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2 14:3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2002年9月

一、立题背景

“九五”期间,为了推动全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在各地遴选的基础上,批准了962所中小学校作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启动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程。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己具备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探索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活动。美国于1996-2000年成功地实施了面对信息素养挑战的五年计划,目前已制定了本世纪前十年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新一轮规划,力图实现数字化内容与课程的整合。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百校计划”,日本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为创造全国性共同学习和由各个地区或学校产生的自发的共同主题学习提供保障。此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国内,我国已建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平台。全国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但从目 1

前开展的学校教育技术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看,还没有真正发挥技术的潜力,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口大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应用情况的比较性研究,面向世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应用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需要实行本土化,对于跟踪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性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内、外中小学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方式、效果差异,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出解决方案,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开展学校层面比较和借鉴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本土化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重点是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研究,使一批实验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跟踪国际发展趋势,起到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

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校校通”工程的评估验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三、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本课题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子课题。

理论研究按不同发展水平的三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 新兴发达国家,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和世界人口大国,如印度,埃及,巴西等三类开展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内容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着重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开展比较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配置政策,通过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教师继续教育政策,课程改革与信息化的关系,农村中、小学作为信息中心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实践比较,教育技术服务机构或主要执行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模式比较等。微观层面着重对各国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比较研究,筛选出代表国际发展先进水平,又切合我国实际的成功模式,为在学校层面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实验研究重点是开展国际成功学习模式在我国学校层面移植、筛选、改造,最终实现本土化的实验研究。根据预研究的成果,第一批确定的实验专题是:

 网络环境下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

 国外研究性学习模式比较实验研究;

 理科互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实验研究;

 网络环境下互动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 数字化技术在教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

四、实施方法

(一)由上海教科院,北师大等单位的有关专家主持课题的研究设计,并承担理论研究任务。

(二)国际国内专家与实验学校相结合,开展国际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筛选、借鉴、评价和实验研究,形成一批实验案例。

(三)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与APEC国际组织合作,聘请外国专家,并与我国专家相结合,通过开展参与式培训及现场指导,在实验学校培养一批能独立承担本校实验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

(四)课题研究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结合,课题组将委托上海市教科院等有关单位开发一批反映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新进展的教育信息资源提供给实验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的信息支持。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2年1月--2002年 8月

1.制订总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学校审定并批准实验子课题;

3.组织开题和培训活动。

(二)研究阶段:2002年8月--2003年12 月

1.2002年底提交宏观比较研究报告,完成应用模式初步筛选工作;

2.实验学校按照子课题方案,全面开展实验研究;

3.开设本课题专题网站(或频道),实施实验研究的网络管理,并对实验学校提供在线培训和资源支持;

3.有目的地组织各种研讨、交流、培训、评估等活动;

4.组织专家现场指导课题学校的实验研究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4年 1月--2004年 6月

1.组织验收子课题实验的成果,对子课题开展结题活动;

2.总课题组总结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形成比较研究最终报告和实验案例研究报告,接受课题下达单位的鉴定、验收;

3.宣传、推广比较研究的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包括宏观比较研究报告与实验案例研究报告,并正式出版;

2.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方法;

3.编辑在线研究简报和论文、报告摘编;出版专著和有关论文、报告集

七、课题组组成人员名单

课题组长:郑大伟,蒋鸣和

课题成员:由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中央电教馆有关部门及有关省、市、自治区电教馆负责同志、部分实验学校校长组成。

八.研究经费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各研究单位自筹解决。

2002年9月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

教师在职发展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 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

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 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

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空前巨大的机遇,也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理性问题,比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信息化教育对师生素质提出什么新要求?其次是实践问题,比如:如何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如何进行信息化教育管理?还有信息化教育环境问题,比如:信息化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资源结构和支持工具?信息化教育环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系统架构?最后是教育者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比如,信息化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什么专业能力以及如何发展这种专业能力?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更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存在的相关热点与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比较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

四、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教师与学生教育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六、校园网建设的研究

七、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

八、计算机辅助管理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评价和相关政策研究

十、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十一、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十二、其它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论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网上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网络资源库建设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行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本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专家——教师合作方式。

研究途径:首先根据课题设计要求组建课题组,然后进一步确定子课题,从而开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上的重大问题的多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多角度(信息资源、教师、学生、教学等)的研究。

五、研究的组织与安排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孙月圣

组员:

(二)课题研究小组

总课题组组长:孙月圣,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理论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

副组长:王克法胜利油田教培处信息中心主任

组员:孙波山东省教研室

王克法胜利油田教育信息中心

樊志华烟台教科院

刘峰青岛市教科所

曲文弘济南市教科所

洪德印威海教研中心

刘勇枣庄教研室

袁海澜青岛李沧区教体局信息中心

李喜荣济南历下区电教站

为进一步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经初步研究本课题拟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小组

1.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小组组长:待定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组组长:待定

3. 信息技术课程小组组长:待定

4.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小组组长:待定

5. 资源库建设小组组长:待定

6. 网络道德教育小组组长:待定

7. 学校发展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组长:待定

六、时间安排

2006年10月启动,2010年6月结题,近四左右的时间。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外发展比较

作者:王保中 董„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供稿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发展的新动力。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迎接信息化浪潮的挑战。放眼世界教育信息化浪潮,近二十年来中国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呢?我们在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就必须审视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是生搬硬套还是全盘西化?是中西合璧还是洋为中用呢?从零开始计算机教育,以程序设计思想为主

世界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都特别重视将计算机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例如,1983年,美国在“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报告提出高中学生毕业要具备五个新的基础——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和计算机科学,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的要求。英国在1972年就开始了“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的研究,于1980年开始了其后继计划“微电子教育计划”,鼓励、支持、帮助中小学配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师培训;改造中小学教材,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渗透进去。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8月,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所作的著名报告“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这一报告代表了当时已经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各个国家对于计算机教育的认识。程序设计思想成为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而我国是在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背景下开始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的。我国教育部于1981年派代表团参加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参会回来,教育部就于1982年在全国设立了5所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1983年,教育部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在全世界程序设计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规定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当时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基本上落后于国际发展,但是在基本课程内容和思想上是与世界同步的。

计算机工具论下的世界计算机教育普及时代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就开始走入社会应用。微型计算机走入了千家万户,而它的主要应用方式也是作为一种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计算机教育观念形成并且得到宣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的计算机教育专家提出,计算机是 一种经常使用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工具,应该使学生有一种使用信息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脑力劳动的意识,同时应该培养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80年代中期,受世界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影响和第五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主导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文化论”开始受到“工具论”的冲击。1987年颁布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依然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导,适当地降低了对于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只限于添加了“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85)上,大会主题即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在计算机教育中要适当结合各门教学课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感受到这种国际计算机教育的气息,在198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给予了及时的反应。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只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进行。所以在这一阶段CAI并没有形成多大气候。在传统教学的框架下,教师们设计的教育软件是服从原来的教学目标,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现象严重。信息化浪潮下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开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经济竞争最终要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竞争则要依靠教育。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例如,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教育用计算机整备”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

在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我国也加快了计算机教育发展速度。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4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18所学校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实验校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行超前的研究和实验,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先在局部实验然后逐步推广的计算机教育普及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21世纪,教育信息化走向全面发展

1.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推动教育信息化

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对教育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并且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2001年1月,美

国总统布什在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报告中再次重申,政府始终坚信信息技术应成为学校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一门有力工具,呼吁社区、私人企业、州级官员和个人一起行动起来,为实现21世纪美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美国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将接受到必要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3)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4)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使其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9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信息化教育规划(2001~2005年)》。该计划明确规定,在2005年前,俄罗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全日制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台/80人的目标,并使50%的全日制学校和70%的职业学校上网。200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信息化教育立国工程”计划,这一计划大约耗资15亿日元,由文部省、通产省、邮政省及相关民间企业合作实施。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增强紧迫性,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此次会议宣告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朝着跨越式发展方向前进。正是在国际教育信息化整体趋势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得出跨越式发展的决策。

2.信息素养理论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理论。

信息素养理论引入到我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相继翻译信息素养理论,并且将其本土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的《信息素养论》,这本书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而随后即有两篇非常经典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信息素养理论指导了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例如,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就明确提出了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重新充实和丰富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国际社会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是比较早地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在它的“2061计划”中专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思想,并于1996年成立了评价和监控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情况的组织。该组织对整合的进展进行跟踪评价,并每年发表一个报告,对本整合情况进行总结。

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也影响了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就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于1998年6月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课题立项。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概念引用了国外的概念外,在具体教学模式方面也向美国学习了很多东西。WebQuest模式就是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经过引进和本土化之后,迅速成为一种在我国普及化的教学模式。

反思我国近二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对于国外的经验要借鉴和吸取有益的部分,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作者单位:1山东枣庄学院教育技术系2771602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 130024)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行动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行动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目前,虽然在信息网络环境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实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化集约程度及共享程度较低,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及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督导管理评估运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表面上看,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待以时日可能会得以改观。但从问题的深层看,缺少基于实践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是目前这些困境的关键原因之一。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实践取向的研究策略,强调行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的结合,并以行动性研究为主。我们认为,这一研究设想将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指导思想

1.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围绕教育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和总结教育改革、凸显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特点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以教育部确立的《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为指南,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务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为原则,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实现区域化整体推进。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为立足点,以课题研究入手,为各基层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教育科研课题和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基本方向和基本思路。

三、研究目标

1.认真落实教育部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提高我省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师信息素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整体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2.探讨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和推动新课程改革,如何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成功经验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研究内容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侧重应用性与实证性研究。具体内容详见《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指南。

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行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本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专家——教师合作方式。具体课题应该根据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综合选择适合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并正确应用有关研究方法。

六、组织管理

(一)管理方式

本课题采用总课题负责制和子课题负责制。

总课题组负责制订总课题研究方案,把握总课题研究方向,负责审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并通过课题研究网站对子课题实施动态的、过程性的指导、评估、检查;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中期、结题的检查验收工作;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

子课题组负责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落实科研经费等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接受总课题组的指导、管理和检查验收。

希望各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指导。

(二)申报程序

实验学校按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申请,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总课题组则根据需要和条件最后确定课题立项名单,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

七、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课题的选题、论证、申报

课题申报单位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于2006年12月20日之前上报课题申请书,同时发电子申请表参加预审(E-mail发送至sunys1990@163.com)。

2.课题立项

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电子材料进行评审、筛选,同时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申报单位。凡是符合立项条件的申报单位必须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课题实施方案,并递交正式书面申请表(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一式三份)。总课题组审核后发布课题立项名单并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

3.指导、组织课题组开题

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通过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如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等)、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成果评比、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活动,结合课题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实际,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撰写完成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2月)

本课题自课题任务书下达之日算起,研究时间定为2年。

1.总课题组督促、指导子课题组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按照总课题组要求制作课题研究网页,总课题组将通过专题课题研究网站进行管理。

2.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评选一批优秀研究成果。

3.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进行课题中期阶段性总结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组织召开课

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推广中期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1.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子课题组应向总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课题实施过程的详细资料,如人员工作量表、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工作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采取自评或他评结合的方式对课题进行自评,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工作并向总课题组提出结题申请。

3.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终结性测评和验收。组织召开结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颁发课题结题证书。

八、预期主要成果

出版、发表一批科研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总结一批成功案例,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主题网站等。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筹措

子课题组所需研究经费原则上由课题承担单位自筹解决,或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研究费用。总课题组负责解决重点培训、研讨、交流及重要的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活动所需经费并适当收取子课题管理的成本费用。

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

2006年10月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个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间,拥有计算机达多台,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校达所,几年来,接受过信

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达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总学生人数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市一中、市二中和拱北小学已率先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

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 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 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好范文版权所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为此,我市加大了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并于去年投资近两亿按高起点、高标准的信息化要求兴建了市一中和斗门县一中两个高中部,使其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装备、网上学习环境等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同时市教委还在去年就与市电信局签署了合作建设“市教育城域网”的协议,规定在年前全部完成我市城区中小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并加快了我市综合性的“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步伐,力争在年前将“市中小学虚拟网校”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网校,向社会、学校、家庭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以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

同时,我们也对网络教育环境下给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在德育方法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信息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力求在充分挖掘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的同时,把其负面影响减到最小程度。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教育技术系2013届免费师范生在职研究生班学号:51130104024条吐尔孙卡热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是我在我校教研组的的组织下,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均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人力度。我国也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点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点论文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2007-12-07 12:10:5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市中小......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当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

    袁中果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