破工艺放大过程中晶粒快速长大的关键技术,获得微纳米显微组织,制备出了3个系列高性能铝合金。
1)高强型铝合金强度大于650MPa,硬度大于160HB,模量大于83MPa;
2)高耐蚀铝合金强度大于550MPa,腐蚀速率小于0.01mm/yr;
3)高温服役铝合金300度下强度大于240MPa,可服役时间大于10000h。
以上材料现已完成小试和中试研究,正在开展该项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工作。预计通过产业化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使得高性能铝合金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市场前景
本项目开发产品可在国产飞机、舰船、高铁、两栖战车、深海钻探和石油深井钻探等领域获得应用,从而打破我国高端铝合金市场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此外民用产品,如:自行车赛车车架、摩托车刹车系统、卡丁车传动部件、汽车发动机活塞、轮毂、高尔夫球杆和球头等都需要用到高强度铝合金,而该类行业的铝合金制品几乎都被美国7075铝合金所垄断。推向应用后,新材料在市场上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14.高渗透性防水补强化学灌浆材料
一、项目背景
化学灌浆是用压送设备将配制好的化学浆液灌入软弱地层内,使其扛散、固结,以达到补强加固或防渗堵漏的目的。所使用的化学浆材都是高分子材料,灌注后浆液的固结是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过程。
二、项目简介
高渗透化学灌浆材料是针对混凝土裂缝处理和软弱基础处理需要而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即保持了一般环氧浆材良好的力学性能而又具有优异的渗透能力,它可灌入K≥10-6cm/s的泥化夹层中,使泥土岩性化。
主要特点:具有初始粘度低、渗透能力特强、固结体力学性能高、胶凝时间可调(多种型号备选),可在有水情况下使用,现场配制简单,单液灌注,固结体无毒、无环境污染,耐候性、耐久性优良。
三、市场前景
通过高渗透性浆材的渗透固结,可以对混凝土裂缝进行粘合而恢复整体强度。例如水电站混凝土大坝裂缝的防渗补强处理;地铁车站、过江隧道、地下室等地下水下构筑物的防水补强;基础桩、房屋梁柱、楼板裂缝特别是微细裂缝的补强处理。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
15.利用煤矸石生产A分子筛干燥剂
一、项目背景
本项目属于精细化工品制备技术领域,利用我国存量丰富、难以消纳的煤矸石为主要硅铝原料,制备高品质的A型分子筛干燥剂。
我国每年煤矸石排放量约为9亿吨,累计存量已达100亿吨,不仅占压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严重污染了水系、土壤和大气。A型分子筛干燥剂是品质优异的特种干燥剂,在乙醇精制、制冷剂和石化烃类深度脱水、中空玻璃干燥、以及制氢和制氧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
二、项目简介
本技术经过10多年的完善和改进,形成从原料处理、焙烧活化、控制晶化、固液分离到成品成型等整条工艺链的成熟技术,共计申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6项。
本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物原料短流工艺,减少了设备投入、产品性能达到化工行业标准一级品的要求,正在进行中试放大研究。
三、市场前景
煤矸石制备A型分子筛干燥剂技术不仅成本低、原子经济性好、无毒无害、技术竞争力强,是可开发潜能巨大绿色化工技术,也是煤矸石的大消纳量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达到资源化绿色利用的新途径。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
16.尼龙-11树脂
一、项目背景
尼龙-11具有优异的机械物理性能、耐磨性能、自润滑性能和耐油性等特点,比尼龙-6和尼龙-66韧性更好,耐寒性更好,脆化温度低达-70℃;吸水率低,因而尺寸稳定性好;熔点只有185℃,因而加工容易。
尼龙-11的生产技术一直被法国Atochem公司垄断,只出售产品而不转让技术,导致其价格高,急需进口替代。
二、项目简介
中科院利用自主技术建立了30吨/年规模的装置取得了成功,产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正在筹建年产1000吨尼龙—11生产示范线。
该示范生产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蓖麻为原料生产,产品价格达到10万元/吨以下,不依赖石油资源,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带动农业链条的发展。
准备采取招标的方式来解决尼龙一11树脂产业化资金、经营方式等问题。
三、市场前景
尼龙—11树脂的生产是以蓖麻油为主要原料,蓖麻是我国丰产的油料作物,产量居世界第二,可满足本项目的原料供应。该项目的投产有利于打破Ato Chimie公司的垄断地位,顶替进口。
有广阔的市场:1)制造各类管件:如汽车中的输油管,具有重量轻、耐压高,加工安装容易,抗震、不泄漏等优点,广泛使用于轿车工业。2)粉末涂料:尼龙-11与金属结合力强,耐油,耐磨,耐腐蚀,加工温度又不高,因而是粉末涂料的优秀品种,可代替有机溶剂涂料。3)热熔粘合剂:具有粘结强度大,使用方法简便,柔性好,涂量低,无污染等优点,也是普通聚烯烃类热熔粘合剂所不及的。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17.真空绝热一体化板
一、项目背景
真空绝热板是真空保温材的一种,导热系数极低,隔声效果佳,且不含有任何ODS材料,具有环保和高效节能的特性,但力学性能的不足限制了其在建筑保温方面的应用。
现代建筑材料的2个关键特点及要求是安全可靠和节能环保,要同时满足这2个要求必然涉及到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和节能一体化设计。因此,提出了建筑用真空绝热板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的思想,以实现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真空绝热板的性能特点。
二、项目简介
真空绝热一体化板是基于真空绝热原理而制成的一种新型、高效的集节能与装饰为一体的板材。这种真空绝热一体化板是由装饰涂层、饰面板、真空绝热保温板三大部分构成。采用高耐候性氟碳装饰涂层、超轻质面板以及高性能真空绝热板优化设计组合而成,设计寿命可达25年以上,导热系数低于0.008W/(m·K),防火等级可达A级,采用独有的断桥,同时有效降低了真空绝热板才结构专利设计,有效地减少了金属饰面真空绝热一体化板使用时的冷桥,同时有效降低了真空绝热板材直接使用时超高的破损率,采用JG/T287-2013《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中规定的粘锚结合的安装方式,不存在开裂、脱落等危险,施工时由粘结砂浆、金属饰面真空绝热一体化板、建筑密封胶、锚固件等组成的金属饰面真空绝热一体化板外墙保温系统,没有负压安全可靠,保温性能优异。
三、市场前景
本产品属于“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产品。推进其产业化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对降低建筑能耗、构建绿色建筑体系、实现节能减排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18.有机磷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
一、项目背景
有机磷化合物是重要的润滑油脂极压抗磨添加剂,有机磷化合物在边界润滑状态下,可与金属表面形成高熔点含磷化学反应膜,从而防止金属发生熔结、咬粘、刮伤。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涉及磷酸酯胺盐(AW316,AW318)、硫代磷酸酯衍生物(AW319)。其中AW316具有很好的极压、抗磨以及防锈性能(矿物基础油添加量0.5%,四球磨斑直径0.36mm,PB值1117Kg);AW318具有极佳的极压性能(矿物基础油添加量3%,PB值212Kg,PD值>800Kg);AW319具有较好的极压性能(矿物基础油0.1%,PB值114Kg,PD值315Kg)。上述产品制备工艺成熟,可直接转化。
三、市场前景
本项目所涉及的添加剂是工业油品主要的极压、抗磨添加剂,可用于齿轮油、液压油、导轨油、切削油、润滑脂等有极压抗磨要求的润滑油中,以提高油品的极压抗磨性能。由于目前工业用油主要采用含磷添加剂以提高其抗磨损以及极压性能,因此该类添加剂应用较为广泛,市场前景较好。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19.油水分离用纳米复合材料
一、项目背景
各种油产品(石油、食用油等)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安全和健康隐患。如:在原油采收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会使环境介质缺氧而导致生态灾难;废弃食用油脂(俗称地沟油)的有效分离成为其高值化利用的瓶颈之一。围绕高效油-水分离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示范应用,对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污染物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采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油-水分离设备核心组件,并用于不同行业的油-水分离过程,其关键技术包括:
1)高效油-水分离材料:材料可在复杂液相体系中有效识别、俘获、聚集油类,材料具有循环使用的优点,且在多次使用后性质稳定。
2)多元化油-水分离材料:以油-水混合物中油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为出发点,设计并制备具有多元化特性的油-水分离材料。
3)油-水分离设备:以纳米复合材料为核心元件,研制出油-水分离设备原型,可用于泄露化学品/原油的回收过程。
产品在不同行业进行了试验性验证,获得了企业的好评。本项目对环境治理以及实现废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前景
随着各种油产品使用逐年增加,油对环境威胁日趋严重。油水分离用材料在国内污水处理需求显著改善的大环境下,油水分离用材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四、项目单位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第三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在国家 科技 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和政府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等 问题,提出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措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充分发挥政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职能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
我国高校聚集着数量众多的科研人才,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4左右,承担国家“863”项目1/3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 发展 规划项目“973”占3/1以上,获得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面上的项目占全国70%以上[1]。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而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开发阶段获取该领域知识产权成果状况,避免重复研究和侵权;在实施阶段保护科研人员权益;在取得知识产权后可以在保护期内获得合法的垄断,从而激励科研人员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因而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一整套完善、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1.一些高校未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999年 教育 部发布施行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6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机构,归口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暂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高等学校,应指定科研管理机构或其他机构担负相关职责。但由于一些高校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造成管理人员无所适从,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混乱。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十分不利。
2.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些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由教师或科研人员自行持有,学校对科技成果缺乏统筹了解。在成果开发阶段,科技成果是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通常由教师或科研人员决定,使得部分成果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成果转化的推广阶段,成果持有人擅自转让本应归属于学校的科技成果,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一些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或负责成果转化的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成果转化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也导致高校知识产权流失。
(二)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1.对知识产权制度缺乏正确认识
据美国著名 经济 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 分析 得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有65%不会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2]。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目前 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高校的主管领导和科研人员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不能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有些高校认为专利申请耗时太长,管理烦琐,不愿承担专利申请和维持的费用;部分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 意识,没有及时对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技术合同的签订、履行时为了项目和经费迁就对方,使用对高校不利的格式文本,忽视技术合同存在的风险;对技术合同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约定不明;对知识产权的权属约定不合理;个别科研人员在签订技术合同时,忽视学校利益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高校承担违约责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高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能为学校带来收益,将会挫伤高校进行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既不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水平,也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不利的 影响。
2.高校缺乏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知识产权法在激励知识创新,维护正当竞争的同时,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促进文化 艺术 成果的传播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的扩散[3]。由于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上重成果轻知识产权,重论文轻转化,科研人员在完成发明创造后,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能否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是鉴定、论文发表、出版专著等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选题新颖、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开发阶段因公开而丧失新颖性,使预期收获的知识产权“胎死腹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不应仅仅以论文的发表数量为标准,而应当将能不能进行成果转化并带来实际收益,能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显然,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取得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1.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主要有《宪法》,1993年颁布、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和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但这些法律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确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复杂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欠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制度、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税收优惠等等法律制度。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我国高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主体是由政府各部门组织实施的,比如火炬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展望计划、211工程、丰收计划、富山计划、社会 发展科技计划、教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这些项目构成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主体,国家的科技投入相当一部分流入了这些项目[4]。政府应当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行引导,在项目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由于我国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使得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和专业的工作,需要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高校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应当由熟悉知识产权制度、通晓法律和相关专业的专门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直接对主管校长负责。例如 中国 科技大学设置的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登记;专利的申请和维护;科技奖励的申报;科技合同的审核(涉及专利保护等法律 内容);科研成果与专利的转移或转化的前期准备[5]。由该专门机构负责高校的日常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开发学校的知识产权资源;负责制定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规划;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对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申报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和帮助;对外代表学校处理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维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利益。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有利于高校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运用知识产权能力。
第四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对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对策
□江清林/佳木斯大学科技处,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带来高校知识产权事业的繁荣。高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影响和决定着高校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及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由于高校知识产权问题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如何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如何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和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利益及积极性,是高校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重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
知识产权
保护
广义的知识产权,可以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作的成果,也就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公约》中所划的范围。知识已在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人类正处在从工业化向知识经济时代过度的重要时期。现代国际经验认为,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充分发挥知识资源经济竞争效能的基本保证。21世纪知识经济为主导型经济,21世纪为教育世纪,高校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地方,与知识产权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基地,而且是科研基地,是知识、技术和专利的发源地,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础和方面军。
发达国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那些真正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都是依靠大学完成的。目前,世界著名的高技术园区大都是由高水平的大学支撑。有统计表明,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70%源于高校。在我国,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即丰富的潜在知识产权,已构成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尽管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不能适应我国和国际经济、科技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些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1.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已经20年了,然而对于科技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来说,宣传工作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高校领导层和管理人员当中,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这使他们在工作思路上不可能超前于科研人员做出明确决策,并对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积极有效地管理。甚至还有人对专利持有偏见,认为专利技术只是一种发明构想,技术不成熟、实施率低。而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专利实施率也仅占20%左右,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对专利的积极保护。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接轨,学校的科研活动似乎是一个独立的行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否并不影响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自己智力成果的价值、保护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自己的权益遭到侵犯时还毫不知晓,即使知晓也无可奈何。
1.1教师们普遍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如在科研活动中,开题前不懂得查阅和利用专利文献,以至于造成重复研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白白浪费和时间流失。同时,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无保护机制,给他人可乘之机。研究出来的成果,有的该申请专利,却未申请,从而丧失申请专利的机会。
1.2有的教师对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有了保护的意识,但不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也有人害怕成果公开而不愿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大多数以技术秘密方式加以保护。
1.3有些教师有了保护意识,也将科研成果申请了专利,但是对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欠缺,在技术转让、专利技术实施许可过程中,由于合同中保护条款约定不明确,致使自己权利丧失、利益受损。
总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作来抓,无形资产的流失问题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这与管理意识的淡薄有关并对高校今后与国际接轨极为不利。
2.专利受到冷落
2.1专利申请数量少,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
科技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是目前科技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也不例外。在我国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比例为3∶7,而国外的非职务发明仅占申请总数的5%~6%。据报道,仅日本的一个公司,如索尼、东芝、日立,他们每年申请海内外专利上万件。而我国“863”计划实施以来的10年间,共鉴定成果1200余项,发表论文2万余篇,而申请专利才240多项。两项对比,相差何其悬殊。然而差距不只在数量,更在于观念和意识。由此可见,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后,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没有完成相应的转制,仍然延续了计划体制下的管理办法。比如,在科研立项上,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科研指南或招标课题,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申报,把每年争取的科研经费作为工作的主要业绩,在此基础上再制定一些宏伟目标和长远计划,计划项目完成后,只要发表了文章,结了题,进行了成果登记,对于科研人员就可以晋升、计算工作量等,对于学校就可以统计有多少科研成果。对是否申请专利、是否产生了经济效益却没有什么要求,而且也没有把这些指标作为晋升、评奖、计算工作量的条件之一,因此在高校形成了重学术、轻市场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如何能够提高?另外,批准一项专利往往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申请发明专利,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发明人很难即时得利,从而影响了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有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呈下降趋势,这与国家鼓励技术创新、保护自主的知识产权的政策显然不符,长此以往,势必导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下降。
2.2专利地位不高
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由于鉴定和评奖方面存在许多弊端,只要一鉴定就必有“水平”,只要参评就能得“奖”,这些奖励是得到人事部门认可的,得奖者不但能得到可观的奖金,而且能优先晋级、提职和出国。而申请专利手续烦杂,既费钱又费时,一件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却在晋级、提职时比不上一篇论文。有的专利授权了实施效果未必好,实施效果好的侵权纠纷也多。申报发明奖难上加难,而“专利奖”人事部门又不认可,也就意味着对晋级、提职和出国等毫无意义,人们也就没有理由去劳心费力了。在许多高校,教师的晋级、学术水平评价均以发表文章数、获奖数作为衡量标准,各种个人待遇从未体现专利。一些科研人员认为,申请专利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既要花钱还不一定申请到专利权,即使申请到了专利权,还需要一笔可观的维持费。相反,写出了论文,评上了科技成果奖,可以名利双收,因而一些科技人员没有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教育科技司统计表明,高校大部分科研成果没有申请专利保护,并且鉴定成果逐年上升,而专利申请却逐年下降。
2.3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畅通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还不畅通,学校申请的专利很难得到转化及相应的市场利益,一些科技人员认为申请专利不划算,没有像写文章、报成果奖有名有利又实惠。这一思想与国外的科研单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自成立70年以来,申请的专利多达2.5万件,平均每天一件。日本人在专利申请方面采取“跑马圈地”的战略,占领高新技术的发明领域与阵地,构筑专利防线,很少考虑申请的专利是否能及时转化实施。
3.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学校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也在大幅度增长,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争夺越来越烈。事实证明,人才流动不仅可促使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可以减少人员培训,提高知识与技术转移的实效性和成功率。为此,许多省、市政府都在制定政策支持人才流动。例如,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中规定:“调整人才结构,分流人才,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同时规定:“国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在兼职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既可以在民营科技企业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也可以兼职或离岗办民营科技企业”。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给高校的无形资产流失增加了机会和渠道。事实表明,由于人才流动,引起的侵犯学校知识产权纠纷在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学校的科技人员离开学校或停薪留职在外另起炉灶,从事属于学校的技术活动或生产销售与学校相同产品。
3.2 学校科技人员离校时,带走学校的技术资料、图纸、软件或者通过脑载体将属于学校的技术带到新单位作为技术投入。
3.3业余兼职的教师把属于学校的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带到所在兼职单位,侵害了学校利益。3.4 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带走在校期间参与课题研究的技术成果,为个人获取暴利。例如,某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参与导师的一项计算机应用研究课题,掌握了该项研究的技术关键与全部内容,正当这位导师与一家公司以30万元价格谈技术合作时,不料这位研究生得到消息半路截流,以低价与这公司签定合同,造成学校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失。
4.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得力
4.1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而是把这项工作并入科技处管理,这样做不利于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因为高校科研管理中的科研成果管理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它包括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归档、报奖、科技成果统计分析等工作职能。而知识产权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由专利、版权、技术秘密等组成的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其业务性、法律性都很强、管理范围广,不能兼职管理,或是一个机构两种职能式的管理,必须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不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争取法律救济,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在科研、开发实施的全过程中,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和法律咨询,在技术合作、转让等过程中,没有审查各种合同的类型和具体内容是否合格,导致合同类型不符、内容表述不清、权利义务表达不明、风险和违约赔偿不明确等现象,造成合同纠纷的发生。
4.2 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知识产权涉及面广弹性大,对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管理得好,能为学校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反之,则会给学校造成巨大损失。而管理靠的是完善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目前各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健全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衔接便于操作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使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规范化。致使职务发明变成非职务发明,公有产权私有化;签定合同时,无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或将技术转让合同签成合作开发或技术咨询合同,造成学校的权利全部或部分丧失;有的为了个人利益私下转让职务成果,廉价出卖学校产权,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
5、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经费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或专项基金。有时,想申请专利而没有专利申请经费;有时,因交不起专利年费,而导致专利权丧失;有时,学校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而没有钱打官司等等。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1.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和保护
人才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是科研的关键,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应体现在对高校人才的管理和保护。高校要想上档次,多出科研成果,首先必须大力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其次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管理和保护。第一,对现有研究能力较强的科研人才或技术骨干,减轻教学工作量,因科研减少的收入可另作补贴;第二,要集中科研力量,引导他们在关键项目上发挥“团队精神”集体攻关;第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改善科研与实验条件,在经费、场地、设备等各方面为科研早出成果和多出成果做好铺垫。第四,要搞好对现有人才的再教育和进修工作。高校现有一大批本科、专科学历教职工,以前为评职称所进行的课程进修大多流于形势,况且现在评高职也有高学位的要求,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工以在职、委培等形式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或是作访问学者到国内外进修。另外,也应鼓励在校研究人员多参加国内外有关组织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以开阔视野,提高科研水平。总之,学校在人才方面要两手抓,一手抓引进,一手抓提高,多为在职科研人员提供各种条件,这也是对现有人才的一种开发利用,否则单靠引进的人才来进行科研成果的研究和转化是远远不够的。
2.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随着全社会知识产权法制教育的普及,高校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更是当务之急。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环节薄弱,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条件。主要抓三个层次,一是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领导决策层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推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巨大动力,高校的领导层应是知识产权的明白人,应熟知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这样才能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规划。二是管理层的知识产权意识。管理层的意识是保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这个层次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事关重大。三是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科研人员的意识是影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响专利申请的最直接的因素,这个层次意识的提高,对分清个人作品与职务作品,个人发明与职务发明,以及促进专利申请和成果转让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三个层次的知识产权意识呢?对领导,可请一些法律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对管理层应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深入地进行知识产权法的培训;而对一般科研人员,则可采取奖励机制、普及宣传教育及管理层的影响相结合的手段,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另外,还可通过结合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实施纪念日,每年的这几天采取各种方式集中进行宣传,使知识产权法深入人心。
3.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科研立项
如果说人才是科研的关键,法律意识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那么科研成果则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和依据,没有科研成果,而说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纸上谈兵了。如何才能在人才具备的情况下,取得科研的累累硕果呢?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高校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科研立项。佳木斯大学作为黑龙江省一所规模最大综合大学,肩负着教育兴省的重任,其科研实力雄厚,理应与本地实际结合,为黑龙江省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才有市场,才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前途。因此,佳木斯大学在对科研课题进行立项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甚至可以把项目是否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作为能否立项的关键性因素加以考虑。如针对本地区农林面广、山区气候、土壤、江河等实际,研究如何开发农林经济;针对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研究如何发展建材业等;针对国有企业的实际,研究如何转变地方国有企业机制,改革企业管理;针对黑龙江省地理、人文复杂的实际,研究地方语言、风俗民情、宗教、旅游等等。同时针对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等远东地区比邻,共同研究开发合作项目。总之,佳木斯大学的科研立项应立足于本地区实际,这样科研才有肥沃的土壤,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领导机构
目前,全国高校中只有极少数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科研机构兼管知识产权,佳木斯大学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高校科研的繁荣,高校知识产权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仅数量上与日俱增,在形式上也涉及到许多以前未曾出现的种类,如计算机软件、服务标记、单位名称等,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日益增多,高校知识产权大量流失,如果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就很难适应高校日益发展的知识产权需要。因此,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高校知识产权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保障,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该机构的设置、任务、内容、运作模式、职能、工作条件、经费及人员配备等作详细规定。
5.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奖励机制
高校制定一个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或管理办法,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协调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必须保证三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地保护,是预防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首要条件。同时要充分体现约束机制与奖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对于维护高校知识产权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应该在晋升职称、提职务、分房等方面给予奖励或优先,这样规章制度,才容易贯彻执行,才能真正起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的作用。同时设立专利方面的奖励制度,专利方面的奖励和成果方面的奖励要同等对待,也就是说,获得专利奖的教师和科技人员不仅同样可以得到可观的奖金,而且在晋升职称、提职务和出国方面同样优先。使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实实在在地相结合。只有这样,科技人员才能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知识产权保护中来。
三、结束语 高校应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渠道、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开创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应当成为经济的孵化器、辐射器;应以不同方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宣传、保护和运用,顺应了时代潮流,是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力保障,是保护高校无形资产,防止智力成果流失、侵权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会更加突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做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为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红卫.略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浙江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1(2):34-36 [2]袁正英,黄
健,戴朝荣.论21世纪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8):76-80 [3]王晓娜,郭永立.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情报科学,2002(7):690-691 [4]杨桂荣.高校知识产权情报的存在形式与开发利用.现代情报,2002(10):169-170 [5]吴云青,韩营颖,王 刚.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建设.中国冶金教育 2004(3):6-10 [6]李玉清,田素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05,2(2):37-39
作者简介
江清林,男,副教授,硕士。现任佳木斯大学科技处成果、专利主任,科技园区筹建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法国、荷兰和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异同,这些国家都有强有力的政府扶持、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以此为基础,提出建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思路,就是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模式体系、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提高产学研结合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借鉴;国内外比较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之间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诸方面都需要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赶超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力量。因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指从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性研究到成果的中试,到市场(生产第一线)的整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许多学者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型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按照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采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我们可以把这些基本的模式划分为五种类型:首先是美国的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第二是荷兰、法国的合作社为主的社区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第三是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使用的农民协会形式;第四类是以色列等国家的举国体制;第五类是澳大利亚等国使用的混合型体制。多年来,我国形成了传统的研官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当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都在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因此,研究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确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几个主要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比较
一般而言,农业科技成果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益的农业科技成果,这类公益性产品注定这些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不会产生多大效益和利润,因此,没有企业或组织主动承担这些成果的转化,而农户或农场也不愿意花较多的钱用于购买这些产品和技术来改善生产条件,针对这类科技成果需要建立国家级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从农业科研的研发到中试再到转化,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二类是能够见到效益的品种和技术,如优良种子,获得保护的专利、品种保护权等,针对这类农业科技成果,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作后盾,需要强大的现代化企业来运作;第三类是具有公益性特点的市场化产品,这种成果纯粹是由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利用国家提供的科研项目产生,在转化中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经济效益,比如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需要的科技成果都具备这种特点。美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均为农产品净出口国。但是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又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道路和模式上,由于历史、机制、体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成果转化模式。(一)美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鲜明特点 1.美国的“三位一体”为特点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美国是一个超级经济强国。美国的农业同样达到了高度现代化的水平,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可耕地面积1.52亿hm2,可用于放牧的牧场5.6亿hm2。美国是现代农业的典范,地大物博,农业人口相对较少,只有600余万人以农为业,但是其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而美国农业的高度发展,则是同美国卓有成效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分不开的。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始建于l9世纪60年代,实行的是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模式。这一模式,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大学带给人民而实现帮助人民自助的目的”。它是以Morrill法、Hatch法、Smith-Lever法三个法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1)“三位一体”的中心和依托是各类州立大学;(2)“合作”是“三位一体”模式;(3)“三位一体” 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推广和服务;(4)“三位一体”开展庞大的成人教育工程。
2.法国的农业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法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农业和食品进出口大国。2003年,法国农产品总值为650亿欧元,占欧盟15国的23%;法国农业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农产品附加值占农产品总值的50%左右,约320亿欧元。这与法国政府加强和完善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土地经营方式多元化、农业经济组织合作化和政府强有力的农业补贴政策等措施分不开。法国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金字塔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最上层是农业成果推广署及农村发展署;第二层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最低层是农会系统、农业合作社系统、农业技术协调协会、农业资源与发展服务中心等推广服务体系。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是法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特色。其中仅农业合作社就由3800个企业、130万个社员和12万多名雇员组成,涉及到90%的农业领域。其分会遍及全国,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任务主要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3.荷兰的农业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荷兰是仅次于美国、法国的世界主要农产品、农业食品和园艺生产及出口大国,其国土面积只有4.15万km2,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区区30万。但是其花卉生产和出口额雄居世界第一位,其他农副产品,如马铃薯、牛奶及奶制品在欧洲乃至世界上都有重要地位。荷兰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其单位劳动力农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一,每公顷农业用地农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二。荷兰农业取得的成绩与其发达的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分不开,荷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实行政府与地方或农民合办,由国家推广机构、农协组织及私人咨询服务组织组成,其中,国家起主导作用。同样,荷兰也有完善的农业合作社体系作为补充。荷兰的农业研究可以追溯到l9世纪,1876年荷兰建立起了第一个农业试验站,目前全国拥有100多个农业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农渔部属下的农业研究局的统一管理下从事研究工作。荷兰于1890年就成立了农业咨询局,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与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密切配合。各省则设有省农业咨询局。推广人员除了负责推广工作外,还从事研究试验和教育工作。在大田作物方面,将全国划分为6个推广地区,每区约有6千农户,设有推广主任1人。并配有1~2名推广人员和若干名助理人员协助工作。在园艺作物方面,全国划分为18个推广地区,畜禽乳业划分为19个地区,推广人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并采用开会、放电影、演讲、发印刷品、举办农业展览以及巡回表演等方式传授新技术。
4.以色列的农业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色列土地贫瘠,其国土总面积的45%是沙漠,且水资源极其贫乏,有可耕地面积44万hm2,人口630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但是,以色列却以这样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农业生产的新奇迹,以4%的农业劳动力可创造了10%的GDP。成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发展的典范,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所学习。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研、推广和服务是以色列农业高度发达的源动力,科研开发是后盾,推广和服务体系是动脉。以色列国家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的科研机构和社区(基布茨、莫沙夫)及社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每个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
(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异同及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如表1所列)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1.强力的政府扶持力度。各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宏观发展政策,而且包括稳定的资金政策等。美国有莫尔法案支持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法国、荷兰则通过法律来确定农业发展的方向,避免出现农业波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以色列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我国近年来同样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3年开始,中央连续6年(2004~2009)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指导性意见,北京市更是将投入郊区和城八区的比例连续三年扩大到了52:48以上。即使这样,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仅为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 ~5%的水平。
2.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美国、法国、荷兰与以色列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主要特征就是企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政府部门是服务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一一科技创新领域,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成果以具有显著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成果为主,而具有较强公益性的产品则主要交给国家科研部门完成。因此,市场经济是农业科技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完成转化的基础条件。我国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3.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纵观以上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了生产、研究和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例如美国的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教育和科研工作都由农学院承担和独自完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仅起配合、协调作用。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而法国、以色列等国也将生产、研究和教育实现了有机结合。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有目的的生产,在生产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在生产中发现关键环节与节点,用研究创新来完善,而教育则主要体现在技术教育,就是实用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体系把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有效传播,形成了新的消费、生产、研究、创新与教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创新体系。
4.发达的科技与教育。先进的科技成果也需要有知识的生产者去应用,同我国目前农村生产现状不同的是,我国农民总体上受文化教育程度水平不高,农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在8年左右,相当于初中二年级。北京市是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北京市在乡村的171.4万从业人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9%,高中(含中职)占29.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4%;从技能素质上来看,郊区农民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比重不足20%;这些数字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少数发展中国家。与此相比,这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当高,美国全国人口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7.4%,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80%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样,荷兰、以色列、法国等国家人口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24%的以色列劳动人口拥有大学学历,法国60%的青年农民达到中等农业技校毕业水平。
三、建立我国高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体系的思考 按照国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经验,我国应当向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和借鉴:
第一,确立国家主导的模式体系建设思路。就是要建立剥离经营型服务职能的国家公益性科技推广体系,包括建立省市以下按照优势产业集聚区域设置跨乡镇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研究产学研相结合的“引泉”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撑体系;强化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培植和发展民营专业技术服务及科技中介组织体系。
第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就是要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从业素质和消费群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把农业生产理念贯穿到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树立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树立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理念。
第三,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就是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包括利益分成、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等内容。
第四,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要建立以市场、企业和生产者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体系,要坚持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以市场为需求出发点,以服务一产劳动者为目标,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