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2 00:5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篇: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第三条 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遵循依法、及时、高效的原则,按照“谁起草、谁审核,谁公开、谁负责”的要求进行,在公文产生的过程中同步确定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种属性。

第四条 行政机关内负责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信息公开审核机构”),管理、指导、协调本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工作。

第五条 政府机关公文的草拟部门在完成公文草拟的同时,应当根据公文的内容,在发文单上注明其属性;属于不予公开的,应当具体注明不予公开的理由。

第六条 信息公开审核机构在审核公文时,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同时审核草拟部门确定的属性是否准确,不予公开的理由是否充分。

信息公开审核机构认为草拟部门确定的属性不符合《条例》和《办法》的要求,可以商请草拟部门重新确定属性;协商不一致的,可以提出审核意见,由公文签发人确定。

第七条 公文签发人在签发公文时,有权最终确定其公开属性。

第八条 对于联合发文,各联合发文机关应当协商确定公文公开属性。公文签发后,主办机关应当将其属性反馈给其他联合发文机关。

第九条 公文印发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按照其公开属性,及时编入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属于主动公开的,应当在法定时间内通过适当途径发布。

对于部分内容需要保密的公文类信息,可采用简本的形式将需要公众知晓的内容予以发布。

第十条 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保密部门应当配合信息公开审核机构做好公文类信息公开属性的审核工作。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产生或保存的其他非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甘政办发[2008]54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54号 【发布日期】2008-04-22 【生效日期】2008-04-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甘政办发[2008]54号)

办公厅各处室、厅属各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法制办,省信访局,省政府各驻外办事处:

现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予以印发,望认真执行。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省政府办公厅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根据《 甘肃省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细则》、《甘肃省政府信息公开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文,是指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在公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第三条第三条 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遵循依法、及时、高效的原则,按照“谁起草、谁审核、谁公开、谁负责”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第四条 在公文产生的过程中,公文类信息草拟部门要同步确定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种属性。不能确定公开属性的,经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五条第五条 办公厅公文审核部门认为公文草拟部门确定的公开属性不符合《试行办法》规定的,可以商公文草拟部门或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重新确定;协商不一致的,可由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提出意见,报办公厅主要负责人确定。

第六条第六条 公文类信息草拟部门在完成公文草拟的同时,应当根据公文的内容,对照《试行办法》的要求,在发文单上注明其公开属性。属于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应在发文稿填写内容概述,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属于不予公开的,应当具体注明不予公开的理由。

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管理行为无关的内部信息,包括机关内部人事任免、内部设备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等信息归入依申请公开类政府信息。

第七条第七条 对联合发文,各联合发文机关应当协商确定公文的公开属性。公文签发后,主办机关应当将其公开属性反馈给其他联合发文机关。

第八条第八条 公文签发后,公文草拟部门按照其公开属性,分别编制主动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目录和不予公开目录,并报送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备案。属于主动公开的,应及时将该信息通过“中国・甘肃”网站或者其他形式全文发布;属于依申请公开的,经审查可以公开的,按照有关规定向申请人提供所需信息。

第九条第九条 办公厅保密工作部门应当配合搞好公文类信息的保密审核工作。

第十条第十条 办公厅产生或保存的其他非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办法,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庆市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本站推荐)

安庆市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宜政办发〔2010〕33号)第一条 为提高全市各级行政机关信息公开工作的效率,确保行政机关依法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第三条 信息公开的审核应坚持“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和依法、及时、高效的原则,未经审核的信息不得公开。行政机关在信息产生的过程中应按照《条例》要求同步确定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种属性。行政机关应当结合本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发文办理的电子化,提高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的效率。第四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公文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协调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工作,行政机关办公室是负责本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机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保密工作机构应配合行政机关公文管理机构做好公文类信息的审核工作。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文的草拟部门(机构)在完成公文草拟的同时,应当根据公文的内容,对照应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进行初审,在发文拟稿单上注明其属性;属于不予公开的,还应当注明不予公开的理由。初审内容包括:政府信息公开与不公开事项范围的界定是否准确;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形式是否恰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理由是否符合国家法定要求;不予公开的涉密政府信息的定密依据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完善;部分公开的政府信息中是否区分出属于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的部分。第六条 公文管理机构在审核公文时,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审核草拟部门(机构)确定的属性是否准确,不予公开的理由是否充分。公文管理机构认为草拟部门(机构)确定的属性不符合《条例》的要求,可以协商草拟部门(机构)重新确定属性;协商不一致的,可以提出审核意见,由公文签发人确定。第七条 行政机关公文签发人在签发公文时,有权最终确定其属性;公文签发人在不能确定属性时,可以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保密工作部门咨询确定。第八条 对联合发文的,应当由联合发文机关协商确定公文属性。公文签发后,主办机关应当将该公文属性的最后确定情况反馈给其他联合发文机关。第九条 公文签发人的签发时间为公文类信息的生成日期。第十条 公文签发后,公文管理机构应当将发文拟稿单复制件转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按照其属性,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信息编入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不予公开的信息要登记备案。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该信息通过信息公开网或者其他形式全文发布。第十一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修订发文单,列明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种公开的属性。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业务流程、办事指南、统计数据、执法文书等非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核,应以方便和服务群众为原则,参照公文类信息的要求确定其属性。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的工作,适用本制度。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的工作,参照本制度。

第四篇:山东省信息公开办法

山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经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并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以下简称登记管理信息)是指事业单位在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核准登记和日常监管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四条 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应当遵循合法、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

第六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级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具体工作由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承担。

第七条 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的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

第八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登记管理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登记管理信息进行审查。

事业单位对登记管理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报举办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确定。

第二章 公开的内容

第九条 依法设立登记的信息:单位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举办单位、章程以及开展业务活动所要求的资质等。

第十条 依法变更登记的信息:单位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举办单位等。

第十一条 依法检验检查的信息:

(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二)资产损益情况;

(三)变更登记的执行情况;

(四)绩效和受奖惩情况;

(五)涉及诉讼情况;

(六)社会投诉情况;

(七)其他需要公开的情况。

第十二条 按照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等重大信息,应当及时、准确予以公开。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

第三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应当在本单位网站公开;不具备条件的也可采取广播、电视、报刊、本单位的办事大厅、公开栏或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第十五条 对本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二条所规定的信息,事业单位应当在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自信息公开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公开的内容和方式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事业单位申请获取该单位履行公益职责过程中形成的登记管理信息。

第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事业单位申请获取登记管理信息的形式以及事业单位受理、办理和答复申请人的工作程序、时限、费用等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第十八条 机构编制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和下一级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并适时组织开展社会评议。考核结果和社会评议结果应当作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内容之一,并予以公布。

第十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登记管理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事业单位不按规定履行登记管理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负责该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的同级或上级机构编制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在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机构编制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机关按规定权限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不按规定履行登记管理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登记管理信息内容的;

(三)公开不应当公开的登记管理信息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登记管理信息的;

(五)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六)隐瞒或者捏造事实的;

(七)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行为的。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有第二十一条规定情形的,登记管理机关应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视情况给予警告处罚,或在检验检查中对其作出不合格决定。

第二十三条 机构编制部门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未予整改的事业单位,暂停办理其机构编制事项。

第二十四条 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单位预算,保障登记管理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五篇: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总局令 第35号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于2007年2月8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第一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 周生贤

二○○七年四月十一日

主题词: 环保 法规 信息公开 规章 令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推进和规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信息,包括政府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信息。

政府环境信息,是指环保部门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企业环境信息,是指企业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和企业环境行为有关的信息。

第三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

环保部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客观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环境信息。

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

第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环保部门申请获取政府环境信息。

第六条

环保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由办公厅作为本部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机构,各业务机构按职责分工做好本领域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本部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环保部门负责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本部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规章制度、工作规则;

(二)组织协调本部门各业务机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三)组织维护和更新本部门公开的政府环境信息;

(四)监督考核本部门各业务机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五)组织编制本部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指南、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六)监督指导下级环保部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七)监督本辖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八)负责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前的保密审查;

(九)本部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公开的环境信息,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环保部门应当从人员、经费方面为本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保障。

第九条

环保部门发布政府环境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第十条

环保部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第一节

公开的范围

第十一条

环保部门应当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向社会主动公开以下政府环境信息: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环境保护规划;

(三)环境质量状况;

(四)环境统计和环境调查信息;

(五)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情况;

(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排污许可证发放情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

(七)大、中城市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

(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受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的项目、依据、条件、程序和结果;

(九)排污费征收的项目、依据、标准和程序,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实际征收数额以及减免缓情况;

(十)环保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和程序;

(十一)经调查核实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或者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

(十二)环境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况;

(十三)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

(十四)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业名单,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名单;

(十五)环境保护创建审批结果;

(十六)环保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

(十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范围编制本部门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目录。

第十二条

环保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府环境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环保部门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环保部门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或者环保部门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环保部门对政府环境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二节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三条

环保部门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环境信息,通过政府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第十四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环境信息,环保部门应当自该环境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环保部门应当编制、公布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索引、信息名称、信息内容的概述、生成日期、公开时间等内容。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据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申请环保部门提供政府环境信息的,应当采用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形式;采取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环保部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代为填写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环境信息内容的具体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环境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十七条

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申请,环保部门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一)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环境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政府环境信息不予公开并说明理由;

(三)依法不属于本部门公开或者该政府环境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于能够确定该政府环境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四)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第十八条

环保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不能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的,经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答复期限,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三章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第十九条

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公开下列企业环境信息:

(一)企业环境保护方针、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

(二)企业资源消耗总量;

(三)企业环保投资和环境技术开发情况;

(四)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去向;

(五)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处理、处置情况,废弃产品的回收、综合利用情况;

(七)与环保部门签订的改善环境行为的自愿协议;

(八)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九)企业自愿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第二十条

列入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三)项名单的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

(三)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四)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前款所列的环境信息。

第二十一条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应当在环保部门公布名单后30日内,在所在地主要媒体上公布其环境信息,并将向社会公开的环境信息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

环保部门有权对企业公布的环境信息进行核查。

第二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可以将其环境信息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或者通过公布企业环境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三条

对自愿公开企业环境行为信息、且模范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环保部门可以给予下列奖励:

(一)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开表彰;

(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推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或者其他国家提供资金补助的示范项目;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奖励措施。

第四章

监督与责任

第二十四条

环保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第二十五条

环保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部门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环保部门主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的情况;

(二)环保部门依申请公开政府环境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环境信息的情况;

(三)因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环保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环保部门应当督促下级环保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环保部门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环保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一级环保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政府环境信息内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过程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环境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环境信息的;

(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公布或者未按规定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并代为公布。

第五章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下载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市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试行办法

    深圳市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事业单位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情权,充分发挥信息的服务和监督作用,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

    上海市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沪民社综〔2016〕5号 各区(县)民政局、社团局,各社会组织: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上海市民政局、上......

    湖北省行政机关归集和披露企业信用信息试行办法

    湖北省行政机关归集和披露企业信用信息试行办法第一条 为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体系,为社会提供公正、规范、快捷的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信息公开审核制度

    信息公开审核制度第一条 为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确保信息公开真实、及时、有效、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信息公开审核是指对应当公开或需要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在正式公开前,按......

    山东省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山东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本报告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以下......

    栖霞市政府信息公开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试行)

    栖霞市政府信息公开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试行)为了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根据烟台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对各镇、街道、开发区政府信息公开考评办法(总......

    栖霞市政府信息公开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试行)

    栖霞市政府信息公开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试行) 为了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根据烟台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对各镇、街道、开发区政府信息公开考评办法(总......

    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试行)

    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