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0:0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

第一篇: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

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

林泽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同时,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紧密相关,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课题。

城镇化应重点关注“人”

协调推进城镇化既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举措。综观那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发展历史,可以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镇人口和非农就业比例、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相比那些城市化率在75%以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来看,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要实现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以来,面对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漫长过程,中国出口减少并趋于常态化,高投资已不可能长期持续等现实,确定“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选择“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战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抉择。如何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专家预测,未来10年,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2%,将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1.6亿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如按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另外,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约为3.3∶1,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其收入和消费必然明显增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统计预测,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30年突破10亿大关。因此,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城镇化,无疑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历史机遇”。李克强副总理曾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实际城镇化率仅达35%左右。如果按“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的公式来估算城镇化率,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农民进城之后,实际上多数时候表现出“两头靠”的特性,他们既要在城市挣钱生活,同时又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看来,人的城镇化远远落后了。仅有地面硬化和高楼大厦的不断崛起,如果离开土地后的农民不能真正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就不是真正的城镇化,也是不能推进现代化的城镇化,就有可能陷入诸如拉美一些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关注“人的平等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可能就是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考量所在。

关注“人”需要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综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可以预见,在未来若干年的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的规模扩张将会继续,但城镇内部功能完善和管理机制梳理的任务将会日益突出,城镇化的外延扩张和内涵充实将是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并存的两项主导内容。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历史形成的城乡两个独立发展单元,过渡到统一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城乡居民共同进入现代化社会。内涵充实主要体现在如何提升城镇品质,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宜居宜业的软硬环境。如此城镇化必然会推动我国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在其本质上就是平等化重构以农业为主的居民区与其他以工商业为主的居民区之间的居民权利。因此,我们所期望和实践的城镇化,应该是城镇化进程中人的权利跟进,只有让人完成城镇化,城镇化才是完整和真实的。也只有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让所有人得到无差别发展,才是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真正目的所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城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战略方法和措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扩大城乡差距,相反,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城乡二元结构是差异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制度长期实践造成的结果,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就必须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当前急需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土地规划使用、人员流动开发管理、资本流动使用、技术转移、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制度。要将这些一体化的制度变为现实,最为关键的载体和动力源,就是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创造“挤压效应”,协同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

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现实,我们不难判断,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但是,如何抓住实现农村小康和现代化这个薄弱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呢?目前关注农村发展的政策,大都采取诸如减税、补贴等扶持农村发展的措施,此类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外因性举措,不仅很难缩小城乡差别,反而有可能扩大城乡差别。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而改变农村生活方式,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通常会十分困难,因为按照市场规律和过去一些人为的政策限制,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农村十分缺乏,如人才、资金主要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土地却是严格受限的“准流转”。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经验,仅靠农村发展农村,要实现现代化那是不现实的,只有推进城镇化,借助工业化,转移农村人口,才能逐渐实现现代化。因此,必须创新制度,完善政策,建立引导人才、资金、土地、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转的激励机制,创造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动力源”。如果根据基础设施、生活水平等方面将城镇比作高地,那农村显然就是洼地。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镇与城镇之间持续产生“挤压效应”,不断吸纳农村人口,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能够有力推动“城乡产品市场一体化,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见,通过城镇化建设这一强有力的引擎,协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现实战略选择。

作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势必带来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挤压,进而溢出、辐射城镇周边地区,这一过程的直接表现就是人的平等流动与发展。因此,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转移农村人口,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口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老弱病残少者、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劳动力或人才、愿意流出的剩余劳动力。老弱病残少者除城市市民带出农村外,很难流出农村,成为城市市民,只有依赖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获得基本社会保障。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劳动力或人才,主要来源于农村现有核心劳动力的培养或人才引进。愿意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规范引导,使其合理流出,为改变“人多地少”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就国际经验来看,正是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建设,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的接收器和动力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走大中小城镇建设并举道路

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空间上主要涉及大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而言,在空间上能产生一种“挤压效应”,让贫穷落后的传统农村地区逐渐缩小,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逐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源于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突出的经济实力、交通运输业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强大的创新辐射能力等背景形成都市圈,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完全有条件创建都市圈,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大、中、小有机结合的城市体系。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或者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依托农村自然资源的企业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渐实现人的集中居住,大力发展县域和小城镇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都市圈和建设中小城镇,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政府规范+市场主体”的路径。由于农业相对工业的低效益,作为理性的人才和资本持有者,是不会轻易流向农村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就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的做法,应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路径。

就30多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实来看,全国范围内区域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东部地区成为城镇化的热土,形成明显的“东高西低”局面;在特定行政区划内重城市轻乡村发展现象较为普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科技带来的经济形态的扩散,以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为主要特征的东部城镇化道路开始面临种种困难,由于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缺少自主创新能力,整体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等压力加大,急需通过提升城镇品质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人才集聚能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劳动力、土地、农业及矿产资源优势,但目前还没有明显形成与资源环境及产业相适应的城镇化特色,发展大多遭遇缺乏综合支撑的局面。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必要加快完善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重点解决土地利用、户籍制度改革、资源支撑、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者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第二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中国的城市经营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

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运作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化这个“牛鼻子”,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建设新型城镇,推进城乡一体,首先必须搞清楚其科学内涵,深入研究其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这是确保新型城镇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把新型城镇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一)关于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

概括为四句话,即“三次产业复合、三化协调推进、三大功能共生、城乡发展一体”。具体说,就是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复合发展;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宜居功能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可见,新型城镇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性和复合型区域。新型城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复合”,主要是体现在产业复合和功能的复合;一个是“综合”,它涵盖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要求,体现了经

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城市与乡村、新区内与新区外、开放和内需等五个方面的统筹。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更不是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它在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但规划面积不等于城市建设区面积,既不是大面积圈地,更不是大规模造城。同时,新型城镇也不同于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体现了单一性,产业集聚区体现了产业的集群性和链接性,新型城镇体现了综合性和复合型;但三者又存在一个梯次发展的递进关系,专业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产业集聚构成要素,可以上升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达到了新型城镇的基本条件,可以上升为新型城镇。

(二)关于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新区功能定位是新型城镇制定发展战略、谋划新型城镇空间布局、编制新型城镇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和导向,在新区的发展中起着龙头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对新型城镇的定位,从总体上讲可以称为“五区一中心”,即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区域服务中心。当然,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每个新区的功能定位也可以因地制宜、有一定的差别,发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三)关于建设新型城镇的目的。总的来讲是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具体讲主要是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解决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问题,探索如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探索如何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怎样优化,质量效益怎样提高等;三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探索如何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怎样加快推进等;四是解决以人为本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怎样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五是解决增长极问题,探索如何把新区培育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目的,确保新型城镇始终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功用。

二、抓住关键,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建设新局面

新型城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有力地予以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千城一面、面子工程等局面,或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个城市规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规划对战略、产业、空间的研究不系统,规划未能充分反映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构思。另外,资金不落实、产业不落实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使得规划不具备真正的实操性或者,所以,城市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发展战略规

划,是根据自然的秉赋、产业的优势、资源要素的整合、城市人口的聚集、区位的优势、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等,充分研究和确定战略定位,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并以金融进行引导,再体现在空间蓝图以及空间功能布局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很好的执行稳定性,将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加快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就是统筹思想。新型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蓝图。有一套科学性、系统性的规划,是保证新型城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握好四个原则。具体讲:一要体现“三规合一”,确保新区规划与城市体系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精准对接,使新区建设始终置于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二要体现组团化发展,使各组团相互衔接、功能互补,跳出“摊大饼”、扩张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组团划分要为将来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留下空间;三要体现城市建设的复合型、紧凑型、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四要体现城市特色,包括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规划功能特色等,坚决避免规划的“流水线”生产,搞成千城一面。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具体讲:一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老区的关系,既要依托老区,又要优化老区,形成新区、老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二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尽量多用废地,避免占用优质良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三要处理好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提倡城市集

群发展、组团发展、向心发展,形成各个组团分工合作、相互依托的关系;四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重要产业布局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把新区建设和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五要处理好新区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新区的各项发展、建设都要体现创新、体现率先;六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城市发展要以交通条件为基础,交通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变更,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正是基于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慎重,涉及控制性、永久性、基础性的问题决不能出错。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载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近期,去重庆学习考察,他们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组建了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现已成为重庆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投融资平台。

(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无论是新型城镇还是产业集聚区,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都是产业,区内产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中心新型城镇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其他功能就难以很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也就难以形成增长极。因此,要在加快新型城镇现有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要高水平策划招商概念,把新型城镇这个载体规划好、打造好、包装好、宣传好、运用好,充分发挥其“筑巢引凤”的载体功能。二要围绕新型城镇确定的主导产业,尽快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促进配套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三要抓好那些能完善薄弱环节、提升实力、地位和形象的项目,比如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领域,大力引进其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藉此作为弥补不足或“走出去”的跳板。有条件的新区,要注重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经济效应。

第三篇: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07:38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文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河南省南阳市围绕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有五个特点:一是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二是产城互动,坚持以产业兴城镇、依城镇促产业,同时依托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三是严格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四是破除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五是以人为本,融合城市现代文明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新文化,为工业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文化条件。目前,南阳市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都需要空间,而城镇化本身就是城镇空间拓展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对土地具有刚性需求,这成为当前制约南阳市发展的突出困难。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创新思维,从提升空间使用率上寻求突破。这就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了紧迫要求。

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发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坚持有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民就业的原则,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历史沿革、生态环境、居住习惯等因素,采用城镇带动型、园区辐射型、特色产业型、村庄合并型等建设模式,分期分批将行政村整合为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享受和城市同等的社会服务。二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深刻认识南阳市具备建设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紧紧抓住筹备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新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机遇,全面实施中心城市振兴工程。三是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产业支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就业。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科学规划,破解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保障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快速推进。首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论选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地点,还是发展产业,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实施环境“面源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打造绿色水源地,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涉及产业布局、村庄撤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等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谨慎决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合力推进。第三,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市、县财政出资作为引导资金;积极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力度,探索通过土地、房产抵押等办法加大对农户建房、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动农民自己量力投入,多渠道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问题。第四,认真研究、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制度措施,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多举措解决新型城镇化用地矛盾。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书记)

第四篇: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进一步推动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昨日,市委举行“季季谈”活动,听取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市委书记姚晓东,市委副书记练月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亚青,副市长赵洪权等出席会议听取意见。

座谈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淮安市委主委朱毅民,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淮安市委主委程刚,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淮安市委主委李玉峰,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范更生,民盟淮安市委主委周伟丁,民建淮安市委主委高岱明,市无党派知联会会长韦晓梅,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副主委陈伏涛等分别发言。大家围绕推进产业发展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三规”融合,重点小城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以全民创业淮商崛起做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等作了发言,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

“大家在深入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作了非常好的发言,对市委市政府下一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借鉴和推动作用。在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的部署安排决策和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将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予以采纳吸收。”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姚晓东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时期淮安跨越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建设作为五个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九大工程”,努力实现“六个一体化”,在顶层设计上,把中央和省委的新要求与淮安的实际作了对接,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淮安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怎么搞?姚晓东强调,要围绕小城镇产业、居住、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坚持“多规融合、四化同步”,即:做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提高城乡统筹的水平、城乡规划同步推进的水平、小城镇建设的综合规划水平,因地制宜地发挥特色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能千村一面。打造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进一步集聚人口,注重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低水平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建设。

姚晓东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注重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和力量,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在制定决策、实施决策的过程中,主动邀请相关同志、专家一起研究,听取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五篇:关于鄂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鄂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

化的调查报告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3-07-22浏览次数: 240

“百万鄂州人,共享城镇化”。鄂州“城乡一体化”探求,备受社会关注。在推进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鄂州要在总体设计、全域规划、综合改革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做地级市全面综合改革的示范,成为全省改革的尖兵。

省长王国生要求,鄂州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魄推进改革创新,当好全省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努力探索“全国能借鉴、湖北能推广、鄂州能突破”的成功模式。“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7月上旬,本报报道组走进鄂州,市委书记李兵掷地有声。

城乡一体化试点,鄂州进行得怎样了?

——城镇化率62.09%,33项公共服务沉入社区,农村产权改革破题鄂州,全省最小的地级市,1596平方公里,109万人口。“全省试验田,改革主战场。鄂州试点城乡一体化有几年了,进行得怎样了呢?”没有到鄂州亲眼看看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城市,曾几何时,令人无限向往。

推进城乡一体,让更多的人过上城里一样的生活,稳步加快实现人口社会变迁的战略性转移,是全国性的重大现实课题。

市长叶贤林说:“鄂州先后承担了36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勇于探索,是这座城市不竭的发展动力。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明显突破。”

改革行政层级。葛店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军杰说:“2012年,在葛店开发区撤销乡镇政府,组建功能区,逐步将区以下管理的学校和医院上划市级管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市级统筹、标准统一。功能区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心下沉到农村新社区。从‘市-区-乡镇-村’三级政府四级管理,转变成‘市-功能区-新社区’一级政府三级管理。”

精简行政审批。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金明健说:“行政审批事项由380项精简至74项,市场准入类项目审批时限由56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破题农村产权。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所长肖辉说:“改革内容主要是确权颁证和建立交易平台。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农村房屋所有权五项权属确权颁证,建立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同时开展

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解决了农业产业化资金来源问题。土地指标交易,破除了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瓶颈。去年以来,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5000多万元,带动社会资本1亿多元。土地指标交易1057.6亩,交易资金1.69亿元。鄂州成为继成都、重庆之后,全国第三个规范开展土地指标交易的试点城市。

创新社会管理。市综治办主任范超余说:“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全市共3462个网格。包括办理结婚证在内的33项公共服务下沉到城乡社区,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不出社区。”

改革,释放红利。去年,鄂州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9306元、9072元。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62.09%。

数据可喜,差距犹存。5月下旬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市委冷静地自揭短板: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只有33.94%。半城镇化、浅城镇化现象突出,有近30万人生活在城镇却没有城镇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鄂州现状是冶金一业独大,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全会响亮提出,差距就是潜力,调结构转方式的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如何提速城乡一体化?

——不建没有产业的空城,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城乡均等

“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如何深化?新型城镇化的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在市政府网站上,网民讨论热烈。

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傅宝山说:“历届市委、市政府改革的积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工业化率全省第一,城镇化率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四。深化城乡一体,既是发展所需,更是人民所愿。”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具体说,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要念到城乡均等。市委全会就此确立思路和目标: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标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着力构建以主城为龙头、若干个新区为支撑、特色镇为链接、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具有时代特征、鄂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创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城市。

市经信委副主任刘江峰说:“新型城镇化不造空城,也绝不是把农民往楼上一搬了事。有产业,才有新区。建新区,必须有产业。正在培育的沿江城镇带和

滨湖生态示范带,奠基百亿甚至千亿产业,当然也是新区新城,是人们创业安家的地方。”

从与武汉光谷接壤的葛店开始,采访组顺江而下,实地踏访沿江新区。葛店开发区,可望崛起一座千亿级电商城。亚马逊投资12亿元建设30万平方米中部营运中心,一期5.3万平方米已建成投用。全球知名仓储企业普洛斯在此开建30万平方米仓储中心。唯品会投资16亿元,建设1000亩的华中区物流配送中心及体验、货物展示店。中国南山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临港新城,实现港口、物流、商贸等产业聚集和联动发展。一批电商巨头闻风而动,正往葛店云集。

红莲湖新区,鄂西圈投在49.7平方公里区域里,打造风情小镇,开发旅游休闲、运动健身等项目。

鄂州开发区,总规划3000亩的超凡码头,已建成使用。作为国家煤炭储备中心的晋商物流,已开工建设。

三江港区,深水岸线15公里,可建5000吨级泊位83个,国家一级航道。规划建成中部重要农产品进口加工基地,逐步建成保税港。

五丈港区,清洁能源基地,中海油LNG项目(液化天然气)在此落户。码头岸线900米,总投资20亿元。

杨叶港区位于鄂城区,区委书记万国光说:“正积极与中核电建设集团洽谈,希望把杨叶港建成核电设备生产基地。”

大江滚滚,涌金淌银。占市域总面积四分之一强的129个湖泊,碧波荡漾,是不是也圈起来搞工业,或者盖湖景房卖好价钱呢?

市委全会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梁子湖区500平方公里,三分之一为梁子湖水面。区委书记杨全意说:“这是更高层次的考验,梁子湖区要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就在7月3日,中青旅集团董事长张俊到梁子湖考察后,感叹“这里是值得高标准开发的世界级生态区。”

我们在多个社区与民众交谈,感到鄂州的“八字经”念出了实效:就业,除免费培训、免费职介等就业普惠制度外,还制定培训资金直补用工企业等措施,鼓励企业就地用工;教育,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于一体的社会保障“一卡通”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快速推进;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正在进一步完善。

新型城镇化,在鄂州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群众参与

试点、示范,贵在积累经验,重在推而广之。

鄂州虽然不大,但全靠国家拿钱搞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不可能的,也不具备可示范性。“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市场、群众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探寻鄂州,都想总结一些规律性、可借鉴的经验。

4日下午,采访组到达梧桐湖新区采访时,大垅村15组农民周振鹏和几十名农民一起,正在工地忙碌。“每天干什么活,由劳务公司给我们安排。”周振鹏所说的劳务公司,是新区开发商省联发投梧桐湖公司与大垅村共同出资成立的。

2009年4月,鄂州与省联发投在梁子湖北岸的一片44平方公里的乡村,开建梧桐湖新区。随着建设推进,大垅村70%的土地被征用。

农民虽住进漂亮的安置房,但没有了土地,到哪里找生活呢?

梧桐湖公司与大垅村协商决定,大垅村出资510万元,梧桐湖公司出资490万元,成立联垅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下设绿化、商混搅拌、物流、物业、旅游等多家分公司。此举,吸纳2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也直接参与新区建设。劳务公司负责人尹家福算了一笔账,“每月向村民支付工资约40万元,一年就是480万元。”

大垅村党支部书记罗休勇说:“去年,大垅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是2008年人均3900元的2倍多。”

今年上半年,新区健康湖泊展示馆、高山湖旅游水乡小镇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300亿元以上。梧桐湖公司总经理蒋曲说,“未来三四年,还要投入100多亿元。到2020年,新区将建成30万人的国际一流滨湖生态城。”“没有市场化运作,政府哪里找得来这么多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熊明新认为,“梧桐湖新区的建设,为鄂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模板。”

一个细节引人关注。鄂州市要求梧桐湖开发商建设一条污水收集管道,把污水输送到数十里外的葛店污水处理厂,确保新区污水不排入梁子湖。“这是规划中的硬约束,我们将不折不扣完成。”蒋曲说。“从这条管道,就可以看到政府的主导力与规划的严肃性。到2020年的鄂州城乡全域规划,省政府去年已批复。我们要不走样地将效果图深化为施工图。”市规划局局长李全说。

华容区委书记刘军说:“新型城镇化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华容区石竹社区建设于2010年。建设初期,周边群众不愿意进社区。随着休闲广场、路网、垃圾收集等配套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社区越来越有吸引力。石竹村牛角淼湾30多户村民,曾经把动员他们进社区的乡村干部往门外推,现在主动要求进社区。

新型城镇化,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

——克服改革疲劳,管住关键少数,激发百姓热情

7月5日,《鄂州日报》第二版刊登的内容不是新闻,却比新闻更引人注目。鄂城区区长柯艳敏、华容区区长陈攀、梁子湖区区长夏帆、鄂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公海和西山街办主任姜亚军,公开晒出了6月份的工作记录。此前,已有数十名县处级干部在《鄂州日报》公示了工作实绩。

“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实绩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慎说。

今年,鄂州制发《公务员平时考核记实簿》,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填写工作计划,每天、每月据实记载出勤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差错情况及原因、完成工作所取得的绩效等内容,形成干部实绩档案。

“关键的少数,往往决定事业成败,一刻放松不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毕华介绍,“鄂州多年的试点改革,已形成改革的氛围,有继续改革的动力机制,但也不排除改革的疲劳。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干部队伍再提神,再鼓劲。神以何聚?劲从何来?靠制度建设。”

实绩导向抓基层。面向社区基层组织设立“五比先进奖、进位奖”,比基层组织覆盖面广不广、运行态势优不优、战斗力强不强、责任网实不实、满意度高不高。

问题导向抓作风。鄂城区质监站因行政不作为慢作为、违规收费等,被群众举报查实后,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项目导向抓建设。鼓励招大商,市级干部紧盯10亿元以上项目,县级干部紧盯5亿元以上项目。上半年,鄂州招商合同金额400亿元。

凤凰街办杨湾社区退休工人水建国看了7月5日的《鄂州日报》后说,“动真格,干部不好当啊。”

7月1日,梧桐湖新区管委会邀请周边大垅、乍州、六

十、月山4个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1000多人参加“七一”主题活动。会上,一本汇集了“社区怎么建、失地后收入从何来”等60个热点问题的小册子,最为抢手。

“大垅村的变化让人羡慕,我回去就发动村民加快拆迁步伐,争取早日建成美丽新家园。”月山村老党员、67岁的付元成说。

鄂城区池湖社区,2009年按“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公共服务,统一建筑风格”建起来。200多户村民,家家小楼,乐享舒适。今年,社区将扩大规模,把全村人都搬进来。43岁的村民秦永红说,“住在这里,感觉比城里还好。”

城乡一体,城乡比翼。假以时日,可知是城在乡里,还是乡在城里?!鄂州,一方富饶的水土,一座美丽的家园。(蔡华东 陈剑文 刘长松 张晓峰 杨念明 罗炳祥 汪道谦)

下载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造挤压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

    一.单选题 1.2002 年以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的县,7800 多万农民领到了养老金 。 (分 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30% B.40% C.50% D.60% 2.新型城镇化:是......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测试题 及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测试题及答案第 1 题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需要( )。(5分)A. 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B. 加强惩罚措施的制......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第1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合集五篇)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陶 宏2013年第7期 ——经济建设近年来,孝感市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2013-05-14 14:11:52 来源:中国城镇建设网[第04期] 作者:王文跃 浏览:231次——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张甸镇位于苏中......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年级:2015级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杨旺 学号:2015013165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杨旺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学......

    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酒都宜宾是“长江第一城”,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交汇。全市辖1区9县,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