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在坚持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农村的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以往的城镇化注重粗狂式的用能、用地,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浪费,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对于城镇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就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上,通过很低的价格从农民或弱势群体上获得土地,利用招商引资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来投资从而增加经济总量,哄抬了房价增加了政府税收,在通过城镇化吸引农民向城市移民。在旧城镇化中,弱势群体和中低收入的群体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政府有关部门和开发商成为了最大的获利群体,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的矛盾,成为了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阻碍。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会产生一部分净利益增量。比如土地流转产生的规模经济,农村农民身份向城市工人身份的转化带来的收入增加,都可视为净利益增长量,这部分要确保让农民能得到,防止农民利益受到伤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汪德华指出,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 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魔法杖”。这种融资机制是“成就”与“争议”的结合体,它既给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使得以房价高企为代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难以承受。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经营土地获利,政府成了市场主体,以管理手段实现经营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要求土地储备融资要严格执行年度融资规模控制卡管理;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不得用于城市建设及其他与土地储备业务无关项目。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以城乡一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突破口。产业集聚有效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吸纳富余劳动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最佳选择。但是,产业集聚道路的方式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模式,或者走传统的道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尤其要考虑到河中国是举足轻重的农业粮食大国的国情,要在保障“两不牺牲”和“新四化”协调发展的条件下,选择适合的产业集聚道路。世界因多样化而精彩,城镇化亦然。各地必须以个性化和城镇内生性的可持续发展为动力,开拓新型城镇化的广阔前景。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我们应该依照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方针推动新型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结语
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十六大报告”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评论:各级政府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评论:各级政府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北京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28日在京签署《加快推动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国开行董事长胡怀邦参加座谈。座谈会后,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与国开行行长郑之杰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悉,多年来,国开行与北京市加强开发性金融合作,积极支持首都发展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向北京市发放本外币贷款近1700亿元,有力支持了首都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等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菜篮子”工程等民生领域建设。
GTXH解读:本月13日,国开行助力福建新型城镇化建设。22日,国开行行长“中国新城镇化至少需要50万亿元”。接着24日—外媒称“李克强否决发改委40万亿城镇化草案”,次日,发改委作出回应此报道不属实。今有“国开行与北京市政府签约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些似乎在为城镇化建设“落实”做铺垫,城镇化建设要准备上路了?似乎给水深火热中的钢铁市场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真正什么时候上路,迈出第一步,这可能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再说,都已经在拾柴了,还怕没有点火的那一天?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部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关键词:指导性
文件内容: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专家解读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他说,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关键词:以人为本
文件内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谈到规划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他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词:发展动力
专家解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他说,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关键词:量力而行
文件内容: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件内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
1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3,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三、中国城镇化历史背景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有1.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5%左右的城镇化率。
四、中国城镇化过程有哪些问题?
1,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
“土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保持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要素。”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财产的现代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和真空地带,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和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的各种需求。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一特征带来的问题是: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城市土地比农村土地拥有更完整的权利制度,享有更完善的权能,二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时,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是分割的。
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四个主要问题:农民土地权利弱化;地方政府(市县一级)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与土地相关的融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和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低下,和与此相关的耕地占用和流失;土地法律框架不完整。
农民土地权利弱化,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的权利。征地程序与补偿标准不公平,土地征用成为社会不满的一种来源。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一次性收入的做法使长期的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也使土地相关收入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缺乏透明度与责任,可能会导致金融部门的风险。
按农业产值的原用途补偿和经营性用途的招拍挂出让,激励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导致宝贵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突出表现为各类城市的形象工程以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目前中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0.3—0.6,远低于发达国家1以上的水平。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持续减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最终危及社会稳定。
按照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没有对两种所有制土地平权的制
度规定,这不利于对土地权益拥有者的切实和充分的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与城市房屋均属私人物权,征收私人物权采用不同标准势必重新引入城乡征收法律的二元体制。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财产制度,土地政策和管理制度要有效地在多样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竞争的土地各种功能中寻求一种平衡,需要一套综合、完整的措施。专家分析,土地政策改革的目标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促进农业的发展,包括对农田进行保护,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持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有序的城镇化。
第二,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部门的发展,在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规划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的扩张提供土地。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土地资产作为可持续的公共收入的基础,为公共服务和投资提供资金。
第四,完善利用土地作为抵押来获得资本的政策工具,增加可抵押资产的选择,支持金融部门的成长。
第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快速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并把生态文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第六,促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利安排的协调、一致、完整和保障产权的稳定。2,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
1.6亿的农民工群体。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专家认为,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3,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
我国城市化在加速,现在从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直到地级、县级城市,都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但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首先,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中国是一个土地短缺的国家,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浪费非常严重,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万元GD P耗用土地面积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而且用这样的办法进行城市化,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大量虽然进了城却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于是出现了双重二元结构。
其次,用摊大饼式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因为专业混杂,所以并不能够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很低,这样就很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半径变得非常长,交通拥堵,城市运行的效率变得很低。
为什么会发生低效率的问题?一是由于价格扭曲,使得土地被大量浪费。二是政府职能错位。“城市”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来源。我国城市大多是从“城”即“都”(政治中心)发展而来,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大多是从“市”即市场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市场自发地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化,形成了相关行业支脉繁多、关系密切的金融业集中在大城市,行业间关联度不高的制造业集中在既能发挥专业化的集聚效应,又能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小城市的格局。而在我国,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模愈大的城市行政级别愈
高,支配资源的权力愈大,行政级别愈高的城市也就有更大的权力动用资源来扩大城市规模。这种体制推动了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摊大饼式“造城运动”。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什么?
方向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征地补偿被置于首位。”北京大学著名法学专家姜明安认为,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农村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城镇化的一大难题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经联社统一经营。
而最近的一轮土地改革始于2008年,当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成为此轮改革的主题。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同的经验: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
比如成都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暴露无遗。
在北京打工5年的农民工杨雄称:“政府如果不把土地和就业解决好,将户籍迁离农村的农民就会觉得不踏实,还不如留下土地种庄稼更有保证”。
这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农业部最近就明确表示,2013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方向二:户籍可能是新型化城镇推进的突破口
“户籍改革看似简单,但要落实与城市户口相挂钩的利益却很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分析,户籍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城里的福利政策太多了,且继续和居民户籍密切相关,进城的农民很难同步获得社保、就业、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全国将近2亿进城农民工中只有200万左右通过买房、结婚等方式获得城镇户口。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党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要依靠改革实现没有水分的真正发展,而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
方向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六、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模式(试点城市)
成都
天津
广东
第五篇:坚持走以新型城镇化推动
坚持走以新型城镇化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关于新乡县小冀镇“三化”协调发展情况材料
新乡县小冀镇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镇域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2.5万亩,总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城镇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人,是新乡县新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镇小城镇要素齐备,且初具规模,工业基础较好,三产发达,已成为新乡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近年来,小冀镇坚持以“三化”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大镇”为目标,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努力把小冀镇建设成为生态宜居高效的工贸型小城镇,初步走出了一条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今年上半年,全镇完成GDP 11.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67万元,增长67.8%。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5元,增长22.2%。该镇先后被命名为 “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重点镇”,“中州名镇”、“省级五好乡镇党委”、“省级生态乡镇”等,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为抓手,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工业向城镇集中,避免村村冒火,处处点烟,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
设南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将镇南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现代机械制造装备工业园区和全镇工业的“孵化园”。依托企业建设标准厂房,产业园区建成标准厂房5万多平方米;投资1.2亿元的京华镁粉厂标准厂房正在建设,镇政府牵头的1.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2#、3#厂房已封顶,办公大楼正在装修。严格控制园区外新建企业,鼓励镇区内的小企业迁到产业园区,2010年产业园区实现产值30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73%。
二是坚持发展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坚持发展机械制造、封头、锅炉、化工等优势产业,壮大中联、京华、六通、锅炉等10家骨干企业,通过强力实施引资项目双战略,狠抓科技创新,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54%,其中优势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1%,10家骨干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9%。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小冀镇在外人员多的优势,定期召开在外人员及家属座谈会,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健全“大招商”工作机制,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实施各类项目23个,总投资24.2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03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3.131亿元。其中新开工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 共有23个,上半年完成投资31310万元。坚持主要领导有目标外出招商,今年上半年实施引资项目2个,总投资9700万元,完成投资3300万元。目前正在谈的引资项目有8个。2011年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正在实施项目8个,总投资10.3亿元。
(二)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2010年实施了小农水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0亩;新打机井21眼,全镇基本农田实现井河双配套。2011年夏粮产量达到12533吨,同比增长4.3%;二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广泛宣传上级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2011年全镇购买大型农机具12台,新增农机动力1200千瓦,全镇现有大型农机具140台,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以标准化、生态化、无公害为发展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镇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以杏庄、西街、梁村、秦村营生猪养殖村和都富村肉牛养殖村为基础,规划建设现代化、无污染高效养殖小区一处,全镇规模养殖户达到126家。四是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农民闯市场占市场的能力。强化服务,大力扶持。政府牵头,组织专业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协助办理有关手续,全镇新增2个专业合作社,全镇专业合作组织9个;海云合作社注册“珍有益”农业品牌;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增流转土地面积4350亩,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集中为方向,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坚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进行规划。完成了镇区2010-2025年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并已通过专家评审及县政府批准。近年来,按照规划先后投资6500万元,修建道路28.9公里,对镇区主干道进行道路修建,并且同步进行绿化、亮化及附属工程污水管网、路标、标识线、信号灯建设,新修主要道路宽度达到26米,初步形成了“六纵七横”路网,拉大了城镇框架,建成区面积由2008年的8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8.5平方公里。投资80万元在镇区铺设供水管网2630米,镇区供水管网达11.4公里;在加快建成区燃气普及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资800万元向控制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投资22万元安装路灯25盏,全镇路灯总数达到450盏;投资50万元在镇区主干道标出交通标识和停车线;对镇区各主要路段绿化树进行了补栽,镇区道路实现全绿化;投资65万元铺设管道13公里的弱电项目基本完成;投入45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2个;投资160万元的商城内道路改造项目正在招标,今年上半年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1065万元,镇区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是坚持建设、管理并重,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成立了小冀镇城建城管综合执法大队(下辖4个中队,3个股,1个办公室)、道路管理站,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坚持日常管理与突击治理相结合,坚决扼制“八乱”现象,建设宜居小冀镇。实行周简报、月通报、季排名评比考核制度,上半年发现违规建设42期,拆
除镇区主干道两侧乱搭乱建6处,集中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8次,镇容镇貌明显好转。
三是产城结合,使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现代化土地减少,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依托劳动保障所,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上半年,共办培训班11期,培训农民工1780人。截至6月底,乡镇从业总人数达到24466人,超过全镇劳动力总数,吸引附近县镇3628人到我镇务工。
四是加快镇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发挥小冀镇三产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2011年全镇投资1500万元建设商业用房12000平方米;发展专业市场,提高三产品位。总投资8200万元,建筑面积1.75万㎡的农产品新干线项目、投资1100万,0.7万㎡的建材市场二期、投资1500万元1.2万㎡的电动车市场一期工程、京华社区投资2500万元的电动车专业市场、投资800万元的服装批零市场项目正在建设。实施名牌引进战略,惠民城电器、永乐家电、元熙隆等全国知名连锁店落户小冀镇。发挥区位优势,镇区开发速度加快,京华社区投资1500万元,六层1.39万㎡的金源小区基本完工;总投资1亿元,总建筑面积7万㎡的田园小城、投资500万元0.4万㎡的金海岸营住楼、一期投资2100万元1.8万平方米华清池改造项目、1.85万平方米的锦香花园二期项目正在建设。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比重达到22.21%,从业人员达到8872人。城镇化率由61.09%提高到63.49%。
五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小冀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并结合各村村情实际,在2008年将19个行政村整合为6个社区。本着节地60%的原则,完成6个社区的规划修编。按照膨胀中心社区(镇区),稳步推进其他社区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强力实施,6个社区全部启动建设,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一是将镇区外的5个村村庄整合后整体搬迁镇区,将镇区附近的5个村整合为一个社区,膨胀城市人口规模。年初,按照小冀镇实际,结合群众意愿,将镇区外的侯庄、崔庄、西寺、冀庄、都富村整体搬迁镇区。目前,总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296户的侯庄安置小区(名镇嘉苑)4栋安置楼已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300万元;都富村安置小区选址、规划设计已完成,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将镇区及附近的京华、中街、西街、聂庄、郝村五个村统一整合为中心社区,严格控制四层以下建设,膨胀镇区人口。二是把其余村整合为5个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贾城社区启动8栋楼房3万多平方米的多层住宅建设;冀南社区北区计划投资2.25亿元,占地202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100户的独栋别墅、联排、多层住宅、叠加别墅和临街门面房,420多户主体已建成,正在进行外粉刷。临街六层楼房5月初开工,四层框架正在建设。限制别墅建设,引导由复式向小高层过渡初见成效。铁北社区新规划132户近3万平方米联排住宅,已开工建设。铁北社区在完成投资130万元新建道
路800米、排水管网1200米的基础上,投资69.5万元的排水、电力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郝村组团34户主体已完成,新修道路3600米,投资40万元的排水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京华社区投资162万元的服务中心项目、投资92万元的道路项目、投资30万元的排水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总投资485万元的中心社区排水项目(敦孟排改造)正在进行图纸深化修改。2011年上半年新增社区住宅面积 24.65万平方米,新入住社区农户605家2420人。三是坚持边拆边建,拆建并重。一方面盘活镇区土地资源,对镇区的24家收购站、14家停产半停产企业和23家养殖场进行彻底整治,结合卫片执法对违法建设坚决予以拆除;另一方面加大侯庄、都富村等整村搬迁村及其他村的拆迁力度。目前侯庄、都富村拆迁完成大半,铁北社区秦村营完成拆迁93户,梁村、聂庄等拆迁进度也进展迅速。全镇新增旧村拆迁面积211.3亩,新增复垦面积84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