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勒斯坦欲以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有感(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23:1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巴勒斯坦欲以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巴勒斯坦欲以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有感》。

第一篇:读巴勒斯坦欲以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有感

读巴勒斯坦欲以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有感

前段时间的第二七届联合国大会,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单方面向“联大”提交入会申请书,并获得大多数与会国的强烈欢迎。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等世界多个权威媒体也在大力宣传。一时间,巴勒斯坦及阿巴斯成为全球的焦点。致力于世界和平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纷纷奔走相告,仿佛看到和平的曙光,而一些政治评论家们也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余涉世未深、才疏学浅的大三学生也想凑凑热闹,表表自己的想法,权当饭后闲暇之娱。

阿巴斯,全名是马哈茂德、阿巴斯,1958年出生于巴以边界的一个偏僻小农村,早年随母亲流亡叙利亚,后入莫斯科大学攻读历史系研究生,并在此确立了从政的志向。阿巴斯早年跟随阿拉法特,并成为其忠诚和得力的助手。阿拉法特在创立的流亡组织“法塔赫”后,阿巴斯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后来因为两人理念不合最终分道扬镳,阿巴斯改为寻求以和平谈判的外交方式解决巴以两国的长期争端,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美国和以色列的信任。阿拉法特死后,经过多方势力的角逐,阿巴斯最终当上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成为巴勒斯坦国对外的代表和标杆。

阿巴斯此人,作风正派、为官清廉,在国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而此次申请入会动作将为其赢得更多的民意。但是申请入会的结果会如何呢?我个人感觉比较悲观。首先,阿巴斯此次行动是在和以色列谈判破裂,未能达成一致协议的前提上进行的。换言之就是此次申请入会并未得到以色列的支持和许可。以色列的支持和许可对联大最终的决定无可厚非,但是以色列后面的那个庞大巨人则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我们都知道,这个巨人就是多次无视联合国决议、充当世界警察的头号强国“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有最终的否决权。也就是说美国不同意,则巴勒斯坦就没有机会入会。那美国又会不会同意呢?答案几乎是绝对的,不会。作为受狭隘大国沙文主义和在美犹太人财团双重最用的美国各届政府,一直以扶持以色列打压中东各国为其在中东地区的国家总体战略,在几十年中它一直未更改过。此次,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不会天下之大不为,去支持阿巴斯。阿巴斯知道会有这个结果吗?我觉得知道。作为一个沉沉浮浮、在夹缝中生存几十年的老牌政治家,这点他一眼就可以发现。那他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这也就是阿巴斯的悲哀和无奈之处。

阿巴斯的理念是:要想建立一个主权完整的巴勒斯坦国,就不能绕开以色列单方面行动,必须双方共同协商、妥协,这样才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阿拉法特则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只有和以色列抗争到底,最后在以色列国内或者国际风云大势有变的时候迫使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他们两种的理念似乎都没错,都是比较现实的。最后,以色列攻入耶路撒冷,阿拉法特在被围困数月后患病身亡。阿巴斯的理念似乎在某一程度上得到印证,但是他得理念真的有效吗?以色列还是不断蚕食土地,巴以两国还是对立仇视,而阿巴斯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并背上了“叛国“等的罪名。也正为如此,阿巴斯决定在利用以土耳其为首各国对以色列的不满之际狮子搏兔,意图迫使以色列在国际压力面前屈服,使巴以问题国际化,为以后的争斗中争取最多的筹码,同时在国内也获得新一轮的支持。算盘不错,结果悲观。美国总统在第一时间就提出了反对,并以不交联合国会费为要挟表明自己的观点。以色列就更不要说了。

巴以问题确实使巴勒斯坦和阿巴斯殚精竭虑、备受创伤,武力抗争不行、外交谈判也没有效果,巴勒斯坦到底会何去何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几十年不断的战火纷飞和家离破碎中,其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巴勒斯坦民众背井离乡、家破人亡,并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公平和正义,难道巴勒斯坦就真的永无出头之日?他们就注定在别人的炮火和压力下战战兢兢的生存?我不这样认为。

巴勒斯坦偏僻,既无富饶的石油资源,又不处于国际战略要塞,在国际上确实很难寻求大国的支持,但是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反抗的条件。首先,巴勒斯坦不像伊拉克等国家有众多的宗教派系,全国在文化认同上是高度一致,这就是他们最大的资本。“楚虽三户能亡秦”;“天道好还,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若巴勒斯坦国内各股政治势力能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若是巴勒斯坦国有一位上顺天意、下承民心、雄才伟略、高瞻远瞩、通晓古今的领袖,巴勒斯坦在和以色列的各种斗争中都不会像现在这般低落。其次,在中东地区以色列树敌甚多,叙利亚、埃及等都与其有不共戴天之仇,若能和这些国家同气连枝、遥相呼应,以色列也应该会头疼。第三,充分利用国际上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及美以两国的矛盾为我所用,寻求最大限度上的支持和不干涉,瓦解似乎固若金汤、密不通风的美以联盟。然后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我相信巴勒斯坦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人民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因为历来邪不胜正,因为正义迟早会到来。

单纯的武力对抗是没有用的,因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单纯的外交谈判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弱国从来就是无外交的。在这么多的争斗中,在那片被鲜血和痛苦浸染的土地上,难道除了仇恨就真的什么都没留下吗?无论此次入联是否成功,巴勒斯坦、阿巴斯都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了。联合国也不是那么的神圣和强壮,它也只是某些大国手上的棋子,也只是一面挂着所谓的“正义”的虚幻大旗,真正能靠得住得只有自己啊。

我,人微言轻、才疏学浅,或者像我这种文章根本上不了台面。毕竟我们还有那么多专门研究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毕竟我还只是一个涉世未深、未见过世面的大学生。但本着生命至上、人权至上的理念,我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会被淹没、哪怕是被嘲笑。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巴勒斯坦人民发自内心的笑脸,我更希望我们的祖国能日渐强大、维护正义。

史凯华

2011 年 9月 29 日 晚

第二篇:读《阳货欲见孔子》有感

读《阳货欲见孔子》有感

《阳货欲见孔子》选自《论语·阳货》。文章主要描述了阳货与孔子“遇诸途”的尴尬场面。全文简明扼要的讲述了时间的前因后果。阳货本想拉拢孔子,孔子不搭理他。阳货就耍了一点小手段,利用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给他一只“蒸豚”,迫使孔子不得不回拜他。阳货是大夫,孔子是士。按礼节:“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孔子当然不甘心,也想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虚应故事。不料,“遇诸途”,被讨厌的阳货说了一通,这样的场景能不尴尬吗?

我在读了这篇文章后有几点感想。觉得全文到处都充满了智慧的花火。首先,“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从这里来看,仰或是耍了一个小手段,但也不能不说他很聪明,他心里肯定知道孔子不想见他,但是对于他而言拉拢孔子对他而言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即使孔子不想见他,他也要想尽办法让孔子与他相见。在经过这些分析之后不难看出,他利用孔子注重礼节的特点,我先送你一只“蒸豚”,你那么注重礼节,你就肯定会来找我,到那时你不见我也得见。这就是阳货的智慧啊,虽然从心理来讲,我觉得他有些卑鄙,但是却不得不佩服他,他很会运用人的心理,这一点在有的方面是很有用的。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懂得运用心理是很了不起的,他可以让你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的很出色。甚至在有的场合先得你很得心应手。在为人处事方面对我们也有很大得帮助,尤其是在社交礼仪上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其次,孔子其实一样就看出了阳货的用意,但是对孔子而言,礼节重于一切。虽然自己很讨厌阳货,但是出于礼貌,他还是决定要回拜阳货,但是又不想与阳货见面,怎么办呢?他便想出了“以牙还牙”的办法,打算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拜阳货。从这里来看觉得孔子也是在运用心理战术,既然你非让我来见你,那我就在你不在家的时候来拜见,这样我既做到了礼节又不用与你相见,这可谓是一举两得,既不用见你又打消了你想要拉拢我的意图,可以说是明智之举。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见招拆招”你怎么做我都会想到办法来应对,这样就不会被你掌控全局了。

但是孔子在这里没有想到自己与阳货会“遇诸途”。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可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孔子运气不好,恰好遇到阳货出去又回来;还有一种就是阳货知道孔子会那么做,所以故意出去又回家。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阳货知道孔子不想见他,所以就算要回拜搞不好也会像他那样做,但是如果他不出门的话,可能孔子就一直都不会去见他,但是这样不太可能,他多少都会有事要出门,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所以总的来说阳货的手段是耍成功了的。因为从各个方面来讲这个对他来说都是有利的。只要他送出“蒸豚”,他就一定会见到孔子。因为孔子的德行他很清楚,而孔子对他则了解可能还不够,就是讨厌他,却不知道他会那么做。

从这篇文章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我们需要像孔子那样注重礼节,即使是遇到与他相似的情况,我还是觉得应该要坚持。还有就是要学习阳货对心理的应用,但不应该像阳货那样做,我们需要懂得如

何运用心理来帮助我们适应这个竞争时代而不使用来是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凡事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好的,以免使对自己不利的,这一点无论是孔子还是阳货都存在,而且从这篇文章来看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度的运用心理,做好自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获得立足之地。

第三篇:读《无欲的悲歌》有感2500字

读《无欲的悲歌》有感2500字

原创: 17德专 周颖

《无欲的悲歌》是我接触到Peter Handke的第一部作品,在此之前我对这名被誉为“活着的经典”的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并不了解,但是从关于他的各方面评论不难发现——汉德克是一位极富争议的人。一方面,他特立独行,为了抗议德国对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地区的轰炸退回了毕希纳文学奖,坚持想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唤醒人们的良知。另一方面,德国的文学批评家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也存在着分歧,甚至可以算是两极的看法。但是他独具风格的创作不仅引来了持久的争论,更确立了他令人仰慕的地位。他的早期作品如《无欲的悲歌》、《大黄蜂》等,在德国高中的德语课上早就有了固定的地位。

彼得·汉德克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但是我却觉得他的作品并没有达到大众的地步,研读他作品的更多是日耳曼文学的研究员和专业的批评家,这让我有些困惑。在我读过《无欲的悲歌》后关于小说本身的困惑更甚。后来我了解到,这两种困惑其实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一些作品虽然时期不同,但是却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所以要想读懂一部作品,可能读者运用到另一部作品,以便理解其中的影射和暗指。作品被大众理解的难度大。另一方面汉德克的作品的不断转变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其作品连贯性的难度。他的作品曾受到奥地利文学文化史上的语言实验文学影响,在语言实验风靡的六十年代,他严厉批评墨守于创痛描写的文学创作,在这一现象改变的七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形式又回到了传统叙事形式上,他的作品也受到影响,其中《无欲的悲歌》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这部作品的独特性也正体现于此——在此之前汉德克注重语言实验,他作品所用的词汇无法流露出人情味,甚至有些冷酷,而这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描述了母亲逐渐失去自我的一生,他的叙述伴着细腻的情感,关于“羞臊”、“悲伤”等情绪的表述真挚得异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情绪——正是因为处于作品设定的时代背景,这些情绪显得怪异却真实。

《无欲的悲歌》概括起来很简单:一位51岁的家庭妇女自杀了,叙述者“我”兼儿子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文章,并讲述了她的一生。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的自传色彩,所以即使“我”想以尽可能客观的态度来叙述这件事,但是“我一开始还是从事实出发,寻找适合她的词句。随后,我意识到自己在寻找词句的过程中已经离事实越来越远。”[1]——“我”越来越偏离最初的客观叙事态度,并且渐渐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对母亲的回忆,卷入了回忆母亲压抑的、扭曲的一生的痛苦之中。

在我看来,母亲的一生是被渐渐压抑到失去自我的过程,她出生在一个保守并贫穷的家庭,这种环境对一个女人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毫无机会,一切都注定了”,“就连当地女孩们常玩的一个游戏也是这样:累了/倦了/病了/病重了/死了”[2],她的父亲一直采用压抑个人欲求的方式积攒钱财,并且希望子女也可以继承这种骇人的无欲无求,但是母亲却有着对上学的欲望,在欲望被抑制后她选择离家,追求自由的生活,这时的母亲虽然在反抗,但是一段时间后还是回到乡村,这种反抗微不足道并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她也渐渐地养成了自我克制的习惯,不断告诉自己要理性,于是活泼的母亲就渐渐压抑成一个不管发生什么,都只是目瞪口呆地立在一旁,连一根手指偷偷地、羞怯地抽动一下,母亲都要用另一只手将它盖起来……她已经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情绪,即使不小心有些身体所不能控制的情绪流露出来,母亲会羞愧,然后掩饰过去。母亲嫁给一个同自己不相爱的德国士官,即使一直遭受丈夫的家暴,也是一直处于克制的状态,她有过躲闪,但是渐渐地,她会“配合”丈夫——说出一些话好让丈夫找到理由家暴自己,她没有过反抗,她从来都不跑开。她过上了那种不断重复的日子,“今天是昨天,昨天是一切依旧。又挺过一天,又过了一个星期,新年快乐。”[3]她过着那种“一切都注定”的生活,但是所有的一切都看不到结束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无欲”的生活。

母亲的自杀仿佛是注定的,“我”在得知母亲死讯后坐飞机去奥地利,期间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流露,而是不断重复一个想法——“结束了。结束了。结束了。很好。很好。很好。”[4]并且因为她的自杀陷入一种忘我的骄傲和狂喜之中。因为在“我”看来这对母亲来说是一种解脱,母亲在生前长时间忍受病痛的折磨,健忘、失忆、身体不受控制。她不能再担任“家庭主妇”的角色——一个维持这个家庭,维持和丈夫、子女关系的角色。丈夫并不把她当成自己的妻子,而是自己孩子的母亲,是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事的母亲,她也需要这个角色来换取丈夫经济上的支持。这段关系的双方都是被压迫的一方:母亲被繁重的家务活压迫着,同时她也在“压迫”着丈夫,为了一家的生机,她要逼迫丈夫去劳动,贪婪地计算着丈夫可以劳动的时间。两个形成了一种相互压迫的关系,而不是互助互爱的夫妻关系。在这种关系所维持的家庭生活中的母亲在心理方面,对生活的热情消耗殆尽,并且从开始的天性活泼到后来丢弃个性。母亲带着“我”去往柏林找丈夫时,为了尽力融入集体,她会努力学习当地人说的俗语,她想将自己隐藏入集体,()这样或许能带给她一些安全感,但是却将自己的个性抹灭,这体现了母亲在心理上受到的摧残。母亲在生理上也受到了残害:繁重的家务活让她的背疼痛,双手受到极热和极冷的双重挑战……身体的病痛配合心理的创伤最终使母亲不堪一击走向自杀的结局。

关于母亲的自杀过程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她自杀前做了充足准备——生理裤、纸尿裤、两条裤子、一条头巾。表面上看,她是想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保持体面,但是真的只是这样吗?此时的母亲早已不复年少时的活泼,她是一个经历了战争和家庭生活摧残,已经变得“无欲”的女人,她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还是在告诫自己: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情绪。在活着并有意识的时候,她可以克制自己的身体,但是如果生命逝去呢?所以这些准备是为了能在自己死去后也尽力掩藏自己,不让自己不受控制的身体将自己的情感透露出去。这首“无欲的悲歌”果真是从母亲生命的开始延续到结束。

彼得·汉德克曾表达自己对“第九王国”的理解:“只要我还在写作,一定就有另外一个空间在起作用。我讨厌乌托邦这样的概念,比如第九王国,它不是一个可以丈量的事物,它无处不在,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不是具体的时间或者地点。如果我没有对另外一种空间的梦想,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每部作品里都有‘第九王国’,我写的《无欲的悲歌》里就没有,它是关于我母亲的不幸。”这部作品中的母亲不是个例,结局是悲伤的,但是作为这部作品的姊妹篇《左撇子女人》却将理想化的结局赋予女主,或许这也是作者为母亲建立的“第九王国”。

[1]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29

[2]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10

[3]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43

[4]节选自《无欲的悲歌》P63

撰稿:17德专 周颖

第四篇:读《鱼我所欲也》有感

读《鱼我所欲也》有感

南楼王玲玲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把鱼和熊掌喻为生与义,所欲和所恶。也就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简单理解就是人得懂仁、义、礼、智、信。不然不能称之为一撇一捺。

那么,孟子为什么要舍鱼而取熊掌?用四点慢慢分析:

第一,鱼,吃过,熊掌,也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而且都曾尝过,当然选好吃的了。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第二,鱼,吃过,熊掌,未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当然选没吃过的了,尝新鲜嘛。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第三,鱼,未吃过,熊掌,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虽然吃过,仍然回味。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第四,鱼,未吃过,熊掌,未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傻子都会选熊掌。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这就是孟子的舍鱼而取熊掌,儒家的舍生而取义。

但是,孟子忘了孔老夫子曾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夫子与告子辩论时,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忘了人之大欲,所以后世的程朱理学一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我认可告子的“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中正先生曾说过: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

正如墨家思想“人本性恶”,并不是儒家所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往往只有在“苟不教,性内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情况下才能转换这恶与善。才能真正的舍生而取义,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取义而忘求生。

第五篇:读孟子《鱼我所欲也》有感

读《鱼我所欲也》有感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一个“活”字,我宁愿在遇到的一些事情面前低头,但自从学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我顿时醒悟:原来最重要的是生命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光和热。

文章用“鱼”和“熊掌”作喻,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应当作出如何的选择,也含蓄地告诉我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我们不能因为“半斗米而折腰”,也不能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良知,甚至做出伤天害理、背叛国家的事,更不能使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得生”、“避患”的目的。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俘虏,在他关押期间,敌人的说客一次又一次向其赠送金钱、权势,说只要他肯为他们的国王效力,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他当时的反应,我不知是怎样的,但我知道他没有答应,从而被敌人拷打、用刑„„。文天祥不屈不挠,始终没有答应或屈服。我想后人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而在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吧。

革命前辈陈毅,我们也学过他的《梅岭三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暂阎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死也不愿屈服,要与反动派们斗争到底的精神。

《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成为了叛徒的代表人物,这些叛徒们贪生怕死,变节求荣,成为历史的罪人,遭到人民的唾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我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和学习它,做一个顶天立地、有益于人民的人!

鱼我所欲也得读后感

时间行如流水,如离眩的箭,令人迷蒙,令人费解,使我们无法明确怎样利用他,怎样利用好他!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也总是把今天的事交给明去做,而拖至于后天,大后天,白白地浪费掉宝贵时间,“少壮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宝贵的时间,努力,不至于到老了后悔那个地步。现在的勤奋,定能促使我们在成功的顶峰上欢呼雀跃!让那些后悔莫及的人在山脚下自甘堕落吧!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生命划过每一条美丽的弧线时,是时间的点滴拼凑而成的!宝贵的时间得来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面临种种选择,种种挑战,你们是否考虑到时间的差距呢?时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不务正业的荒废了他,那就是从人间白走一遭了!

雷锋同志说过:“时间是靠挤的,靠钻的!”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常说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时间只要挤,总是还有的。如果我们把玩的时间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那是戳戳有余的。

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吧!

鱼我所欲也 读后感

给你一个大概的思路:

在这篇文章中,亚圣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这一高尚情操,现在社会还适用吗?

屈原,邱少云已成往事,现在人大多把追名逐利奉为第一原则....(你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三鹿奶粉)以致这个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人揪心的现象屡屡发生。

我们不能说他们都错了,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对待黑暗,过去的智者也曾选择归隐山林。正如渔父所说: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你选一句,不用全选)

但是我选择,我就要负责!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舍生取义,是对追求光明的一种执着,是对自己选择无悔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也有为光明奋战的英雄...(举例)

藏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对于我们来说,舍生取义或许不太可能,但是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

下载读巴勒斯坦欲以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有感(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巴勒斯坦欲以主权国家加入联合国有感(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以文化人》有感1500字

    读《以文化人》有感1500字占柳英《以文化人》,在我拿到书的第一个星期,就迫不及待的读完了一整本书,被书中的很多内容深深吸引了,所以,那几天就一直在看这本书,越看越发现自己要提......

    读徐川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感

    读徐川《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 中国共产党》有感 “我为什么入党?”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这是终其一生的灵魂叩问和内心自省。入党,是神圣而崇高的。革命战争年代,入党往往面临......

    读《以德立身,明礼诚信》有感

    读《以德立身,明礼诚信》有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是前年就形成了世代相传的诚信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人而无信,其行不远”、“言必行,行必果”等高尚道德情怀至今......

    以读品文——听《葡萄沟》有感

    以读品文——《葡萄沟》听后感3月29日,我在本校多媒体教室聆听了小张燕老师的公开课——《葡萄沟》。本文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产生喜......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 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 养生主》有感 一代始皇帝嬴政,骁勇善战,其统一六国、“车同轨”等壮举为后人所称赞。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一帝”,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却甘愿一......

    读《以奋斗者为本》一书有感

    读《以奋斗者为本》一书有感 读罢《以奋斗者为本》一书,不禁为之感叹,华为真伟大,不愧为中国最优秀的商业帝国之一,因为从该书的每个章节中,都可以让我感受到华为文化、机制的积......

    读慈善读本有感 以善为本

    读慈善读本有感 以善为本徐衍手捧《慈善读本》,我读得入了迷,深深地被第六单元——爱心行动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吸引。一位神学院的教授为未来的牧师讲课。在讲《圣经》里“乐善......

    读徐川《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感

    读徐川《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感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也想到了当初我面临选择入党时的场景。一切看似那么的自然而然的发生却看似又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