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文章来源:疾控中心
点击数:404
更新时间:2015-8-4 8:09:32
一、编制目的 1.1目的和依据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机构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
三、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最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包括接种疫苗后感染、接种事故和群发性心因性反应三种类型。
1、接种疫苗后感染。接种疫苗后感染多是由于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头重复使用、注射器或针头消毒不当、疫苗或稀释液被污染、稀释后疫苗搁置时间过长等原因所致,可引起注射部位局部化脓、脓肿、蜂窝组织炎,全身性感染、脓毒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感染乙型肝炎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等。
2、接种事故。接种事故除因疫苗质量问题外,大多是因为接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接种途径错误、接种剂量过大或误将卡介苗作为其他疫苗和药物使用等所致。可引起接种局部红肿、溃疡、淋巴结肿大和溃烂,少数人可伴有体温升高、乏力、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3、群发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由于接受了同一种“刺激因子”,如接种同一种疫苗,由于个别人出现躯体异常不适反应,而导致一批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类似的连锁反应,是一种心理因素造成的接种反应。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五、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目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1、重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预防接种出现人员死亡。
2、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预防接种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
六、监测与报告
1、监测
1.1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将全市所有疫苗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处理提供信息支撑。
1.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监测医院要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
2、报告 2.1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预防接种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2.2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同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七.应急响应
1、卫生应急响应工作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发生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市疾控中心及时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理。
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家庭成员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接种实施情况、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接种同批次疫苗者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
2、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且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查明死亡原因。
3、宣传与沟通,在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要与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配合,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事件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理工作。
4、分析、评估与鉴定。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出现的群体性异常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异常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判断异常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不能确定或冲突不能消除,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诊断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诊断小组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鉴定,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法维护事件当事者双方权益。事件当事者对鉴定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上一级鉴定。
5、信息发布与通报。按照《卫生部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做好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减少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形成有利于事件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善后处理
1、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如事件当事者直接进行法律诉讼,由法院受理,并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调查取证、调解、执行等工作。
九、事后评估
1、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事件报告记录,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员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专家诊断鉴定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2、组织对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现场调查、患者救治、所采取的措施、鉴定、处理效果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十、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卫生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能力。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后,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宣传、教育、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2、人员保障。参与卫生行政部门组成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和技术处理组,并提供相关工作支持。要组织对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技能等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物资保障。做好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所有疫苗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器材物资等。按照省卫生厅等制定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目录》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物资的储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十一、组织
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技术领导小组。
组长:中心主管主任
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免疫规划科科长 成员:免疫规划科、药械科相关人员
第二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预防或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理和上报可能出现的疑似异常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及《江苏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实施办法》,制定本预案。
一、异常反应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 长:詹斌
成 员:金玉书 周其华 徐小斌 沈宏成 李小珊 徐开明
邵小乐 张平化 袁仁桃 柏文娟
工作职责:负责疑似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的指导、培训、会诊及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
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一)报告范围
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所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三)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均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四)报告的时限及方式
1、一般事件的报告
(1)接种点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后,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于2小时内向当地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应立即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所有发现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均应做好登记工作,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3)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还应通过监测系统个案录入后作网络直报。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在初步核实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
疑似异常反应调查的目的是尽快查明病因,防止更多病例出现,避免由于异常反应成为社会热点而妨碍正常的免疫接种活动。应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调查内容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1、一般事件(Ⅳ级)的处理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异常反应发生的报告后,立刻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报告内容,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基本信息、发生时间和人数、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情况,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完善相关资料。
(1)判定为一般反应的,做好登记工作并密切观察;给予对症治疗、处理;
(2)初步判断为个体发生异常反应的,立即通知市级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进行调查诊断,联系救治小组及时进行诊治,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市级提出请求,并协助市级调查处理;同时保存所有可能与异常反应发生相关的物证(疫苗、注射器等)。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处理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时,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暂停该接种点免疫活动,同时加强其他接种点异常反应监测,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并立即向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报告,并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暂停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a)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b)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c)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d)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e)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f)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2)接种事故: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3)质量事故:当怀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疫苗或注射器
材质量有关时,需保存相应的样本,以便后期开展相关检测。立即停止接种,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处理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时,立即暂停接种,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并立即逐级向市级、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报告。市卫生局和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在省、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动员家属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体解剖,确认死亡原因,必要时请法医参加,判定死亡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对偶合死亡的事件,也要做好解释工作,妥善处理,及时公布调查结论,防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卸甲中心卫生院
第三篇: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技术方案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按种工作中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机构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
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 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工作。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应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有关处理规定和程序进行。
1.4 工作原则
中心接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各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应尽快向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尽快判定事件性质,评估其危害程度,做到反应迅速、准确定性、救治为先、减少危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处理工作。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目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2.1 重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Ⅱ级):预防接种出现人员死亡。
2.2 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Ⅲ级):预防接种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组织机构
3.1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工作原则,中心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中心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主任助理、应急办主任、免疫规划科科长、防疫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健康教育科科长等。负责群体性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报告和先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3.2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臵工作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主任助理任副队长,成员包括免疫规划科、防疫科、应急办、健康教育科、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职责是对发生的群体性性接种反应性质进行初步判定及指导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工作。监测与报告 4.1 监测
4.1.1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将全市所有疫苗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形成完备的县、乡监测体系。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处理提供信息支撑。
4.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各监测医院要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
4.1.3 其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
4.1.4 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发展进程,分别由省或市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何时撤消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
4.2 报告
4.2.1 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要实行每月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零病例”报告制度。
4.2.2 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同时报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认定为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应急响应
卫生应急响应工作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发生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中心应立即启动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申请省、市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理。
5.1 做好相关准备。接到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迅速成立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调集、组
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设施设备等应急物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同时市卫生局进行报告。
5.2 调查判定。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按照市卫生局的安排,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家庭成员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接种实施情况、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接种同批次疫苗者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
(1)确定是否是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在接到报告后,首先应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分级标准判定是否为一起群体性接种反应。可按图1(见附件1)的步骤进行调查。
(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如已确定是一起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可按图2(见附件2)的步骤进行调查和处理,以判明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3)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因果关系的判定。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调查后,应判定与接种疫苗的因果关系。
5.3 临床治疗。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卫生应急处理技术小组应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初步判定,并指导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
5.3.1 接种疫苗后感染
接种疫苗后感染多发生在同一接种地点、由同一原因所引起的多人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
(1)局部感染治疗:常见的局部感染有局部脓肿、脓疱病、蜂窝组织炎、丹毒等。①初起时,可用热毛巾、4%硼酸液或5%硫酸镁作局部湿热敷,3—5次/日,每次15—20分钟;②外敷鱼石脂软膏、消炎止痛膏;③脓肿形成后,可用较大针头反复抽脓,并注入青霉素于局部脓腔,每天或隔天1次,至痊愈为止。如全身症状明显则切开排脓;④应用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
(2)全身感染治疗:①应早期、足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可先选青霉素钠静脉点滴,剂量应加倍。以后可根据情况更换抗菌药物;②早期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切开引流,保持通畅;③必要时补液,严重贫血可酌情输血及其他支持疗法。
5.3.2 接种事故
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接种前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或规程,正确掌握禁忌症,认真做好安全注射,控制并降低接种事故的发生。目前接种事故的发生多见于卡介苗接种,其治
疗原则如下:
(1)全身治疗:①口服异烟肼,如同上加服利福平,则效果更好;②反应较重者可肌内注射链霉素;③适当补充营养和维生素。
(2)局部治疗:
①立即用链霉素作局部封闭,越快越好,可使局部不发生溃疡或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反应;
②溃疡面较严重者,在用异烟肼液冲洗后,可撒异烟肼粉或利福平粉于溃疡面上。
③淋巴结肿大或破溃者的治疗:
干酪型:局部热敷,同时口服异烟肼,直至淋巴结缩小稳定为止。
脓肿型:用无菌注射器将脓液抽出,并用5%异烟肼溶液冲洗,同时注入链霉素10—20mg,必要时隔7—10日重复抽脓冲洗。
窦道型: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5%异烟肼软膏局部涂敷,通常1—3个月可痊愈。
④在治疗局部溃疡或淋巴结脓疡时,肉芽组织增生会影响创面愈合,可用枯矾少许撒于创面上包好,创面即成清洁的较浅溃疡,再以1%金霉素软膏外敷,创面渐平,且肉芽组织不再增生而收口,也可用硝酸银棒腐蚀或剪除,在创面撒5%异烟肼粉。
5.3.3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治疗处理,应在尽快消除疑虑,隔
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2)妥善处臵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4)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
(六)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5.3.4 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且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查明死亡原因。
5.4 宣传与沟通。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在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要与相关部门配合,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事件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理工作。
5.5 分析、评估与鉴定。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出现的群体性异常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异常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判断异常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不能确定或冲突不能消除,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诊断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诊断小组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鉴定,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法维护事件当事者双方权益。事件当事者对鉴定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上一级鉴定。
5.6 信息发布与通报。应按照《卫生部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做好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减少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形成有利于事件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善后处理
6.1应及时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情况,向市卫生局和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2 如事件当事者直接进行法律诉讼,由法院受理,并
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应配合法院做好调查取证、调解、执行等工作。事后评估
7.1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事件报告记录,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员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专家诊断鉴定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7.2 负责事件处理的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现场调查、患者救治、所采取的措施、鉴定、处理效果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免疫规划科要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卫生应急防治体系建设,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技术指导小组,增强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能力。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后,要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与宣传、教育、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8.2 人员保障。要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臵指导小组,并提供相关工作支持。要组织对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技能等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
件卫生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3 技术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预案和应急技术处理方案,做好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工作。
8.4 物资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做好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所有疫苗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物资,应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第四篇: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技术方案
疾控中心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卫生应急技术方案
概述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群体性反应)一般认为是指在预防接种人群发生多例病人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这类反应原因较为复杂,可以是心因性的、也可以是其他不良反应(含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和事故。
本方案中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是指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 2 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
判定标准: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接种活动中出现预防接种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数达 5 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鄂卫生计生发〔2015〕21 号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湖北省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监测与报告 2.1监测
2.1.1 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将所有预防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形成完备的县、乡、村三级监测体系。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分析、评估监测数据,为早期防范和及时处理事件提供信息支撑。2.1.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指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监测医院(并按事件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监测点的设置)。各监测医院要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性质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
2.2 报告
2.2.1 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病人、家长和其他人员也可以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2.2.2常规报告
预防接种单位要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报告。
2.2.2.3 事件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 2 小时内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2 小时内填写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同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后 2 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要以电话、网络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人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4)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与调查。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启动
3.1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组织调查核实后,迅速成立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调集、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设施设备等应急物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紧急医疗救治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同时申请本级人民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
当地政府应成立由卫生计生、公安、财政、宣传、教育、药监等有关部门组成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及物资与经费保障。
3.2 医疗救治
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专家组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诊断,定点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3.3 心理危机干预
发生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为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由于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对当事人的心理社会影响,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及早干预、主动干预、个体化干预。心理专业人员介入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安抚情绪,并尽早综合应用基本心理干预技术,了解干预目标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理事件苗头,根据个体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干预,避免通过群体性暗示效应而出现群体事件,一旦出现群体性心理事件,应及时组织专业权威人员组成专家组,及时和公众沟通,保证信息渠道通畅。
4、调查、诊断与鉴定
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本部门的调查诊断专家组,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家庭成员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接种实施情况、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诊断鉴定应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异常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判断异常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不能确定或冲突不能消除,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湖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且尽可能在 48 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查明死亡原因。
怀疑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心因性反应时,可根据心因性反应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以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没有任何可以检出的器质性变化的临床反应特点作出诊断。因群体性反应人员因素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在调查诊断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要注意甄别可能存在的偶合症。
怀疑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接种服务不规范或实施差错引起的,接种单位应暂停所有接种活动,并进行可能原因的全面排查,包括:疫苗(药品)使用是否有误,疫苗贮运、保藏温度是否符合要求,疫苗有无污染、失效,使用注射器是否合格,接种是否做到“三查七对”,是否实施安全注射等。发现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到位。
启动应急响应后,经进一步调查,怀疑引起事件的原因与疫苗质量有关时,卫生计生部门提请政府终止本预案应急响应,并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4.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4.1.1核实报告 根据报告内容,核实出现反应者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情况、发生反应的时间和人数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
4.1.2现场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
(1)现场病例调查:对每例已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病例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单位等),了解病人或死者的预防接种史、接受本次预防接种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既往预防接种反应情况、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调查初次发病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的关系。通过询问、体检以及咨询病例主治医生、查阅病历记录等了解病历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相关资料。必要时,根据病例临床表现等,采集相关标本;如病例已死亡,应建议进行尸体解剖。
调查病人或相关人员对本次预防接种相关情况的描述:受种者接种前饮食、活动情况、接种时间(尽量具体一天中的某时间段)、接种前的医护人员进行的体检询问工作开展情况、对接种医护人员相关描述、接种情况描述(疫苗的存放、注射器械的使用等)、接种部位、受种儿童当时的哭闹情况等。
近期当地疫情发生情况,是否有传染性疾病流行及其流行特征、影响地域人群范围。对照性调查相同地区、病例相同年龄段、在相同及不同接种单位(点)接受预防接种人群的异常反应发生情况。
(2)收集预防接种相关信息
疫苗:疫苗进货渠道、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观察目前疫苗贮存条件、疫苗储存是否正确、冰箱温度记录、冰箱是否存放其他物品、是否有失效疫苗、疫苗送达基层接种单位前的贮存情况;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领取日期,同批号疫苗的感观性状。
接种服务组织形式、接种现场情况、接种注射场所是否与所在医院门诊或其他感染性疾病门诊(病房)相邻、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
接种人员及接种门诊(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近期患病情况。
接种实施情况,接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何时用完;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的来源、注射操作是否规范。
同批次疫苗其他受种者的反应或发病情况。
一般情况:当地的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免疫预防相关资料,包括:预防接种卡证建立情况、常规接种率报告、既往接种率调查结果、冷链系统监测资料、疫苗领发(购销)账目、医疗机构及预防接种门诊分布情况、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
4.1.3调查步骤
确定事件是否存在,证实报告的资料,调查和收集病人、疫苗、注射器材等资料,通过询问和观察评价服务情况;
建立反应定义,核实诊断。目的在于排除误诊、实验室差错; 核实反应并计算反应例数; 描述三间分布; 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建立并检验假设; 实施控制措施; 总结报告及交流反馈。4.2 群体性反应的分类 4.2.1 接种疫苗后感染
接种疫苗后感染多由于接种部位消毒不当、疫苗或稀释液被污染、溶解后疫苗下次再使用,或接种人员患有化脓性感染、传染病等原因所致,可引起注射部位脓肿、蜂窝织炎,全身性感染、脓毒病、中毒性休克综合症以及乙型肝炎等血液传播性传染病。
4.2.2 卡介苗接种事故
卡介苗接种事故除因疫苗质量问题外,大多是因为接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及接种方法不当,造成接种局部红肿、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破溃,少数人可伴有体温升高、乏力、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4.2.3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心理因素造成的精神反应。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不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查不出疾病、症状与体征不符是其特点。几乎所有的疫苗在群体性接种时都可能会引起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群发性心因反应的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① 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床经过;②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③ 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可达1小时或更长;④ 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现可以完全一样,发作次数2~10次不等,少数发作次数更多;⑤ 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符,无阳性体征;⑥ 年长儿童居多,发病者均属同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间发作,并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⑦ 预后良好。实验室检测
(一)疫苗 必要时,现场采集异常反应涉及的疫苗(包括接种单位、上级供应单位冷库采集疫苗),在疫苗规定冷链运输条件下送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
(二)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的临床表现等,确定实验室检测项目,采集相应样本进行检测。
(三)尸体解剖 对于死亡病例,征得死者家属的同意后,及时予以解剖,为明确病因、死因提供依据。
(四)其他 必要时,对相关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接种器械进行采样检测。资料分析与总结 6.1 资料分析
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描述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与接种单位(点、实施预防接种医护人员等)的关联情况、非接种人群中相同症状病例发生率等等。运用病例对照、队列研究等方法思想,分析出现的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报告发生率与可能的预期发生率的比较,判断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事件与预防接种无关,则对出现反应的可能原因作判断。同时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整理统计,为寻找病因提供依据。
6.2 专家讨论
调查组成员应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在专家组讨论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逐步达成共识。专家成员未经允许,不得以个人名义以任何方式对外公布调查结论。
6.3 初步结论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由调查组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诊断的最终确定,应由市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6.4 撰写调查报告
对出现死亡而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组撰写调查报告,要求在一周内完成,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描述;
(2)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4)疑似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的原因分析;
(5)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引起死亡的初步判定及依据;(6)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7 应急处置 7.1 控制对策及措施
7.1.1 疏散病人:一旦发生群体性反应,应及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而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7.1.2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一般不开展脑电图,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无需补液者避免输液。
7.1.3 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除恐惧心理和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物治疗,不可用兴奋剂,可应用小剂量镇静剂,采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7.1.4 仔细观察,处理适度:群体反应人员复杂,个体差异也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特别要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常见的群发性反应如接种疫苗后(包括局部化脓性感染和全身化脓性感染)、卡介苗接种事故和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处置原则参见《规范》。
7.2 补偿
具体补偿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湖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篇:2015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2015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铁厂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2 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1、一般事件: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群体性反应,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疫苗方面相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等。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事件。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在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和医疗救治小组。
1、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
组 长:陈茂新
成 员:鲁小燕 王克洪 吴加红 钱大舟 王贵贤 陈应灿 田茂辉
诊断小组负责我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技术指导、调查、诊断和处置工作。诊断小组成员应服从安排,随时待命。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小组。
组 长:陈茂新
成 员:鲁小燕 王克洪 吴加红 钱大舟 王贵贤 陈应灿 田茂辉
医疗救治小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医疗救治、处置和及时上报工作。
各卫生室负责对发生的可疑异常反应病例进行及时诊断、治疗和处置。
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属地管置、就近处置”的原则。卫生院要在第一时间全力救治辖区发生的疑似异常反应病例。疑似异常反应的诊治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执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大都为过敏反应,一般进行抗过敏治疗即可。如出现休克,肾上腺素为首选急救药。治疗如很快好转、恢复,无需入院。如病情较重,技术力量不足,可向上级申请技术援助或立即送上级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五、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一)报告范围 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所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应特别关注以下病例:
1、注射部位出现脓肿(细菌性或无菌性);
2、被卫生人员或公众认为与免疫接种有关的需要住院的病例;
3、被卫生人员及公众认为的与免疫有关的死亡病例;
4、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5、被卫生人员或公众认为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不寻常的医学事件。
(二)报告内容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三)责任报告人 卫生院临床医师和卫生室村医。
(四)报告的时限及方式
1、一般事件的报告
(1)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后,镇卫生院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立即通过电话报告镇人民政府,同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2)所有发现的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均应做好登记工作,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3)接种单位因异常反应或事故与接种对象或监护人发生纠纷时,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同时应在24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在事发第一时间及时向卫生院报告;卫生院接报告后,及时审核信息,当确认信息真实无误后,立即向卫生局报告,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进行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在事发第一时间及时向卫生院报告;卫生院接报告后,及时审核信息,当确认信息真实无误后,立即向卫生局报告,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进行网络直报,分别完成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六、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
(一)一般事件的处置 卫生院在接到异常反应发生的报告后,立刻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根据报告内容,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基本信息、发生时间和人数、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情况,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
1、判定为一般反应的,做好登记工作并密切观察;给予对症治疗、处置;
2、初步判断为个体发生异常反应的,立即通知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进行调查诊断,联系救治小组及时进行诊治,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上级提出请求,并协助上级调查处置;同时保存所有可能与异常反应发生相关的物证(疫苗、注射器等)。
(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处置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暂停该接种点免疫活动,同时加强其他接种点异常反应监测,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并立即向上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报告。首先应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分级标准判定是否为一起群体性接种反应。如已确定是一起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及时判明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上级提出请求。
1、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暂停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置首发病例。
(2)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疗法,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置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
(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
(4)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
(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
(6)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2、接种事故: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3、质量事故:当怀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疫苗或注射器材质量有关时,需保存相应的样本,以便后期开展相关检测。立即停止接种,并向上级报告。
(三)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处置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暂停接种,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动员家属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体解剖,确认死亡原因,必要时请法医参加,判定死亡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对偶合死亡的事件,也要做好解释工作,妥善处置,及时公布调查结论,防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七、宣传沟通
在处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卫生院要在县卫生局和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其他兄弟部门的配合下,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与媒体、受种者或监护人、公众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置工作。各单位应按照《卫生部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减少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形成有利于事件处置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