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
袁中果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由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基于新的环境,把握好现在,着眼于未来,共同研究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已经得到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信息技术方面富有创意与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小学到中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缺失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只有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而小学和初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只能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教学。该纲要对各个学段都默认为零起点,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所以,尽管高中阶段有了课程标准,但具体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并尽快行动。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其中IT(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体系中。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并对5~16周岁学生在不同阶段的ICT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教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质量需要提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教学实施能力上的不足。教育部鼓励一纲多本,鼓励在教材编写上有所创新,市面上因此出现了上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这原本是好事,但这些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内容重复严重;有些是由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执笔,其课堂实施对教师的要求颇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整合与文化,削弱了知识与技能,使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活动,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更严重的问题是,各地在教材选用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往往由地方教委指定教材的版本,学校和一线教师没有选择权。高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之间还有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必修模块之外,还有五个选修模块。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在理想状态下,各高中校开齐五个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提供咨询和正确的引导。实际上,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实施情况都很不理想。据我们对北京地区的十几所示范校所做的调查,多数高中都没有开齐五门选修课,在选课形式上,多数高中都是由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机房、设备等指定开设课程,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教师讲课,就喜欢上网和打游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了,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教师若还是按老一套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另外,年轻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关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几年,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非高考科目,困难还是机遇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我国针对高中课程做出的幅度较大的一次改革。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不能十分匹配,各高中校最大的任务与目标还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高考中出现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依旧较高,而对于高考中没有出现的科目,学校则关注较少。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后者,这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它也为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不好信息技术课提供了借口。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失望,相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教师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一些新的教法,实践一些新的理念,不会触动学校的高考成绩,来自学校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开设得有特色了,学校还会大力支持,因为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号慢慢过渡到了行动,信息技术课如果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树起一面旗帜,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吗?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思想上先把自己的学科边缘化了。其实,很多校领导的观念早已经转变过来了,反而是有些一线教师还留有旧观念,主动把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了。比如人大附中的校领导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都要强调,任何统考科目都不允许占用非统考科目的课时,非统考科目也绝不能把课时让给统考科目,否则双方教师都要接受处分。北京市也已经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全市统一会考科目,学生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会考,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不难发现,不管是从制度保障上,还是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存环境都在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兴趣与知识,哪个更重要
近几年来,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被媒体推到领导办公桌和公众面前之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思考和研究变革,许多改革派的校长都在尝试变革。如,北大附中王铮校长与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力推的选课制与走班制,在北京地区已经引发一大批校长深入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革模式。不管是山东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还是上海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管是选课制,还是走班制,其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潜能,为学生展示各方面的能力提供舞台。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因为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没有被调动起来,灌输知识的努力将收效甚微。我在多年带学生参加机器人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与平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常常到晚上10点还不想离开实验室。兴趣是创新之源,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全面发展,还是突出特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智能上都表现突出,但总会有一两种智能表现突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特长所在,并重点发展学生该方面的智能,让学生把勤用在发挥特长上,而不是用来补拙。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程序设计,说明他们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潜质,有些学生喜欢图形、图像设计,说明他们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潜质。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后,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要适当降低,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精力不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或送到对口的高校实验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翱翔计划”为中学生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在这些重点实验室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果信息技术明年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成为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预言,未来的高考模式肯定要发生变化。有一种改革模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科目,除了必考科目,可选科目里会出现信息技术等现在高考模式中没有的科目。另一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或英国的A-Level课程。学生报考一流的大学,必须修一些与所选专业相关的先修课程。信息技术会是一个先修课程门类,相应学分会逐步得到大学认可。未来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会成为改革与尝试的热点,现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些高校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准备联合为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设十几门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近十年来每年为学生开设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的十几门,这些选修课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我们正争取让它们获得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学分认可。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产生创新成果较多的领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将成为优先改革与尝试的科目,其学科地位、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将得到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迎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做好准备。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召开
[本刊讯]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7月22日—24日在美丽的江南名镇浙江省金华市召开。
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小学骨干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业知名刊物的代表近300人参会。与会代表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就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热点、难点等论题开展深入研讨。
其中,专题研讨环节围绕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问题、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开发现状、新学习技术研究等内容展开,会上,代表们就各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会议的部分学术成果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
第二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9期P24-26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同仁和教育管理者们面对,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由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基于新的环境,把握好现在,着眼于未来,共同研究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得到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信息技术方面富有创意与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从小学到中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缺失。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有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而小学和初中没有课程标准。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只能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对各个学段都是默认零起点,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学段之间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所以高中阶段虽然有了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点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并尽快行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其中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中。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在ICT课程中,对5-16周岁不同阶段学生的ICT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收程度的差异及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而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了。
第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质量需要提升。
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师资力量差距较大,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教学实施能力上的不足。教育部相关文件鼓励一纲多本,在教材编写上创新,市面上出现了上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这是好事,但这些教材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内容重复严重,有一些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执笔,教材的课堂实施对老师的要求颇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整合与文化,削弱了知识与技能,使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活动,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各地在教材选用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往往地方教委指定了教材的版本,学校和一线教师没有选择权。
第三,高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信息技术必修课之外,还有五门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在理想状态下,各高中校开齐五个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提供咨询和正确的引导。实际上这一点很难实施,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实施的都不理想。曾经对北京地区的十几所示范校做过调查,多数高中都没有开齐五门选修课,也没有实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北京景山学校在学生选课方面实施的较好,人大附中基本开足了所有的选修模块。在选课形式上,多数高中都是老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机房、设备等,指定开设课程,而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第四,信息技术课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老师讲课,就喜欢上网和打游戏。这在信息技术课上可能是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了,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并且学生的兴趣广泛,学生个体之间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老师还是按一套老教案实施教学,显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对老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不同的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还要划分几个起点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实施不同的方案和目标。这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挑战,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不但要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常常看到老教师在讲VB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时候,还用十几年前讲QBASIC时的案例,这个显然不合适。每一门程序设计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案例与练习必须体现出语言的特色与优势。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师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近几年,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新的希望。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关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再配以必要的课堂管理技能,课堂效果必然会获得改善。北京地区,北大附中李东梅老师,在课堂实施方面做的很好,其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非高考科目,困难还是机遇?
国家的教育改革已经尝试和探索了很多年,但改革的步子和幅度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模式与结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的变革需要从一个稳定的结构过渡到另外一个更优的稳定结构,不能产生混乱与倒退。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很多的考察,吸取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教育经验和做法,属于针对高中课程做出的幅度较大的一次改革。
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的课程标准不能十分匹配,各高中校最大的任务与目标还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高考中出现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较高,高考中没出现的科目,学校关注较少。而信息技术属于后者,学校关注较少的科目,这是高中信息课程开设不理想的一个原因,也为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不好信息技术课提供了借口。信息技术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失望,相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老师如果在自己课堂上探索一些新的教法,体验一些新的理念,也不会触动学校的高考成绩,来自学校的压力也会小的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有特色了,学校还会大力支持,因为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号慢慢过度到课堂,信息技术课如果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树立起一面旗帜,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啊。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思想上先把自己的学科边缘化了。其实有很多学校领导的观念早已经转变过来了,反而是有些一线教师还是原来的观念,把信息技术学课边缘化了。比如人大附中的校领导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都要强调,任何统考科目都不允许占用非统考科目的课时,非统考科目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艺术等,非统考科目也绝不能把课时让给统考科目,否则双方教师都要接受处分。北京市也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市统一会考科目,高中学生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会考,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信息技术教育不管是从制度保障上,还是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上,都在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
兴趣与知识哪个更重要?
近几年来,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被媒体推到领导的办公桌和公众面前之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思考和研究变革,许多改革派的校长都在尝试变革,如北大附中王铮校长与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力推的选课制与走班制,在北京地区已经引发一大批的校长在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革模式。但是,不管是山东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还是上海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管是选课制,还是走班制,其核心目标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潜能,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展示提供舞台。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没有调动起来,灌输的知识收效甚微。我在多年带学生做机器人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感兴趣,老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与平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常常晚上活动到十点还不想离开实验室。兴趣是创新之源,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全面发展还是突出特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七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智能方面都表现突出,但正常的人总会有一种智能表现突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不能
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所在,并重点发展学生这方面的智能,要让学生把勤用在发挥特长生,而不是用来补拙。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程序设计,说明这些学生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潜质,有些学生喜欢图形、图像设计,说明这些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潜质。教师发现学生智能倾向后,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要降低,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精力不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或送到对口的高校实验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翱翔计划为中学生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在这些重点实验室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果信息技术明年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标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式下,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成为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预言,未来的高考模式肯定要变化。有一种改革的模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科目,除了必考科目,可选科目里会出现信息技术等现在高考模式中没有的科目。另一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或英国的A-Level课程,学生报考一流的大学,必须要修一些与所选专业相关的先修课程,信息技术会是一个先修课程门类,相应学分会逐步得到大学认可。未来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会成为改革与尝试的热点,现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些学校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准备联合为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设大学十几门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近十年来每年为学生开设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十几门,这些选修课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正争取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学分认可。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产生创新成果较多的领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优先改革与尝试的科目,其学科地位、师资力量、硬件建设与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将得到加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迎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吴军其.信息技术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刘昊.五高校今秋为中学生开设“先修课”.北京日报,2011年4月30,第五版.本文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9期P24-26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个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间,拥有计算机达多台,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校达所,几年来,接受过信
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达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总学生人数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市一中、市二中和拱北小学已率先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
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 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 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好范文版权所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为此,我市加大了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并于去年投资近两亿按高起点、高标准的信息化要求兴建了市一中和斗门县一中两个高中部,使其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装备、网上学习环境等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同时市教委还在去年就与市电信局签署了合作建设“市教育城域网”的协议,规定在年前全部完成我市城区中小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并加快了我市综合性的“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步伐,力争在年前将“市中小学虚拟网校”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网校,向社会、学校、家庭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以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
同时,我们也对网络教育环境下给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在德育方法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信息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力求在充分挖掘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的同时,把其负面影响减到最小程度。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当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也早已启动,但要达到普及或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我国两亿三千多万中小学生中,农村就有一亿四千多万,他们将会陆续进入社会,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更好地让农村学生融入到信息化社会,也是提高我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方面困难,具体状况如下。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只是部分学校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信息技术课只是作为一种选修课被排入课程表,并且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主要看的是升学率。因此,信息技术课就得不到应有的重 视。就学生而言,他们想学,因担心影响必修课程的学习而不得不放弃。从部分家长和教师看,把信 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在认识上产生误区,以为只是教学生打打字,反正不是必修课,也不是中考科目。还有少数学生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玩玩游戏,对学生学习这门课加以阻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课将被纳入考试科目中。所以,农村中小学如何开设信息技术课,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农村教育中,有的地方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却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校建设来看,即使有点钱也大都花在盖教学楼和教职工宿舍这些基础的设施上,解决近几年的学生入学高峰问题,而花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的资金却很少。大多数学校的微机室计算机较少,上课也是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这样,信息技术教育就缺乏它必备的物质载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计算机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缺乏,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是影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师资队伍信息素养较低、人才缺乏调查显示,当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基本信息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使用信息技术也与使用投影器、录音机和放像设备一样,成为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技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学校,中老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笔者曾对本市一个农村区域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该区域41周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2%,其中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不足20%。这一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中,至少有33.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这与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是从计算机教师直接转过来的,对教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快理解;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一时难以完成从计算机教师向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转变。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学习必要的软件操作外,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认清 1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观。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
5.教学软件注重形式
教学软件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反映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课件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课件的设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恰当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纵观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市场,大多数教学软件是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处理日常的一些教学活动,虽 然从形式上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只是将课本内容用多媒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引入了声音、图 像、动画等手段,但实际上是一个电子课本将书本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软件中,缺乏交互性、通用性和灵活性,因而实用性不强。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要更好、更快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首先是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以前,我们评价教育效果的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在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怎样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是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是口号,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学校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学科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教师同样也可以查询、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让师生从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学校要集中一定比例的费用,重点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 119—— 育。例如,要建一间真正的多媒体教室得花十几万元,这对于经济较差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是不敢想的。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早年给各校配置的VCD机、电视机和音箱等设备,购置一台电脑,再花几百元买一块带输出端口的显卡,将这些设施配置到普通教室中,就成了一间简易多媒体教室。整套配置下来还不到一万元。我们自己买网线、交换机,自己布线,几千元钱就可以建成学校的小型局域网,这样就节约了许多资金。另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一定要切实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设施的建设,积极发挥作用,尽职责所能为学校信息技
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投资,以弥补 教育经费的不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高低,是农村中小学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也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那么,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首先,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培训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入手。为此,应该利用每一个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参加学习,回来后,要对学校未参加的教师进行培训,让每位教师都可以辅导学生,使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成树状发展。通过培训给教师创造一种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和紧迫感,增强意识,然后自觉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理论、掌握信息技术教育 手段,最终达到信息技术同自身学科相结合的目的,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应该让信息技术教师配合相应的学科教师进行多媒体实验教学,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过时了,不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将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同时,制定有关激励和奖惩措施。如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要自己制作课件并利用多媒体教室上够若干节课,并将之列为对教师学期综合考评的一项硬指标,使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信息技术,逐渐探索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总之,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这种新型的文化形式,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4.加强教学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十多 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有效整合必须在对整合的内涵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国内对整合内涵与本质的认识尽管源于西方的观点,但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补充、深化并拓展了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国内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于整合的内涵与实质有更为切合实际的深刻认识,因而完全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有效整合乃至深层次整合的独特途径与方法。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 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教育关系到国家科技发展、全民发展,乃至国家振兴。因此,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从未轻视,而且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才能推动我国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均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人力度。我国也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入了这一行列,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与之相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则稍显薄弱,这也造成了我国整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在我国约2.3亿中小学生中,农村中小学生就有接近1.4亿之多,比例达到60.8%之多。未来他们将会陆续步入社会,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如何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更为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为未来融入到信息化社会打好基础就成为当今中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信息技术常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
但由于升学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主观上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尽管设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实际上却只是让其为语、数、外等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让路。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获得,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因此对形同虚设的“信息课”毫无了解,在缺少学校和学生推介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自然也会产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茫然和懈怠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应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知问题,才有可能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2 基础设施匮乏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尽管有的地方已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真正要让其顺利开展起来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这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校建设来看,农村中小学基本上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修缮教学楼、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上,因此能用于购进、维护、升级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的资金就十分稀缺。资金的稀缺造成了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基础设施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微机室计算机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没有条件设立计算机教室;课堂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情况不占少数;普通教室中配备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也十分稀缺。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当今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反观农村中小学学生及学生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仅有少部分学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大部分学生并无机会接触计算机。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资金的缺乏,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匮乏,也成为影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1.3 教师欠缺专业技能
当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基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然而中老年教师的基本专业知识(具体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中小学42周岁以上(含42周岁)的中老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6%,其中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仅为24%,这显然没办法满足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未受过完整的能力、技能、专业知识培训,这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没办法将基本专业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第二,部分教师本身并不重视该课程,通常还未将具体操作进行讲解便让学生自行实践,也并未进行监督,使得学生往往并未进行课堂内容的操作而是使用计算机的娱乐功能。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输出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提升教师素质进而最大化其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成为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4 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
尽管目前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应遵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师更倾向使用总结性评价,并不重视过程性评价,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过程发展,进而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环节上也同样存在着。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笔试加上机操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而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仅仅关注学生在期末时的操作是否遵循教材,从而进行评判。仅通过最后的一张试卷或是一次操作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操作要领而忽视了过程中体现的对具体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另一方面又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无疑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
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2.1 专项经费投入高
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为保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国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节投入了大量资金。如:在英国,政府将6%的国拨教育经费用以购置微机;法国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每年直接投入10亿。这些数字都很直观地表明了发达国家极其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2.2 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程度高
世界各国已达成一项共识,那就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增强中小学生对信息产业的了解,锻炼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各国也纷纷加大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如:美国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最早,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要求小学生能简单了解计算机的相应功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英国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
2.3 师资培训力度大
发达国家开设了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进行优质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如:美国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法国设立了教师培训学院、进修学院来培养专业的计算机教师;韩国通过对在职教师培训和未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社会意识。
2.4 重视网络教学
近几年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兴起与壮大使得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中明确提出要保证英国的中小学校能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并为中小学教师购置相应课程软件;法国教育部表示要使低年级学生学会使用电子邮件进行通信,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基本网络操作。
2.5 评价制度趋于完善
与我国教育现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中对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颇为重视,一方面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一点具体在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上则表现为其评价系统中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察,例如:英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密切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作业加以反馈,且期末考核成绩不作为最终成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学生不断对应用程序进行发掘并加以改进,并将其作为考核要求之一。
解决措施
3.1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资
提升信息教育水平,与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教育投资是分不开的,前面提到发达国家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为保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国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节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借鉴,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投资,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强化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3.2 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执业培训
现在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任教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符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要求。如果加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而相应的教师却还没有做好准备,那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来说则是一种阻滞。因此我们要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间的发展。
3.3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有耐心,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的方向之一,只有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才有可能尽早一步了解计算机的相应功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普及工作也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全面化与合理化。
3.4 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程度上是一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类学科更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阶段性评价而非形成性评价。正如大学教育重视了平时成绩一样,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也应该注重平时学生的参与度而非最终的考试结果,考试的形式也应更为灵活,让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之中得到良性发展,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