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19-05-13 22: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篇: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经管学院

摘要:2011年对中部地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中原经济区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纲要,同时也纳入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从经济学观点来看,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手段,全力支持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探索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同时也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关键字:财政政策,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促进中部崛起,大力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牢牢抓住的发展主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逐渐显露,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间的失衡,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此次推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则试图在二者间找到平衡。要做到“三化”协调,一是同步,二是相互促进。城镇化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空间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工业化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输送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基本要素和工业原材料,奠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实现包容性增长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全局意义上,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探索对其利益内生矛盾化解的切点,对于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示范作用。从这一点来讲,政府所起的作用就十分关键了,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切实认清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现实难度、机会成本、巨大的正外部效应以及经济区的自身条件,发挥财税政策在机制创新、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和解决复杂矛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区域、层级间的“区别对待”弹性和“针对性”调控力度,切实增强农业生产在资源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落实好统筹补偿机制,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被视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人口大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缩影的中原经济区,必须认识到难点在于“三农”上:农民收入低、地方财政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农业基础也不够稳固、农村生产力较落后等等。必须覆盖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原地区作为传统农区,既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又要完善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既要实现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要服务服从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利益,确保粮食高产稳产增产。因此,“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展示的将是多对利益共赢的局面,将充分体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示范效应。

“三化”协调发展,化解“两难”矛盾,实现包容性增长,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其正外部性受益范围远远超过本区域,从国家高度,更应发挥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多种政府调控手段,注意从中央政府层面鼓励和支持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正外部性。

1.化解“两难”矛盾、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合理发挥政府作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从根本上仍然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但是,面对“三化”协调发展中的矛盾交织、利益冲突,市场机制很难承担起相应的重任,特别是面对明显的经济负外部性领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重任很难有所作为。“三化”进程中如果由市场机制选择,农业生产在“两难”矛盾的解决中无法自然摆脱弱势地位。因而,政府的推动与调控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其着力点在于做好“三化”顶层规划,统筹协调时间空间上,的资源配置;增强农业在资源竞争中的优势,形成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

2.“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需要国家层面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示范“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挑战大于机遇。中原经济区的农业人口比重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重,“两难”矛盾更突出,农业弱势地位更明显,工业化、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所承载的带动、提升、支持的任务更艰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增产的机会成本高昂。同时,要注意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受益范围的巨大外溢性。中原经济区对于“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探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宝贵经验,既有路径、模式上的示范意义,又实现了中国12%人口的小康目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社会经济外部性的正面意义深远而巨大。综合考虑“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难度、机会成本、巨大正外部性以及中原经济区的自身条件,必须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才可能顺利完成这项伟大探索。

3.财税政策要提供财力、打造机制,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和利益补偿合理化。财税政策是政府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天然特点决定了其有助于发挥机制创新、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雪中送炭和解决复杂矛盾的作用。我国已有的区域规划经验表明,在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类型之间、社会群体之间,采取财税政策的“区别对待”和“针对性”调控,非常有助于实现统筹补偿,促进利益上的整体均衡。从中原经济区的角度,化解“两难”矛盾,促进三化协调,财税政策尤其要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优惠政策倾斜,更多关注对农业的扶持、对粮食生产的利益补偿、对大量农业人口转移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等。

第二篇: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韩志全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国贸系10商1班)

摘 要:中原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完善中原经济区发展模式,对于推进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化”的内涵,并且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主要举措,包括:加速工业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Study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re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Han zhiquan(10 CB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ShengDa College of Economic & Trade Management)Abstract: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CPER)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update the pattern of CPER development and eve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ever, “Three Modernization” of CPER still faces many difficulties.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ree Modernization”.After analysi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principal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CPER's “Three Modernization” ,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encouraging sustainable growth for the enterprises;impel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PER cities' group, speeding urbanization steps;carr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area of grain production.Key words: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new industri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原经济区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于2011年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入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近年来,中原经济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 1

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

一、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

(一)“三化”的基本概念

“三化”,是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二)“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城镇化努力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现代城镇体系,县域经济发展获得内涵动力,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具有中原特色,以中原城市群紧密层为核心增长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布局,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显然,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增长点,是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好三个问题:①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保障体系的有效对接;②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政府负责基础设施 2

建设资金,政府、集体和社会力量解决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集体和个人负担住宅建设资金,必要时政府可适当补贴;③改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社会秩序和文化环境。如果人口单纯、大量向城镇转移,既会促生各种城市病,也会加剧“三农”难题,既使得农民工难以“市民化”,也使得农村出现“空壳化”,不仅“三化”难以协调,还可能造成“三损”。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三化”协调发展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现从乡村到城镇空间转移的同时,真正实现从农民工到市民的全面转化,切实促进农业发达、农村兴旺和农民幸福。生活在城镇和乡村的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都应该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都应该得到保证,市民与村民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三化”协调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人在城、乡的全面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1、农业的发展和积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农村工业化是城市工业化扩散而来的做法。中国工业对农业的依赖性更强,表现在其最初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土地等依赖农业提供,农村工业产品的市场也大多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好坏,不仅从“原料”供应上直接影响农村工业发展,而且从“市场”上间接影响农村工业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工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2、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没有农村工业化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它们依托的是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的大规模经营;而在我国条件下,大部分地区(除少数大型国营农场外)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总产多而人均产品少,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下,农业商品率低,农业人口多且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等;同时,城市基本工业化未能带来农业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农村工业化为前提。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更准确地说,农业现代化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在工业化强力支撑下的我国农业必然要走上现代化之路,必然要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确保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二者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手段和路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城镇化是农业现代的有力依托

一是城镇化能够为农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是要使农业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集约化经营,而城镇数量远远大于大中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较低,这无疑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二是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和资金积累,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提供保障,工业品投入的有效增长,将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只有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城市能够为农村生产出足够的农业投入品,农业的装备条件才能得到改善,农业实现现代化才成为可能;三是发展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2、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首要条件

一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小城镇形成的先决条件。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意味着它为非农产业提供农业剩余产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城镇化的催化剂,农业生产产业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方式的调整,一方面必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体系、农业外贸体系、第三产业等综合性经济转化;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调整也必然造成社会关系的变革;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农业现代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化进程加快,需要补充大批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扩大了城镇劳动力来源和商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城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满足城镇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

1、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持,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存在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浪潮,直至实现城镇化。城镇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镇化比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时,城镇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

2、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普遍认为,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对工业化也有促进作用。首先,当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土地,由农业转向工业、服 4

务业等非农产业;这又导致原先分散居住在广大农村的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镇集聚,使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次,城镇化过程,不仅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完善,而且使高素质人才、资金、科技创新等有利于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要素向城市集聚,推动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城镇化进程是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我国城镇化发展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除了受到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外,也受到工业化等的影响,其城镇化水平应该和工业化等因素相协调。工业化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将生产中心与商业贸易中心聚集于城镇,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镇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因此,可以认为工业化启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要以工业化为主导,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加快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工业化,才能有更多的工业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农村为城镇、“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化、城镇化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业、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城市就失去了支撑;反之,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三、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不断探索“三化”的有效发展模式,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稳步推进、逐步上升的态势。“三化”协调发展大致经历了启动、发展、深入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三化”协调发展开始酝酿和启动,在工业化的主导下,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二)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原经济区围绕“工农业相互促进”发展方针,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三)深入阶段(2002年至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战略下,中原经济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道路,“三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实现了经济总量规模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三化”互动增强,逐步协调发展。

总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为“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已经形成。然而,由于“三化”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当前“三化”发展的协调程度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偏低,“三化”协调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中原经济区“三化”失衡

1、传统二元体制约束下的“三化”失衡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及其户籍、产业、价格、土地、资金、就业、社保、教育等制度体系安排,导致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阻碍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二者共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这是造成我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突出、“三化”失衡的根本原因。

2、新时期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约束下的“三化”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在人口大国和经济“紧运行”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多年来处于高积累、高投入、高速度、较低质量与效益的经济运行状态。这种仍然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表现,是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比较粗放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及其导致的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片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协调。

3、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源于工业化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物流、餐饮、旅馆等服务体系的需求,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通过向城镇转移实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所以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落后,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关联产业少,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附加值低。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加工、转化、流通、消费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民未能完全分享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经营利润,农业的比较利益仍然不高。

5、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多重阻力

中原经济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流;二是工业产业升级压力比较大。能源原材料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这一工业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成为新的产业支撑。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由于长期的强力开发,部分地表和浅部查明资源已逐渐枯竭,后备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四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总体产能过剩、单个企业规模小等问题。

(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在发展中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1、在工业化发展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市场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等,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收益低。

2、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尽管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仍然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一体化面临体制障碍等问题突出。

3、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业基础仍不牢固,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呈正相关比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化发展呈负相关比例。主要困境表现为工业化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关联弱,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重等;城镇化发展滞后,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尚不能充分发挥城镇化的拉动效应,城镇化率过低的瓶颈已经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提高;“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化发展滞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五、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速工业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产品结构及其企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和工业有机融合,并以服务业为 7

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阶段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二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三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优先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继续稳步提升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壮大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优化城市和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发展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让更多群众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有健康发展的农业产业支撑,因此,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一是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坚持不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升经济作物和高效蔬菜、园艺产品生产水平;积极扶持畜牧业、水产业发展,推进畜牧产业一体化。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逐步形成种苗、农机、水利、动植物保护、农副产品流通、信息和法律等农业服务产业。要把农业建成既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又能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推动“三化”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安排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生态空间布局,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保证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单行本).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2 欧继中.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定位.河南日报,2010-10-O8(4).

3 杨春雨.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河南商报,2003-05-27(3). 4 田爱梅.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09(1).5 文中平、陈耀明、徐国祥等.用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现代农业科技,2008(12).6 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田.统计与决策,2010(10).7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经济研究,2010(4).8 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0(5).[9] 王发曾.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7). [10]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经济地理,2010(12).

[11] 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经济地理,2007(6). [12]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解读中原经济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l1. [13]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20l1(6). [14] 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地理,2005(6).

[15]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J],中州学刊,2011(3).

第三篇:深刻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意义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化协调发展的征文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化协调发展的征文 深刻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意义

实实在在干好本职工作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近期《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颁布,这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可谓是千载难逢,时不我待。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正成为各级各部门思考的热点,并都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力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任务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过程。其主要内容是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市民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显然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新型升级,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利于改变城镇化滞后局面,构建“三化”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到以城镇为引领的转变;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坚持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地位这个核心,实现“三化同步”协调科学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实现优化布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切入点,扎实稳妥,量力而行;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实现开放合作的统一,形成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保障“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面临重大而艰巨任务。一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二要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要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人口有序转弱,产城融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四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五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三化”协调的制度保障体系,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按照“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瞄准“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抓着机遇,务实创新,全面增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形成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才能确保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取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同步推进的伟大成效,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三化”的目标,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责任是具体的,总是体现在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之中。司法战线肩负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份努力,也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化”建设息息相关。都无疑是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支持。所以我们务必要深入学习理解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意见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家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部署上来,统一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厅局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立足监狱实际,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从本职工作中找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结合点,看到闪光点,在监狱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四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领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努力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必然

(三)中原经济区具有独特优势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嵋起和河南振兴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立足的战略定位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应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三、明确发展态势和主体功能优化中原经济区战略布局

(一)明确中原经济区总体发展态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明确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格局,促进资源空间配置合理高效

四、构建“十大战略支撑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新跨越

(一)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构建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打造东融西拓、服务全国的战略大通道

(五)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

(七)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八)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统一思想,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二)持续运作,围绕项目推进各项工作

(三)先行先试,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四)转变职能,营造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优良环境

(五)联动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六)加强领导,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五篇: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简介

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简介

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是由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联盟、中共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河南省分会、河南省华豫新农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人民团体,为了在伟大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希望河南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鼓舞下,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为准绳,以中共河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全面推进作用经济区建设”为指针,联合和调动一切海内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服务,而组建的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跨行业协作组织(联盟)。

下载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原经济区建设感悟(5篇范文)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积极推动“十二五”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步伐的重要时刻,我想结合学习心得和本职工作谈三个方面的感想: 一、......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心 得 体 会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全省现在18个省辖市,158县。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17位;总人口9768万,占全国7.5%。中原经济区是......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摘要: 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在化结合起来,......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

    建设中原经济区谱写河南新篇章

    建设中原经济区谱写河南新篇章 【热点追踪】 1.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涵盖河南、河北、山西、安 徽、山东等五省三十市两县一区。规划明确了这个占......

    学习中原经济区建设意见心得

    以和谐社区为己任、为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二班 庄爽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原崛起的龙头地位、......

    开封警方--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

    开封警方--“零事故”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让整个中原地区在未来中国经济布局......

    开封警方--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

    开封警方--“零事故”护航中原经济区建设 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将迎来新的发 展阶段。加速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让整个中原地区在未来中国经济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