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中文系0503班05010316王悦
内容摘要:小说《青春之歌》是以“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爆发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坎坷曲折道路为主要线索来歌颂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运动的。作者通过细密的观察、细致入微的表现生活艺术地反映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北平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通过多种途径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歌颂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关键词:观察的细密、表现生活的细致入微、多种途径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情节结构着眼于主人公的成长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曾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守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我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初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小说《青春之歌》通过各具一定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活动构成的较为曲折的艺术情节,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语言和耐人寻味的种种艺术手段,将作者的创作立意完美地展示出来。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观察的细密与表现生活的细致入微
《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作者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细腻,特别是在妇女形象的塑上,对她们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刻画尤为细致、生动。在表现林道静初次接受散发秘密宣传品任务,接过盛放革命传单的手提包时,小说这样写道:“道静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半旧的古铜色的小提包;好像母亲接抱自己初生的婴儿。片刻间,她的心头充溢着一种幸福的、欢乐的感情,这感情是怎样激越和有力,竟使得她忘掉了刚才的紧张,紧紧把提包搂抱在怀里,眼睛燃烧似的瞅着卢嘉川„„”,当她携带宣传品走上街头时,作者又细腻的写道:“她像在等待什么,又像在窥伺什么。她手里提着一个华丽的手提包,穿过一个胡同又一个胡同。当她听到似乎有脚步声或者什么声音的时候,她就停了下来,把苗条的轻捷的身子紧贴在墙边,侧着耳朵屏住了呼吸。她谛听着,在黑夜里闪闪发光的大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却忍不住激烈的狂跳着——她几乎都听到了砰砰的跳跃声。但是当她听了一会,并未听到有人走来的时候,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地笑了。”、“贴第一张的时候,她的手不住地啰嗦,腿也在发软”、“在这黑暗的深夜里只有她一个人。孤单、恐怖。„„贴了几张,胡乱地向几家住户的门口塞了几张,她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匆匆地跑了回来。躺在床上,她好像瘫了似的不能动弹”。这里,作品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下既紧张、焦急、胆怯,又要坚持锻炼,严肃对待党组织交与的任务的心情跃然纸上。
又如王晓燕受了叛徒、内奸戴愉的挑拨和欺骗,对林道静进行了种种诬蔑以后,这两个从小就有浓厚情谊的好友的一次相见,也写得相当细致生动,富于表现力。“尽管王晓燕和戴愉的关系使道静懊恼,但是多年的友情和对于晓燕的信任,使她依然深切地关心她、想念她。当她踏上晓燕房间的台阶时,心里还在热切地期待着一场欢畅的叙谈和真挚的友情的慰藉”。作者首先着力渲染了相遇前女主人公满怀希望的心情,但接着笔峰一转,却这样写道:“晓燕正埋头在桌上写东西,一见道静走进屋来,好像见了什么妖怪似地陡然一惊,接着立刻满脸通红。她头也不抬,冷淡地好像对陌生人讲话一样”。“道静按捺不住自己的惊讶和恼火,轻轻走到晓燕身边,拉住了她的手”,“想不到晓燕把手一抽,把头一扭竟不理她。道静的脸都气白了,声音都发抖了”,“晓燕坐在桌边仍又写起她的东西,并不搭腔。道静只得怔在她旁边,小屋里是一阵难耐的沉寂”,当道静打破沉寂,直截了当提出:“是不是听了什么人的挑拨“时,”晓燕慢慢抬起头来直视着道静。从那双悲伤的黑色的圆眼睛里,道静看出了它是怎样被痛苦和恐惧缠绕着。终于又从这双善良的圆眼睛里籁籁地滚下了大粒的泪珠——王晓燕坐在桌旁捂着脸哭了”。这具体入微的笔墨,虽然着眼于描叙人物的外部动作却让两位少女矛盾交织,思绪成千的内心世界生动具体地跃入人们的眼帘,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表现生活。
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也表现在对其他人物的内心刻画上。比如关于余永泽和林道静在北戴河的初恋,特别是余永泽告别返京时的那一场面,就展示地相当地出色。“余永泽望着道静悒悒愁闷的眼睛,望着秋风中她那微微拂动着的浓密的短发,情不自禁地感到了一阵心跳„„可是,他犹豫着,怕说得不好反而坏了事。于是他忐忑不安,望着道静朴素的白衣,心里在像燃烧似的呆想着„„”,“道静扭过脸来,发现余永泽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又灼热地望着自己,她突然也感到了一阵激烈的心跳,于是赶快蹲下身去摘起路旁的一朵小野花”,“余永泽怕道静生气,温存地看着她的眼睛,„„‘好一匹难驯驭的小马!’余永泽心里暗暗说着,嘴里却不敢再多话。”这里,女主人公初恋时羞涩的表情举止,以及余永泽的胆小谨慎,担心说多了,说错了会“坏了事”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所以,《青春之歌》的心理描写是颇具特色的。
二、通过多种途径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作者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展示作品人物的独特思想言行。途径与手段之一是通过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显示各个人物的不同心理特征。
打开小说的第一章,人们就看到“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这“浑身上下全是白”的林道静,携带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在火车上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成了人们闲谈资料的情景。这是一件很小的事,然而作者却通过两个旅客的不同反映,生动地展示了一名“洋学生”和一名商人的不同内心世界。“洋学生”和他的同伴悄悄地说:“这小密斯失恋啦?”而身旁的胖商人却热衷于另一方面他煞有介事地计算起这堆乐器“至少也得值个十块二十块洋钱”,说着竟凑近了身旁的“洋学生”,“挤眉弄眼地瞟着乐器和女学生”,说什么“这小妞带点子这个干么呀?卖唱的?„„”仅仅是简洁的几笔,就把两个人的不同趣味、不同爱好、不同见解、不同心理状态勾勒出来了。虽然这些人是作品中的小人物,但作者并不轻易放过,而在描述女主人公寻找表兄的旅途情景的同时,插上一笔,毫不费力地展示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
又如老贫农魏老三来到余永泽、林道静的住处求援时,作者也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余永泽和女主人公的不同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又冷又饥的老汉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余永泽眼前时,最初是“挡住了门槛”,接着是“把手一挥,让到屋里”,冷冷地朝林道静努一努嘴,说了声“这是家里的老佃户”,而林道静在同一场合的态度却大不相同,“连忙找个凳子让老头靠火炉坐下”,并要老汉一块吃饭,可是最后的“吃”字还没有出口,余永泽早在一旁“使了个眼色”反对。老汉在林道静的招呼下吃了烧饼,并聊起了家常,当老汉谈起痛苦境遇忍不住心酸掉泪时,林道静赶忙递上了毛巾,然而“没等送到老头手里,余永泽却轻轻夺了过去”。人们读到这里,林道静对待劳动人民的感情态度异常鲜明地在眼前展示,而余永泽的卑微内心却仿佛令人嗅到一股铜臭。
作者不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显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也善于将爱憎分明的人物肖像描绘同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揭示紧紧融为一体,让读者既熟悉人物的语言,又熟悉人物的模样,熟悉人物的神情、姿态;让读者既洞察人物性格的内在特征,又从人物的外部表情更深一层地领略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在大地主兼乡绅的杨庄小学的校长余敬唐出场时,再三重复地对他未说话先“弯腰”以及“黄瘦的窄脸”、“眨动着眼皮”作突出的描绘。由于作者同时无情地揭示了他那满腹的鬼胎,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所勾勒的这几笔,更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憎恶之感。同样地,作者对于戴愉这可耻的叛徒、内奸,一再地对那“饱鼓鼓的金鱼眼睛”作夸张的描绘,也不是闲笔。当戴愉盛气凌人地对待别人时,当他可耻地投敌并残害革命者时,作者的爱憎分明,使她从人物和各个方面以及容貌刻画来加深读者对戴愉的憎恶。戴愉“饱鼓鼓的金鱼眼睛”之所以能在作者笔下发挥威力,这是和小说所支付的提示其卑鄙内心的笔墨是分不开的。
小说在人物肖像方面不只作静止的描绘,随着人物思想面貌的变化,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的肖像描绘也有一定的变化。同样是余水泽的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当他在个人主义泥坑里还没有深陷时,当他还能给林道静一些善意的支援时,在林道静的眼里,这双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的聪慧”,当他在海边及时救起跳海自杀的林道静时,他那“亮亮的小眼睛”里闪出的却是“焦灼”的“亮光”。
作者还比较注意通过客观景物的拒绝,来渲染、烘托在特定情境下作品人物的万千思绪,加深读者对人物内心奥秘的了解。
比如在表现林道静初次散发、张贴革命传单时,为了展示女主人公深夜单身战斗在街头巷尾的“孤单、恐怖”之感,作者特意渲染了“大地已经沉睡。除了微风轻轻的,阵阵的吹着,除了偶然一声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寂然无声”以及“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的景色。在表现林道静借故灯红酒绿的“北京饭店”,摆脱白莉苹的所设置的桃色圈套时,小说又浓墨描写了饭店门外“银灰色的天空缀着满天星斗,一阵凉风迎面吹来”,以及在此景此境下“她陡地觉得世界变大了,心里豁亮了。外面的空气是多么清新、凉爽而自由”的独特感受,这些都有力地发挥了以景托人、借景传情的作用。
作为展示人物思想成长的手段之一,《青春之歌》还注意以作品人物自我回顾或抒发现实感受的形式,对其思想善进行适当的剖析。
比如关于作品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软弱、缠绵”、“对革命不实际的幻想、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意识”等缺点①,主要是通过人物本身思想性格的发展,通过她不断地向新的征途迈进的行动,通过所描写的生活本身进行否定的。比如林道静参加除夕大学生聚会后,“回到自己冷清的小屋里”,“倒在床上”,“想着这一夜的情景,想着各卢嘉川的许多谈话”的这一段追忆,便以“寻找祖国的出路”,“把个人的命运和广大群众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过真正的生活”的认识,批判了过去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只寻求“个人出路”,过着“像个糊涂虫”一般的生活的错误。
在叙事性的作品中,一般有一定的直接剖析作品人物心理活动的笔墨,作为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这是不足为奇的。《青春之歌》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些篇章片断总是同展示人物的言行举止,同以景物、肖像描绘展开人物精神世界的笔墨交织在一起,因而,显得比较自然,使作品的一些主要人物基本达到了血肉丰满的要求,能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情节结构安排着眼于刻画主人公成长
《青春之歌》的情节结构的安排同样体现了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
由于《青春之歌》侧重表现以从道静为代表的三十年代知识青年在斗争中的成长,展示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培养,同时又描述自“九·一八”至“一二·九”时期以北京大学为主的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这在艺术结构上便形成了在刻画女主人公思想言行的前提下,将两条情节线索交叉展开的总的布局。比如第一章至第六章,写了林道静逃婚离京的经历,而在这几章里,已经通过林道静与好友王晓燕的通信往来,通过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的堂弟余永泽和教员李芝庭的内弟卢嘉川的出场,插入到北大学生的个别活动;到了第七章,则插入了以卢嘉川为总指挥的北大学生代表南下示威团活动的集中描写;到了第八章,更由林道静的回到北京,将展示林道静的动向同记叙北大学生运动逐步结合起来。在这以后的篇章中,虽有离开林道静的活动,专门写卢嘉川、江华以及王晓燕一家的个别篇幅,但从总体来看,并没有脱离围绕女主人公展示三十年代知识青年在这一时期历史动向的构思特点。“假如仅从林道静的遭遇一线发展的要求来看作品,也许感到结构上有点凌乱、松散,然而仔细琢磨,作品的总体结构并非如此单一化”。②
“小说在艺术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有助于以青年爱国运动为情节主线,适当兼及工农战线的斗争概貌,展现社会各阶层对于学生运动的种种反响,有助于在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的结合上,展示作品主要人物的活动及其广阔的时代背景”③。表面看来,作者一会儿写到北戴河畔沉睡的杨庄,一会儿又移向了南京的沸腾的游行示威行列;一会儿描叙北京沙滩公寓里的喧哗生活,一会儿在作者笔下出现的却是朴实的农村画面;一会儿表现的是卢嘉川在狱中的坚强斗争,一会儿又描述了王晓燕的家庭宴会;一会儿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北大学生的竞选活动,一会儿又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俞淑秀、崔秀玉的跨上社会征途„„尽管作者不停地在变换她选取生活的角度,然而,却始终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林道静等三十年代知识青年的成长”为主线④。因而在整个小说里虽然出现了好多似乎可以自行独立的故事,却并没有给人松散的感觉。
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构成作品内容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成功的文艺创作虽然不可能是先‘设置’了一定的故事情节,然后再去找寻或虚构一些与既定情节相适应的人物形象,而总是作者从生活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出发,根据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在构思酝酿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同时,构思酝酿相应的作品情节。”⑤我认为,假若离开这些生活矛盾,离开这些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离奇的情节,就必须丧失使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而作品情节如果干涩无味,缺乏展示作品主题和人物的表现力,也会使创作失败。因此,从生活出发精心提炼生动曲折的情节,是《青春之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据作者口述,“通过《青春之歌》的创作,她深深体会到,编造一些故事并不太难,难的是通过这些故事刻画出人物来。”⑥假如仅仅是为了编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这样的文艺作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倘若从展示人物的性格出发,首先集中精力酝酿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活起来,在表现人物的种种遭遇时,在展示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就特别有感情色彩,情节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很能打动人。比如林道静同余永泽的从结合到决裂,同王晓燕的从亲密到误会,同胡梦安的机智斗争,同郑德富的从隔阂到融洽相处,以及同一系列作品人物的交往、纠葛等,便展现得较为自然、可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四、大型的群众性的集会游行的场面描写
小说《青春之歌》是以反映学生爱国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因此,学生运动,诸如罢课、集会、示威游行必须是小说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在小说中,作者先后记叙描写了南下请愿示威、北大红楼“三·一八”纪念大会、五一节游行示威、“一二·九”北平学生示威游行、“一二·一六”全北平学生及各界群众反对华北自治大游行等几次。作者在处理这几次宏大的政治运动的场面描写时,是颇具匠心,各有特色的。其描写的角度“或全景俯瞰式,或参与者独特的视角的审视,或点与面的结合、突出重点,或通过参与者的叙述,感受独特„„”。⑦ 例如:林道静第一次参加集会活动——北大红楼前“三·一八”纪念大会,就是以参与者独特的角度来展示集会场面的,其中既写到演讲者的慷慨激昂的演说,也刻画了林道静初次参加集会的内心独特的感受,而且着重描写了后者,在于表现人物思想成长的过程。又如“一二·九”运动与“一二·一六”抗议华北自治大游行,两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与游行,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但由于两次游行时间相近,如果都用全景式的正面记叙与描写,就显得重复,因而,作者将“一二·九”运动的场面,用间接形式来表现,即通过参与者王晓燕的亲口所述来描绘,这样既简略又有切身感受,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把笔力和篇幅用来描绘声势更为浩大的“一二·一六”北平各界的大游行,这是一次全景性的场面描写。作者通过觉醒的王鸿冰教授的亲身经历,来反映爱国民众的觉醒,同时也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了李槐英与军警搏斗的场面,再用特写镜头,充分突出了这次游行的领导者与指挥者江华的英雄形象,这样的描写,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二·一六”的群众斗争场面,同时也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大型的群众性的集会游行的场面描写,是小说《青春之歌》艺术特色的又一个方面。
此外,小说的文笔流畅简练,有作者自己的语言风格,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都带有作者饱满的热情,同时又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尤其是对卢嘉川的描写和林红在狱中的斗争的叙述,既慷慨悲壮,又充满高昂激越的深情;写林道静对卢嘉川的崇敬与缅怀,情真意切,真挚委婉,读之感人肺腑,留下极深印象。
总之,小说《青春之歌》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它的艺术成就是不可轻估的,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它是一本生动形象艺术的教科书”。⑧
参考文献:
1、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人民文学》1959.7
2、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中国青年》1959.43、4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4 5杨沫《谈谈〈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过程》《文学青年》1959。1
6、杨沫《什么力量鼓舞我写〈青春之歌〉》《中国青年报》1958。5。3 7、8傅守祥、刘和椿《热血写青春——〈青春之歌〉导读》1997。2
第二篇: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题目:
试比较“革命与爱情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建国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多是革命斗争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反映知识分子生活题材不多,而以女性视角关注的知识分子题材则更少,本文以《青春之歌》和《红豆》为例说明此时期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的共性以,更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异质呈现。因此去分析革命爱情小说。透过此小说看时代背景下的革命与爱情。
关键词:十七年代文学 爱情 革命 知识女性 学术思想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引言:爱情与革命向来是很少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两者有些异端的对立,风马牛不相及。在建国十七年时期很少会出现爱情小说多是革命与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时代的大背景下爱情反而成为一种禁言的话题,因此《红豆》和《青春之歌》这少有的以当代爱情以当代知识女性为题材的小说成为了那一时代的“异教徒”。但是以我们现在的视角去分析去理解当时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难发现文章都是探索知识分子在革命时期如何改造自己、探求新出路问题的,但是小说体现出内涵气质差异却很大,作品命运也大相径庭,非常耐人寻味。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爱情与革命的对立相依。在那个时代知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却又看不到未来的种种挣扎对前方不确定的迷茫,革命环境下的冲击,最终向着悲剧的尾声迈进。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两位女性作家对大时代背景的无奈和现实真实的写照。小说中最令人着迷的其实是无处不在体现的人性的光辉,女性作家写作的优势在于她们有敏感的神经可以让她们把人性的细腻、复杂、多变、矛盾酣畅淋漓的展现。主体思想的贯穿使得小说特殊超然于当时的作品之上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文学魅力引人入胜。因此我在此试分析两片优秀的小说。
正文:在十七年代文学的大背景下,《青春之歌》和《红豆》都属于政治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作者要表达的都是宏大的主题:冲破封建的牢笼和束缚,对封建伦理的反叛和个性追求,对革命向往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等高姿态的写作。《青春之歌》和《红豆》在此意识形态之下都呈现出对革命与爱情两者的辩证对立关系。
《青春之歌》和《红豆》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倾向。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红豆》。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人性关怀。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作家宗璞在真实地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描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同时,就是要激起当时在爱情上的种种正确观念的产生。让这种对爱情如泣如诉的抒写能够在那个以歌颂为主的“文学独白”的年代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特别的作家更多地去思考人的思想,人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让中国的文艺界多生产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可以说
《红豆》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不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表达了一种爱情观念。
其次再来看看《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爱国运动,反映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真实地再现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面貌。尖锐的民族矛盾、残酷的阶级斗争考验着每一个人。小说塑造了这一历史背景下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以对林道静的塑造为主线贯穿始终,详尽讲述林道静是在自身的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青春之歌》规模庞大,但繁而不乱,所有广阔的现实生活,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时空的变迁全都通过林道静一人的经历贯穿起来,使得文章内容丰富而线索鲜明。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的使用,使各种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人物内心世界更是如窗洞开,作品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小说中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其实《青春之歌》和《红豆》都是写一个女性小知识分子如何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中,投身时代的洪流走上革命的道路,慢慢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中,作家都是以爱情出发,描写了知识分子女性细致的感情生活,其爱情必定是贯穿革命这个主体,与爱人在革命道路上一同觉醒与成长,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家,都无法摆脱“为政治服务”这一思想的束缚,她们都认为爱情一旦背弃了革命将无法永存,必然走向奔溃,爱情只有依附革命,才能重获新生。虽然如此,但两部作品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青春之歌》侧重“革命”而《红豆》侧重“爱情”。
《青春之歌》比起《红豆》来革命性,政治性更加强烈,无法摆脱政治意识的束缚,即无法跳出“革命+爱情”的枷锁,林道静的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渐渐完成的,然而她的选择不仅仅只有人生道路的选择还有爱情的选择,而人生道路的选择决定了其爱情的选择。《青春之歌》中“爱情的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两条双声并置又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林道静与余永泽在政治上的分歧让她明白,不是走一条路上的伴侣是没办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打扰,这只是自己骗自己。细究起来,余林两人的劳燕分飞,与其说是余永泽以某种言行破坏了在林道静中的美好形象,不如说是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更高的革命理想导致了这段感情的破裂,因此,是革命与否最终决定了爱情的较量和选择。
如果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掺杂了爱情故事的革命书籍,那么《红豆》就是在革命时期的爱情小说。
《红豆》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描写了女性知识分子真实的情感生活,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真实性,改写了一直以来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更多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在《红豆》中,爱情意味表现十足,表现在江玫和齐虹之间的分分合合,纠纠葛葛,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小说的题目为“红豆”,作者大概是借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这样唯美的诗句吧,显得浪漫诗意,从题目上就显示出了文章的宗旨——爱情的表达。
《红豆》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述了富有悲欢苦乐,有血有肉的内心故事,毫不掩饰地写出了江玫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时,对过去爱情的眷恋和缅怀。在描写江玫和齐虹的爱情时作了大量的细节刻画,江玫明明知道与齐虹的恋爱不会有结果,但终陷于纠葛,难舍自拔的困难境地,江玫内心的痛苦,在文本中都字字可见,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绘真切、语言简约,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她通过细腻的心理剖析,把那种理智上面要割舍,情感上又难以割舍的爱情,写得缠绵委婉。《红豆》展露出天然纯真的爱情心理,体现了人性真实的部分还原。作者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出知识分子在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矛盾与挣扎,这正式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在江玫理智的选择和清醒的认识后,所带来的并不是像《青春之歌》的林道静那样的大彻大悟,而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对于《红豆》如此真是细腻的描写,我们可以提出很多质疑的地方,例如《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决裂,就是因为两人的政治去向不同,就分道扬镳,之后就不再留恋,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否真实可靠?而且,对于余永泽的前后描写反差过于大,前部分对余永泽过于褒,后又过于贬,这种人性格变化的差异是否接近于现实?所以相对于《青春之歌》来讲,《红豆》的真实性又略胜一筹了,不难看出,杨沫的个人姿态是站在政治的背景下,深深的打上了为政治服务的烙印,而对于宗璞来讲,她是基于个人的情感来写,重在凸显人性,尽管她极力迎合政权,但她个人姿态下的写作依旧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怀。
结论:爱情和革命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范畴,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交织在了一起,《青春之歌》、《红豆》为我们揭示和隐喻了爱情和革命的复杂关系,我们不能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来评判江玫和林道静的爱情谁胜谁负,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在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下的爱情复杂而又矛盾的双重性特征。不论怎么样这两本小说的最深含义还是赞美爱情憧憬爱情,但是却在时代背景下对人生未来怀有一种不确定感。
第三篇: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
冯力强
在我挑书时,最吸引我的书是《青春之歌》。有人问我为什么挑这本书,那是因为我想知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故事。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介绍了女主人公在列车上引起人们的注目,因为她带了一堆乐器,人们开始讨论起来。她叫林道静,来这里要在表哥家住一阵子,顺便找一份工作。结果找不到表哥,她陷入了孤独和痛苦之中。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易回忆往事的。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感人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林道静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展示了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反抗性格,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小说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唯一的指路人;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应如何度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发出灿烂的光辉,只有接受党的领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阅读《青春之歌》,使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洗礼,点燃了我的青春激情。在当代,我们年青一代虽无法像林道静那样去从事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但我们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我们应为自己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而感到庆幸,我们更应了解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是无数热血青年经过数十年的革命斗争换来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觉得,我们中职学子应该学习林道静的革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将来建设好祖国而勤奋学习,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重任。古语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愿我们中职学子都能志存高远,立志修身,勤于学业,报效祖国。
第四篇:青春之歌
一、《青春之歌》
1、当你们身披撒满阳光的羽翼,置身于青春的驿站,以一腔彭湃的热血,用迎接太阳的双手,去推开那道光明与希望之门。于是所有寻找青春旅程的结束又成为一种新的开始。
2、青春之旅使你们有了太多的追求,找寻与体会青春岁月的光芒,成为心中一种誓言。也许你们还一无所有,也许青春之路还很满长,也许前进的道理上会充满坎坷与荆棘。但是属于青春的跋涉总是不会停歇。
二、《青春圆舞曲》
3、青春如长在春天里的一朵白色小花,青春如舞在夏天里的一只美丽蝴蝶,青春如别在秋天里的一枚叶脉书签,青春如埋在冬天里的一个纯洁心愿.4、暖洋洋的风掀动着柔柔的窗帘,金灿灿的阳光照射着嫩嫩的草叶.不一样的生活牵动不一样的心,不一样的心情造就不一样的青春.三、《写给青春》
5、青春是夜无法包围的诗
青春是花无法簇拥的舞
青春是行云流水的缠绕
青春是火山喷发的热情
6、但你们要记得
青春的流星
只有一次
划过生命的天际
四、《青春万岁》序诗 王蒙
7、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操场上的携手,教室外走廊上的叮咛
有细雨蒙蒙里的踏青,有初雪霏霏中的同行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8、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的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五、《热爱生命》汪国真
9、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六、10、艺术家说青春是含苞欲放的花,舞蹈家说青春是最美的旋律,诗人说青春是希望的萌芽,庄稼人说青春是春天的第一场雨露,饱含着希望,蕴藏着硕果;
伟人说,青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我却说:青春就是你们——我可爱的学生!
七、11、你们那青春洋溢的面庞,无不展示青春之美丽,你们那活跃敏捷的思维,无不昭示青春之绚烂,你们那饱满昂扬的精神,无不显示青春之活力,12、早晨开放的鲜花是青春,夜晚划过的流星是青春
操场上挥洒的汗水是青春,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是青春
而你们就是青春的主人。
八、《青春之歌》
13、希望的钟声敲响着黎明时空,那清晨的阳光照亮了新的征程,青春的主人,可爱的你们,请加快前进的步伐,去点亮挂在心头的那束理想之光。
九、14、亲爱的同学们,青春路上的你们,请珍惜过往的每一天,请把握经历的每一日,用挚爱的情怀谱写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十、合:十九中因为你们而更加精彩,青春因为你们而更加辉煌!
最后,在距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祝愿:
北邙威威,长我光辉;洛水汤汤,志在四方。
桃李争艳,成我芬芳;书声琅琅,绘我华章。
高三学子,茁壮成长,大十九中,高考辉煌!
第五篇: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本应如此
青春是一首美妙的歌,年轻时音符,生活是旋律,我们都是歌颂者,让我们用心唱好这首歌,让动听的歌声四处环绕。
步入花季,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美好,我不禁有些兴奋,我知道这只是前奏,婉转低吟。很快,我便渐渐饿的融入了这首曲子,只属于我的曲子。
我同好友并肩走在路上,路上空旷无比,一片寂静,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与的恩赐,真的,她这几年生活并不顺利,我时不时觉得有一种懒散的漫不经心得曲乐绕在她身边,一种心痛刺入我心,我满怀期待地说:“最近好像不太高兴,忘了我们许下的诺言了吗?”青春那么美好希望都在这停留。是啊!每个人都舍不得,何必那么悲伤。
她想了想:“对呀!我本应相信。”
我从她的目光中读到坚定。“如果青春是一首歌,那么我们就要用心唱好它,让我们用我们的年轻去点燃生命的火焰,我又说。从那以后,她的心结打开了,他将沉重的包裹置于一边,开始享受青春,脸上又重新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也明白我们身边全是幸福,这好像又是一个人生的高潮,他所迸发出的力量,就好像是歌声中所蕴含的,既动听又有力量。
每一首歌都会有一个结尾,淡淡地,可歌声却永远回荡在人们心中。我会铭记着一去不返的青春。让自己每天都充满正能量。
前奏,高潮,尾声;平淡,激进,一首歌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前奏,高潮,尾声组成了青春完美之歌,这首歌就像一位摄魂者,他虽没有倾国倾城的容颜,却已早早勾去了我的灵魂,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梨花香,洒满地;歌声甜,沁人心。
陈荣强,九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