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教育育儿子女心理特点叛逆心理杂谈分类:家长学校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在于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加大了。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阅读和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和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反对棍棒教育(当然不是完全不动手)、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最后,我想说一说
一、掌握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一曰“黄毒猛于虎”,二曰“玩物丧志”。切忌,切记。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键。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出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和矫正对策
初一新生带着新奇与自信走入中学校园,面对着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的人际关系,心理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便于我们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和发展特长,从而顺利度过初中阶段,为今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入初中以后又逐渐萌发成人意识,增强责任感,主动学习,成绩稳定。如孙懿倩、张君秋、向学峰、曹汇、王伟凡、肖玲、陈思思、刘亭、汪超、朱殿蒙等同学。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当中有的同学不仅刻苦勤奋学习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富有才艺。如,刘亭同学擅长舞蹈和声乐,还有征文获得市一等奖。陈思思同学获的青少年书法比赛省一等奖。朱殿蒙同学多次在省、市演讲比赛中获奖,小提琴演奏已达到国家6级水平。曹汇同学获的青少年书法比赛省优秀奖。
此外还有一些学习努力、乐观向上的健康少年,如黄玉寒同学获得市十佳才艺奖、竹笛演奏达到国家7级水平。
以上这些可喜现象凝聚了家长的心血和老师们的才华和汗水。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才华的,但他一定具有某项潜能。遗憾的是很多孩子潜能没有被我们认识,更没有被发掘,使他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甚至是次品、废品。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是家长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这样讲,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冤,因为他是尽力管孩子的,但没管好,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知道孩子的心理特点吗?发现了问题以后你有得力的矫正措施吗? 观察和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学习和智力发展影响极大。学生心理异常往往是伴随着身体发育时由于不良刺激和不当教育而导致的。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最后,我想说一说掌物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黄毒猛与虎。玩物丧志。切忌,切记。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她)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健。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了解初一学生心理特点,适应中学生活 了解初一学生心理特点,适应中学生活 新的学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初一的新同学能否适应新的学校?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哪些问题?这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今天就针对同学们在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大家一同探讨。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的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期间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惊人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同学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第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也很困难。第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第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尤其是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一天24小时都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压力,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在这个问题上我给大家三个建议:1.要多与同学和老师、父母交流,一天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你可以和老师们谈谈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和同学们聊聊趣闻,聊聊心事,千万不要在班级拉帮结伙传一些闲言碎语,这样不利于班级的进步和同学间的团结。2.要适度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同学之间或同学与老师之间出现了矛盾需要发泄的时候,大家不要选择极端的发泄方式比如和老师对立,或和同学争吵。最健康的发泄方式就是体育锻炼和听音乐,不过在这之后还要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要把问题和老师还有同学谈,用和平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3.寻求良好的兴趣爱好,如阅读、音乐、运动等,这样也会缓解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二)亲子交流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同学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父母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外面经历了挫折后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父母,所以有什么事情要积极和父母沟通。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这些同学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这种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困扰尤为突出。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很多初三的学生都后悔在初
一、初二的时候没有努力学习,结果在初三的额时候要拼命的学才能赶上。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比如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制定学期学习计划,每个月、每一周都要有小的学习计划,然后根据每天不同的安排安来排学习的时间,调整不足之处。有的同学课上不听老师讲课,在自习课上使劲儿学,或是到外面去补课,这都是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要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路,在课下做好预习和复习,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再去学习额外的知识或是参加补习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有效的学习。
上面我们谈了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同学们可能会有一些心理矛盾。作为一个老师,我也体会到了一些学生的心理矛盾。我把他们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同学们都梦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你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同学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同学们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你们要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同学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一些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同学们都知道五一劳动节吧,那是为全世界劳动人民过的节日,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同学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同学们都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在一些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而向父母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一些同学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你们经常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尤其是一些父母离异或家庭有矛盾的孩子,这些孩子有什么话就更不愿意和父母说。他们宁愿在虚幻的网络上和一个陌生人交流。老师和家长都很明白,你们很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然而由于年龄的差距和身份的不同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或“不太理解自己”。其实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和你们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做事上都能引领你们到达成功的彼岸。也希望同学们把内心的向往和不解倾诉出来,让我们来帮助你们从苦闷的内心中解脱。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同学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
“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你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你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同学们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依赖心理。这方面问题,住宿的学生做的能好一些,他们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很多同学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我们的老师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团结意识和学习意识。可以说,你们要比同龄的孩子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第五,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钻牛角尖,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同学们有进取心是件好事,但要合理的处理和同学老师间的关系。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比如初二的学生马上就面临着跳远的考试,如果你今天能做10个蹲起,明天就要坚持做12个或更多,而初一的同学在跳绳的锻炼上也是如此,每天都要坚持下去,当你坚持着一路走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有力。第六,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同学们乐于助人是好事,可你们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些事自己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是正义之事,哪些属于以大欺小。同学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作为初中生的你们,未来的路还很长,遇到的挫折也会很多,希望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为你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搜索 热门标签淘宝网网上购物 搭配课堂 女性 时尚男人 服装搭配 搭配 财经 文学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蔚蓝网 > 社科文艺 >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时间:2009-10-08 12:5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76次
始一学师心理异样的重要表示,在于学习自信念、来往才能和情绪把持等圆点有余。
一、学习遭遇挫折,导致畏易情感 退进始西,课程增添,书变厚了,息业质添大了。各科皆有较高请求。新颖感很速就会被“课业累赘”取代,显失目迷五色,甚而七手八脚。一扫昔日
始一学师心理异样的重要表示,在于学习自信念、来往才能和情绪把持等圆点有余。
一、学习遭遇挫折,导致畏易情感 退进始西,课程增添,书变厚了,息业质添大了。各科皆有较高请求。新颖感很速就会被“课业累赘”取代,显失目迷五色,甚而七手八脚。一扫昔日忧心如焚的快活,多了多少份愁闷战焦虑。
在老学阶段成就比拟优良的学熟,错始西的学习结果期冀值较高,假如扫尾不能尽速适应,授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念。针对不异的孩子,我们可主以停某个圆点动手:1.告知子男中学阶段的学习特色跟步骤,最沉要的是学会听课和自动预习、及时温习。2.通知子母必需齐力以赴,勤恳、扎真,随便、涣散,靠大聪慧是相对不止的。一总耕耘、一总收成。3.增强方式辅导,特殊是不同窗科的学习特色,如语武保持浏览和练笔、数学系题尝试融会贯通、英语的听力和浏览练习等,定阅相干书报纯志获与办法领导是美一个糟措施。4,不要太重视测验分数,不共试舒的总数不可比性,偶然不考孬,也不能击击自负心。要激励并辅助孩子剖析错例起因,既而发明学习或测验外的缺点。
二、不擅处置我际闭解,导致行动阻碍
当初的孩子小皆是独死子子,如因家境较孬而且父公又比拟娇惯,或自以为消得难看,或家幼跟嫩师的关解比拟亲密,那样的孩子返往无很弱烈的自卑感。凡事都以我替核心。但班级是一个群体,唯尔独尊必定要遭遇挫折,重要非往从共学的不购账战老徒的批评。假如不能准确看待,可能构成自惭形秽,阔别个体,甚至会激化抵触,击架闹事,否睹学会取同窗相处非常主要。咱们盼望野少能保持教导子男以“严容、互帮、自费、交换”处置糟异教闭系,以期培育一种竞争意识,建立一种团队精力,帮助班客免营制一个良美的班级小家庭气氛。要倡导自我批驳、分裂互帮、失理争我跟老实取信的良赖品格——这会使己受害终生。取先生相处,小全体教死阴光做作,懂礼貌、擅交换。也无比拟外向的,不取嫩徒多话,把本人裹的很松。那种教熟否能有必定的自满感或授到功老师不赎批驳责备。我想说,有优越感的我实在小少数较优良,只是有某种口理暗示他不要没尾露出大家。尔借想说,先生有时也被情感右左,批评孩子时,事虚不浊,情理不透,处分功应。该然学徒要自动关怀无来往阻碍的孩子,改正从人农息得误,但野幼的思维劝导其真更主要。由于你比咱们更懂得孩子自馁的诱果,比尔们更明白孩子错老师的不谦。咱们要确定孩子的优点,比方他否能板报没的不糟,但逸静很认伪。加强其从信念。要确定老师的批驳静机非闭憎,非等待。增进其勇敢与嫩师交换,那样就能够打消误解,徐系孩子的焦虑。果替老师农息复杂,不免有亲漏或不应。
实在无论是败人借是孩子,人的幸祸感很多时候并不起源于财产或罪名,而是协调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维持良美的人际关解,会为你的子母营制一个不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常识陆地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速。
三、叛顺口理导致放荡情感
老学阶段,先生和家少都维持着相赎的威望,而退进外学,因为学生的独坐性加强,都会有较多的官客。比方大家安排更多的钱和时光,能全体参加小孩儿的而有些学师有时会过错天懂得这种专制,会匆匆繁殖叛顺心理。主而抓紧对本人的请求,在缺勤、干净、课堂纪律、作业、预习、温习等环节呈现破绽。老师同样的要供,可在不同窗熟身下的后果返返天壤之别,如异样请求诚疑测验,但有人考场舞弊;同样安排卫生打扫,有人中途溜掉;共样要供实现作业,有己剽窃、拖短。这就不能不正念我们家庭学育的差别。免何时候,止为习惯和心理品量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就只是树叶、花因。只有根浅,才干叶茂,才有因虚。考核学习孬的学生,简直有一例中。因而,器重学生的行动习惯和心理品德的培育,才是育人的基本。我想,孩子在伪邪败熟之前,家消借是要坚持适度的威望,要破规则,要实督促。正对棍棒教育(应然不是完整不着手)、拥护贿赂孩子、拥护自觉家教辅导。最初,我想说一说
一、控制教导提前质战坚持疏子气氛的答题。
仔细的家少主子父言聊举行中兴许会发明孩子匆匆跟某个同性同学来往过稀,实在这是师理趋于败熟导致的奥妙心理变更。家消必定要以适当的方法添以准确领导,既不能置免无论,亦不要棍棒相减。应该在时光下迷信天提前教育,功晚没有意思,太早了恐怕招架不了愿望的冲击。内容下要引诱衰弱喜好,空虚子儿兴致。定然要防止子父交触不衰弱的书籍和音像造品,要预防孩子沉沦于网络游戏或聊地。由于究竟是孩子,自造力还比拟强。最赖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二句老话,一曰“黄毒猛于虎”,二曰“玩物丧志”。切忌,切忘。
二、营制暖馨的野庭疏情,给子子一个永近的口理依附
父公相敬如宾、尊老憎幼、恨岗敬业、遵纪遵法、艰难守业等美德对子子的耳濡目染是久长而浅近的。给子男一个牢靠的经济保障很沉要,而给子母一个暖馨牢靠的亲情环境更替主要。你的子父是否给你敞谢心扉,诉说他的甜与乐,这对你控制孩子的思维静向无比关健。只有时常坚持这种坦乡的交换,才干真隐二代己的胜利错交。因而,抽没伴冤家、伴客户的时光陪伴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无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讫就是说学,有时作干游戏、说说啼话、到家中远足更无利于停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死的周忘、作武中有很多表皂。能激动、能教导孩子的,常往自于生涯西琐事折射出的疏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外失去退一步晋升。双亲家庭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有论这一圆,皆应当关憎孩子,妻妻离同不甩掉作为家幼的义务,不能剥予孩子应失的父恨跟公恨。这是法律,是叙德,也是大家的亲身好处。(起源于网络,有增改。)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喜欢幼稚变成渴望成长、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由追随美德变成耻笑美德、由坦率老实变成狡诈自私、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由无所追求变成追逐明星、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由习惯平淡无奇变成喜爱绚丽多彩。
少男、少女们从踏上初中之们开始就在寻找、扮演各自心仪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并从丰富杂乱的影视、书刊、传闻中贪婪地吸收他(她)们压抑已久而又兴奋快意的敏感信息,在图案、照片、歌词、剧情、韵律、文字、语言中舒畅地体验他(她)们倍受压抑而又追求已久的心灵共鸣,在追逐青春偶像中感受青春的骚动、幻想未来的生活、延伸自己的欲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原来个个如此、发现竟有知音朋友、发现存在广阔市场,从而卸掉背负已久的罪责,从而形成“众志成城”的群体,从而对抗“神经可恶”的老师,从而排斥唠叨烦恼的父母。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1、个人意识开始出现
2、群体意识日益增强
3、青春欲望渐渐萌发
4、童心玩念依旧旺盛
5、厌学情绪渐渐滋生
6、自我管理逐渐变难 初二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大为提高
2、理想志向更为远大
3、青春欲望更为炙热
4、自尊反叛更加强烈
5、厌学情绪更加激化
6、自我管理更加困难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空前提高
2、理想压力空前增大
3、理想热情大打折扣
4、青春欲望稍受冷落
5、自私叛逆日益强烈
6、厌学情绪继续激化
7、自我管理两极分化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里也向成人靠拢,类似成人的愿望在他们心里大量涌现。同时,他们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存在于他们自我意识中的几组明显矛盾。
1、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上中学以后,孩子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以往自己的许多观念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于是,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儿就经常批驳我的一些言论,纠正我对一些事物的解释。孩子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矛盾。
2、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矛盾。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凡事有绝对化的要求,这也导致孩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剧。
3、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这些评价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发生极端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只因受到老师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
4、沟通和封闭的矛盾
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对孩子的私人物品发生兴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一。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浅析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初
一、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对策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
一、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急聚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教育的关键期。抓住初
一、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一致参与的教育观是 我们的努力目标。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
一、初二学生尤为明显,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
一、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该年龄段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种种状况表明,初
一、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该年龄段学生多为13—14岁。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他们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功日趋完善,内脏机能不断增强,第二性症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该年龄段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在与异性交往、对性知识的相对矛盾心理和心理焦虑程度二个方面上表现突出:
1、该年龄段学生由于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他们心理萌动着一些从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这使他们既感到好奇,又迷惑和害怕,不敢接近对方。他们关于异性同伴在什么场合可以呆在一起的社会允许程度仍然很敏感。因此,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但是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内心又有对异性的追求的心理矛盾。
2、另外,据对初中生的有关调查表明: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该年龄段学生均位于最高水平。他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因此,该年龄段学生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初
一、初二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经历
一、两年的过渡学习后,逐步适应了中学的环境,也没有初三的升学压力,开始步入“青春叛逆期”。这时期的学生不信任父母,却易受朋友影响;独立意识的大大增强,使他们对外面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开始尝试一些未知的领域。加上目前流行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感情困惑,个别学生出现早恋,他们往往是在类似这种尝试中获得一种肯定:我独立了。
生理上的日趋成熟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心理发育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往往与现实世界发生矛盾,因此为了使自己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他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获取同龄同伴的认可,一是追求流行文化。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属于不太成熟的小团体,后者使他们的身心受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于是简单追随、模仿、尝试,带来哥们义气、盲目强调个性等等不良习性。与此相对的,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学校与家庭,与他们追求流行、崇尚绝对自由、要求独立的内心世界恰恰是相对抗的。于是,反感、敌对、叛逆、孤独、焦虑、偏激等等敌对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产生了,与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也由此形成。
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初
一、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我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首先,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当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试图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对某些现象和观念家长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孩子服从而坚决反对。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渡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否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5、最后,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雅情趣。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在对待子女的学习上可以用一下的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该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远大理想,情绪不稳定,不善于自制。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每堂课下来都是糊里糊涂,经常留下“课后累”,学习成绩迅速下降。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家长就要设法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顽强的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尽早阻止学习“下滑”。
2、帮助孩子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初
一、初二时课程门类增加了,且内容加深,难度加大,作业增多。可各门课程到底应该咋学,部分初一、二学生心中没数,客观上要求家长帮助引导孩子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全过程上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
3、家长要与教师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加强对初一、二学生的教育 学习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家长要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与教师始终保持一致,当孩子学习有了进步,就要热情地鼓励、肯定,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要配合教师想办法及时把拉下的课程补齐。家长还要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召开的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校召开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等。
4、家长要做到及时检查、指导、督促、评价
对学生,家长除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学习环境外,还要做到适当管理。要及时检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如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或不经常预习、复习,家长就要指导、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共同商量制定一个可行的改进学习的计划。然后督促实行,如孩子坚持得好,学习成绩提高了,就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初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初一学生的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如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知觉有关的事物,有说明书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开始战胜优势。但是,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做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 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象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二、教育对策
1.加强养成教育。从上面分析可知,初一学生的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从一开学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仪表仪容、文明礼貌、作息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他们。但进行教育时要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一是要充分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如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正面表扬、鼓励他们;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批他们。二是要采用自然、具体、生动的方式。如语文老师可充分利用思想性强的《背影》、《最后一课》、《老山界》等课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思想教育;班主任则可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功效,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智力竞赛》《颂祖国辉煌成就》《夸夸我们的班级》《懒惰——成功》等主题班队会,既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渗透了养成教育。
2.注重心理辅导。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初一学生已开始在人生的多种矛盾中,步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应该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矛盾,注重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1)自我意识的教育。如让学生自我介绍“我最喜欢……”、“我害怕……”、“我的目标是……”、“我学得最好的是……”、“我学不好是因为……”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在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减少盲目冲动的发生。(2)情绪辅导。初一学生情绪不稳定,因此要引导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教给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例如沮丧、忧郁时可通过交谈、读书、观景、游乐等方法转移等。(3)青春期教育。当代初中生与以往同龄少年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早熟,并且他们的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生理上的早熟,使性意识提前“觉醒”,但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较低。针对这点,应该开展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道德等教育辅导。
3.开展学法指导。进入初一,科目增多,容量变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学老师助学,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大;中学老师开始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支配课余时间。这使小学一些懒惰、毅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好,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如从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始,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具体指导和训练、强化。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结合家庭教育。学生家长是帮助初一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外在条件。因此,争取家长积极配合是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家长配合的最佳方式是亲自到学生家家访通过。家访不仅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家表现、个性形成原因,为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提供了条件,也能为个别望子成龙心切但又对子女的心理、生理发展认识不足的家长提供一定的材料。实践证明,经过老师家访后的学生,在日常行为、学习上都会有较大起色。
初二学生心理特点(2010-03-06 22:13:49)1﹑生理因素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2﹑学习压力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初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学校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3﹑心理因素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针对初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疏通,使学生不断进步。初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2008-11-30 20:32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另外,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果学校及家庭抓紧初二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老师和家长应当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初二学生问题聚焦 1﹑早恋
“不许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须说一遍喜欢我。”宋女士帮儿子整理书桌,发现一张语言暧昧的纸条,一看便知是女生写的,而有如此语言,说明儿子与这个女孩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宋女士本想好好教训一顿儿子,晚上便亲自接儿子放学,谁知在学校门口,她却看到好几对男生女生手拉手亲密地往前走。
某中学教育处主任介绍,早恋现象主要集中于初二年级,同学之间肆无忌惮地开玩笑,部分男女生表现过分亲密。2﹑上网
初中阶段,初二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泡地网吧里,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在网吧干吃方便面,有的甚至逃课上网。
这些同学往往很难管教,有时即使老师在网吧里把他们带回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往往收效甚微,没过几天,其中大部分同学就会重回网吧。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也考虑进沉迷网吧对自己的危害,甚至下决心离开网吧,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网吧的诱惑。3﹑学习成绩下降
石家庄市第二十中学鄢桂凤老师总结,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初三往往很难有所突破,中孝的失利难以避免。4﹑逆反心理严重
老师们分析,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与初一相比,初二学生增加了生物课,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有着羞涩的好奇。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2﹑学习压力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初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学校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3﹑心理因素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对策
(1)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如果家长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
(2)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比如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染头发等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这们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
(3)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个别学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尤其不想和家长说学校里的情况,这样一来,家长往往不能从孩子那里知道他们最近的表现和变化,这就需要家长能够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就一些问题和老师沟通,双方合作,为孩子保驾护航。初二学生心理特点举要
结合我对初二学生的了解接触,我觉得初二学生的心理大致有这么几类问题:一是心理盲从增长。由于庞杂的社会信息,使得正处于好奇、好模仿的15、6岁少年,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出现偶像上盲目崇拜影视歌星,物质上盲目攀比,穿着上盲目追求名牌的不良心理。像我们班初二时有几个男生追求名牌运动衣,特别是鞋子、自行车,家长很烦恼打电话来问;头发也理得很时尚,像刺猬一样一根根直竖起来……女孩子穿着太成人化,牛仔裤绷得老紧,衣服吊得露出后背,衣领又过大过低……
二是交往问题,表现出一种随意心理,对自己的交往行为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像我们博才基本上品行都很不错,但习惯上还是有差异的,同学在交往中不太考虑彼此的优缺点,合得来谈得拢就交往,所以也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而我们强调的是如何在交往中扬长避短,和自己有同样行为缺陷的尽量少交往。举例小M同学,脑瓜子灵,学业还不错,但很喜欢跟不太认真的同学在一起,所以自身潜能就不能很好发挥出来。
三是早恋的烦恼。到了初二确实这个问题最严重,他们地下活动得厉害,女同学可能会更主动些,他们会当众开玩笑,他们也会当真,比如初二上学期,有两个女生陷入这方面的苦恼,课上听不进,回家日记本上满纸的烦恼,陷在里面拔不出来,跟着起劲“帮忙”的也有七、八人,搞得人心涣散,学习直线下滑。老师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进行班主任家访,分别召开男、女生会议、家长会议解决问题。四是性心理问题。初二开始,男女同学会变得温情起来,跑来跑去的少了,大喊大叫的少了,男孩子更大度了,女孩子更淑女了,他们都希望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一个好的形象;他们开始关心性的问题了,偷着看言情小说,看性方面的书籍,如小Z同学,有段时间出现手脚冰凉出汗,经常遗精,脑中经常出现两性的幻觉的现象。我们的方法是:学校正常开展性心理健康的讲座、班会课,家长也要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引导,帮助孩子消除神秘心理。五是孤独自卑。成绩好的学生也容易出现孤独,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像我班小G同学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但常常在课堂研讨、探究时遭众多同学的“围攻”,争得面红耳赤,满教室的火药味,搞得心情极为不爽,而事实上小G的观点也很有道理。那是什么原因使然?我看还是这些优秀生身上的一些缺陷——小G爱钻牛角尖,决不屈从他人的观点,一意孤行;众同学决不宽容有悖常理的论调出现,这样就会使一些优秀学生也常常感到孤独,小G就经常课间时独自一人在走廊上“看风景”。成绩差的同学更会出现孤独自卑,着个我们不难理解;家庭有问题的学生比如父母不合,孩子也容易出现孤独自卑,性格古怪,比如女生小X,平时看见老师总低着头或侧着身走过,从来不跟老师招呼。有次我去家访,这孩子居然躲到房间的书桌下,怎么劝也不肯出来,我的家访也只不过是出于与家长、学生一起聊聊天,彼此增进一些了解,决不会去告什么状,更何况该生成绩还不错。然而后来从该生的哭叫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平时总爱闹矛盾,相互猜忌,孩子在父母不睦的夹缝中提心吊胆地挨过一天天,可想而知,可爱的天性将会被“挤”成什么样!初二学生心理特点
一、初二学生心理特征表现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初二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正值14——15岁的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1)过渡性
初二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容易表露出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紧张情绪。而生理上也是发生剧变的时期,一年之内身体发育趋于成人化,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心理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他们心理发展很不稳定,这时期,特别需要教师、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指导。(2)动荡性
初二学生与初
一、小学生和初三学生相比,心理波动性很大,感情易消退,他既无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性,又无高年级学生的那种理智性或保守性,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感,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迅速反映,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敢作敢为;他们忽而对这个感兴趣,忽而对那个着迷;今天满怀信心,明天却消极沮丧;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们自己认为“长大”希望成为社会的一员,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但他们实际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他们思想单纯,很少保守思想,重感情但又缺乏理智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他们的意志在发展,但克服困难意志还不强,容易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由于初二学生心理不稳定性,易变化,既造成初中阶段学生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率增高,又产生诸多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育界通常把初二这一阶段称之为“危险期”。(3)闭锁性
初二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生理变化逐渐复杂化,开始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女生较为突出,显示出闭锁性的心理特征。其情感发生改变,有心里话不愿对老师、父母讲,常把自己的秘密写在日记里或倾吐给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学校发生的事或受了挫折,就会求助于平时交往的“朋友”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告诉老师和家长,其结果事与愿违,甚至酿成恶果或悲剧。有时,细心观察会发现,学生爱把自己放东西的抽屉加上锁,不许别人翻动,更不许别人、特别是父母或老师翻看日记或一些便条书信,否则他们不是拒绝,便是表示不满,甚至大发雷霆,或离家出走。因此他们随着自尊的增强,更加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找不到人倾述。(4)社会性
初二阶段是人生观从萌芽到开始形成但极为不稳定的重要时期,在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也是由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过程。而社会、学校的政治环境影响,家庭与集体舆论的导向,对初二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量的作用。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学生理想的确立,职业的选择,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受其心理发展的社会制约,一方面既要张杨其个性,一方面又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学生会出现,自我封闭、攻击、退化、妥协,求助无援等心理现象,如果引导不当,学生不良行为就会滋长,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初二学生心理冲突的表现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冲突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要想摆脱父母和成人的束缚,拓展自己的空间,又存在遇到不适应新条件的困难,需要依靠成人帮助。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初二学生具有了成熟的概念和明显增强的自尊心。在独立活动中,他们好胜心强,能努力去争取与维护集体荣誉。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信任、尊重,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一旦他们的独立性、好胜心受阻碍,就会产生走极端心理,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这种独立性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冲动,异想天开,以致采取寻求刺激、新鲜的盲目行为,产生不良结果。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思想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能完全独立,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还是要找同学或同伴商谈,有些问题还得依靠父母或教师解决。这就表现出其依赖性的一面。例如,在学习的态度上,他们虽然富有主动性、能自觉的安排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父母或教师的督促检查。否则会因贪玩醉心于课外阅读或其他校外活动,而耽误学业或误入歧途。因此,正如通常人们所说初二是各方面两极分化最严重阶段,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二)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其增强的旺盛精力和动机需要跟能力发展的水平往往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是适度的,将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具体再现在:
1、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不平衡
第二性征发育后,身体发生剧烈生理变化,心理上充满疑虑,恐惧,迷惑不解,对自己的性发育现象,躲躲闪闪,本能地对异性疏远和反感。随后又出现强烈的性冲动、性意识,产生怀春心理。对异性又开始注意和关心,尤其是对自己仰慕的同龄异性有好感,产生接近和追求的心理。初二年级下期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希望在交往、接触中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开始追求异性和恋爱。若学校、家庭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才艺水平。否则,尤其是男生在性冲动下容易发生不良的性行为和性犯罪。
2、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初二学生中比较普遍和突出。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无视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外界因素,常想方设法予以对抗和反对。其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劝说和约束要求不肯听从,犟头倔脑、任性。对明知合理的教育措施和行为规范,不分是非一概反对、违拗。经常强词夺理或从中作梗,高唱反调,有时故意表现出令人不满的淘气和捣乱。如果教育者采取惩罚手段(责骂、批评、停课等)其情绪更为对立,表现出“横竖横”的心理行为。
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表现出:一是消沉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二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往往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孤独境地。在初二学生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者表现较为突出。他们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主要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学生在这过渡期里因长得不漂亮、因家境贫寒、因体质弱、因成绩差而自卑;主观上是严重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心理现象,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环境,逐渐纠正不良的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唤起学生战胜自己热爱生活的信心。
三、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初二学生以上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表现,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恢复或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
2、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结构,改善心理稳定能力;增强智力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心理优势和精神潜力,克服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3、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预防性犯罪。在初二阶段的学生,学校、家庭因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预防教育,要采取及时的措施,如定期召开男、女生青春期教育会,讲清青春期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以及学生外出给家庭、社会及个人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充分运用生理卫生课,加强性知识的教育,以达到预防教育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家庭活动,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艺提供舞台或机遇,激发其成就感心理。
5、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科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把他们旺盛精力引导到学习轨道上来。初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家庭教育
初二阶段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为“心理断乳期”。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危险时期,也是一个心理爬坡的时期,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分水岭。
那么初二学生有哪些心理变化呢?在教育实践中,我觉得下面三点家长应该重点关注:
一、对异性的关注
初二学生心理上的普遍表现是容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产生了爱情的萌芽,大多数早恋的孩子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因为现实看到的,还有电影、电视、网络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冲动是他们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好奇是他们这时候的心理必然反应,自我抑制能力在这段时间也最低,有时希望尝试的念头还比较强烈。
二、独立倾向明显
12-16岁年龄段上,教育学和心理学把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上,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 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总想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信赖,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当家长老师的总是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如小学时期听话,很喜欢顶嘴,听不得大人的说教,知心话也不愿和父母说了,不愿让父母进自己的房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逆反心理比较重。所以父母常骂他们“越长越调皮了”。
父母要高度重视对这一关键期和危险期的监护和把关。实际上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是少年时期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所以我们做父母、老师的要明白孩子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一方面对不违反原则的行为给予理解和宽容,不要大惊小怪,另一方面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更应该讲道理,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如果还用小学时期的简单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和家长统一认识,只要从内心服了,教育效果就是良好的。
在初二阶段,最明显的表现是一些容易走极端的学生离家出走,“家”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再也没有了温暖的感觉和依恋的理由,与亲人的距离越来越大。
二、对家庭的教育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人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
4、家长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了整合家校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实行家校联系,相互配合,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把孩子“做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父母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人的教育,特别是做一个现代人、健康人的教育。要为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绝不能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做人”的教育也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课题。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都会或大或小的影响孩子。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榜样。在对全国杰出青年成才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父母在做人方面给他们的影响最大,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了他们,使他们终生受益。相反,如果父母由于自己的工作繁忙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引导致使孩子走入误区,那最终会让这些父母们追悔莫及。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的一无是处,孩子也不例外,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父母要学会激励孩子。适当的激励会燃起孩子奋斗的激情。如果家长也给孩子肯定,她会不会更优秀、更早崭露头角呢!因而,作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声:孩子,你真棒,你一定行。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强斗志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纵观古今成才之士,无一例外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教子成功的父母都注意到:在教育子女方面,应该引导他们的性情,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才能、树立他们的志向、鼓励他们的斗志、纠正他们的过失六条都不能偏废。
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家长策略
初中生正值“身心骤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主要表现为:
自控能力不强,做事冲动。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因此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做事思考不周。意气用事,一时的冲动可以导致重大的事情,也不考虑结果如何,有的事情看上去想了几天,实际上只是强化某种情绪。这个时期最容易与家长对着干,家长有时不知所措,甚至会引发家庭战火。这一段最容易出现的事情是逃学,严重的可以出走。
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容易受不良现象和不良人物的干扰和引诱,最严重的是网吧游戏的诱惑很大,社会不良青年或者不良青年的行为会对他们产生很坏的影响,他们会模仿他们的衣着,行动,发型,甚至抽烟打架,他们会以为这样才像个大人,才有风度或者比较有气派,有脸面。这也是导致初二学生进一步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春期萌动使精力不得集中,出现早恋。有些学生由于发育提前,青春期意识加强,对异性的好感会增加,一种是因为家庭和舆论的约束,偷偷地埋藏在心里,想以“好孩子” 的面目出现,又可能会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自责,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还表现得比较外露,传纸条、约会等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家庭管制比较严厉,或者家庭发身变故包括父母感情发生问题的,只要在异性中有一个人稍微关注(有的是无意)一下,会使他对这个异性寄托深情,有时不能自拔。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变化:
1.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如果家长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
2.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比如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染头发等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他们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
3.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个别学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尤其不想和家长说学校里的情况,这样一来,家长往往不能从孩子那里知道他们最近的表现和变化,这就需要家长能够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就一些问题和老师沟通,双方合作,为孩子保驾护航。
4.帮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了解一些国外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的,或者是一些伟人在青春期在做什么,对孩子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帮孩子度过这一阶段,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教育指导
倘若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习生活看成是人生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那么在这阶段时期孩子的思想大体上是沿着一条轨迹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初一是起点,由于学生新到初中,环境的更新及学校老师家长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力度,又迫使他们不致于过多张扬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好奇。到了初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慌、破坏等不良行为。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1、现在的初二学生,其年龄一般在十三到十四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束缚,青春心理的萌动,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像初一时那样容易接受。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忙开始加入团组织,成为班级的骨干,而另一部分品德较差的孩子,这时也开始冒了出来。
2、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初二年级,学生个体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在家里,他们不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小孩看待,最讨厌大人管头管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的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
3、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无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差的孩子,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分化。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落伍与分化,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被尊重的情感与不平等的待遇产生冲突。结果是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课、逃学。大凡在初二年级学习扎实、成绩稳定的学生都可望胜利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4、孩子进入初二后,变得不爱讲话,往往把真实的思想隐蔽起来,把话埋在心理,如果家长问起学校里的事,孩子态度上显得不耐烦,或者冷冰冰的三言二语就讲完了,年龄超大越明显。这一时期,一方面孩子对父母闭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加之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想寻找友谊,交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过又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把心扉完全敞开,无所不谈。
总之,这一时期,初二学生是“小大人”、“半成人”,心理特点是不稳定的、多半的、脆弱的,需要我们作父母的认真观察孩子的变化,作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
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作家长的如何引导他们,使他们向着“真正的大人发展”呢? l、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懂得,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正常的需要,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他们是21世纪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将承担父母所不能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应当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父母理应爱护和培养孩子的种自立精神;其次,父母要全面地看待孩子,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漠视其优点。即使最优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些问题,反过来讲,即使最淘气的差生,他们身上也有不少长处和闪光点,家长不应片面的认识孩子,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是动态变化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特点是在不断变化的,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会向不好的方面演变,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
这里介绍一个例子。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王海栋是一名学习尖子,1989年获“华罗庚金杯”少年组数学竞赛的金牌,之后又获20余次竞赛奖,其中获全国性大赛一等奖、特别奖达7次之多。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与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小王的父母并不期望孩子成什么“家”,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当发现小王身上的长处时,父母就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加以培植。他们认为,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和孩子谈心、沟通,一起探讨问题,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要成为子女的导师,一旦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须及时指出,抓住时机进行启发和帮助。小王的父母特别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在小王家里,有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关系也十分融洽。
2、尊重孩子的“小秘密”
有时,孩子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家长却随意地当着孩子的面告知他人,这使孩子感到尴尬,家长出现这种举动,一是认为孩子无知或错误的想法可以随便拿来取笑的,二是在气愤、无奈之下,失去理智,以丑治丑,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加深了孩子对家长的防卫心理,家长从此就不会知道孩子的真实思想,亲子之间会筑起一道心理屏障,因此家长不能当众出孩子的丑,要选择适当时机,运用适当方法,解释孩子的无知或错误,激发孩子的自愧、自警、自戒之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有一块保留个人秘密的小天地。如一本小小的日记本,生日贺卡等。不希望家长窥视和干涉这是孩子独立人格开始形成的一种标志,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随着社会的开放,少男少女的交往日趋频繁和公开化,这种交往多数是精神上的交流,属于友情的范畴,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当今文明进步的社会中,父母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做个开明的家长。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和男同学一起看电影,就断定女儿早恋,于是跑到学校向教师反映,又去找了男同学的母亲,弄得满城风雨。经班主任老师调查,发觉根本没这回事,纯属家长捕风捉影。
3、营造一个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
先举个事例:200年前,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他的子孙已经传了七、八代。在这七、八代子孙中,12人当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60人当医生,100人当牧师,75人是军人,80多人成为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棍,他的子孙也有七、八代,在这七、八代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或流浪者,因生活无着落而死于路旁,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处徒刑,因酗酒天亡或成为残废的达400多人。两个不同的家庭,差异之大,说明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孩子个性成长的影响也不同。如“乒乓世家”、“音乐世家”、“书法世家”等,如曹燕华、范志毅、丛学娣等都是父母兴趣爱好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言“家和万事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同时,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孩子是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来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人交往的。所以,家长的人格形象对形成孩子的品质,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只有配合学校教育、运用民主、理解、健康的方式教育孩子,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才富有时代精神。作为家长,更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现在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大多数家庭又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格外疼爱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生活好,但在精神生活方面,缺少对孩子的关心。有些父母很少与孩子谈心,不了解孩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以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精神上关心的不足。岂知,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关怀更为重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与父母沟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4、对子女的要求要适度。
家长经常对于女的各个方面提出要求。由于孩子正处于逐步成长的过程之中,家长的要求必须要切合孩子的实际,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攀比、不拔苗助长,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极端方式来对抗父母的意志。尤其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应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尽自己的力,就会感到满意;即使考差了,也不能一时指责,而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误之处,认真总结、鼓励他下一次能成功。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分步实现期望,切不可心急,否则效果不明显。多年前,轰动南京的一桩家庭惨案就是由于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的。南京华东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一心望子成龙,认为自己是教授,儿子理应是大学生、研究生。儿子没考上大学,夫妻俩花了高额学费让儿子进自费大专班就读。由于儿子贪玩,父子间多次发生口角,一次考试前,父亲立下规定,如果儿子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或者一门不及格,家里将不负担其下一学期的学费。结果,儿子在考场上作弊,得了零分,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认为自己前途完了,父母会没脸见人,只有大家都去死,才能解脱痛苦,于是竟凶残地勒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青海省一位年仅9岁的孩子仅因期末考试成绩低于母亲规定的90分的要求,竟被母亲活活打死。因此,家长盲目的高期望给孩子形成了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孩子厌学,身心受到摧残。
5、重视挫折教育,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已越来越激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竞争,这就必然会有失败和挫折。因此,在多给孩子爱的同时,也要锻炼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如何适应各种变化着的环境。要对孩子进行各种困难预测以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教育,使孩子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免走极端。报载:
一高三女生,志向是要报考清华大学,当年落榜。第二年补习,又落榜,该生承受不了二次打击,精神崩溃,导致精神失常。此后,整日衣裳不整,手里抱着课本,流落街头,逢人便说:”我一定能考上的,清华大学给我留着名额呢。”还有某校初三一女生,品学兼优,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曾参加市级比赛获奖。该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关心庞爱备至,只因一次向母亲要钱去玩,家长因担心其安全,拒绝该生的要求,事后,该生便上吊自杀。此时该生刚刚升入初三才五天。各位家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关心孩子,不仅用力去做,更应用心去做,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才。
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初中是学生身心变化最大的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曾经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甚至有人认为初二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当一种情况被人们重视并冠之以“现象”时,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其背后的根源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究其原因,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现状三个方面来追踪这一“现象”的根源。
一、生理原因。初二学生多为13—14岁。普查资料表明,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高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第二性征日趋明显。
二、心理原因。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初二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绪情感偏激,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迅速提高;但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在与异性交往、对性知识的相对矛盾心理和心理焦虑程度三个方面上表现突出:
1、有研究发现:“12—13岁的男女生表现出极端的社会隔离,彼此之间抵触很大”。他们在异性同伴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伴的轻视;或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因此,初二阶段的学生在异性同伴的交往中存在较严重的障碍,男女生之间抵触很大,他们更重视与同性同伴之间的交往。
2、同时,初二学生由于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他们心理萌动着一些从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这使他们既感到好奇,又迷惑和害怕,不敢接近对方,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但是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内心又有对异性的追求的心理矛盾。
3、据对初中生的有关调查表明: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初二年级均位于最高水平。这说明,初二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
因此,初二年级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三、现状分析。初二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经历初一年级的过渡学习后,逐步适应了中学的环境,也没有初三的升学压力,开始步入“青春叛逆期”。这时期的学生不信任父母,却易受朋友影响;独立意识的大大增强,使他们对外面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开始尝试一些未知的领域。加上目前流行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感情困惑,个别学生出现早恋,他们往往是在类似这种尝试中获得一种肯定:我独立了。生理上的日趋成熟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心理发育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使得他们的“成人感”往往与现实世界发生矛盾,因此为了使自己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他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获取同龄同伴的认可,一是追求流行文化。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属于不太成熟的小团体,后者部分的使他们的身心受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于是简单追随、模仿、尝试,带来哥们义气、盲目强调个性等等不良习性。与此相对的,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学校与家庭,与他们追求流行、崇尚绝对自由、要求独立的内心世界恰恰是相对抗的。于是,反感、敌对、叛逆、孤独、焦虑、偏激等等敌对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产生了,与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也由此形成。
针对以上原因,对于初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人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当今大多数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学生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宠爱他们。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学生?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尊重学生,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学生,把选择权、决策权部分的交给学生。班级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学生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学生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试图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对某些现象和观念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学生服从而坚决反对。比如对待学生早恋问题,强压、强拆往往事与愿为,甚至“弄假成真”,若来一次利、弊辩论却能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3、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渡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学生方面,老师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老师本身的自律意识要强。要求学生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否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极度反感,甚至强烈叛逆。
5、另外,平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知识、加强管理的地层面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健康成长。可针对初二年级的特点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内容侧重从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学习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等方面入手。通过提供给一种了解他人、沟通社会的正确途径,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更好的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出现的种种烦恼。
6、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趣。在某些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如:中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流行文化?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中学生该如何摆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一味的强调课堂知识的重要性不是明智之举,主张课堂知识主动积极的向课外延伸,学生通过走出校园,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坚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初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评论 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2)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比如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染头发等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这们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3)
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另外,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我们抓紧对初二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希望别人信任尊重他们。家长同志们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工作,针对这种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初二学生问题聚焦 1﹑早恋
“不许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须说一遍喜欢我。”宋女士帮儿子整理书桌,发现一张语言暧昧的纸条,一看便知是女生写的,而有如此语言,说明儿子与这个女孩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宋女士本想好好教训一顿儿子,晚上便亲自接儿子放学,谁知在学校门口,她却看到好几对男生女生手拉手亲密地往前走。
某中学教育处主任介绍,早恋现象主要集中于初二年级,同学之间肆无忌惮地开玩笑,部分男女生表现过分亲密。2﹑上网
初中阶段,初二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泡地网吧里,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在网吧干吃方便面,有的甚至逃课上网。
这些同学往往很难管教,有时即使老师在网吧里把他们带回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往往收效甚微,没过几天,其中大部分同学就会重回网吧。有老师在与学生谈心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也考虑进沉迷网吧对自己的危害,甚至下决心离开网吧,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网吧的诱惑。3﹑学习成绩下降
老师们总结,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初三往往很难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难以避免。
4﹑逆反心理严重
老师们分析,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与初一相比,初二学生增加了生物课,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有着羞涩的好奇。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2﹑学习压力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初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3﹑心理因素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对策
(1)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如果家长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2)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比如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染头发等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这们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3)
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个别学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尤其不想和家长说学校里的情况,这样一来,家长往往不能从孩子那里知道他们最近的表现和变化,这就需要家长能够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就一些问题和老师沟通,双方合作,为孩子保驾护航。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心理关爱要求
生了孩子就自然成了父母,但是家长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尤其是合格的家长。应朋友的要求写了此文
初一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特点,敏锐多思,对异性有排斥心理;有的还处在小学生的心理阶段,活泼好动,爱表现,希望老师多表扬。家长一定要确认好自己孩子的当前状态,有针对性的确定交流方式 初一学生面临以下问题,可能会导致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心理异常
1、学生从“老大”到“老小”;孩子进入中学,积极性普遍都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充满着种种新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在小学时,他们是老大,而在中学,自己又是老小,社会、环境及家长对他们的要求都不一样,导致他们情绪上的不安;也可能会出现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问题主要源自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2、功课“从寥寥无几”到“五花八门”。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两三位老师一竿子包到底;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一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容易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家长要协助孩子掌握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家长不要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3、老师从“里里外外”到“抓大防小”。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而中学,班主任通常自己抓影响力大的班级表现而将许多日常事务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科任老师作业批改和备课负担较重,一般是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了方才找学生,于是小学时自觉性不够强的孩子就需要增强。过于自卑,内向的孩子要学会与老师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进行及时的的思想疏导。因为家长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要首先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
4、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小学同伴大都是街坊邻居,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面孔陌生。同一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的范围,须重新选择朋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防止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家长还要学会察言观色,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黄毒猛与虎。玩物丧志。切忌,切记。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她)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健。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1.初一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性的成熟趋势)
(1)男生的身体迅速增长和呈豆芽形体型;
(2)女生的身高发育减缓,体重、胸围迅速发育;
(3)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迅速发育;(4)心脏暂处缓慢发育时期;
(5)神经系统机能迅速发育;
(6)性器官和副性征迅速发育和发展;
(7)骨骼组织与肌肉纤维以增长为主。2.心理品质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自我)(1)半儿童、半成人,从少年向青年早期发展过渡;
(2)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3)情感外露,情绪易变,待人热情,渴望师长关心;
(4)自尊心、荣誉感、表现欲望迅速增强;
(5)独立意向、成人感迅速增强;
(6)性意识由神秘好奇向向往、爱慕方向发展。
3.思想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同学集体影响加大,父母权威减弱)
(1)单纯幼稚,易受同龄人或周围环境影响;
(2)交往能力与兴趣迅速增强,喜欢与同龄人交友;
(3)在新环境中,具有渴求上进的思想;
(4)社会性意识逐步增强,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1)家长要了解并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逐步改变小学时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使自己孩子较快适应中学生活。利用孩子由小学进入中学的新鲜感和新的愿望,引导孩子全面发展,融入新集体生活。(2)家长要针对孩子好胜心强、意志力较薄弱、自控能力不足等特点,加强抗挫折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重视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训练。(3)家长要针对孩子好动、好模仿、精力充沛的特点,积极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4)家长要关注并预防在初一第二学期开始的分化现象。对孩子适当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关爱。(5)家长要对迷恋网络等问题孩子及时寻求心理疏导、给予正确引导。
在教育上要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政治思想、道德行为方面
1、正确认识学习与未来的关系,树立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初步具有正确学习的意识。初步形成爱惜时间、自觉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作业的态度和习惯。
2、初步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尊敬师长,与同学友爱相处,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积极为集体做好事集体意识和思想观念
3、初步具有惜时守信、讲究时效、竞争意识等思想观念。
4、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养成勤劳俭朴品德,逐步做到生活自理。
5、遵守社会公德,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
(1)初步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心理品质。
(2)初步形成诚实正直、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
(3)初步能够分辨是非、抵制错误思想言行。
(4)初步形成健康的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品质。
家长应该多带领孩子、引导孩子
1、培养孩子关注时事,多参观旅游游览等活动
2、集体主义教育:多参与社交活动,不能按照小孩子看待,要让他参与到讨论中;学会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精神,鼓励孩子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集体意识和归宿感。
3、理想教育,正确的学习目标教育
4、劳动教育,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劳动教育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减少依赖性
5、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良好的个人品德教育。
6、协调好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原则和技巧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
7、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1)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2)青春期心理卫生、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及真诚友爱的教育。(3)正确的自尊、自爱教育。(4)初步的良好意志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即反映了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有出息,特别是重点中学的孩子家长更是对孩子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可以肯定你是合格的,但是否是优秀成功的家长,那就难说了,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家长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但现在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小学很听话,可上了中学后却大不一样了,有时甚至敢同父母顶嘴或干脆不搭理父母了,这让父母很是伤神,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也不知如何选择。今天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的家长难当啊,“望子成龙”的心理每个家长都有,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吗,肯定没有!但是怎么爱?有的家长很迷茫。关心多了,他说爱太沉重,压得他抬不起头。太少了,他说他很孤独,没有温暖的感觉。到底要怎么样?我觉得还是要从了解的心理出发。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下面我们着重讲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一、独立性增强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那是他到了真正独立的时候。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十几、二十年的事。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有三个明显时期:第一个在1岁左右,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第二个独立性的表现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后,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社会空间,独立性也更强了,但这两个时期的独立性表现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立性主要是行动上的表现,父母觉得自己能完全能把握孩子。而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1、成人感的体现
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的唠叨,同时喜欢模仿大人。男生模仿父亲的行为,女生模仿母亲,当然其中的模仿行为也包括消极的,如吸烟喝酒,化妆;还有的想要享受成人的权利,如谈恋爱。模仿家长的思维(一个挑剔老师的家长,现在你不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将来他也不懂得尊重家长)。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不喜欢不平等的交流。“小孩子知道什么”“走开,这是大人的事”,这是他们不愿听的。其次不喜欢大人的唠叨。
2、反抗性的体现
反抗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另父母头疼不已。他们的反抗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也有反抗老师的。上小学时,家庭有如守护自己的城堡,不管在外边遇到一些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回到家就觉得平安。而到了初中,父母就变成了对自己行**插意见、横加干涉的人。有的询问本来出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孩子却认为这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束缚自己而不愉快。虽然反抗性在初中学生中都有体现,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家与父母无理取闹的,他们的反抗与父母的刺激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长绝对权威主义的家庭,孩子反抗性较明显。具体说三个方面的原因易导致反抗性增强。(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
由于对生活、理想、社会等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两代人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硬要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孩子头上,就势必导致孩子的逆反。如,家长拿自己当年的处境来与孩子来比,当年我……。或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希望孩子照你的期望发展,忽略孩子的个性特点(例如,神童周束英,一个孩子内外向的问题
(2)由人的好奇心引发的逆反
家长有的书或碟,对孩子说“这个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能看”,不说则已,一说反倒引起孩子的注意并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非看个究竟不可的念头。(只要巧妙处理,容易避免)(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一个人如果被人讨厌,那么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这种偏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会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可能被一概拒之门外。做父母的会不会令孩子讨厌呢。答案使肯定的。一位学者指出,下列六种类型的父母易使孩子生厌:过于固执、自私自利、头脑封建、对子女干涉过多、对子女不能公平对待,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举例:不懂就问和问就骂。小学还会哭和初中连哭都不会了。对策: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的话,反倒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但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他还是半大人半小孩阶段,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如孩子考得不好时,与其训斥他:“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你怎么这么笨!”不如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这么简单的题,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不会错了”。这样既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成人感,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育效果比较好。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为孩子的将来奠定基础,是要为孩子将来生存在社会上培养一些重要的素质。有的家长要孩子学这个那个,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但这只是培养他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将来成为成人后必备的素质。如:责任感、爱心、善良、诚信等。去年三八节,我要学生回去给妈妈洗一次脚。有些做到了学生说“我妈妈急得要死,连连拒绝。说“你去学习,只要你成绩好,妈妈什么都不要你干。你考好了,妈妈给你洗脚都行”。家长本可以进行一次最好的亲情交流,却让孩子觉得很无趣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
走进孩子的世界,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甚至认为孩子多嘴,这是孩子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有多少家长会问“今天心情怎么样?”孩子兴高采烈的和你讲学校的事情,你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拐弯抹角回到学习的主题,例:
1、挤公共汽车,家长教育他,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坐这样的车。
2、不能分享学生的喜悦和失败,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顿批评,考得好了,家长会很严肃的告诫他,不要骄傲,还有人比你更优秀。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就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地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来替自己训话助威。家长与孩子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偏差:①场合不当
比如在饭桌上训斥,或在人多的时候揭孩子短,数落孩子的不是;要如实地挖掘他的优点。②愿望错误
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按照你的要求发展自己,其实孩子和你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显然会加剧亲子矛盾;例:一家人在逛街,爸爸买了近千元的衣服,之后爸爸对她说:“孩子,你以后要努力学习,挣大钱!”妈妈问:“你以后由没有挣大钱的愿望?”她说:“随便吧”。妈妈就说:“你真没志气,你应该说,有,爸爸你看我的吧,我一定挣大钱给你!”心理课上,讨论“幸福”,一个男生说要拖儿带女,走在秋日的夕阳下,我认同了他。③态度错误
要么和孩子不说,一说就是责骂、训斥、讽刺的口气;一个出走的孩子的说,“我再也受不了我妈,她用刀架在脖子上逼我”④内容错误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很有失败感;想想一个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谁爱听啊。⑤方式错误
单方面说教,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家长不自信的表现。孩子正处在发展中,他们的成长具有起伏性,反复性,有的家长太急于求成,与孩子谈话失去耐心,谈上几句就不欢而散。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开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会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3、自尊心强
孩子和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已责骂的语气和他说话,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对策: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在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去了解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是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听说母亲一听到自己婴儿的啼哭声,即使在酣梦中也会立刻惊醒,这就是对婴儿的关心,家长的这中敏感是可以在实际锻炼中提高的。不妨从捕捉孩子的变化线索入手。①语言
孩子说话声音忽然变轻,或声调不如平时自然,或故意把某些词说得让你听不清楚,或讲话语无伦次,说明他是否隐瞒了什么或因为撒谎而心虚;②
表情
主要是眼睛,说话时不敢看你,或避开你的眼睛,表情一反常态,或紧张或焦虑不安,③ 行为
行为古怪,躲躲藏藏,做事心神不宁,一看到家长就想停止他正在做的事,④ 梦
孩子告诉你他的梦的内容,比如做恶梦,也许是他有什么很压抑紧张的事所致 ⑤ 绘画 孩子在草稿纸上的信手涂鸦有时也能反映一些信息。家长的敏感不是疑神疑鬼,我们说的敏感时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但后者则是主观上先设定一个框框,然后拿框框去取舍事实,可以说是爱有余而责任心不足。对策:家长要心平气和,坦然告诉孩子,家长是最爱你的,不管发生了什么,爸妈都会和你站在一起,与你一起度过难关。网络成瘾问题:
知心姐姐卢勤作过一定调查,认为三种孩子最容易上网成瘾:
第一种是学习失败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很强的挫折感,而网络游戏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哪怕是虚拟的成功。第二种是成绩曾经很好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体系里,因为有时无法保持原有的名次或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对学习的目标失去方向,开始在网络里找寄托。第三种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这种反差让孩子躲进了网络世界里。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要求完美。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一下。“打是亲骂是爱”,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也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杆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了,也就不当回事了。其实家长在打骂孩子时,无非事想让孩子产生畏惧,羞耻感。如:畏惧,打,触痛的事皮肉,它引起生理痛苦,孩子打多了,她就把做错事和受皮肉之苦联系起来,但错在哪里他并不知道。为了逃避打,就瞒着大人干,或撒谎。至于骂,生理上不失毫毛,他引起的恐惧就是自尊心受伤害。骂多了,自尊心就失落,要么就“油”、自卑,破罐子破砸。所以打骂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了,偶尔这样,也要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体会父母的爱。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等。他们时而处在情绪的颠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他们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我们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很多家长为此紧张不已。例:家长的评语“孩子长大了”。
宵雁的例子:高三遇到情感困惑,成绩下滑,妈妈要求她一个星期要平静下来。对策:
对异性有了朦胧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但他们不会一辈子朦胧,青少年的朦胧意识一般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种由朦胧趋向升华,也就是在良好的教育下,随着知识的增长,理智的发展,生活面和社交的扩大,他们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青春的意识,将它化为对个人完善的追求,另外一种是由朦胧误入迷途,多半是由于受到不良教育的影响,或是受成人严厉的压制和打击的结果。家长首先对类似的事情不要惊恐万分,也不要粗暴压制。注意观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尽量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一些,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去欣赏一些描写健康爱情的高雅文艺影视作品,使他们的青春意识逐步升华为高尚的理想和人生观。
其实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家长只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凭着您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心,去帮助孩子,教育孩子,您的孩子一定会出类拔萃。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追溯到初中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的这一根本性特点上。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追溯到初中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的这一根本性特点上。
初中生心理教育完全宝典
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该怎么办?!不少家长希望能从专家那里得到帮助和解决办法,最好就像看病吃药那样,医生明确诊断,然后药到病除。然而,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咨询门诊常常见到许多父母满怀信心而来,却是失望而归。事实上无论是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一个需要化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许多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技巧。
招数一:身教重于言传
学招对象:那些宽松对待自己,严格对待子女的父母教育对象:需要建立习惯的孩子招数:咨询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父母诉说“子女如何不爱学习”或者“如何没有好的习惯”,然而在和家长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时,却经常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没有好的习惯。特别是有些焦虑倾向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焦虑的倾向,所以说,教育子女不等于光用嘴巴教育,或者光是严厉对待,而是“身教重于言传”。试想如果父母整天在打麻将、玩耍,而告诉子女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作为子女,怎么可能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呢? 招数二:“斥责”要有的放矢
学招对象:那些经常在批评孩子的父母教育对象: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招数:斥责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批评要达到效果很重要的原则是弄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和批评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看不惯的就批评,甚至数罪并罚。常常会让孩子挨了批评还不知道为什么。为此,在批评孩子前一定要有的放矢。
一次在咨询时,一位母亲为了女儿撒谎而着急。自己平常很注意教育孩子,可她小小年纪就开始骗父母,真让母亲气坏了。为此,母亲狠狠地批评女儿,并且严厉指出今后不得撒谎,可严厉的批评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究竟为什么自己的教育失败了,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其实,通过咨询我们发现,女孩撒谎的起因是考试没有考好,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为了逃避妈妈的“严厉”批评,不得已才撒谎。由此可见,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可非议,但是如果不得要领,则反而会成为问题的“根源”。招数三:重结果更重过程
学招对象:那些对子女期望颇高的父母教育对象: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招数:咨询中,一类家长最常咨询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考试太紧张怎么办?”、“自己的孩子没有自信心怎么办?”在寻找这类问题的根源时,我们多半会发现这些父母往往对子女期望很高,平常比子女还看重结果。他们不关心孩子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是否有效率,或者是否适合孩子,而是只关心结果。有的甚至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时,还不断地提醒孩子还有不足,这个错误不该犯,那个错误不应该。结果,让孩子对自己没了信心,甚至是把父母的期望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动力,在面对考试时,更多的不是去想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而是担心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不能有好的出息,结果可想而知。为此,对于那些对子女期望颇高的父母请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学习结果!招数四:保持一致,始终如一
学招对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孩子招数:找到了孩子的问题,也明白应该怎么教育,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存在教育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家长有劲的时候,能够注意到孩子的问题,自己工作吃力了,或者情绪不好时,就懒得理孩子了。这种状况常常使孩子感觉到教育只是满足大人的需要。此外,目前许多孩子教育中还受到祖辈的影响,父母与上辈的教育观点不一致,常让孩子有机可乘,最终影响到教育效果。招数五:分解目标,逐步实施
学招对象: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的父母教育对象:对于不知所措的孩子招数:无论是培养习惯、改正缺点,还是实现目标,都必须是可以操作的。所谓“操作”的含义就是孩子知道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只是一个理论上成立的计划,那么就无法指望孩子能够如你所愿。
比如,对于一个试图减少玩电脑的孩子,在让他明白不能过多地沉迷于电脑的时候,不能只是让他“戒”了电脑,而应当先提出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比如第一步首先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使得孩子愿意和家长一起配合来控制电脑的使用。要容忍孩子反复。我们可以想像大人尚且很难改变一些习惯,如“戒烟、戒酒”,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说到做到呢?第二步,则是要注意帮助他们控制玩的时间,要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对玩的时间,事先要和孩子有个合理的约定,并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对于不遵守约定的行为,要按事先约定的给予处罚,如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玩的时间。第三步,则是通过和学校的老师配合,多安排孩子参加文娱活动,来改善人际交往。教育孩子要循序渐进,不能不讲方法。打造家庭教育新课程赏识教育事例让家长受益匪浅 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可孩子不用功读书,家长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只能干着急曾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的教育专家孙常发老师,结合对考入北大、清华的179名高考状元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阐述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扮演好自己角色的问题。孙老师把一个孩子的教育形象地比喻成一棵树,他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这棵树的根,如果不能给树根足够的养分,树也很难健康成长。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孙老师说,一般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都会责骂,而有一位高考状元在读高一时的一次期末考试中,考了全年级倒数第一。回到家后,原以为父亲会打他一顿,没想到,父亲却说,祝贺他,祝贺他以后都不会考更差的成绩。正是因为这位父亲的这种赏识教育,使这位曾经的“差生”,成了高考状元,考上了北大。孙老师认为,还有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孩子就该“照单全收”,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为了孩子,家长应给他们一个独立空间。转自:中国AK教育官网
初中学生心理异常归因分析及对策
内容提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对此,本文从分析中学生心异常的原因及表现出发,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观;运用理性的情绪疗法,引导学生宣泄不合理的情绪;培养健康的情趣,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等几方面作出探讨和分析,试图为学生找出一剂治愈心理创伤的良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关键词:心理异常
正确归因
情绪疗法
健康成长
几年前,在风光秀丽的小三峡入口,一位13岁的妙龄少女毅然从近百米的龙门桥上飞跃而下,时过一年,一位14岁的青春男孩居然面对千里平湖,一步一步昂首挺胸的走入了死亡的怀抱,而更令人深思的是没多久我县某区一位初中学生竟然拿起斧头残忍的砍死了自己的父亲,面对这些惨剧,我们的新不得不为之震颤。再看看全国各地这类惨剧也时不时也发生着,我们惊叹:当今的学生怎么了?现在的学生心理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让花季少男少女们的生命变得如此脆弱和凶残,本文从初中学生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和剖析,试图找出一剂良药来治愈学生心理的伤痕。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往往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有的称为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
1.新生适应问题:进入初中,农村学生大多在学校住读,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第一次离开了父母,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面对新朋友新老师新环境,每个学子都面临着一次心理巨变,包括对生活的迷茫无助,对友谊的渴望害怕,这一切他们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恐惧。在人际关系上,他们既想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意见,克服胆怯,拥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又担心失落,挫折被人冷落,学会与他人交往,面对新的友谊,心理会产生彷徨和迷茫的心理矛盾,必将引起心理的反差与反差从而出现心理问题。2.多种压力造成学习性心理疲劳: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家长望子成龙,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安全警钟让教师担惊受怕,学生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特别是毕业年级,面对升学,他们一点都不敢怠慢,5:30起床,晚上11点睡觉,全天15节课,连休息下课都呆在教室里学习,长期的疲劳战术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升学就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学生的身上,即使拼命挣扎也很难喘过气来。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重的心理压力将导致学生精神的紊乱,直接导致学生情感的脆弱,从而走向一种极端。
3.学习困难焦虑过重,困难生变成问题生:现代教育评价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唯分数论的观点,家长学校主管部门还拿着“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的圣旨,教师围着分数苦教,学生唯以分数苦学的状况仍然存在。部分困难学生虽智力基础很差,也被迫随着老师的教鞭追赶,明知自己走不通,却偏要啃着枯燥无味的方程式,每次考试都换来的是失败的痛苦和失落,高标准的要求与自我实际情况存在矛盾时,便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在焦虑中学生怕考试,怕考试后老师的训斥,同学的目光,家长的眼神。学生在灰色的考试中付出的是白色的努力,收获的却是失败后的焦虑,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变成精神的情绪失控,心理的变化直接表现为学生的反常行为。
4.亲和独立挫折: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总是期望自己在亲情上得到满足,在家庭中受到关爱,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可由于自身的顽劣,教师的势利,家长的武断,很多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的常客。随着心里不断成熟,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叛逆意识增强,对家长老师的观点并不全盘认同,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他们期望家长的爱护,却总是说需要独立和自由,他们口口声声需要自由的天空,然而常常自作主张而摔跟头,显然独立,挫折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不可避免的插曲。
5.选择造成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是指在个体载的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产生的心理现象,中学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想搞好成绩,又想不做作业;想自由行事,又不想老师批评;想跃跃欲试展现自己,却又害怕在公共场所露面;想拥有纯真的友谊,又想不让别人指出缺点;想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却往往获取的是失败的痛苦。青春期的学生就是一个矛盾的多面体,在各种诱惑的艰难选择中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心理也不免面临彷徨无奈,造成新的心理冲突。
二、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原因
1.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影响学生的性格成长。民主的家庭培养孩子宽容,孩子善于表达观点;宽容的家庭培养孩子关怀,孩子一般富有爱心;专制的家庭造就孩子的软弱,孩子一般依赖性强;溺爱的家庭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放荡不羁。有些孩子在父母影响下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养成了自私,好斗,狭隘,偏执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偏差,其性格的弱点成为心理的最大障碍。
2.留守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在家独自读书,或是由爷辈看管,或是寄养在别人家的,这些孩子心理缺少依靠,缺乏父母正规的管教,他们就象一根根随风飘摇的稻草,难以找到关爱。而父母一味的经济满足却养成了他们只重吃穿,只讲哥们排场的坏习气。很多孩子缺乏自控力,无人管教跟随社会恶势力,养成了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邪恶个性。有些进城务工子女,条件差,由于父母整日奔波劳碌,无暇顾及他们的思想,加上刚进入城市群体,往往会遭受到许多的白眼,受到许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心理上自然会产生许多的不和谐。
3.学校教育的弊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由于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对安全事故视如老虎,把安全提到最高的境界,生怕学生除了什么问题,惹上麻烦。于是凡是与安全有关的活动一律取消,只差把学生锁到教室里,安上保险箱了,学校生活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这样的后果是安全取代了学校的教育活动,学生缺乏必要的放松和发泄,长期这样就会使学生心情抑郁,出现多种心理问题。此外部分教师的苛刻,对差生缺少关注,讽刺,辱骂,甚至实体罚也会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毛病,然而大多学校缺乏心理疏导机构,更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生的烦恼无处排遣,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
4.社会风气的沦落和不良思想的侵蚀影响。由于社会多元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形成许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风气。前些日,我的同事从学生手里收到两封从广东寄来的信件,其内容污七八糟,不堪入目,让人瞠目结舌,幸好老师及时发现,及时疏导教育,不然不知要毒害多少未懂事的孩子。黑网吧、不健康录像成为一个个杀手,社会杂痞也往往对学生施以黑手,学生一旦受到不良影响,缺乏自我抵抗能力的他们,就会误入歧途,心里自然笼罩在不良的阴影之中。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探
心理健康愈来愈成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保护迫在眉睫。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归因是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过程。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分析学生的归因方式,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的寻找事物的原因。比如导致成绩下降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一是老师教得不好,二是自己不努力,不勤奋,三是家庭客观条件差,缺少关爱,四是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在众多原因中,怎样来找到最主要的原因呢?其实影响人成功的因素主要有认知目标、认知能力、认知情感、认知心理等,其中认知任务、认知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着潜在的可变性,而认知情感往往也存在着不可确定性,很难随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所以真正的正确的归因应该归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当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应该是学生的努力,而不是学生的聪明,惩罚的是学生知错能改的行为。可见引导学生对归因的结果直接往往影响到学生的再认识,对今后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次月考,期考后,面对成绩,我总让学生写考后总结,通过学生自我分析,总结找出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查找成败得失的真正原因。在这时,我从来不挖苦批评一个考差的同学,找他们个别谈心,通过日记给与解疑鼓励,让他们明白考砸了主要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找问题,指方法,明路子。对考好的同学,表扬他们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绝对不是因为自己天生都比别人聪明,让他们树立更大的目标,再进一尺。磨刀不误砍柴工,考后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在成功中找到快乐和价值。
(二),运用理性的情绪疗法,引导学生控制不合理的情绪。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
一般看来,中学生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有下面几种。1,什么事情都“必须”做到。必须要在学习拿第一,什么地方都得比别人强。这种单方面的要求往往不一定能够达成,反而给自己带来烦躁和不快,惹来许多莫名的烦恼。2,担心事情糟糕以至于可怕化。中学生对问题缺乏辩证地认识,总是高估问题的严重性,低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考试失败或友谊破裂等困难,总把问题夸大,心理战战兢兢,杞人忧天,以至于想象到可怕到无法挽救的程度。3,生活学习中总抱“不能忍受”的态度。在学校,学生会面临着许多得不如意,面对挫折,失落,不能忍受不公,看不惯丑恶现象,一味强调自我感受。4,过度概括,以点带面,把一时的失败看成终身的失败。总是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夸大自己的弱点,找不到自己的优势,自己觉得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成功,以致于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自卑阴影。5,总把自己想成完美主义者。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追求完美,把自己扮成一个超人、完人,总要求自己功课门门100分,每次考第一,不允许别人跑到前面去,用最好来要求自己,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家长老师要善于运用情绪疗法引导学生控制情绪。1,教会学生去体味酸甜苦辣的感受,体会享受生命的快乐,看看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快乐和烦恼就是一对朋友,我们当教师自己首先不要抱着什么事情“必须做成”的心态,要在职称,评先等拥有这种心态把必须改成要是,这样心里就会找到平衡的天平,给学生做好表率,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尽力而不苛责自己,心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让学生树立一颗平常心。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信心,引导学生想想自己成功的经历,勇敢接受挑战,把问题看的小一点,减轻心理压力,轻松上阵。3.教他们辩证的看待思考问题,把自己放到一个大的生存环境下去思考,别总认为自己是最倒霉的人,看看别人,在这个社会上,每天都有战争,死亡,伤病。那么当你不幸时,你去孤儿院、战争场,在这些面前,你的苦难算得了什么,你会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幸运儿。物理学泰斗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五根手指可以动弹,躺在轮椅上仍然坚持做报告,然而他却很庆幸上帝给了他会思索的大脑,他还说自己是上帝咬过的美丽的苹果。教会学生这样的心态,学生就不会太极端,往往能从大方面思考问题。4,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对学生问题理性分析,因势利导,承认学生的缺点,允许孩子失败,不要求全责备,不要总是用成人名人的观点来要求孩子,给学生自我调整的空间,学生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最大努力搞好学习,不求完美,力求尽力。
(三)、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学会自我欣赏,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1,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面对许多两难的问题,生死,老人,美丑,黑白等问题上,很多同学采用的是二向价值判断,不美就丑,不黑就白,学习不成难,不学习家长也难;我们不能只见到起点和终点,80分就是优生,而79分就意味着失败,考了95分还不够,其实在79分中已经包含着75%的成功,教师,家长,学生都不能一味的盯着分数,在两点之间不能见到过渡的渐进过程,一叶障目紧盯着两点,造成判断的绝对化,而应该把眼光看长远一点,看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表扬,肯定,激励。
2,采用退一步去灾难法调整心态。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丢钱常说一句话赊财免灾,其实就是这种心理。好坏都是相对的,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切不可想不开,想想最坏的可能性,幸亏没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幸运儿,不要自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去。3,换个角度想一想,忧愁不变成了快乐了吗?很多时候面对人生的选择学生会忧柔寡断,犹豫不决,心里烦恼更影响学习了,我曾试用过写一个应付卡,引导学生正面写下自己的优点,反面写上自己的弱点,做成卡片放在兜里,沮丧时看看自己的成功的经历,想方设法战胜自己,驳倒懦弱的自己,多看积极面,少看阴暗面,学会辩证的想问题。曾听别人讲这样一个故事,告诉学生,学生深受启发。西湖边有个老头,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修鞋的,一个嫁给卖伞的。这老头整天忧愁,晴天为卖伞的女儿着急,伞买不出去,雨天为修鞋的女儿着急没人修鞋,真是晴也愁,雨也愁,不知何时不愁耶?结果有人说:你何不这样想,下雨可卖伞,晴天可修鞋,真是晴好雨好,总有一个儿子有生意呀。你看看变个戏法找快乐!4,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欣赏,把自己的优点放大点,经营自己的长处,欣赏自己的长处,让优点生长,浇灌,让自信成长。孔雀很漂亮呀,换个角度看,孔雀转过身也不是很丑吗?乐观者见到希望,悲观着见到绝望,学会欣赏自己。5,适时发泄,放松自己。面对委屈和痛苦,可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面对痛苦,大哭一场,何尝不可,失落时,找到荒山野岭无人处,大吼一声,歇斯底里,尽情发泄,减轻压力。还可大喊一声,我能行,增强自信,找回自我。6,投身运动,舒缓压力,转移不良情绪;运用气功疗法,闭眼,放松,消除杂念;出外旅游,把身心与自然融合,忘却忧虑等也是不错的做法。快乐和烦恼都是人生项链上的美丽的念珠,中学生只要善于心理调节,能把消极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将自己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愿每个中学生都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自我化解心中的块垒,让烦恼远离,快乐常驻,健康成长。析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比较教育学作业
最近几年,不论身边的教师反映,还是从接触的学生身上,我都明显地感到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常见,有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有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有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有的学生“在心情不舒
第二篇: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很多孩子都不能很快的适应。这是因为,这个阶段是个过渡期,有它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果不了解清楚,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并且这一时期,新初一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初一新生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时期。虽然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2、好寄、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新初一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3、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
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遭受误解、经历失败时所体验到的挫折感也格外强烈。不喜欢成年人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4、初中生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初中生对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却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他们也不愿意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特别是那些神经类型为弱型的学生,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沉思,很容易产生许多无以名状的烦恼、孤独和苦闷。
5、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
初中生追求前途,富于理想,但往往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不正确的宣传、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结果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初中生面临着多种矛盾的困扰,感情是比较脆弱的。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特别是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第三篇:初一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对策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对策
2010-08-05 22:15:23| 分类: 青少年教育
|字号大中小订阅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由喜欢幼稚变成渴望成长、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由追随美德变成耻笑美德、由坦率老实变成狡诈自私、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由无所追求变成追逐明星、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由习惯平淡无奇变成喜爱绚丽多彩。
少男、少女们从踏上初中之们开始就在寻找、扮演各自心仪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并从丰富杂乱的影视、书刊、传闻中贪婪地吸收他(她)们压抑已久而又兴奋快意的敏感信息,在图案、照片、歌词、剧情、韵律、文字、语言中舒畅地体验他(她)们倍受压抑而又追求已久的心灵共鸣,在追逐青春偶像中感受青春的骚动、幻想未来的生活、延伸自己的欲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原来个个如此、发现竟有知音朋友、发现存在广阔市场,从而卸掉背负已久的罪责,从而形成“众志成城”的群体,从而对抗“神经可恶”的老师,从而排斥唠叨烦恼的父母。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1、个人意识开始出现
2、群体意识日益增强
3、青春欲望渐渐萌发
4、童心玩念依旧旺盛
5、厌学情绪渐渐滋生
6、自我管理逐渐变难 初二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大为提高
2、理想志向更为远大
3、青春欲望更为炙热
4、自尊反叛更加强烈
5、厌学情绪更加激化
6、自我管理更加困难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
1、思维能力空前提高
2、理想压力空前增大
3、理想热情大打折扣
4、青春欲望稍受冷落
5、自私叛逆日益强烈
6、厌学情绪继续激化
7、自我管理两极分化
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刚刚升入中学的初一学生,由于自身及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学生进入中学后不能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老师、家长对他们的不满,而他们自己也非常痛苦,感到很无助。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了解,比如:与初一任课教师进行交谈、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一些家长进行交流等等,收集到了很多信息,并对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在学习、思想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通过任课教师反馈过来的信息,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欠缺。例如,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思想容易开小差,还有的同学坐不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说话;不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常有学生上课忘拿课本,个别学生在上课5分钟之内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很多学生离不开教师的严格管理,还停留在小学老师那种保姆式的学习要求中,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同学之间差距较大。由于初一有一半的学生是直接升入中学的,而另一半的学生是考进来的,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比如,第一次月考有的学生考了290多分,而有些学生只考了100多分。差距十分明显。通过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学生在学校里的状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不适应型。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同学之间不熟悉,对老师的要求不能很快适应,特别是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一部分学生感到很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心理上产生了困惑。(2)失落型。有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也喜欢他,现在到了中学,同学们之间比较陌生,老师还没有很快地发现他,自然受到的表扬、得到的爱戴就少了,所以感到有些失落,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就有所降低。(3)自信型。这部分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对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产生好奇,情绪比较高涨,能够很快地适应中学生活,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强,充满了自信。
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1)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一部分学生谈到自己进入中学以后,家长就不管了,学习完全靠自己,而自己又确实需要父母的帮助。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家长管得太严了,一点自由时间都没有,整天学习再学习,感到厌倦。(2)难与父母沟通。许多学生认为与父母沟通比较困难,父母总是居高临下,摆出一幅威严的面孔,训斥自己,即使自己有了困难也不愿对父母讲。特别是对父母的唠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问题的思考
根据以上三方面反馈的问题,我认为初一学生进入中学以后不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有些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主动性降低,成绩下降,心理障碍增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课任教师和家长对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效果不理想。
反思教育中的实际情况,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产生消极对抗;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教法陈旧、单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纪律不能保证。家长也缺乏对孩子的正确认识,有些家长高估了自己孩子的能力,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去做,当学生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家长更多地是批评和责备,而不是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长久下去,学生只能自己去解决问题,承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也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开始成长,他们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而家长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动干戈,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从此难以与家长沟通。学习内容、要求、方法及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进入中学,学习内容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要求也与小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太多的变量使学生难以对付,而教师和家长又不能耐心地帮助他们,所以学生会常常感到很无助,不知所措,慢慢地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小学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很多学生,尤其是直升班的学生,没有经过小升初考试的压力,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课堂不知道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更不会主动学习,所以进入中学以后更达不到学习要求,出现学习障碍。
三、几点建议
初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处在12岁左右,有的心理学家将此年龄段称为“危机年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激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所以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难以教育,但又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如果教育不得法,将会对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怎样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危机年龄”,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生活?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科学教育
进入初中,学生的身心出现加速发展时期,如身体的迅速发育,身高体重迅猛增长,青春心理开始萌动,独立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求和成人平等交流思想,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自身的自控能力、情感和意志行为又相对脆弱,容易冲动,他们的自身充满了矛盾。他们正处在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一方面没有摆脱儿童期的幼稚,一方面又想表现自己的成熟,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既不能把他们看做年幼无知的小孩,也不能把他们看做日益长大的少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实施科学教育。要善于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成人的教育。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教师和家长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是高举临行,说教、批评、训斥、埋怨的多,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而家长也会往往因为孩子一点小事,爱借题发挥,把陈年旧帐都抖出来,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过去跟孩子比;有的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比;也有的家长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出气等等。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这些做法,学生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会消极对待,要么自己走开、干脆不听,或者假装没听见,背后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直接发生冲突。这样,教育不仅无效,反而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心声及愿望,这样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乐于与你沟通,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很容易达到。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小学升入中学以后,学生最不适应的学习方面,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而中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学会自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影响较大。大量事实表明,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的很快,也可能下降的也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对初一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一定会顺利地渡过中学阶段。
初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对一个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4、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
二、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1、适应性反应。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习上可以松驰一下,放松自己,学习缺乏压力,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热衷于娱乐活动,产生了观望、等待和停止不前的现象,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形成了所谓学习冷漠症。另一种是学习无力型,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面对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学科产生了畏难心理,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陷入苦恼、彷徨,还有的学生把初中的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而显示的生活不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无助,在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适应性反应方面的问题均占首位。
2、人际关系敏感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闭锁与开放并存的心理矛盾中,从家庭走向社会,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学生们常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敞开心扉,喜欢自我沉思,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迫切希望社交,显示自身的力量,二者常常产生难以排解的矛盾。不少学生经验很少、与人相处困难、不易被人理解、受人歧视、没面子、怕名誉受损,常常是造成学生苦恼,产生压力的重要方面。
3、抑郁、强迫和焦虑
到了中学,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安排,自己做,而以往又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难以应付目前的快节奏的生活。焦虑、孤独、睡眠不足、多梦及至失眠均有发生,这些症状对初一年级的前半学期发生较多,有的解决不好,则从心理问题逐渐地发展为心理病症。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养成教育。从上面分析可知,初一学生的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从一开学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仪表仪容、文明礼貌、作息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他们。但进行教育时要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一是要充分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如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正面表扬、鼓励他们;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批他们。二是要采用自然、具体、生动的方式。
2.注重心理辅导。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初一学生已开始在人生的多种矛盾中,步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应该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矛盾,注重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1)自我意识的教育。(2)情绪辅导。(3)青春期教育。
3.开展学法指导。进入初一,科目增多,容量变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学老师助学,面面俱到地帮助学生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大;中学老师开始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支配课余时间。这使小学一些懒惰、毅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调好,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如从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始,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具体指导和训练、强化。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结合家庭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长期教育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材的培养没有几十年的精心培养是成不了人材的,靠朝夕之功是培养不成人材的,靠侥幸心理也是断然培养不好孩子的。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堵不如疏,比如一点不让看电视,这也不现实。
2、不负责任的放任,不管不问,3、严管型,不解决任何问题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和矫正对策
初一新生带着新奇与自信走入中学校园,面对着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的人际关系,心理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便于我们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和发展特长,从而顺利度过初中阶段,为今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入初中以后又逐渐萌发成人意识,增强责任感,主动学习,成绩稳定。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当中有的同学不仅刻苦勤奋学习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富有才艺。此外还有一些学习努力、乐观向上的健康少年,以上这些可喜现象凝聚了家长的心血和老师们的才华和汗水。
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才华的,但他一定具有某项潜能。遗憾的是很多孩子潜能没有被我们认识,更没有被发掘,使他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甚至是次品、废品。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是家长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这样讲,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冤,因为他是尽力管孩子的,但没管好,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知道孩子的心理特点吗?发现了问题以后你有得力的矫正措施吗?
观察和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学习和智力发展影响极大。学生心理异常往往是伴随着身体发育时由于不良刺激和不当教育而导致的。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最后,我想说一说掌物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黄毒猛与虎。玩物丧志。切忌,切记。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她)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健。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四篇: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经研究发现高中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独立性。高中生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如做事情不愿意让家长参与,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表白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
2、平衡性。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他们很脆弱。有的具有害怕挫折的脆弱心理,意志薄弱,感情用事,在挫折面前,承受不了打击,一回失败,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不能正确面对,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青少年时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逆反心理。他们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他们崇拜港台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逆反心理和盲目崇拜并存说明青少年学生心理还处在成长期,心理状态起伏大。
4、攀比心理。不挣钱却乱花钱,有的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十几块钱才舒服,特别在男、女学生之间花钱,来显示自己。没赚钱时就已经养成了花钱的习惯,这是独生子女教养方式造成的消费特征。如:手机、名牌鞋、衣服,互相攀比追潮流,同学之间过生日下饭店,讲排场,互送贵重礼物,小到几元大到几十元,出手不凡,认为不算啥,只要需用钱就伸手与家长要。学生不了解家长的钱挣的不容易、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总之,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作用,引导高中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王海伦)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3、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4、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
向类型明显。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5、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6、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7、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
8、对异性性关注上升,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希望引起异性好感。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学生出现对异性较为隐定的情感,进而发展到恋爱。如处理不好,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
9、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结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10、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第五篇:高中生主要心理特点
高中生主要心理特点
1、高中生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末期,由于人体发育和性的成熟,性意识也迅速发展呈以下特点:
(1)身心发展不平衡,一方面,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形态已于大人无异,因而成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仿效的;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心理不成熟,又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因而常常会出现一些社会,学校,家庭都不能接受的行为,如早恋。
(2)对身体发育的关心和烦恼。
(3)对异性的兴趣增加。高中生正处于性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爱慕期(疏远期—爱慕期—恋爱期),表现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希望得到异性对自己的肯定。
2、与初中,小学生相比,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一般呈如下趋势:从情绪的表现形式看,是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从情绪控制的情形来看,是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是以直接、具体为主向以间接、抽象为主发展;从情绪体验的内容来看,是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转变。
3、意志品质呈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发展。
4、自我意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刻。表现为:
① 自我明显分化,从“无我”到“唯我”。这一阶段,他们充满自我炫耀的冲动,常常表现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举动。开始不把权威、传统和社会规范放在眼里,惟我独尊我行我素,老是强调自己,维护自己。这种表现很容易被社会误认为是妄自尊大,自私自利。其实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内心还是脆弱和不自信的。他们也只是暂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者或无意识的利己主义者,决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者。
② 对自己形象的关注。
③ 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高中生会更经常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前途,从而把今天的自我看作只是未来“自我”的保证,是个人成长的一个关头。
④ 自我意识的触觉更经常更深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个性品质,但水平还不高。
⑤ 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对自己进行独立评价,但这些评价中常常存在着一种有利化倾向,即自我评价总是趋于对自己有利。
⑥ 强而敏感的自尊心与容易出问题的自卑感并存,自尊心是高中生自我意识最敏感,最不容许别人亵渎、侵犯的部分。自卑感强的高中生,往往在其反面都有着强烈的想超越别人的欲望;
⑦ 高中生的自我调控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还很不成熟,不稳定。
5、中学生性格一般高中之后已趋于稳定状态,也即性格的内倾与外倾,在高中阶段已趋于成熟。高中生在性格上表现出喜欢怀疑、探索、猎奇、争论、容易接受新事物、行事较少年谨慎、沉稳的特点。但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是不很完善的,因此,又容易孤立偏激地看问题,易走极端,容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