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东进泰州纪念馆讲解词[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23:0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四军东进泰州纪念馆讲解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四军东进泰州纪念馆讲解词》。

第一篇:新四军东进泰州纪念馆讲解词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讲解词

第一部分

新四军向北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参观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第一展厅。您首先看到的这尊陈毅青铜坐像高1.9米。重900公斤,是为纪念陈毅将军诞辰100周年由著名的雕塑家吴维山先生亲手雕塑而成。吴维山先生是我们东台籍人士,他是中国雕塑院的院长。首先请大家看第一部分:新四军向北发展。

一、新四军的成立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7月13日,毛泽东题词,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同年10月新四军成立。我们来看这张新四军在初建时期的组织序列表。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这是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的合影。左起为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和叶挺。

二、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抗战爆发后,苏中虽沦为敌后,但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只能对扬州、南通及主要县城实行点线占领,广大农村仍然为国民党不同派系所控制。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其次是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记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以及驻防姜堰的陈泰运部。我们来看这张1938年5月的苏北军事力量态势图。我军游击区根据地主要分布在洪泽湖一带,当时新四军仅2000余人;李明扬李长江部驻军泰州,指挥机关设在这里西山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拥军2万人;最大的顽固派势力韩德勤驻扎在东台一带,拥军7万余人,控制苏北大部分地区。下面请看身下的展柜,里面陈列的是韩德勤任江苏省代主席时的委任状,它是我们从江苏省档案馆复制的仿真件。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确认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央委托,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共同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走到右边

这是新四军部分领导人与周恩来的合影,左起为陈毅、粟裕、傅秋涛,中间的一位是周恩来、身后是朱克靖,旁边是叶挺。

这张照片是新四军军部欢送周恩来离开皖南时的合影。这张照片十分的珍贵,身下的展柜是新四军曾经使用过的一个文件箱。

三、新四军苏南部队跨江发展

苏南沦陷后,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管文蔚建立了丹阳抗日自卫总团。1938年7月被授予“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1938年9月,管文蔚率领的丹阳游击纵队正式改编成新四军挺进纵队,挺进纵队第二支队北渡长江,驻扎在离泰州城不远的江都嘶马、大桥一带。这张照片是1938年10月陈毅第一次来到新四军挺进纵队视察。1939年1月,挺进纵队第三、第四支队各一部北渡长江,和先期过江的第二支队,在江都的嘶马、大桥一带建立了新四军北上的桥头阵地。“挺纵”第四支队在梅嘉生的率领下进入江北吴家桥地区。1939年10月下旬,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团与管文蔚率领的“挺纵”在扬中县八桥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我们来看这张合编后的挺纵战斗序列表,这是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张藩以及下辖的四个团的团长:乔信明、徐绪奎、梅嘉生和韦永义。

我们接下来继续参观第二展厅

第二部分

陈毅三进泰州

第一展厅主要是为大家作一个铺垫,介绍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北上的事件。第二展厅为我们的主展厅,介绍陈毅三进泰州城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我党在统战工作上的光辉典范。我们进入展厅以后首先会看到这个场景复原,这是描绘的陈毅二进泰州时在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与李明扬进行谈判合作抗日的场景,此次谈判效果非常良好,它是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为新四军东进抗日创造有利条件。左侧是陈毅以及管文蔚和惠浴宇,右侧就是二李。我们继续向前参观。一、一进泰州谋合作

新四军进入苏北后,陈毅认为新四军要在苏北实行抗战,必须团结、争取李明扬等地方实力派,与韩德勤进行坚决斗争,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工作方针。我们来看一下陈毅三进泰州城的经过。

新四军进驻的嘶马、大桥一带是李明扬的辖区,为取得二李谅解,新四军北渡后,陈毅两次派挺纵三队队长韦永义等人到泰州拜访二李,解释党的抗战政策,陈述与友军合作抗日的意图。李明扬审时度势,同意将以嘶马、大桥、吴家桥为中心的长15公里、宽10公里地区作为挺纵活动范围。1939年8月,陈毅在管文蔚、惠浴宇等人的陪同下,第一次到泰州对李明扬作礼节性拜访。李明扬避而不见,在总指挥部西山寺内,陈毅会见了副总指挥李长江。陈毅明确表达了与李部合作抗日的愿望,临别时还留下一封以朱德、毛泽东名义致李明扬的问候信。二、二进泰州建联盟

韩德勤得到陈毅访李的消息后,下令将李明扬部的武器弹药统统扣住不发,二李与韩德勤矛盾更加突出。陈毅得知这一情况后,慷慨相赠李明扬部2万发子弹以示对友军抗日的帮助和支持。不久李明扬的旧友提供给他13万发子弹,但在江南300公里以外的三战区仓库。李明扬写信向陈毅求助,并派三纵八支队队长陈玉生送信。陈毅立刻派部队穿越5道封锁线,将这批弹药顺利运至泰州,李明扬十分感激。

陈玉生:泰兴人,因为常年行军打仗穿草鞋,被称为草鞋将军。公开身份是李部三纵队八支队队长,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曾经替李明扬送信给陈毅并帮助运送子弹,子弹运会后曾面见陈毅请求加入共产党,陈毅分析形势认为不到时候,给他买了鞋袜让他洗脚,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后来郭村战役时战场起义,助新四军取得郭村战役的胜利。

这两位是新四军当时负责运送子弹的将领,一位是陶勇一位是卢胜。陶勇后来是东海舰队的司令员,卢胜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福州军区的政委。

这次运送子弹的成功使陈毅找到了与李明扬见面的绝好机会,因此在12月初,陈毅借代运子弹之机在管文蔚、惠浴宇等人的陪同下二进泰州。在二进泰州前,他特意让人从缴获日军的战利品中挑选了30支“三八式”步枪、一匹东洋马、一把指挥刀。分别送给颜秀

五、李长江和李明扬。这次访问受到了李明扬隆重的接待,泰州街头贴出了“欢迎四将军光临指导”的标语,“四将军”即指新四军和陈毅。副总指挥李长江冒着严寒到城郊九里沟将陈毅接回到西山寺,李明扬在西山寺迎接并设盛宴招待陈毅一行。第二天上午,陈毅、管文蔚应李明扬之邀在光孝寺藏经楼院子里给李部军官教导大队作报告。陈毅与李明扬定下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

二进泰州时,陈毅下榻的旅社叫文明旅社,我们看到的这个图片就是文明旅社的外景和内景图。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这里已经不复存在,它的原址是在泰州城内的天禄街上,最后是给我们留下了这两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在我们的纪念馆中有一个文明旅馆的内景复原,待会儿这个展厅参观完后会带各位去参观。接下来请各位跟我一起看一下三进泰州的情况。三、三进泰州消误解

大家看到的这个独轮车很珍贵,是我们从一个老乡手中征集过来的,是陈毅三进泰州时乘坐的。他当时是痔疮复发,不能走路,所以是带病三进泰州。

陈毅三进泰州的背景是这样的,在1949年春天的时候,李明扬的旧部盛子瑾夫妇因派系斗争失势,在投奔李明扬的过程中,遭到新四军第五支队拦截,盛子瑾夫妇被扣押,许多人员参加了新四军,这引起了二李强烈不满。并且远在东台的韩德勤趁机挑拨,多次要求二李攻打新四军,情势非常紧急。陈毅看到这种情况,为了不让一年来的统战成果付之东流,决定第三次前往泰州。这次李明扬是在陈家桥西街29号私宅中设家宴招待陈毅一行,这次行动也是惊险万分,陈毅刚进泰州西门,就被韩德勤的特务发现,韩德勤派人到李明扬私宅搜查,陈毅等人从后门脱险,连夜返回“三桥两荡”地区。三进泰州,稳定了二李的情绪,确保了新四军北上“桥头堡”的安全。

第三部分

坚持“击敌、联李、孤韩”

一、郭村保卫

重修旧好

1947年5月17日,日伪军约1000余人“扫荡”新四军挺纵驻地吴家桥,为防止敌人报复,挺纵撤到郭村暂作休整。郭村离泰州仅二三十里路,一直为二李部队所控制,这引起了二李新的不满,几次派人去郭村,要求挺纵撤离。6月26日,挺纵派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以陈毅秘书长的身份赴泰州谈判和平解决郭村纠纷未果,被李长江关押在积谷仓。6月28日,二李部队纠集13个团一万多兵力攻打郭村。由于挺进纵队采取了积极防御战术,泰州地下党提前送达了二李进攻郭村的准确情报,新四军苏皖支队及时赶到增援,再加上陈玉生部队和王澄部队紧急关头战场起义内外夹击------种种因素促使战局逆转,二李部队全线溃败,挺进纵队兵临泰州城下。

6月27日,中共地下党员、公开身份为李部二纵中尉政训员的郑少仪得知李长江要攻打郭村,连夜送情报到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部,为挺纵争取到了非常宝贵的备战时间。这是郑少仪的照片,请记住她。

郭村战役胜利后,陈毅因坚持“联李”的政策,停止进攻泰州,并派与李明扬有袍泽之交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前往泰州与李明扬谈判。双方经过友好谈判,就合作抗日问题达成口头协议,二李借道给新四军东进黄桥,并保证今后不再受韩德勤利用,信守中立;新四军主力东进黄桥,将江都地区归还二李。

二、北渡东进 供让姜堰

三、决战黄桥

军政双收

郭村战斗胜利以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再度北上,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及苏皖支队一起在塘头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这是8月17日陈毅、粟裕率部东进的情况,二李如约让道。

历史上黄桥战役由郭村保卫战、借道泰州、营溪战斗、姜堰战斗和黄桥决战五个战斗组成。新四军进驻黄桥后,韩德勤视其为心腹之患,派两路大军向新四军进攻,新四军进行反击,攻克营溪。营溪受挫后,韩德勤又对新四军进行经济封锁,封锁姜堰粮道。为了疏通粮道,新四军于9月13日攻取姜堰。进驻姜堰后,新四军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韩德勤提出新四军应该首先退出姜堰。陈毅为实现抗日大计,争取中间势力,9月27日联合二李和陈泰运,在姜堰曲江楼召开八县军民会议,宣布退出姜堰。

1940年10月,韩德勤背信弃义,集结了3万余兵力攻打黄桥,陈毅、粟裕指挥7000余人奋起反击,加上八路军的支援,二李和陈泰运部的中立,从而取得成功,创造了中华军事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首著名的诗篇是在黄桥战役胜利后,11月17日陈毅在东台与黄克诚刘少奇会晤的时候写下的:

十年征战几人回

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

红旗十月满天飞

整个展厅的介绍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观。接下来进入一个主题人物馆。

西山寺

1.西山寺门口:简述西山寺的历史 叶飞将军题写的匾额

2.第一进天王殿:正中陈毅雕像简介(为纪念陈毅诞辰100周年,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亲手雕塑而成)

新四军的成立(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在国共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同年10月,将中共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向北发展战略方针(东): 抗战爆发后,苏中沦为敌后,但广大农村地区仍为国民党不同派系所占领,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当时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其次就是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李明扬驻军泰州,司令部就在西山寺中。1938年9月,中共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立“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2月,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确立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苏南新四军跨江发展(南): 苏南沦陷后,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管文蔚建立了丹阳抗日自卫总团。1938年7月,被授予“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1938年9月,正式改编成新四军挺进纵队,挺纵二支队渡江北上,驻扎在离泰州不远的嘶马大桥一带。1939年10月,叶飞率领新四军第六团与管文蔚在扬中县八桥会师,组建成新的新四军挺进纵队。

3.第二进大雄宝殿:(正中)二进泰州场景复原 一进泰州(南):新四军进入苏北后,陈毅认为新四军要在苏北抗战,必须团结,争取李明扬等地方实力派,他高瞻远瞩的提出“击敌,联李,孤韩”的工作方针。

新四军进驻的嘶马大桥一带是二李防区(李明扬,李长江),为取得二李谅解,1939年8月,陈毅在管文蔚,惠浴宇等人的陪同下,第一次到泰州对二李进行礼节性拜访。

二进泰州(东):韩德勤得到陈毅访李的消息后,下令扣发李部弹药。陈毅得知这一情况,先是慷慨赠送李部2万发子弹。不久李明扬旧部提供给李部13万发子弹,但这批弹药远在江南第三战区仓库里。李明扬写信给陈毅,陈毅派部队将这批弹药成功运到泰州城,二李对此十分感激。在这一基础上,陈毅1939年12月二进泰州。

三进泰州(东):1940年春,李明扬旧部盛子瑾投奔他,在路过新四军驻地时被扣,这件事情引起二李强烈不满,为了不让一年来统战成果付之东流,陈毅抱病三进泰州。

郭村战役(西):1940年5月,新四军挺纵在郭村暂作休整,郭村离泰州只有二三十里地,在二李卧榻之畔,这引起二李不满,几次三番要新四军撤出郭村。6月28日,二李部队纠集13个团一万多兵力,攻打郭村。由于新四军采取了积极地防御战术,二李部队的我党优秀地下党员郑少仪提前将二李进攻郭村的准确情报通知新四军,新四军苏皖支队及时支援,加上李部地下党员陈玉生和王澄在战场上临时起义,使战局发生逆转,二李部队全线溃败。

北渡东进(西):郭村战役胜利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再度北上,二李如约让路。新四军进入黄桥后,韩德勤视之为心腹大患,派两路大军向新四军进攻,新四军进行反攻,攻克营溪,并在1940年9月13日攻取姜堰。进驻姜堰后,新四军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韩德勤要求新四军退出姜堰。9月27日新四军如约退出姜堰。但在同年10月,韩德勤背信弃义,集结3万多人攻打黄桥。粟裕指挥7000余人奋起反击,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

第二篇: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纪念馆

在那峥嵘的斗争岁月里,这里卷起过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暴。我们生于和平年代,但是回想起那个战火四起、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上午我乘坐公交车前往新四军纪念馆。步入林中,微风拂 面,让我原本沉重的心,轻松了一些。经过了长长的石路,我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东西两侧有着群雕区。两组高5米,长7米的用红色花岗石雕刻而成的题为《战斗》和《支前》半圆雕、高浮的组合群像,再现了当年华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壮阔场景像。在参观纪念馆的一路中,新四军英勇善战、百折不挠、特别能战斗!馆里还陈列着新四军集体作词,陈毅执笔创作的新四军军 歌,歌词让我们感慨颇深。馆里还陈列着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谭震林、粟裕等新四军高层人物在抗战时期用过的指挥图、军用背包、眼镜、眼镜盒、水壶、散热器等物品,还有当年的一些老照片,也有当时战场实物模拟和新四军将士

抵抗日本侵略军用过的大刀、长枪。其中“满州”自行车颇具传奇色彩。最吸引我们的还有阜宁县第一次反扫荡的战绩表,军民鱼水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展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共同抗日的历史过程。馆内还陈列着当年新四军作战的路线图、战利品、照片和 书信等。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军侵华,全国抗日怒潮兴起”这部分的展出。抗战年代真实的旧照片深刻再现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迫害,引起了我的震惊和愤怒。新四军为保护同胞,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让人钦佩。在第二展厅中展示的是“千古奇冤,皖南事变”,项英被害,叶挺被捕,真是让人痛心疾首。第三展厅中“陈毅托子”的雕像栩栩如生,更是体现了战时鱼水般的军民关系。馆中还列有陈毅,粟裕,张云逸,叶飞等新四军将帅的照片和简历等生平资料。走出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壮烈场 面不时萦绕在我的眼前。新四军与鬼子的死拼,不畏死,畏国亡;如今我不畏身死,畏国衰。小我是家,大我是国,舍生为国,忧民之忧,方为我们的 责任。我们要把这种责任与红色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号召和感染更多的年轻人不忘革命精神,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孟天佑

第三篇:荣毅仁纪念馆讲解词

荣毅仁纪念馆讲解词

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前来游览参观荣毅仁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无锡市荣巷古镇,东街锡惠名胜,西连梅园横山风景区,南临梁溪河,北至惠山山麓。明朝正统初年(1436年),被荣氏家族尊称为“始迁祖”的荣清,带另全家人从湖北经南京迁居到无锡,在这一带逐渐形成了合称荣巷的上荣、中荣和下荣三个自然村落,到民国初年正式建镇。在下荣的春益、春沂、春珊、春泗四支里,荣毅仁家族属于春沂支。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荣氏家族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幢具有时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序厅,又称为瞻仪堂。堂外悬挂着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荣毅仁纪念馆。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大厅中央的荣毅仁塑像,塑像高2.41米,汉白玉材质,立于0.19米高的黑色花岗岩底座上。塑像背后为红木大型屏风,屏风高6.6米,高2.8米,上面雕刻的是由无锡现代画家周怀民绘制的梅园风光图。屏风的背面是荣毅仁的生平年表。塑像两侧,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荣毅仁的合影照片,塑像顶部则是浅浮雕形式吊顶。大家可以感受的到,瞻仪堂的设计方正简洁,颇具现代气息,营造出一片祥和、肃穆的庄严气氛。

大厅两侧的东西展厅则以荣毅仁实业报国、勤勉为政为主线,设计风格继承传统又结合现代元素,通过动与静、虚与实、冷与暖相结合的艺术手段,叙述和展示了荣毅仁经历丰富、角色多重的一生:从民族资本家到上海市副市长,从中信集团的奠基人再到国家副主席。游客朋友们,接下来,请随我往左走,我们先去参观东展厅。东展厅主要介绍了荣毅仁出生于工商世家,如何继承父业、实业报国,如何跟着党走、成为了“红色资本家”,又是如何成为上个世纪的华商巨子的。

大家请看,这幅照片是荣毅仁担任面粉厂经理时所拍。荣毅仁是荣德生的四子,出生于1916年5月1日。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是中华民族工业的伟大先驱和开拓者。作为荣氏家族第二代,荣毅仁并没有太多地享受到看守家业的轻松,反而背负着更多的责任。在勤俭诚信、醇厚家风的熏陶下,荣毅仁从小立志高远,很早便进入家族企业学习经营之道。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每逢假期,荣毅仁都要到工厂车间见习和参加劳动,激发他对企业方面的浓厚兴趣。荣毅仁住厂实习期间非常认真、好学,虚心向厂里的师傅们请教,丝毫没有一点大少爷的架子。他人缘极好,在和工人们的接触中学到了很多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1937年荣毅仁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管理企业、初展才华。抗战胜利后,荣毅仁秉承父旨、复兴企业,到1945年便已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上海解放前后,荣氏家族其他成员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和父亲荣德生、七弟荣鸿仁却留了下来,选择留在了大陆。那么,荣德生、荣毅仁父子为何留在了大陆、跟着共产党走了呢?

除了朴素的爱国情怀和对半个多世纪艰辛手创的事业不忍抛弃之外,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呢,国民党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的反动政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变本加厉地压制民族工业。无情的现实使荣德生逐渐对国民党蒋介石失去了信心。更令荣德生寒心和绝望的是,他和家人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首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一场被称为“上海滩第一绑票案”的绑架案轰动了全国:1946年4月25日,72岁的荣德生被歹徒绑架了。最后荣德生虽然回来了,但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谁也不清楚。事后,荣家被特务匪徒敲诈去的赎金、付给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破案酬金,以及给一些人以莫名其妙的理由去勒索去的礼金、捐款等等,共计六十万美元。荣德生在经济上蒙受了重大损失。而且,绑架期间,荣德生被关押在四壁无窗、终日无光的黑屋子里整整33天,身心健康也遭到严重的摧残。紧接着,时隔两年半,1948年9月4日,在蒋经国发动的“打虎”运动中,荣宗敬长子荣鸿元因“私套外汇”遭受牢狱之灾,前后扣押77天、被勒去财物折合50万美元。事后,荣鸿元全家出走香港,荣家前后两次案件加起来损失了110万美金,也让荣家元气大伤。到了1949年5月,荣毅仁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国民党法庭牵扯进了所谓的“军粉霉烂案”,后因上海迅速解放,才使他避免了厄运,但已被法院勒索去黄金10条、美金5000,共合美金1万元。至此,荣德生终于认识到,国民党当局“视民力若牛马,等民意如敝屣,剥尽民脂民膏,终至自弃于民。”于是,荣德生、荣毅仁这对父子主动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

另一方面,我们党的统战政策和秘密工作,逐渐解开了荣德生心中的疑虑,使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坚定了他留在祖国大陆的决心。我们党将对荣氏家族的统战工作,列为地下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那时,我们党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同荣德生联系:一是数十年的至交薛明剑的女儿、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化工系助教和共产党员薛禹谷。荣德生创办的公益小学,从1947年9月起便一直是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秘密的机关所在地。薛禹谷通过她父亲薛明剑向荣德生宣传中共对工商界的政策。二是思想倾向进步的工商界代表钱孙卿、钱钟汉父子。通过他们,地下党把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重要文件送给荣德生。他认真阅读,反复研究,还经常同薛明剑、钱孙卿等交换意见,逐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工商政策路线。其中,包括“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三大经济纲领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总目标。荣德生逐步认识到:“共产党也是要实业的”。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国民党无锡地方当局在溃逃前曾逼令无锡工商界人士随军南撤,城防司令蔡润祺甚至企图劫持荣德生去台湾,遭到他的痛斥:“我什么地方也不去,生在无锡,死在无锡,除非你们再来绑架。”荣德生还同薛明剑商定,各自乘坐人力包车,在无锡城闹市区兜行一圈,表明他们信守诺言、留在家乡的决心,对当时无锡工商界安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荣德生、荣毅仁父子主动选择留在大陆也成为荣氏家族最大的命运转折点,党和政府给了75岁的荣德生很高的政治礼遇和信任。由于荣德生年迈,管理企业的重任便落在了荣毅仁身上。毛泽东称荣氏为“中华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并指示说: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此,荣家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新路。

1950年6月和1951年10月,荣毅仁两次去北京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他“要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周总理则称他为“少壮派”。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图片,是荣毅仁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与陈云、陈毅和宋庆龄的合影。

在荣毅仁的主持下,荣氏企业很快从亏损走向了盈余,并逐步恢复了生气。1954年,38岁的荣毅仁率先将荣氏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的称呼也由此得来。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来到上海申新第九纺织厂视察,这是他视察过的唯一的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1957年1月9日,在毛主席的建议和陈毅的举荐下,41岁的荣毅仁当选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9月,在毛主席的委托下,邓小平将荣毅仁调任北京,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从此,荣毅仁走上了从政之路。

当然了,“文革”初期,荣毅仁也受到了冲击:夫妇被批斗,自己被发配去当了一年锅炉房的运煤工、清洁工,儿子荣智健也受到连累,被下放到四川接受劳动教育。尤其是,他和夫人杨鉴清受到了红卫兵的殴打,他的右手食指被打断,左眼因眼底出血延误了治疗而失明。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荣毅仁才得到了保护。荣毅仁虽然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但不相信会永久这样下去,他不仅自己从不向别人谈起这些事,还一直教育儿子要相信国家、相信党,眼睛要往前看。果不其然,“文革”后,一个伟人的复出,以卓越的眼光,让荣毅仁重新回归企业家的角色。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半身照是荣毅仁中信时期的照片。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与荣毅仁、古耕虞、胡子昂、胡厥文等工商界五位元老座谈。他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并就如何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征询他们的意见。年逾花甲的荣毅仁抓住机会,并提出了引进外资兴办实业、创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建议。1979年10月4日,在邓小平的支持下,经过国务院的正式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了。大家请看,这是叶剑英为中信题的字。坊间传说,邓小平以三顾茅庐的礼数,聘请荣毅仁来当首任总裁。不管怎样,荣毅仁首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一线企业家和思想前卫、学有所长的年轻人共同组成的中信核心团队:王兼士、吴志超、吴光汉、雷平

一、杨锡山、经叔平、叶选基和王军等。这幅照片是80年代初,北京建国门外一座二十九层的现代化建筑,在当时的北京可是独一无二的,大厦外部呈咖啡色,北京人普遍叫它“巧克力大厦”,这便是荣毅仁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大本营——国际大厦,它也是北京第一座涉外写字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邓小平为中信成立五周年所题的词:勇于创新、多做贡献。是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并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荣毅仁卓越的商业才能,开创了太多的第一,取得了快速发展:第一个开展国际租赁业务,国际大厦、京城大厦成为北京的商业地标;第一个涉足国际商用卫星通信业务;第一个开展国际经济咨询业务…… 可以说,中信的业务经营遍布实业、金融、贸易、房地产、经济咨询、卫星通讯以及海外融资投标等各大领域。因此,荣毅仁自称“包龙图”,这是无锡俗话,音同“包弄大”,意思是说做事情就要做大事。的确,荣毅仁实现了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和使命——创办了一家巨型企业集团,引进了巨额外资,促成了一桩桩大项目的实施。

这是仪征化纤的厂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严重缺乏资金。当时中国22个重点工程之一的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为投资不足准备下马。发展中的中国对于化纤产品是急需的,此项目如果下马,损失就难以预料了,纺织部找到了中信以解燃眉之急。这笔投资并非小数目,荣毅仁权衡再三,决定冒着个人的政治风险,通过借外债的方式为仪征化纤筹集资金。他比其他人更清楚,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环境之外,荣毅仁的大胆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到政府高官,下到普通百姓都难以接受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虽然有争议和阻力,但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要走一条新路。邓小平请荣毅仁组建中信的初衷之一,就是包括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在比较了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中信选中了日元利率比较低,而且坚挺的日本市场作为首次发行债券的地方,也是考虑到方便为逐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铺平道路。

经过将近一年的谈判交涉,1982年1月18日,野村证券与中信公司就发行债券达成了协议。中信成功的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外发行债券,数目虽然不是很大,但在国家上影响很大。此举表明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正变得越来越灵活。1985年仪征化纤终于建成投产,到1988年6月底全公司已实现了利税11.06亿元,而中信在仪征化纤问题上的融资创举,也被后人奉为“仪征模式”。

经营中信公司的14年,是荣毅仁后半生最辉煌、最充实、心情最畅快的14年。1986年底,荣毅仁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司经营者首次进入国际性的企业家排行榜。中信已经成为拥有总资产7000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大家可能早已发现,除了图文并茂的展示,展厅里还陈列了荣毅仁使用过的物品和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礼品。比如,这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赠送的时钟、金算盘等。

1993年,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78岁的荣毅仁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那么,从1978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开始,到1998年3月退出领导岗位,荣毅仁是如何成为一位卓越的国家领导人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前往西展厅,去详细了解一下。

从政治家的角色来说,荣毅仁能够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参政议政,而且不管国务活动有多繁忙,都能尽心竭力、勤勉为政。大家请看,这里有荣毅仁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证。

同时,作为国家领导人,尤其是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荣毅仁广交朋友,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领导人的魅力与风采,还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晴雨表和一个重要的象征。《柏林日报》评论说:首次提升一位商人和富翁担任国家副主席,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它还向国内外表明了中国领导人认真对待改革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决心,这一举动也有着较大的政治意义。日本《东京新闻》说:破天荒地起用一个共产党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担任国家副主席,这就向西方国家发出了希望改善关系的强烈信号。

大家请看,这是荣毅仁和夫人1993年访问西班牙,拜会西班牙国王和往后的照片,那是1994年会见玻利维亚副总统兼国会主席维克托•乌戈•卡德纳斯。而这些都是外国友人赠送的工艺品。

根据出身、经历和兴趣,荣毅仁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的经济情况。荣毅仁敢于直言,对于国家政策常常以谈话、书面形式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可谓是呕心沥血、建设国家。大家请看,荣毅仁在1995年关于“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词,在今天看来,对我们都有着深远的启迪。

而且,不管他政务有多繁忙,荣毅仁都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后代继承公益传统、成为四有新人,做一个对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游客朋友们,通过一幅幅图片,大家可以感受到,荣毅仁先生的仪态、风度和衣着是如此的得体、优雅而不张扬。您看,他满头银发、金边眼镜,法国式的双排扣西装,一米八几的身材,可以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荣毅仁让老百姓们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格调。是的,荣毅仁每天穿着得体的外套、衬衫,并且都经过精心洗烫,这不仅让现在的多数富豪,甚至使当时许多西方的大亨和阔佬也自惭形秽。难怪有的外国记者这样写道:他仿佛是中国与外界交往的天然的代表者。

荣毅仁是我国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也是无锡人民的优秀儿子。自1985年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进行调研考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他牵线搭桥,引进日资建成了无锡第一家涉外四星级宾馆——无锡大饭店;支持和帮助江南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1985年荣毅仁资助荣巷医院改建;1994年荣智健奉父母之命,捐资3000万港币,建造新宝界桥;并向无锡市儿童医院捐赠200万美元,购买医疗设备;2007年又向无锡市人民医院捐资4000万人民币,支持无锡医疗事业;还向开原寺捐赠乾隆版《大藏经》。荣毅仁十分关心无锡的经济发展,曾经考察过无锡第一棉纺厂、江阴华西村、宜兴紫砂村等等。他对粮食生产尤为关注,您看,他在尝尝农民种的粮食是否成熟,这也证实了他受父辈民本思想的影响,对百姓的民生问题十分重视。可以说,荣毅仁关心了家乡建设的方方面面。

当荣氏家族荣毅仁一支在国内建功立业的同时,荣氏家族海外的众多子孙,也大多延续着祖辈的道路,在实业界颇有建树和影响力。1986年,荣毅仁提议,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乘荣毅仁70岁生日和金婚之际,由中央统战部和中信党组邀请,组织海外荣氏亲属回国观光。于是,荣家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联邦德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家属,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200多人的观光团,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在人民大会堂的高规格接见,而且还合了影。而荣毅仁本人亲自陪同家属们参观了北京、西安、上海、无锡等地,并在梅园举行了荣德生铜像的揭幕仪式。从此以后,荣家后人陆续回国投资,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5年9月25日,荣毅仁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在家里住了12天。2005年10月26日,89岁的荣毅仁先生在北京仙逝,走完了他跌宕、传奇的一生。家乡人民派出22位各界代表,专程前往北京,向他作最后的告别。

游客朋友们,出了西展厅,我们来到了两宜轩,“两宜轩”曾是荣氏兄弟老宅中一间屋的堂名。

荣氏旧居是荣宗敬、荣德生从1907年开始,陆续建成门厅三间、承馀堂三间(两兄弟共用堂名)、“修身为本堂”三间、花厅三间、承德堂五间(建于1919年,是荣德生独用)和起居楼一幢(五间二层)。此外,还有一个西花园,内有戏台、两宜轩、荷花池、曲径小桥、假山及半亭等。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

穿过揖陶门,现在,我们来到是二层结构的转盘楼。转盘楼位于陈列馆的东侧,是1922年扩建的。

首先,请大家随我先游览转盘楼一楼的左展厅。这里详细介绍了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如何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创立了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成为旧中国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集团。可以说,这里不仅生动再现了当年荣氏企业的创业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

那么,荣氏家族是如何走上工商实业的发展道路的呢? 从外部坏境来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法、德、意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国内外坏境。

造成原有的“官督商办企业”体系基本瓦解。此后的16年,中国一直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客观上造成了2000多年历史上少有的中央权力的真空,民族工商迎来了第一个自由的春天。

从荣家内部来说,祖上的影响、时局的动荡、父辈的积淀、他人的相助以及荣氏兄弟的拼搏与努力,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大家不妨先看一下我们左手边的这幅图表。

根据荣氏家谱记载,荣氏近祖十四世水濂公于明朝初期迁至无锡。这位水濂公看透了元末明初官场的诡异莫测,定下家训:后代以耕读为业,潜德勿曜,不走仕途。此后四五百年间,荣氏后人很少有人进入仕途,基本上以耕读、船运、经商为生,一直到荣毅仁当国家副主席。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当家时,已经开始做点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为荣家子孙注入了最初的商业细胞。

我们右手边的这三幅图片便是荣熙泰、荣宗敬和荣德生父子三人了。

太平天国战乱之后,荣氏家族很多人去了上海,以经营麻绳、桐油、生铁、棉花为生。所以,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铺当学徒,成年后深知当官不易,他经族人介绍南下广东到朱仲甫处做了里卡(现在的税务局)的账房,并送大儿子荣宗敬、小儿子荣德生先后去上海的钱庄当学徒。

1896年,在荣熙泰的筹划下,两兄弟在上海鸿升码头租房,办起了广生钱庄。这一年,荣宗敬23岁,荣德生21岁,兄弟二人从钱庄学徒成为了小老板。两年后,钱庄合伙人因赚不到大钱,抽回了股本,荣氏兄弟便独资接办。由于经营稳妥,讲究效用,两年来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盈利将近万两白银。

钱庄盈利之后,荣氏兄弟决定发展实业。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于是,1900年,当在广东厘卡局做总办的朱仲甫回归故里,荣氏父子与其合资(共13股,每股3000元,还有其他人入股),在无锡西门的太保墩开办了无锡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由于创业初始阶段效益不是很理想,朱仲甫便退了股,荣氏兄弟将保兴面粉厂改组为茂新面粉厂,1912年,他们将创业的重点转到上海。从1902年第一家面粉厂投产,到1921年20年间,在无锡、上海、武汉、济南先后创办了12家面粉厂,生产能力约占到全国民族资本机制面粉的30.7%,成为中国的“面粉大王”。

除了“食”之外,“衣”也是民生之根本。于是,1905年,荣氏兄弟俩决定衣食并举,联合七位友人创办了无锡振新纱厂,后因股东间意见分歧,荣氏兄弟1915年退出振新。

1915年和1917年荣氏兄弟先后在上海集资创建了申新一、二厂,1919年又集资200万元,由荣德生亲自主持在无锡筹建规模最大的申新第三纺织厂。申新三厂采用的组织形式是无限公司,这在当时尚属少见。在1921年初建成投产,初建时计有设备美制英制纱锭5枚,附设轧花厂,5月又辟建布厂,拥有布机500台。至抗战前,申新三厂已拥有纱锭7万枚,线锭4192枚,布机1478台。资金也持续增长,1936年又增至500万元。

荣德生在申新三厂建厂后的第三年,率先革除了旧式工头管理制,聘请纺织工程师,依靠专科毕业生管理车间,制订操作规程,实行奖惩考核制度,从而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30年,申新三厂又成立了“劳工自治区”,由总管薛明剑具体负责,初步实施各项劳工教育和福利事业,举办职工医院、消费合作社、职工子弟学校、机工和女工养成所等,1933年春,又陆续举办单身女工宿舍、工人晨校、业余夜校、职工食堂、茶室、剧场、储蓄部、自治法庭、尊贤堂、英雄祠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提高了工人的知识水平,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

在此以后的短短16年间,荣氏兄弟先后创办了申新系统9家纺织厂,荣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棉纱、棉布总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民族资本纱、布产量的18.4%和29.3%,成为中国的“纺织大王”。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展示的便是荣氏兄弟创业的过程。大家请看,这两幅图片,展示了荣氏兄弟创立的“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等知名商标,不仅成为著名的国货品牌,在国外也都一直畅销不衰,享有盛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申新三厂在无锡沦陷时遭到侵华日军的大肆破坏,被抢掠和焚毁棉花4.8万担,棉布6.4万匹,棉纱3400件,部分设备和厂房亦被焚毁和拆走,荣家在经济上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荣德生在敌人洗劫面前没有气馁,其兄弟荣宗敬于1938年去世后,他一直思考重振荣氏企业,作出了“天元计划”和“大农业计划”。“天元计划”即是筹划另创一个规模宏大的企业,取名“天元实业公司”。现将其名下茂、福、申新资金划分股份,由他本人任总经理,七个儿子副之,年长者日后将代替总经理。经营范围专营实业,不可做投机买卖,立下禁例;经营项目涉及六个方面。抗战一胜利他就致力于“天元计划”的实施。在无锡创办了天元麻毛棉纱织厂和开源机器厂等几家规模较大的新企业,重建了茂新一厂,修复了申新三厂等等。

从二十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把握住商机,艰苦创业,一手创办了以荣家资本为中心,拥有茂新、福新、申新3个系统,分布于沪、锡、汉口、济南的中国第一大民营企业集团。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荣氏兄弟已经进入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短短三十年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重重压迫的隙缝中,荣氏兄弟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华民族工业的成功之路。

游客朋友们,这里分别是荣毅仁的长兄荣伟仁和侄女的房间。转盘楼的另一侧,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恢复,这里是当年荣毅仁的兄弟们居住的地方。

沿楼梯而上,转盘楼的一边呢,则展示了荣氏兄弟尤其是荣德生先生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贡献。

荣氏兄弟俩继承和发扬了荣氏家族乐善好施的好族风,特别是荣德生先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生把很大的心血投入到了地方的公益事业上,对无锡的教育、市政、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早在1912年,38岁的荣德生就写了一本名为《无锡之将来》的小册子,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提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1916年荣德生与荣鄂生合著《理财刍议》提出崇俭立国,关税自主,实行金本位,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经济思想。荣氏兄弟还将一腔热情都倾注于地方教育事业。从1904年和族人一起开始捐资创办了公益小学,到之后接连创办了10所小学、1所工商中学、1所包括初高中在内的普通中学、1所四年制综合性大学,以及梅园豁然读书处和大公图书馆等,体现了教育为实业服务的理念。除了兴办学校,荣德生先生还特别注重社会教育。1914年,荣德生在自己的住宅旁购地二亩八分,一部分用来建造竟化女校,另一部分便用来建造大公图书馆,用来收藏古书文物。修路、造桥、改善交通,促进地方的发展,是荣氏兄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又一重要业绩。荣德生在无锡及武进、江阴、宜兴、丹阳等周边地区先后建造了百余座桥梁,修筑了40多公里的道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宝界桥,是荣德生先生在六十大寿时用礼金所建,从此解决了军嶂、鼋头渚与无锡市区的陆路交通问题。荣德生先生曾对钱穆这样说:“我一生惟一事或可作身后纪念,即自蠡湖直通鼋头渚跨水建一长桥。“他年我无锡乡人,”犹如有一荣德生,惟赖此桥。我之所以报乡里者,亦惟有此桥耳。”这些话,如今听来,仍让人唏嘘不已。事隔60年之后,为了解决宝界桥交通拥塞,促进旅游事业发展,荣德生之孙、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先生,又独立捐资3000万港币,在老桥东侧10米处,另建新桥。新桥落成后,不仅唐代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意油然而出,荣毅仁亲自将其命名为“宝界双虹”,祖孙二代造桥的佳话广为传播,赢得世人的赞许。荣氏兄弟建造园林、保护历史古迹,为发展无锡的旅游事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荣氏兄弟及后人,曾多次捐款出资修复了南禅寺妙光塔和东林书院等无锡著名的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1912年,荣德生购得清末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旧址,建造梅园,开启了无锡工商实业家建造太湖山水园林的先河,将其打造成我国近代第一个花卉专类园。1929年又为兄长荣宗敬在小萁山购地250余亩建造了锦园。而且,荣德生在他的好友储南强修复张公洞和善卷洞遇到困难的时候,荣德生还给予了大力支持,慷慨捐赠了当时尚为紧俏的水泥等建筑材料,并接通了两洞之间的公路。

转盘楼的这一边,恢复了当年荣毅仁新婚时的场景,分别布展了婚房、书房等,房间里的陈设都是根据1936年民国时期的大户人家风格而布置的,比如屋里的吊灯、留声机、电风扇和打字机等。其它房间是荣毅仁的姐妹们居住的地方。

游客朋友们,离开荣毅仁的婚房和书房,让我们下楼去看一下荣毅仁的摄影诗文展。摄影是荣毅仁的业余爱好,这里不仅有他拍过的照片,还有他一生用过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同时,由于受父辈的熏陶,经过严格的家教和勤奋的学习,荣毅仁有着良好的文学功底。这里展出了他的部分诗文作品。前面是荣毅仁出生的地方——夫人房。也就是荣毅仁的母亲程慧云居住的地方,如今已经恢复了当年的场景。程慧云对儿子管教严格,经常教育儿子:“你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你父亲一样做一番大事业。”

夫人房的南面,在承馀堂的北侧,还坐南朝北的布置了女眷会客室。

游客朋友们,这里陈列了荣毅仁伯父荣宗敬的相关资料。

荣宗敬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和开拓者,又名宗锦,1873年出生于无锡荣巷。他性格外向,思路灵活,聪明睿智。在荣宗敬7岁的时候被父亲荣熙泰送进了私塾,13岁时就到上海的一家铁锚厂当学徒,之后又在源豫庄当学徒,在那里只管吃住,没有工资,但是什么活都得做,晚上还要在灯下学习记账、珠算,存放款。三年后学徒期满,荣宗敬转到了鸿升码头的森泰蓉钱庄做跑街,刻苦的学徒生涯,养成他们吃苦耐劳好习惯,少年的荣宗敬决意要为改变家庭的命运尽责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大力扩充,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一共增加到8个。一方面兄弟俩凭借在社会上的良好信誉,大量抛售远期栈单,以调度资金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依然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不断地购买机器,严抓原料的质量,加紧改进技术,扩大销路。很快茂新,福新所生产的面粉不断有新的提高,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兵船”牌的面粉,在市场上不仅销量很好。申新纱厂生产的“人钟”牌棉纱被定位为标准纱,荣氏企业在中国牢牢站稳了脚跟,荣宗敬功不可没。

1920年“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正式在上海成立,发起人荣宗敬、王一厅等人,贸易所一改往日现货交易,主要以期货为主,增加了厂家的主动性。

1921年在上海江西路58号一座刚刚落成的巴洛克的建筑内成立了“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简称“茂福申”公司,荣宗敬为董事长。他收购了李鸿章创办的上海三新纱厂,曾经轰动了上海滩。

1934年“茂福申”总公司经历了一场最严重的危机,企业被银团控制,凭着经营才略1936年有了转机,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又落入了颠沛流离的局面,荣宗敬登上了一艘外国轮船到达了香港,荣宗敬到香港一个多月因脑溢血症复发,于1938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大家请看图片:荣宗敬葬于无锡太湖之滨杨湾张山口,墓园前有石刻对联“民族经济先驱,创业精神楷模”。

到这儿,有游客朋友可能要问了:荣氏家族并非出身于贵族或豪门,他们是如何走过百年风云,成为中华民族资本的首富的呢?在这,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修身为本堂,这里是荣氏兄弟接待至爱亲朋的地方。修身为本是儒学的核心,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自古以来,历代仁人志士的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体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荣德生先生曾经说过:“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而天下平。”修身为本的文化,为荣氏家族的商业经营注入了伦理品格与精神内涵,从而使荣氏家族成为运筹帷幄、名垂史册的商界奇才与大成功者。

现在我们来到了承馀堂。承馀堂建于1907年。这里是当年荣宗敬兄弟接待客人的地方。在这里荣氏兄弟曾接待过孙科以及吴稚晖等贵宾。

游客朋友们,可以说,除了诚信、对财富的敏锐嗅觉与执着苛求,总体来说,荣氏家族的成功主要有这么几个基本因素: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荣氏兄弟二人的性格。荣氏兄弟二人,个性不同、气质迥异。兄长荣宗敬,性情豪放,敢于冒险,做事精明,处事果断;弟弟荣德生则稳健诚信,为人谨慎,遇事冷静,善于公关。因此,如果说,荣宗敬是荣氏家族企业创办和快速扩展的第一核心,荣德生则是荣氏家族企业经营管理的保险装置。当然了,不管兄弟俩的性格差别有多大,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荣氏兄弟表现出相同的坚忍不拔和勇往直前。创办荣氏第一家企业保兴面粉厂时,兄弟俩只有区区6000银元资金,工厂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销路不畅,获利甚微,于是大股东抽走股金。但他们并未因此气馁,坚持把企业办下去,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机制面粉厂之一。因此,荣氏兄弟的同代人指出:荣氏兄弟“成功的基点完全建筑在雄健的魄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上。”而且,荣氏兄弟俩几十年如一日,互谅互让,精诚合作,同心协力,优势互补,不仅形成了无可替代的最佳组合,也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其次,荣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勤劳、简朴、低调的本色,荣德生先生更是艰苦创业的模范。荣氏家族虽然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荣德生本人却把“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终生只穿布衣、布袜、布鞋。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三儿子曾带给他一套西装,他刚试穿完就脱了下来,再也没穿过。平时用餐,住在老宅时,每桌坐八个人,只吃两荤两素一个汤,汤一般是咸菜肉丝汤。荣德生本人一般在企业里用餐,标准跟职员一样,只有来了贵宾,才会加两个菜。住在上海时,就是现在的徐汇区少年宫,由于房子太大,到了冬天很冷,荣德生竟嫌烧煤供暖费钱,给家里人每人添置了一件皮袍子。

还有就是,荣氏兄弟俩善于用人和管理。比如无锡人王禹卿,原是恒来麻油店负责北方营销的推销员,有能力将保兴的面粉推销到山东乃至东北各省。荣宗敬以4倍的薪水加10%的佣金,将北方的销售事务全权委托给他。很快,保兴面粉在北方市场打开了销路,王禹卿也被任命为销售主任。同时,荣氏家族在管理上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能够用人之所长,不问出身,能力优先。比如,被誉为荣氏兄弟的“智囊”的薛明剑,无锡北乡玉祁镇人,只有高小学历,但由于他勤奋好学,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过教员或校长,还担任过中央大学的兼职教授,并身兼许多社会要职。进入荣氏企业之后,荣氏兄弟从未嫌薛明剑的学历低、年纪轻,对其提出的良言善策从不轻视,让他担任申新三厂总管达二十多年,与荣德生一起把申三建成了荣氏企业中的样板厂。同时,荣氏兄弟还积极引进国外留学归来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比如纺织专家汪孚礼,荣宗敬于1925年聘请他出任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总工程师,为荣家企业的管理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长远眼光的角度来说,荣氏兄弟非常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荣氏兄弟对后辈的要求很严格,不仅生活上要求简朴,工作也都是从家族企业里的实习锻炼开始,经受过基层的磨练,才能担任重要的职责。荣德生一生未出过国,但他多次派遣自己的儿子、女婿和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出国留学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还开办申新职员养成所、机工养成所、女工养成所、各种训练班和工人夜晨校,对职工进行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同时还举行技术操作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鼓励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和操作水平。有意思的是,荣德生对二儿子荣尔仁的培养比较独特。荣尓仁从公益工商中学毕业后,荣德生便开始对荣尓仁进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半天安排家庭教师补习国文、英语和数学三门课程,半天安排到申新三厂的每个部门进行轮岗。此后,荣尓仁历任申新第三纺织厂的工务员、厂长助理,申新第一、第二、第五纺织厂的厂长。抗战胜利后,因为他对国家经济事业的贡献,上海光华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的荣誉称号。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承德堂,这里是当年荣德生招待宾客的地方。我们左手边是荣德生子女们的读书处,荣德生也是在这里教育自己的子女。我们右手边是在荣德生先生的书房,大家可以看到,书房里高挂着“戒欺”二字匾额。可以说,作为做人的根本,“戒欺”不仅是荣氏家族的家训,也是荣氏家族兴旺的途径。荣德生先生将“戒欺”作为做生意的准则,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一生信守不渝。

游客朋友们,说着说着,我们来到了荣毅仁的北京旧居。

荣毅仁旧居是把荣毅仁在北京的住处原样移建过来的,因此,这里是荣毅仁纪念馆唯一的一处北方风格的建筑。四合院位于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47号,曾经是傅作义住过的房子,后来经过修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也住过。大家可以看到,那辆京A55555牌照的奔驰和京A66666牌照的奥迪,是荣毅仁先前乘坐过的轿车,经有关部门批准,从北京一路开到无锡,作为纪念物陈列于此,供参观者瞻仰。

1998年,荣毅仁从国家副主席的位置上告退后,便在这座四合院内读书、看报、养花、听音乐、看足球,与夫人一起过着低调宁静的生活。如今,这里布置了荣毅仁的生活照片以及与家人的合影。

荣毅仁的夫人杨鉴清,出身无锡名门,虽然很少公开露面,但秀外慧中,谈吐文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是典型的东方贤淑夫人。他们先是一见倾心,再经媒妁之言,于1932年定亲、1936年喜结良缘。荣杨两家,一富一贵,荣杨二人,才子佳人,这段姻缘可谓珠联璧合。荣毅仁夫妻俩育有四女一子。大女儿智和出生于1939年,智和夫妇及二女儿智平住在上海。老三智健是独生子,曾任“中信”泰富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老四智元很不幸,上中学时因患脑炎被误诊,1993年死于肺癌。老五智婉远嫁澳门,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的儿媳。如今,长孙荣明杰是中信泰富的董事副总经理,孙女荣明方任中信泰富的财务副总监,小孙子荣明棣正在美国著名企业摩根·斯坦利纽约公司热身。如果说,荣宗敬、荣德生是荣氏家族企业的奠基人和荣氏帝国的创始人,荣毅仁是红色资本家的另类传承,荣智健再创了荣氏家族新的辉煌、成为是商业翘楚,那么,如今已经成长起来的荣家第四代,则寄予了世人对他们的更多期待。

步入四合院大门,左手边是荣毅仁先生的会客室。客厅内有块“戒欺室”匾额,是由邓小平为荣毅仁题写的。客厅内还高挂着陆俨少的山水画,画两侧配有叶剑英元帅题写的“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大门右手边是招待过基辛格等贵宾的餐厅。

大家可以感受到,四合院布局很紧凑,刚才我们经过的是会客厅、餐厅和警卫人员等的住所,我们正面是坐北朝南的一排正房,分别是荣氏夫妇的贵宾接待室、卧室和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等,正房的西侧是荣毅仁的子女荣智健等人的卧室。起居室前的轮椅、躺椅、缝纫机和氧气瓶等,都是荣毅仁生前用过的原物。

四合院东西两边的厢房是荣毅仁的女儿们和亲戚来京时的住房。比如在德国的侄女荣智美等回国,都不住宾馆,而是住在荣毅仁家里,一起享受家庭的温暖。如今,东厢房布展的各界人士赠送给荣毅仁的礼品,西厢房布展的荣毅仁与家人的珍贵合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意参观游览。

参观过荣毅仁的旧居,大家可以感受到,晚年的荣毅仁,生活如此简朴,让人很难相信他曾经贵为驰名世界的商界巨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荣毅仁出席公共场合和出国的时候,衣着都非常讲究,展现出衣冠楚楚形象。但是据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介绍,因为从小受父亲荣德生的影响,荣毅仁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低调。他不仅自己朴素,衬衫、毛衣等衣服破了补一补再穿,而且还经常教育子女:“一千间房子,我们也只能住一间,成百张凳子、沙发,你只能坐一个,所以生活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像浮云一样,主要的还是看实业,看事业。”这就是荣德生的座右铭,“享下等福”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荣毅仁是荣德生先生事业和思想的继承者。

游客朋友们,最后,我们来到了大公图书馆。

大公图书馆位于纪念馆的西侧,与转盘楼东西对称。图书馆于1915年开工建设,1916年建成开馆。大家可以看出,它是一幢方方正正的两层楼建筑,清水墙(现在只有下部裙边保持原样),看上去有点中西合璧。

由于“仆少而服贾,志学未能,二十年来世味饱尝,更抱不读十年之恨。”荣德生先生为办图书馆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公益学校和大公图书馆两项事业总共投资达一百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料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因此,大公图书馆成为当时无锡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且管理也最完善的私人图书馆。1920年,图书馆藏书已达10万余卷,到1921年编制出版“藏书目录”时,藏书已有11万7千1百余卷,其中有很多是善本和孤本。而且,荣德生先生请的几任图书馆馆长都是无锡地方上很有才学的老知识分子。抗战期间,大公图书馆的藏书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先生重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遇空仍收买旧书,先后所得,又已十余万卷,其中颇多乡贤著作,稿本凡百余种,最为难得。”荣德生说,这时的收藏,已经超过了抗战以前。

1952年,荣德生去世。遵照他的遗嘱,荣毅仁将大公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和71个大书架捐赠给无锡市人民政府,由无锡市图书馆收藏。1958年,无锡图书馆编印了一本《荣德生先生赠书目录》,总数为53263册(其中包括几十种“善本”)。但是,这本“目录”并没有包括荣德生的全部赠书。2000年10月,无锡图书馆新馆落成以后,古籍部的几位青年学者对荣德生的赠书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核对,古籍总量为8434部116280册。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00多部,无锡图书馆入选48部,其中,45部出自荣德生的捐赠。

游客朋友们,到这儿,我们便可理解,荣德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资本家,而认为自己是“事业家”。荣德生曾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责任归结为两项:一是创办工厂企业,发展民族工业,谋求国家富强;二是致力公益事业,改善环境,谋求民众福利。

所以,大公图书馆不仅是我国近代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支奇葩,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以荣毅仁及其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为代表的荣氏家族对社会的公益贡献,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以荣家为代表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家对社会的卓越贡献。

游客朋友们,到这儿,荣毅仁纪念馆的游览便结束了。我想,荣氏家族的百年传奇定能给您留下无穷的回味。

第四篇:新四军七师纪念馆

新四军七师纪念馆

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为县红庙乡海云行政村。原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褒扬七师先烈于1995年10月建成。新馆于2012年始建,于2014年7月1日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永远的丰碑”等8个展厅。

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在皖江地区进行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5 月1 日,第七师和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在无为县白茆洲成立,师长张鼎垂,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第十九旅、挺进团、独立1 营、独立3 营、特务营,第十九旅下辖第55 团、第56 团,全师共1 9 00 余人。

第七师成立后,根据坚持皖中,发展皖南、沿江地区的方针,迅速发(七师旧址)

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从1941 年9 月开始,即从无为县向北、南、西3 个方向推进,到1942 年春,相继恢复和发展了铜繁、含和、桐怀潜、望太宿以及庐舒等地区根据地或游击区,与第二师、第五师沟通了联系,初步创建了皖中、皖南两块抗日根据地。同时,第七师部队亦得到了发展壮大,先后组建了第57 团、第58 团及巢无、含和、巢合庐3 个独立团,全师已发展为4000 余人,地方武装2300 余人,皖江地区的民兵也达22000 余人。

1942 年4 月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成立,书记为何伟。同时成立了第七师地区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皖江地区的党政军工作,曾希圣任书记、何伟任副书记。7 月,皖中参议会、皖中行政公署同期成立。

在八年抗日斗争中,皖江人民和第七师在党的领导下,历尽艰难曲折,牺牲烈士近万人,从巢无、铜陵几个县,人口不足百万的狭小游击区开始,最后发展到地跨安徽长江南北两侧,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黄山,活动范围达31 个县的抗日根据地,皖江解放区成为党领导下的全国19 块解决区之一。到抗战胜利前夕,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3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 余万。皖江区党委下连3 个地委、23 个县委和工委。皖江行政公署下辖3 个专员公署,14 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全区和地域性的参议会5 个。第七师武装部队已从刚建立时的1900 余人,发展到3 万余人,地方武装 7000余人,民兵、自卫队仅巢无中心区就有15.87万人,在抗日战争中,共作战2000 余次,歼灭伪军2 万余人,皖江儿女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战斗青春,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以其辉煌的业绩载入革命史册。

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无为县城西北20千米的红庙乡海云行政村三水涧自然村。(纪念馆旧址)

自1941年5月新四军七师在无为成立至1945年10月该师撤出皖江地区,这里一直是该师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地。在四年多时间里,这里发出的一个个号令,指挥着七师健儿奋战在大江南北,建立了东起江苏江浦、西至江西彭泽、南抵黄山山脉、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80万的皖江抗日根据地,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

七师司令部当年系利用本地居民的住宅。现存师政委曾希圣的住所及师部办公室、机要室。这是一座民国初年的木结构草顶覆瓦平房,有正屋一栋4间,厢房2间,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院落占地2400平方米,院内由曾希圣亲手栽植的两棵梨树,现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为缅怀革命前辈的英雄业绩,在七师旧址周围分别于1958年、1995年建起了“皖江革命烈士塔”与“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在群山涧水的环抱之中,此地已成为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旅游探寻之所。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为县红庙乡海云行政村。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褒扬七师先烈于1995年10月建成。该馆占地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分3个展厅。

陈列内容分“前言”、“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七师”等七个部分,图文与实物生动再现了当年七师生活、工作、战斗的场景。皖(纪念塔)

江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塔,位于无为县红庙乡海云行政村团山之巅。1941年至1945年,新四军七师在此建立了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解放区之一。建国后,为了缅怀英烈,激励今人,教育后代,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团山建立皖江革命烈士陵园,爰建纪念塔,塔高约10m,由原省政协主席张恺帆同志书写“皖江革命根据地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现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馆于2012年始建,2014年7月1日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永远的丰碑”等8个展厅。

第五篇: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

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

在建党95周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陈列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形象,生动再现了当年新四军与苏南人民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远远地望着新四军纪念馆,即使轮廓模糊,仍然透着它的肃穆庄严。一点点走近,敬畏和钦佩油然而生,我知道,我在靠近一段光荣的历史,走近一段峥嵘的岁月。以新四军抗日为主题的雕塑气势恢宏,彰显着战士们在抗战疆场中冲锋陷阵的无畏、团结一心的风范。情不自禁地,感动氤氲了每个细胞,是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他们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创造了我们的和谐与安定。

新四军的建立和辉煌战绩,为成功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战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看着玻璃柜里摆列的各式枪械武器,我仿佛嗅到了战争的味道,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新四军在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横跨五省包括八个战略区的抗日民主基据地,形成与华北八路军南北呼应的战略态势。即使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即使没有优越的物质基础,他们凭借睿智与英勇成为战场的主人。解放和独立的念想在他们脑海回荡,无论多么辛酸苦楚,他们都坚定地前进着,无私地为着国家,为着人民。这样的胸襟和情怀,如今的我们都褪去了许多。物质横流的社会,几乎被利益、权利冲昏了头脑,迷失了本心,大步亦趋的朝着金字塔的顶端攀爬。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关注国家时事,有多少肯放下利益为社会文明奋斗,有多少人愿挺出胸膛为国家之需牺牲……我们不该这样冷漠,铁军浓烈的爱国精神应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

一张张黑白照片里有微笑、有泪水、有血腥、有幸福……积淀着历史的年轮,记录着最真实的过往。通过每一个画面,我尝试着揣摩军人们当时的情感和思绪所想。将照片串接起来,我好像也站在了那片土地之上,感受到那份战争的紧张。看着战士们用过的生活用品,心疼的感觉像海浪般起伏着漫上心房。他们用着最简陋的用品,却为我们创造着最安定的祖国。回想到“皖南事变”国民党对新四军战士的肆意杀害,便愤恨他们的冷酷无情、惨无人道。然而,共产党迅速重建了新四军军部,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取消新四军的图谋,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因为他们,才有今天的我们。

忆苦思甜,我们不能只沉溺于现在的幸福安逸,先人在**年代打拼的艰辛我们要时时铭记于心。我们不仅仅要缅怀,还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将他们的精、气、神在我们身上不断延续。每个人的肩上都应背负起开创新世纪的使命,扬起我们的臂膀,挥洒赤诚的汗水,创建繁荣昌盛的祖国。

下载新四军东进泰州纪念馆讲解词[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四军东进泰州纪念馆讲解词[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四军纪念馆有感

    参 观 新 四 军 纪 念 馆 有 感 学院:____信息工程学院____ 班级:____09信管__________ 学号:___20090530121______ 姓名:____ ____________ 日期:___2012-5-3_________ 任课教......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他由主馆区、建军广场(大铜马)、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三部分组成。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主馆区座落在建军东路北侧,于1986年10月建......

    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

    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 今天是周末,想出去玩玩,正好要写一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的观后感,所以我们就去了那里。话说我们也到这儿有一年多了,不过还真没去过那儿呢。下了一上午的雨,下......

    新四军纪念馆游记(大全)

    新四军纪念馆游记 清风微拂脸颊,又是一年踏青时,我们跟随着近代史课老师一起去了盐城著名的新四军纪念馆,来追随先辈的遗迹,更来感受那段无法忘记的历史。 一来到纪念馆,首先映入......

    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

    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那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早晨,也是我第一次来到盐城.看,新四军纪念馆.循着学长的指向和车上人的目光,我看到了它,那是我们的第一次邂逅. 远远地一瞥,我甚至......

    抗日战争纪念馆游览讲解词

    第二部分: 1937年初,日军已对北平地区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东有日本扶植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日本天津驻屯军,北有关东军驻扎在热河的重兵进行策应,西北有日本控制下的李守信......

    常州革命史纪念馆讲解词

    常州革命史纪念馆讲解词 欢迎大家参观常州革命史纪念馆。本馆讲述了1840年到1949年,常州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谱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下面请大家参观第一......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讲解词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讲解词(简稿) 1. 梅园 1946年三校北返之际,由梅贻琦先生捐资五百万法币而建,取名为梅园。一因其姓氏,二为“永铭联大之精神,长留先生之德馨”。2003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