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4:3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

作者:王保中 董„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供稿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发展的新动力。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迎接信息化浪潮的挑战。放眼世界教育信息化浪潮,近二十年来中国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呢?我们在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就必须审视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是生搬硬套还是全盘西化?是中西合璧还是洋为中用呢?从零开始计算机教育,以程序设计思想为主

世界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都特别重视将计算机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例如,1983年,美国在“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报告提出高中学生毕业要具备五个新的基础——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和计算机科学,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的要求。英国在1972年就开始了“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的研究,于1980年开始了其后继计划“微电子教育计划”,鼓励、支持、帮助中小学配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师培训;改造中小学教材,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渗透进去。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8月,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所作的著名报告“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这一报告代表了当时已经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各个国家对于计算机教育的认识。程序设计思想成为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而我国是在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背景下开始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的。我国教育部于1981年派代表团参加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参会回来,教育部就于1982年在全国设立了5所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1983年,教育部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在全世界程序设计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规定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当时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基本上落后于国际发展,但是在基本课程内容和思想上是与世界同步的。

计算机工具论下的世界计算机教育普及时代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就开始走入社会应用。微型计算机走入了千家万户,而它的主要应用方式也是作为一种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计算机教育观念形成并且得到宣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的计算机教育专家提出,计算机是 一种经常使用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工具,应该使学生有一种使用信息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脑力劳动的意识,同时应该培养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80年代中期,受世界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影响和第五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主导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文化论”开始受到“工具论”的冲击。1987年颁布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依然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导,适当地降低了对于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只限于添加了“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85)上,大会主题即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在计算机教育中要适当结合各门教学课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感受到这种国际计算机教育的气息,在198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给予了及时的反应。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只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进行。所以在这一阶段CAI并没有形成多大气候。在传统教学的框架下,教师们设计的教育软件是服从原来的教学目标,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现象严重。信息化浪潮下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开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经济竞争最终要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竞争则要依靠教育。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例如,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教育用计算机整备”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

在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我国也加快了计算机教育发展速度。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4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18所学校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实验校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行超前的研究和实验,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先在局部实验然后逐步推广的计算机教育普及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21世纪,教育信息化走向全面发展

1.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推动教育信息化

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对教育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并且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2001年1月,美

国总统布什在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报告中再次重申,政府始终坚信信息技术应成为学校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一门有力工具,呼吁社区、私人企业、州级官员和个人一起行动起来,为实现21世纪美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美国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将接受到必要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3)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4)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使其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9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信息化教育规划(2001~2005年)》。该计划明确规定,在2005年前,俄罗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全日制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台/80人的目标,并使50%的全日制学校和70%的职业学校上网。200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信息化教育立国工程”计划,这一计划大约耗资15亿日元,由文部省、通产省、邮政省及相关民间企业合作实施。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增强紧迫性,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此次会议宣告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朝着跨越式发展方向前进。正是在国际教育信息化整体趋势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得出跨越式发展的决策。

2.信息素养理论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理论。

信息素养理论引入到我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相继翻译信息素养理论,并且将其本土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的《信息素养论》,这本书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而随后即有两篇非常经典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信息素养理论指导了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例如,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就明确提出了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重新充实和丰富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国际社会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是比较早地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在它的“2061计划”中专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思想,并于1996年成立了评价和监控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情况的组织。该组织对整合的进展进行跟踪评价,并每年发表一个报告,对本年度整合情况进行总结。

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也影响了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就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于1998年6月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课题立项。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概念引用了国外的概念外,在具体教学模式方面也向美国学习了很多东西。WebQuest模式就是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经过引进和本土化之后,迅速成为一种在我国普及化的教学模式。

反思我国近二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对于国外的经验要借鉴和吸取有益的部分,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作者单位:1山东枣庄学院教育技术系2771602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 130024)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个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间,拥有计算机达多台,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校达所,几年来,接受过信

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达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总学生人数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市一中、市二中和拱北小学已率先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

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 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 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好范文版权所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为此,我市加大了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并于去年投资近两亿按高起点、高标准的信息化要求兴建了市一中和斗门县一中两个高中部,使其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装备、网上学习环境等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同时市教委还在去年就与市电信局签署了合作建设“市教育城域网”的协议,规定在年前全部完成我市城区中小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并加快了我市综合性的“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步伐,力争在年前将“市中小学虚拟网校”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网校,向社会、学校、家庭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以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

同时,我们也对网络教育环境下给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在德育方法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信息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力求在充分挖掘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的同时,把其负面影响减到最小程度。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均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人力度。我国也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入了这一行列,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与之相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则稍显薄弱,这也造成了我国整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在我国约2.3亿中小学生中,农村中小学生就有接近1.4亿之多,比例达到60.8%之多。未来他们将会陆续步入社会,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如何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更为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为未来融入到信息化社会打好基础就成为当今中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信息技术常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

但由于升学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主观上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尽管设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实际上却只是让其为语、数、外等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让路。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获得,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因此对形同虚设的“信息课”毫无了解,在缺少学校和学生推介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自然也会产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茫然和懈怠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应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知问题,才有可能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2 基础设施匮乏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尽管有的地方已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真正要让其顺利开展起来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这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校建设来看,农村中小学基本上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修缮教学楼、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上,因此能用于购进、维护、升级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的资金就十分稀缺。资金的稀缺造成了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基础设施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微机室计算机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没有条件设立计算机教室;课堂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情况不占少数;普通教室中配备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也十分稀缺。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当今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反观农村中小学学生及学生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仅有少部分学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大部分学生并无机会接触计算机。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资金的缺乏,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匮乏,也成为影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1.3 教师欠缺专业技能

当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基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然而中老年教师的基本专业知识(具体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中小学42周岁以上(含42周岁)的中老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6%,其中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仅为24%,这显然没办法满足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未受过完整的能力、技能、专业知识培训,这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没办法将基本专业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第二,部分教师本身并不重视该课程,通常还未将具体操作进行讲解便让学生自行实践,也并未进行监督,使得学生往往并未进行课堂内容的操作而是使用计算机的娱乐功能。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输出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提升教师素质进而最大化其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成为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4 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

尽管目前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应遵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师更倾向使用总结性评价,并不重视过程性评价,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过程发展,进而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环节上也同样存在着。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笔试加上机操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而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仅仅关注学生在期末时的操作是否遵循教材,从而进行评判。仅通过最后的一张试卷或是一次操作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操作要领而忽视了过程中体现的对具体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另一方面又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无疑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

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2.1 专项经费投入高

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为保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国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节投入了大量资金。如:在英国,政府将6%的国拨教育经费用以购置微机;法国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每年直接投入10亿。这些数字都很直观地表明了发达国家极其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2.2 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程度高

世界各国已达成一项共识,那就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增强中小学生对信息产业的了解,锻炼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各国也纷纷加大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如:美国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最早,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要求小学生能简单了解计算机的相应功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英国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

2.3 师资培训力度大

发达国家开设了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进行优质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如:美国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法国设立了教师培训学院、进修学院来培养专业的计算机教师;韩国通过对在职教师培训和未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社会意识。

2.4 重视网络教学

近几年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兴起与壮大使得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中明确提出要保证英国的中小学校能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并为中小学教师购置相应课程软件;法国教育部表示要使低年级学生学会使用电子邮件进行通信,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基本网络操作。

2.5 评价制度趋于完善

与我国教育现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中对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颇为重视,一方面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一点具体在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上则表现为其评价系统中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察,例如:英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密切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作业加以反馈,且期末考核成绩不作为最终成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学生不断对应用程序进行发掘并加以改进,并将其作为考核要求之一。

解决措施

3.1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资

提升信息教育水平,与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教育投资是分不开的,前面提到发达国家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为保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国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节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借鉴,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投资,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强化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3.2 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执业培训

现在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任教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符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要求。如果加大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而相应的教师却还没有做好准备,那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来说则是一种阻滞。因此我们要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间的发展。

3.3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有耐心,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的方向之一,只有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才有可能尽早一步了解计算机的相应功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普及工作也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全面化与合理化。

3.4 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程度上是一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类学科更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阶段性评价而非形成性评价。正如大学教育重视了平时成绩一样,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也应该注重平时学生的参与度而非最终的考试结果,考试的形式也应更为灵活,让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之中得到良性发展,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制度

第四篇: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个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间,拥有计算机达多台,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校达所,几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达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总学生人数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点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点论文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简要地对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一、素质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使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并且强调:“国运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且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正在积极地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教育的新理念。

二、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1、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2、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 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造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欢迎。

信息素养已经从其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华,其涉及各种基本的技能和理念,下图就可以简要地说明信息素养涉及的基本技能与理念。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2、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3、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学生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想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1、课程目标的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我对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特提

出我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架构的设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将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革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3、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4、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构筑良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物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强调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教师作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导性因素,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最主要部分,教师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有效构筑,将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环境中实施。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2007-12-07 12:10:5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2002年9月 一、立题背景 “九五......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当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

    袁中果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行动研究》(范文大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行动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目前,虽然在信息网络环境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实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

    2012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征文启事

    2012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征文启事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发展,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式和思路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式和思路 摘要: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也在勃然兴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中国偏远大地上出现了一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