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11:2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第一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一解“求客观规律之真”

编者按 《河南日报》刊发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之许昌篇《求客观规律之真》及“何平感言”《成事唯真》,道出了许昌在求真道路上、在发展征程中、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审时度势地给出了市委、市政府实现“十二五”总目标的现实路径,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为了把对“一文九论”特别是“十八谈”之许昌篇的学习和讨论引向深入,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八篇系列解读文章,分别从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建工作、改善民生、破解发展瓶颈、练就发展本领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意在动员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研读《求客观规律之真》这篇文章,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上来,在推动许昌科学发展的征程中,把“求真”进行到底。

(一)当一个人走到十字路口,必须选准前进的道路;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进入重要关头,必须明确发展的路径。

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对“十二五”发展的繁重任务,许昌路在何方?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确定这一路径,是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把握、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许昌现实的深入思考。

从宏观形势看,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路径,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许昌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必须突出新型城镇化这个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超过30%;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在60%以上。我市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城镇化率只有41%。求客观规律之真,加快新型城镇化就是历史的必然、不二的选择。

从许昌发展现状看,目前全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在“三化”发展中,目前全市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二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6%,农业现代化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特色,而城镇化却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各种矛盾的焦点。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就难以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就难以加快,“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投资和消费需求就难以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持续。推进许昌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这是形势的要求、规律的必然、现实的抉择。

(三)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受益,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宜居、更美好、更幸福。

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为城建城、为城造城,更不是忽视或削弱现代产业发展,而是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把现代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把现代城市建得更快更美,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城不重乡,而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让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三新”是原则、是精髓、是要义,要科学把握、始终坚持。

(四)谋定而后动。市委、市政府引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结合许昌实际,提出了“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和“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体系,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个特色。

“带状”就是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沿海、沿江、沿内陆路桥带状发展的经验,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郑州呼应对接、联动发展,建设带状城市,克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病”。

“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以市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在中心市区和禹州、长葛、襄城、鄢陵、新区五个组团之间,构建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形成布局环状拱卫、产业错位发展、功能有效互补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

“中轴”就是传承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做法,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魅力。按照这一规划而行,许昌的新型城镇化必将生机无限、魅力无穷。

(五)对于习惯于抓农业、抓工业的领导干部来说,加快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新课题。关键是重运作、抓重点、干起来,变宏伟蓝图为美好现实。

(六)要坚持规划引领。

盖房子要先画图纸,写文章要先拟提纲。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宏伟工程,就要先做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决定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规划要全覆盖。江苏省通过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重庆市提出“全域规划”的理念,把整个重庆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按照“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的要求,加快编制各项规划,尽快形成从中心到组团、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单项,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靠规划引进项目、靠规划优化布局、靠规划引领发展。

规划要有特色。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有特色。彰显特色就要坚持“开门”搞规划,把规划部门的专业优势和领导的思考、当地的实际、群众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入现代理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精品和亮点。

规划要重执行。规划一旦形成,就要通过一定程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严格执行,不能变通,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尤其是在城乡建设规划没有确定之前,要严格控制各项建设,防止出现新的建建拆拆的浪费。

(七)要加快建设步伐。

加快新型城镇化,既能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又能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可谓一举多得。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

要抓好项目。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每年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城镇化项目。对确定的重点项目要紧盯不放、积极推进,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要突出组团。五个组团在许昌已客观形成,是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要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深入研究自身定位,选准主导特色产业,加快产城融合,循规律、掏真劲、重特色、有作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

要育好龙头。许昌新区是全市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先导、示范和重中之重。要按照“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的空间布局,坚持主副中心优先、基础设施优先、产业集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迅速启动建设,尽快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局面。

要加大融资力度。在不断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搞好市场运作,通过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大型企业和财团的战略合作、城镇化项目招商、发行城市债券、引进民间资本、采取BT、BOT模式等多种途径,广开“钱路”,融资聚资。

(八)要做到建管并重。

常言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把建管衔接、建管并重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

管理靠队伍。要健全完善城镇、社区专业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各界人员参与,做到时时处处有人管,消除管理死角。

提升靠技术。要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做法,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拓展、提升数字化城管中心的功能,使城市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长效靠机制。要围绕加强城市精细化理和景观道路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当前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搞好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九)要强化产业支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城”造“城”,重城不重业,出现很多“贫民窟”,陷入了“拉美陷阱”。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睡城”、“鬼城”等现象。实践证明,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突出抓好“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建设,尤其要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积极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致力培育一到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特色产业,使产业集聚区真正成为产城融合的载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擎。

(十)要加快城中村改造。

过去一代人要建几次房,通过城中村改造,建一次房可以几代人住,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住得更好;既能节约土地,又能造福群众。这是一件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大事、实事、好事。

好事一定要办好。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政府在经济上“零收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主导、依法和谐拆迁,坚持先安臵、后拆迁等各项工作要求,各地要不折不扣落实,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

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在城中村改造中,尤其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坚决制止私搭乱建,统筹解决好拆迁群众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愿意拆、搬得动、能就业、有保障。

(十一)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可以奋发有为的广阔舞台已经搭建。关键要遵循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谱写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开创“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路在脚下,让我们一起齐步走、从头越!

第二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一解)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编者按《河南日报》刊发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之许昌篇《求客观规律之真》及“何平感言”《成事唯真》,道出了许昌在求真道路上、在发展征程中、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审时度势地给出了市委、市政府实现“十二五”总目标的现实路径,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为了把对“一文九论”特别是“十八谈”之许昌篇的学习和讨论引向深入,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八篇系列解读文章,分别从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建工作、改善民生、破解发展瓶颈、练就发展本领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意在动员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研读《求客观规律之真》这篇文章,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上来,在推动许昌科学发展的征程中,把“求真”进行到底。

(一)当一个人走到十字路口,必须选准前进的道路;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进入重要关头,必须明确发展的路径。

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对“十二五”发展的繁重任务,许昌路在何方?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确定这一路径,是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把握、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许昌现实的深入思考。

从宏观形势看,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路径,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许昌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必须突出新型城镇化这个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超过30%;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在60%以上。我市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城镇化率只有41%。求客观规律之真,加快新型城镇化就是历史的必然、不二的选择。

从许昌发展现状看,目前全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在“三化”发展中,目前全市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二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6%,农业现代化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特色,而城镇化却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各种矛盾的焦点。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就难以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就难以加快,“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投资和消费需求就难以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持续。推进许昌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这是形势的要求、规律的必然、现实的抉择。(三)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受益,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宜居、更美好、更幸福。

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为城建城、为城造城,更不是忽视或削弱现代产业发展,而是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把现代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把现代城市建得更快更美,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城不重乡,而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让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三新”是原则、是精髓、是要义,要科学把握、始终坚持。(四)谋定而后动。市委、市政府引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结合许昌实际,提出了“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和“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体系,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个特色。

“带状”就是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沿海、沿江、沿内陆路桥带状发展的经验,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郑州呼应对接、联动发展,建设带状城市,克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脖。“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以市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在中心市区和禹州、长葛、襄城、鄢陵、新区五个组团之间,构建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形成布局环状拱卫、产业错位发展、功能有效互补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

“中轴”就是传承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做法,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魅力。按照这一规划而行,许昌的新型城镇化必将生机无限、魅力无穷。

(五)对于习惯于抓农业、抓工业的领导干部来说,加快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新课题。关键是重运作、抓重点、干起来,变宏伟蓝图为美好现实。

(六)要坚持规划引领。

盖房子要先画图纸,写文章要先拟提纲。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宏伟工程,就要先做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决定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规划要全覆盖。江苏省通过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重庆市提出“全域规划”的理念,把整个重庆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按照“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的要求,加快编制各项规划,尽快形成从中心到组团、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单项,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靠规划引进项目、靠规划优化布局、靠规划引领发展。

规划要有特色。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有特色。彰显特色就要坚持“开门”搞规划,把规划部门的专业优势和领导的思考、当地的实际、群众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入现代理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精品和亮点。规划要重执行。规划一旦形成,就要通过一定程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严格执行,不能变通,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尤其是在城乡建设规划没有确定之前,要严格控制各项建设,防止出现新的建建拆拆的浪费。(七)要加快建设步伐。

加快新型城镇化,既能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又能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可谓一举多得。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

要抓好项目。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每年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城镇化项目。对确定的重点项目要紧盯不放、积极推进,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要突出组团。五个组团在许昌已客观形成,是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要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深入研究自身定位,选准主导特色产业,加快产城融合,循规律、掏真劲、重特色、有作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

要育好龙头。许昌新区是全市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先导、示范和重中之重。要按照“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的空间布局,坚持主副中心优先、基础设施优先、产业集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迅速启动建设,尽快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局面。

要加大融资力度。在不断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搞好市场运作,通过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大型企业和财团的战略合作、城镇化项目招商、发行城市债券、引进民间资本、采取BT、BOT模式等多种途径,广开“钱路”,融资聚资。(八)要做到建管并重。

常言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把建管衔接、建管并重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

管理靠队伍。要健全完善城镇、社区专业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各界人员参与,做到时时处处有人管,消除管理死角。

提升靠技术。要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做法,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拓展、提升数字化城管中心的功能,使城市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长效靠机制。要围绕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景观道路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当前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搞好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九)要强化产业支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城”造“城”,重城不重业,出现很多“贫民窟”,陷入了“拉美陷阱”。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睡城”、“鬼城”等现象。实践证明,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突出抓好“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建设,尤其要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积极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致力培育一到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特色产业,使产业集聚区真正成为产城融合的载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擎。

(十)要加快城中村改造。

过去一代人要建几次房,通过城中村改造,建一次房可以几代人住,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住得更好;既能节约土地,又能造福群众。这是一件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大事、实事、好事。好事一定要办好。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政府在经济上“零收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主导、依法和谐拆迁,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等各项工作要求,各地要不折不扣落实,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在城中村改造中,尤其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坚决制止私搭乱建,统筹解决好拆迁群众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愿意拆、搬得动、能就业、有保障。(十一)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可以奋发有为的广阔舞台已经搭建。关键要遵循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谱写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开创“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十二)路在脚下,让我们一起齐步走、从头越!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这种“三化”协调发展是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两不”为前提的“三化”协调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陆续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文明随之逐步取代农耕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文明。工业化水平成为衡量各国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入非农部门,成为产业工人,而产业的集聚又带动人口的集中和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此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进一步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们行为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农业的科技含量及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由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稳步推进的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条主线,既拥有各自的演进路径和运行规律,又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对立统一的现代化发展主动力。

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是符合河南实际、具有中原特色之路,是对河南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基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保粮稳粮使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在经济全球化下求发展、谋崛起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传统的“三化”协调发展相比,河南探索的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有着内在的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因而具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驱动机制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并将现代城镇体系延伸至新型农村社区;在要素组合上,更突出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视野中节约集约、提高科技含量;在目标导向上,更

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致力走上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主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产业关系协调,就是要形成以工补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产城关系协调,就是城镇规模的扩大、新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互为依托,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城乡关系协调,就是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此,必须坚持以引领为核心,以统筹为根本,以协调为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深化产业互动、产城互动、城乡互动,坚持稳粮强农、统筹协调、节约集约、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推进“五个协同”,即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工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协同、“三化”同步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城市繁荣与农村进步协同。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厘清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对河南持续探索发展路子的创新与提升,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首先,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新型城镇化提高了经济集聚度,加快了城市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型,促进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提高现代工业的服务增值能力,降低工业发展的资源消耗与要素投入。其次,新型城镇化引领为城市内涵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推动公共服务业(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消费性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和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物流)的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一般性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小城镇和外围组团转移,带动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提高发展水平。最后,新型城镇化引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动力。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就地转移与就业,为农村留下人才,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组合。首先,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更加强调经济质量,更加侧重提高发展内涵,更加重视区域与城乡协调,将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提供强力支撑。其次,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要素支撑,在五级城镇体系中,土地、人才、产业、资源的相对集聚提供了新的要素条件,尤其是在最为重要的人才方面,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内涵提升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了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会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政策组合,新型城镇化涉及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现代服务业发展等诸多领域,这些方面的改革发展需要更好的制度环境,对产业政策与宏观政策提出了高要求,政策介入方式与政府服务方式均需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将有力推动政府管理转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政策创新。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格局。首先,以产城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四集一转”(即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带动农民向产业集聚区融合转移)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了大批的人口集聚,产城融合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城镇与产业、农村的布局将更加协调。其次,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改变了农业发展的格局,显著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进了农田集中规模化生产。最后,以要素集中集约利用为目的的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空间格局,土地、资源、人口的集聚将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高端产业向中心地区集聚、一般产业向外围组团扩散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型城镇化引领将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重点课题《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研究》(2011A01);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研究》(2011GJJ012)。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 刘道兴 谷建全

课题组成员:

完世伟 王玲杰 吴海峰 陈明星 阎德民 唐晓旺 牛苏林 李太淼 龚绍东 张富禄 任晓莉毛兵 袁凯声 卫绍生 郭小燕 柏程豫 赵西三 李怀玉 王新涛 杨兰桥 宋歌 杨旭东

说明:本文摘自《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的部分章节

第四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2013-0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有必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更好地抓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和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原则,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被认为是21世纪出现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显增加了有关城镇化的内容,显著提升了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发展方略。从“城市化”、“城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折射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变化和深入。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可循,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特殊性与阶段性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有力抓手,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市民化后的消费需求,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等需求能产生巨大的需求累积效应,既能应对外需下降,又能释放城镇市民化的消费潜力,助推中国经济成长向内需拉动转型。在世界城市化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已成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承载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更多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针对发展战略新内涵,需要深入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格局相匹配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这种格局不利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

二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质量相互支撑的问题。我国的城镇化存在“大城市病”、“伪城市化”、“半城市化”等诸多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区域与城市协调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城镇化形态上,一线城市城镇化过度发展,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城镇发展规模和层次也与区域发展不能互相支持。尽管城市规模在扩大,但中心城区、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限,反而深陷各种大城市病和由于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所凸显出的如房价、就业、交通、治安、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

三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结构相协调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长期以来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而且还形成了城市内部“新二元结构”,农村呈现空洞化趋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整体布局缺少衔接,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上易出现盲目性和同质性。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眼下中小城镇工业化的途径之一,很容易重现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以牺牲环保、资源枯竭、农民土地利益损失为代价的旧发展模式的弊端。

四是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特色相融合的问题。原有城镇化扩张城市、大搞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了与各区域优势和特点相结合,也忽视了人力、文化、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等本地资源。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城市发展粗放,房地产化倾向严重。城镇规划和建设严重趋同,贪大求洋,不能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

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应基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着眼于科学发展的大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发挥城镇化不可替代的融合和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发展战略与现代化战略衔接。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和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国家安全。城镇化结合区域发展和国际形势统筹布局,综合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空间均衡的要求,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促进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建立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区域规划,推动跨省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升东部城镇化质量,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有序发展。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既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又要在县域、小城镇、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要按照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路径,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逐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发挥其核心和辐射力,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促进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均衡、持续发展。要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绿色集约原则确定城镇化发展的蓝图,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积极打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形象和品牌。城镇化要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产业在城乡间、不同区域间合理布局,准确结合区域特点,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消除城乡和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的重要转变。

第五篇:许昌市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2011许昌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

化”协调发展

承担单位:许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主 持 人:崔新宏

课题组成员:宁伯伟、张永杰、张宏涛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过去的城镇化,首先,新在目的上。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其次,新在内涵上。不再单纯地就城市论城市,而是注重统筹城乡,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和结构。再次,新在路径上。坚持产城融合,产业支撑,不在一味地、人为地去造城。最后,新在体系上。就许昌而言,现代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面组成,特别是带状城市、组团布局的发展格局,既突出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每个组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竞相发展,又避免了“摊大饼”式的城市病。

二、我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和存在的问题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240万以上,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变,使带状城市拉开框架,组团布局格局形成,中心城区全面提升,许昌新区形成规模,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存在问题:城镇化水平偏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规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破解等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逐步解决。

三、实现我市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途经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筑符合许昌实际的现代城镇体系

从许昌实际出发,要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所谓带状城市,就是以中心市区、许昌新区、长葛市区为连接,带状发展。所谓组团布局,就是“一中心五组团”,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北面是包括许昌县在内的许昌新区组团、长葛组团,东面是鄢陵组团,西面是禹州组团,西南面是襄城组团;所谓向心发展,就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促进每个组团向心发展。所谓城乡统筹,就是要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1、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地位。许昌中心城区在城镇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集聚地,对“五组团”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按照“东移北进、向北为主”的要求,合理区分功能定位,实现集聚、辐射、带动。

2、全面加快许昌新区建设。许昌新区远期规划面积180.4平方公里,全部按城市标准建设,理论上可容纳承载城镇人口180万人左右,是未来我市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功能定位为“四区一基地”,即许昌市工化业、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宜居宜业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许昌新区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市毗邻郑州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推进郑许交通和产业对接,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构建全省“一个载体、三大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形成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层合理分工、协调互动、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力争201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3、加快发展县城区。禹州、长葛、襄城、鄢陵四个县城作为许昌市城镇化体系的次中心,分别是四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对周边乡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许昌市区共同形成许昌市城镇体系发展中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区域。县城的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适当扩大城区规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上,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与中心城市进行产业对接。

4、积极推进中心镇发展。支持有产业支撑的乡镇,特别要加强神后、顺店、大周、石固、陈化店、尚集等国家、省、市确定的重点镇建设,完善乡镇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场(站)建设,形成更多规划合理、规模适中、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国家名镇、中州名镇和中心镇,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周边乡镇村庄的发展。

5、扎实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小城镇的拓展和延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积极推动农村向城镇靠近、城镇向农村延伸,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通过“建设中心村、整治基层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保护历史文化村”,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继续深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衔接,切实做到三规同向、三规合一,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在政策、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支撑,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大力推进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近期建设区域和重点地段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县域和村镇规划。

2、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设计水平。要充分彰显城市个性,充分考虑和依托许昌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禀赋,注重突出许昌的三国文化、生态宜居、汉魏风情等特点和中原民俗、古都新韵,避免“千城一面”。要注重推广先进理念和技术,倡导和实践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和做法,逐步推广雨水蓄积利用、太阳能等新技术,推广节能建筑、节能路灯,节约能源。要有好的政策导向。在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鼓励业主和相关建设单位采取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措施,引导城市建设、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3、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水平。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健全两级规划审批、公示听证制度。要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一经确定,不经法定程序一律不得随意变更。

(三)坚持建设管理并重,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以供水、供气、供热、公交、道路、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为主的公共设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并且保证这些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1、加强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建项目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没有城建项目持续不断的谋划实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只是一句空话。市里每年都要确定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科学调度,确保按时序完工。各县(市、区)和中心镇区也要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城镇化建设目标,谋划一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重点项目、生态环境项目城建重点项目,对于重大项目要力争进入中央、省项目盘子,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加快城中村改造。省委、省政府要求,3年内全部完成现有的城市建成区和产业集聚区内的城中村改造任务。要对照要求,统筹谋划,加快推进,确保如期完成。要宜居宜业。充分结合特色街道、商业街道的开发,第三产业的培育,解决安臵群众的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要优化布局。把城中村改造与城镇化整体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集中安臵,一次建设高标准新型社区,培育二级组团,打造城市综合体。要创新模式。认真总结推广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等模式,结合实际,大胆运作,使城中村改造更加良性健康推进。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来许投资,综合运用BT、BOT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缓解资金约束。要创新拆迁模式,突出以人为本、安臵为上。

3、提升管理水平。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基本保障,是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体现。要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切实做到建管并重。要把精细化理念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在细处抠,在深处挖,在精处做,逐步把每一个设施、每一条街都变成管理精品,打造精品城市,提升城市品味。要适应城市框架拉大、人口集聚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城市管理,切实做到建管并重、建管衔接、以管促建。一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市政设施、道路交通、社区治安等管理的智能化。二是加强城镇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根治脏、乱、差问题,加大危旧建筑拆改力度,全面拆除建成区内沿主次干道的违章建筑。实施“畅通工程”。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容环境秩序。规范临时农副产品便民服务点。加强临时农副产品便民服务点的管理,引导附近流动商贩到规范点内经营。加强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的日常监管。对临时农副产品便民服务点以外的店外经营、流动商贩合理疏导。四是实施“净化工程”。打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提高道路清扫保洁管理标准,保持道路整洁卫生。实现城市垃圾中转站长效化管理,做到垃圾密闭运输、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提高城区垃圾分类、收集、转送、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能力。

(四)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人口分布总是跟着产业走,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进程决定着城镇发展的规模和进程。只有具备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城镇才能成为核心,才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流动。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特征之一就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集群经济,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饰、食品等产业,对已经形成的特色经济集聚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特色产业因势而立、因势而强的新跨越。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加快城镇化的最佳载体,实施产业集聚区两年提升推进计划,每个县(市、区)都要致力打造1到2个高标准的产业集聚区,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致力培育1到2个超100亿的主导特色产业,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建设生产性服务设施和公共租赁住房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文化、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要尤为注重功能分区,宜聚则聚,宜分则分,更加合理地布局产业。

(五)勇于改革创新,积极破解制约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推进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建设,关键是要让农民从农村“走得出去”,在城市“安得下来”。近几年,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建立和完善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实施了家电、手机、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等,都使农民得到了较大实惠,城镇户口逐步对农民失去了吸引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城镇户口向农村户口倒流的现象。要增强城镇户口对农民的吸引力,就必须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等制度创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让进城农民不但在城市享有到就业、住房、医保、低保、入学等政策,同时享受在农村所享受的包括土地承包在内的一切优惠待遇。只有这样,农民进城的积极性才会不断高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才能不断加快。

下载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