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4 00:1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篇: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

【法规名称】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颁布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颁布文号】

【颁布时间】2010-08-26 【实施时间】2010-08-26 【正

文】

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探索尾矿库用地管理新模式,建立合理的用地机制,严格规范尾矿库用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尾矿库用地有关问题的函》(国土资厅函【2010】399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尾矿库用地规模要符合选矿厂设计方案及尾矿定额指标规定。

第三条 尾矿库用地不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由用地单位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使用协议,经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核准后使用土地。

第四条 用地单位按照国家有关复垦规定承担复垦义务。尾矿库用地原则上只占用荒山、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耕地除外)的,用地单位在尾矿库服役期满后,及时将尾矿库复垦为农用地,交还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五条 申请用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当地县级以上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采矿(选矿)手续合法完备的采矿(选矿)企业;

(二)经过有批准、核准权限的县级以上发展改革部门的批准、核准立项;

(三)环境评价报告通过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批准;

(四)安全预评价报告经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在相应的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第六条 申请用地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尾矿库用地申请书;

(二)用地单位与被占用土地的村委会签定《尾矿库用地协议书》。协议中应包括拟使用土地面积、地类、使用方式、年限、补偿标准及《尾矿库复垦设计方案》,尾矿库服役期满经复垦后交还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承诺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三)有批准、核准权限的县级以上发展改革部门批准、核准的立项文件;

(四)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评价报告;

(五)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关于尾矿库安全预评价报告备案文件;

(六)在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评审备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件;

(七)尾矿库用地勘测定界报告、图件和电子坐标。

第七条 用地审核程序:

(一)用地单位向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用地书面申请;

(二)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规划、安监部门到现场核查,确定用地位置,核实地类和用地面积;

(三)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对提交资料进行初审,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审批后出具尾矿库用地的批准文件。

(四)在与尾矿库有直接关系的村庄公示七天。

第八条 尾矿库用地核准使用年限须与尾矿库设计服役期限一致。超期用地需在生产服役设计期满前半年内提出用地延期申请。

第九条 认真做好复垦验收工作。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闭库手续,组成验收小组按照《尾矿库复垦设计方案》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用地单位必须按要求重新复垦或向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由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复垦。

各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可视情制定尾矿库复垦保证金制度。

第十条 尾矿库用地应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权限审批,不得随意改变审批环节。

第十一条 对违法违规操作、不按程序报批、违法占地建设尾矿库并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在此之前形成的在用尾矿库,可参照本办法试行。

二0一0年八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河北省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试行办法

河北省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北省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

第二条 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重点是现任村党支部委员会(含村党委、村党总支,下同)和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委”)成员,以及正常离任的村“两委”主要干部和经乡镇党委考察确定的村后备干部。

第三条 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寓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全面系统科学的农村干部管理机制。

第四条 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形式:实行“两级管理、五项规范、三级考核”。“两级管理”即将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县备案管理范围,乡镇党委管理村“两委”其他成员和农村后备干部、离任干部;“五项规范”即规范选拔配备、规范教育培训、规范民主监督、规范工作目标、规范工资奖惩;“三级考核”即县、乡、村分别对农村干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章 任职条件

第五条 农村干部的任职条件要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廉洁公道,作风正派,群众拥护。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知识,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身体健康,年龄一般男不超过55周岁,女不超过50周岁。

第六条 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任职,在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同时,还应具备党性坚强、作风民主、能够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等素质,并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新任的党支部书记一年内应取得省委组织部制发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合格证书》。

第三章 主要职责

第七条 党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

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集体领导下,主持党支部的全面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二)定期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或党员大会,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三)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四)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做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积极慎重地发展好新党员。

(五)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协调好“两委”成员之间的关系,支持和督促他们完成工作任务。

(六)领导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

(七)不断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模范遵守省委关于农村干部“五带头十不准”的规定,各方面起表率带头作用。建立健全党支部学习、工作和生活制度,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团结战斗的坚强集体。

第八条 村委会主任的主要职责

村委会主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主持村委会的全面工作

(一)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做好本村的生产服务和协调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组织好生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二)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管理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落实村务公开制度,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组织村民学习宣传国家法规法律和各项政策,教育和组织村民依法履行纳税、服兵役、交纳提留统筹费、实行计划生育等义务,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积极发展本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对村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进邻里之间、村与村之间、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五)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本村稳定。

(六)向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负责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

(七)搞好村委会班子自身建设。自觉维护党支部的领导,积极把党支部决议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认真坚持省委关于农村干部“五带头十不准”的规定。建立并落实好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促进班子廉政勤政建设,不断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九条 其他村干部的职责

其他村干部在党支部领导下分别按照“两委”分工,认真负责地完成分管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四章 选拔任用

第十条 农村干部的选拔任用,要按照公开、平等、民主、择优 的原则,依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如需延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应由乡镇党委报县委组织部门审批。延长或提前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一年。特殊情况下,上级党组织可以指派村党支部负责人。

积极推进农村党支部成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拓宽视野,扩大民主,选贤任能。条件成熟的地方,村党支部换届可以采取由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的办法确定候选人,按照党章规定进行党内选举。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换届选举。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一般在村党支部的主持下,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由村党支部成员或在村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担任(村委会成员正式候选人除外)。

乡镇党委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任职条件的党员尤其是党支部成员和农村后备干部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竞选。

第十三条 在村“两委”换届过程中,县、乡应成立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织及办事机构,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

第十四条 农村干部的选拔,—般从本村青年、复员军人、企业骨干等优秀分子中产生。优先选用农村后备干部。上级党组织认为有 必要时,可以选派干部职工到村任职或帮助工作。支持和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军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第五章 教育管理

第十五条 农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坚持以乡镇为主,强化制度约束,不断提高素质,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

第十六条 定额配备制度。农村干部的职数配备,本着交叉兼职、精干高效、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以行政村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配备。一般千人左右的村配备3-5名,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可适当增加职数。第十七条 目标责任制度。普遍实行农村干部任期目标和目标责任制。一般由乡镇党委制定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干部的目标管理要形成责任书,以便考核和奖惩。

第十八条 教育培训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县在搞好农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培训的基础上,负责村“两委”正职的常规培训,一般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负责村“两委”其他成员的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内容要不断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培训方法要不断改进。培训经费要按照中发[1999)3号文件规定,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各地留用的党费可拿出一部分,作为培训经费的补充。积极鼓励农村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正规化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文化水平。注重组织农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扎实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调控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提高 和增强他们的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

第十九条 监督审计制度。要按照《河北省村务公开条例》要求。搞好村务公开。对村级财务实行年终审计。审计工作由乡镇负责,必要时由县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负责财务的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制度。经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方可离任。

第二十条 离岗教育制度。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班子凝聚力不强、工作比较落后、群众威信不高的农村干部,经乡镇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可对其进行离岗教育,以帮助他们端正思想。转变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实行离岗教育: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党员群众有意见的,等等。离岗教育由乡镇党委负责。离岗教育时间由乡镇党委研究决定。经教育仍不改进的要劝其辞职,劝而不辞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程序予以撤免。

为不影响村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离岗教育期间,乡镇党委可以明确其他村干部临时负责其分管工作。

第二十一条 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全省统一规定,建立健全村“两委”干部档案。村党支部书记的档案一般由县委组织部门管理,其他村干部的档案由乡镇党委管理。

第六章 待遇奖惩

第二十二条 农村干部待遇坚持公平合理、绩酬挂钩的原则。“两委”主要成员一般实行结构工资制(主要由基础工资、效益工资和奖 励工资三部分组成),其他村干部一般实行误工补贴的办法。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干部,工资总额一般要高于本地同等劳动力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实行误工补贴的干部,日误工补贴标准一般要高于本地同等劳动力日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具体标准由各地制定。资金从村民上交的提留和集体经济收益中支出。为保证农村干部待遇落实,积极推行村干部工资、补贴由乡镇统筹管理的方法。贫困村的干部工资、补贴兑现有困难的,可从县、乡财政预算外资金中给于适当解决。

第二十三条 积极推行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具体承保对象、保险金分担比例、继保办法等由各地按省有关文件结合本地实际作出规定。

第二十四条 各级党委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支持农村干部,注意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打击报复村干部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对因公造成村干部经济损失的,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五条 对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工作任务完成较好、工作进步较快的村干部,要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对特别优秀的农村干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标准予以提拔重用。

第二十六条 对工作任务完成不好、增加农民不合理负担、为政不廉、违法施政的村干部,要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问题严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调整、撤免,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后备干部和离任干部

第二十七条 为保证农村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县、乡党委要建 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一般每村3—5人。要注意从本村科技能手、返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及乡镇企业骨干中,选拔那些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文化水平高、热心为群众办事、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青年优秀分子,组成农村后备干部队伍。

后备干部队伍要实行动态管理,存优汰劣。通过定期培训、专人帮带、实践锻炼、进修学习等形式,促其成熟,并适时选拔到领导岗位。

第二十八条 按照关心生活、发挥余热的原则,认真解决好离任干部退有所养、老有所为问题。对任职时间较长的村“两委”主要成员,离任后要根据他们的任职年限、贡献大小等,给予一定的固定或不固定的生活补贴;对其他村干部尤其是生活困难的,也要积极妥善地解决好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补贴资金来源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其它渠道解决,但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离任干部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组织他们参政议政,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献计献策。对身体条件尚好,有一定工作能力或一技之长的离任干部,要安排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离任干部要积极支持配合村“两委”的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再立新功,凡不配合现任班子工作并造成较坏影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并取消离任干部待遇。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地可根据本暂行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暂行办法由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河北省企业信用联合奖惩办法(试行)

河北省企业信用联合奖惩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营造诚实守信良好氛围,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征信业管理条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包括非本省注册企业),对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

企业信用联合奖惩是指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依法授权或受委托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司法机关、公共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以下统称有关部门和组织)等根据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信用记录和信用状况,对其依法联动实施奖励性或惩戒性措施的行为。

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失信企业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主动纠正失信行为,并获准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过程。

第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是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和实施全省信用联合奖惩制度。

省社会信用信息中心是全省信用信息工作机构,负责信用信息的征集、发布和应用工作。承担全省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制定本省公共信用信息技术管理规范。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确定的信用建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应用,及时将信用信息推送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配合有关部门制定联合奖惩措施。有关部门和组织负责制定本部门监管和服务企业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按照职责和权限具体执行本办法。

第五条 省、市有关部门和组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结合自身职责建立相应信用体系,并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建立所监管和服务行业或领域的企业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出台信用联合奖惩实施细则,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和服务。

第六条 实施企业信用联合奖惩应坚持信用信息共享、责任主体明确、部门联动实施、依法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七条 实施企业信用联合奖惩依据的信用记录,应以省、市(含定州、辛集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信用记录为准。

第八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在日常监管、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公共资源交易、资质等级评定、定期检验、融资、安排财政资金等工作中,应按本办法规定查询、应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二章 信用行为认定

第九条 企业失信行为分为一般失信、较重失信和严重失信三个等级。已有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等级划分标准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 企业一般失信行为包括:

(一)未通过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检查、周期性检验,或未及时报送公示报告的;

(二)未按规定及时到行政机关办理验证、换证、申报、备案、注销、撤销、变更的;

(三)未按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标准、规范实施,公示的产品或服务标准与实际不符,尚未造成损害后果的;

(四)被处以警告或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规模相比较较少数额罚款行政处罚的;

(五)拖欠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税款、银行贷款、合同款等金额较少、时间较短,违规使用发票情节较轻,且无主观恶意的;

(六)有关部门和组织依据法律法规认为应列为一般失信的行为。

第十一条 企业较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一年以内发生两次同类一般失信行为,或一年内发生三次以上一般失信行为的;

(二)被处以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规模相比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在一定数额以上行政处罚的;

(三)拖欠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税款、银行贷款、合同款等金额较大、时间较长,抗拒或逃避缴纳税款、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退税金额较大,且有明显主观恶意的;

(四)在申请行政许可审批等事项以及在公证和法律服务中提供虚假材料、弄虚作假的;

(五)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以外另立账簿、对外提供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

(六)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传播有害低俗信息,危害公共利益、损害消费者利益等,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有关部门和组织依据法律法规认为应列为较重失信的。

第十二条 企业严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一年内发生两次同类较重失信行为,或一年内发生三次以上较重失信行为的;

(二)未取得资质、未经过许可审批,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三)被行政机关撤销许可、资质或执照的;

(四)被处以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规模相比特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数额巨大等重大行政处罚的;

(五)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危害交易安全、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质量事故、哄抬物价的;

(六)拖欠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税款、银行贷款、合同款等金额巨大、时间较长,抗拒或逃避缴纳税款、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退税金额巨大,存在明显主观恶意,以及被有关机关查结并将重大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告或向司法部门移交的,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七)法院执行机构认定的被执行人失信行为;

(八)司法机关认定的企业商业贿赂行为;

(九)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传播有害低俗信息,危害公共利益、损害消费者利益等,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的。

(十一)有关部门和组织依据法律法规认为应列为严重失信的行为。

第十三条 省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加强本部门、组织(行业)信用记录建设,研究细化企业失信行为和守信行为认定标准和程序,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可根据本部门、组织(行业)企业失信行为和守信行为认定标准,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和守信企业“红名单”制度,将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列入失信企业“黑名单”,有良好守信行为的企业列入守信企业“红名单”,并按规定在“信用河北”网站及本部门网站向全社会公开披露。

第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确定守信企业“红名单”时,要查询了解企业在各个部门或行业的信用情况。凡是列入某个部门或行业“黑名单”的企业,其他部门或行业不得将其列入本行业“红名单”。列入红名单的企业,一旦出现经认定的失信行为,有关部门和组织应立即将其撤出“红名单”。

第十六条 企业“黑名单”和“红名单”的披露,应当客观、准确、公正,保证所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禁止披露企业商业秘密。

第三章 信用联合奖惩

第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在行使管理职责过程中应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失信和守信记录,按照本办法规定,对企业实施联合奖惩。

第十八条 对一般失信行为的企业惩戒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将失信企业列为日常重点监控和监管对象,提高监督检查频次。

(二)不列入各类免检、免审事项范围。

(三)取消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评优资格。已获得荣誉称号的,视情况予以撤销。

第十九条 对较重失信行为的企业惩戒除包含第十八条惩戒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企业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补贴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活动中予以严格限制。

(二)在涉及信贷、担保、融资等金融活动中予以严格限制。

(三)通过媒体向社会定期公开发布惩戒名单。

第二十条 对严重失信并列入“黑名单”的企业惩戒除包含第十九条的惩戒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法对失信企业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慎审核并作出相应决定。

(二)企业不得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补贴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活动。

(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对失信企业法人代表、主要负责人的高消费行为予以限制。

(四)其他有规定的惩戒措施。

第二十一条 对拥有良好信用记录或列入守信“红名单”的企业,有关部门和组织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可实施以下激励措施:

(一)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公共资源交易、资质等级评定、融资、安排和拨付有关财政资金等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向社会公布评先评优结果。

(二)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双随机”抽查工作中减少、优化检查频次。

(三)通过媒体向社会定期公开发布良好信用记录或列入“红名单”的企业名单。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守信激励措施。

第四章 异议处理

第二十二条 企业对自身失信行为认定有异议的,自发现认定部门失信认定作出之日起2年内,可向省社会信用信息中心或失信行为认定部门提出异议申请,并提供有关佐证材料。

第二十三条 省社会信用信息中心或失信行为认定部门在收到异议申请及有关佐证材料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因自身原因造成错误的立即改正,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更正结果告知申请人。

对非自身原因造成的异议信息,省社会信用信息中心应通知提供该信息的有关部门和组织进行核查。有关部门和组织自收到核查通知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回复是否更正的核查结果,省信用信息中心应在收到有关部门和组织核查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

各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管部门或失信行为认定部门受理异议申请,应参照省级处理方法,及时进行处理,并将结果报送省社会信用信息中心。企业对不予变更的异议申请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申请行政诉讼。

第五章 信用修复

第二十四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各自的信用修复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存在失信记录的企业应按照本部门或本行业制定的条件和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第二十六条 未列入“黑名单”的失信企业,可在自失信处理结果生效之日起180个工作日内,申请修复不良信用记录,但须符合本部门或行业信用修复有关规定,经原认定部门同意。

第二十七条

被列入“黑名单”的失信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信用修复:

(一)所属部门或行业有信用修复规定的,失信企业对自身失信行为作出实质性改正,且在列入“黑名单”期间未发生失信行为,符合本行业可撤销“黑名单”规定条件的。

(二)所属部门或行业没有信用修复规定的,失信企业对自身失信行为作出实质性改正,且自被列入“黑名单”之日起满一年,期间未发生失信行为,并经原认定部门同意的。

第二十八条 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失信企业应向认定其失信行为的有关部门和组织提出信用修复申请。有关部门和组织核查后,认为其已经完成整改,符合管理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决定信用修复,并及时将信用修复结果推送至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河北)。失信企业信用修复结果生效后,有关部门或组织对该企业采取的失信惩戒措施应予以减轻或解除。

第二十九条 信用修复并不去除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发布的失信记录。

第六章 制度保障

第三十条 省、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本级信用记录制度,及时公开、更新信用信息。

第三十一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信用联合奖惩工作,制定信用信息分类标准,按要求及时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本单位或本系统采集的信用信息。

第三十二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单位或本系统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情况,并及时将工作情况报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管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督查、考评相关部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建设和工作落实情况,及时推介信用联合奖惩工作经验。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政府应将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和服务中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工作作为对行政机关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定期对行政机关落实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情况进行评估、通报。

第三十四条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查询、应用企业信用信息而导致决策或工作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本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要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责任,并通过“信用河北”网站予以披露。

第七章 附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惠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办法试行(范文)

惠州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行为,提高审查报批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的决定》(国土资源部令第69号)、《广东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办法》(粤府办〔2005〕70号)以及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惠州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第三条 县(区、管委会)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受理、审查、报批工作。

二、用地审批权限

第四条

市、县(区、管委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含建制镇,下同)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除属于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之外,除属于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征收土地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基本农田,或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5公顷以上的,或征收土地70公顷以上的,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征收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呈报国务院批准。

第七条

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用地占用国有未利用土地的,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八条

具体建设项目占用国有未利用地超过1公顷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以及跨地级以上市的项目占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进行非农建设超过1公顷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具体建设项目占用国有未利用地1公顷(含本数)以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进行非农建设1公顷(含本数)以下的,报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

三、用地审核要点

第十条 建设用地审查主要内容:

(一)建设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落实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用地预审红线与用地报批红线是否一致,涉及增减挂钩申报类型材料的合法合规性。

(二)项目占用的地类、面积是否准确,权属是否清楚、是否存在争议,属政府管辖的国有土地来源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三)项目占用耕地类型、等级及其对应面积是否准确,是否已按要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是否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未落实占优补优的单独选址项目是否按规定出具承诺函。

(四)用地审批权限是否符合规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请示(或审查报告)、“一书四方案”是否符合填报要求。

(五)听证材料、征地补偿安置相关材料是否合法合规,征地补偿款是否足额预存或全额预付,留用地是否已按粤府办〔2016〕30号文的有关规定安置落实,涉及违法用地是否已按规定处理到位,其中,涉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材料是否齐全。

(六)单独选址项目是否符合已发布的土地使用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供地方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七)涉及城市建设用地实施方案、指标调整、只转不征等申报类型的报批材料是否合法合规。

(八)征收土地方案是否可行,拟征(占)土地涉及的土地补偿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第十一条

相关前置材料审查内容:

(一)用地预审批准文件和建设项目立项文件批准层级是否一致;批准时间是否符合正常程序和逻辑,是否在有效期内。

(二)是否取得县(区、管委会)级以上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审核意见。

(三)是否按要求提供《征地社保审核意见书》。

(四)是否按规定办理使用林地手续。

(五)项目用地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是否涉及矿业权。

(六)具体建设项目用地,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七)具体建设项目涉及的有关部门(环保、消防等)的手续是否齐备。

第十二条 占用基本农田或占用其他耕地规模较大(线性工程占用耕地100公顷以上、块状工程70公顷以上或占用耕地达到用地总面积的50%以上)的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组织实地踏勘。

第十三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规模和功能分区的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开展建设用地节地评价工作。

第十四条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缴费面积和缴费金额的核算是否正确。

第十五条 建设用地审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属于本办法第十条到第十四条所列内容由用地所在地的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负责,并提出审查结论意见。上述内容的审查结论性意见应在上报的用地请示中明确。

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对本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查,并在用地报批时一并提出意见。

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地上报用地材料的审核工作,建立健全有关监管制度,及时通报存在问题。对明显存在质量问题的报件,应退回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成其进行复核。对出现多次退件或重复出现同一类问题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受理其建设用地报件。

四、用地报批程序

第十六条 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拟订有关用地方案前,应会同有关单位及土地权属单位的代表做细致的土地调查工作,确保有关基础性数据和情况的真实、准确、可靠。

下列基础性数据和情况由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按下列办法核定:

(一)用地面积严格按《建设用地勘测定界规程》的技术规定划定用地范围,树立界桩后量算。

(二)地类以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依据核定并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图斑图显示的地类一致。如现状调查时的地类与图斑显示的地类不相符,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作出书面说明。

(三)土地权属以土地权属证书和有关权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核定;土地现状调查中发现土地权属有争议的,应先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裁决,并经法定程序确认权属。

(四)用于计算征地补偿标准的土地年产值,以同一区域同类土地镇一级统计数据予以核定;如镇级无统计,则采用县(区、管委会)级的统计数据。

地类调查结果涉及占用林地的,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省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核发《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涉及园地的,应报县(区、管委会)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出具审核证明。

第十七条

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

受理预审申请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标准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第十八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建设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当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具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三)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或者审核文件;

(四)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报告和勘测定界图。建设项目拟占用耕地的,还应当提出补充耕地方案;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还应当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第十九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和因工期紧或者受季节影响急需动工建设的其他工程,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先行用地。

申请先行用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先行用地申请;

(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三)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四)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审核文件或者有关部门确认工程建设的文件;

(五)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其他材料。

经批准先行用地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用地报批手续。

第二十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含建制镇)、集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圈内),为实施城市、集镇、村庄规划而占用土地的,按分批次的方式上报。一个批次用地可以一块或多块土地同时打捆上报。圈内的用地要提供土地开发建设整体方案,有控制性规划的,还应提供控制性规划。分批次建设用地应提交具体规划用途说明和具体建设项目名单,列明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和用地面积。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在本地区当年各项用地计划指标内严格控制每用地报批批次。

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圈外)的土地,或同时跨圈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和范围内土地,按单独选址方式报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独立工矿用地,落实具体建设项目,按单独选址方式进行报批。

第二十一条 分批次报批的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程序如下:

(一)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实施城市或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或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确定用地的范围和数量后,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单位制作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报告。

(二)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拟订《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涉及农用地转用时需要,下同)、《征收土地方案》(涉及征地时需要,下同)、《补充耕地方案》(涉及占用耕地时需要,下同),并同时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要求提出审查意见一并于20个工作日内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涉及征收土地的,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规定举行征地补偿及安置方案听证会,听证会材料应随用地申请材料一并上报。

(三)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的上述说明书、方案和审查意见由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逐级行文上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时附报如下资料:

1.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报告和勘测定界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图(“三圈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证书;

4.补充耕地位置图(涉及占用耕地,下同);

5.征地补偿费预存款到位的证明;

6.上级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要求的其他材料。

(四)需报国务院审批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

第二十一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收土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收土地方案可以合并编制,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一年申报一次;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对分期分批申报的农用地转用和征收土地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并回复。

第二十二条

建设只占用国有农用地的,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地,由国务院批准的,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只需拟订供地方案。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由土地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方案经批准下达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第二十五条

征收土地公告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按照《征收土地公告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向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支付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并落实需要安置农业人口的安置途径。

第二十六条

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并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使用者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后,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颁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应当包括划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等内容。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用地批准书》公示于施工现场。

市、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提供国有土地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布。

五、用地报批材料要求 第二十七条 上报建设用地材料应逐步标准化和表格化,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设项目的用地申请表(原件)采用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标准表格,由用地单位负责填报。如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相关部门的审核内容的,用地单位应持该表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由该部门在表中相应的栏目填写意见和加盖公章。

(二)“一书四方案”(原件)采用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标准文本格式,所需填报的内容要求填写完整、准确。

(三)有关图件:

1.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报告(原件):由具有勘界、测量技术资质的单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程进行制作,其勘测定界图采用有测绘资质的单位测制的1∶2000或1∶1000、1∶500地形图。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以及新建高速公路项目用地,其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报告由具有勘界能力的甲级测绘技术资质的单位制作。在勘界图上,用红线准确标出用地范围界线,标明界点坐标并骑界加盖上勘界测绘单位和用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公章,同时要注明勘界成图时间。

2.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1∶10000最新近的整幅标准面积量算图。图斑显示的地类要清楚、准确。用地范围、位置用红线标出,并注明制图时间及加盖公章。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成果已备案的,只需提供用地所在位置的局部复印件(单独选址报批用地时提交)。用地位置范围用红线在图上标出。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图(“三圈图”):可采用经缩小的复印件(批次用地时提交)。用地位置范围用红线在图上标出。

5.补充耕地位置范围图:采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斑图复印件,标明所补充耕地的位置、范围,并注明制图时间。

6.调整规划方案(原件):依法可以在用地报批时将调整规划方案一并上报批准的,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标明调整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

第二十八条 用地报批件所附文字表格和图件应列目录并按规定的顺序装订整齐。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用地,向省报送请示文件和有关附件一式两份。须报国务院批准的用地,向省报送请示文件和有关附件一式四份。

第二十九条 用地请示的格式应当规范,请示的内容表述应准确和齐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落实农用地转用和耕地占用指标;

(二)用地的位置、面积、地类、权属是否清楚、准确;

(三)耕地占补平衡是否落实,是否占用基本农田;

(四)征地补偿安置是否符合法定标准;

(五)征地方案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是否能保持需要安置的农民原有生活水平,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是否按规定举行过听证程序,被征地群众在听证会上提出的合法要求是否已为当地国土行政主管部门采纳;

(六)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措施是否可以有效落实;

(七)需要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有关费用是否已经筹措到位;

(八)占用林地、园地情况;

(九)用地是否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

(十)用地是否存在违法用地问题。

第三十条 需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所涉及的请示和批复行为,均由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行文,但应注明“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行文。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的建设用地报件,不予受理:

(一)不符合公文行文规范的;

(二)请示的内容表述不准确或不完整的;

(三)不符合本办法列明的各项报批要求的。

六、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申请建设用地报批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五、十六条规定未尽到审查义务、虚假报批、损毁、伪造用地报批材料,擅自修改用地报批材料,或者串通他人进行虚假申报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有出现上述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暂停受理其建设用地报件,为期半年,待该县(区、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整肃后再恢复其报件程序。

第三十四条 采用提供虚假用地报批材料等欺骗手段申请报批的、伪造、变造用地报批材料(包括伪造、变造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等)、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用地报批材料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时限要求

第三十五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应实行服务承诺制,并对内部各办事机构办理审查业务作出明确时限要求。建设用地审查应当实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内部会审制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集中开会审查等方式进行。

第三十六条 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自受理用地申请之日起,于20个工作日内对用地提出审查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或审批。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收到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建设用地的审查意见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或审批。

收到各级人民政府对建设用地的审核或审批意见后,需落实缴纳有关规费的,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2个工作日内发出缴费通知,督促有关方面在限期内办理完毕有关缴费的手费,并在收到缴费凭证后的3个工作日内发出用地批复。

第三十八条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受建设用地报件后,如需补报有关用地附件或对有关问题作出补充说明,应在收件后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方式向下级土地行政部门提出。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需要补报的附件或补充说明的材料应在3个工作日内补报,在限期内不补报又无正当理由的,报件予以退回。

第三十九条 建立建设用地审批和批后实施情况备案制度。

(一)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批准后15个工作日内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二)分批次批准使用的土地,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须将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情况列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三)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批准后15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四)经批准征收的土地,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及其实施情况在实施征地完毕后15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八、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惠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办法(试行)

京政发[2005]6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政府法制办制订的《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五年四月十一日

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优化土地供应机制,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促进首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供应。

本办法所称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是指市人民政府根据土地供应计划依法以出让和划拨等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为。但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经批准转让房屋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护农用地,控制国有建设用地总量;

(二)有计划统一供应;

(三)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四)对经营性用地实行公开交易。

第四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协调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办法。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供应监督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规划、建设、财政、环保、文物、交通、市政、园林、审计、监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供应的相关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提出本行政区域内的用地需求和安排供地计划指标的建议,并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土地储备开发工作。

第五条本市促进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并逐步建立不同产业项目的用地标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土地供应信息和土地市场需求信息,公开政府调控市场的主要措施,引导市场规范运作。

第七条本市实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管理制度。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均应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管理。未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的土地,不得供应。

土地供应计划中包括征收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用的国有农用地和现有国有建设用地。新增国有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执行。

第八条土地供应计划应当符合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坚持总量控制、结构合理的原则。

第九条土地供应计划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在科学预测本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编制。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政府投资的项目,应当先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产业政策提出综合平衡意见后,方可作为编制计划的基础。

第十条土地供应计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根据土地供应和需求情况变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商有关部门后,提出土地供应计划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本市有计划地实施政府土地储备工作。土地储备机构依法通过收购、收回、征收等方式储备国有建设用地,并可以组织实施储备土地的一级开发,也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一级开发。一级开发后的储备土地依照供应计划供应市场。

第十二条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或者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政府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依法对土地使用权人给予适当补偿。

划拨土地使用权人不得自行对划拨土地进行开发建设。需改变现状土地用途进行开发建设的,可以由政府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或者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转让他人开发建设并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对其中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途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第十三条国家机关用地,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等公益事业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等政府出资建设工程的划拨用地,用地单位不得自行转让、调配土地使用权。因单位搬迁、撤销以及其他原因停止使用土地的,由政府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土地储备。

第十四条闲置土地符合收回条件的,按照《北京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土地储备。

第十五条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项目建设的,由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或者委托的具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的单位按照《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规定进行征地补偿安置和对被征地进行一级开发后,方可供应。

第十六条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让前,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建设、交通、环保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确定规划条件、土地用途、年限等土地出让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让应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第十七条除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情形外,其他用地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依法设立的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内的科技产业项目用地等,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出让。

第十八条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标底或者底价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价格管理等部门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确定。具体办法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价格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标准。

第十九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受让方签订国有土地使用

权出让合同。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确定中标人、竞得人后,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中标人、竞得人签订成交确认书,按照成交确认书约定的时间与用地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二十条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受让方凭土地出让合同或者土地使用权证书依法办理项目核准或者备案以及规划、交通、市政、环保、建设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预审申请。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建设单位向市发展改革等部门申报核准或者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附具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用地预审意见,没有预审意见或者预审未通过的,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建设项目。第二十二条以出让方式供应土地后,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条件的,依法应当提前取得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土地供应计划、土地供应方式等因素决定是否批准。

第二十三条本市根据法律规定制定划拨用地目录,属划拨用地目录确定用途的项目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土地使用权。

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出具划拨用地批准文件,文件中应当载明用地单位名称、用途、使用限制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土地使用权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或者土地使用权划拨批准文件的规定开发利用土地。

第二十五条土地有偿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至迟于有偿使用期满前一年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申请或者申请未获批准的,期满后的土地使用权由政府无偿收回。

第二十六条土地使用权因土地灭失而终止。土地使用权终止或者土地使用权被依法收回的,原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销有关权属登记证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告注销登记。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违法用地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方式,对接到的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回复举报人。

第二十八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用地信用管理系统,对欠缴地价款、擅自改变土地使用用途、闲置土地以及其他违法行为,记入信用系统并依法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九条在供地管理过程中,用地单位或个人实施了违反国家或本市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并依法应当予以处罚的,按照国家及本市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条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查处违法用地的,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履行职责或者直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自己无权处理的,应当向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监察部门出具行政处分建议书,有关行政监察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土地管理局贯彻国务院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2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区县工业小区、乡镇工业小区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京政办发〔1994〕85号)同时废止。

下载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尾矿库用地审核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审核计算办法

    武汉市城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审核计算试行办法 ★附件01 武汉市城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审核计算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面积审......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

    民政部关于印发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民发„2012‟2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规范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

    民政部关于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 通知 民发〔2012〕2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审......

    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

    附件 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有机结合,推动各项节能环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支持......

    河北省建筑工程投标人资格审查试行办法

    河北省建筑工程投标人资格审查试行办法 2002-4-1 0: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河北省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文号:冀建招办[2002]2号 发布日期:2002-4-1 执行日......

    河北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程序,加强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工作,根据《实施办法》和《河北省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试行)》,参照师范院校招生体检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及办法。......

    陕西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试行办法

    陕西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试行办法(新)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土地管理,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

    审核要点 试行

    审核要点(看完后,一定要阅读论坛进村指南板块的相关规则,深度了解)一论坛审核部分A 交友信息:删除的类型:1、留电话号码的;2、说器官大小的(如17cm);3、说同床不换的;4、出现3P多P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