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

时间:2019-05-13 22: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

2011,9,28《河南日报》第五版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促进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

近年来,淮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外部力量,培育内生动力,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外促内、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粮食主产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一、背景与思路

立足于产粮大县、旅游资源大县的实际,淮阳县委、县政府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发展新型工业为支撑点、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县情。淮阳县位于豫东黄淮平原,面积14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人均1.2亩;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1万人,辖21个乡镇(场),495个行政村。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4.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40.9:39.0:2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7元,城镇化率达到31.4%。

淮阳是国家粮、棉、油生产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养殖调出大县,绿色农业示范县。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65亿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5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350多公斤,是一个典型的产粮大县。淮阳还是一个旅游强县,文化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文化繁盛,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的创业建都之地和中华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传承几千年的太昊陵庙会,参会人数最多一天达到82.6万人次,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会人数最多的庙会”,成为一种圣灵而神奇的文化现象。同时,淮阳自然生态优美,拥有亚洲最大的环城湖——龙湖,面积1.6万亩,是杭州西湖的两倍多,被誉为“中原水城”。通过近些年的积累和发展,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县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5亿元。

(二)发展约束。作为粮食生产大县,淮阳县面临着既要保粮食、又要促发展的双重目标任务,同时也存在着种粮比较收益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弱的双重约束。由于种粮比较收益低,仅靠粮食增产既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农户增加收入的要求,目前粮食生产还主要靠“粮食生产+外出务工”的兼业型经营模式来维持,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构建起来。因此,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把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转化为粮农利益增进。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引导产粮大县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投入,以及传统农区发展上的“路径依赖”,产粮大县的工业化城镇 化进程缓慢,县域既缺乏强县的产业支撑,也少有富民的项目带动,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由此构成了发展的双重约束。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产粮大县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思路选择。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产粮大县克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实现粮食增产与加快发展的双重目标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淮阳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借助外部城镇化动力与培育内生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利用外部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县域外转移,缓解人口压力;二是抓住国家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有利政策环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结构升级;四是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强化县城和中心城镇带动,培育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口等生产要素产业集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粮食生产大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做法与成效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基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壮大县城和中心镇,构筑空间载体;着力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淮阳县委、县政府基于对县情的判断,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培育壮大县城和中心镇,构筑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关注改善民生,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其主要成效和做法表现在:

(一)粮食实现七年连增,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淮阳县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夏粮单产连续四年超千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全县小麦单产500.4公斤,总产5.57亿公斤,比2010年又增加了340万公斤。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生产核心区项目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体系,依托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依托曹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黄花菜特色种植、优良品种繁育、环保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三是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种养殖小区。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100多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芝麻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6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等。四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依托陈州华英、宏达脱水蔬菜公司、辉华粉业、金农实业等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20个。发挥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用,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全县农村土地流转20多万亩,单户经营200亩以上的达560多家。

(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近年来,淮阳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外部要素进入,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均高于周口市平均增长水平。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增速全市第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2%。一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利用朝祖会、荷花节、宗亲联谊会等活动,开展大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竞争力突出的产业转移项目,特别是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2010年引进项目70个,总投资44.48亿元。这些项目的投产,扩张了县域工业规模,增加了就业岗位。二是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鼓励企业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实行战略重 组。在广东联塑成功收购河南华林的基础上,先后促成中美矿业集团与淮阳金农实业公司、江苏永泰公司与淮阳华泰卫材公司、北京博瑞莱集团与平康电气公司、江苏中通机械公司与淮阳宏源传动件公司、安徽恒安集团与县棉纺织厂等企业的联合重组,盘活了经济存量,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按照“三集一转”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出台重点企业务工人员鼓励办法;整合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培训资源,实施 “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规划建设集小学、初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人口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保障产业聚集区发展需要,增强产业聚集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目前淮阳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88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安排就业近2万人,今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三)文化旅游业支撑作用不断强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淮阳县抓住建设省级文化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的难得机遇,充分挖掘利用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农业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有力地支撑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已达25.5亿元,同比增长26%。在文化

旅游产业的带动下,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高1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3.5个百分点,远快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一是构建大旅游格局。积极发掘淮阳文化生态旅游元素,整合资源,丰富景区,打造“一陵一湖一古城”为核心的主板块,建设寻根祭祖区、休闲度假区、民俗体验区三个功能区,开辟寻根游、生态游、休闲游、体验游四大类旅游线路,形成了“一主三区四大类”的文化旅游格局,与中原旅游圈实现了有机融入和对接发展。二是延伸旅游链条。依托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建设了城关东关、白楼庞庄2个省级旅游专业村,促使文化生态旅游业向乡镇和农村拓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业、餐饮业、娱乐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初步形成了“以游兴城、以游助农、以游促产”的发展局面。三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强化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周(口)淮(阳)一体化”,规划建设了行政新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集聚;坚持“三集中一疏散”,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向新区集中,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文化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疏散老城人口,改善老城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建设独具特色的伏羲文化景观群、龙湖生态观光园,打造环湖景观带,高标准建设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推进县城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转变为城市社区,促进村民转化为市民;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 7 固省级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创建成果,通过全国文明城验收,作为国家首批5个试点县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四)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民生水平不断改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落脚点,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全县人民分享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一是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淮阳是产粮大县、国家级扶贫县,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主要受体。2010年,淮阳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19.2亿元,其中,上级补助16.5亿元,缓解了产粮大县财政紧张的状况,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增加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强了县乡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二是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旅游带动和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2010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7万人次,占常年富余劳动力38万人的8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4977人,转移就业培训近4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三是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围绕创建教育强县,加强普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招本科上线总数、增长率、重点院校录取等多项指标均居周口市第一。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和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任务,活跃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全县农民参合率98.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初步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 覆盖。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城镇低保覆盖率达到了100%,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32个贫困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三、启示和思考

保证粮食安全,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城市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是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务实的选择。

(一)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等有效措施,实现连续7年粮食增产,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8.65亿公斤,粮食储备率高达40%。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将更趋尖锐,粮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就作为产粮大县的淮阳来看,除影响粮食生产的共性因素之外,制约粮食稳步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域范围内的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充分展开,难以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致使70%的人口滞留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打破,通过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缓慢。二是工业化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淮阳不可能置身事外,受之裹挟,无论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还是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都导致了土地需求的刚性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在劳务收入与土地收益的比较中,粮食生产很容易被放在次要位置。四是近年来的支农惠农政策对淮阳粮食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政策效应必然递减,如果国家不能持续增加粮食补贴,必将对粮食生产产生负面影响。鉴于产粮大县担负着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责任,国家除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分确保基本农田稳定外,还要对粮食主产区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对农产品主产区的补偿机制,改变“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的现象,调动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而粮食主产区本身则要在加快城镇化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兼容于一个统一的思路框架中,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二)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优化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过程。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非农占地就越少,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均非农占地就越多。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越高,人均占地越少。以淮阳为例,淮阳辖495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人口 规模大致在3000人左右,按当前淮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性别比测算,每村每年大致有15人盖房结婚,按每处住宅0.25亩计算,全县新建住宅用地用去1800多亩,大致1.2平方公里。而按城市一平方公里1万人的规划标准计算,相同人口大致占地0.7平方公里,两相比较,可以节省0.45平方公里。同时,人口规模居住不仅节约改善生活环境的成本,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和更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淮阳38万富余劳动力中转移出的32.7万劳动力,如果能够转化为市民,单位耕地劳动力承载量就会减少一半,从而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在全国范围内考虑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市民,融入城市社会,为产粮大县、人口大县的发展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作为粮食主产区本身,也要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

(三)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县,往往具有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矿产资源贫乏县相叠加的特征。这些特征又限制着非农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进而导致城镇化失去应有的产业支撑。首先,作为产粮大县,担当着保证粮食安全的责任,这种角色定位和区域分工不仅使这些地区推进工业化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而且还往往固化着农区的思维定势,对粮食生产形成依赖。其次作为财政穷县,又没 有经济能力来展开工业化项目的大规模建设;第三作为资源贫乏县,大型重化工项目难以布局。可以说这是目前大多数粮食主产区工业化过程尚未充分展开的主要原因。从淮阳的实践看,破解这一难题是从促进三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入手的。一是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经营格局逐步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农业递进,农业生产方式从产量型向品质效益型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向多元复合拓展,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综合服务延伸,把农业资源与加工业、文化旅游业有机耦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民富县的“根植式”内生发展之路。二是抓住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非农产业,走出一条“嵌入式”工业化发展路子。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较为强劲的产业支撑。

(四)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其综合承载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型城镇化能否引发挥领作用。尤其对粮食主产县来说,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全面推进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新型城镇化,也不能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为人口转移创造条件,又不能坐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推进新型城镇化。从淮阳的实践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来解决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如科学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与城 区融合发展,拉大城镇框架,拓展产业发展和吸引人口集聚的空间;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增加收入,同时扩大消费需求;优化配置公共资源,为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吸引人口集聚创造条件。推进周口淮阳一体化发展,加快更高层次更大领域的开发步伐。同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美化环境和精细化管理等,打造宜居城镇,增强吸引力。通过上述努力,淮阳县城不仅成为一个20平方公里和20万人的中等城市,而且在本区域内发挥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划:刘怀廉 策

划:朱夏炎

筹:赵铁军 张光辉

课题组组长:王永苏 欧继中 厚 实

成员:孙德中 耿德建 刘 云 郜俊玲 刘殿敏 刘玉梅 张天阵 李 力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新密样本

2011,8,31《河南日报》第五版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新密样本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撬动经济转型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

编者按: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为了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统战部开展了‚同心同行建中原‛活动,利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献计出力。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围绕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一主题,河南日报特邀请中原经济区研究会的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有关市县进行了重点调研。通过对全省几个不同发展类型市县发展道路的调研和解剖,大家深深感到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思路是符合河南现阶段发展实际的,几个市县的发展实践也说明,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些市县的经验和做法很有推广价值。为此,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这些调研报告,以供广大读者研究借鉴。

近年来,新密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科学规划,有效运作,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走在了我省的前列。近期我们深入到新密市进行调研,通过 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座谈交流,发现新密市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主要做法:突出“三高” 把握主题 发挥优势 分类推进

新密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万,辖1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一个风景区管委会,303个行政村。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391.5亿元,人均GDP达到48997元;

二、三次产业占比96.7%,城市化率48%;地方财政总收入29.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3元。在加速“三化”进程中,作为集经济发达县、郑州都市区郊区、资源型城市等基本特征于一体的新密市,既面临着由郑州郊县到郊区角色转变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实现转型与发展双重目标,是新密市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

基于此,新密市委市政府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上审视发展要求,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中考量发展方向,从构建郑州大都市区中谋划发展定位,调整发展思路,跳出原有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助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率先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突出“三高”,打造宜居新型农村社区。一是高起点规划。本着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的原则,按照结构合理、外观雅致、环境优美的要求,新密市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从村庄选 址布局到房屋建筑外观、从道路设计到绿化植被、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乃至工作生活半径等,都做了详尽规划和高水平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当前与长远、单体与总体、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高标准建设。按照“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要求,尊重群众意愿,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高标准新型农村社区。严格质量标准,严格监督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建设过程中由建设部门、专家、群众代表组成检测组,每月随机对建筑材料、建设房屋进行抽检,坚决保障质量。三是高功能配置。按照水、电、路、网相配套,功能、景观、生态相统一的要求,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便民超市、文化卫生、游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体现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发挥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经济基础好,政府财力较为充裕,民间资本较为雄厚,尤其是全市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处于煤矿沉陷区,可以享受到煤炭企业的包赔补偿。根据这些有利条件,新密市以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为契机,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帮扶的办法,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市财政列入预算资金6000万元,重点用于建设资金奖补。同时按照社区容纳户数,郑州市和新密财政分别按每户补贴5000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给予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选择“双强”党员担任 村支部书记,激励出资捐建,开展村企共建,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资新村建设,五年来“双强”支部书记和民企累计捐资7亿元。仅今年上半年,全市计划实施的28个项目村,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建成农民新居2363户,新修道路60.6公里,铺设排水管网6.6万米,建造游园13个,绿地12.4万平方米,完成农户“四改”1252户,环卫、亮化、美化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

(三)分类推进,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按照“城镇社区抓改造、煤矿沉陷区抓安居、贫困山区抓搬迁”的工作思路,新密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模式。一是推进合村并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为本的原则,对市区建成区以外、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内的村庄,整体合并到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这类模式目前有1400户6500人,将在年底全部得到安置,转为市民。二是推进合村并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资源,把中心镇周边相近的村庄,纳入到中心镇的规划中,一体化建设。如超化镇周围四个村3200户13500人统一合并、集中安置在新建社区中。三是推进合村并点。对于具备多村联建的村庄,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选择适当位置,实行联合建设;不具备多村联建的,按照相对集中、共享资源的要求,进行分片建设。如来集镇实行三村联建,2500户近万人统一安置集中居住和谐社区。四是推进移民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集中建设移民搬迁住宅区,把全市35个贫困村群众分期分批统一安置,彻底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对于景区特色村、历史文 化名村等,在不改变村庄原貌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整治。

(四)把握主题,切实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一是拓展新型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节约出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复垦,转为农耕用地;一部分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鼓励和引导入住新村的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三是修复生态环境。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加大煤炭沉陷区治理力度,使之复林、复草、复绿。加大对采石场、非煤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着力解决滥挖滥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问题,美化绿化环境。四是整治村容村貌。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行动,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为发展乡村游创造条件。

(五)加强领导,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机制。专门成立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所有乡镇积极参与,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督察,跟踪问效,全面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二、基本成效:城镇体系完善 产业转型升级 “三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显著。截至目 前,已实施项目村59个,涉及83个行政村,完成投资31亿元,建成农民新居1万多户。

(一)农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彻底改变了旧有的农村面貌,带来了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全面改善。改善了生活条件。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都统一配套建设了供水、供电、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和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优先对煤矿沉陷村村庄整合,促进了自然生态修复、荒坡废地整理,岳村镇在煤矿废弃地上规划建设了矿山遗址生态公园,扭转了过去因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率先在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工湿地,成为农村社区一道靓丽的景观。优化了人文环境。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配套建设了游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

(二)城镇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密市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与中心城区、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完善了城镇发展体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旧城改造、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扩展了中心城区、重点镇区和产业集聚区,构建了以城区为主体,超化、曲梁、来集、白寨等重点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增强。随着城市西区 开发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合村并城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空间得到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了产城融合,初步成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融城先导区。重点镇区的集聚能力提高。超化镇通过合村并镇,镇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由原来的4万人增加到7万人以上,镇区经济规模可望由目前的50亿元增加到近100亿元,建设形成了市级耐火材料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和高标准住宅区,成为新密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农村社区的集聚作用初步显现。目前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5000人以上,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延伸,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缓解了土地瓶颈约束。目前新密市已经实施的新型农村社区项目,预计可节约土地1.13万亩,节地率超过60%,大大增加了建设用地供给,为新型产业发展扩展了空间。带动了社会投资。新密市民间资本充裕,随着土地瓶颈缓解和市场需求扩大,投资环境改善,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2010年,新密市共引进郑州市境外资金69.3亿元,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7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据调查估算,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约1800万元,加上村民购房、装修、家具更新等消费支出,扩大了内需,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集聚。宋楼村结合新型社区建设,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耐材产业园区,将全村68家耐火材料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增强了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四)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居住方式的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催生了许多种养业大户,再加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复耕出来的土地一般都实行规模化种植,使新密市农业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高效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和都市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农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岳村镇王堂村在新村建设整理出土地的基础上,组建种植业合作社,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统一调整农业结构,集中种植冬桃、油桃、葡萄等高效林果产品,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高效林果种植基地。

三、启示与意义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生长点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点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点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工业化需要空间,农业现代化也需要空间,城镇本身发展就是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空间问题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上寻求突破。

新密市的探索告诉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既可以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延伸到农村,逐步形成大中城市为主导,县城、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又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还可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人均拥有资源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催生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加速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以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的转变为前提,但是作为一个后发省份,我们实际上很难等到各种条件完全成熟之后再来进行村庄整合。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往往需要倒因为果,以居住方式的改变来促进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这一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带来种种不适应,甚至是矛盾和冲突。新密市当然也不例外,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兴办农民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农民在不直接与土地结合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享受稳定的土地收益;同时根据地处丘陵地带和郑州市近郊区的特点,大力发展林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投资兴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入到合作社或农场打工,提高农民收入。这样就不仅化解了问题和冲突,而且通过这种化解,在不伤害农民作为一个小生产者利益的条件下,很“平滑”实现了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和土地分离,很“温和”地触动了小农经济的根基,转变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催生了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生产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地都在搞,但是当这种经营方式的调整与农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联动起来时,就会产生一种对小农经济“连根拔”的综合效应,可以说此举意义深远,值得认真关注和思考。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助推器”。当前,资源型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釜底抽薪”式的,由于资源的枯竭期是明确的,因此支撑该类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存续时间也是有限的,即支柱产业面临的不是可塑性比较强的升级改造问题,而是“更换”问题。所以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其他地区比,一是更加紧迫,二是转型的幅度更大、转型的弯更陡,需要对经济肌体进行一次整体性调整和更新,而一般来说在经济体内部又很难腾挪出这个空间,滋生出新的发展动力。所以资源型经济转型成为一个世界难题,发展经济学上专门有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叫“资源诅咒”,即资源丰富经济体依赖资源在经过最初的发展之后,由于摆脱不了过度依赖资源 的路径而最终陷入不发展的陷阱。

新密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针对这一问题,新密的实践是“借题发挥”,即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整体经济撬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在调查时我们深深感到,新密市委、市政府真正抓住了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的真谛,从这个点进行切入,通过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缓解建设用地短缺的瓶颈制约,引导和释放民间资本投资兴业,为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腾挪空间;通过扩大城镇发展空间、引导大批农民进城入镇集中居住,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等等,从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全方位结合和捆绑起来。

新密市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他们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成了对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当成了在科学发展理念下对各种要素的一次再配置,当成了促进经济转型的一次重要机遇。因而,不难预料,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新密市经济一定会产生一次大的新陈代谢,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全新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华丽转身,真正践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着力点”和“增长点”的重要论断,破解“资源诅咒”。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融合剂”。新型农村社区到底建成一个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在新密调查时我们注意到,尽管一些乡镇和 行政村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但是他们并没有全部推倒重建,不仅注意保留历史文化名村,而且对于一些具有典型乡村景观和美学价值的村庄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不仅关注新型农村社区的点上建设,而且通过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综合治理,着力保护、维持和塑造独特的“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就是在已经建成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农村社区,也保留着传统农业文明中一些很温馨的要素和成分。新密人有一句很自豪的口头禅:“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村民们不仅享受了现代化的便利,而且额外地享受着村集体的福利和关怀,尤其是享受着城里人无法企及的田园风光。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和我国近些年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深刻地诠释了人们心灵深处对田园生活和乡村文明的向往,诠释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和消费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萌发的返璞归真的情怀。作为后发国家后发地区,我们的城市化可能不会像发达国家那样走“先城市化、再逆城市化”的道路,很可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就熔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为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既是现代化的又带着温馨的乡土气息的“城市-乡村”文化景观。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进行悉心领悟和探索。

划:刘怀廉

筹:赵铁军 张光辉 课题组组长:欧继中

成员:陈贞权 孙德中 刘玉梅 李 力 耿德建 刘 云 郜俊玲 张天阵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这种“三化”协调发展是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两不”为前提的“三化”协调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陆续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文明随之逐步取代农耕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文明。工业化水平成为衡量各国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入非农部门,成为产业工人,而产业的集聚又带动人口的集中和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此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进一步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们行为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农业的科技含量及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由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稳步推进的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条主线,既拥有各自的演进路径和运行规律,又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对立统一的现代化发展主动力。

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是符合河南实际、具有中原特色之路,是对河南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基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保粮稳粮使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在经济全球化下求发展、谋崛起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传统的“三化”协调发展相比,河南探索的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有着内在的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因而具有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驱动机制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并将现代城镇体系延伸至新型农村社区;在要素组合上,更突出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视野中节约集约、提高科技含量;在目标导向上,更

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致力走上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主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产业关系协调,就是要形成以工补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产城关系协调,就是城镇规模的扩大、新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互为依托,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城乡关系协调,就是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此,必须坚持以引领为核心,以统筹为根本,以协调为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深化产业互动、产城互动、城乡互动,坚持稳粮强农、统筹协调、节约集约、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推进“五个协同”,即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工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协同、“三化”同步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城市繁荣与农村进步协同。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厘清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对河南持续探索发展路子的创新与提升,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首先,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新型城镇化提高了经济集聚度,加快了城市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型,促进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提高现代工业的服务增值能力,降低工业发展的资源消耗与要素投入。其次,新型城镇化引领为城市内涵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推动公共服务业(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消费性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和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物流)的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一般性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小城镇和外围组团转移,带动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提高发展水平。最后,新型城镇化引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动力。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就地转移与就业,为农村留下人才,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组合。首先,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更加强调经济质量,更加侧重提高发展内涵,更加重视区域与城乡协调,将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提供强力支撑。其次,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要素支撑,在五级城镇体系中,土地、人才、产业、资源的相对集聚提供了新的要素条件,尤其是在最为重要的人才方面,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内涵提升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了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会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政策组合,新型城镇化涉及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现代服务业发展等诸多领域,这些方面的改革发展需要更好的制度环境,对产业政策与宏观政策提出了高要求,政策介入方式与政府服务方式均需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将有力推动政府管理转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政策创新。

新型城镇化引领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格局。首先,以产城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四集一转”(即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带动农民向产业集聚区融合转移)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了大批的人口集聚,产城融合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城镇与产业、农村的布局将更加协调。其次,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改变了农业发展的格局,显著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进了农田集中规模化生产。最后,以要素集中集约利用为目的的新型城镇化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空间格局,土地、资源、人口的集聚将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高端产业向中心地区集聚、一般产业向外围组团扩散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型城镇化引领将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重点课题《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研究》(2011A01);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研究》(2011GJJ012)。

课题组组长:喻新安 刘道兴 谷建全

课题组成员:

完世伟 王玲杰 吴海峰 陈明星 阎德民 唐晓旺 牛苏林 李太淼 龚绍东 张富禄 任晓莉毛兵 袁凯声 卫绍生 郭小燕 柏程豫 赵西三 李怀玉 王新涛 杨兰桥 宋歌 杨旭东

说明:本文摘自《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的部分章节

第四篇:许昌市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2011许昌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

化”协调发展

承担单位:许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主 持 人:崔新宏

课题组成员:宁伯伟、张永杰、张宏涛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过去的城镇化,首先,新在目的上。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其次,新在内涵上。不再单纯地就城市论城市,而是注重统筹城乡,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和结构。再次,新在路径上。坚持产城融合,产业支撑,不在一味地、人为地去造城。最后,新在体系上。就许昌而言,现代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面组成,特别是带状城市、组团布局的发展格局,既突出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每个组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竞相发展,又避免了“摊大饼”式的城市病。

二、我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和存在的问题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240万以上,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变,使带状城市拉开框架,组团布局格局形成,中心城区全面提升,许昌新区形成规模,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存在问题:城镇化水平偏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规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破解等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逐步解决。

三、实现我市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途经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筑符合许昌实际的现代城镇体系

从许昌实际出发,要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所谓带状城市,就是以中心市区、许昌新区、长葛市区为连接,带状发展。所谓组团布局,就是“一中心五组团”,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北面是包括许昌县在内的许昌新区组团、长葛组团,东面是鄢陵组团,西面是禹州组团,西南面是襄城组团;所谓向心发展,就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促进每个组团向心发展。所谓城乡统筹,就是要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1、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地位。许昌中心城区在城镇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集聚地,对“五组团”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按照“东移北进、向北为主”的要求,合理区分功能定位,实现集聚、辐射、带动。

2、全面加快许昌新区建设。许昌新区远期规划面积180.4平方公里,全部按城市标准建设,理论上可容纳承载城镇人口180万人左右,是未来我市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功能定位为“四区一基地”,即许昌市工化业、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宜居宜业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许昌新区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市毗邻郑州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推进郑许交通和产业对接,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构建全省“一个载体、三大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形成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层合理分工、协调互动、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力争201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3、加快发展县城区。禹州、长葛、襄城、鄢陵四个县城作为许昌市城镇化体系的次中心,分别是四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对周边乡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许昌市区共同形成许昌市城镇体系发展中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区域。县城的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适当扩大城区规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上,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与中心城市进行产业对接。

4、积极推进中心镇发展。支持有产业支撑的乡镇,特别要加强神后、顺店、大周、石固、陈化店、尚集等国家、省、市确定的重点镇建设,完善乡镇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场(站)建设,形成更多规划合理、规模适中、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国家名镇、中州名镇和中心镇,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周边乡镇村庄的发展。

5、扎实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小城镇的拓展和延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积极推动农村向城镇靠近、城镇向农村延伸,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通过“建设中心村、整治基层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保护历史文化村”,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继续深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衔接,切实做到三规同向、三规合一,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在政策、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支撑,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大力推进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近期建设区域和重点地段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县域和村镇规划。

2、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设计水平。要充分彰显城市个性,充分考虑和依托许昌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禀赋,注重突出许昌的三国文化、生态宜居、汉魏风情等特点和中原民俗、古都新韵,避免“千城一面”。要注重推广先进理念和技术,倡导和实践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和做法,逐步推广雨水蓄积利用、太阳能等新技术,推广节能建筑、节能路灯,节约能源。要有好的政策导向。在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鼓励业主和相关建设单位采取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措施,引导城市建设、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3、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水平。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健全两级规划审批、公示听证制度。要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一经确定,不经法定程序一律不得随意变更。

(三)坚持建设管理并重,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以供水、供气、供热、公交、道路、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为主的公共设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并且保证这些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1、加强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建项目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没有城建项目持续不断的谋划实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只是一句空话。市里每年都要确定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科学调度,确保按时序完工。各县(市、区)和中心镇区也要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城镇化建设目标,谋划一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重点项目、生态环境项目城建重点项目,对于重大项目要力争进入中央、省项目盘子,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加快城中村改造。省委、省政府要求,3年内全部完成现有的城市建成区和产业集聚区内的城中村改造任务。要对照要求,统筹谋划,加快推进,确保如期完成。要宜居宜业。充分结合特色街道、商业街道的开发,第三产业的培育,解决安臵群众的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要优化布局。把城中村改造与城镇化整体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集中安臵,一次建设高标准新型社区,培育二级组团,打造城市综合体。要创新模式。认真总结推广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等模式,结合实际,大胆运作,使城中村改造更加良性健康推进。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来许投资,综合运用BT、BOT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缓解资金约束。要创新拆迁模式,突出以人为本、安臵为上。

3、提升管理水平。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基本保障,是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体现。要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切实做到建管并重。要把精细化理念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在细处抠,在深处挖,在精处做,逐步把每一个设施、每一条街都变成管理精品,打造精品城市,提升城市品味。要适应城市框架拉大、人口集聚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城市管理,切实做到建管并重、建管衔接、以管促建。一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市政设施、道路交通、社区治安等管理的智能化。二是加强城镇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根治脏、乱、差问题,加大危旧建筑拆改力度,全面拆除建成区内沿主次干道的违章建筑。实施“畅通工程”。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容环境秩序。规范临时农副产品便民服务点。加强临时农副产品便民服务点的管理,引导附近流动商贩到规范点内经营。加强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的日常监管。对临时农副产品便民服务点以外的店外经营、流动商贩合理疏导。四是实施“净化工程”。打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提高道路清扫保洁管理标准,保持道路整洁卫生。实现城市垃圾中转站长效化管理,做到垃圾密闭运输、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提高城区垃圾分类、收集、转送、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能力。

(四)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人口分布总是跟着产业走,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进程决定着城镇发展的规模和进程。只有具备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城镇才能成为核心,才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流动。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特征之一就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集群经济,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饰、食品等产业,对已经形成的特色经济集聚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特色产业因势而立、因势而强的新跨越。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加快城镇化的最佳载体,实施产业集聚区两年提升推进计划,每个县(市、区)都要致力打造1到2个高标准的产业集聚区,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致力培育1到2个超100亿的主导特色产业,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建设生产性服务设施和公共租赁住房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文化、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要尤为注重功能分区,宜聚则聚,宜分则分,更加合理地布局产业。

(五)勇于改革创新,积极破解制约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推进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建设,关键是要让农民从农村“走得出去”,在城市“安得下来”。近几年,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建立和完善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实施了家电、手机、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等,都使农民得到了较大实惠,城镇户口逐步对农民失去了吸引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城镇户口向农村户口倒流的现象。要增强城镇户口对农民的吸引力,就必须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等制度创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让进城农民不但在城市享有到就业、住房、医保、低保、入学等政策,同时享受在农村所享受的包括土地承包在内的一切优惠待遇。只有这样,农民进城的积极性才会不断高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才能不断加快。

第五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一解)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编者按《河南日报》刊发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之许昌篇《求客观规律之真》及“何平感言”《成事唯真》,道出了许昌在求真道路上、在发展征程中、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审时度势地给出了市委、市政府实现“十二五”总目标的现实路径,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为了把对“一文九论”特别是“十八谈”之许昌篇的学习和讨论引向深入,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八篇系列解读文章,分别从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建工作、改善民生、破解发展瓶颈、练就发展本领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意在动员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研读《求客观规律之真》这篇文章,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上来,在推动许昌科学发展的征程中,把“求真”进行到底。

(一)当一个人走到十字路口,必须选准前进的道路;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进入重要关头,必须明确发展的路径。

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对“十二五”发展的繁重任务,许昌路在何方?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确定这一路径,是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把握、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许昌现实的深入思考。

从宏观形势看,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路径,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许昌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必须突出新型城镇化这个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超过30%;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在60%以上。我市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城镇化率只有41%。求客观规律之真,加快新型城镇化就是历史的必然、不二的选择。

从许昌发展现状看,目前全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在“三化”发展中,目前全市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二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6%,农业现代化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特色,而城镇化却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各种矛盾的焦点。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就难以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就难以加快,“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投资和消费需求就难以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持续。推进许昌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这是形势的要求、规律的必然、现实的抉择。(三)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受益,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宜居、更美好、更幸福。

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为城建城、为城造城,更不是忽视或削弱现代产业发展,而是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把现代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把现代城市建得更快更美,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城不重乡,而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让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三新”是原则、是精髓、是要义,要科学把握、始终坚持。(四)谋定而后动。市委、市政府引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结合许昌实际,提出了“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和“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体系,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个特色。

“带状”就是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沿海、沿江、沿内陆路桥带状发展的经验,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郑州呼应对接、联动发展,建设带状城市,克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脖。“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以市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在中心市区和禹州、长葛、襄城、鄢陵、新区五个组团之间,构建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形成布局环状拱卫、产业错位发展、功能有效互补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

“中轴”就是传承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做法,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魅力。按照这一规划而行,许昌的新型城镇化必将生机无限、魅力无穷。

(五)对于习惯于抓农业、抓工业的领导干部来说,加快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新课题。关键是重运作、抓重点、干起来,变宏伟蓝图为美好现实。

(六)要坚持规划引领。

盖房子要先画图纸,写文章要先拟提纲。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宏伟工程,就要先做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决定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规划要全覆盖。江苏省通过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重庆市提出“全域规划”的理念,把整个重庆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按照“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的要求,加快编制各项规划,尽快形成从中心到组团、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单项,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靠规划引进项目、靠规划优化布局、靠规划引领发展。

规划要有特色。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有特色。彰显特色就要坚持“开门”搞规划,把规划部门的专业优势和领导的思考、当地的实际、群众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入现代理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精品和亮点。规划要重执行。规划一旦形成,就要通过一定程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严格执行,不能变通,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尤其是在城乡建设规划没有确定之前,要严格控制各项建设,防止出现新的建建拆拆的浪费。(七)要加快建设步伐。

加快新型城镇化,既能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又能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可谓一举多得。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

要抓好项目。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每年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城镇化项目。对确定的重点项目要紧盯不放、积极推进,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要突出组团。五个组团在许昌已客观形成,是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要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深入研究自身定位,选准主导特色产业,加快产城融合,循规律、掏真劲、重特色、有作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

要育好龙头。许昌新区是全市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先导、示范和重中之重。要按照“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的空间布局,坚持主副中心优先、基础设施优先、产业集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迅速启动建设,尽快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局面。

要加大融资力度。在不断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搞好市场运作,通过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大型企业和财团的战略合作、城镇化项目招商、发行城市债券、引进民间资本、采取BT、BOT模式等多种途径,广开“钱路”,融资聚资。(八)要做到建管并重。

常言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把建管衔接、建管并重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

管理靠队伍。要健全完善城镇、社区专业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各界人员参与,做到时时处处有人管,消除管理死角。

提升靠技术。要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做法,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拓展、提升数字化城管中心的功能,使城市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长效靠机制。要围绕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景观道路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当前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搞好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九)要强化产业支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城”造“城”,重城不重业,出现很多“贫民窟”,陷入了“拉美陷阱”。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睡城”、“鬼城”等现象。实践证明,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突出抓好“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建设,尤其要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积极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致力培育一到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特色产业,使产业集聚区真正成为产城融合的载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擎。

(十)要加快城中村改造。

过去一代人要建几次房,通过城中村改造,建一次房可以几代人住,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住得更好;既能节约土地,又能造福群众。这是一件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大事、实事、好事。好事一定要办好。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政府在经济上“零收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主导、依法和谐拆迁,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等各项工作要求,各地要不折不扣落实,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在城中村改造中,尤其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坚决制止私搭乱建,统筹解决好拆迁群众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愿意拆、搬得动、能就业、有保障。(十一)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可以奋发有为的广阔舞台已经搭建。关键要遵循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谱写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开创“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十二)路在脚下,让我们一起齐步走、从头越!

下载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五篇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优秀范文5篇)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一解“求客观规律之真” 编者按 《河南日报》刊发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之许昌篇《求客观规律之真》及......

    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实施“五做”工作法 努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中共XX镇委员会 2012年3月22日 XX镇地处豫北平原的黄河故道,地处濮阳、安阳、鹤壁三市辐射的中心地带,位于滑县、浚县、内......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专题报告主持词(精选五篇)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专题报告主持词同志们: 今天是春节假期后上班第四天,农历正月初十,首先我代表厅党组给大家拜个晚年。为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

    对新型城镇化引领(推荐阅读)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与思考 持续探索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调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是省委、省政府基于省情为推进中原......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座谈 会”述要 任明 2013-5-6 5:09:59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06日 07 版)中国社会科学......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2013-0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

    坚持科学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科学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 罗平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宜宾县要实现跨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