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
陶 宏
2013年第7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孝感市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社区化、城乡环境生态化,促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一、坚持规划引领,舞好新型城镇化发展龙头
强化“规划好是最大节约、规划不好是最大浪费”的理念,按照“全域孝感”要求,把孝感891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规划,舞好新型城镇化龙头。
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大市、县、乡、村四级规划编制力度,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聘请国际国内一流规划团队,内脑与外脑相结合,编制完善了《孝感市城乡总体规划》、《孝感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孝感市绿地系统规划》、《孝感市天燃气规划》、《孝感城区现代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仅孝感临空区规划的提升完善就投入了1000万元。全面推进县市区规划提升和乡镇规划完善。按照有序集并、限制发展、整体迁建三大方向,明确全市2.4万个现有村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农户分散无序建房,促进集约节约发展。
推进城乡规划全打通。纵向打通市、县、乡、村四级规划,横向打通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规。成立规划编制委员会,出台《孝感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实行下跨一级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乡镇规划县市管,村庄规划乡镇管,确保上位规划的要求在下位规划得到体现和落实,构建了上下支撑、左右衔接的城乡规划体系。
推进城乡规划全落实。强化规划的执行落实,组建了孝感市城乡规划执法分局。严格规范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条件调整程序,实行规划红线、蓝线、绿线、紫线、黑线、橙线、黄线“七线管理”。认真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在“十二五”城市规划控制区内,新建小区一律按城市新社区标准进行建设。在乡镇、村(社区)两级开展“强化两项职能”(强化抓好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协助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职能)活动,增强基层对规划落实的监督管控责任,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建设行为。
二、坚持高点定位,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
从市域、武汉城市圈、鄂豫省际三个维度,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着力构建以市级中心城市为龙头、县级城市为支撑、乡镇集镇为节点、农村新社区为纽带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立足市域构建“1531”城镇体系。从孝感实际出发,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有机联系的市域城镇体系,加快“1531”城镇体系建设。“1”即孝感中心城市,把云梦城区纳入孝感中心城市组团,到2020年建成人口过100万的大城市;“5”即汉川、应城、安陆、大悟、孝昌5个县级城区,到2020年全部建成中等城市;“3”即马口、沉湖、东马坊、汤池等30个重点镇,按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加快重点镇特色发展;“1”即100个农村新社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社区生态建设,建成“城里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新农村样板。到2018年,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
立足武汉城市圈建设副中心城市。加快实施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省级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跨越、城镇跨越,增强在武汉城市圈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的思路,全面推进汉孝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城乡建
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建设,实现与武汉优势互补、错位发展。2012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0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力争未来五年,孝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实现争先进位。立足鄂豫省际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辐射鄂东北、豫南为目标,着力建设豫鄂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孝感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优势,增强孝感在鄂豫省际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紧汉孝城际铁路、麻竹高速、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等交通大通道建设,提升孝感在区域交通中的枢纽地位。加快京广高铁孝感北站配套建设,打造大悟高铁新区,使孝感北站成为联系豫南的重要交通节点。加强与河南信阳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地互动互补发展。
三、坚持双轮驱动,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
强化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理念,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拓展新型工业化空间,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增强市县城区辐射带动力。深入推进百家骨干企业提升、千家中小企业成长、万家小微型企业孵化“三大工程”,以孝感市国家高新区、7个省级开发区、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加快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发展,培植一批税收过亿元企业和产销过百亿元产业。力争到2016年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过3000亿元。以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为重点,组织实施牵动孝感发展全局的100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市县两级城区功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
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力。以产业基础雄厚镇、交通要道沿线镇和省市域边界口子镇为重点,全面加强30个特色镇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培育成长壮大,形成产业支撑。着力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彻底改变过去集镇依路而建、沿路发展的格局。加强小城镇专业市场、创业小区和城镇新社区建设,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功能,提高对周边居民的吸引力和吸纳力。增强“一线一点”建设示范效应。2012年,我们确定15条主要交通干线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线,同时确定10个村(社区)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称“一线一点”建设,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全域规划、产业支撑、设施延伸、服务覆盖、文明整洁、管理创新”的总要求,从山水田林路房六要素入手,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一线一点”打造成全市的城镇集中带、人口聚集带、产业聚集带、经济聚集带、生态文明示范带、开放创新示范带。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坚持从基础设施、城镇管理、市民素质三大要素入手,健全城镇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
强化城乡基础建设。按照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的原则,加快城镇供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市场基础设施“六张网”向周边延伸,教育、卫生、文体、社保、安居、安全公共服务“六张网”向农村覆盖。推进城镇网格化管理和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新建小区强制配建18种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社区服务平台、服务组织和服务队伍建设,打通服务城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清洁工程,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建设美丽孝感、魅力孝感。
强化城乡规范化管理。以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大力开展施工秩序、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广告秩序等整治,改善城镇环境。实施城市管理质量工程,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推行精确、敏捷、高效和全方位、全时段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美好示范道路”和“市容环境美好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改变城镇面貌;深入开展文明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强化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以孝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倡导“孝敬父母、奉献社会、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
家环保模范城市“四城同创”活动。在城镇深入开展“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革除十大陋习”活动,唱响文明主旋律,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
五、坚持开拓创新,强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保障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破解新型城镇化过程农村居民进得了城、住得上房、就得了业、安得了心等难题,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打破城乡“户籍隔离墙”,鼓励农村居民到城镇买房居住,变农村居民为城镇居民。有序推进两个“全面放开”: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收入来源的农村户口居民,全面放开城市户籍;对来孝经商、办企业、投资的外地人口和来孝工作的有技术专长的大中专生,全面放开城市户籍。
加快三类新社区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还建后开发、先建服务平台后建房“三先三后”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城镇、农村三类新社区,实现城乡居民有序聚居。在新社区规划选址、户型设计等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充分保障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今年全市计划新建三类新社区100个以上,目前孝感城区24个城市新社区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各县市区的新社区建设也在抓紧推进。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推广土地入股“春晖模式”和土地租赁“禾丰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力量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经营者、农户和社会多赢。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力争每年土地流转面积比例提高2-3个百分点。
加强创业就业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城乡登记失业人员,实行财政兜底免费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鼓励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出“返乡农民创业”、“大学生村官创业”等培训项目,助推“打工潮”变“创业潮”。采取公益岗位和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失地农民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同时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范围,解除好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中共孝感市委书记)
第二篇: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07:38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文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河南省南阳市围绕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有五个特点:一是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二是产城互动,坚持以产业兴城镇、依城镇促产业,同时依托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三是严格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四是破除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五是以人为本,融合城市现代文明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新文化,为工业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文化条件。目前,南阳市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都需要空间,而城镇化本身就是城镇空间拓展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对土地具有刚性需求,这成为当前制约南阳市发展的突出困难。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创新思维,从提升空间使用率上寻求突破。这就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了紧迫要求。
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发展。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坚持有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民就业的原则,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历史沿革、生态环境、居住习惯等因素,采用城镇带动型、园区辐射型、特色产业型、村庄合并型等建设模式,分期分批将行政村整合为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享受和城市同等的社会服务。二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深刻认识南阳市具备建设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紧紧抓住筹备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新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机遇,全面实施中心城市振兴工程。三是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产业支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就业。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科学规划,破解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保障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快速推进。首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论选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地点,还是发展产业,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实施环境“面源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打造绿色水源地,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涉及产业布局、村庄撤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等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谨慎决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合力推进。第三,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市、县财政出资作为引导资金;积极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力度,探索通过土地、房产抵押等办法加大对农户建房、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动农民自己量力投入,多渠道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问题。第四,认真研究、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制度措施,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多举措解决新型城镇化用地矛盾。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书记)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
一.单选题
1.2002 年以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的县,7800 多万农民领到了养老金。(分 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30% B.40% C.50% D.60% 2.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动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的 城镇化道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健康可持续 B.效益显著 C.有代表性 D.现代交通 3.中国山地、高原、丘陵比重占国土面积近()。2011 年,中国人口占全球的 18.98%,耕地占全球 的 8.67%,粮食产量占全球 的 22.2%。(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60% B.70% C.75% D.80% 4.粮食与食物体系的三阶段,1)数量安全为主-()安全;2)质量安全为主-食品安全;3)综合安全为主-食物主权。(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健康 B.粮食 C.三农 D.农田
5.成都市自 2003 年以来,率先在全国推行城乡统筹,特别是在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后,选择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 营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以城带乡破解城乡二 元结构的新途径。(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农民 B.服务 C.商业 D.教育 6.在农村内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业劳动力外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的 矛盾日益显现,农地()构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源,粗放经营和土地荒芜现象日趋严重。(分 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荒芜 B.唯一 C.已 D.不能 7.适度()和整治复垦,有利于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也可净增耕地约 13 %左右。(分数:10 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城乡一体化 B.农村社会养老 C.集中居住 D.涉农补贴 8.城市扩张和资本扩张的核心要素,是建设用地的获得和使用。在国家()的严格保护、建设用 地指标紧张的条件下,如何做好土地文章,显得十分关键。(分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旅游环境 B.环境污染 C.农业安全 D.基本农田 9.成都市以“确权赋能”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农村()改革,着力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农村资产资本化。以此为基础,成都市总结推 广了“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村企 合作经营”、“ 土地量化入股,农民与企业合作经营”等多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体制 B.产权制度 C.分配
制度 D.户籍制度 10.土地金融有三个特征:一是服务标的物主要是()农村土地。二是主要为农业、农民服务。为农民提供长期信用,帮助农民购买耕地、改良土地或兴建农业设施等(美国联邦土地银行)。协助当局推行土地政策,进行农地改革,发展农林渔牧等事业(台湾土地银行)。三是从事与土 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发行农地债券和发放长期低利息贷款。(分数:10 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农村贸易 B.农村商业 C.农村土地 D.农村劳动力
第四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中国的城市经营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
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运作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化这个“牛鼻子”,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建设新型城镇,推进城乡一体,首先必须搞清楚其科学内涵,深入研究其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这是确保新型城镇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把新型城镇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一)关于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
概括为四句话,即“三次产业复合、三化协调推进、三大功能共生、城乡发展一体”。具体说,就是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复合发展;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宜居功能有机统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可见,新型城镇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性和复合型区域。新型城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复合”,主要是体现在产业复合和功能的复合;一个是“综合”,它涵盖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要求,体现了经
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城市与乡村、新区内与新区外、开放和内需等五个方面的统筹。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更不是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它在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但规划面积不等于城市建设区面积,既不是大面积圈地,更不是大规模造城。同时,新型城镇也不同于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体现了单一性,产业集聚区体现了产业的集群性和链接性,新型城镇体现了综合性和复合型;但三者又存在一个梯次发展的递进关系,专业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了产业集聚构成要素,可以上升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达到了新型城镇的基本条件,可以上升为新型城镇。
(二)关于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新区功能定位是新型城镇制定发展战略、谋划新型城镇空间布局、编制新型城镇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和导向,在新区的发展中起着龙头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对新型城镇的定位,从总体上讲可以称为“五区一中心”,即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区域服务中心。当然,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每个新区的功能定位也可以因地制宜、有一定的差别,发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三)关于建设新型城镇的目的。总的来讲是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具体讲主要是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解决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问题,探索如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探索如何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怎样优化,质量效益怎样提高等;三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探索如何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怎样加快推进等;四是解决以人为本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怎样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五是解决增长极问题,探索如何把新区培育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镇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型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目的,确保新型城镇始终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功用。
二、抓住关键,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建设新局面
新型城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有力地予以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千城一面、面子工程等局面,或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个城市规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规划对战略、产业、空间的研究不系统,规划未能充分反映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构思。另外,资金不落实、产业不落实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使得规划不具备真正的实操性或者,所以,城市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发展战略规
划,是根据自然的秉赋、产业的优势、资源要素的整合、城市人口的聚集、区位的优势、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等,充分研究和确定战略定位,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并以金融进行引导,再体现在空间蓝图以及空间功能布局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很好的执行稳定性,将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加快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就是统筹思想。新型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是蓝图。有一套科学性、系统性的规划,是保证新型城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握好四个原则。具体讲:一要体现“三规合一”,确保新区规划与城市体系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精准对接,使新区建设始终置于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二要体现组团化发展,使各组团相互衔接、功能互补,跳出“摊大饼”、扩张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组团划分要为将来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留下空间;三要体现城市建设的复合型、紧凑型、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等先进理念;四要体现城市特色,包括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规划功能特色等,坚决避免规划的“流水线”生产,搞成千城一面。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具体讲:一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老区的关系,既要依托老区,又要优化老区,形成新区、老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二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尽量多用废地,避免占用优质良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三要处理好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提倡城市集
群发展、组团发展、向心发展,形成各个组团分工合作、相互依托的关系;四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重要产业布局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把新区建设和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五要处理好新区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新区的各项发展、建设都要体现创新、体现率先;六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与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城市发展要以交通条件为基础,交通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变更,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正是基于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慎重,涉及控制性、永久性、基础性的问题决不能出错。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载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近期,去重庆学习考察,他们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组建了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现已成为重庆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投融资平台。
(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无论是新型城镇还是产业集聚区,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都是产业,区内产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中心新型城镇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其他功能就难以很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也就难以形成增长极。因此,要在加快新型城镇现有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要高水平策划招商概念,把新型城镇这个载体规划好、打造好、包装好、宣传好、运用好,充分发挥其“筑巢引凤”的载体功能。二要围绕新型城镇确定的主导产业,尽快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促进配套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三要抓好那些能完善薄弱环节、提升实力、地位和形象的项目,比如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领域,大力引进其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藉此作为弥补不足或“走出去”的跳板。有条件的新区,要注重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经济效应。
第五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2013-0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有必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更好地抓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和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原则,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被认为是21世纪出现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显增加了有关城镇化的内容,显著提升了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发展方略。从“城市化”、“城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折射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变化和深入。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可循,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特殊性与阶段性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有力抓手,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市民化后的消费需求,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等需求能产生巨大的需求累积效应,既能应对外需下降,又能释放城镇市民化的消费潜力,助推中国经济成长向内需拉动转型。在世界城市化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已成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承载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更多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针对发展战略新内涵,需要深入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格局相匹配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这种格局不利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
二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质量相互支撑的问题。我国的城镇化存在“大城市病”、“伪城市化”、“半城市化”等诸多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区域与城市协调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城镇化形态上,一线城市城镇化过度发展,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城镇发展规模和层次也与区域发展不能互相支持。尽管城市规模在扩大,但中心城区、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限,反而深陷各种大城市病和由于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所凸显出的如房价、就业、交通、治安、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
三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结构相协调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长期以来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而且还形成了城市内部“新二元结构”,农村呈现空洞化趋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整体布局缺少衔接,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上易出现盲目性和同质性。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眼下中小城镇工业化的途径之一,很容易重现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以牺牲环保、资源枯竭、农民土地利益损失为代价的旧发展模式的弊端。
四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特色相融合的问题。原有城镇化扩张城市、大搞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了与各区域优势和特点相结合,也忽视了人力、文化、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等本地资源。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城市发展粗放,房地产化倾向严重。城镇规划和建设严重趋同,贪大求洋,不能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
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应基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着眼于科学发展的大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发挥城镇化不可替代的融合和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发展战略与现代化战略衔接。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和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国家安全。城镇化结合区域发展和国际形势统筹布局,综合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空间均衡的要求,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促进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建立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区域规划,推动跨省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升东部城镇化质量,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有序发展。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既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又要在县域、小城镇、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要按照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路径,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逐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发挥其核心和辐射力,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促进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均衡、持续发展。要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绿色集约原则确定城镇化发展的蓝图,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积极打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形象和品牌。城镇化要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产业在城乡间、不同区域间合理布局,准确结合区域特点,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消除城乡和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的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