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时间:2019-05-14 04: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第一篇: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来源:红旗文稿 2014年02月12日11:58 收藏 打印 字号

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总书记在今年考察海南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的是最深刻的道理。“三农”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抓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抓手,则是走好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提出并践行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理念,正表明中国已坚定决心,要走出一条避免重蹈国外城市化建设中反复发生的“城市病”覆辙的新路。这条新路,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深刻的城市化运动,堪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宏大的城市化运动,成功与否,不仅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世界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坚持“就地城镇化”理念,对破解“离土不离乡”问题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有益经验,值得重视。

一、城镇化的基点在县域小城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究竟以哪里为基点?国外通常的办法,即转移出来的农民向大城市聚集,这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吗?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踏上了澄迈调研之途。

在和澄迈县领导座谈时,围绕城镇化问题,大家热烈讨论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讨论了习总书记今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思涛对总书记的这些思想高度认同、心得很深。他对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一定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把农民都往大城市赶,转移出来的农民,还是要按照“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就地安置,不然,走国外过度城市化的老路,必然导致国外那种“城市病”,一边是萧条败落的乡村,一边是富人区与贫民窟并存的畸形大城市,人满为患、治安不宁、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经济、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的成本和代价难以预计。

澄迈县、镇两级领导形成共识,认为,从澄迈的实际情况看,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澄迈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上,这些小城镇是城乡的连接点,有利于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如果以这些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农民就可以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思路下,澄迈人理顺了城镇化发展思路,即: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或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合作,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馆、放心菜园、果园采摘、劳动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中从事非农生产人员的比例,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为促进“就地城镇化”,澄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澄迈县历史悠久,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海南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23年历史,是西汉时期海南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遍布县域各地。位于金江镇美榔村的美榔双塔建于元朝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老城镇的罗驿村,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火山岩建造的古村落,自南宋1256年建村延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海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古村;该村走出了一位古云南丽江的知府,他返乡后,依照丽江古城样式再建了古罗驿村,罗驿村堪称海南的丽江城。澄迈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入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城乡统筹,有力带动了这些古村落及周边的发展。如今,像美榔村和罗驿村这样古朴天成的美景,每天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目前,澄迈正在实施对这些古村落集中连片整治修复的工程,并筹划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亮点。

位于澄迈县北部的福山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是种植咖啡的理想基地,也是海南省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当地农民以传统方式种植和炒制的中粒咖啡为咖啡上品,享誉海内外。澄迈以咖啡为抓手,打造咖啡文化,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这一我国首家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风情镇项目,总体规划范围约76平方公里,集世界咖啡种植文化观赏、咖啡交易中心、世界咖啡口岸、咖啡制作观摩品尝区、陶艺制作创意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今年1—10月,来到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品咖啡的游客约有89万人次,省外游客25万人次,境外游客 10万人次。咖啡文化风情镇的建立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周边村庄的“就地城镇化”进程。例如,毗邻的向阳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村庄与咖啡文化风情镇一体融合,环境优美,风韵独特,游人如织,多种产业和家庭旅游收入可观,68户村民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很高的城镇化生活。

在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同时,澄迈还打造了台湾风情小镇、欧洲文化风情小镇、地中海文化风情小镇等,这些风情小镇各具特色,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文明、富裕。这些小镇将用小火车连通,小镇及周边的村庄,连片形成就地城镇化的美丽风景,使澄迈成为海南新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澄迈县旅游接待人数1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4%;旅游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147.5%。

澄迈就地建设小城镇,既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依托这些小城镇发展起了专业市场、特色市场,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澄迈已重点打造出三条“美丽乡村”带,以此为纽带,计划串连县域内的村、镇、开发区和农场,使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之间,形成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空间格局。按照计划,澄迈到2015年要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并力争到2018年,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就地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旺盛需求,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的统筹方案。

二、关键是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人往哪里去,也就是转移出来的农民,如何留得住,有保障,生活好,也是调研组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就地城镇化”问题,说到底是使人就地“转型”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新的产业承接兜底,使惯于务农的农民,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转型为新产业的自食其力者,从而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澄迈的实践令我们鼓舞。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正是注重产业带动和支撑,帮助传统农民转型。“以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让“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可经营的商业品牌”,这是澄迈的雄心壮志。为此,澄迈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发展新型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在《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中,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很多。比如,发展新型农业。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重点培植特色农业、包装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彩色农业、外向型农业。以澄迈火山岩红土地罕见富含微量元素硒为亮点,建设“开心”农场,开展消遣性农事活动,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设施,即将土地作细致切割,每块农田占地 0.1—0.2 亩,由周边市县游客和外地游客认领种植,也可以由当地农民有偿代为种植,成熟瓜果由地块所有者自由支配。再如,发展特色林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种植珍贵树种或果树,在三条“美丽乡村”带上打造出一批咖啡村、福橙村、槟榔村、椰林村、花梨木村、沉香村等。又如,发展长寿产业。借助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品牌,开发长寿康体休闲项目、长寿康体休闲旅游线路、老人用品和富硒保健品等。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养老中心、敬老中心设施建设,等等。

根据“以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原则,澄迈持续加强农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2009年至今,坚持“围绕品牌抓农业”工作思路,把注册商标与品牌打造作为农产品销售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商标品牌做精做强,努力走出“打造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品牌发展之路。经过4年“商标富农”探索实践,累计有效注册涉农商标1033件,其中著名商标18件,成功打造福山咖啡、澄迈福橙、澄迈福牛等一系列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澄迈的沙土地瓜、福牛、白莲鹅等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示范点已全省开花,成为广大海南农户的致富法宝;福山咖啡、福橙等也成为澄迈周边市县农民的摇钱树。由此形成的整个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成功吸纳了大量转移出来的农民,“旧式”农民在转移中成功转型,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切实推动农业现代化,并将特色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新型农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带动,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好产业承接这篇大文章,以多种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正是澄迈的成功之道。

同时,澄迈注重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例如,澄迈积极打造海南生态科技新城,开出了一片新天地。海南生态科技新城走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新城内建设农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既为新城提供服务配套,又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对原土地上的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成立服务公司吸纳农民就业;为下一代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成为新城重要的后备人力资源。目前,园区凭借日渐凸显的环境、政策及服务三大优势,吸引了包括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印度NIIT集团、浪潮、惠普、东软、中软、长城信息、久其软件、展创光电等294家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数字医疗、地理信息、旅游信息化、物联网应用、高端电子制造、服务外包以及动漫创意等七大业务板块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快速形成。2011年园区实现产值33.9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和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65亿元,今年将努力实现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力争容纳4-5万软件工程人员,向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目标迈进。位于澄迈的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也令人振奋,这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飞机机窗玻璃和高铁车窗玻璃的国有控股企业,填补了国内玻璃生产的重大空白,就是这样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其物流、包装、检测、运输等业务,也为吸纳当地农民转型就业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硬指标

据统计,201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2.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5%,两者相差17.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城里的人,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公共服务方面,并未真正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处于被城市边缘化的状态。因此,调研组认为,是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就地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就地城镇化”后,农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有没有一个可以评估的指标,是调研组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以明确地说,澄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有这样的硬指标的,澄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统筹建设,并将之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前提。

澄迈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并持之以恒地抓“8+2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建设、电信服务、金融服务8个方面,以及富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个工程),作为澄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

“8+2民生工程”覆盖澄迈全县城乡,并注重向“三农”倾斜,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

率先全省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从2010年秋季起,将“三免二补”升级为“三免四补”,即免除十二年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助学生作业本费、职校和中技学生生活费、住宿贫困生生活费、贫困生助学金;

率先全省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目标,2012年,全县投入1179万元建设142家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3.7%,医疗健康信息化项目全面实施,建成了连接177家村卫生室、20家乡镇卫生院、3家县级医疗机构以及卫生局的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健康信息化网络,创造了农村卫生试点改革县镇村一体化的“澄迈健康模式”;

率先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农村“两场一室”(标准篮球、排球场,文化室)覆盖所有行政村和5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

率先全省实行分散供养和社会供养相结合的养老体制机制,对建省后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全支付,同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老年生活保障补助。此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新农合参合率99.8%,城镇居民养老参保率99.6%,新农保参保率95.6%。60周岁以上人口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最近,当地又把100—104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800元/月,105—109岁老人长寿生活补贴费提高至1000元/月,110岁以上老人长寿补助提高至1500元/月;

率先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从2010年起,在全县11镇、177个村(居)实施推进宽带村村通工程,2012年继续投入2380万元,加快实施工程进展, 有线宽带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和半数以上自然村(463个),基本实现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乡全覆盖;

率先全国实现金融便民服务延伸到所有行政村,截至目前,累计安装823部POS机(刷卡消费终端),发放借记卡8万多张,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47项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直接划入补贴对象,惠及8万多户农民;等等。

同时,澄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注重新能源(生物质能源、风电等)、绿色建筑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乡村基础建设上的应用,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作为产业运营资本,以“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治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立足对“绿色崛起”的正确理解,澄迈扎实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思路保护生态,狠抓以生态林业、生态海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家园、生态人生为内容的“八项工程”,强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注重在乡村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产业,以加强农村“造血功能”,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推动农民致富。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示范典型。

目前,澄迈人均预期寿命77.79岁,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4.77岁、6.59岁;百岁以上老人215人,占总人口的38.05/10万,超出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存活百岁老人7/10万、7.5/10万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澄迈广泛开展创建亲老敬老活动,帮老助老、敬老爱老蔚为风气。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问题。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的荣誉,不仅是澄迈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力证明,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标志。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澄迈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和实践,无疑是符合中央城乡一体化建设总布局精神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

第二篇: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占地面积72.1平方公里,全镇共有32611口人,2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1707亩。2009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6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60元。近年来,润城镇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位一体”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把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立足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1、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建设新村。润城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商贸重镇、文化大镇,也是全市名闻遐迩的经济强镇、煤炭大镇。该镇煤炭资源丰富,最多的时候有大小14座煤矿,是该镇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煤炭的开采为该镇经济繁荣和群众就业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地面塌陷、房屋开裂、水土流失、耕地受损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由于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质灾害,致使大夫街、李街、西冯街、何庄、大安头、西尧、东山等7个行政村2409户近万名群众的耕地和住宅受到影响,经多方专家论证,这7个村庄已不适宜居住。为彻底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安居问题,2006年,润城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托中心集镇选地,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开始建设洎水新村,逐步实现7个村的整体移民搬迁。

一是选址让老百姓拥护。为了让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7个村的老百姓搬得放心、迁得顺心,该镇精心选址洎水,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赢得了群众的一致拥护。《水经注》说,沁河流经润城段叫洎水。洎水新村位于沁河岸边的润城镇镇区润阳湖畔,山环水抱,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宜人居住,是润城镇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新村占地675亩,其中住宅用地359亩,可建89栋高标准住宅楼,占总面积的55%;学校、医院、供热、供水、供气等公共设施及商业区136亩,占总面积的20.5%;绿化率达36%。新村第一期工程投资

2.1亿元,建筑面积12万m2,其中住宅楼24栋740套,公共建筑6栋。目前500户已乔迁新居,预计新村在今年年末入住户将增至900多户,总人口达到3500人。整体工程竣工后,可入住3000余户,总人口将达到1万余人。

二是新房建设让老百姓受惠。故土难离,是老百姓传统的恋乡情结。为了让老百姓高兴称心地移民搬迁,该镇大胆探索土地置换宅基地换房的搬迁模式,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搬迁政策。为此,润城镇政府聘请相关中介评估机构对搬迁户的旧房进行评估,按相应的结构类型参照有关文件,确定了合适的造价。据统计,搬迁户安置用房的实际平均价为1327元/平方米,而洎水新村成本造价平均为1498元/平方米。通过新旧房折抵,做到了搬迁户中有80%的不出钱,10%的少出钱,另外10%的还要得钱。由于事先考虑周到,搬迁措施得当,搬迁用户相当满意。

三是新村居住让老百姓满意。本着把洎水新村打造成精品工程的出发点,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高起点高标准、设施配套与资源共享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完善其服务功能。目前已投资17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9000平方米的晋城最好、全省一流的卫生院,接治病人2万例,最大限度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投资5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全省一流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中心设立了七站八所、电力电讯邮政等2

5家服务单位、38个服务窗口,可办事项达到86项,实现了“只进一家门,办妥百件事”的便民宗旨,自2009年5月运行至今已接待群众27000余人,办理事项25689项,最大限度解决了百姓办事难的问题。同时还修建了敬老院、商业超市、多功能活动中心和体育场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娱乐场所。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

2、尊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涵盖城镇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心村处于“镇”与“村”之间,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润城镇确定了“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城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除了由于受地质灾害影响的7个村整体搬迁和围绕镇区连片建设的6个村外,剩余的16个村,经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确立了屯城、上伏、望川、上庄、河头等5个村为中心村。该镇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对位于润端线出口往沁水方向的包括5个中心村在内的10个村进行整体整治改造,主要包括村庄整体风格定位;大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墙面改造整体着色;破烂不堪临时建筑的拆迁;垃圾堆的治理以及下水道的铺设安装等。预计今年投资将达3400万元,努力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同向发展,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新农村集群带、小城镇板块。中心村连片改造和建设可吸纳周边小村庄的居民前来定居,人口规模可达到10000余人,从而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人口和村庄的集聚功能充分发挥。

3、尊重村庄聚落方式,积极推进镇村共建一体化发展。根据《润城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镇党委、政府将润城、刘善、王家庄、柏沟、王村等六个村纳入“镇村共建”规划区,突出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河中、河在绿中”的“北国江南”特色化小城镇,加速推进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力争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占地节约、设施集约、特色明显的新农村。为此,该镇先后投资上亿元,对这些村进行了整体规划。现在村村都有街道、休闲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卫生所、学校和环卫所;村村都实现了通路、通车、通水、通电、通讯。其中,王家庄和柏沟两个村实现了数字电视户户通;屯城、柏沟等村近3000户用上了煤层气清洁能源。

二、主要成效

1、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润城镇通过新村、中心村、镇村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人口集聚、住房集中、产业集群的特色小城镇,大大拓展了中心集镇的发展空间,强化了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宽了群众的就业面。润城特色小城镇建设使中心镇和新农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产业辐射效应明显,就业创业空间显现。润城镇区总面积已由原先的6.4平方公里扩展为现在的14.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万余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全镇70%的人口能够共享镇区的优越环境,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城镇区域空间的扩展和人口的积聚大大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使润城成为群众安居的乐土、能人创业的宝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与此同时,润城镇利用人口积聚的优势,多渠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一是政府买单的全民就业培训工程。政府和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意愿,根据群众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进行针对性地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市劳动局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目前已投资60余万元,培训人数300人次,其中95%经过培训的人员已分别走上就业和创业的岗位。二是“增智提能”工程。由政府牵头,组织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以及民营企业家到

浙江台州、温州永康、义乌等地进行驻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结对子、开思路、寻商机、上项目。三是“借船出海”的异地拓展工程。针对有能力、有实力、愿意创业的党员干部,由党委政府搭桥牵线到南方挂职,交朋友、取真经、架桥梁、办实体。通过这三项工程的落实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全镇的就业难题,使积聚后的人员有活干、有钱赚。

2、增强了集聚功效,优化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润城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形成了以煤、冶炼、铸造、新型建材、特色农业以及旅游服务业等为主的产业集群。一是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润城村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特色种植已见成效;农业开发工程成效明显,上伏、下伏、屯城、望川4个村完成投资400万元,开发治理土地5500亩,完成土壤改良1100亩,亩增收入150元,干果经济林发展已初见成效。二是以煤炭、冶炼、铸造和新型建材为主的第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该镇现有12家铸造企业积极与外商联手,不断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其中力新锁件与浙江客商联手打通了俄罗斯销售市场,经济效益明显;洎鑫水泥百万吨技改工程已经开工,同时该公司携手清华、武汉大学研发水泥液体、粉状添加剂课题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200万元。三是以现代旅游、服务、娱乐、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洎水新村商业一条街30间商铺已各有其主;润城村在沁河大道旁投资修建的200余间商铺,其中50间也投入运营,为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之路。

3、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润城镇通过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潜在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一是抓住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天官王府、天坛山、砥洎城、东岳庙都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观,开发潜力巨大,就业空间广阔。近年来润城镇围绕这些资源,通过适当的注入资金、引进资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方法,及时盘活这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传统优势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编织、手工制作等项目是润城镇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传统的特色手工加工等产业正在升级改造,新的制作项目正在引进,已成为广大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三是充分发挥本地的交通优势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润城镇历史上就是一个客商云集、商品荟萃的商贸重镇,发展现代物流基础雄厚,条件充分。近几年随着特色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已成为山区特色产品外销和城镇商品销售的中转站。同时该镇又是文化大镇,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特色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开发,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潜能正在迸发。

三、几点启示

润城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其独特的思路,短短几年,中心村连片建设成效明显,镇村一体化建设颇具特色,新村建设独具匠心。目前看来,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他们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实践精神无疑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新农村建设要和中心集镇的建设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润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和中心集镇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集镇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中心,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中心集镇,乡镇

所在地与行政村所在地融为一体,且乡镇所在地行政村都是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根本不可能与中心集镇建设相分离,中心集镇建设好了也更容易示范带动周边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心集镇也是建设新农村。中心集镇作为一个区域中心,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基础和服务的载体。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和中心集镇的集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重点地支持中心集镇的发展,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镇区、村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垃圾处理、卫生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中心村连片建设、镇村一体化建设,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中心集镇扩大就业、集聚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使中心集镇更有效地发挥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我市部分乡镇的部分村庄均不同程度承受着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开裂等地质灾害影响,借鉴润城新农村建设模式,移民并村、建设新村无疑是今后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

2、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城乡一体化,镇村联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突出重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把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一体、镇村联动发展。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提高规划水平,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进城后享有同城待遇。润城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同步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实现了城镇和农村的无缝对接、联动发展。

3、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模式多样。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既要有所借鉴,又要因地制宜,既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我市6个县市区共有74个乡镇2200多个行政村,而每个乡镇、每个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资源禀赋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盲目照搬,急于求成。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和体现农民意愿,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敌。选择致富的方式,确定发展的产业,政府需要的是引导、是服务、是政策的激励,讲究的是工作方法、是措施办法。把农民的利益和意愿放在首位,农民才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关键。

4、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持续推进。润城镇在制定新农村规划时,立足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适度超前,搞好镇村接合部的建设,分层次逐步推进,优先发展中心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我市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管理要立足于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和动态性,既根据自身发展潜力,也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防止生活环境恶化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把城镇建设目标与特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既要为当代人着想,又要为后代人造福,把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工业”,促进“循环经济”,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列入规划。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

稳妥地推进各阶段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的加速器。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选择。小城镇与农村具有较密切的空间联系,在产业集聚、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镇又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辐射源。反过来,新农村建设又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筑农村新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篇:农民市民化 就地城镇化——河南以新型农村社区引领城镇化侧记

农民市民化就地城镇化

——河南以新型农村社区引领城镇化侧记

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低,一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近年来,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探索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农民上楼 “巴掌村”变身新社区

七月酷暑,洛阳市寇店镇李家村。空调里吹出阵阵凉风,74岁的赵铁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喝着茶水,一边看着电视。‚我家以前住的是石棉瓦房子,现在这套新房134平方米,是村里建的新型农村社区,每平方米600多块钱,一套房子只要七八万块钱。‛赵铁银说,‚和以前比,新小区干净,安全,还方便,水、电、煤气、网络啥都有。‛

赵铁银所说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的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新型农村居住区。作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战略基点,正逐步在河南全省进行推广,这也成为河南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

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彻底告别了生活环境的脏乱差,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

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相轩说,山区居住分散,很多都是几百人的‚巴掌村‛,如果个个都要通自来水、天然气,配医院、建学校,根本不可能,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干了快30年的支书,就是想让全村人过上城市生活,现在这个梦终于实现了。‛李相轩说。

产业支撑 腰包跟着鼓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同地区尽管模式不同,但都注意因地制宜,把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与社区建设衔接起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使得‚上楼‛后的农民不但住得高了,收入也高了,腰包也鼓了。

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社区坐落在群山环抱间,山水相映,如诗如画。坐在自家的两层小楼里,66岁的殷生告诉记者:‚新家比以前方便不说了,主要是离旅游景区近,有条件开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俺儿子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回来了,就在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在当初规划时,东竹园社区就注意依托周边景点,打造农家乐新民居,根据游客需求设计不同的房舍,包括休闲养生接待、中高档接待,以及商业区和游乐区,购房农户根据自家经济实力选购。目前,已有26户农家乐开业,从业人员82人。

长葛市古佛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正在建设中。因为当地拥有多家肉制品和面制品加工企业,按照规划,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部分将建设果蔬加工基地和养殖基地,其余复耕为基本农田。此外,村庄原有耕地也将全部流转,作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社区劳动力既可选择

在基地从事农业生产,也可在培训后进入企业。

许昌市市委书记李亚表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而是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突破了过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单向支农强农模式。

确权发证 从“输血”到“造血”

5月30日上午,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居民石金遂,拿着刚用房产证抵押贷到的16万元贷款,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下好了,俺的家庭旅馆可以办起来了。‛

石金遂2010年搬进新农村社区。2012年4月初,他和社区的其他20户农民一起,领到了由舞钢市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土地使用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获准以农房房产证抵押贷款。

当地土地和房管部门有关人员介绍,和农民自建住宅相比,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房因为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精确确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合法手续,且用途明确,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完全符合办理‚双证‛的条件。

舞钢市市委书记高永华说,多年来,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住宅,由于得不到产权证明而只具有居住功能,是真正的‚不动产‛,而给农房发放‚双证‛就是要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血‛、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舞钢市农村信用社主任党胜利介绍,农房‚双证‛发放的一个月内,该社区以房产证抵押,从当地农信社获取的农户融资授信额度已

达1600万元,与‚双证‛发放前相比,增长了4倍还多。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实质就是以城镇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最终让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表面的居住环境改善之外,最重要的是产业支撑和对新建住房的确权发证,这种‘造血’手法将使城镇化进程更有后劲,更具有可持续性。‛

河南省委政研室工业处处长吕五权表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条件的地方等不得,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急不得,必须结合实际因势利导,把推进力度、节奏和群众的接受能力统一起来。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南全省已经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近万个,启动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400个左右。

(新华社记者张兴军)

第四篇:建设美丽乡村 引领乡风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引领乡风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引领乡风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富裕,不仅是洁净,乡风文明,邻里和谐、彬彬有礼,才是宜居乡村。近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揉合在一起,整合力量,整体推进,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引导农民努力构建乡风文明的精神家园,倾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品牌,并以此为引领,推动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优化设计规划引领美丽乡村

XX年,全省“绿满荆楚”试点项目落户我镇。镇委、镇政府抢抓机遇,谋定而动,坚持抓好顶层设计,从高处起点,从大处着笔,统筹谋划,统一推进,把绿色乡村工程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盘子中谋篇布局,确定以***、***、***、***、***等5个村为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全镇美丽乡村建设。并组织试点村主要负责人赴江苏高淳、吴中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拓宽思路,提升境界,涵养崇优尚 美的精神品位。请上海清境集团派出精英团队,实地勘察地形物貌,借鉴江浙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作法,结合我镇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貌,精心编制了《***镇绿色乡村建设规划》。规划以感悟田园乡村文化、构筑乡村绿色梦想为主题,在试点区域内着力打造“八卦桔林区、名人故居区、风水村落区、梯田竹林区、民间工艺区”和串联多个村落的邻里休闲互动散步道的“五区一带”,实施十大工程,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在***村的***湾、***村的***、***村的***……,随意走进这些充满浓郁乡村气息的自然村落,都会沉醉于眼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之中。宽敞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道路两旁新植的香樟、栾树等景观林木舒枝展叶,生机盎然;竹树掩映之下的一幢幢小楼,一色的青砖黛瓦,斗拱飞檐,全是按“民国风情”特色改造而成;门前花园、绿色斑块倒映在清澈见底的门口塘里,与水面上的“人工浮岛”相映成趣;孩子们三五成群,正在村前小广场的儿童娱乐器材上嬉妈玩耍……。村庄净了、绿了、亮了、美了,从大伯、大娘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上足以看出群众的顺心、放心和舒心。今年,我们又乘势而上,将王家岗、李家湾、范家岗3个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示范效应。

环境塑形新风引领美丽乡村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村庄的文明变化,最先的突破口同样是村容村貌。

***村的日间照料中心,由50多米的仿古廊道导引而入。廊道的天花板上绘着精美的二十四孝图和书画作品“仰头至孝”,王家岗村人的传统美德,如今成了最新的风景。

***的山墙上,昔日满眼的“牛皮癣”广告墙变成了靓丽精美的“文化墙”。“农民画”画的是“家庭和睦人增寿,老少健康合家欢”,“笑脸墙”展示的是“种田不交税,上学免学费,看病有农合,物资真实惠”的幸福生活。

邻里互动散步道旁,矗立着一根根如华表般精美的标识杆,“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和”等传统文化元素篆刻在标识杆上,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

***的一溜空地上,安放着24节令墩,“立春”、“雨水”……,相关的节令常识都彩绘在上,让人们重拾日渐淡忘的24节气,适时提醒人们按季节安排农事,依时令调节生活。

“我孙子昨天非要给我洗脚,说是跟墙上的娃娃学的”。龙老汉得意地和同伴闲聊。“以前到了忙时,满湾到处堆满草堆,现在村子这么漂亮,谁都不好意思乱堆了”。保洁员***赞不绝口。

几年来的环境整治功到自然成,全镇26个村村容村貌 变化巨大,农民不仅从整治中提升了生活质量,更明显的变化是从村庄环境的变化中,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塑造了村美业兴民富的新气象。XX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7976元,同比分别增长22.4%和23.2%,道德润物,新风植根美丽乡村

外化于形,更需内化于心。

近年来,我镇流行着“四多四少”新气象:活动健身的人多了,烧香迷信的人少了;关心集体事情的人多了,发牢骚讲怪话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打牌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多了,争争吵吵邻里纠纷少了。“四多四少”新风背后有一套润物无声的法则。几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是:硬说教不如巧润物,送文化不如“种文化”。

彰显红色文化,以党的创始人,革命烈士***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全省红色旅游景区,新建占地180亩的“两园一区”公园景观,修通了1200米红色旅游公路。依托故居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烈士事迹展览和历史场景重现等,加强红色文化熏陶。

彰显乡土文化,成立“农民诗歌协会”、“孝亲协会”、“腰鼓队”、“舞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健身娱乐活动,把风俗民情融入到文化大院、文化礼堂建设,让农村道 德建设植根乡土,广接地气。

彰显文明新风,在全镇连续10年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酿造了浓厚的争星夺星氛围。全镇8187户,已创建十星级农户3718户,占总户数的45.4%,其他各类星户遍布全镇,同时广泛开展“评家风”、“评村风”活动,在“孝亲”、“明德”上深下功夫,评选身边的“微典型”,为凡人善举立传,让农民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感受文明的新力量。

就是这套深挖特色,因地制宜的办法,使我镇26个文化礼堂和11个文化大院成为了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让文明新风接上芬芳地气,让乡村群众共建文明,共襄盛举。

第五篇:时政热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时政热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汕头公务员招聘考试网:汕头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毕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览历史,我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既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又迎来了全面、广泛、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变革,形成了以建成美丽中国为核心的全新治理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充分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福全体农民的坚强决心。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要建设美丽农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大自然中的

汕头中公教育

网址:shantou.offcn.com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还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不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结果导致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盐碱化、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和培植果蔬业、林茶业、竹木业、中药材业和特色养殖业等,并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文化展演、健身娱乐、民宿服务、农家餐饮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优化村镇布局。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村落零散分布、居民点多面大、宅基地闲置和“空心村”等现象,必须采用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村镇布局的途径加以解决。要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产业结构等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对村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与水利布局的系统规划编排,科学划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与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活居住与生态环境等空间结构,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田园格局,以此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

改善安居条件。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大力改善安居条件,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村组合并、异地搬迁、新建居民点等方式,引导农民从零星分散向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并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此外,还要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保留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的传统建筑与民居特色,实现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培育文明乡风。文明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温馨、和谐、美好的农家村镇。我们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汕头中公教育

网址:shantou.offcn.com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共同建设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汕头中公教育shantou.offcn.com

网址:

下载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2013-01-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

    海淀试点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

    海淀试点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 2011年12月20日 10:14明年,海淀香山地区将启动综合环境整治,现有的民居将变身家庭旅馆,既满足游客居住和农民增收需求,又不破坏......

    通过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通过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2013-2-26 5:25:56来源: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6日 16 版)现在搞城镇化遇到一个矛盾,大城市的就业机会......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建设美丽和谐乡村

    三、加强宣传,倡导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美丽乡村建设

    东亭乡美好乡村建设经验及基本做法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07 11:47:01 阅读次数:3707 一、基本情况 广德县东亭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接壤,面积 98平方公......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蜜源植物种植相结合,让生态更美,精准扶贫路更宽的提案 案由:我县扶贫攻坚已到决战阶段,极大部分贫困户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老弱病残多,劳动力欠缺......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牢记宗旨服务百姓 ———记富裕县忠厚乡农乐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农乐村坐落于富裕县忠厚乡北部,北临讷河,东接依安,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339户,1495人,有党员23名。全村......

    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文化强乡 自开展“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主题教育以来,上下学习讨论的热情高涨。开展这场教育活动事关肥东经济的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的根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