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2012年07月04日 08:47 来源:《河南日报》2012年06月29日 作者:杨凌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7
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组成的调研组,来我省就城镇化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这是继去年6月国家32个部委来豫调研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之后,国家有关部委再次对我省进行的一次集中调研。
“短短一年时间,两次大规模调研,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关注,这是国家对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高度认同,更是对河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充分肯定。”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
战略谋划 主动担当 顶层设计——
崛起路径更加清晰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构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构想。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发改委主动担当,去年以来抽调十多位博士和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组,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参与国务院《指导意见》起草工作,并集中力量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还与各市一起梳理思路,结合实际落实国家战略,找准自身发展切入点与突破口。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济源围绕城乡一体化、南阳围绕高效生态经济、商丘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濮阳围绕濮范台扶贫开发……各省辖市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示范市的方案都在抓紧研究制订中。
“通过参与规划编制和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对中原经济区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与各地一起梳理思路,对各地发展实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题组一位青年博士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中,找准自身工作定位,主动融入,不断增强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强化引领 突出主导 夯实基础——
“三化”推进更加协调
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走好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着眼于此,省发改委立足部门职能,充分发挥“总规划部、总参谋部、总协调部”的作用,不断提升谋划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走好“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内涵,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转变,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参与者。今年以来全省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18个,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1409个。目前,省政府已将新型农村社区全部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并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有效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更加注重产业支撑、就业为本,依城促产、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正在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郑州、洛阳等12个省辖市城市新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一批城市组团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必将成为驱动城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引擎。
结构调整、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铿锵而行。今年前5个月,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一半以上,已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仓廪实,天下安。据专家预测,今年我省夏粮产量有望实现“十连增”,中原大粮仓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经济运行作出新的贡献。而随着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的深入推进,河南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
加强运作 求实求效 务实发展——
项目带动更加有力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扩大投资、拉动增长、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都要具体落实到项目上。
今年以来,我省围绕项目建设,不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对接,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水平,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喜人态势。
河南煤化年产10万吨1.4丁二醇二期和聚四氢呋喃项目、中原数据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今年前5个月,全省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3150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9%,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占省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达43.9%。
更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下达我省建设资金89.79亿元,支持项目1338个,全年争取资金有望达到17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4个重大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数量居中部地区第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带来了更多的真金白银。”省发改委投资处有关负责人说。
第二篇:让大学生村官之路越走越宽广
让大学生村官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政策、体制、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农村人才并不少,但留得住的人才并不多,这使得新农村建设人才极为匮乏。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工程,旨在引进、留住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几年的探索,这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农民群众欢迎。但不容忽视的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村官作为人才,也有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另寻高就的憧憬,有人戏称农村成了人才的“实习基地”和“过渡驿站”。
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去留之惑,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从机制上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本关怀和政策关心,努力营造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外部环境;对那些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要打破惯例,破格提拔,努力建设“干得好”才能“发展得好”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要做到体系健全,职责明确,真正做到让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的印发让服务基层的高校毕业生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志向,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引导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培养一大批对老百姓有深厚感情的干部队伍;更有利于引导青年人把人生选择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
大学生村官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一门心思干事创业、一种情怀为民谋利,在农村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坐标,让“心系三农、报效祖国、甘于奉献、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村官精神不断丰富、永远传承,让大学生村官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篇: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我省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我们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做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纳入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精深加工、节能降耗、重组整合为着力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重点项目投资中的比重,发挥重点项目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业,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业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认真落实价格监管措施。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承载作用。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安置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四)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筑功能完善、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高效利用、承载能力强的资源环境保障,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标准严格、管理精细的质量保障。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发展民航业,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网和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和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发展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及受水城市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河南”。
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增加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好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着力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大力培养青年英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才增辉河南。
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质量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完善质量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营造诚信环境,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要严把包括食品在内的所有河南产品质量安全关,让广大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品牌是质量的结晶。要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工作品牌、科技品牌和服务品牌,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五)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开放是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不仅能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大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好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无水港。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内外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支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全社会的创新能量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源泉能够充分涌流。
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资本、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财税、投资等体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民营经济是中原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敢闯善创、爱拼会赢、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们走过了辉煌的昨天。沿着这条路子持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四篇: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实施“五做”工作法
努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中共XX镇委员会 2012年3月22日
XX镇地处豫北平原的黄河故道,地处濮阳、安阳、鹤壁三市辐射的中心地带,位于滑县、浚县、内黄三县交界,镇域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总人口9.02万,辖62个行政村,是全市第一面积大镇、人口大镇和油料大镇,素有“瓜果之乡”和“花生、红枣之乡”的美誉。XX镇地理位臵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省道浚内公路纵穿南北,濮鹤高速横贯东西,处于中原区域中心城市群辐射交汇中心。今后,XX镇紧紧围绕市县为XX确定的战略目标,按照“做靓集镇,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实民生,做优党建”的“五做”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实践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新路子,努力在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
一、做靓城镇,拉大镇区框架,实现新型城镇化新突破 一是拉大镇区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环境美、生态宜居的要求加快镇区建设,完善镇区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扩大镇域面积,XX镇镇区面积将由目前的4.2平方公里增加到8.8平方公里,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按照市县要求,加快 城镇建设“一揽子”项目建设步伐。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4亿元,主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完成下酸线、陈白线和浚朱线的改造建设,新建6条道路(创业路、市场路、文化路、教育路、平安路和富强路),共计10800米;延伸3条道路(东方路、发展路和人民路),实现五纵五横的格局;要实施镇区绿化、亮化工程,建设镇区排水系统和供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高、低压线路入地。“公共设施”方面,加快卫生院病房楼建设、敬老院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天然气供气站建设。所有工程计划于2013年底全部竣工。
二是加强居民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佳境天城住宅小区和镇中心社区建设进度。佳境天城住宅小区占地80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可容纳700户、2500人,目前小区建设项目一期8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二期计划于2012年3月开工。镇中心社区占地4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可容纳2万人,目前总体规划已审批通过,已丈量土地200余亩,兑付246万元。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三是加强镇区管理。进一步完善《XX镇商业区管理实施方案》、《XX镇住宅区管理办法》、《XX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化文件,对沿街广告、招牌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对建设用地、城区绿化、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等十几项内容都进行明确规定;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城建办公室,加强环卫队伍力量,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初步形成以专业队伍为主,群管群治为辅的城管网络体系;主要街道设臵垃圾箱、果皮箱,实现绿化、美化、硬化。对城镇环境实行综合治理,实行“门前十包”责任制,进一步提升镇容镇貌管理水平。
二、做强工业,打造支撑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新突破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全面实施“一区五龙头”工业建设规划,在镇区以东、215省道两侧建立XX镇工业集聚园区,力争三年内建成市级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着力打造五大龙头产业,大力发展以汉生面业、天龙面业为龙头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以得邦利达为龙头的品牌家具产业;以伾山水泥为龙头的建筑材料制造产业;以和谐鹅业、贝瑞特兔业为龙头的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以诚信物流、长城物流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业,带动全镇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镇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建成全县乃至全市工业强镇。
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环境,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全力打造投资洼地,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单体含量大、贡献力高的企业落户XX,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围绕商贸物流、品牌家具等五大支柱产业,实行全民、全方 位、多角度招商,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千方百计提高项目成功率。围绕农民创业园,积极和国内品牌家具企业对接,争取让更多的家具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以板材、家具产业为主导的家具产业园区。振兴花生、打造加工批发市场,引进催生一批全国知名的花生、大枣精深加工和物流企业。
(二)做特农业,调优种养结构,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新突破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依托和谐鹅业、至真鸭业、贵生养鸡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西什村、西韩庄、西郭庄、杨良村建立新的养殖小区,不断扩大全镇养殖业的规模,加快品种改良,扶持养殖大户,促使养殖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强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土地资源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粮大集中。以双庙为中心,以农创田园有限公司为依托,沿浚内路两侧各村发展不同类型的蔬菜业;在田庄、临河、郭家营、大何村、下河里等村发展瓜果业;在镇东、镇北沙地大力发展花生、红枣集中连片种植。
加强农业市场化建设。依托XX镇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的涉农企业到XX投资发展,实现农产品在原产地就地转化直接进入市场;在进一步提升镇域内现有几个专业批发市场上档次、上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依托XX镇区位优势和蔬菜、大葱、尖椒等万亩基地,在镇西规划建设一个豫北最大的农副产品商贸中心,该中心总占地200余亩,下设花生红枣、反季节蔬菜、尖椒三个批发市场,计划明年年底将全部建成。
二是更加重视农民增收增效工作。继续完善促进非农就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吸纳本镇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择业发展,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建立劳动力服务窗口,逐步健全全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专业生产合作,通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种源农业、观光农业,鼓励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农业生产,引导农民实行土地、劳力、资金股份制合作,组建农业专业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做实民生,强化公共服务,实现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新突破
一是完善公共设施。以“一场一院三室”(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敬老院和村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镇村图书室)建设为重点,构建镇村公共服务网络。将镇一中、二中、五中合并建一所标准化中学,建一所容纳60个班的民办中学和标准化幼儿园各一所。到2013年,教育、卫生、科技、文体、医疗、保险的覆盖指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电脑入户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继续抓好镇域内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救助工作,做到“二保四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必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争取推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五)做优党建,搞好三项建设,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XX镇将着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夯实组织基础。
一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五月份定为精神文明创建月,一年一个载体,在全镇大力开展符合群众实际的荣辱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并继续进行“和谐平安村”、“文明卫生户”“道德模范标兵”等一系列群众性评选活动,在全镇树立榜样、弘扬新风,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大力推进作风建设。一方面继续在全镇深入实施“六个一”(每名机关干部在所包村悬挂一个意见箱,设立一个信访袋、一个意见建议登记簿、一本信访案件登记表,人手一册民情日记本,并与镇党委、政府签订一份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民心工程,目的在于畅通群众信访渠道,促进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方面健全完善完善学习、考勤、实事工作法、述职评议、诫勉谈话、督查等六项制度,通过 制度推动工作扎实顺利开展。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树立党员干部讲原则、讲诚信、讲奉献的良好形象
三是扎实搞好基层组织建设。XX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实施“六项工程”(党建全覆盖、党建领头雁、党建示范带、党建先锋队、党建安家、党建安心)为重点,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选聘党务工作者,加强基层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通过消灭党员发展空白点为重点,把农村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的组织中,并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以寨外、科达学校、卫生院、得邦利达等产业带动型党支部为代表的一批党建示范点,形成以浚内路为主线的党建示范带,实现“党建带产业、产业促党建”的良好格局;通过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现村村有阵地的目标。通过对退休农村干部的慰问、走访和生活补贴发放等工作,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总之,通过做优党建工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夯实组织基础。
第五篇:道路越走越宽广——水城县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见闻
道路越走越宽广
——水城县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见闻
水城县在实施党代会常任制一年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着力从四个方面对党代会常任制进行规范和完善,逐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走上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轨道。
一是创新载体,规范党代表服务群众机制。切实将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作为党代表履职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了《水城县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水城县党代表督查制度》、《水城县党代表视察调研制度》,2009年以来,共组织党代表开展大规模集中调研2次,对农村低保、危房改造、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组织党代表对机关作风整顿、整脏治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抗旱救灾、森林防火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督查。
二是强化保障,规范党代表职责履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县委党代会常任制办公室的建设,明确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注重从组织保障、职责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规范党代表职责的履行,确保常任制各项工作、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三是民主监督,规范党代表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水城县党代表民主监督制度》,全面深化党务公开,切实加强对党代表队伍的管理和作风建设,对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督查指导工作等事项进行全面监督,着力构建党代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有效防止了党代表利用职务之便插手工程项目、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全面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代表权力运行环境。
四是畅通渠道,规范党代表参政议政机制。切实畅通党代表参政议政渠道,建立健全了《水城县党代表征求意见制度》、《水城县党代表反映情况制度》、《水城县党代表提案办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党代表参政议政机制,县委认真对五届二次党代会提出12件提案和3件意见建议进行了办理,对五届三次党代会提出的17件提案全部立案,并认真进行了责任分解,明确了办结时限。一年来,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10余场次,共收集党代表对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的建议300余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