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廷君:“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23: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廷君:“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廷君:“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第一篇:欧廷君:“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欧廷君:“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自川普发动对华贸易战后没几天,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决定对中兴通讯发布出口权限禁令,要求美国厂商禁止向中兴通讯出售元器件、软件和相关技术,直至2025年3月13日。美国政府这次禁令是否损人利己暂且不去拷问。但可以肯定,美国高墙虽暂时挡住了我国中兴,但也挡住了美国众多企业与我国贸易合作的机会,更能加速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步伐。

中美贸易争端事件不仅对我国中兴在内等高科技企业产生影响,而且在社会各界引发深入讨论。其焦点是出口禁运触碰了中国通信产业核心技术缺失的痛点与“缺芯少魂”的问题,现已再次成为我国相关部门与实体产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世界上品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能为人类社会在物质、精神生活和自然环境改造上生产价格优廉、品类齐全的产品,成为世界上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经济大国。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前段“粗放型”的发展,各类别产业发展利润分配欠科学,金融、证券市场乱象丛生。导致我国“虚拟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野盲生长,为一些商家投机暴富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温床”。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撰文表示(1):“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

多年来,随着楼市的飞速飚升,不仅让一二线城市房价创下历史新高,而且在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去库存”中却又摧化演变“抢房潮”。房地产市场的规模之巨、住房市值之高、利润之丰,使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挤压,许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又加上科技创新机制欠完善。造成我国在芯片、飞机发动机、超精密机床、新材料、生物医药、OLED面板等核心科技领域上依旧受制于人。用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南开大学国家经济研究院院长夏斌的话说(2),“严防金融风险,必须坚持‘房住不炒’,尽快建立一个确立长效机制房地产统筹研究小组。由住房建设部挂帅,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出台一项项有效的政策措施,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如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整,中国早晚出大事。”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飞奔、“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集成电路等创新上呈跨越式发展。但目前中国仍有许多产业像电子产业一样,核心技术仍被外企垄断,“缺芯少魂”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如: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特种钢铁却大量依赖进口;中国高铁核心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却来自西门子;中国圆珠笔产量世界第一,仍做不出圆珠笔芯的滚珠;中国的PC产量第一,计算机的芯片基本被美国Intel 和AMD垄断;中国汽车市场名列世界前茅,汽车发动机仍受制于人;我国医药市场全球第二,创新药仅占全球6%,94% 以上为仿制药,这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国药产业多年来没有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深思!

前车之鉴 今日之机。在全球产业变革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国际竞争时代,中国企业要想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大中小型企业,必须规避“传统式”组装加工发展模式,倾力培育企业拥有自主技术创新与品牌经营创新能力。突破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与民族自主品牌上的发展瓶颈,才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与品牌强国的要诀所在。

面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上的差距,我们不能盲目悲观,关键是要找准我国产业发展与企业基础技术创新不足的节因在哪?凝聚更大的改革力量,构建与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坚持以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补齐中国实体产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短板,自主研发与掌握核心技术。可以断言,从现在开始,只要下决心彻底堵住中国各产业企业利润分配失衡之弊,严抓金融管控,在人力、财力上重点向实体产业与现代农业倾钭,让更多的科研院所与实体产业企业进行基础研发,凭着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国整个民族产业企业必将在核心技术与品牌经营创新上稳健迈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

毫无疑问,十八大以来,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不少领域跃居世界前列,其主要得益于我国独有的几大资源优势:

一是体制与决策优势。我国是一个以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可迅速整合中国各类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层面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上重点扶持,中国高铁的成功案例足以见证。同样,国家为改变液晶面板落后于人的状况,大力支持京东方,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液晶面板线,成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最大的企业。

二是巨大的市场优势。中国人口在世界上占四分一,消费潜力巨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市场的购买力在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可比,市场潜力越来越大。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有利于企业各类别产业极易形成规模化,能让企业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如电子器件、钢铁、通信、汽车、各类机床、医药、食品、家用电器等等。

三是丰富劳动力与人才资源。中国人口众多,且勤劳勇干又充满智慧,善于吃苦,为我国各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与人才资源。据2017年权威数据显示(3):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分别为729.0万人、4334.1万人、7328.1万人、4501.0万人、1692.3万人、75.9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资源总量分别比2020年规划目标超出3.2%和15.4%。因此,各类型产业企业在中国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

四是雄厚经济实力与金融资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资本。以去年为例,2017年全囯GDP为82.7万亿元,2017年中国财政收入为17.25万亿元,同比增长7.4%。世界排名第二,具有足够的财力,随时为各实体产业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在我国不缺市场、不缺人才、不缺钱、不缺政府支持的强大背景下,首先,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解决当前制约基础性研发与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相关政策、措施和企业决策层的认知及企业家的责任等深层次问题。因此,根据人民领袖总书记在4月20日至21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4),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市场中的引领作用。下决心从源头抓起,强化金融、证券市场管控,构建良好的产业体系与利润分配标准,从快、从重严厉打击在虚拟经济、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让中国所有企业与民间资本均回归于实体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专注于企业品牌经营创新,把核心零部件与上下游产品做到极致。着力造就中国实体产业企业各类别产品迅速向国内外细分市场渗透,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坚固的基础。

其次,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大力吸引一批国内外顶尖级科学家,为他们在工作、生活上提供舒适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安下心来,专心致至地长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及各类别产品技术升级进行潜心研究和开发,抢占国际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同时,以政府为主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财政拨出专项资金,迅速建立与完善各门类齐全的科研机构。分别对电子产业的芯片、飞机发动机、超精密机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及简单的圆珠笔芯和高铁的螺丝进行研发。使我国各类别产业在先进技术和精湛制作工艺上得到全面突破,并着力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真正让科研成果在企业快速形成产业化,彻底改变我国许多产业中的关键材料与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另外,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品牌经营创新上,我们企业要充分发挥在市场上的主体作用,彻底抛弃社会某些浮燥的心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放眼全球,立足中国,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专长,抢抓全球产业变革时代的旷世机遇。主动适应市场,狠抓企业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在品牌经营上精耕细作、不断创新,倾力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用匠心、耐心、恒心和信心,把企业自主产品与品牌做专、做优、做到极致,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国内外成功企业,要想自身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形成独霸一方的垄断局面。企业就必须在产品、技术与品牌服务上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基于这一核心要点,我们实体产业企业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家国情怀,认准企业自身产业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匠心锤炼自身企业百年品牌。华为、格力、北京同仁堂等优秀企业的专注和坚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很值中国企业学习!

再次,中国每个企业要想把自身产品与自主品牌做到极致,我们企业就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对企业自身产品进行创新优化,掌握国内外同行业顶尖技术,匠心打造品质上乘可靠、品牌服务卓著,才是中国企业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根本。因为目前我国企业已将由原来“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企业正处于优化产品结构与品牌原动力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在此,中国企业决策层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时刻把握国际竞争趋势,强化企业自主产品技术基础研发。抓住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掌握核心技术,突破企业发展瓶颈,打破国外垄断,提高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新上与产业链材料、加工上的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加强对企业创新上的政策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国实体产业企业在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作用,顺利完成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使我国整过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从根本上增强中国企业产品创新力和品牌竞争力。真正使我国从一个经济大国、制造大国、产品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与品牌强国转变!(作者系亚洲经营智库总经理)

参考文献:

(1)、清华副校长震撼发声: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http://news.sina.com.cn/o/2017-08-27/doc-ifykiqfe2040624.shtml

(2)、国务院参事夏斌:中国经济已被房地产绑架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8-04-20/doc-ifznefkf5769975.shtml

(3)、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提速迈向人才强国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一起弘扬正气!

扫码打赏,建议金额1-10元

Powered By 畅言 提醒:打赏金额将直接进入对方账号,无法退款,请您谨慎操作。

第二篇:美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在现代 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发源地,在许多成功的美国企业中,无一例外地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管理授权、鼓励创新、以人为本等,与中国企业文化特点有相当差异。构建先进的中国企业文化应学习美国企业文化的优点,强调依法管理,明确权力责任,塑造团队精神等。

关键词:企业文化;权变管理;科学管理;团队精神;学习型企业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1](p33)不 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表明,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是文化经营,企业最终的竞争是文化竞争。文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也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最有力、最经济、最高效的“无形之手”。翻开近代 世界经济发展史,全球规模的大企业,尤其在世界 500 强 企业行列中,美国企业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即使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美国的企业还是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竞争力。因此,研究美国企业文化的特 点,探讨美国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异同,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是摆在中国企业和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文化可归属于低度关系文化,他们相信人人生来平等。[2]由于其建国历史不长,因此没有沉重的传统文化包袱,加上美国以移民为主,荟萃了世界众多的优秀人才,使其文化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美国企业文化特点,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 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美国社会十分重视突出个人的作用,强调尊重和信任个人,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美国所有的优秀企业都把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作 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把人而不是把资本或设备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对人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员工自主权的尊重。优秀的管理人员相信普通的员工都 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二是尊重员工尊严与提高员工地位。大多数优秀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建立 起了一种同伴式的平等友爱关系,管理人员把员工当作同伴来对待,上下级之间培养不拘礼仪的交往方式,彼此间直呼其名不冠头衔,也不带姓氏。2.充分授权管理。相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企业中上下级之间权力距离较小,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对组织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3]其 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美国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特别强调“授权”,他们信奉最直接管理的人对问题最有发言权。高层经理通常会给下属制定一个 目标,然后就由下属来达到这个目标,高层经理只是以成果来衡量目标,至于中间过程怎样,他基本上是不会干预的。任何一个阶层的部门经理,都可以在部门的范 围之内作决策,如何把工作做好,只要不违反公司的商业道德即可。3.强 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美国公司十分注重企业外部成员———客户、股东、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的利益,把面向市场、为客户提供最佳产品和最优服务作为企业基本的价 值观,把企业视作整个社会

有机体的一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以捍卫消费者权益、员工利益和环境保护等公众利益为核心。例如,在 美国联邦快递,坚持不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追求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是各级管理层、也是员工们的共识。这种文化的内涵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为 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贡献,做优秀的“企业公民”。可以说,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联邦快递的企业文化。4.鼓 励创新,推崇变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任何企业可持久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少,创新以及创新的速度成为关键的竞争要素。绝大多 数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变革和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是企业生存之路,是公司发展之本,是当前公司竞争优势之魂”,这是多数美国公司 在二十年的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共同规律。目前,在美国的企业中正盛行着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员工进行大大小小的变革,而美国公司也普遍以创新与变革为最高价 值观,在创新和变化中寻求和把握机遇。例如,许多美国工厂开始要求一线工人分析和改进生产加工过程。对于产品和加工工艺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已成为美国企业 的新特点。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诸如微软、IBM、GE、朗讯等知名的美国公司都将持续性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5.重 视法律,信守合同。美国人认为,如果没有正当的法律过程对事实的公正、客观和无情评价做出判断,就不可能有正义。处于法治氛围中的美国企业形成的与职工的 关系,就是由合同契约形式来确定的。在雇佣机制方面,奉行契约原则,对职工实行聘任制。在职工受聘时期,企业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承担的工作。在合 同之外,双方概不承担相互责任。企业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化分工原则设置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都规定出极明确的工作范围、内容和任务,不存在无人负责、工作重 叠或人浮于事的现象,因而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合同或契约一经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不管情况发生什么变化,一切都得按原订合同办事。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 特点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企业文化呈以下特点:1.用 人上论资排辈。在中国企业可以很普遍地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企管人员的层级越高,年纪就越大。这就是对员工实行长时期考核和逐步提升,使职务和工资随个人 在企业的工龄增加而增加的“按资排辈制”。一般而言,管理层人事选拔都是阶梯式的,在经历了下一级的各个岗位实践考核后,可机会均等地获得逐步晋升,这使 每个员工都能设计和看到自己的职业生活的奋斗目标,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和归宿感。所以,在中国企业中“,员工跳槽”“、人才流失”的现象是很少发生的;反而 一个员工若频繁跳槽,会被视为“不忠诚的人”而被企业拒之门外。2.管 理上不得越级。由于传统的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企业的职工都习惯将自己置于有序的组织结构中来定位自己,上下级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这种权力距离表现 为企业的管理等级秩序严格,权力较大者拥有相应的特权,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心理,因而形成了中、低层管理者不善于做出决策的行为特征。这种权力距离方 面的差异还可以通过各级经理人员的薪酬结构反映出来。3.决 策上集体为主。中国的管理者通常群众观念较强,形成了群体决策、民主集中的决策风格。事实上,群体决策确有其不足之处,即权力相对分散,责任不易明确,行 动比较迟缓,有时候效率较低。但是这种群体决策又有

其无可替代的优点,即能够集思广益,使集团在知识能力结构互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领导的整体功能和决策 能力。管理上不仅要听取各级管理人员的意见,还要听到广大员工的声音,以及客户和消费者的声音。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实 现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还要股东满意、员工满意、顾客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目标。在这一复杂的决策过程中,个人决策日益体现出其局限性和弊端,而群体决策 则充分体现出其在复杂情况下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有效地防止个人或单方专断的作用,有利于保证和维护合资企业的整体利益。4.治 理上情重于法。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无论是奖还是罚等,弹性较大,人为因素多,回旋或灵活的余地相对较大,讲究“管理无情人有情”,“人 治”的成分较大,法制或科学管理的成分相对较少,所以在执行时很难把握分寸,分寸或者度把握不准,就会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复杂化。中国的“人情味”很浓,人际关系复杂,这些环境因素对制度的执行带来了一定阻力。另外,中国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文弹性较大,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和公允。

三、中美企业文化差异 探究由于中美两国文化背景、地域差别和其所面临的不同历史环境,造成中美企业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如下:1.个 性张扬与谦虚含蓄。美国人的个性表现为外倾、张扬,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则提倡谦虚谨慎,凡事讲究谦 让,十分注重个人的涵养,反对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美国人大为不满。在取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赞赏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将功劳推 让给他人,故意贬低自己的能力。但在美国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2.自 我奋斗和人文关怀。美国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崇拜个人奋斗,自己对自己负责,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他人,不过问他人的私事,不提 倡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尤其在陌生的场合。中国文化推崇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是“善相爱、交 相利”的,提倡无私奉献,主动关心他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3.开 拓创新与中庸之道。美国文化鼓励人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超凡的事业,以体现个人的个性价值;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 倚、中庸之道。保持和多数人的行为和轨迹一致,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自己内心会出现不安,唯恐被大家认为是叛逆者,会遭众叛亲离的下场。因此和美国人相 比,中国人能保持稳定和谐,但不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缺少创新发明的动力。4.个 人自由和团结协作。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倾向于独往独行,个人的表现欲较强,不愿受限制,遇到阻碍常常独自设法冲出束缚,实现自己的价 值;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中国人的集体责任感强,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遭遇困难往往依赖于集体解决问 题。

四、改进企业文化管理的对策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承认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比较粗放,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企业 的经营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经营目标模糊,经营约束软化,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4]其次,应大胆引进美国先进的企业文化,吸取其优秀的成果,为我所用。1.在 中国文化的背景下,管理时应注

意从人文角度出发,缩小权力距离,适当下放权力,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加入到管理中来,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同时,企业应当 通过预测员工的需要和行为倾向,来引导和整合员工的目标追求,使大家明白,只有通过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发展,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各种需要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满足。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比如:营造信任和尊重人的氛围,给员工平等、友爱、自豪、安全的感觉。2.企 业内部的各项目在群体参与的基础上,借鉴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明确权力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现代经济的瞬时性、高频性使管理的节奏加快,因事而变的 权变管理极适合此情况下的应用。权变管理是以现实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以目标多变性为基本特点来确定具体管理方式的一定幅度,从而确定一系列基本的相关原 则。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善于组织规划,胸怀全局,能运筹帷幄地参考借鉴各方意见,领导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情况和形式,使下属在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相应 的自主权,增强员工自觉工作的热情。3.强 调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学习美国企业的经营方式,首先应规范管理体制,注重管理程序,有效避免管理中的任人唯亲、近亲繁殖的弊端,以理性和科学的管理理念 来建立具体的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的程序,这有利于明确管理责任,使人际关系清晰、明朗,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实际的管理中,关心 员工的生活状况,关注员工的情绪变化,以对员工的关爱来激励员工不断努力,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潜能。[5]4.团 队精神塑造员工激情。与我国企业相比,美国企业的优势就是其员工的团队精神。他们有一种自发的工作热情,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当 今世界,生存与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两大难题,而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能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让管 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灵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企业成功的必要保证。5.打 造学习型企业。在美国,每位员工都可以得到训练和提升的机会,企业提供许多寓教于乐的内部培训项目,并分为各种层次:如公司企业文化培训,全面灌输企业的 经营理念;在岗技术培训,学习如何使用机器设备等;专业知识培训,如电脑培训、外语语言学习等;领导艺术和管理技巧的培训,这主要是针对有不同潜能的管理 人员而设。另外,企业还实行轮岗制,经常要求各级主管轮换工作,通过担任不同的工作,接触公司内部的各个层面,相互形成某种竞争,最终能把握公司的总体业 务,并掌握各种技能。我国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用。一个企业的所有凝聚力不是来自于资源和技术,而是来自于企业文化。在学习美国企业文化时,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一无是处,一 切都是照搬抄袭,不加分析,不辨良莠,直接把美国的模式全盘端来;二是盲目自大,总认为中国传统企业文化是最好的,无需向美国等先进国家企业的经营管理理 论和经验学习,因循守旧,这种错误倾向无法识别精华和糟粕,对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模式全盘否定。[6]中国企业应树立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不断超越自

己,充分发扬自己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优势,将外来文化的精华融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唐建杰.美国企业文化[J].中外企业文化,2007,(06).[3]詹婷婷.基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美国企业文化特点

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4]牛量,冯文全,邱振平.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

文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5]郑克岭,张宇明,李桐.论中美企业文化管理的差异

[J].世纪桥,2006,(02).[6]刘爱芳.浅析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J].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2009,(02).责任编辑 姜凤玲

第三篇:法家思想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浅析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启示

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文化、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影响,中国企业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基础上,而在刚性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本文着眼于中国古代哲学之法家法、术、势思想,吸收刚性管理的精华,从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企业管理者权威的建立及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三个方面,阐述现代企业管理的立法、处势及用术,以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关键词:法家 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 管理文化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文化、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对中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企业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基础上,而在刚性管理方面有所欠缺。西方国家是具有法治传统的国家,在管理中将“法”放在第一位,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法治体系和机制。但中国企业管理不能一味照搬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必须着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哲学之法家思想中吸收刚性管理的理论,以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1法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战国时期各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初期的李惺、商鞍;中期的慎到、申不害;末期的韩非、李斯。商鞍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则集三者于一身,提倡法、术、势并重的法治思想,认为只有以法为本,明法、任势、用术,才是保持君权、统御群臣、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使法、术、势成为法家治国思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韩非认为,权势是推行法治的凭借,法是维持权势的后盾,也是权势得以维持的手段。只有法与势相互依存才能天下大治。依照法拥有权势则天下大治,违背法则权势亦不能维持。掌握权势的人如果能秉公执法,法律借助权势产生的威力和效率自然会更大。反之,带来的危害也很大。韩非不仅看到法治需要权势来依靠,而且认为要很好地运用权势,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法的强有力的手段。当然,有权势还必须有法术,才能治理好国家。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就是说重视法治的过程中权势的作用的发挥,同时又认为权势要发挥作用离不开法术的指导和规范。韩非的管理思想中,除了法治借助权势外,还要善于将“术”

/ 7

与“法”有机结合在管理和治国中。术与法不同,法是公布于众,而术要深藏于胸,是君主藏于胸中的考察驾驭群臣的方法。君主需要术来明察臣子的心思言行,不然会被臣子蒙蔽;而臣子们做事要有法可依,不然会胡作非为。所以说法与术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必备的手段。法治的过程中注意术的使用,从韩非的管理思想来看是为了防止法治过程中君主权力落到奸臣的手中,危及君主的统治。法与术结合,法是客观规则,术是使用规则的方法,只是其使用者是君王,即管理者。

韩非“以法为本”使法、势、术相结合实现法治的主张按其本质来说是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服务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上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在当时没有君主专制,变法就难以进行,所以韩非能够把法家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一方面要有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即法家管理思想讲的“法”;另一方面也需要领导者合适的管理方法,即法家管理思想中的“术”。再好的制度没有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也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而良好的领导艺术没有完善的制度也只是海市蜃楼。只有将法家管理思想中的法术势有机结合,并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制度、处势借势和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中去,才能更好的经营企业,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2对法家管理思想的评价

法家思想对于法术、权势的认识,触及了君权政治的核心问题,因而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对中国传统政治及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明法禁,信赏罚”等主张体现了法制公平的思想。

2.1法家管理思想的合理性。法家管理思想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管理者可以从法家管理思想中总结理论基础,学习其管理的实践经验。法家管理理论堪称为中国古代管理宝典,是一个全面有机的理论系统。相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法家管理思想的合理之处有以下4点:

一是法家人性恶理论符合现代企业追求利益的要求。法家不同于儒家的性善理论,而是从人性好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性恶论。现代企业管理追求的第一目标盈利,那么法家的人性好利正是与企业管理的目标不谋而合。法家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并产生法治管理理论,同时性恶论也证明了法的必要性和期望获得最高的效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追求高效的产出,同样需要以强有力的制度进

/ 7

行管理。法家的人性好利同样可以适用于对员工的管理上,实行“以利导民”,充分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又符合企业自身追求利润的要求。物质需求是人的生存之本,管理者也可将人的物质需求转换为企业管理的管理手段。

二是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刚性管理。韩非子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德治。韩非认为“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即是说性善的人有,但很少。所以说治理国家要针对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极个别人,所以要实行法治。为了正法强国,法明忠劝,首先法令要简明易行。立法应尽量完备,并且执法者应强毅刚直。只有这样才能法正国强,法明忠劝。正如现代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企业的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制度不彻底,使企业往往产生管理困惑。现代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按照制度办事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是正确的历史进化观念。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时曾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四个阶段:“上世”、“中世”、“下世”、“今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口号。韩非继承了商鞍进步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前进的社会,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并且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韩非曰: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从这种历史观出发,法家治国强国的手段是变法,只有通过变法才能打破原有的旧机制,建立与新的时期、新的形势相适应的制度及管理方法。法家管理思想中进步的历史观正符合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代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与时俱进。

四是法、术、势管理思想体系的建立。法术势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为君主集权的秦王朝建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汉承秦制”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的管理思想是通过政治震慑发挥功效,是人们意识到政治制度的权威性。现代企业管理可以从法家的法术势系统理论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包括“法”的建立、执行,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和借势、处势的应用。法家的法、术、势管理思想中具体的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值得现代企业借鉴。

2.2法家管理思想的局限性。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或是思想体系都有其不足之处,这与理论创建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人生经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家思想的起源到发展以及最后的集大成者韩非再至法家学派的消亡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中央集权限制民主政治。强调专制维护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主张君主对臣下的绝对控制是法家的思想体现。它们的产生依赖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需要君主中央集权以更有效的实行法治,富国强兵。但是时代的潮流在变化,当

/ 7

今社会民主政治成为有效的国家管理方式,同样,现代企业管理也需要民主管理,但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判定法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无可借鉴。因为法家的专制集权思想是和“治民”、“治国”联系在一起的,法家的“治民”、“治国”思想内容是现代企业中可以借鉴的内容,很有现实意义。

二是重刑主义的极端化。法家的“专任刑罚”主张以严刑峻罚来推动国富民强政策的实施。把法律特别是刑法的作用夸大到决定一切的高度,轻视甚至否定道德感化作用。法家主张轻刑重罚,后期法家甚至将法治发展为极端的刑治。重刑主义发展的结果是重刑轻民:一是重视刑法而轻视民法,二是重视刑事审判而轻视民事审判。

3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企业管理有了很大发展,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部分先进现代管理理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许多优秀的企业在转换经营体制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管理文化。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不足也逐渐明显,主要有体制、人力资源及领导者素质3方面的原因。

3.1德性管理有余,刚性管理不足。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的发展,它经历了仅百余的时间,比起西方企业管理产生时间要短很多。文化上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程度上的“人治”管理现象存在。中国历来重礼教轻法治,重感情而不重制度,管理者仅凭喜好办事的现象严重存在。在一些企业,领导的决策代替了企业的制度,只要是领导的意愿便无条件服从。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不起作用,人治色彩过之而法制约束不及,企业的命运往往维系在一个人身上,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并实行依法经营管理,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2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有待提高。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一样,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获得“成本领先”优势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成本的变化不断迁移。今天,企业在高成本下运作,市场竞争更激烈,生产成本、资金成本逐步管理到位,但人力成本在企业中比重越来越高,管理空间较大,法律风险高,成为新阶段的关键成本,也是企业挖掘新竞争力的根源,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 7

3.3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带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带领企业走进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使企业管理者必须研究的课题。要带领企业成为现代化、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现代化企业,不仅实行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以及管理人员现代化等6个方面,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是保证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因素。现阶段企业管理者往往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管理者没有足够的知识与素质修养,将不足以带领企业生存与发展。所以说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素质修养是塑造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的重要保证。

4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启示

现代企业是社会中的一个单元,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企业制度,以协调员工的活动。从法家管理思想中,现代企业可以借鉴到宝贵的管理经验,包括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企业管理者权威的建立及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三个方面。

4.1法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以法为本,事断于法的管理思想,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思想基础,现代企业管理包括条文规章制度和流程制度管理。企业管理制度因生产性企业、服务性企业、金融性企业等不同的企业而不同,但有一点是各类企业相同的,即制度是企业的法典。但是,如何制定制度,把握制度的宽与严的分寸,并具有可操作性,是企业管理难以把握的问题。法家一贯主张制度要详备。法家管理思想认为只有制定出详细周全的法令,民众的行为才能最大可能地有依据。成功的现代企业都有详细的条文制度,内容涉及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从法家的立法原则中可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原则:一是企业制定制度要遵循自然—“顺天道”;二是企业制度确立要遵循企业员工的利益;三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四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通俗易懂,便于普及实施。建立了制度,还要特别重视制度的实施,“以法为本”,树立制度的绝对权威性。为此,法家提出:一是要依法遵守制度;二是执法要严明。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要依据以上两点才能保证企业顺利发展。

4.2势与经营者的管理权威建立。现代企业家采用以法为本的管理文化,以人为本的管理之术,必须具有以势为先的前提和保证。法家认为,势是与法、术并列的治国要素之一,而且,势还是保证法和术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一是要处势。韩非子《韩非子·功名篇》指出,“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意思是说,一个人仅有贤能是不够的,还得有“势”,不然就无法让不肖者服从,无法

/ 7

保证组织的良性发展。所以一个组织要想很好的推行既定的制度,就必须要有权力的保障,而这个权力就是“势”。在现代管理活动中,一个管理者如果没有树立起自己的领导权威,那么管理活动就很难正常、顺利地开展。领导者必须有“势”,获取必要的地位与权力,那么获得了这种“势”之后如何借“势”发挥自己的影响,有效、有力地领导属下,这就要靠法家所说的“术”了。二是要借势。势靠位尊权重而得,势也靠造势而得。商轶依靠秦孝公作后盾推行新法,战无不胜,但孝公一亡,商教就失去了靠山、保障,一旦失势,便走投无路。因此,企业家要学习借势、凭力,组织众人造势,为企业注入精神与灵魂,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如共同的价值观、精神、理念,凭借“势”使企业更好发展。现代社会发展极其迅速,各种知识、科学技术都迅猛发展,企业领导者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企业可借助现代社会的各种金融制度,如银行借贷、股东集资等可以使企业的资金流更加庞大,以利于企业扩大规模。以及企业间不同形式的合作,或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经营等形式都是通过“借势”来互惠发展的。

4.3术与企业经营者的领导艺术。所谓“术”就是君主运用法律和权势来御臣治民的方略。韩非的原话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看成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

一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选与用。做到以法择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制定人才选拔的制度制度;因才使用,使员工各尽其材,按照他们的才能来分配工作职位;不拘一格荐人才,实现任人唯贤,使所有的贤能之人都能得到量才录用;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企业管理者应充分了解员工的专业特长,为每一个人选准最适合的岗位。

二是企业经营者要控制自身行为。要学会倾听与参验,广开言路,避免偏听偏信;要做到无为而治,通过充分授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下属的智慧、能力与积极性;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来制定措施,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要具备小心谨慎的工作作风,全面地认识自己,不被名利包围,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刚腹自用。

/ 7

参考文献: [1]武树臣,李立.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朱仁显.早期儒法治国思想融合的轨迹与影响.政治学研究.2003·第256页 [3]赵小雷.法家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西北大学.2005,第30-34,56-59页

[4]彭磊,廖光萍,陈妍.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管理者.2010.16 [5]雨林木风.用法家思想重新塑造中国企业管理文化.东方企业文化.2012.01 [6]徐从根,陆鹏.法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之道.北京经贸.2008.02 [7]张桂梅.我国古代法家“法治”思想浅析.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6

/ 7

第四篇: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本站推荐)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cs战略在日本已经广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所谓“洞察下一个需求”,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就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长期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设计实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代表家用电器发展趋势的20年后的家用电子屏幕墙,在东京自己公司的国际展览中心,每天都在向来访者进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下载欧廷君:“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廷君:“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国务院国资委赴日本企业文化培训团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

    跨国公司柔性裁员对中国企业的启示7.20

    考 试 试 卷 考试课程: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跨国公司的人性化裁员对中国企业裁员管理的启示 作者简介:杨德梅(1991.1-)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籍贯:云南 【摘要】裁员对企业来说是......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

    欧债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目 录 内容摘要................................................................ I Abstract.................................................................II 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及成因..........................................1 1.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概念..................................

    浅析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_张立君

    第 26 卷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Vol.26 No.1 Jan 2009 浅析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5篇)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一、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1.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

    企业文化论文(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

    欧尚集团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欧尚集团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The enlightenmen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rom the corporateculture of Auchan摘要: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