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3:5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尊敬的承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承老师给我锻炼的机会。下面我主要针对八上第一章《全等三角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体会,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是几何入门最关键的一步,全等三角形既是研究封闭图形的开端,又是研究相似三角形、四边形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学习。

二、本章知识结构见PPt

三、课程学习目标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对应元素的识别,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以及尺规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等,这8个目标中我们最容易落实的是知识目标,最难落实的是第8个目标,要教会学生研究图形的方法:从识图开始到概念到性质到判定,再到应用,让学生建立研究图形的经验,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这两种方式, 感悟图形运动变化的思想和说理方法的多样性。将研究图形的方法和表述这两个目标落实到位,学生在学习时便很轻松。

四、本章的重难点

本章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本章难点:

1.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应用,按照规定的格式正确地写出推理过程.在后面的教法建议中我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五、课时安排建议及新旧教材对比

本章教学大约需要13课时,分配如下:见PPt,新教材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由原来的5课时增加到现在的8课时.增加的3课时分别为:

1.增加了SAS的巩固复习(需要经过一些推导得到SAS的条件)

2.旧教材ASA,AAS共1课时,新教材将ASA,AAS各立1节

3.增加了 ASA,AAS的综合应用

后面的教法建议中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这8个课时编排的意图。

4.在SAS判定定理之后增加了阅读材料——图形的运动与“SAS”,用图形运动的方法来确认SAS的正确性.这是4个增加的内容,另外新教材还将例题、阅读材料的位置、数学活动的内容作了一些变化,另外作图要求也比原来要高。

六、学法指导与教法建议

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来看,跟学习习近平行线的过程基本一样,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

今后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基本都遵照这一顺序.教法建议:

1.借助媒体,让变换更直观

寻找对应元素时,用变换、运动的观点识别图形,借助于多媒体让图形动起来,变抽象为直观,从中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的意识.2.重视活动,让感悟更深刻

第一章9-10页操作活动,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在在白纸上描下来。把这个三角形与描出来的三角形叠合以后再平移开来,翻折过去,再旋转,这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两个重合的三角形怎样通过平移、翻折、旋转改变成不同的位置分开来。

第10页讨论这个活动与刚才的操作互逆,这个是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如何重合起来?怎样改变两个三角形的位置,使它们重合。前面是合在一起,把它们拉开来;这里是分开来要把它们合起来,这两个活动都是为了感悟图形的运动变化——平移、翻折、旋转。

接下来11页上专门写了个阅读关于图形的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这三种基本变换。上面三个材料:操作、讨论和阅读体现了图形变换的思想,适当加强了图形运动的方法来研究图形的性质。这一系列活动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以后能从较复杂图形中“找出”2个全等图形,从而为“证明”提供了方向。

像后面阅读材料中几个图形就复杂了,通过前面的研究和铺垫,他就能顺利看出这两个图形是通过平移、旋转还是翻折以后重合的?这样他的演绎推理就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这是全等的第一块内容,通过操作、讨论阅读感悟两个图形怎样可以重合。

这一章的第二块内容,就是关于全等的第一个判定定理“SAS”,课标是作为基本事实,教材是如何处理“SAS”这个基本事实的呢?通过了一系列的安排。第一:13页上的剪纸,怎样在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得剪下的所有直角三角形都能重合?

这是一个剪纸活动,这里让学生感悟:因为在长方形纸上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是直角了,所有直角边一样长就可以重合,就能感悟“SAS”的关系了。

接下来是交流:在图1-6中,这些直角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吗?观察角等了,边有什么关系,哪两个三角形可能重合?

第三个是作图,根据两边和夹角的已知条件画图,画三角形,每个人画出来的三角形都能重合吗?形状、大小一样吗?三个层次:剪纸、观察、作图感悟SAS,课本把SAS作为基本事实,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一下,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事情全部抹掉,那么这个基本事实就变成了一种硬性的没有由来的规定。

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设计组织探究和学习,当然如果你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也是未尝不可,只是这里我觉得教材的处理还是恰到好处的。

这种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或者是公理),它必须是有由来的,有实践依据的。进而课本在“读一读”里面又写了一个“图形的运动与SAS”。

这个阅读用图形运动的方法证实了“SAS”定理。它可以不是一个公理。,边等了就可以重合了,∠ ∠,BA这条线就落在 上了,所以A点一点落在 上,所以△ABC移过去与△ 完全重合,那就说明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所以SAS实际上可以不作为一个公理,按照课标它是基本事实,课本中用图形运动的方法来确认SAS这个结论。教材对SAS这个判定方法的处理是通过剪纸、观察、作图感悟类似于合情推理的方式认可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基本事实,再用理性的方法感悟了SAS真的可以判定全等,这个阅读可以带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好好看一下,尽管不作为统一要求。

最后一个数学活动课本33页,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建议老师们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特别是对数学感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将这个数学活动弄清楚,回头再去看前面的那些判定太简单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就驾轻就熟了。这个数学活动中,后面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4对元素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这个问题是有迷惑性的,如果这些问题弄清楚了,那么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问题就简单了。

3.循序渐进,让学习更轻松

有了这个判定之后我们又讲了ASA、AAS、SSS这些判定。在这章中要非常仔细,现在的几何教学不仅是演绎、推理、论证,还有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合情推理能力。如果看重演绎推理能力,那么在这8节教学中要非常仔细的处理好,这一段是学生学习演绎推理、论证能否顺利过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8个课时应该采用“小步子、多层次”慢慢地往前走,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搞形式化的训练,先把演绎推理论证的逻辑关系弄清楚,进而把最简单的书写规范化,然后再慢慢往前走。尽管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在七年级时对说理和证明进行了一定的格式化统一和训练,但此处编者的意图还是明显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步子切入,多渠道、多层次反复,有利于学生在发展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关注了学习过程的强化,和思维发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在演绎推理方面能力的发展。

下面一起看一下这8节中的8个例题。

例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有2个条件直接可用的:一边一角,由图形可以直接得到公共边,这是最低层次的训练,3个条件,2个已经给你了,一个是看图直接得到的。

例2有了一点变化了,两个直接可用条件,1个隐含条件,所隐含的是对顶角,涉及到前面学习的“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例3两个直接可用条件,1个需要转化的条件,怎么转化,由“平行”到角,然后才可以利用,比对顶角复杂了,例3的图形与例

1、例2比起来,直观性远不如例

1、例2,这里层次体现出来了。

再看例4,3个条件都要转化了,中点的条件要转化,平行的条件要转化,难度上去了,从例3到例4在教学中还可以再铺1-2个台阶,这样慢慢让学生拾级而上,这里ASA同样可以用图形运动的方法去证实。

一边等了,两个角∠ ∠,∠ ∠,角的另外两边就重合了,根据两边相交只有一个交点,BA、CA相交的点A与、交点 就是同一点。ASA也就证实了。当然我们不需要让学生学会这个证明。

这里我将例

5、例6倒了一下,例6有一个直接可用条件,2个条件需要转化,它的难度在哪里?要证明的结论延伸了。它不再是三角形全等了,这里要证明的是边等。有了明确的目标,分析才能有目标——要证两边等就是证明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例5需要综合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给出的条件时三角形全等,然后要证明对应的高相等,这都需要进行分析。

例7实际上是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现在的教材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是在全等三角形HL定理之后,因而需要做一个铺垫。在证明HL定理时可以借助这个结论,这是教材编排体系上的变化带来的一个问题,例7是为了证明HL作准备的。

这是全等三角形里面的8个课时的具体编排。

再看HL,修订后的教材对HL做了精心的考虑,看三个卡通人物,上面两个卡通人物体现了分类的思想。

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对内角(直角)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几个条件?可以是哪些条件?你能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有没有特殊的方法?就引出了斜边直角边。

当有一对内角相等时,第一个卡通人是两条直角边,第2个卡通人是有一条边等,1边等再加1角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什么可能呢?

两条边相等,除了两条边是直角边之外,还可以一条是直角边,一条是斜边,所以就产生了第三个卡通人的疑问。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悟“分类”的思想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时不要太像知识一样告诉学生,应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索应该怎么去考虑,到底有多少可能的情形。这样处理才能体现课标说的把基本思想融合在知识的教学中。

例8一定要学会分析,因为证明的结论不是全等,而且证明过程要两次全等,这个例题达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最高难度。从例1-例8,一定要小步子,多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跨好每一步。如果这一段能顺利的过去,那么从总体上讲几何往下学演绎推理的问题就少了。

4.渗透方法,让思想更灵活

本章的难点主要就是证明问题,包括推理的过程和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如何理性的思维和规范的表达,课本采用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用箭头表示向上怎么想,向下怎么想。

分析时我们有两种方法:(1)从条件到结论,抓住条件,给你什么样的条件,你又什么样的想法(2)抓住结论,要得到这个结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学生学会这两种方法,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学生有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结合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就能够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这道题时:

已知:如图,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问AE与CE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分析:直观看,AE=CE,因此要证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要证△ADE和△CFE全等.已知一边相等,而且这两个三角形有一组对顶角相等,已知一边一角,我们可以再找一边用SAS或者再找一角用ASA或者AAS,但是发现这组边相等就是我们要求证的,所以我们只能找一角相等,而题目给出的是平行条件,因此找角容易,进一步分析得到用AAS或ASA都可证.推理的分析很重要,刚开始要给学生多做例子,并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进行补偿教学,降低对他们的难度、放慢节奏、鼓励其分析、帮其建立思考和敢于面对的信心,此处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将分层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可借助生生互动来帮忙或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如由常州市教育局主持的,由潘建明名师工作室负责开发的青果在线微视频学习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章的大部分知识点网页上都做了具体的分析,学生可以看某个内容完整的视频,也可以看这个知识点中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比如:定理的探索没明白或者不会分析问题,可以点开分视频进行学习。当然,这些微视频如果让学生在预习时自主选择使用,效果也是较好的。

七、中考链接

全等三角形在中考中的地位很高,分值也很大,除了在证明题中单独考一道,在后面的复杂题中,也会在某些线段或角的数量关系上利用全等来得,下面是近三年中考出现的有关全等的问题供老师们参考.(2013.常州)第22题,该题只需由中点的条件得到边相等的条件,然后采用SSS证明。难度不大。

(2012.常州)第22,23题均考察了三角形全等,共12分 第 22题 综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要证:∠DBC与∠DCB相等可以去证BD与CD相等,而BD与CD相等,可以利用全等。

第23题要证明的结论是边等,该题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或者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都能解决该问题,学生即使不学后面的知识用两次全等也能解决该问题。

再如2011.常州第22题,这里不再一一累述。

这块内容的地位之重,大家都了然于心,在教学中如何规范逻辑思维的表达,下面诸老师会给大家详细解读。

我的发言完了,不到之处,恳请指正!谢谢!

第二篇:第十二章__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12章是“全等三角形”。这一章以三角形为例,研究了两个图形间一种特殊的关系——全等,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也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章让学生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并由此推出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全章共安排了三个小节和一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2.1 全等三角形 1课时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6课时

信息技术应用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本章学习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2.教科书内容

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本章以三角形为例研究全等。对全等三角形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将为后面相似的学习提供思路,而且全等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重要基础。本章还借助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主要包括用分析法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用综合法书写证明格式,以及掌握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过程。由于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相等,所以本章的内容也是后面将学习的等腰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基础。

全等形在几何中处处可见,为了避免学生将全等的概念局限于全等三角形,本章从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的全等图形谈起。接着,教科书从“重合”的角度定义了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这种定义方式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直观地认识所定义的对象,也便于引出全等形的对应部分。

性质与判定是研究全等三角形的两个重要方面。教科书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直接导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研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由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在命题陈述上的互逆关系出发,引出由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首先提出探究的问题: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可知,满足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能否减少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然后从“一个条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的数量,分别探究“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三个条件”的情形,分为三条边、两条边和一个角、两个角和一条边以及三个角分别相等的情况依次进行了探究。同时,根据对各判定方法学习要求的差别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让学生通过作图实验,猜想结论,再以基本事实的形式给出判定方法,有的让学生通过举反例说明判定方法不成立,有的则由已获得的判定方法证明新的判定方法。最后,探究了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

由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以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本章的最后一节安排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内容。首先,由平分角的仪器的工作原理引出了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然后探究并证明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同时总结了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本章重点研究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在其中渗透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在推理论证方面,本章既有直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又有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推出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中还融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中边或角的等量关系、距离的概念、折纸情境等内容,推理论证的难度比《三角形》一章提高了。为了降低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的难度,本章设置了多道例题做出示范,包括怎样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怎样书写证明格式,还总结了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3.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掌握并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边边边”“边角边”和“角边角”)和定理(“角角边”),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一些结论。

(4)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能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二.编写时考虑的几个问题

1.重视渗透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和方法指的是研究几何图形的主要内容和一般性方法,对它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不同几何对象时产生正迁移。在前面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研究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积累了一些几何研究的经验,本章利用和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经验。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学生认识了图形的判定和图形的性质的含义,知道它们是研究几何图形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些已有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理解性质和判定也是研究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将研究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本章还利用了判定和性质在命题陈述上的互逆关系来引出对全等三角形进行判定的内容——在介绍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前,首先回顾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将其中的条件和结论交换位置,来考虑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在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本章注重体现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即先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再进一步证明其中某些对应元素相等。

同时,本章在推出新结论时,多次应用了实验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介绍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先让学生通过作图、测量,猜想性质,再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又如,习题12.2的第13题让学生先观察、分析,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再证明它们全等。再如,“活动2 用全等三角形研究‘筝形’”让学生在已有研究平面图形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作图、测量、折纸等多种方法探究筝形的角、对角线的性质,再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

2.注重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

在几何学习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对他们运用几何思想、发现几何结论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章设置了多处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科书在第12.2节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提出了探究目标(在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也分别相等的六个条件中选择部分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和探究思路(从“一个条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的数量,对“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的情形分别进行探究),编排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探究2~5,第39,41页的思考栏目)。在探索活动中,将作图问题与判定全等问题结合起来,操作性强,便于学生自主探究。而信息技术应用栏目“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则是作为对正文中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补充,让学生用《几何画板》软件根据给定的边、角条件画三角形,加深理解哪些条件能决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而且借助技术手段,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动态过程,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又如,“活动2 用全等三角形研究‘筝形’”在设计中,提出了探究的手段——用画图、测量、折纸等方法猜想,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猜想的结论,和探究的对象——筝形的角、对角线的性质。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自主探究。

3.注重体现知识间的联系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由两个三角形全等推出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结论,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由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具有全等的关系,因此全等三角形和线段相等和角相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直观认识了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知道了两条直线平行与相应的角相等之间的关系、平移前后新旧图形具有全等关系,了解了三角形中所蕴含的线段或角的等量关系(例如,一边上的中线、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中都蕴含了线段或角的等量关系),而学生在生活中的折纸等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了重合的经验。本章在编排上尽可能地将这些知识和经验与全等三角形建立起联系。例如,教科书第31页的思考栏目将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图形的变化与全等三角形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借助生活中的经验认识到,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全等。这相当于让学生用运动的眼光看待全等问题,丰富了他们认识全等的角度。

又如,本章在编制练习和习题时,充分融入了学生对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直观认识(其实也是欧氏几何中关于全等的公理:等量加等量和相等,等量减等量差相等,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整体大于部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中边或角的等量关系、距离的概念、折纸情境等内容,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对教学的几个建议

1.用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贯穿本章的教学

学生在前面的几何学习中研究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对于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方法,用几何思想贯穿全章的教学。例如,在教授本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思考全等三角形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性质和判定也是研究全等三角形的两个重要方面,不仅可以对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数学内部认识研究全等的目的。又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前,可以提示学生:三角形的性质描述的是三角形的边和角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那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的是什么内容。而在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前,可以先让他们回忆图形的判定讨论的是确定某种图形需要的条件,从而明确研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就是要确定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再让他们利用性质和判定在命题陈述上的互逆关系,得到用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再如,活动2中学生独立研究筝形的性质时,要先让他们回顾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本章在编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内容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思路和分阶段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在明确探究目标、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按计划逐步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特别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方法是以基本事实的方式给出来的,不需要证明来确认其正确性,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方法在本章中也暂时没给出证明,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实验、分析、归纳等操作来感知三角形的边、角条件与两个三角形全等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探索的基础上感受结论的合理性。

本章在编排中将画图与探究三角形的全等条件结合起来,既有用尺规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又有用技术手段根据已知数据画三角形。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索画图方法的过程对形成结论的价值,让学生自主探索画图的步骤、创设多种画法、解释作图依据等,在活动中发现结论。

3.重视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本章是初中阶段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和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教学中要在学生已有推理论证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按照整套教科书对推理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目标,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书写严谨的证明格式,对于以文字形式给出的几何命题,从具体问题的证明中总结出证明的一般步骤。教学中可以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先引导学生分析由已知推出结论的思路,由教师示范证明的格式,再逐步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同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安排相应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提高推理论证能力。

吴忠二中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本章分析人: 组长:

第三篇:八年级全等三角形经典证明题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专题训练题

1、如图(1):AD⊥BC,垂足为D,BD=CD。求证:△ABD≌△ACD。

2、如图(2):AC∥EF,AC=EF,AE=BD。求证:△ABC≌△EDF。

3、如图(3):DF=CE,AD=BC,∠D=∠C。求证:△AED≌△BFC。

4、如图(4):AB=AC,AD=AE,AB⊥AC,AD⊥AE。求证:(1)∠B=∠C,(2)BD=CE5、如图(5):AB⊥BD,ED⊥BD,AB=CD,BC=DE。求证:AC⊥CE

DEAFC AEFCD CA(图4)E

A D(图2)BA(图3)BB(图5)D BBC(图1)D6、如图(6):CG=CF,BC=DC,AB=ED,点A、B、C、D、E在同一直线上。求证:(1)AF=EG,(2)BF∥DG。

7、如图(7):AC⊥BC,BM平分∠ABC且交AC于点M、N是AB的中点且BN=BC。

求证:(1)MN平分∠AMB,(2)∠A=∠CBM。

8.如图(8):A、B、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AC=DB,BE∥CF,AE∥DF。求证:△ABE≌△DCF。

9、如图(9)AE、BC交于点M,F点在AM上,BE∥CF,BE=CF。求证:AM是△ABC的中线。

10、如图(10)∠BAC=∠DAE,∠ABD=∠ACE,BD=CE。求证:AB=AC。

A

FEB FDEFNC ABMCD(图6)C8)CAMGB(图7)9)BBC(图10)EE11、如图(11)在△ABC和△DBC中,∠1=∠2,∠3=∠4,P是BC上任一点。求证:PA=PD。

12、如图(12)AB∥CD,OA=OD,点F、D、O、A、E在同一直线上,AE=DF求证:EB∥CF。

13、如图(13)△ABC≌△EDC。求证:BE=AD。

14、如图(14)在△ABC中,∠ACB=90°,AC=BC,AE是BC的中线,过点C作CF⊥AE于F,过B作BD⊥

CB交CF的延长线于点D。(1)求证:AE=CD,(2)若BD=5㎝,求AC的长。

115、如图15△

ABC中,AB=2AC,∠BAC=90°,延长BA到D,使AD=AB,延长AC到E,使CE=AC。求证:

2△ABC≌△AED。

BAF E

EA2 DC P

F ADBCBDD34(图13)CB(图14)EA(图15)11)E

16、如图(16)AD∥BC,AD=BC,AE=CF。求证:(1)DE=DF,(2)AB∥CD。

17、如图:在△ABC中,AD⊥BC于D,AD=BD,CD=DE,E是AD上一点,连结BE并延长交AC于点F。求证:

(1)BE=AC,(2)BF⊥AC。

A18、如图:在△ABC中,∠ACB=90°,AC=BC,D是AB上一点,AE⊥GD于E,BF⊥CD交CD的延长线于F。求证:AE=EF+BF。

19、如图:AB=DC,BE=DF,AF=DE。求证:△ABE≌△DCF。

C20、如图;AB=AC,BF=CF。求证:∠B=∠C。DAAC DCE EDEFF

FDAB ABC(图19)BBCA(图18)B(图16)DF(图17)

21、如图:AC=DF,AD=BE,BC=EF。求证:∠C=∠F。

22、如图:AD是△ABC的高,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F,且有BF=AC,FD=CD。求证:BE⊥AC。

23、如图: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A,ED⊥OB,垂足为C,D。求证:(1)OC=OD,(2)DF=CF。

24、如图:在△ABC,AB=AC,BD⊥AC于D,CE⊥AB于E,BD、CE相交于F。求证:AF平分∠BAC。

25、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结AD、AG。求证:(1)AD=AG,(2)AD与AG的位置关系如何。

AAA AGCA ED FEDE OFBC FBFDEBBCCD26、如图,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 ①△ADC≌△CEB;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M CM C

NB A BDN 图11-93-2 图11-93-1图11-93-3

图11-93

27.如图,Rt△BDA中,∠BDA=90°,BD=AD,Rt△

HDC,∠HDC=90°,HD=CD,请你猜想线段BH与AC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解:猜想:.证明:

C

第四篇:八年级《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媒体使用及意图描述

>(交互式白板使用功能)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下列图案(电

>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 >

>2.>按照>课件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

>3.>从同一张底片冲冼出来的两张尺寸相同的照片上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吗?

>

>

>

>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 > > > > >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裁剪方法,提出问题。

> > > > > >教师演示课件

>

>

>带着观察进入学习。学生思考、交流。

> > > >

>学生观察裁剪的过程、回答问题。

> > >

>学生观察、思考发表见解。

>

>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全等图形。

> > >

>通过观察,获得全等形的体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

>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

>检测方法:

>展示图片>,>用笔圈出学生指出的图案。

> > > >

>超级链接演示>flash>动画按开始按钮,播放动画。

> > > >

>超级链接演示>flash>动画

>按演示按钮,播放动画

> > >

>

>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1.>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归纳总结。

> >

>2.>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 > > > > > >

>3.>图>13.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展示课件,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 >

>分别演示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过程。归纳总结。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写法。

> > > >

>教师提出问题,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根据图形理解全等形的概念

>

>学生观察,让学生到白板上操作,用笔圈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练习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依然全等。

>教师的引导,归纳,形成感性认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通过学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 > > > >

>使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拖动文字,逐渐显示变大。

>

>(平移)拖动三角形,与另一个重合。(翻转)超级链接演示>flash>动画,按演示按钮,播放动画。(旋转)任意旋转旋转柄。直接拖开能显示“归纳内容”。拖动文字图片,逐渐显示变大。将方框拖开,显示“注意内容”。

>直接拖开方框能显示“性质内容”。

>巩固知识,课堂练习

>教材第>4>页练习:

>1>.在图>13.1-2>,图>13.1-3>中,说出其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

>2>.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 > > > >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

>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

>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 > > >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巩固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

>

>直接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用笔书写答案。

> > > > > >

>直接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用笔书写答案。

>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

>共同回顾性质。

>布置作业。

>共同回顾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直接展示,教师用笔书写。

>>教学反思

>说明本节课中白板的使用是如何解决教学难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

>(>1>)、利用白板可以用笔在图片中圈出、点出学生找出的全等图形,简单明了,不需要提前预设。

>(>2>)、利用白板软件教学,在演示三角形平移、旋转的过程,解决了教师在课前进行复杂的课件制作。它的拖放自由,为教学上提供了又一个亮点。

>(>3>)、白板教学,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到白板上实际操作,切实体验和感受,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课题研究

>本节课中反映了哪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特色。

>使用交互白板技术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课件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可以往一样自由板书,又可展示、编辑数字化的图片、视频,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

> >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中考网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测试卷

(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对于△ABC与△DEF,已知∠A=∠D,∠B=∠E,则下列条件①AB=DE;②AC=DF;

③BC=DF;④AB=EF中,能判定它们全等的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下列数据能确定形状和大小的是()

A.AB=4,BC=5,∠C=60°B.AB=6,∠C=60°,∠B=70°

C.AB=4,BC=5,CA=10D.∠C=60°,∠B=70°,∠A=50°

4. 在△ABC和△DEF中,∠A=∠D,AB = DE,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依然不能证明△

ABC≌△DEF()

A.AC = DFB.BC = EFC.∠B=∠ED.∠C=∠F

5. OP是∠AOB的平分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射线OP上的点与OA,OB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B.射线OP上的点与边OA,OB的距离相等

C.射线OP上的点与OA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D.射线OP上的点与OB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D 6. 如图,∠1=∠2,∠E=∠A,EC=DA,则△ABD≌△EBC

时,运用的判定定理是()A.SSS

C B.ASA B C.AAS

(第6题)D.SAS

7. 如图,若线段AB,CD交于点O,且AB、CD互相平分,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 A.AD=BC

B.∠C=∠D

C.AD∥BC

D.OB=OC

8. 如图,AE⊥BD于E,CF⊥BD于F,AB = CD,AE = C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B(第7题)(第8题)D中考网

9. 如图,AB=AC,CF⊥AB于F,BE⊥AC于E,CF与BE交于点D.有下列结论:①△

ABE≌△ACF;②△BDF≌△CDE;③点D在∠BAC的平分线上.以上结论正确的()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有①和②和③

B 10.如图,DE⊥BC,BE=EC,且AB=5,AC=8,(第9题)则△ABD的周长为()

A.

21B.18C.1

3C E D.9

(第10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1.如图,除公共边AB外,根据下列括号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横线上添加适当的条件,使△ABC与△ABD全等:

(1),(ASA);(2),∠3=∠4(AAS). 12.如图,AD是△ABC的中线,延长AD到E,使DE=AD,连结BE,则有

△ACD≌△。

13.如图,△ABC≌△ADE,此时∠.

A CBC B ED A(第11题)

(第13题)(第12题)

14.如图,AB⊥AC,垂足为A,CD⊥AC,垂足为C,DE⊥BC,且AB=CE,若BC=5cm,则DE的长为cm. 15.如图,AD=BD,AD⊥BC,垂足为D,BF⊥AC,垂足为F,BC=6cm,DC=2cm,则AE=cm.B

C C A C E(第15题)(第14题)(第16题)

16.如图,在△ABD和△ACE中,有下列论断:①AB=AC;②AD=AE;③∠B=∠C;④

BD=CE.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

三、解答题(本大题5小题;共68分)17.如图,已知PA⊥ON于A,PB⊥OM于B,且PA=PB.∠MON=50°,∠OPC=30°.

求∠PCA的度数.

A

B

18.已知: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ACO=∠BDO,OC=OD,CE是△ACO的角平分

线,请你先作△ODB的角平分线DF(保留痕迹)再证明CE=DF.

19.如图,AE平分∠BAC,BD=DC,DE⊥BC,EM⊥AB,EN⊥AC.求证BM=CN.

MB

D

N

20.已知:如图,在△ABC中,D为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于点G,DE⊥GF,并交AB于点E,连结EG.(1)求证BG=CF;

(2)试猜想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

21.如图,图(1)中等腰△ABC与等腰△DEC共点于C,且∠BCA=∠ECD,连结BE,AD,若BC=AC,EC=DC.求证BE=AD;若将等腰△EDC绕点C旋转至图(2)(3)(4)情况时,其余条件不变,BE与AD还相等吗?为什么?

A

DB

A

A

E

E

B

(1)

D

DC

B

D

(2)(3)

(4)

八年级(上)《全等三角形》试卷讲评课教案

九华初级中学李海燕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进一步巩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

2.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剖析、矫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教学重点:

第16,19,20题的错因剖析与矫正。教学过程:

一、考试情况分析:

班级均分:82.1 分最高分:100 分 100分的同学,全班公示,鼓掌祝贺。分发试卷。

二、学生小组总结试卷填空和选择两块解题中错误原因和解题感受,看看哪些小组总结得比较好。

学生用投影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重点评讲解答题的19、20题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据黑板图形讲解

3、教师点评

四、学生自我完善考卷

五、总结课堂,教师质疑

六、学生课堂训练

教案说明:

本张试卷学生考试情况较好,典型错误不多,且书写态度端正,思维过程表达清晰,可以看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掌握到位,如17、19有的学生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性质及垂直平分线性质进行解答,方法比较简便。针对考试情况,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解题中的失误或错误,重点评讲了试题中的3、19、20等题。本课主要采用由学生说题的方法进行评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听懂不一定做的出,语

言表述则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语言更能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学生对解题过程或者思维过程口头能表达清楚才是真的理解这道题。总之,“学生说题”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符合有效课堂的特征,是高参与的课堂、高认知的课堂、高情意的课堂。课堂练习是针对学生在考卷中表现出的薄弱之处设计的,在学生对考卷进行评讲后进行练习,能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课堂针对性练习

班级姓名组别

1、如图,在△AEB和△AFC中,有下列论断:①∠EAC=∠FAB;②AB=AC;③BE=CF;④AE=AF.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2、(1)已知: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直线AF交BC于F,BD⊥AF于

D,CE⊥AF于E.求证:DE=BD-EC

(2)对于(1)中的条件改为:直线AF在△ABC形外,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F,其他条件不变,上述结论仍成立吗?(请画出图形)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正确的等式,并证明.

下载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等三角形

    复习提问 通过前两个问题复习巩固上一节所讲的知识,通过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全等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然后设疑,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出课题。 活......

    三角形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5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拼图以......

    八年级简单的全等三角形证明0

    八年级简单的全等三角形证明1、如图,在△ABC中,D为BC边的中点,过D点分别作DE∥AB交AC于点E, DF∥AC交AB于点F.(1)证明:△BDF≌△DCE ;AFEBC D(第4 题图)2.如图9,已知∠1 = ∠2,AB = AC.......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五篇模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何军霞 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材地位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1、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性,使得我们教学中应关注勾股定理学习的必要性,因此建议以问题为驱动导入本章的教学。勾股定理形式比较简单,便于记忆。但正如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