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进一步推动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昨日,市委举行“季季谈”活动,听取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市委书记姚晓东,市委副书记练月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亚青,副市长赵洪权等出席会议听取意见。
座谈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淮安市委主委朱毅民,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淮安市委主委程刚,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淮安市委主委李玉峰,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范更生,民盟淮安市委主委周伟丁,民建淮安市委主委高岱明,市无党派知联会会长韦晓梅,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副主委陈伏涛等分别发言。大家围绕推进产业发展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三规”融合,重点小城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以全民创业淮商崛起做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等作了发言,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
“大家在深入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作了非常好的发言,对市委市政府下一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借鉴和推动作用。在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的部署安排决策和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将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予以采纳吸收。”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姚晓东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时期淮安跨越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建设作为五个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九大工程”,努力实现“六个一体化”,在顶层设计上,把中央和省委的新要求与淮安的实际作了对接,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淮安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怎么搞?姚晓东强调,要围绕小城镇产业、居住、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坚持“多规融合、四化同步”,即:做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提高城乡统筹的水平、城乡规划同步推进的水平、小城镇建设的综合规划水平,因地制宜地发挥特色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能千村一面。打造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进一步集聚人口,注重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低水平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建设。
姚晓东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注重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和力量,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在制定决策、实施决策的过程中,主动邀请相关同志、专家一起研究,听取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中国的城市经营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
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运作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化这个“牛鼻子”,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建设新型城镇,推进城乡一体,首先必须搞清楚其科学内涵,深入研究其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这是确保新型城镇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把新型城镇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一)关于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
概括为四句话,即“三次产业复合、三化协调推进、三大功能共生、城乡发展一体”。具体说,就是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复合发展;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宜居功能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可见,新型城镇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性和复合型区域。新型城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复合”,主要是体现在产业复合和功能的复合;一个是“综合”,它涵盖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要求,体现了经
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城市与乡村、新区内与新区外、开放和内需等五个方面的统筹。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更不是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它在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但规划面积不等于城市建设区面积,既不是大面积圈地,更不是大规模造城。同时,新型城镇也不同于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体现了单一性,产业集聚区体现了产业的集群性和链接性,新型城镇体现了综合性和复合型;但三者又存在一个梯次发展的递进关系,专业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产业集聚构成要素,可以上升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达到了新型城镇的基本条件,可以上升为新型城镇。
(二)关于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新区功能定位是新型城镇制定发展战略、谋划新型城镇空间布局、编制新型城镇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和导向,在新区的发展中起着龙头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对新型城镇的定位,从总体上讲可以称为“五区一中心”,即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区域服务中心。当然,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每个新区的功能定位也可以因地制宜、有一定的差别,发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三)关于建设新型城镇的目的。总的来讲是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具体讲主要是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解决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问题,探索如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探索如何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怎样优化,质量效益怎样提高等;三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探索如何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怎样加快推进等;四是解决以人为本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怎样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五是解决增长极问题,探索如何把新区培育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目的,确保新型城镇始终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功用。
二、抓住关键,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建设新局面
新型城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有力地予以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千城一面、面子工程等局面,或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个城市规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规划对战略、产业、空间的研究不系统,规划未能充分反映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构思。另外,资金不落实、产业不落实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使得规划不具备真正的实操性或者,所以,城市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发展战略规
划,是根据自然的秉赋、产业的优势、资源要素的整合、城市人口的聚集、区位的优势、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等,充分研究和确定战略定位,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并以金融进行引导,再体现在空间蓝图以及空间功能布局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很好的执行稳定性,将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加快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就是统筹思想。新型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蓝图。有一套科学性、系统性的规划,是保证新型城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握好四个原则。具体讲:一要体现“三规合一”,确保新区规划与城市体系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精准对接,使新区建设始终置于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二要体现组团化发展,使各组团相互衔接、功能互补,跳出“摊大饼”、扩张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组团划分要为将来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留下空间;三要体现城市建设的复合型、紧凑型、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四要体现城市特色,包括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规划功能特色等,坚决避免规划的“流水线”生产,搞成千城一面。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具体讲:一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老区的关系,既要依托老区,又要优化老区,形成新区、老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二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尽量多用废地,避免占用优质良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三要处理好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提倡城市集
群发展、组团发展、向心发展,形成各个组团分工合作、相互依托的关系;四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重要产业布局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把新区建设和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五要处理好新区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新区的各项发展、建设都要体现创新、体现率先;六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城市发展要以交通条件为基础,交通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变更,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正是基于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慎重,涉及控制性、永久性、基础性的问题决不能出错。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载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近期,去重庆学习考察,他们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组建了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现已成为重庆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投融资平台。
(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无论是新型城镇还是产业集聚区,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都是产业,区内产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中心新型城镇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其他功能就难以很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也就难以形成增长极。因此,要在加快新型城镇现有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要高水平策划招商概念,把新型城镇这个载体规划好、打造好、包装好、宣传好、运用好,充分发挥其“筑巢引凤”的载体功能。二要围绕新型城镇确定的主导产业,尽快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促进配套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三要抓好那些能完善薄弱环节、提升实力、地位和形象的项目,比如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领域,大力引进其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藉此作为弥补不足或“走出去”的跳板。有条件的新区,要注重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经济效应。
第三篇: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
2013-05-14 14:11:52 来源:中国城镇建设网[第04期] 作者:王文跃 浏览:231次
——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
路
张甸镇位于苏中黄桥老区,是一个有着近10万人口的传统农业镇,近年来,该镇按照区委、区政府“135”工程总体部署,围绕建设新型小城镇目标,加快集镇建设,做强经济实力,力推强村富民,狠抓民生实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致力打造“宜工、宜贸、宜居”的泰州市重点镇和中心集镇。
一、加快集镇建设,搭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
以姜堰撤市设区为契机,借助与泰州海陵、高港、医药高新“三区”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抢抓232省道、泰州南部干线、中部干线、姜高线等道路建设改造的机遇,全力加快集镇开发建设步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平台。着力完善集镇功能。坚持“全镇规划一盘棋”,综合考虑集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配套等,合理安排集中居住区、工业园区、商业街区,着力完善集镇功能,提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推进国家级生态镇、省级园林小城镇、省级卫生镇“三镇同创”,垃圾中转站、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等重点环境工程建成并正常运转,新增绿地规划1850亩,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0%。切实加强项目开发。加大镇区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福源新村、迎宾御园等集镇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新落户的锦尚名苑项目占地20万㎡,一期工程投入2亿元,目前14幢8万㎡的小高层即将封顶,建成后将成为该镇首家集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小区,可新增集镇常住人口1万人;千方百计解决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难题,重点在经营集镇上做文章,努力实施滚动开发,加大土地增减挂钩和闲置土地盘活力度,有力保障集镇及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不断积聚商贸人气。按照“四个集中”的要求,制定完善推进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到镇区集中居住;随着投资300万美元的锦尚综合商场、分别投资3000万元的超市和农贸市场等项目的入驻,集镇的商气、人气更加浓厚。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建立健全城管、保洁、绿化管护三支队伍,实现了由突击管护向长效管护的机制转变,提升了集镇管理的标准、效能和效果。
二、做强经济实力,提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
做强地方经济实力,既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2012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亿元,财政收入9199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96万元,各项指标增幅均列全区前列。做大主导产业。围绕全区产业发展,立足本镇产业实际,详细制定了智能电网、热处理等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主导、特色产业。一方面,利用工业电炉企业较多的优势,编制1200亩热处理装备产业园规划,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着力推进钢结构、电器元件、塑料地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重点企业。围绕现有400多家企业的培大育强,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奖励力度,在管理、技术、品牌创新方面,对现场管理优、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国家、省、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等,都有相关的奖励政策;着力培育华丽公司、科世茂工程设备、恒力管业等重点企业梯队,全镇纳税销售过2000万元企业达到20多家,其中6000万元以上的6家,亿元以上的4家。做实特色项目。严格实行党政负责人挂联制度,及时化解各类发展难题,保证签约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投资1亿元的江苏嘉龙电力、7000万元的泰州鼎臣线缆、5000万元的恒立管业制造和1.2亿元的道康发电机组项目正有序推进;立足做大现有产业,严格招商选资制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财税贡献高的“三高项目”,2012年招引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个,2013年将继续把工作重心放在关联项目招引上,力争再招引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其中1亿元以上2个。
三、力推强村富民,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
把强村富民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资产、资源、资金“三资强村”,推进农业、就业、创业“三业富民”,促进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双提升”,使广大群众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得到实惠、增强信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出台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意见,将村招引项目税收镇所得部分全部返还到村,将区级部门帮扶资金、村能人捐款、政府奖补资金集中到镇工业集中区建标准厂房,每10万元每年返还3万元到村,逐村梳理收入增长点,全面盘活村集体“三资”,确保35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力促农民增收致富。发挥“泰州市高效农业十佳乡镇”优势,加快农业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扶持种养大户,带动农民增收,重点培育茶树菇、肉鹅等种植、养殖基地,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创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六整治、六提升”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的康居乡村;推进“五位一体”长效管理,保证环境整治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实现村庄环境长治久洁。
四、狠抓民生实事,凝聚城乡一体化发展合力
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抓好民生实事,改善群众生活,增进民生幸福,引导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确定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引长江水工程建设,全镇23000多户、400多家企业在全区率先饮用长江水;实施道桥畅通工程,改造农村危桥25座,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年内建成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6000㎡的现代化文广中心,村文化室全部投入使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工业对农业、社会事业的反哺力度,镇级财力使用尽量向民生倾斜,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村级收入提升、群众收入增加与公共服务优质化同步推进;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城镇职工各大保险覆盖率达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围绕“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形象大提升”,在全镇开展“村民道德公约签约承诺”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在社会管理和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公约涉及家庭道德、增收致富等十多个方面,对遵守约定表现突出的,授予“道德模范家庭”、“十星文明户”、“十佳模范村民”等荣誉称号,在和谐文化的影响下,各类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第四篇:关于鄂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鄂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
化的调查报告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3-07-22浏览次数: 240
“百万鄂州人,共享城镇化”。鄂州“城乡一体化”探求,备受社会关注。在推进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鄂州要在总体设计、全域规划、综合改革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做地级市全面综合改革的示范,成为全省改革的尖兵。
省长王国生要求,鄂州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魄推进改革创新,当好全省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努力探索“全国能借鉴、湖北能推广、鄂州能突破”的成功模式。“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7月上旬,本报报道组走进鄂州,市委书记李兵掷地有声。
城乡一体化试点,鄂州进行得怎样了?
——城镇化率62.09%,33项公共服务沉入社区,农村产权改革破题鄂州,全省最小的地级市,1596平方公里,109万人口。“全省试验田,改革主战场。鄂州试点城乡一体化有几年了,进行得怎样了呢?”没有到鄂州亲眼看看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城市,曾几何时,令人无限向往。
推进城乡一体,让更多的人过上城里一样的生活,稳步加快实现人口社会变迁的战略性转移,是全国性的重大现实课题。
市长叶贤林说:“鄂州先后承担了36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勇于探索,是这座城市不竭的发展动力。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明显突破。”
改革行政层级。葛店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军杰说:“2012年,在葛店开发区撤销乡镇政府,组建功能区,逐步将区以下管理的学校和医院上划市级管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市级统筹、标准统一。功能区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心下沉到农村新社区。从‘市-区-乡镇-村’三级政府四级管理,转变成‘市-功能区-新社区’一级政府三级管理。”
精简行政审批。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金明健说:“行政审批事项由380项精简至74项,市场准入类项目审批时限由56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破题农村产权。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所长肖辉说:“改革内容主要是确权颁证和建立交易平台。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农村房屋所有权五项权属确权颁证,建立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同时开展
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解决了农业产业化资金来源问题。土地指标交易,破除了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瓶颈。去年以来,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0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本1亿多元。土地指标交易1057.6亩,交易资金1.69亿元。鄂州成为继成都、重庆之后,全国第三个规范开展土地指标交易的试点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市综治办主任范超余说:“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全市共3462个网格。包括办理结婚证在内的33项公共服务下沉到城乡社区,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不出社区。”
改革,释放红利。去年,鄂州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9306元、9072元。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62.09%。
数据可喜,差距犹存。5月下旬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市委冷静地自揭短板: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只有33.94%。半城镇化、浅城镇化现象突出,有近30万人生活在城镇却没有城镇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鄂州现状是冶金一业独大,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全会响亮提出,差距就是潜力,调结构转方式的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如何提速城乡一体化?
——不建没有产业的空城,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城乡均等
“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如何深化?新型城镇化的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在市政府网站上,网民讨论热烈。
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傅宝山说:“历届市委、市政府改革的积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工业化率全省第一,城镇化率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四。深化城乡一体,既是发展所需,更是人民所愿。”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具体说,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要念到城乡均等。市委全会就此确立思路和目标: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标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着力构建以主城为龙头、若干个新区为支撑、特色镇为链接、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具有时代特征、鄂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创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城市。
市经信委副主任刘江峰说:“新型城镇化不造空城,也绝不是把农民往楼上一搬了事。有产业,才有新区。建新区,必须有产业。正在培育的沿江城镇带和
滨湖生态示范带,奠基百亿甚至千亿产业,当然也是新区新城,是人们创业安家的地方。”
从与武汉光谷接壤的葛店开始,采访组顺江而下,实地踏访沿江新区。葛店开发区,可望崛起一座千亿级电商城。亚马逊投资12亿元建设30万平方米中部营运中心,一期5.3万平方米已建成投用。全球知名仓储企业普洛斯在此开建30万平方米仓储中心。唯品会投资16亿元,建设1000亩的华中区物流配送中心及体验、货物展示店。中国南山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临港新城,实现港口、物流、商贸等产业聚集和联动发展。一批电商巨头闻风而动,正往葛店云集。
红莲湖新区,鄂西圈投在49.7平方公里区域里,打造风情小镇,开发旅游休闲、运动健身等项目。
鄂州开发区,总规划3000亩的超凡码头,已建成使用。作为国家煤炭储备中心的晋商物流,已开工建设。
三江港区,深水岸线15公里,可建5000吨级泊位83个,国家一级航道。规划建成中部重要农产品进口加工基地,逐步建成保税港。
五丈港区,清洁能源基地,中海油LNG项目(液化天然气)在此落户。码头岸线900米,总投资20亿元。
杨叶港区位于鄂城区,区委书记万国光说:“正积极与中核电建设集团洽谈,希望把杨叶港建成核电设备生产基地。”
大江滚滚,涌金淌银。占市域总面积四分之一强的129个湖泊,碧波荡漾,是不是也圈起来搞工业,或者盖湖景房卖好价钱呢?
市委全会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梁子湖区500平方公里,三分之一为梁子湖水面。区委书记杨全意说:“这是更高层次的考验,梁子湖区要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就在7月3日,中青旅集团董事长张俊到梁子湖考察后,感叹“这里是值得高标准开发的世界级生态区。”
我们在多个社区与民众交谈,感到鄂州的“八字经”念出了实效:就业,除免费培训、免费职介等就业普惠制度外,还制定培训资金直补用工企业等措施,鼓励企业就地用工;教育,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于一体的社会保障“一卡通”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快速推进;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正在进一步完善。
新型城镇化,在鄂州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群众参与
试点、示范,贵在积累经验,重在推而广之。
鄂州虽然不大,但全靠国家拿钱搞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不可能的,也不具备可示范性。“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市场、群众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探寻鄂州,都想总结一些规律性、可借鉴的经验。
4日下午,采访组到达梧桐湖新区采访时,大垅村15组农民周振鹏和几十名农民一起,正在工地忙碌。“每天干什么活,由劳务公司给我们安排。”周振鹏所说的劳务公司,是新区开发商省联发投梧桐湖公司与大垅村共同出资成立的。
2009年4月,鄂州与省联发投在梁子湖北岸的一片44平方公里的乡村,开建梧桐湖新区。随着建设推进,大垅村70%的土地被征用。
农民虽住进漂亮的安置房,但没有了土地,到哪里找生活呢?
梧桐湖公司与大垅村协商决定,大垅村出资510万元,梧桐湖公司出资490万元,成立联垅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下设绿化、商混搅拌、物流、物业、旅游等多家分公司。此举,吸纳2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也直接参与新区建设。劳务公司负责人尹家福算了一笔账,“每月向村民支付工资约40万元,一年就是480万元。”
大垅村党支部书记罗休勇说:“去年,大垅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是2008年人均3900元的2倍多。”
今年上半年,新区健康湖泊展示馆、高山湖旅游水乡小镇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300亿元以上。梧桐湖公司总经理蒋曲说,“未来三四年,还要投入100多亿元。到2020年,新区将建成30万人的国际一流滨湖生态城。”“没有市场化运作,政府哪里找得来这么多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熊明新认为,“梧桐湖新区的建设,为鄂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模板。”
一个细节引人关注。鄂州市要求梧桐湖开发商建设一条污水收集管道,把污水输送到数十里外的葛店污水处理厂,确保新区污水不排入梁子湖。“这是规划中的硬约束,我们将不折不扣完成。”蒋曲说。“从这条管道,就可以看到政府的主导力与规划的严肃性。到2020年的鄂州城乡全域规划,省政府去年已批复。我们要不走样地将效果图深化为施工图。”市规划局局长李全说。
华容区委书记刘军说:“新型城镇化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华容区石竹社区建设于2010年。建设初期,周边群众不愿意进社区。随着休闲广场、路网、垃圾收集等配套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社区越来越有吸引力。石竹村牛角淼湾30多户村民,曾经把动员他们进社区的乡村干部往门外推,现在主动要求进社区。
新型城镇化,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
——克服改革疲劳,管住关键少数,激发百姓热情
7月5日,《鄂州日报》第二版刊登的内容不是新闻,却比新闻更引人注目。鄂城区区长柯艳敏、华容区区长陈攀、梁子湖区区长夏帆、鄂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公海和西山街办主任姜亚军,公开晒出了6月份的工作记录。此前,已有数十名县处级干部在《鄂州日报》公示了工作实绩。
“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实绩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慎说。
今年,鄂州制发《公务员平时考核记实簿》,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填写工作计划,每天、每月据实记载出勤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差错情况及原因、完成工作所取得的绩效等内容,形成干部实绩档案。
“关键的少数,往往决定事业成败,一刻放松不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毕华介绍,“鄂州多年的试点改革,已形成改革的氛围,有继续改革的动力机制,但也不排除改革的疲劳。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干部队伍再提神,再鼓劲。神以何聚?劲从何来?靠制度建设。”
实绩导向抓基层。面向社区基层组织设立“五比先进奖、进位奖”,比基层组织覆盖面广不广、运行态势优不优、战斗力强不强、责任网实不实、满意度高不高。
问题导向抓作风。鄂城区质监站因行政不作为慢作为、违规收费等,被群众举报查实后,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项目导向抓建设。鼓励招大商,市级干部紧盯10亿元以上项目,县级干部紧盯5亿元以上项目。上半年,鄂州招商合同金额400亿元。
凤凰街办杨湾社区退休工人水建国看了7月5日的《鄂州日报》后说,“动真格,干部不好当啊。”
7月1日,梧桐湖新区管委会邀请周边大垅、乍州、六
十、月山4个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1000多人参加“七一”主题活动。会上,一本汇集了“社区怎么建、失地后收入从何来”等60个热点问题的小册子,最为抢手。
“大垅村的变化让人羡慕,我回去就发动村民加快拆迁步伐,争取早日建成美丽新家园。”月山村老党员、67岁的付元成说。
鄂城区池湖社区,2009年按“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公共服务,统一建筑风格”建起来。200多户村民,家家小楼,乐享舒适。今年,社区将扩大规模,把全村人都搬进来。43岁的村民秦永红说,“住在这里,感觉比城里还好。”
城乡一体,城乡比翼。假以时日,可知是城在乡里,还是乡在城里?!鄂州,一方富饶的水土,一座美丽的家园。(蔡华东 陈剑文 刘长松 张晓峰 杨念明 罗炳祥 汪道谦)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
一.单选题
1.2002 年以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的县,7800 多万农民领到了养老金。(分 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30% B.40% C.50% D.60% 2.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动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的 城镇化道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健康可持续 B.效益显著 C.有代表性 D.现代交通 3.中国山地、高原、丘陵比重占国土面积近()。2011 年,中国人口占全球的 18.98%,耕地占全球 的 8.67%,粮食产量占全球 的 22.2%。(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60% B.70% C.75% D.80% 4.粮食与食物体系的三阶段,1)数量安全为主-()安全;2)质量安全为主-食品安全;3)综合安全为主-食物主权。(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健康 B.粮食 C.三农 D.农田
5.成都市自 2003 年以来,率先在全国推行城乡统筹,特别是在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后,选择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 营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以城带乡破解城乡二 元结构的新途径。(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农民 B.服务 C.商业 D.教育 6.在农村内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业劳动力外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的 矛盾日益显现,农地()构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源,粗放经营和土地荒芜现象日趋严重。(分 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荒芜 B.唯一 C.已 D.不能 7.适度()和整治复垦,有利于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也可净增耕地约 13 %左右。(分数:10 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城乡一体化 B.农村社会养老 C.集中居住 D.涉农补贴 8.城市扩张和资本扩张的核心要素,是建设用地的获得和使用。在国家()的严格保护、建设用 地指标紧张的条件下,如何做好土地文章,显得十分关键。(分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旅游环境 B.环境污染 C.农业安全 D.基本农田 9.成都市以“确权赋能”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农村()改革,着力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农村资产资本化。以此为基础,成都市总结推 广了“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村企 合作经营”、“ 土地量化入股,农民与企业合作经营”等多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体制 B.产权制度 C.分配
制度 D.户籍制度 10.土地金融有三个特征:一是服务标的物主要是()农村土地。二是主要为农业、农民服务。为农民提供长期信用,帮助农民购买耕地、改良土地或兴建农业设施等(美国联邦土地银行)。协助当局推行土地政策,进行农地改革,发展农林渔牧等事业(台湾土地银行)。三是从事与土 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发行农地债券和发放长期低利息贷款。(分数:10 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农村贸易 B.农村商业 C.农村土地 D.农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