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时间:2019-05-15 13:4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第一篇: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我省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我们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做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纳入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精深加工、节能降耗、重组整合为着力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重点项目投资中的比重,发挥重点项目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业,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业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认真落实价格监管措施。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承载作用。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安置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四)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筑功能完善、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高效利用、承载能力强的资源环境保障,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标准严格、管理精细的质量保障。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发展民航业,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网和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和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发展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及受水城市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河南”。

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增加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好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着力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大力培养青年英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才增辉河南。

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质量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完善质量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营造诚信环境,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要严把包括食品在内的所有河南产品质量安全关,让广大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品牌是质量的结晶。要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工作品牌、科技品牌和服务品牌,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五)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开放是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不仅能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大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好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无水港。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内外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支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全社会的创新能量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源泉能够充分涌流。

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资本、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财税、投资等体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民营经济是中原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敢闯善创、爱拼会赢、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们走过了辉煌的昨天。沿着这条路子持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韩志全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国贸系10商1班)

摘 要:中原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完善中原经济区发展模式,对于推进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化”的内涵,并且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主要举措,包括:加速工业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Study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re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Han zhiquan(10 CB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ShengDa College of Economic & Trade Management)Abstract: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CPER)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update the pattern of CPER development and eve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ever, “Three Modernization” of CPER still faces many difficulties.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ree Modernization”.After analysi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principal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CPER's “Three Modernization” ,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encouraging sustainable growth for the enterprises;impel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PER cities' group, speeding urbanization steps;carr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area of grain production.Key words: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new industri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原经济区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于2011年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入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近年来,中原经济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 1

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

一、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

(一)“三化”的基本概念

“三化”,是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二)“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城镇化努力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现代城镇体系,县域经济发展获得内涵动力,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具有中原特色,以中原城市群紧密层为核心增长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布局,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显然,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增长点,是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好三个问题:①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保障体系的有效对接;②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政府负责基础设施 2

建设资金,政府、集体和社会力量解决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集体和个人负担住宅建设资金,必要时政府可适当补贴;③改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社会秩序和文化环境。如果人口单纯、大量向城镇转移,既会促生各种城市病,也会加剧“三农”难题,既使得农民工难以“市民化”,也使得农村出现“空壳化”,不仅“三化”难以协调,还可能造成“三损”。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三化”协调发展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现从乡村到城镇空间转移的同时,真正实现从农民工到市民的全面转化,切实促进农业发达、农村兴旺和农民幸福。生活在城镇和乡村的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都应该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都应该得到保证,市民与村民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三化”协调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人在城、乡的全面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1、农业的发展和积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农村工业化是城市工业化扩散而来的做法。中国工业对农业的依赖性更强,表现在其最初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土地等依赖农业提供,农村工业产品的市场也大多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好坏,不仅从“原料”供应上直接影响农村工业发展,而且从“市场”上间接影响农村工业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工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2、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没有农村工业化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它们依托的是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的大规模经营;而在我国条件下,大部分地区(除少数大型国营农场外)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总产多而人均产品少,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下,农业商品率低,农业人口多且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等;同时,城市基本工业化未能带来农业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农村工业化为前提。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更准确地说,农业现代化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在工业化强力支撑下的我国农业必然要走上现代化之路,必然要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确保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二者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手段和路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城镇化是农业现代的有力依托

一是城镇化能够为农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是要使农业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集约化经营,而城镇数量远远大于大中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较低,这无疑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二是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和资金积累,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提供保障,工业品投入的有效增长,将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只有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城市能够为农村生产出足够的农业投入品,农业的装备条件才能得到改善,农业实现现代化才成为可能;三是发展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2、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首要条件

一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小城镇形成的先决条件。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意味着它为非农产业提供农业剩余产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城镇化的催化剂,农业生产产业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方式的调整,一方面必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体系、农业外贸体系、第三产业等综合性经济转化;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调整也必然造成社会关系的变革;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农业现代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化进程加快,需要补充大批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扩大了城镇劳动力来源和商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城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满足城镇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

1、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持,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存在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浪潮,直至实现城镇化。城镇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镇化比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时,城镇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

2、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普遍认为,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对工业化也有促进作用。首先,当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土地,由农业转向工业、服 4

务业等非农产业;这又导致原先分散居住在广大农村的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镇集聚,使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次,城镇化过程,不仅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完善,而且使高素质人才、资金、科技创新等有利于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要素向城市集聚,推动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城镇化进程是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我国城镇化发展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除了受到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外,也受到工业化等的影响,其城镇化水平应该和工业化等因素相协调。工业化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将生产中心与商业贸易中心聚集于城镇,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镇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因此,可以认为工业化启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要以工业化为主导,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加快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工业化,才能有更多的工业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农村为城镇、“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化、城镇化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业、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城市就失去了支撑;反之,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三、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不断探索“三化”的有效发展模式,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稳步推进、逐步上升的态势。“三化”协调发展大致经历了启动、发展、深入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三化”协调发展开始酝酿和启动,在工业化的主导下,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二)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原经济区围绕“工农业相互促进”发展方针,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三)深入阶段(2002年至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战略下,中原经济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道路,“三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实现了经济总量规模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三化”互动增强,逐步协调发展。

总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为“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已经形成。然而,由于“三化”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当前“三化”发展的协调程度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偏低,“三化”协调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中原经济区“三化”失衡

1、传统二元体制约束下的“三化”失衡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及其户籍、产业、价格、土地、资金、就业、社保、教育等制度体系安排,导致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阻碍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二者共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这是造成我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突出、“三化”失衡的根本原因。

2、新时期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约束下的“三化”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在人口大国和经济“紧运行”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多年来处于高积累、高投入、高速度、较低质量与效益的经济运行状态。这种仍然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表现,是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比较粗放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及其导致的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片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协调。

3、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源于工业化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物流、餐饮、旅馆等服务体系的需求,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通过向城镇转移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所以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落后,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关联产业少,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附加值低。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加工、转化、流通、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民未能完全分享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经营利润,农业的比较利益仍然不高。

5、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多重阻力

中原经济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流;二是工业产业升级压力比较大。能源原材料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这一工业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成为新的产业支撑。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由于长期的强力开发,部分地表和浅部查明资源已逐渐枯竭,后备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四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总体产能过剩、单个企业规模小等问题。

(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在发展中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1、在工业化发展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市场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等,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收益低。

2、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尽管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仍然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一体化面临体制障碍等问题突出。

3、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业基础仍不牢固,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呈正相关比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化发展呈负相关比例。主要困境表现为工业化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关联弱,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重等;城镇化发展滞后,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尚不能充分发挥城镇化的拉动效应,城镇化率过低的瓶颈已经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提高;“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化发展滞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五、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速工业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产品结构及其企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和工业有机融合,并以服务业为 7

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阶段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二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三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优先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继续稳步提升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壮大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优化城市和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发展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让更多群众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有健康发展的农业产业支撑,因此,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一是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坚持不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升经济作物和高效蔬菜、园艺产品生产水平;积极扶持畜牧业、水产业发展,推进畜牧产业一体化。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逐步形成种苗、农机、水利、动植物保护、农副产品流通、信息和法律等农业服务产业。要把农业建成既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又能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推动“三化”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安排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生态空间布局,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保证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单行本).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2 欧继中.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定位.河南日报,2010-10-O8(4).

3 杨春雨.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河南商报,2003-05-27(3). 4 田爱梅.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09(1).5 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等.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现代农业科技,2008(12).6 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田.统计与决策,2010(10).7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经济研究,2010(4).8 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0(5).[9] 王发曾.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7). [10]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经济地理,2010(12).

[11] 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经济地理,2007(6). [12]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解读中原经济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l1. [13]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20l1(6). [14] 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地理,2005(6).

[15]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J],中州学刊,2011(3).

第三篇: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 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在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内容。中原地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推动中原地区农业现代化,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大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在不牺牲农业(主要是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在中国的发展版图中属于相对落后的区域,这一区域一方面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所以不能不把农业发展,尤其是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这一区域又是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的区域,发展的压力尤其是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压力很大,发展水平上不去,居民收入上不去,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目的、对不起广大群众,也会拖全国现代化的后腿,推迟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时间,而仅仅依靠农业、依靠粮食生产又是无法达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之目标的。要达到致富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必然要增加土地占用。所以,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保农业、保粮食、保耕地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就是努力在不牺牲农业(主要是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与主要标志

1.什么是三化?

所谓 “三化 ”,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是指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小生产的过程,是由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一般指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民向城镇转移并融入城镇的过程,是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和农民、农村不断减少的过程,是由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向以城镇为主体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过程。

2.“三化”之间的关系

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强调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 是加快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工业化, 才能有更多的工业产品和

先进技术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 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农村为城镇、“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 才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业化、城镇化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业、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城市就失去了支撑;反之, 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 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3.什么叫“三化”协调发展

“三化 ”协调就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 ”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约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城镇提供食物、原料等基础供给,工业为农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资料,为城镇提供产业支撑,城镇为工业的集聚集约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等等。“三化 ”协调的总目标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具体目标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就是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反过来,也不能走一条牺牲工业化城镇化的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中原经济区的构想首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走好“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所谓“三化”协调发展, 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 统筹解决, 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 应着重处理好农业尤其是粮食稳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又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既不能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为代价发展工业化、城镇化, 又不允许以迟延工业化、城镇化为代价发展粮食生产, 要把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 建立在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协调推进的基础上。

4.“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 在全国也具有示范性。”三化”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城镇为依托的发展方针, 其中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是”三化” 协调发展的关键, 其核心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特点是农业的工业化。针对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劳动力大省的实际, 工业化过程必须是能够吸收大量劳动的过程, 如果工业化过程不是大量吸收劳动的过程, 这个时候工业化很容易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割裂开, 就不能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主导城镇产业的发展;主导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在城镇落户, 实现城镇人口、产业的集聚, 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 农村居住用地的减少, 还能够增加数量可观的可耕地, 这样就从根本上增强中原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近年来, 尽管党和政府实行了许多诸如“多予、少取、放活”以及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使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较可以看出, 农民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据《河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1990 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为2.2 : 1, 1995 年为2.72 :1, 2001 年扩大为2.92 : 1, 2002 年又扩大为3.1 :1, 2004 年和200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 :1 和3.22 : 1, 2009 年扩大到3.3 :1。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 : 1 的水平。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多

河南省人多地少, 2009 年人均耕地面积0.08hm2, 不少地方在0.04 hm2 以下, 再加上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但近几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外出就业人数较大幅度减少。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 2009 年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3 200 万人, 仅转移输出2155 万人, 尚有1 045 万人有待转移, 而且每年还要新增100 万人。由于河南非农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所以非公有经济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大批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 由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加上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性障碍较多, 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 缺乏有效组织支持等短期内无法消除的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落后, 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一般为3.5 :1, 河南省仅为0.9 :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链条短, 关联产业少,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 附加值低。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加工、转化、流通、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农民未能完全分享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经营利润, 农业的比较利益仍然不高。目前, 全省通过产业化经营组织并引导了600 万户农民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占农村总户数的30% , 尚有2/ 3 以上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就处于产业化组织之中的农户来说, 这些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是比较低的。虽然有“公司+ 农户”、“市场+ 农户”等组织形式, 但从总体上讲, 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松散型居多, 而紧密型较少。这些组织自身发展程度也不高, 加之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相应的管理手段, 一些产业化组织难以发挥“组织农户”的作用。

3.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源于工业化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物流、餐饮、旅馆等服务体系的需求, 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也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河南的工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 但河南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又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第一农业大省, 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通过向城镇转移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所以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已成为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

4.城镇产业集聚度不高

近年来, 河南省农村工业发展较快, 但也出现了农村工业分散化与城镇化

要求企业相对集中的矛盾。现阶段河南省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基本上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格局。这种工业生产方式, 由于没有形成聚集效应, 因而使农村的社区结构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根本性改变, 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分工与服务行业也并没有随着农村工业产值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发展, 直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 必须调整工业化战略, 使农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集中, 不断扩大城镇规模, 提高城镇产业集聚度, 以加快河南省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三、怎么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 ”协调

“三化 ”协调分两个层次,一个是 “三化 ”本身,就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个就是 “三化 ”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建设中原经济区,彰显河南特色,要在加快 “三化 ”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 “三化 ”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大局上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工作措施上突出吸引产业转移,突出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民首先是农民工转市民和农村土地整治,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在汇报和宣传上突出 “三化 ”协调,突出粮食生产核心区,突出耕地保护和和宜农地复耕。

第一,要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坚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2000年以来,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 1%,说明工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据首要地位,短期内不可能被第三产业替代,河南不可能绕过工业带动阶段直接进入城镇化和服务业带动阶段。“十二五 ”期间应继续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促进工业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建立健全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机制,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继续发展那些有市场、有基础、有比较优势、污染较轻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把统筹城乡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尽快做大做强郑州都市区和其他省辖市,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非农产业有基础前景好的重点镇。要调整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把城镇化改为城市化,正确理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扩大现有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规模为主,以增加城市数量为辅,更加重视发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尽可能促进非农产业和农民向大中城市集中,非农产业和人口能够集中到郑州都市区的,就不要去其他省辖市,能集中到省辖市的,就不要分散到县级市和县城,能够集中到县城的,就不要分散到乡镇,以获得尽可能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以争取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第三,把农民工转市民工程和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三化协调的重点来抓,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和农村土地整治的持续稳妥推进。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关系的把握上,要在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把农民向 城镇转移作为解决“三农 ”问题的战略重点来抓,把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上,把解决多数农民民生问题的大方向定在农民进城非农就业上,积极鼓励、帮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市民,融入城市社会。要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办

法是把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而不是在农村就地改善。

第四,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减少农民、耕地集中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城乡合理分工,把发展非农产业的重点放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以发展农业为主,慎提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树立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的指导思想,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支农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以支农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推进农业结构升级,以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现代化。

第五,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有利于中原崛起为标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有益文化,用先进文化改造、提升中原文化,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利创新的先进文化,要按这样的要求来改造、提升、重构中原文化。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日前,《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颁布,这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对全国也具有示范意义。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地位,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农业,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中州学刊2011/03

[2]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11/06

[3] 王永苏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4] 杨春雨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河南日报2003/05

[5] 欧继中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定位河南日报2010/10

[6] 吴敬琏中原经济区理应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日报2010/09

[7] 朱孟洲打牢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河南日报2010/08

第四篇:深刻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意义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化协调发展的征文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化协调发展的征文 深刻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意义

实实在在干好本职工作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近期《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颁布,这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可谓是千载难逢,时不我待。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正成为各级各部门思考的热点,并都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力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任务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过程。其主要内容是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市民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显然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新型升级,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利于改变城镇化滞后局面,构建“三化”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到以城镇为引领的转变;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坚持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地位这个核心,实现“三化同步”协调科学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实现优化布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切入点,扎实稳妥,量力而行;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实现开放合作的统一,形成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保障“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面临重大而艰巨任务。一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二要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要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人口有序转弱,产城融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四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五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三化”协调的制度保障体系,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按照“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瞄准“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抓着机遇,务实创新,全面增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形成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才能确保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取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同步推进的伟大成效,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三化”的目标,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责任是具体的,总是体现在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之中。司法战线肩负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份努力,也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化”建设息息相关。都无疑是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支持。所以我们务必要深入学习理解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意见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家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部署上来,统一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厅局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立足监狱实际,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从本职工作中找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结合点,看到闪光点,在监狱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五篇: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加快中原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2012年07月04日 08:47 来源:《河南日报》2012年06月29日 作者:杨凌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7

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组成的调研组,来我省就城镇化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这是继去年6月国家32个部委来豫调研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之后,国家有关部委再次对我省进行的一次集中调研。

“短短一年时间,两次大规模调研,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关注,这是国家对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高度认同,更是对河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充分肯定。”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

战略谋划 主动担当 顶层设计——

崛起路径更加清晰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构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构想。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发改委主动担当,去年以来抽调十多位博士和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组,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参与国务院《指导意见》起草工作,并集中力量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郑州航空经济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还与各市一起梳理思路,结合实际落实国家战略,找准自身发展切入点与突破口。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济源围绕城乡一体化、南阳围绕高效生态经济、商丘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濮阳围绕濮范台扶贫开发……各省辖市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示范市的方案都在抓紧研究制订中。

“通过参与规划编制和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对中原经济区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与各地一起梳理思路,对各地发展实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题组一位青年博士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中,找准自身工作定位,主动融入,不断增强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强化引领 突出主导 夯实基础——

“三化”推进更加协调

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走好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着眼于此,省发改委立足部门职能,充分发挥“总规划部、总参谋部、总协调部”的作用,不断提升谋划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走好“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内涵,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转变,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参与者。今年以来全省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18个,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1409个。目前,省政府已将新型农村社区全部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并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有效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更加注重产业支撑、就业为本,依城促产、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正在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郑州、洛阳等12个省辖市城市新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一批城市组团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必将成为驱动城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引擎。

结构调整、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铿锵而行。今年前5个月,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一半以上,已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仓廪实,天下安。据专家预测,今年我省夏粮产量有望实现“十连增”,中原大粮仓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经济运行作出新的贡献。而随着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的深入推进,河南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

加强运作 求实求效 务实发展——

项目带动更加有力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扩大投资、拉动增长、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都要具体落实到项目上。

今年以来,我省围绕项目建设,不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对接,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水平,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喜人态势。

河南煤化年产10万吨1.4丁二醇二期和聚四氢呋喃项目、中原数据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今年前5个月,全省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3150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9%,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占省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达43.9%。

更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下达我省建设资金89.79亿元,支持项目1338个,全年争取资金有望达到17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4个重大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数量居中部地区第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带来了更多的真金白银。”省发改委投资处有关负责人说。

下载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