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处置预案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1.1 目的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发生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部门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特制定本预案。
1.2 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药品异常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规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仅适用于我社区中心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10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其他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1.4 工作原则
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附表1),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附表2),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做到反应迅速、准确定性、救治为先、减少危害,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处置各小组人员具体分工及职责
1.领导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成 员:** ** **
领导小组职责:一旦发生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10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全面启动《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疑似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全面掌握事件,及时准确地报告情况,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在区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组织指挥卫生救护、正面宣传、物资供应、诊断调查等工作,保证事件处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应急小组
应急小组职责:一旦发生上述事件,全力做好正面宣传、合理解释、协助调查处理等工作。
3.技术小组
技术小组职责:全力做好可疑人员医疗救治、对门诊收到的可疑人员进行技术会诊,作出留观处置;对病情较重或难以明确的,立即上报上级应急处置技术小组,并做好转上级医院准备。
4.后勤保障小组
后勤保障小组职责:负责有关药品、物资供应及保管工作,认真做好各种物资的入库、出库及贮存量记录,保证物资供应充足并有效。
3监测与报告
3.1 监测
3.1.1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处理提供信息支撑。
3.1.2 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按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查,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
3.1.3 根据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发展进程,分别由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决定何时撤消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
3.2 报告
3.2.1 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报告。
3.2.2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时,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食 2 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逐级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直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应急响应
4.1 响应
积极配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开展调查,组派卫生应急队伍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应急处理,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报告的方式,把握和控制事态发展。
4.2 调查
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本部门的调查诊断小组,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基本情况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接种同批次疫苗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必要时可对所用同批次疫苗进行封存。
4.3 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
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进行诊断,并指定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
4.4 接种疫苗后感染处置
发生群体性接种感染后,应先停止接种,查明原因。接种疫苗后感染多发生在同一接种地点、由同一原因所引起的多人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治疗可采用局部处理和全身抗感染治疗。
4.5 接种事故处置
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接种前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或规程,正确掌握禁忌症,认真做好安全注射,控制并降低接种事故的发生。
4.6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处置
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3(2)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4)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6)防止人为渲染,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
4.7 死亡病例处理
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并尽快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最好在48小时内),查明死亡原因。
4.8 鉴定
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诊断和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及时作出调查诊断结论,事件当事者对诊断结论有争议的,可以向接种单位所在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鉴定;事件当事者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上一级鉴定。宣传沟通与信息发布
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与事件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理工作。善后处理
6.1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2 如事件当事者直接进行法律诉讼,由法院受理,并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配合法院做好调查取证、调解、执行等工作。
6.3 在调查并明确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原因和责任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事件责任人进行处理。事件终止及评估
7.1 应急响应的终止
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采取一定措施后,经过7天无新的病例出现,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响应终止。
7.2 事后评估
7.2.1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事件报告记录,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成员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专家诊断鉴定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7.2.2 负责事件处理的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现场调查、患者救治、所采取的措施、鉴定、处理效果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保障措施
8.1 人员保障
成立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及处理组,并提供相关工作支持。组织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2 物资保障
做好应对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所有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物资。应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人民医院
第二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诊断、调查、处理
主讲人:XXX 第一节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一、AEFI定义与分类
1、AEFI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中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是预防接种反应明显增多。
2、分类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A.一般反应: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B.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2)、疫苗接种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造成接种后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耦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二、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形式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第二节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全身反应
(一)临床表现
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到高峰。
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接种疫苗后,少数受种者除了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二)处置原则
1、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局部反应
(一)临床表现
1、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有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大于30mm,一般在24~48小时内逐步消退。
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痕)。
3、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硬结。
(二)处置原则
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
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mm~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一般反应
1.1.1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乏力、昏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晕厥等。
1.1.2 次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胸闷、心慌、发冷、出汗、腹泻、全身瘙痒等。
1.2 过敏性反应
1.2.1 轻度
局部红肿、红斑、皮疹、紫癜、急性荨麻疹、咽喉红肿。
1.2.2 重度
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接种后数小时局部红肿迅速加重并扩大,皮肤发亮,甚至发紫,伴烦躁、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组症状:①呼吸道阻塞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发绀甚至窒息;②循环衰竭症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弱、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四肢湿冷;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④皮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小儿过敏性休克是儿科临床抢救的重要急病之一,它往往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精神差,面色苍白,肌张力减低,哭声弱,皮肤发花、肢体湿冷,应特别注意。
1.3 罕见不良反应
婴儿猝死、接种后脑炎、癔病、诱发癫痫、剥脱性皮炎、高热惊厥、血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
2.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对接种局部出现硬结或无菌性化脓,可采用热敷或理疗促进吸收,但切忌切开排脓,以免引起细菌感染。如果发生细菌感染且破溃化脓,则需清创,并涂以消炎粉或膏,促进创面愈合。可用清洁的毛巾热敷,每日4或5次,每次10分钟,但接种卡介苗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过敏性皮疹,有丘疹和荨麻疹等,可用扑尔敏片0.35mg/kg/d,分2或3次口服。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酸钙针0.5ml/kg,最大量小于10ml/次。
2.2 发热反应
①弱反应:体温<37.5℃,应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反应即可消失。②中等反应:体温37.5℃~38.5℃,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必要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柴胡口服液等对症处理。③强反应:体温>38.5℃,发热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保暖,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以退热;腹泻可给予思密达和小儿口服补液盐,分次口服。如第2天仍有高热,仍可按上述方法处理,一般1.5~3d恢复正常;合并感染时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治疗,必要时到儿科诊治。
2.3 接种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要对患儿进行镇静、抗炎、抗过敏等治疗,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严重及时送往儿科诊治。
2.4 群体性癔病
主要采用暗示疗法和对症处理,迅速分散发病人群,并对症状较重者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救治。
2.5 过敏性休克
很少见但后果严重,必须及时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接种时要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品。
抢救原则
①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②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0.3~0.5ml);③就地抢救,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师;⑤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就地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过敏性休克与晕厥的鉴别
临床上注射常会出现晕针晕厥反应,常会误诊为过敏性休克,如何鉴别注射晕厥和过敏性休克的反应非常重要。①晕厥反应: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造成暂时性大脑缺血,导致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多发生于心理素质差的患者。易在空腹、过度紧张、空气污浊、气温闷热时发生,特别是性格内向、脆弱的儿童容易发生,当小儿哭泣、躲避,甚至面色苍白时应当引起医生注意,一旦发生晕厥,立即平卧,保持安静大多数数分钟自行缓解。②过敏性休克:由于注入的制剂引起机体超敏状态,常发生于有过敏体质或有家族过敏史的人。一般在注射后数秒到数十分钟发生,是一种以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常有皮肤瘙痒、皮疹、烦躁不安、恶心、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严重者紫绀、喉痉挛及喉水肿、呼吸急促或困难、血压下降、皮肤发花、肢体湿冷、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大一点的孩子会诉心慌、胸闷、口干、头晕、咽喉阻塞感等,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因过敏性休克有时初起症状不明显,若诊断不及时易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极为重要。若不能排除过敏反应,应先按过敏反应对症处理。
第三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预防或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理和上报可能出现的疑似异常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及《江苏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实施办法》,制定本预案。
一、异常反应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 长:詹斌
成 员:金玉书 周其华 徐小斌 沈宏成 李小珊 徐开明
邵小乐 张平化 袁仁桃 柏文娟
工作职责:负责疑似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的指导、培训、会诊及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
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一)报告范围
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所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三)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均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四)报告的时限及方式
1、一般事件的报告
(1)接种点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后,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于2小时内向当地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应立即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所有发现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均应做好登记工作,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3)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还应通过监测系统个案录入后作网络直报。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在初步核实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
疑似异常反应调查的目的是尽快查明病因,防止更多病例出现,避免由于异常反应成为社会热点而妨碍正常的免疫接种活动。应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调查内容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1、一般事件(Ⅳ级)的处理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异常反应发生的报告后,立刻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报告内容,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基本信息、发生时间和人数、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情况,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完善相关资料。
(1)判定为一般反应的,做好登记工作并密切观察;给予对症治疗、处理;
(2)初步判断为个体发生异常反应的,立即通知市级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进行调查诊断,联系救治小组及时进行诊治,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市级提出请求,并协助市级调查处理;同时保存所有可能与异常反应发生相关的物证(疫苗、注射器等)。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处理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时,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暂停该接种点免疫活动,同时加强其他接种点异常反应监测,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并立即向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报告,并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暂停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a)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b)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c)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d)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e)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f)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2)接种事故: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3)质量事故:当怀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疫苗或注射器
材质量有关时,需保存相应的样本,以便后期开展相关检测。立即停止接种,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处理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时,立即暂停接种,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并立即逐级向市级、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报告。市卫生局和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在省、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动员家属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体解剖,确认死亡原因,必要时请法医参加,判定死亡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对偶合死亡的事件,也要做好解释工作,妥善处理,及时公布调查结论,防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卸甲中心卫生院
第四篇:海安县201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和处置心得
摘 要:目的 分析我县201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特征和探讨 其处置心得,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和加强其安全性。方法 采集我县2011aefi 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本我县aefi报告88 例(0.0681%),大多为一般反应,其发生与疫苗种类、接种针次、性别、年龄和 季节有关,随着儿童年龄而减少,7~8月报告数较多。结论:要高度重视aefi 的防控,提高疫苗质量、加强业务培训、宣教告知、精心操作、及时报告、规范处 置,能有效提高免疫接种质量,降低aefi发病率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aefi;特征分析;处置心得
为了最经济、最有效的、更好地保护儿童健康,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并不断深入和扩大;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也屡见不鲜,严重者可引起儿童器官功能受损,逐渐引起公众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对我县2011本地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资料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和讨论,并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海安县20110~7岁常规免疫接种儿童、疫苗应急接种、强化免疫接种和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人群,并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6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
1.3 统计方法 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输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结果
2.1 病例报告
2.1.1 报告时效 2011海安县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88例aefi中,48小时内及时报告率为92.05%,及时调查率为95.45%,aefi个案完整率为100%。
2.1.2 报告分类 2011全县共报告aefi 88例(0.0681%),其中一般反应72例(81.82%)、异常反应13例(14.77%)、偶合症1例(1.14%)、不明原因2例(2.27%),无疫苗质量事故和接种事故及心因性反应病例报告。
2.1.3 疫苗分类 我县2011使用疫苗25种,共接种剂次129203针次;有15种疫苗报告有aefi发生,共发生88例,其中23价肺炎、无细胞百白破、减毒乙脑、hib、白破的发生率位于前五名。(见表一)。
2.2 病例分析
2.2.1 临床诊断分布 在一般反应报告中发热42例(58.33%)、接种部位红肿浸润或硬结21例(29.17%)、两者皆有为9例(12.50%);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8例(61.54%)、血管性水肿2例(15.38%)、无菌性脓肿1例(7.69%)、荨麻疹各1例、淋巴结炎1例;1例偶合症临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2.2.2 发病时间分布 从接种疫苗至发病的间隔时间按24h内、2~3d、4~7d、8~14d、15d以上划分,分别占82.95%、4.54%、3.41%、3.41%、9.10%。
2.2.3 年龄性别分布 在88例中0~、1~、2~、3~、4~、5~、6~、7~岁组分别为34、27、12、6、3、3、2、1例;其中0~、1~岁病例最多,占69.31%,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男54例,女34例,男女比例1.59∶1。
2.3.4 时间地区分布 全县11个区、镇、场均有aefi病例报告;全年各月都有病例报告,其中7~8月报告数较多,为30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34.09%)。
分析讨论
3.1 研究宗旨 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是密切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涉及到千家万户的预防保健工作,是预防控制儿童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实施免疫规划项目和开展预防接种,全球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控制成就举世瞩目【1】。由于疫苗种类、接种针次、受种人群、接种方法等因素,偶尔会出现aefi,处理不当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江苏省海安县地处苏中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高,群众对健康的需要较高。为了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实施,改善其服务质量,了解我县aefi系统的运转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aefi,故对我县2011年aefi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讨论。
3.2 反应特点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6类。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发展和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疫苗种类、接种针次、受种人群都在不断增加,aefi受到了公众、社会和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第五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进行鉴定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进行鉴定
一、申请
(一)申请时限
受种方、接种方、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应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申请,提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所需的材料,预交鉴定费。
经调查诊断或鉴定,已确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受种方需进行伤残等级鉴定。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的受种方应在出现麻痹临床表现满1年后的1年内,其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受种方应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专家组判定其病情稳定后(原则上为发病6个月后)的1年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鉴定。
负责组织鉴定的医学会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委托,自受理之日起5日内向申请人、委托人发送受理通知书,并通知相关当事人。受种方、接种方、疫苗生产企业在接到通知后10日内提交书面陈述、答辩及其他鉴定材料。受种方、接种方、疫苗生产企业对市级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或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首次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山东省医学会申请再次鉴定。
(二)材料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材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2.受种者健康状况、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医学建议等预防接种有关记录;
3.与诊断治疗有关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
4.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和储存温度记录等;
5.相关疫苗批次检验合格或者抽样检验报告,进口疫苗还应由批发企业提供进口药品通关文件;
6.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受种方应当提供上述1.2.3.6所规定的材料;接种方应当提供1.2.4.5.6所规定的材料;疫苗生产、批发企业应当提供4.5.6所规定的材料。各方应当主动提供由自己保存或者掌握的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有关的材料,否则承担相关责任。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鉴定材料应包括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以及上述2.3.6所规定的材料。同时,3所规定的材料应是调查诊断或鉴定专家组判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病情稳定后的相关资料。
负责组织鉴定的医学会因鉴定需要可以向医疗机构调取受种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等病历资料。
(三)不予受理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不予受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1.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的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不明确的;
2.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检察院委托的除外),或者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者判决的;
3.受种方、接种方、疫苗生产企业未按规定提交有关材料的;
4.提供的材料不真实或对鉴定材料有异议的;
5.不缴纳鉴定费的;
6.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有本条1.2.3.4.6所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不予受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鉴定。不予受理鉴定的,医学会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二、异常反应鉴定
负责组织鉴定的医学会应在自收到各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材料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情况特殊的可延长至90日。
医学会应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7日前将鉴定时间、地点、要求等通知受种方、接种方和疫苗生产企业。各方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参加鉴定会。参加鉴定会的各方人数不超过3人。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会的,不影响鉴定的正常进行。
案件受理后,有影响鉴定继续进行的因素时,医学会可中止鉴定程序,待影响因素消除后重新启动鉴定程序,中止时限不超过3个月。若3个月后影响因素仍未消除,鉴定程序自动终止。非医学会原因导致鉴定终止的,医学会扣除50%的鉴定费;抽取鉴定专家后终止鉴定的,鉴定费不再退还。
医学会应当在作出鉴定结论10日内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送达申请人,并报送所在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三、伤残等级鉴定
伤残等级鉴定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组织伤残等级鉴定的医学会应当自收到受种方有关材料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鉴定书。
负责鉴定的医学会应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鉴定前7日内将鉴定时间、地点、要求等通知受种方。受种方应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及要求参加鉴定。
医学会应当在作出结论后10日内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鉴定书送达申请人,并报送所在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