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申论: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人事考试教育网
申论范文: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为了积极探索党政机关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以促进桑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在当前人们最关注的公务用车改革方面,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当前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对车辆配置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在车辆维修、购置高档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我县公务用车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车费用成为“无底洞”,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一些单位和个人将各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报销的费用放到公务用车维修、保养项目中,使公务用车的成本高出社会车辆的几倍。一些负责公务用车维修的人员收车辆修理公司的回扣,以及公务用车使用中严重浪费等,这些超额费用都算在了公务用车经费支出上,造成财政负担重。
(二)公车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廉洁行为。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有的领导干部把公车当成了私车,不仅自己办私事,家属、子女、亲朋好友办私事也用。有的单位配置公务用车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待遇”,一种“门面”,车的档次规格不断提高,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风。
(三)公车使用中已出现党群、干群关系受损现象。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办事全是专车。其他干部根本就用不上,甚至是急事都不行,这样在单位内部就产生了领导干部与其他干部、主要领导干部与其他副职之间的矛盾,使单位内部班子不团结,工作不协调,效率低。其次,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工作,车水马龙,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公路上一路春风,走马观花,只听汇报,不深入实际,不到群众中去体察民心、民情,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
(四)公务用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把公车当成私有财产随意处置,行驶里程还未达到规定的一半就想方设法购新车,购豪华车,原车由一人做主,不经过集体研究,不经过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登记,办理有关手续,就作当人情送了,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来看,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现行体制所致;
二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作怪;
三是以修车、加油等形式侵吞国家资金;四是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风盛行。
三、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人事考试教育网
为了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有效遏制公车使用与管理中发生的浪费违纪行为,积极探索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提出以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在确保各项工作自身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压缩财政开支,逐步取消公务用车,按各人职务高低和工作量大小,兼顾干部职工福利,发放交通补贴费。
(二)费用包干。交通补助费从正、副处级,正、副科级到一般干部,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工作量分档资补贴到人。领导干部县内公务用车和因私用车,均由个人负担费用,普通干部职工城区内交通费自理,下乡据实报销车费。
(三)成立公务小车出租公司,实行市场化企业管理,谁租车谁付钱,原有公务用车面向社会公开拍卖。
(四)外公务出差,原则上不论职务大小只限乘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费用据实报销,如确属需要经批准后可租用小车,租车费用由个人和单位按比例承担。
(五)做到“四不准”,即不准到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交通费用,不准到公检法等特需部门借用公车,不准拖欠或不缴纳个人应支付的出租车费,不准为节省交通费用而影响正常公务活动。
(六)落实改革措施.要搞好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首先要成立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主要领导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领导成员。其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职务消费货币化、公务用车社会化”的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其三,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想,起模范作用,带头执行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其四,强化监督检查,严肃党政纪律,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定期检查、秘密查访的监督网络。
四、公车改革后将会产生的主要成效
公务用车改革能有效地降低公务用车管理的社会成本,能摆脱公车私用,公车私驾等方面的治理难度,同时能改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有力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能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财政开支。据调查,某单位一辆公车仅2003年各种费用近5万元左右,全县公务用车几百辆,改革后能给财政节约一大笔资金。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杜绝出现“特权车”,有利于树立政府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团结干事谋改革的工作氛围,能有效地杜绝因公务用车引起的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四是有利于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将以往隐形的权力消费公开化,模糊的职务消费标准具体化,使职务消费在阳光下运行,在群众面前树立透明、勤俭的良好形象。
人事考试教育网
五是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公务用车进行改革,使干公务活动公开化,职务待遇货币化,并适于群众监督之下,堵住各种违纪违规虚假开支的报销途径,从制度上、源头上遏制腐败。
六是通过改革,使公务用车从无序管理走向有序管理,有计划、有标准、有限额,能简化财务报支手续,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第二篇: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一、当前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对车辆配置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在车辆维修、购置高档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我县公务用车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车费用成为“无底洞”,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一些单位和个人将各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报销的费用放到公务用车维修、保养项目中,使公务用车的成本高出社会车辆的几倍。一些负责公务用车维修的人员收车辆修理公司的回扣,以及公务用车使用中严重浪费等,这些超额费用都算在了公务用车经费支出上,造成财政负担重。
(二)公车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廉洁行为。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有的领导干部把公车当成了私车,不仅自己办私事,家属、子女、亲朋好友办私事也用。有的单位配置公务用车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待遇”,一种“门面”,车的档次规格不断提高,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风。
(三)公车使用中已出现党群、干群关系受损现象。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办事全是专车。其他干部根本就用不上,甚至是急事都不行,这样在单位内部就产生了领导干部与其他干部、主要领导干部与其他副职之间的矛盾,使单位内部班子不团结,工作不协调,效率低。其次,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工作,车水马龙,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公路上一路春风,走马观花,只听汇报,不深入实际,不到群众中去体察民心、民情,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
(四)公务用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把公车当成私有财产随意处置,行驶里程还未达到规定的一半就想方设法购新车,购豪华车,原车由一人做主,不经过集体研究,不经过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登记,办理有关手续,就作当人情送了,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来看,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现行体制所致;二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作怪;三是以修车、加油等形式侵吞国家资金;四是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风盛行。
三、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有效遏制公车使用与管理中发生的浪费违纪行为,积极探索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提出以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在确保各项工作自身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压缩财政开支,逐步取消公务用车,按各人职务高低和工作量大小,兼顾干部职工福利,发放交通补贴费。
(二)费用包干。交通补助费从正、副处级,正、副科级到一般干部,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工作量分档资补贴到人。领导干部县内公务用车和因私用车,均由个人负担费用,普通干部职工城区内交通费自理,下乡据实报销车费。
(三)成立公务小车出租公司,实行市场化企业管理,谁租车谁付钱,原有公务用车面向社会公开拍卖。
(四)外公务出差,原则上不论职务大小只限乘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费用据实报销,如确属需要经批准后可租用小车,租车费用由个人和单位按比例承担。
(五)做到“四不准”,即不准到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交通费用,不准到公检法等特需部门借用公车,不准拖欠或不缴纳个人应支付的出租车费,不准为节省交通费用而影响正常公务活动。
(六)落实改革措施.要搞好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首先要成立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主要领导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领导成员。其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职务消费货币化、公务用车社会化”的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其三,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想,起模范作用,带头执行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其四,强化监督检查,严肃党政纪律,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定期检查、秘密查访的监督网络。
四、公车改革后将会产生的主要成效
公务用车改革能有效地降低公务用车管理的社会成本,能摆脱公车私用,公车私驾等方面的治理难度,同时能改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有力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能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财政开支。据调查,某单位一辆公车仅2003年各种费用近5万元左右,全县公务用车几百辆,改革后能给财政节约一大笔资金。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杜绝出现“特权车”,有利于树立政府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团结干事谋改革的工作氛围,能有效地杜绝因公务用车引起的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四是有利于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将以往隐形的权力消费公开化,模糊的职务消费标准具体化,使职务消费在阳光下运行,在群众面前树立透明、勤俭的良好形象。五是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公务用车进行改革,使干公务活动公开化,职务待遇货币化,并适于群众监督之下,堵住各种违纪违规虚假开支的报销途径,从制度上、源头上遏制腐败。六是通过改革,使公务用车从无序管理走向有序管理,有计划、有标准、有限额,能简化财务报支手续,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篇:贵州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司机安置办法
为顺利推进我省省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工作,根据《贵州省第一批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参考其他省、市做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安置的范围和对象参加第一批车改的党政机关(含人大、政协、工商联机关)使用工勤编制的在编司机。
二、安置办法
(一)离岗休养 参加本次车改的党政机关在编司机年满45周岁或工龄15年以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人事部门审批,可提前办理离岗休养手续。离岗休养期间保留在岗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纳入退休人员管理。上级规定调整的工资性待遇,比照同等条件在职人员办理。我省自行规定调整的岗位津贴,按我省规定办理。离岗休养人员在离岗休养期间,无违法违纪行为的视为考核称职(合格〕,按政策调整工资,除正常发放工资性待遇外,每月发给20元补助费,直至达到退休年龄、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为止。占行政编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做兼职司机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可以参照此政策办理。离岗休养人员办理离岗休养手续,需填写《公务用车改革司机分流离岗休养审批表》一式五份。计算离岗休养时限从批准之日算起。
(二)择优留用 在新组建的机关事务管理局工勤编制限额内,凡参与本次车改的司机,本人自愿,单位同意,经组织考核合格的可选调到机关事务管理局司机岗位工作,享受车改补贴和出车补助。有干部身份的人员,可按事业单位职员评定工资(高于或近于行政工资标准)。
(三)转岗安置
1、2014年1月1日前使用行政行政编制且符合公务员登记条件并做兼职司机的,可就地转岗安置。
2、本系统有所属事业单位的(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人事编制部门核准,县长审批,可优先分流到本贵州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司机安置
办法 系统所属事业单位安置、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重新套改工资,3、本系统无所属事业单位的(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本人可联系适合自己工作的事业单位(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经所在单位同意,人事编制部门核准、分管县长审批,由人事编制部门办理调转安置手续。
4、对找不到接收单位的司机,可给两个月的待岗时间,原工资待遇不变,但不拿受车改补贴。对超过两个月,仍无接收单位的,经考核合格可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做协勤工作(仍使用原工勤编制,执行工勤人员工资标准),编制人员划归用人单位管理。
(四)解除劳动关系 在编司机选择购买拍卖车辆自谋职业的,可享受车辆竞拍价40%优惠购车,按其工龄发给经济补偿金,标准按每年工龄发给一个月的工资,但最低不得少于6个月工资,与原单位脱离人事关系,档案转入人才中心免费代理、从事出租营运业务的,免费办理出租营业手续,税费减免5年;创办、领办企业的,根据所办企业的类别和性质,可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其他事宜
1、参与本次车改的单位自行聘用的司机,按照劳动部门规定由聘用单位负责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2、车改单位从其他部门借用的司机一律由借用单位负责清退。
3、成立机关事务管理局后,参与本次车改的党政机关司机岗位工勤编制全部收回。今后不再核定党政群机关及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司机岗位工勤编制。
4、本办法如与以前发文规定不符,以本办法规定为准,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5、本办法由省车改办负责解释。
第四篇:公务用车改革
【题目预测】
最新发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发放交通补贴,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一般地区不得高于130%。对于这一政策,你怎么看?
【理论剖析】
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将我国的公车改革推向另一个高度。第一,这一政策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当前,车轮上的浪费日益严重,打着正常公务用车的旗号,公车私用、滥用。而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有效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车轮上的铺张浪费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有利于节约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现在在我们的三公经费中,公车的购置和维护费用所占比例很大,而我们打造廉洁政府、缩减三公经费,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公务用车的改革;第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各项改革的深化也有积极意义。因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社会关注度高、难度大,如果这项改革搞好对其他改革的推进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此次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的确是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公务出行次数等多重因素,目的是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这种补贴是一种改革性补贴,它是公务用车保障方式的一种转换。
车辆的处置在改革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取消的公务车去哪儿,这个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公开拍卖方式公开处置,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处置收益上缴财政。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去制定公车处置的相关制度,防止处置环节产生另一种腐败,而造成浪费。
因此,这一政策为进一步深化公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社会改革提供了榜样,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同时,公车问题的根源及难点在于公权私用,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公车改革,必须划清公私界限,把制度设计的重心放在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上、放在防止公权力私用和滥用上,要将公权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第五篇:关于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问题的调研
关于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问题的调研
行政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各级财政背负的一大包袱。如何有效遏制这一腐败浪费的顽疾,降低行政成本,很有必要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改革,把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降到最低。
一、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定义及现状
职务消费,是指公职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为了保证其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由财政按政策规定为其提供和报销的通讯费、招待费、交通费等开支。职务消费出于公职人员履行公务的需要,由财政埋单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要的。没有职务消费,公务活动就没有经济基础,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职务消费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公职人员能认真履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但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
1、职务消费不公平助长权利寻租。目前不同部门单位公职人员实际收入的差异过大,并非是财政统一发放的工资部分造成,而是各部门获取的各种利益补偿所至。为了维持和增加本单位的福利津贴发放,不少部门单位领导疲于奔波,寻找资金来源,想方设法扩大财源,对削减和压缩行政审批权力则极力抵触,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转变,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2、职务消费随意性大,财政资金浪费严重。公职人员职务消费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存在是必要的。问题是由于对职务消费的含义、分类、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研究不够,管理监督不健全,使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性约束,往往造成职务消费恶性膨胀。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职务消费”名目越来越多,职务消费数额越来越大。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会议、考察,以各种名义发放的津贴、补贴,违反规定购配小汽车,造成“三公经费”的过快增长,导致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3、公务消费不透明、不规范,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须的消费是合理的职务消费。但过度消费,利用职务假公济私的消费或故意奢侈浪费的消费则是腐败。民间有句顺口溜,“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说的是招待费这一名下的各种违规支出。只要能与权力沾上边的,个人消费不管是合法的、非法的都可以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读书、公车私用、公款送礼等层出不穷,屡禁不绝。政府庞大的职务消费成了一个“灰箱”,假公济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共同消耗着国家财富。
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利弊分析
1、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是解决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漏洞和弊端,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之一。如果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及高消费娱乐等问题的专项清理是治标的话,那么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就是治本之策。职务消费货币化,将公职人员职务消费“由暗转明”,变“公款消费”为“私款消费”,与个人利益挂钩,可强化公务活动成本和效率意识,强化公职人员职务消费的自律意识。它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以机制制度和经济的手段来约束和引导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从源头和根本上预防、遏制腐败。
2、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采取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方式,实行定额控制,可以节约大量的财政支出,减少不必要的奢侈浪费,为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以公务用车为例,社会上流行的“公务用车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和配偶子女私事用车占三分之一,司机使用占三分之一”的说法虽然不是十分客观,但是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职务消费中的巨大漏洞和浪费。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变“公款消费”为“私款消费”,可以很好地解决公物私用和虚报冒领等问题。
3、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是保持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由于现行制度的不完善,公职人员职务消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和现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增收缓慢,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困难。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是顺应群众呼声和要求,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
三、职务消费改革的对策
职务消费的弊端,主要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供给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职务消费货币化。这是改革进程中一个深层次问题,既是对传统职务消费观念的破除,习惯职务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关乎到人民群众的意愿,广大公职人员的切身利益。解决职务消费的主要对策为: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措施。一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建立有效制约机制,积极推行阳光下的职务消费。二要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监督,细化明细核算,将职业消费核算到人到项。三是实行听证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从严控制经费追加。实行货币化部分,按月发放到人,尚未实行部分,建立会签制,加强票据审核管理。四是利用网站、报刊、电视等手段逐步推进职务消费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对部门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行阳光消费。
2、科学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先易后难。职务消费范围要经专家论证,群众听证,界定明确到位,具体内容要定规立法,具有操作性。具体为:①改革先易后难。职务消费货币化先选择个人职务消费类进行,这类消费支出一般较易具体核算并定额到个人,具有可操作性。首先,科学划分个人职务消费和个人福利消费。其次,规范个人职务消费类,对已有条件进行货币化的(如:交通费、移动通讯费等)方面,实行货币化管理定额到人;②科学、合理的核定消费标准。总原则是有利于“降低公务成本、减少浪费、减少行政支出,提高政府行政经费使用效率”;③消费水平实行总额控制。以前本地近三年行政成本平均数下调总额5%至10%确定总额,然后分职务、按编制确定公职人员职务消费额。既要考虑工作岗位差异、工作量大小,也要兼顾单位、部门、人员之间大致平衡,以利调动公职人员积极性和正常合理流动。经费确定,需召开听证会,专门会议研究,并报人大审查批准;④逐步取消公车,除保留少数公车、执法执勤等特殊专业用车以及组建公务用车租赁公司外,其余车辆一律公开拍卖。在拍卖中,公车的评估定价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拍卖一律进行公开竞价转让拍卖,不允许搞内部协议转让、暗箱操作。公开竞价转让可以向社会拍卖,也可在机关系统内部分批进行,但不允许在本单位内部进行。对留用的特殊公务用车,统一喷刷醒目标志便于群众监督。同时规定非执行执勤任务不得使用,确定专人管理,下班后和节假日钥匙交公封存。建立用车工作日记,对每次出车的任务、人员、时间、地点一一登记,以利于内部监督。⑤职务消费货币化必须与公职人员职责考评制度相结合,防止职务消费弱化会导致公务活动的弱化,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3、齐抓共管,加大监督惩处力度,形成监督合力。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强化对资金运行、票据审查以及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堵塞管理漏洞;审计部门应加大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力度,积极开展通过加强对资金开展单位财务审计及票据、财务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畸形职务消费,及时拿出整改措施,督促各单位按要求规范操作;新闻媒体应关注典型事件,及时曝光,追踪报道;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各单位职务消费情况应在局域网、公开栏上定期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使隐形的消费公开化,模糊的消费具体化,让人一目了然。纪检监察机关应将职务消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违反者及时进行警戒谈话,责令当事人写出书面整改报告,整改结果归档;对令行不止者,给予党政纪处分;对贪污腐败者,依法提请检察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直接关系到各级公职人员的切身利益,改革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统一难。职务消费改革的直接对象是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直接触及到领导干部自身利益。长期以来,领导干部在公务消费待遇上,同单位、同级别的,不论工作量大小,享受的待遇基本一样。现在要打破这种消费格局,必然会在领导干部的思想上产生较大的冲击。在改革中,处理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2、货币化范围明确难。职务消费的项目很多,现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职务消费项目都能实行货币化,哪些职务消费项目能货币化、哪些不能货币化,要明确起来不是易事。比如,职务消费可以分为个人职务消费和公共职务消费两大块,目前对个人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条件基本成熟,但哪些是单纯的个人招待,哪些是公共接待,这个界限就很难界定。
3、个人消费标准确定难。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领导之间、干部与职工之间、实职与虚职之间,其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不同,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执行的是同一消费标准,必然苦乐不均,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如果执行的是不同消费标准,谁高谁低,高多少、低多少,不易衡量。如何确定一个真正能够体现“工效挂钩”的标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4、职务消费基数核定难。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对改革后各单位的职务消费基数难确定,假如按各单位前三年平均消费水平来确定,操作起来也面临困难,如果前三年制度规范、管理严、控制紧的单位,基数必然低;相反,制度不规范、管理不严、控制不紧的单位,基数必然高。若以此确定今后消费标准,前三年管理严的单位则相对“吃亏”,而管理不严的单位就会“沾光”。
5、节约与工作关系协调难。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后,交通费、招待费、差旅费、培训考察费等按一定的标准发放到个人手中,由个人包干使用,这样财政压力减轻了,但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费用发放到个人手中以后,下基层、出差等等费用,单位不再开支,由个人从单位已发放的费用中支付,那么,干事的要花钱,不干事的却能省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影响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