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急反应预案
应急反应预案 1.目的 本程序旨在为船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予以标明、描述并提供反应依据,使船舶能正确采取应急措施和公司及时做出反应。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船舶紧急情况的标明、描述和反应。3.定义 3.1紧急情况:指将严重威胁船舶的安全,造成人员的伤亡和构成水域污染,需要公司和船舶立即做出反应的各类事件。4.职责 4.1总经理是公司应急反应小组组长,负责宣布应急状态的起始和终止,审批船舶或岸基应急行动的抢险方案,指挥船岸双方的应急行动。4.2指定人员负责紧急情况标明、描述的审批;负责提供一切可能的岸基支持,紧急情况的上报、对外界的信息发布等。4.3海务、机务主管负责提出紧急情况的认定意见,并予以描述和制订反应方案。4.4公司建立应急反应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反应的领导工作。各岸基主管为应急反应领导小组成员。4.5船长负责船上应急反应的组织指挥和实施,向公司应急反应领导小组报告紧急情况。4.6全体船员根据船上应变部署分工及本岗位的职责参加应急反应。5.工作程序 5.1紧急情况的标明 5.1.1公司根据以往的管理实践及有关规则规定和指南,对所属船舶以下紧急情况进行标明: 目前公司己标明船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各种紧急情况的描述见附录): 1.碰撞(进水)2.搁浅(触礁)3.火灾(爆炸)4.车/舵叶损坏 5.恶劣天气 6.弃船 7.人员落水/搜救 8.油污 9.主机故障 电力中断 10.人员伤亡、病、中毒等事件 11.海盗袭击/暴力行为/失去联系(连续两天未能与公司联系)12.突遇浓雾 13.走锚 5.3应急反应 5.3.1船舶应急反应步骤 1 船舶发生紧急情况时,发现者在采取必要抢救措施的同时立即向船长报告。2 船长收到报告后,立即下令发出警报信号,全体船员遵照“船舶应变部署表”和《紧急情况反应手册》进行应急反应。3船长应将发生紧急情况的时间、地点、种类、程度、趋势、安全威胁和所采取的措施等立即报告指定人员,按《应急通讯录》中所提供的联系方法,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报告海事主管机关。4船舶经努力自救无效,应及时按《海上救助须知》请求救助。当对人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时,船长应考虑弃船。5 船舶在应急行动过程中应按《报告与通信》及《船舶遇险紧急通信处置细则》的规定与公司和有关救助单位保持良好沟通和密切配合。6抢险行动结束后,船舶应按《不符合规定情况、事故和险情的报告、调查和分析程序》和《实施纠正措施程序》中规定的要求报告公司指定人员。7 船舶抵港后,船长应在规定时间内向港口主管机关提出书面报告。5.3.2公司应急反应步骤 1海务主管负责保持与船舶不间断的联系,当接到船上紧急情况报告后,立即报告公司应急小组组长(总经理)2应急小组组长接到报告后,根据紧急情况的程度和性质,立即确定应急反应领导小组成员的范围,并宣布应急反应领导小组进入应急状态。必要时抽调岸基任何人员参加应急反应领导小组,立即召集有关应急反应领导小组成员到位。3应急反应领导小组成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赶赴通信值班室或指定地点集中,并按各自的业务分管范围做好准备。4海务主管应按交通部颁布的《船舶通讯保障细则》、《水上无线电通信规则》加强与遇险船舶的通信联系,进行询问和记录,并将了解的细节报告应急反应领导小组和总指挥。5船舶在抢险过程中,应急反应领导小组应按《紧急情况反应手册》 仔细研究制订具体抢险方案报总指挥决策。6应急反应领导小组应根据总指挥的指示,提供技术指导(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并负责提供物资支持,答复船舶救助请求,联系安排救助事项,了解抢险效果,必要时派员前往出事地点,做好后续安排等工作。7船上情况危急,自救无效,并对人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调度员得到船长决定弃船报告后,应立即将情况报告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实施海上救助。5.3.3应急行动监督和记录 1指定人员负责应急行动和提供岸基支持的监督。2体系办主任负责对整个应急行动作好记录(见记录格式),行动终止后由应急总指挥审阅并讲评。3船舶按《航海日志》、《轮机日志》等日志规定的要求记载并保存各项日志。
第二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预防或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理和上报可能出现的疑似异常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及《江苏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实施办法》,制定本预案。
一、异常反应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 长:詹斌
成 员:金玉书 周其华 徐小斌 沈宏成 李小珊 徐开明
邵小乐 张平化 袁仁桃 柏文娟
工作职责:负责疑似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的指导、培训、会诊及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
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一)报告范围
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所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三)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均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四)报告的时限及方式
1、一般事件的报告
(1)接种点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后,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于2小时内向当地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应立即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所有发现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均应做好登记工作,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3)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还应通过监测系统个案录入后作网络直报。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在初步核实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
疑似异常反应调查的目的是尽快查明病因,防止更多病例出现,避免由于异常反应成为社会热点而妨碍正常的免疫接种活动。应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调查内容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1、一般事件(Ⅳ级)的处理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异常反应发生的报告后,立刻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报告内容,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基本信息、发生时间和人数、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情况,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完善相关资料。
(1)判定为一般反应的,做好登记工作并密切观察;给予对症治疗、处理;
(2)初步判断为个体发生异常反应的,立即通知市级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进行调查诊断,联系救治小组及时进行诊治,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市级提出请求,并协助市级调查处理;同时保存所有可能与异常反应发生相关的物证(疫苗、注射器等)。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处理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时,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暂停该接种点免疫活动,同时加强其他接种点异常反应监测,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并立即向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报告,并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暂停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a)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b)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c)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d)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e)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f)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2)接种事故: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3)质量事故:当怀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疫苗或注射器
材质量有关时,需保存相应的样本,以便后期开展相关检测。立即停止接种,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处理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时,立即暂停接种,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并立即逐级向市级、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报告。市卫生局和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在省、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动员家属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体解剖,确认死亡原因,必要时请法医参加,判定死亡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对偶合死亡的事件,也要做好解释工作,妥善处理,及时公布调查结论,防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卸甲中心卫生院
第三篇: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医院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和处理医院用药过程中发生的输液不良反应(简称输液反应),建立健全输液反应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反应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减少输液反应对医院造成的物质和经济上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定义
输液不良反应系指因输液而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最常见的输液反应: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药物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等。
相关药物不良反应是指静脉输液中加入的相关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引起的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或寒战反应,其作用强弱与输入的热原量有关。热原主要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以及输液生产时被污染,经消毒灭菌后被杀死破坏的微生物,热原的主要成分为高分子量的脂多糖类物质。
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指同一批号的同一药品,在近7~15
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反应的人数超过10人,或同一批次大输液,近7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热原反应的人数超过15人,或在同一科室近7天内出现输液反应超过1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或出现1例以上死亡病例的输液不良事件;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突发严重药品不良事件。
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指同一批号的同一药品,近7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反应的人数超过5人,或同一批次大输液,近7天内,在本医疗机构出现输液热原反应的人数超过10人,或在同一科室近7天内出现输液反应超过5人,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未见滥用行为的药品输液事件。
三、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分为甲型和乙型两大类。其中甲型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所致,其反应可预测,一般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死亡率低;乙型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是一种异常反应,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如变态反应。输液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反应、神经反应、头晕胸闷、听神经损害、腹泻、腹痛、疼痛、局部组织渗漏、发红、恶心呕吐、水疱、坏死等不良反应,其中以过敏反应居首位,占50%。
输液热原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为外源性热原进入人体后,激活血液循环中巨噬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使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促使前列腺素E释放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和温度感受器,从而引起热原反
应。输液热原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寒战、怕冷、头痛、恶心、呕吐等以及输液热原反应所致的并发症,如心脏负荷过重引起的心力衰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渗漏、坏死、血栓等。
三、组织体系
成立**医院输液反应应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医务处处长、药剂科主任任副组长,临床药学室为日常事务处理机构,药学、临床医学、医疗技术、护理学等专家为小组成员。
组长负责全面决策输液反应应急处臵工作。副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突发药品不良事件应急处臵工作。临床药学室(相当于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协助建立输液反应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整理、总结与评估工作,并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四、预警和处臵
(一)临床药学室定期对临床上报的所有输液反应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分析的输液反应涉及的药物、反应类型、临床表现、用法用量、涉及药物批号、滴注速度、患者疾病状况、发生输液反应相应的病区等信息。分析输液反应发生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若存在明显相关性应及时汇报组长或副组长,并在院内网进行预警。
(二)一旦出现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应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及时分析病例具体情况,并初步出具输液反应事件处臵意见。组长应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分析具体输液反应事件,若属实,则应及时停用该批次药品或大输液,并及时通知绍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药品具体生产厂商。将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的具体总结报告在院内网公布,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三)对出现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的药品,临床药学室组织人员进行同批号药品在本医疗机构使用中的情况进行追溯,将追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有可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出现,若有,则将该突发普通输液反应事件列为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进行处臵(见下一条)。
(四)一旦出现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应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组长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可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进行会诊、分析、抢救等相关措施,若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则应及时通知绍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使相关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可疑的突发严重药品不良事件信息,确保其处于主动地位,使严重药品不良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临床药学室定期分析本医疗机构出现的各种输液反应,对在我院使用过程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较多,虽然未构成突发普通/严重输液反应事件,但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及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可提出淘汰该药品在本医疗机构使用的方案(方案提交药事委员会讨论,若确实存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现象,应予以淘汰)。
(六)对出现突发严重输液反应事件相关的患者应及时予以治
疗,采取相应措施,在医疗条件不够情况下应及时请上级医院医生会诊或及时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救治。
五、总结
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输液不良事件后应组织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总结报告报市卫生局、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附件1:**医院输液反应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分管领导
副组长:医务处领导、药剂科主任 组 员:
第四篇:2015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2015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铁厂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2 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1、一般事件: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群体性反应,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疫苗方面相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等。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事件。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在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和医疗救治小组。
1、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
组 长:陈茂新
成 员:鲁小燕 王克洪 吴加红 钱大舟 王贵贤 陈应灿 田茂辉
诊断小组负责我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技术指导、调查、诊断和处置工作。诊断小组成员应服从安排,随时待命。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小组。
组 长:陈茂新
成 员:鲁小燕 王克洪 吴加红 钱大舟 王贵贤 陈应灿 田茂辉
医疗救治小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医疗救治、处置和及时上报工作。
各卫生室负责对发生的可疑异常反应病例进行及时诊断、治疗和处置。
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属地管置、就近处置”的原则。卫生院要在第一时间全力救治辖区发生的疑似异常反应病例。疑似异常反应的诊治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执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大都为过敏反应,一般进行抗过敏治疗即可。如出现休克,肾上腺素为首选急救药。治疗如很快好转、恢复,无需入院。如病情较重,技术力量不足,可向上级申请技术援助或立即送上级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五、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一)报告范围 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所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应特别关注以下病例:
1、注射部位出现脓肿(细菌性或无菌性);
2、被卫生人员或公众认为与免疫接种有关的需要住院的病例;
3、被卫生人员及公众认为的与免疫有关的死亡病例;
4、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5、被卫生人员或公众认为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不寻常的医学事件。
(二)报告内容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三)责任报告人 卫生院临床医师和卫生室村医。
(四)报告的时限及方式
1、一般事件的报告
(1)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后,镇卫生院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立即通过电话报告镇人民政府,同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2)所有发现的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均应做好登记工作,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3)接种单位因异常反应或事故与接种对象或监护人发生纠纷时,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同时应在24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在事发第一时间及时向卫生院报告;卫生院接报告后,及时审核信息,当确认信息真实无误后,立即向卫生局报告,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进行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在事发第一时间及时向卫生院报告;卫生院接报告后,及时审核信息,当确认信息真实无误后,立即向卫生局报告,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进行网络直报,分别完成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六、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
(一)一般事件的处置 卫生院在接到异常反应发生的报告后,立刻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根据报告内容,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基本信息、发生时间和人数、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情况,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
1、判定为一般反应的,做好登记工作并密切观察;给予对症治疗、处置;
2、初步判断为个体发生异常反应的,立即通知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进行调查诊断,联系救治小组及时进行诊治,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上级提出请求,并协助上级调查处置;同时保存所有可能与异常反应发生相关的物证(疫苗、注射器等)。
(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处置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暂停该接种点免疫活动,同时加强其他接种点异常反应监测,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并立即向上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报告。首先应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分级标准判定是否为一起群体性接种反应。如已确定是一起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及时判明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上级提出请求。
1、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暂停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置首发病例。
(2)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疗法,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置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
(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
(4)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
(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
(6)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2、接种事故: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3、质量事故:当怀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疫苗或注射器材质量有关时,需保存相应的样本,以便后期开展相关检测。立即停止接种,并向上级报告。
(三)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处置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暂停接种,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动员家属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体解剖,确认死亡原因,必要时请法医参加,判定死亡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对偶合死亡的事件,也要做好解释工作,妥善处置,及时公布调查结论,防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七、宣传沟通
在处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卫生院要在县卫生局和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其他兄弟部门的配合下,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与媒体、受种者或监护人、公众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置工作。各单位应按照《卫生部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减少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形成有利于事件处置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篇:输血溶血反应的应急预案演练
西电集团医院普通外科 输血反应的应急演练
一、演练目的:
通过情景模拟演练,提高医生、护理人员对患者发生输血溶血反应应急处理能力。
二、参加人员:
组长:闫国诚主任(总指挥)副组长:吴宏、杨玲云
参演人员:王建军 赵雪雅 王娜。
三、演练内容背景:
普外科15床张三诊断为:脾破裂术后。因患者大量失血,急诊手术后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治疗,输血治疗时患者发生输血反应。
四、演练场景及记录
2016年10月28日 19:00演练开始。演练地点:普通外科病房。演练场景:
(场景)2016年10月28
19:00责任护士赵雪雅巡视观察15床患者输血时发现患者胸闷、恶心呕吐、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剧疼等,立即停止输血。呼叫值班护士王娜,立即推取急救车,回到病房为患者更换输液器,输生理盐水维持输液通路,保留血袋及输血器。
19:01 值班护士王娜立即通知护士长、值班医生王建军。19:02 值班医生王建军查看病人,立即采取相应紧急处理。19:02 责任护士王娜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推、5%碳酸
氢钠250ml静滴。同时护士赵雪雅给患者心电监护及测量体温、吸氧。
19:10 在抢救过程中,患者出现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护士赵雪雅立即给予建第二路静脉通道,并遵医嘱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血压稳定时呋塞米60mg静推。
19:02 护士赵雪雅给予患者保暖及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及家属,稳定患者情绪。并做好抢救记录,核对、检查、封存血袋和输血管道,并抽取患者血样一同送输血科检验。
19:20 患者病情平稳,王建军医生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不良事件报告卡,向科主任汇报,上报输血科、医务科、护理部。
五、闫国诚主任宣布演练结束。
演练结束后所有参演人员及科室在岗人员到普外科医生办公室集合,对本次演练进行总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