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时间:2019-05-14 06:1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第一篇: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实施“五做”工作法

努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中共XX镇委员会 2012年3月22日

XX镇地处豫北平原的黄河故道,地处濮阳、安阳、鹤壁三市辐射的中心地带,位于滑县、浚县、内黄三县交界,镇域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总人口9.02万,辖62个行政村,是全市第一面积大镇、人口大镇和油料大镇,素有“瓜果之乡”和“花生、红枣之乡”的美誉。XX镇地理位臵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省道浚内公路纵穿南北,濮鹤高速横贯东西,处于中原区域中心城市群辐射交汇中心。今后,XX镇紧紧围绕市县为XX确定的战略目标,按照“做靓集镇,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实民生,做优党建”的“五做”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实践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新路子,努力在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

一、做靓城镇,拉大镇区框架,实现新型城镇化新突破 一是拉大镇区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环境美、生态宜居的要求加快镇区建设,完善镇区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扩大镇域面积,XX镇镇区面积将由目前的4.2平方公里增加到8.8平方公里,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按照市县要求,加快 城镇建设“一揽子”项目建设步伐。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4亿元,主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完成下酸线、陈白线和浚朱线的改造建设,新建6条道路(创业路、市场路、文化路、教育路、平安路和富强路),共计10800米;延伸3条道路(东方路、发展路和人民路),实现五纵五横的格局;要实施镇区绿化、亮化工程,建设镇区排水系统和供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高、低压线路入地。“公共设施”方面,加快卫生院病房楼建设、敬老院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天然气供气站建设。所有工程计划于2013年底全部竣工。

二是加强居民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佳境天城住宅小区和镇中心社区建设进度。佳境天城住宅小区占地80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可容纳700户、2500人,目前小区建设项目一期8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二期计划于2012年3月开工。镇中心社区占地4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可容纳2万人,目前总体规划已审批通过,已丈量土地200余亩,兑付246万元。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三是加强镇区管理。进一步完善《XX镇商业区管理实施方案》、《XX镇住宅区管理办法》、《XX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化文件,对沿街广告、招牌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对建设用地、城区绿化、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等十几项内容都进行明确规定;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城建办公室,加强环卫队伍力量,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初步形成以专业队伍为主,群管群治为辅的城管网络体系;主要街道设臵垃圾箱、果皮箱,实现绿化、美化、硬化。对城镇环境实行综合治理,实行“门前十包”责任制,进一步提升镇容镇貌管理水平。

二、做强工业,打造支撑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新突破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全面实施“一区五龙头”工业建设规划,在镇区以东、215省道两侧建立XX镇工业集聚园区,力争三年内建成市级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着力打造五大龙头产业,大力发展以汉生面业、天龙面业为龙头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以得邦利达为龙头的品牌家具产业;以伾山水泥为龙头的建筑材料制造产业;以和谐鹅业、贝瑞特兔业为龙头的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以诚信物流、长城物流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业,带动全镇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镇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建成全县乃至全市工业强镇。

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环境,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全力打造投资洼地,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单体含量大、贡献力高的企业落户XX,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围绕商贸物流、品牌家具等五大支柱产业,实行全民、全方 位、多角度招商,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千方百计提高项目成功率。围绕农民创业园,积极和国内品牌家具企业对接,争取让更多的家具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以板材、家具产业为主导的家具产业园区。振兴花生、打造加工批发市场,引进催生一批全国知名的花生、大枣精深加工和物流企业。

(二)做特农业,调优种养结构,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新突破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依托和谐鹅业、至真鸭业、贵生养鸡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西什村、西韩庄、西郭庄、杨良村建立新的养殖小区,不断扩大全镇养殖业的规模,加快品种改良,扶持养殖大户,促使养殖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强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土地资源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粮大集中。以双庙为中心,以农创田园有限公司为依托,沿浚内路两侧各村发展不同类型的蔬菜业;在田庄、临河、郭家营、大何村、下河里等村发展瓜果业;在镇东、镇北沙地大力发展花生、红枣集中连片种植。

加强农业市场化建设。依托XX镇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的涉农企业到XX投资发展,实现农产品在原产地就地转化直接进入市场;在进一步提升镇域内现有几个专业批发市场上档次、上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依托XX镇区位优势和蔬菜、大葱、尖椒等万亩基地,在镇西规划建设一个豫北最大的农副产品商贸中心,该中心总占地200余亩,下设花生红枣、反季节蔬菜、尖椒三个批发市场,计划明年年底将全部建成。

二是更加重视农民增收增效工作。继续完善促进非农就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吸纳本镇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择业发展,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建立劳动力服务窗口,逐步健全全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专业生产合作,通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种源农业、观光农业,鼓励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农业生产,引导农民实行土地、劳力、资金股份制合作,组建农业专业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做实民生,强化公共服务,实现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新突破

一是完善公共设施。以“一场一院三室”(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敬老院和村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镇村图书室)建设为重点,构建镇村公共服务网络。将镇一中、二中、五中合并建一所标准化中学,建一所容纳60个班的民办中学和标准化幼儿园各一所。到2013年,教育、卫生、科技、文体、医疗、保险的覆盖指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电脑入户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继续抓好镇域内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救助工作,做到“二保四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必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争取推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五)做优党建,搞好三项建设,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XX镇将着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夯实组织基础。

一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五月份定为精神文明创建月,一年一个载体,在全镇大力开展符合群众实际的荣辱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并继续进行“和谐平安村”、“文明卫生户”“道德模范标兵”等一系列群众性评选活动,在全镇树立榜样、弘扬新风,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大力推进作风建设。一方面继续在全镇深入实施“六个一”(每名机关干部在所包村悬挂一个意见箱,设立一个信访袋、一个意见建议登记簿、一本信访案件登记表,人手一册民情日记本,并与镇党委、政府签订一份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民心工程,目的在于畅通群众信访渠道,促进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方面健全完善完善学习、考勤、实事工作法、述职评议、诫勉谈话、督查等六项制度,通过 制度推动工作扎实顺利开展。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树立党员干部讲原则、讲诚信、讲奉献的良好形象

三是扎实搞好基层组织建设。XX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实施“六项工程”(党建全覆盖、党建领头雁、党建示范带、党建先锋队、党建安家、党建安心)为重点,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选聘党务工作者,加强基层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通过消灭党员发展空白点为重点,把农村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的组织中,并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以寨外、科达学校、卫生院、得邦利达等产业带动型党支部为代表的一批党建示范点,形成以浚内路为主线的党建示范带,实现“党建带产业、产业促党建”的良好格局;通过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现村村有阵地的目标。通过对退休农村干部的慰问、走访和生活补贴发放等工作,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总之,通过做优党建工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夯实组织基础。

第二篇:黄石积极推进“五边三化”工作

黄石:积极推进“五边三化”工作

露天矿山关停工作初显成效

——黄石市“五边三化”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本网讯 通讯员杨林报道:按照黄石市委办和市政府办《黄石市推进“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总体方案》(黄办发[2014]2号)文件要求,今年长江边、环大冶湖边可视范围内露天矿山关停率达80%,恢复治理率达50%以上;其他“五边”区域露天矿山关停率达50%以上,恢复治理率达40%以上。根据这一目标要求,今年来,各县(市)区将露天矿山关停作为“五边三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想办法、添措施、加力度,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有序关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边三化”:长江边、河湖边、城区边、干道边、集镇边等区域进行绿化、洁化、美化)。

大冶市通过排查摸底、现场核实、征求意见、领导审定的方法确定露天矿山关停整治计划,并在媒体上进行公告,按照矿山许可先到期先关停的原则,对“五边”区域的露天矿山实施关停。阳新县采取“四个一批”,即:矿山整合重组关闭一批、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关闭一批、统一规划设置矿权关闭一批、“六先六后”关闭一批(先无证后有证、先规模小后规模大、先重污染后轻污染、先近距离后远距离、先投资少后投资多、先群众反映强烈后群众反映一般)的举措关停露天矿山。西塞山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矿山关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山塘口关停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滨江新区管委会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矿山关停责任分工。下陆区采取强硬措施对采矿许可证已到期的露天矿山进行关停。铁山区采取停药、停电、断路、不延期、不办证等方式对露天矿山进行关停。开发区按照“分年组织实施、关键抓好起步年、后两年均衡推进”的要求,积极推进“五边”区域可视范围内的露天矿山关停工作。据统计,全市涉及“五边”区域共有露天矿山140家,目前已累计关停59家(其中大冶市14家、阳新14家、西塞山区1家、下陆区6家、铁山区6家、开发区17家、新港物流园区1家),关停率为42.1%。

市“五边三化”办希望各县(市)区按照黄办发[2014]2号文要求,再添措施,再加力度,继续强力推进“五边”区域内露天矿山关停并恢复治理;相关部门要严格控制“五边”区域新开矿山,不办理扩界和延期手续,要加强露天矿山关停和恢复治理的相关政策研究,为该市生态建设打牢坚实基础、做出积极贡献。

以“三化”为抓手提升城区品位 ——黄石市“五边三化”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本网讯 通讯员杨林报道:今年以来,在黄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铁山区以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为抓手,在确立“生态立区、产业强区”工作目标的基础上,从源头上开展治理工作,在加强绿化、美化、洁化中突显铁山城区特色,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来提升城区品位。

突出绿化工作,“一园一带”彰显铁山特色。在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工程中,铁山区本着“建一物添一景”的工作模式,共计投资2000万元,一是在北纬30°广场实施了“槐花园”建设工程。通过栽植刺槐、黄花槐、红花槐、桂花树、樱花树、香樟树以及红叶石楠等植物,新增景观面积105亩,让北纬30°广场锦上添花;二是在光谷大道铁山段实施了“合欢带”建设工程。通过在两边人行道栽种黄花槐、垂丝海棠、紫薇、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开花植物,让2.3公里长的“合欢带”,带着四季皆春天的气息,代表黄石人招引游客。与此同时,在推进“五边三化”生态修复系列工作中,铁山区向上争取政策,向下协调境内企业参与治理的办法,收到好效果。如:有效地争取到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对光彩山废石场绿化过程的投入,让光彩山1648.44亩的工矿废弃地面积变成绿色。

注重洁化工作,强堵源头体现铁山力度。“强堵源头”是铁山区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环节。今年一开始,区政府就将22家污染源企业,17家“五小”企业列入全年整治目标。在执行“强堵源头”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本着“因企施策、一企一策”的人性化工作原则,分别对有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8家企业,有噪声污染的1家企业,有粉尘污染的13家企业,分别下达了《重点工业污染限期治理达标任务通知书》,循序渐进地展开整治工作。截止8月下旬,共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880万元,已整改污染企业20家,占计划的91%,强制关闭“五小”企业17家。其他已被纳入整治的企业正在落实整改中。这个整治计划落实到位后,铁山区年减粉尘排放2800吨,减二氧化硫排放3000吨,减污水排放1500吨。

推进美化工作,用“四化”模式展现铁山决心。在突出美化工作中,铁山区通过“四化”管理城市模式:一是市容管理精细化。今年以来,铁山区采取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开展市容整治活动102次,累计查处占道、出店经营9320余处,清理牛皮癣8108余处,制止“八乱”行为4180余起,整治夜市399处,拆除破旧广告牌760㎡,处理油烟、噪音等投诉45起。二是拆违控违常态化。在保证城区内无违建的同时,着重加强59处控制、控违面积7469.75㎡。发现新增违章建筑412处,全部进行了现场强拆,拆除新建和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共计5119㎡。三是建筑工地规范化。共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建筑垃圾乱堆放问题20多起。四是抛洒整治法制化。今年以来,区城管执法大队主动与交警、交通、路政、工商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行动,开展打击铁山“黑的”行动。共开展交通秩序管理整治活动56次,劝导乱停乱放行为2680余人次,暂扣摩托车42台,处理违章车辆96辆,整治车辆抛洒54台次。

突出重点 把握节点

确保全市“五边三化”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元月26日上午,市委副秘书长柯春庭和市建委党组书记何国有,在市“五边三化”办会议室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市建委、市新农办、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交运局、市城管局、市林业局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市建委党组书记何国有主持。会上,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分别就各自的“五边三化”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就下步工作谈了具体的打算。自元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对“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后,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根据《黄石市推进“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总体方案》(黄办发[2014]2号)的相关要求,积极行动,搭建了工作专班,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工作任务进行了研究和安排。

柯春庭在会上指出: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在“五边三化”工作中都有行动,但进度还不够理想,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他要求:一是要细化方案。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要进行调查摸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根据区域节点和任务的不同,编制出若干个项目方案,要确保每一个项目有一名县级领导负责,有工作专班来实施。二是要加强指导。市直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区“五边三化”工作的指导,既要保证任务的落实,又要节约成本,“三化”工作要做到绿化优先,洁化和美化同步推进,要抢抓2、3月份植物栽种季节,多栽树,少种草。三是要密切配合。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任务弄明白,把责任分清楚,把时间节点搞准确。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对于“五边”区域违法建筑的拆除,市“五边三化”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将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和公安部门加强配合。他要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实施方案于月底前报市“五边三化”办公室。市级要建立工作例会和通报制度,做到每周一碰头,半月一通报,强力推进“五边三化”工作深入实施。

最后,何国有就“五边三化”工作的概念性规划、经费投入、宣传氛围和“八园六带”建设的施工程序作了进一步明确。他强调:“五边三化”生态治理工作是我市创建森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抓手,“八园六带”建设是“五边三化”生态治理工作的突破口,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注重点、线、面效果,把握工作重点,突出绿化核心,做到不种草皮,不栽裸树。在绿化建设中,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让“五边三化”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黄石:上半年“五边三化”工作主要任务完成较好

本网讯 通讯员杨林报道:自今年1月13日黄石市召开“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动员大会以来,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在市“五边三化”工程指挥部的统筹指导下,按照《黄石市推进“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总体方案》(黄办发[2014]2号)的相关要求,大力开展“五边”区域“三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一是建立了通报排名制度。为了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市“五边三化”办坚持每月对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五边三化”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排名,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促进了“五边三化”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

二是加大了督办检查力度。市“五边三化”办组成了两个督办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和职能部门“五边三化”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同时,联合市纪委(监察局)开展专项检查督办,提高了督办效果。

三是强化了宣传舆论引导。在黄石日报和黄石电视台分别开办了《耕耘美丽——“五边三化”进行时》、《“五边三化”在行动》等专栏,对各县(市)区“五边三化”工作动态进行宣传报道,对市民群众的生态意识进行教育引导。

四是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专题推进会。为了及时掌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县(市)区和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每月下旬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安排和部署。另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相关专项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主要任务完成较好

根据计划安排,今年该市“五边三化”工作中的“绿化”任务量是:完成9.8万亩的绿化栽种任务(其中“五边”区域绿化9万亩,建成区增绿0.6万亩,“八园六带”0.2万亩),关停露天矿山45家,完成矿山恢复治理42家;“洁化”任务量是:对全市460家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进行治理,关闭全市367家“五小”企业(小采石、小化工、小洗(选)矿、小矿山、小冶炼),整治15座尾矿库;“美化”任务量是:完成132个村庄整治任务,整治22家港口码头,拆除城区及大冶范围内违法建筑236处15120平方米。据统计,截止6月底,全市“五边三化”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一是绿化方面:累计完成“五边”区域绿化139833.2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55.72%;累计完成建成区增绿3199.25亩,完成任务的113.7%;“八园六带”建设除柯尔山——白马山公园进展滞后外,其它园带的绿化工作基本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298亿元;累计关停露天矿山36家,完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10家;绿色矿山创建已有2家获国土资源部批准。

二是洁化方面:全市460家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已治理293家,完成任务的63.7%;全市367家“五小”企业已全部关停;今年确定整治的15座尾矿库,已整治累计5座,完成任务的33.3%。

三是美化方面: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启动,全市共计投入村庄整治资金5968万元,对危房、土坯房等进行拆除,新建清理水塘397口,建公厕238座、垃圾池851个,硬化道路74.5公里,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广场215座,特别是大冶园博会址周边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更为明显。港口码头整治工作得到有效推进,黄石港区及西塞山区对辖区15家码头加强了管控;阳新县已完成2家码头整治。全市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22处24355平方米。

黄石市分级全面建设“绿色矿山”

黄石市严格按生态立市的要求,按分级原则,推动全市积极建设县级、市级、国家级绿色矿山。

一是部署推进市县级绿色矿山建设。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通知》(黄五边三化办〔2014〕15号),部署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具体步骤,制定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明确考核与认定的程序,要求在2016年底前,全市除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外的所有应建矿山,市级绿色矿山建设达标率不低于30%,其他矿山均应达到县级绿色矿山标准。

二是出台了市级绿色矿山标准。印发了《黄石市绿色矿山建设标准》(黄五边三化办〔2014〕2号),该标准结合黄石市实际和特点,建立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企业社区和谐化为基本要求的考核指标体系。督促、指导大冶市、阳新县分别印发了《大冶市绿色矿山创建标准》、《阳新县采石企业综合整治创建绿色矿山实施意见》,为全面建设绿色矿山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今年组织7家矿山企业材料积极向上申报,经省厅组织会审筛选,向国土资源部推荐并获批2家,全市目前已有8家矿山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

2011,9,28《河南日报》第五版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促进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

近年来,淮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外部力量,培育内生动力,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外促内、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粮食主产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一、背景与思路

立足于产粮大县、旅游资源大县的实际,淮阳县委、县政府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发展新型工业为支撑点、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县情。淮阳县位于豫东黄淮平原,面积14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人均1.2亩;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1万人,辖21个乡镇(场),495个行政村。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4.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40.9:39.0:2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7元,城镇化率达到31.4%。

淮阳是国家粮、棉、油生产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养殖调出大县,绿色农业示范县。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65亿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5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350多公斤,是一个典型的产粮大县。淮阳还是一个旅游强县,文化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文化繁盛,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的创业建都之地和中华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传承几千年的太昊陵庙会,参会人数最多一天达到82.6万人次,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会人数最多的庙会”,成为一种圣灵而神奇的文化现象。同时,淮阳自然生态优美,拥有亚洲最大的环城湖——龙湖,面积1.6万亩,是杭州西湖的两倍多,被誉为“中原水城”。通过近些年的积累和发展,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县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5亿元。

(二)发展约束。作为粮食生产大县,淮阳县面临着既要保粮食、又要促发展的双重目标任务,同时也存在着种粮比较收益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弱的双重约束。由于种粮比较收益低,仅靠粮食增产既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农户增加收入的要求,目前粮食生产还主要靠“粮食生产+外出务工”的兼业型经营模式来维持,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构建起来。因此,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把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转化为粮农利益增进。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引导产粮大县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投入,以及传统农区发展上的“路径依赖”,产粮大县的工业化城镇 化进程缓慢,县域既缺乏强县的产业支撑,也少有富民的项目带动,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由此构成了发展的双重约束。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产粮大县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思路选择。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产粮大县克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实现粮食增产与加快发展的双重目标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淮阳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借助外部城镇化动力与培育内生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利用外部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县域外转移,缓解人口压力;二是抓住国家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有利政策环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结构升级;四是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强化县城和中心城镇带动,培育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口等生产要素产业集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粮食生产大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做法与成效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基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壮大县城和中心镇,构筑空间载体;着力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淮阳县委、县政府基于对县情的判断,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培育壮大县城和中心镇,构筑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关注改善民生,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其主要成效和做法表现在:

(一)粮食实现七年连增,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淮阳县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夏粮单产连续四年超千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全县小麦单产500.4公斤,总产5.57亿公斤,比2010年又增加了340万公斤。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生产核心区项目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体系,依托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依托曹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黄花菜特色种植、优良品种繁育、环保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三是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种养殖小区。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100多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芝麻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6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等。四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依托陈州华英、宏达脱水蔬菜公司、辉华粉业、金农实业等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20个。发挥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用,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全县农村土地流转20多万亩,单户经营200亩以上的达560多家。

(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近年来,淮阳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外部要素进入,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均高于周口市平均增长水平。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增速全市第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2%。一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利用朝祖会、荷花节、宗亲联谊会等活动,开展大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竞争力突出的产业转移项目,特别是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2010年引进项目70个,总投资44.48亿元。这些项目的投产,扩张了县域工业规模,增加了就业岗位。二是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鼓励企业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实行战略重 组。在广东联塑成功收购河南华林的基础上,先后促成中美矿业集团与淮阳金农实业公司、江苏永泰公司与淮阳华泰卫材公司、北京博瑞莱集团与平康电气公司、江苏中通机械公司与淮阳宏源传动件公司、安徽恒安集团与县棉纺织厂等企业的联合重组,盘活了经济存量,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按照“三集一转”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出台重点企业务工人员鼓励办法;整合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培训资源,实施 “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规划建设集小学、初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人口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保障产业聚集区发展需要,增强产业聚集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目前淮阳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88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安排就业近2万人,今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三)文化旅游业支撑作用不断强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淮阳县抓住建设省级文化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的难得机遇,充分挖掘利用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农业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有力地支撑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已达25.5亿元,同比增长26%。在文化

旅游产业的带动下,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高1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3.5个百分点,远快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一是构建大旅游格局。积极发掘淮阳文化生态旅游元素,整合资源,丰富景区,打造“一陵一湖一古城”为核心的主板块,建设寻根祭祖区、休闲度假区、民俗体验区三个功能区,开辟寻根游、生态游、休闲游、体验游四大类旅游线路,形成了“一主三区四大类”的文化旅游格局,与中原旅游圈实现了有机融入和对接发展。二是延伸旅游链条。依托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建设了城关东关、白楼庞庄2个省级旅游专业村,促使文化生态旅游业向乡镇和农村拓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业、餐饮业、娱乐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初步形成了“以游兴城、以游助农、以游促产”的发展局面。三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强化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周(口)淮(阳)一体化”,规划建设了行政新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集聚;坚持“三集中一疏散”,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向新区集中,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文化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疏散老城人口,改善老城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建设独具特色的伏羲文化景观群、龙湖生态观光园,打造环湖景观带,高标准建设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推进县城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转变为城市社区,促进村民转化为市民;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 7 固省级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创建成果,通过全国文明城验收,作为国家首批5个试点县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四)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民生水平不断改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落脚点,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全县人民分享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一是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淮阳是产粮大县、国家级扶贫县,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主要受体。2010年,淮阳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19.2亿元,其中,上级补助16.5亿元,缓解了产粮大县财政紧张的状况,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增加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强了县乡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二是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旅游带动和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2010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7万人次,占常年富余劳动力38万人的8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4977人,转移就业培训近4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三是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围绕创建教育强县,加强普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招本科上线总数、增长率、重点院校录取等多项指标均居周口市第一。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和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任务,活跃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全县农民参合率98.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初步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 覆盖。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城镇低保覆盖率达到了100%,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32个贫困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三、启示和思考

保证粮食安全,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城市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是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务实的选择。

(一)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等有效措施,实现连续7年粮食增产,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8.65亿公斤,粮食储备率高达40%。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将更趋尖锐,粮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就作为产粮大县的淮阳来看,除影响粮食生产的共性因素之外,制约粮食稳步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域范围内的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充分展开,难以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致使70%的人口滞留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打破,通过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缓慢。二是工业化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淮阳不可能置身事外,受之裹挟,无论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还是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都导致了土地需求的刚性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在劳务收入与土地收益的比较中,粮食生产很容易被放在次要位置。四是近年来的支农惠农政策对淮阳粮食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政策效应必然递减,如果国家不能持续增加粮食补贴,必将对粮食生产产生负面影响。鉴于产粮大县担负着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责任,国家除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分确保基本农田稳定外,还要对粮食主产区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对农产品主产区的补偿机制,改变“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的现象,调动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而粮食主产区本身则要在加快城镇化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兼容于一个统一的思路框架中,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二)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优化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过程。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非农占地就越少,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均非农占地就越多。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越高,人均占地越少。以淮阳为例,淮阳辖495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人口 规模大致在3000人左右,按当前淮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性别比测算,每村每年大致有15人盖房结婚,按每处住宅0.25亩计算,全县新建住宅用地用去1800多亩,大致1.2平方公里。而按城市一平方公里1万人的规划标准计算,相同人口大致占地0.7平方公里,两相比较,可以节省0.45平方公里。同时,人口规模居住不仅节约改善生活环境的成本,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和更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淮阳38万富余劳动力中转移出的32.7万劳动力,如果能够转化为市民,单位耕地劳动力承载量就会减少一半,从而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在全国范围内考虑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市民,融入城市社会,为产粮大县、人口大县的发展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作为粮食主产区本身,也要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

(三)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县,往往具有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矿产资源贫乏县相叠加的特征。这些特征又限制着非农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进而导致城镇化失去应有的产业支撑。首先,作为产粮大县,担当着保证粮食安全的责任,这种角色定位和区域分工不仅使这些地区推进工业化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而且还往往固化着农区的思维定势,对粮食生产形成依赖。其次作为财政穷县,又没 有经济能力来展开工业化项目的大规模建设;第三作为资源贫乏县,大型重化工项目难以布局。可以说这是目前大多数粮食主产区工业化过程尚未充分展开的主要原因。从淮阳的实践看,破解这一难题是从促进三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入手的。一是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经营格局逐步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农业递进,农业生产方式从产量型向品质效益型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向多元复合拓展,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综合服务延伸,把农业资源与加工业、文化旅游业有机耦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民富县的“根植式”内生发展之路。二是抓住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非农产业,走出一条“嵌入式”工业化发展路子。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较为强劲的产业支撑。

(四)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其综合承载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型城镇化能否引发挥领作用。尤其对粮食主产县来说,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全面推进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新型城镇化,也不能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为人口转移创造条件,又不能坐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推进新型城镇化。从淮阳的实践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来解决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如科学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与城 区融合发展,拉大城镇框架,拓展产业发展和吸引人口集聚的空间;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增加收入,同时扩大消费需求;优化配置公共资源,为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吸引人口集聚创造条件。推进周口淮阳一体化发展,加快更高层次更大领域的开发步伐。同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美化环境和精细化管理等,打造宜居城镇,增强吸引力。通过上述努力,淮阳县城不仅成为一个20平方公里和20万人的中等城市,而且在本区域内发挥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划:刘怀廉 策

划:朱夏炎

筹:赵铁军 张光辉

课题组组长:王永苏 欧继中 厚 实

成员:孙德中 耿德建 刘 云 郜俊玲 刘殿敏 刘玉梅 张天阵 李 力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新密样本

2011,8,31《河南日报》第五版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新密样本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撬动经济转型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

编者按: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为了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统战部开展了‚同心同行建中原‛活动,利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献计出力。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围绕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一主题,河南日报特邀请中原经济区研究会的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有关市县进行了重点调研。通过对全省几个不同发展类型市县发展道路的调研和解剖,大家深深感到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思路是符合河南现阶段发展实际的,几个市县的发展实践也说明,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些市县的经验和做法很有推广价值。为此,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这些调研报告,以供广大读者研究借鉴。

近年来,新密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科学规划,有效运作,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走在了我省的前列。近期我们深入到新密市进行调研,通过 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座谈交流,发现新密市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主要做法:突出“三高” 把握主题 发挥优势 分类推进

新密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万,辖1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一个风景区管委会,303个行政村。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391.5亿元,人均GDP达到48997元;

二、三次产业占比96.7%,城市化率48%;地方财政总收入29.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3元。在加速“三化”进程中,作为集经济发达县、郑州都市区郊区、资源型城市等基本特征于一体的新密市,既面临着由郑州郊县到郊区角色转变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实现转型与发展双重目标,是新密市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

基于此,新密市委市政府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上审视发展要求,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中考量发展方向,从构建郑州大都市区中谋划发展定位,调整发展思路,跳出原有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助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率先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突出“三高”,打造宜居新型农村社区。一是高起点规划。本着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的原则,按照结构合理、外观雅致、环境优美的要求,新密市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从村庄选 址布局到房屋建筑外观、从道路设计到绿化植被、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乃至工作生活半径等,都做了详尽规划和高水平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当前与长远、单体与总体、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高标准建设。按照“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要求,尊重群众意愿,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高标准新型农村社区。严格质量标准,严格监督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建设过程中由建设部门、专家、群众代表组成检测组,每月随机对建筑材料、建设房屋进行抽检,坚决保障质量。三是高功能配置。按照水、电、路、网相配套,功能、景观、生态相统一的要求,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便民超市、文化卫生、游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体现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发挥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经济基础好,政府财力较为充裕,民间资本较为雄厚,尤其是全市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处于煤矿沉陷区,可以享受到煤炭企业的包赔补偿。根据这些有利条件,新密市以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为契机,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帮扶的办法,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市财政列入预算资金6000万元,重点用于建设资金奖补。同时按照社区容纳户数,郑州市和新密财政分别按每户补贴5000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给予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选择“双强”党员担任 村支部书记,激励出资捐建,开展村企共建,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资新村建设,五年来“双强”支部书记和民企累计捐资7亿元。仅今年上半年,全市计划实施的28个项目村,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建成农民新居2363户,新修道路60.6公里,铺设排水管网6.6万米,建造游园13个,绿地12.4万平方米,完成农户“四改”1252户,环卫、亮化、美化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

(三)分类推进,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按照“城镇社区抓改造、煤矿沉陷区抓安居、贫困山区抓搬迁”的工作思路,新密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模式。一是推进合村并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为本的原则,对市区建成区以外、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内的村庄,整体合并到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这类模式目前有1400户6500人,将在年底全部得到安置,转为市民。二是推进合村并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资源,把中心镇周边相近的村庄,纳入到中心镇的规划中,一体化建设。如超化镇周围四个村3200户13500人统一合并、集中安置在新建社区中。三是推进合村并点。对于具备多村联建的村庄,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选择适当位置,实行联合建设;不具备多村联建的,按照相对集中、共享资源的要求,进行分片建设。如来集镇实行三村联建,2500户近万人统一安置集中居住和谐社区。四是推进移民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集中建设移民搬迁住宅区,把全市35个贫困村群众分期分批统一安置,彻底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对于景区特色村、历史文 化名村等,在不改变村庄原貌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整治。

(四)把握主题,切实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一是拓展新型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节约出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复垦,转为农耕用地;一部分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鼓励和引导入住新村的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三是修复生态环境。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加大煤炭沉陷区治理力度,使之复林、复草、复绿。加大对采石场、非煤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着力解决滥挖滥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问题,美化绿化环境。四是整治村容村貌。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行动,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为发展乡村游创造条件。

(五)加强领导,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机制。专门成立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所有乡镇积极参与,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督察,跟踪问效,全面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二、基本成效:城镇体系完善 产业转型升级 “三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显著。截至目 前,已实施项目村59个,涉及83个行政村,完成投资31亿元,建成农民新居1万多户。

(一)农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彻底改变了旧有的农村面貌,带来了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全面改善。改善了生活条件。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都统一配套建设了供水、供电、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和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优先对煤矿沉陷村村庄整合,促进了自然生态修复、荒坡废地整理,岳村镇在煤矿废弃地上规划建设了矿山遗址生态公园,扭转了过去因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率先在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工湿地,成为农村社区一道靓丽的景观。优化了人文环境。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配套建设了游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

(二)城镇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密市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与中心城区、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完善了城镇发展体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旧城改造、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扩展了中心城区、重点镇区和产业集聚区,构建了以城区为主体,超化、曲梁、来集、白寨等重点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增强。随着城市西区 开发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合村并城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空间得到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了产城融合,初步成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融城先导区。重点镇区的集聚能力提高。超化镇通过合村并镇,镇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由原来的4万人增加到7万人以上,镇区经济规模可望由目前的50亿元增加到近100亿元,建设形成了市级耐火材料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和高标准住宅区,成为新密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农村社区的集聚作用初步显现。目前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5000人以上,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延伸,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缓解了土地瓶颈约束。目前新密市已经实施的新型农村社区项目,预计可节约土地1.13万亩,节地率超过60%,大大增加了建设用地供给,为新型产业发展扩展了空间。带动了社会投资。新密市民间资本充裕,随着土地瓶颈缓解和市场需求扩大,投资环境改善,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2010年,新密市共引进郑州市境外资金69.3亿元,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7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据调查估算,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约1800万元,加上村民购房、装修、家具更新等消费支出,扩大了内需,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集聚。宋楼村结合新型社区建设,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耐材产业园区,将全村68家耐火材料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增强了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四)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居住方式的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催生了许多种养业大户,再加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复耕出来的土地一般都实行规模化种植,使新密市农业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高效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和都市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农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岳村镇王堂村在新村建设整理出土地的基础上,组建种植业合作社,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统一调整农业结构,集中种植冬桃、油桃、葡萄等高效林果产品,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高效林果种植基地。

三、启示与意义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生长点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点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点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工业化需要空间,农业现代化也需要空间,城镇本身发展就是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空间问题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上寻求突破。

新密市的探索告诉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既可以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延伸到农村,逐步形成大中城市为主导,县城、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又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还可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人均拥有资源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催生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加速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以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的转变为前提,但是作为一个后发省份,我们实际上很难等到各种条件完全成熟之后再来进行村庄整合。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往往需要倒因为果,以居住方式的改变来促进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这一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带来种种不适应,甚至是矛盾和冲突。新密市当然也不例外,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兴办农民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农民在不直接与土地结合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享受稳定的土地收益;同时根据地处丘陵地带和郑州市近郊区的特点,大力发展林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投资兴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入到合作社或农场打工,提高农民收入。这样就不仅化解了问题和冲突,而且通过这种化解,在不伤害农民作为一个小生产者利益的条件下,很“平滑”实现了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和土地分离,很“温和”地触动了小农经济的根基,转变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催生了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生产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地都在搞,但是当这种经营方式的调整与农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联动起来时,就会产生一种对小农经济“连根拔”的综合效应,可以说此举意义深远,值得认真关注和思考。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助推器”。当前,资源型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釜底抽薪”式的,由于资源的枯竭期是明确的,因此支撑该类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存续时间也是有限的,即支柱产业面临的不是可塑性比较强的升级改造问题,而是“更换”问题。所以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其他地区比,一是更加紧迫,二是转型的幅度更大、转型的弯更陡,需要对经济肌体进行一次整体性调整和更新,而一般来说在经济体内部又很难腾挪出这个空间,滋生出新的发展动力。所以资源型经济转型成为一个世界难题,发展经济学上专门有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叫“资源诅咒”,即资源丰富经济体依赖资源在经过最初的发展之后,由于摆脱不了过度依赖资源 的路径而最终陷入不发展的陷阱。

新密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针对这一问题,新密的实践是“借题发挥”,即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整体经济撬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在调查时我们深深感到,新密市委、市政府真正抓住了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的真谛,从这个点进行切入,通过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缓解建设用地短缺的瓶颈制约,引导和释放民间资本投资兴业,为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腾挪空间;通过扩大城镇发展空间、引导大批农民进城入镇集中居住,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等等,从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全方位结合和捆绑起来。

新密市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他们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成了对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当成了在科学发展理念下对各种要素的一次再配置,当成了促进经济转型的一次重要机遇。因而,不难预料,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新密市经济一定会产生一次大的新陈代谢,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全新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华丽转身,真正践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着力点”和“增长点”的重要论断,破解“资源诅咒”。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融合剂”。新型农村社区到底建成一个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在新密调查时我们注意到,尽管一些乡镇和 行政村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但是他们并没有全部推倒重建,不仅注意保留历史文化名村,而且对于一些具有典型乡村景观和美学价值的村庄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不仅关注新型农村社区的点上建设,而且通过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综合治理,着力保护、维持和塑造独特的“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就是在已经建成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农村社区,也保留着传统农业文明中一些很温馨的要素和成分。新密人有一句很自豪的口头禅:“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村民们不仅享受了现代化的便利,而且额外地享受着村集体的福利和关怀,尤其是享受着城里人无法企及的田园风光。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和我国近些年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深刻地诠释了人们心灵深处对田园生活和乡村文明的向往,诠释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和消费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萌发的返璞归真的情怀。作为后发国家后发地区,我们的城市化可能不会像发达国家那样走“先城市化、再逆城市化”的道路,很可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就熔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为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既是现代化的又带着温馨的乡土气息的“城市-乡村”文化景观。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进行悉心领悟和探索。

划:刘怀廉

筹:赵铁军 张光辉 课题组组长:欧继中

成员:陈贞权 孙德中 刘玉梅 李 力 耿德建 刘 云 郜俊玲 张天阵

第五篇: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2012年07月04日 08:47 来源:《河南日报》2012年06月29日 作者:杨凌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7

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组成的调研组,来我省就城镇化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这是继去年6月国家32个部委来豫调研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之后,国家有关部委再次对我省进行的一次集中调研。

“短短一年时间,两次大规模调研,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关注,这是国家对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高度认同,更是对河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充分肯定。”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

战略谋划 主动担当 顶层设计——

崛起路径更加清晰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构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构想。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发改委主动担当,去年以来抽调十多位博士和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组,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参与国务院《指导意见》起草工作,并集中力量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还与各市一起梳理思路,结合实际落实国家战略,找准自身发展切入点与突破口。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济源围绕城乡一体化、南阳围绕高效生态经济、商丘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濮阳围绕濮范台扶贫开发……各省辖市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示范市的方案都在抓紧研究制订中。

“通过参与规划编制和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对中原经济区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与各地一起梳理思路,对各地发展实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题组一位青年博士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中,找准自身工作定位,主动融入,不断增强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强化引领 突出主导 夯实基础——

“三化”推进更加协调

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走好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着眼于此,省发改委立足部门职能,充分发挥“总规划部、总参谋部、总协调部”的作用,不断提升谋划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走好“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内涵,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转变,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参与者。今年以来全省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18个,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1409个。目前,省政府已将新型农村社区全部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并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有效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更加注重产业支撑、就业为本,依城促产、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正在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郑州、洛阳等12个省辖市城市新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一批城市组团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必将成为驱动城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引擎。

结构调整、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铿锵而行。今年前5个月,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一半以上,已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仓廪实,天下安。据专家预测,今年我省夏粮产量有望实现“十连增”,中原大粮仓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经济运行作出新的贡献。而随着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的深入推进,河南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

加强运作 求实求效 务实发展——

项目带动更加有力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扩大投资、拉动增长、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都要具体落实到项目上。

今年以来,我省围绕项目建设,不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对接,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水平,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喜人态势。

河南煤化年产10万吨1.4丁二醇二期和聚四氢呋喃项目、中原数据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今年前5个月,全省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3150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9%,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占省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达43.9%。

更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下达我省建设资金89.79亿元,支持项目1338个,全年争取资金有望达到17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4个重大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数量居中部地区第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带来了更多的真金白银。”省发改委投资处有关负责人说。

下载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镇积极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

    白莲镇中心小学推进三化三改自查报告

    白莲镇中心小学推进“三化三改”工作自查报告 白莲镇中心小学积极落实教育局关于推进“三化三改”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全校教师召开了“三化三改”工作推进会。学校将把这项......

    “三到位”积极推进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工作“三到位” 一是宣传发动到位。组织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向干部明确机构改革对促进地税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区局班子加强走访,通过会议交流、个别谈心等......

    推进依法治镇 促进科学发展

    推进依法治镇 促进科学发展 同志们: 今天,召集大家在这里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县关于创建法治城市动员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我镇今后依法治镇工作,开展法......

    立足校情科学发展积极推进学校123

    立足校情 科学发展 积极推进学校“双高普九”工作 大源中心校“双高普九”工作自查报告 一、学校概况 大源中心校坐落于将乐县西北部较偏远的大源乡大源村,辖10村1场。现有九......

    三川镇积极推进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

    三川镇积极推进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 三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计生基层基础建设的要求,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投入资金20000余元),切实解......

    检察机关积极推进三办工作汇报

    在检察工作中创新性是很重要的,检察工作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对于检察干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努力推进三办工作的开展。通过创新发展来促进检察工作的发展......

    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进

    *镇县、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进县、镇人大换届选举已经拉开帷幕,*镇人大按照县委、县人大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周密部署,确保了县、镇人大换届选举各项工作依法、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