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规范接种点设置和管理
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四、规范接种工作流程
五、全力做好医疗救治
六、加强信息报告
新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成立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组,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管医疗工作的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本地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要建立健全由急诊、重症、呼吸,免疫、神经、心脑血管、儿科等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专家组,对本地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医疗保障技术支持和指导。各接种单位成立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专班,、主要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相关科室负责同志分头负责,制定完善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和演练。
二、规范接种点设置和管理
每个接种点要合理设置疫苗接种工作区、留观区和异常反应救治区,确保既具备接种条件,又满足救治需要,各地要将新冠疫苗接种点划分为若干区域、组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口负责责任区域内接种点的医疗救治保障工作,派出有经验的急诊急救人员携带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等驻点保障。对于接种点发生严重疑似异常反应需要进行后续急救处置的,要指定120救护车快速转运。对口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开展多学科诊疗,全力实施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所有参与新冠疫苗接种和救治保障工作的医务人员要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要选调有经验的急诊、神经、心脑血管、重症、护理等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师资队伍,确保相关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疫苗接种操作技术规范,准确了解新冠疫苗接种禁忌症和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对接种现场出现的神经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和局部过敏坏死反应等常见严重疑似异常反应能够及时识别,快速处置;对接种疫苗后出现的迟发疑似异常反应能及时判断,有效救治。
四、规范接种工作流程
相关医护人员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要求,规范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执行健康询问、接种禁忌核查、知情告知、信息登记、“三查七对一验证”、接种后留观等程序,告知受种者接种新冠疫苗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后续健康状况观察、处置建议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五、全力做好医疗救治
医护人员要熟悉疫苗疑似异常反应症状、体征,掌握疑似异常反应救治技术,对于接种者在接种现场出现的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如尊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血管性水肿、过敏性紫瘢,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等严重疑似异常反应要及时识别,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维持接种者生命体征稳定。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尽快将病人送至抢救室进一步抢救,不具备进一步救治条件的接种点要安排120救护车尽快将患者转至附近救治能力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
要高度重视迟发严重疑似异常反应医疗救治,相关医疗机构急诊和普通门诊接诊有急性过敏反应、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脑血管等临床表现的患者时,要注意询问新冠疫苗接种史,如一周内曾有接种,务必高度重视及时诊治。病情较重的要直接用救护车转至附近救治能力强的三级医院进一步诊治;要畅通转诊渠道,建立救治绿色通道,全力组织救治,切实维护好患者生命安全。
六、加强信息报告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及时掌握本地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情况,指导医疗机构认真做好信息登记,按照医疗救治工作日报告要求,每日向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医疗救治有关信息,对于辖区内出现的严重疑似异常反应须报告病例个案信息,确保医疗救治工作信息始终畅通,疫苗接种医疗保障工作始终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