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指导
资料的分类处理
阅读→再现→评论→作文是申论考试作答的基本流程和环节,仅从这个流程就可以看出,阅读资料是完成作答的基础,给定资料是作答的基本依据,所有的题型、所有的答案都要从资料中引申得出,这是申论考试试题最本质的特点。因此,只要吃透材料、理清规律,就一定能得出所有的答案。
凡事物皆有其自身规律,申论试题这样万众瞩目、理应为天下法的公共性事物更是如此。只要掌握其规律,就不难从中理出路数来;掌握了给定资料的规律,再去看那些庞杂的资料,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申论的给定资料分为以下几类。
一、理论性资料与事实性资料
给定资料按内容性质,可分为理论性资料与事实性资料两种。
A.理论性资料是对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抽象概括,形式可以是知识、定理、规律,可以是原则、方法、概念、论断,也可以是言论、思想观点,其表现为论述性的语句。在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中具体表现为:
(1)引述经典——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引述定律——价值规律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商品之间等价交换。
(3)引述文章言论——光明日报载文:“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着颠倒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既要坚持强大的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有机制和体制层面的得力措施,才能有效地整治不良社会风气。”
(4)引述谈话言论——D部长: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目前所谓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
(5)引述法律条文——《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6)介绍名词、定义——幸福感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7)介绍施政方针、政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飞跃。
B.事实性资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是事实的陈述和实践的总结,形式可以是事例、典型、经验、做法、措施,也可以是数据、图表、文件、谈话,语言形式为叙述性的语句。表现为:
(1)列举事例——a、哈尔滨一男子驾驶跑车在居民区撞死一老人后,公然恐吓围观群众后逃逸,警方和死者家属在寻找目击者过程中,知情人皆不愿出面作证。b、根据军嫂的特殊情况,温化县启动法律援助机制,使案件得到了迅速处理。
(2)列举数字——2006年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2.8%;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在82.2%以上。
(3)列举问题的表现——a、2007年7月26日前后,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宣布统一调整方便面价格,最高提价幅度达到40%,平均提价幅度在20%.b、中央电视台又曝出新闻,所谓“抗菌认证”标志是由无认证资格的中国抗菌协会导演的假货。
(4)介绍经验——浙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经济形式,率先对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等,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介绍典型做法和措施——a、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均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b、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检察院于2004年8月实行证人保护制度,这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尚属首创。c、温岭市泽国镇近年来一直在试行重大公共事务群众参与决策的“民主恳谈”制度,采取随机抽选的方式产生民意代表。
(6)介绍当事人的谈话或反应——a、温岭市领导谈了“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 b、杏岭村村民吴惠光眼含热泪地说:“多亏了合作医疗,我才看得起病,多年没动过的腿现在能走了。”c、建德市李家镇曙光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免费体检,物理检查、胸透、心电图、B超„„。
C.理论与事实混合型资料,在一条材料中理论与事实内容并存,同时或先后出现,用事实阐述理论,从事实推出理论。
(1)从理论到事实——a、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上为理论]现在,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以上为事实]b、不以牺牲环境换政绩,既要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更要环境生态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以上为理论]浙江省自2004年10月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11”行动是浙江省以八大水系和11个重点监管区为重点的一项全省性的环境污染整治工程。[以上为事实]
(2)从事实到理论——a、召开了九次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开展了首届全国见义勇为十大英雄的评选活动,起草了《全国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基金会共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2100余人,发放奖励抚恤金2050余万元。[以上为事实]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基金会各项活动的开展对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做出了贡献。[以上为理论]b、2001-2006年各年度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1%以内,城乡统筹就业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11.6万人,帮助163.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以上为事实]中国要提高福利水平,建设福利社会,并不是重走计划经济时期福利体制的老路,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新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福利体制的创新。[以上为理论]
(3)从理论到事实再到理论——自由贸易区是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上为理论]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大量涌现,迄今有197个,其中82%是近12年缔结的。[以上为事实]„„自由贸易区的大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我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相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如果置身局外或落于人后,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境地。[以上为理论]
(4)从事实到理论再到事实——上世纪后20年,浙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但近年来,一般的加工能力过剩,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加工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以上为事实]种种情况决定了科技和创新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推进的关键因素。[以上为理论]2006年,浙江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05亿元,比2001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7%。[以上为事实]
二、依据性资料、参考性资料、干扰性资料
每一则资料都有它或多或少、或有或无的价值,这是根据它的自身属性,相对于申论问题的作答而言。材料价值的判断主要取决于资料自身性质与作答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作答某题需要的材料,可判断为有价值;不能满足任何题目作答需要的,应判断为无价值;对有价值的资料,根据其对作答的作用大小,而判定其价值大小,作答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判断给定资料是否具有价值、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依据这一尺度,衡量给定资料的价值、功能、作用,可将其分为依据性资料、参考性资料、干扰性资料三种。依据性和参考性资料都是对作答有价值的资料,或多或少地蕴含着答案、答题思路和线索;干扰性资料是对作答没有价值和起反面作用、干扰答题思路的资料。依据性资料是作答时必须依据的资料,是作答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价值和地位高于参考性资料,特别是对概括、归纳等再现资料内容的题型,具有答案唯一来源的作用;参考性资料对于作答有一定的价值,经提炼后可以斟酌情况参照使用,不是非用不可,同时对于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类题型有较大的价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干扰性资料在直观上与有价值的资料有表面的某种相似性,实质则与问题本身和作答要求均无关系,不能反映问题,也不提供作答思路和线索,而是分散作答者注意力、把作答思路引向歧途,混淆视听、增加作答的难度。
申论的定义
“得数量者,得行测;得申论者,得公考”申论已然成为公务员笔试考试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成为决定考生能否进入面试的主要因素。可是依然有很多考生对于申论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在考试过程中败北。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参加考试前对申论做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一、申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文
申论是国家为选拔非管理类公务人员,而进行的一次能力模拟测试。它在考核目的与考核标准上与传统的作文有着质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作文考核的是考生对于生活的认知与感悟能力,而申论考核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人员的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者之间所考核的标准不同,如果将申论当作传统作文来答,其结果可想而知。在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什么优秀不优秀,只有合适不合适。试想一下,到乒乓台上展示自己的篮球技艺,无论有多么高超的水平,充其量只是做秀,根本不可能嬴得比赛。
二、申论不是杂文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申论的考试形式,往往由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来体现,就使得许多朋友将自己的文章就了赤裸裸地批评,写成了杂文,把自己的文章打造成了“标枪”、“匕首”。“申论是国家为选拔非管理类公务人员,而进行的一次能力模拟测试。”而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给忘记了,考生朋友需要明白,一旦进入考场大家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考生而是政府公务人员。批评是为更好的解决,要把握“角度”和“分寸”。
三、申论为主观性考试,短期难以提升
许多考生感觉申论考试很难,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提升。许多朋友最后一次写作好像是在高考的考试中。还有很多考生认为,自己在上学的十几年里,唯独写作差,所以短期提升是不可能的。
但江西华图提醒广大考生朋友,申论考试是种比较简单的考试。它的作答内容大部分已经隐藏在给定材料中,可以说申论考试并非像考纲所说全部为主观性,某意义讲申论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客观题考试。不客气的讲,概括与对策题其实与高考评议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极为相似。所以只能方法正确,把握到解题技巧,短期提升申论的考试分数是件简单的事情。关于申论的答题方法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考生可结合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中的申论部分系统掌握。
四、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
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平时要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因此平时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理论造诣;注意观察事物,注意生活的积累,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向他人学习,开凿源泉,重视知识的积累。
欲成其事,必利其器。平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思想观点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考试中就能使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严谨;答题中如能恰当引用一些俗话、古诗、寓言、典故等进行点染,则会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当然,要考好申论,平时还应注重对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看书读报,或与同学朋友进行讨论,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并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日常之事,及时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渐渐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申论阅读技巧
给定材料是申论试题的源泉,只有阅读给定材料,才能把握试题主题,掌握作答依据,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题意,进而符合题目要求。相反地,天马行空般答题注定会迎来低分的悲剧。因此,江西人事考试网认为,学会阅读给定材料,是大家越过申论这座大山最为关键、核心的一环,这个环节打牢、夯实了,距离问鼎申论高分的桂冠也就不远了。
申论材料都会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会给出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或做法。它需要我们判断应该采取什么解决思路以及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个思路,这个思路的施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困难,需要我们分析应该采取何种具体的措施来排除困难、更好地落实思路,解决最初的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所以,不管材料多么复杂,都可能从属于以下某个方面:背景介绍、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大政方针或正确思路、对策、正确思路的重大意义、异议或错误做法以及成功经验,等等。
识别了申论材料的本质,我们便要详知阅读材料的一般流程。阅读流程无异于一盏“宝莲灯”,会指引大家平安地走过前方漫漫征程。要想透彻理解材料、准确作答,可以总结为以下申论阅读“三步走”。
第一步:看问题,快浏览
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应看作答要求中的题目。大多数情况下,作答要求中包含了申论材料的中心和主旨,通过阅读题目考生可以对给定材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进一步明确阅读的方向和重点。
一般情况下,浏览式阅读大概需要3~5分钟。
【示例】“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1)
【分析】通过阅读这道题目,我们知道有两则材料涉及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申论材料的中心就很可能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即使不是中心也会跟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题目中明确指出了材料范围为“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这提示考生阅读时要重点分析这两则材料。
第二步:细阅读,标关键
对材料大致浏览之后,考生对材料内容和结构有了大概了解,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材料的重要信息进行仔细阅读,同时将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标识出来,最好写在草稿纸或者材料空白处,以便查找。这里所说的重要信息是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申论要求中明确指出问题出处的材料。
第二次阅读给定资料需要考生仔细分析和研究,参考阅读时间大致为30分钟左右。
【示例】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2)
【分析】在第一遍浏览问题和材料时,考生可知“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就在“给定资料4”中,因此第二遍阅读就要针对这则材料进行细阅读,同时找出重点语句和关键词。
第三步:作答时,需回看
通过上面两步的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和申论要求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接下来就进入申论考试最关键的阶段——作答。有的考生认为“材料读完了就可以直接答题了,不需要再去看材料了”。其实不然,在作答过程中,回看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考生最终吃透材料的重要环节,也是精准作答的必要条件。
提醒考生注意,这次阅读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仔细、深入的分析式阅读,需要考生深入挖掘材料的内在含义,并且能够从中得出一定的启示,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将答案要点完善成最终答案。它是申论问题、阅读材料和申论作答的紧密结合,直接决定考生作答的正确与否。
最后一步的阅读时间,需要考生根据具体题目、具体问题来进行拆分或合并,但总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申论分析部分很重要
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申论文章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这三个部分中,解决问题最重要。其实,从目前的考试情况来看,分析部分也很重要。
一、以2011年国考申论市级卷作文为例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上题的提出的是失根的危机的话题,是一种不好的后果,所以我们可以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例文如下:
“失根”危机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乡村文化的衰落。而乡村文化之所以失去了昔日独特的内涵,一是由于不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居住环境逐年恶化,不再让人留念;二是农村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瓦解,金钱观念浓厚,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三是法律观念不强,暴力事件频发,社会安全感的丧失。
“失根”危机和乡村文化衰落的影响深远,不但让农村青少年教育的本土资源缺失,更让进城知识分子、农民务工人员回到农村后“在家乡成了异客”,找不到精神上的归宿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成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的盲点和空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以2011年国考申论省级卷作文为例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这题提出的是弘扬黄河精神的话题,是正面的、积极的,所以,我们可以分析黄河精神的意义。例文如下:
黄河精神是一种根、一种灵魂,是一种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了高尚的民族品格,反映了远大的民族志向和民族理想,有利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为国家强盛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黄河精神,使黄河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三、以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为例
问题三: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仅限所给的材料),以“加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本题50分)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有人认为策论文可以不要分析,直接写对策就行了,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缺陷。如果不简要分析,会降低文章的逻辑严谨性和层次感,该文是针对问题来展开论述的,对问题做简要的分析是必可不少的。例文如下:
职业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对于改变我国现阶段日趋严重职业病现状、维护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在法、检系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中常见,也是公务员一项基本的职位要求。定义是揭示概念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所谓特有属性就是该类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点,把握定义也就是把握这个区别点。其解题技巧有:
(1)抓住关键。在定义判断中,一定要理解定义的正确含义,抓住定义的关键,然后把选项与定义相对照,选择符合定义规定和要求的选项。
(2)对比排除。仔细读完题干定义,对备选项进行分析,不符合题干定义要求的逐个对比排除。
三、逻辑判断
演绎判断题型的形式一般是先给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应试者根据这段陈述,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且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而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方法有三:
(1)熟记规则。答题时应考者应熟记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结果决不能超出前提所规定的范围。因此,在解答此种试题时,必须紧扣题干部分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出的陈述相符。
(2)直接推出。这部分试题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每一个选项看上去都有道理。但有道理并不代表与所给陈述有关。所以要选择与陈述直接相关的,即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答案。
(3)巧避干扰。由于这部分试题提干的陈述有的可能不太合乎常理,所以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巧避干扰。能够时刻明白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这样才能清醒地找到正确答案。
总之,提醒考生,在考试时,对不同的题型应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切不可陷于一种方法而不能自拔,将之想象为万能公式、万能钥匙。这样反而会使自己最终得不偿失,一败涂地。
考试答疑
疑惑一:答题如何全面、准确、条理清晰?
申论考试不是任由考生思维发散,答题也非可以天马行空。很多考生看完题目后,在材料中找到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便直接落笔,这一习惯十分不好,只能算是一次“粗加工”,而我们认为真正符合申论要求的答案则需要对其进行一次“再加工”,即做到“全面、准确、条理清晰”。
申论要求中会经常出现“全面、准确、条理清晰”的字眼,但很多考生对其重视度相对不够。在作答题目时,首先会找到很多条答案要点,但是很多条可能是重复的,因此加工第一步需要对其进行“合并同类项”,把重复的合并成一条要点。合并之后的第二步就需要对各个要点的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按照重要性、内外因等逻辑顺序排列,给人以主次清晰之感。第三步则是对语言进行稍加工,使之精炼、准确。
疑惑二:如何打造好的答案结构?
好的结构不仅能够令答案整体感强,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题目中结构分也是阅卷老师的评分标准之一。如何打造好的答案结构?我们认为一是要抓好形式结构,二是抓好内容结构。
形式结构指的是常见的“总—分”或“总—分—总”结构。在组织答案时,不要急于把答案的各个要点全部搬上答题纸,而要在前面加上一两句总结概括性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总括句”,之后再进行详细的逐一阐述。
内容结构指的是组织答案内容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如综合分析类试题中通常会有先“阐述成就”,再“说明问题”的结构,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答案内容,便符合了“结构清晰”的要求。
疑惑三:对策如何提得好、提到位?
提出对策类试题一般来讲分值都不少,如何提得好、提到位是拿高分的关键所在。
其实对策的提出并不难,通常材料中会为考生提供几条相对而言现成的答案要点便于考生作答,我们建议考生只需逐一找到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即可。
同时,也可以去找材料中反映的各种问题和难题,从这些问题中反推出对应的对策和措施,当然如果前面有已经答过的概括相应问题类的题目就更好了,可以直接从这些问题中反观提取对策。
如果材料中没有很多现成的对策,而问题也较为含糊的话,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平时的积累,利用自己广阔的知识面和对相应问题的了解程度进行对策的提出。
疑惑四:文章如何做到深刻不肤浅,新颖不过时?
申论文章写作在所有题目中所占篇幅最多,大多数考生对这部分已然形成了模板化的思维,“我只需要开头、分析、对策、结尾都写上就能够达到文章结构完整,文章各部分比例协调就算得上层次清晰”„„但是,一篇好的申论文章不仅仅局限于此,文章的深刻度和新颖性才是助己鏖战群雄的关键法宝。
想要写出内容深刻的文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借助平时一点一滴的知识累积和表述培养。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表述规范准确?看看官方评论便一目了然。
我们建议考生在备考时要多浏览《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注意学习其中的惯用表述,而光浏览学习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看到一篇事实评论,要思考如何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变成属于自己的一千字申论文章,如此反复练习是相当有必要的。
文章的新颖脱俗指的是要有一定的特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搞创新。新颖的文章可以凭真情实感取胜,也可以凭思路独特取胜,更或者以贴近四川本省实际取胜。比如,倘若此次考试恰逢十八大召开,就完全可以将新的十八大精神和思想渗透在文章中,如此既能突出文章的与时俱进性,又能反映出考生对国家大事的密切关注程度,一举两得。
宣传、报告类公文写作思路
申论的考试中常出现宣传、审批报告类的公文写作题。这两类公文虽然形式不尽一致,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内容是有很大相似性的。其目的都是向别人推荐自己的思路,需要通过自己的报告或宣传获得对方的认可。即向别人推销自己的观点。
既然目的是推销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推销员向顾客推销商品的方法。
比如当我们走进商店,推销员想向我们推销他的商品,高明的做法是先不要急于跟顾客推销,而是先观察一下对方的特点和需求,与顾客打招呼中第一句话尤为重要,需马上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切中要点。等对方已被吸引住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这里时,方才娓娓道来,向对方仔细描述自己的商品。推销商品时思路要清晰,可以从两方面展开。我的商品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解决你目前的问题,注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更可以带来你没有预料到的好处,最后才问顾客是否购买,这样顾客是不是会更容易接受呢?
那么我们在答宣传报告类题目是也可以借鉴这一方式:首先,用一句受众最关心的话引入主题(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其次,仔细解释我们观点的优势:一是它可以消除负面的问题,二是它可以带来之前没有的好处;最后,发出号召或请对方支持批准。
宣传类文章举例:
2011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考试的第二题: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学生家长支持我县工作的题就可以按照这种思路展开文章。
开头:
要在第一句就抓住家长的心。我们给出这样两个开头;
开头一“各位家长,为贯彻国家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我县坚持‘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的工作思路,准备大力发展寄宿制的办学模式。请家长配合。”
开头二“各位家长,我县人口的自然分布十分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推行寄宿制。”
开头一不仅语气生硬、形式僵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劝家长的角度都是从“我”出发的。为了我县的工作、为了国家的政策请家长配合,试想如果你是家长看了会是什么感觉。而这类开头恰恰是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同学们写出的开头。开头二则在语气上恰当很多,重要的是这个开头的出发点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的,我县是为了解决家长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才提出的举措,这样的出发点给给家长的完全又是一个感觉。
即开头要想最快的抓住受众的注意、抓住阅卷老师的注意,要记得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一针见血的指出对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而且还要表明“我”是为帮助解决问题而来。
内容:
文章的主体便是详细宣传解释寄宿制学校。从给定资料、从考生的知识经验中都可以找到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好处,但这些好处有没有点明要点,或者有点较多时表述是不是思路清晰,这是考生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寄宿制学校消除了负面的问题,发展了没有的好处。
一、消除了负面的:
寄宿制学校最主要的出发点、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材料三中讲到的“撤并教学点,意味着自己的子女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来回的交通又不方便”我们可以就此拓展一下,寄宿制学校可以节约孩子们上学来回走路的时间、解决路上的安全隐患大的问题。
二、发展了没有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找找寄宿制学校带来的之前的办学模式没有的好处,或者说,试想一下家长把孩子送去寄宿会有那些担心,最可能对教学质量、孩子的生活、安全管理、寄宿费用担忧。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打消家长的疑虑。如寄宿制联村办学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寄宿制学校投入充足所以硬件完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条件较好、安全卫生;寄宿制是封闭式管理、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寄宿制的学生政府给予补贴,不会加重家长负担。
这样下来家长的问题解决了、担忧消除了、没有想到的好处也带来了,是不是可以更放心了。
结尾:
发出号召:需要分析的都已经分析到位了,此时再趁热打铁发出号召,请家长支持寄宿制的办学模式、为孩子打造美好的未来,这样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报告类文章举例:
以上是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以一道宣传类写作题作为范例,遇到类似以劝人为目的报告类文章依然可以用此方法。比如2010年国考省部级第三题: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这道题目虽然针对的主体有变,但实质上还是劝对方接受采纳自己的意见,所以解题上可以沿用劝人的思路。
首先,引入主题、抓住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即点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意义价值所在。其次,分析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好处,一是它消除了负面的问题,打破之前重复建设和“诸侯经济”等障碍,可统筹考虑,综合推进。二是它发展了之前没有的好处,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区域独特优势,是黄河流域大通道经济引擎、贯通东北与长三角经济区、将拉动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后,简单提一些可行措施,向领导表明计划的可行性,争取领导支持。
总之无论形式上的区别,只要实质内容是劝人、让对方接受我们观点的题目都可以用这一方法。主体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引入主题,吸引受众的关注,注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第二部分:分析好处,其一(我们的观点或方法)可以消除负面的问题。
其二(我们的观点或方法)可以发展之前没有的好处。
第三部分:发出号召或请求受众支持。
第二篇:申论指导
2012年申论指导:材料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略读的目的:了解材料内容
如果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则首先应了解文章的内容,做申论材料题也是如此。只有熟悉各组材料的内容,才能找出各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发掘出材料所要说明的中心问题。所以,考生第一遍阅读材料的目 材料的内容,为下一步分析材料间的关系,提炼中心思想打好基础。一般来说,申论考试所提供的各组材料间往往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些材料可能是并列式的,有些可能是递进式的,有的是一组材料表述一个信息,有的是一组材料可能要表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而有的却是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材料才表述一个信息。因此,考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务必要弄清各组材料的具体内容,大体了解一下各组材料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略读的常用技巧
为了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材料内容,了解材料间的关系,考生在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快速通读全文。因为第一遍阅读仅是为了初步了解材料内容,不要求对材料进行全面地分析,所以,为了节省时间,考生应适 速度,以便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2)注意关键词。在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第一,第二,总而言之等等。这些词语往往暗示了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对考生分析段落、理解全文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遇到这样的词语时,考生一定要在词语下面做一记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能够通过这些词语来寻找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节省时间。
(3)把握关键句。关键句是指提示文章段 是提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它们一般是文章或段落的起始句、结语句、概括句或中心句等,常分布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如下面这段材料:
能源问题节能是关键,要搞好节能工作,首先要有节能规划和总体目标,其次要有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再次是制定一些法规,《节能法》、《电力法》、《石油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这些相关的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第四要制定标准、标识,建立新的体系,要使标准先进、科学,不能在运行当中来节能;第五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第六要制 策进行引导;第七要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第八要推行循环方式;第九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这段材料一开始就点明了主题:能源问题节能是关键,要搞好节能工作。这就是文章的关键句,下面的内容全是围 的,因此,抓住了这句话,就理解了这段文章的中心思想。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常见扣分三因素
公务员申论作为一种能力测评的手段,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每年公务员笔试成绩一公布,考生普遍反映申论分数少的可怜,国家公务员网的专家通过总结考生失败原因和阅卷的经历提示考生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是考生失分的“罪魁祸首”。
1、审题不清
申论考试的概括部分基本每年都考,但每年具体要求并不一样,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审题,以免出错。例如有些题目要求概括主要问题,而有些题目要求概括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二者要求明显不同,那么得出的答案也会不同。可见,如果考生没有审清题意就仓促下笔,失分就成为必然了。
2、概括不严
在申论考试的概括部分考生极易出现的两个失分现象:一是抓住一点开始叙述,而其他方面则只字不提。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通常涉及某一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概括之前,要对全部材料进行仔细、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遗漏任何一个考点,都会造成失分。二是考生仅对给定材料进行表面上的复述,不能从材料的相互关系中找到其深层的本质意义。
3、层次不明
在完成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方案后,在做论述部分时,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次要方面与主要方面并列,甚至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就犯了层次不明、主次不分的错误,会造成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与自己论述的部分“不合”。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文章之写作起笔
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著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一、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二、申论文章开头之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三: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经典开头四:2007北京市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申论文章开头之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五:2005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经典开头六: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四、申论文章开头之对比型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鲜明地显示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的差别,让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而新闻报道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常常用到这一修辞手法。若使用得当,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典开头七:2006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大力发展网络绿色游戏》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且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市场缺乏规范引导,网络游戏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迷信、非法交易敛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违法和不健康内容。二是经营模式雷同,产品类型单调,以打斗和练级为主的游戏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缺乏自制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被许多家长指责为“电子罂粟”。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层面,净化网络游戏单凭某个部门或是某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网络游戏制作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相关监管部门、玩家、教育部门等应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促进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经典开头八:2006年北京市社会在职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
我国世界遗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但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另一方面,在带动经济法真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些本质的问题。韩国抢注了“端午祭”,《无极》剧组破坏了天池、圆明园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节日日渐被忽视,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古长城遗址被破坏等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传统文化,急不可待!面对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被遗弃,甚至被破坏,人们大多会责备当事人的道德文化修养,但是,我认为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是解决传统文化保护不力问题的根本保证。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部门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以支持,给传统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
点评:例文的开头都是对同一事物、现象的两面性进行对比,这样给文章开头,是读者和阅卷人看了,显得非常的客观,先对比,然后在进行议论,哪个更好,哪个更坏。这样使观点更加鲜明,立意更加深刻!
五、申论文章开头之设问型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如果你想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你可在文章开头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引人遐想,启人深思,设问之后马上给出答案,很快的使阅卷者跟随你的思路,进入文章。
经典开头九:2008年浙江省各级机关录用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蓝图》
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求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蓝图,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经典开头十:2008年浙江省各级机关录用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初现成效。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迅速。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贫富分化引发的自愿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社会呼吁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不公,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能否妥善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完善并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政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点评:以设问开始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使问题明确,观点突出,增强表达力,也使表达方式显得生动。
做文章,就要起笔不凡,就要一鸣惊人,让读者或阅卷人刚刚接触到你的文章第一感觉就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一睹全文的渴望,纵观十大经典开头,文章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按照起笔高悬的原则,在文章一开头就要提出最高层次的论点、用最醒目的语言,高层立意结合语言表达上的适当策略,就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阅卷者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对引起下文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写作五大语言要素
语言是文章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任何写作活动来说,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申论写作自然也不例外。
申论考试要“发挥”得好,没有较高的语言水平是不可能的。从申论考试的题目来分析,申论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要通过文字表达来体现,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申论考试中的一个重要测评要素,在各个题目中都会赋予其一定的“分值”。对于这一点,公考专家提醒考生应有明确的认识,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在备考过程中通过必要的训练,提高、优化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能够依据给定材料做“片断”陈述和“成文”论述。但无论是“片断”还是“成文”,申论考试都属于文章类,而不是文学类,也就是说,要求考生掌握的是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而不是描写型的审美语体。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考生应以说明、陈述、议论等语言表达方式为主体,表达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作答,不能“借题发挥”,不能抛开“材料”写成“随笔”。有些申论作文的得分不高的原因不是文章不好,而是不符合论述文的语言要求。
总体而言,申论的语言表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来源:考试大
1、准确。所谓准确,是指语言传输的信息绝不能有歧义。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员、范围、性质、程度等必须明确,解释要具有惟一性。赞同、反对、肯定、否定,必须鲜明,不能含糊其辞。
2、简明。所谓简明,就是要剔除语言中一切冗余信息,将主要的信息突现出来。要力求用最精要的文字符号实现预定的表达目的。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3、规范。所谓规范,有两层含义。一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适于审阅者需要;二是要语出有据,不用方言,避免俗语,力戒生僻用语。语言应以得体、郑重为上。
4、清晰。所谓清晰,是指用语的条理清晰,应能把握主次,辨明因果,从表达目的出发,安排句序、段次;语句之间、段落之间都要体现出合理、严谨的逻辑关系,力求将意义传达到最佳。
5、和谐。所谓和谐,是指文章的理、据相谐。理,是观点、意见;据,是材料、实际情况。后者是对前者的支撑,二者要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理”之正确与“据”之充实,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最后,祝考生们公考顺利,金榜题名。
2012年申论指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概述
公务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申论考试中的“提出对策”,就是模拟机关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提出的对策建议及方案等,要切实可行,具体翔实,并要论证表达这样实施的充分理由。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个包含了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并非是一个按照事先确定的顺序机械地予以实行的过程。随着问题解决活动的深入,新的关系的暴露,已有的想法很可能会发生改变,并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原先被认为很有希望的途径可能成为没有前途的“死胡同”,所以必须对自己提出的对策进行评估。即对初步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选定最佳的方案。在实践中,为了评估好各种方案,要求决策者多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多挑毛病和不足,多找漏洞。对评估方案进行思维时,又要多采取收敛思维、正向思维和求同思维,目的在于齐心协力,产生思维共振,共同克服方案带来的问题,以期求得方案的最优化。
从理论上说,方案评估的两个最主要指标,就是效益和可行性。所谓效益评估,就是按照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和估计每个方案实施后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效益和能够带来多大效益,此处的效益可能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这实际上是一种利害得失分析。原则上,在实现目标的各种条件中,不可控制因素所占的比重越大,欠缺的必要条件越多,其风险也就越大。因此,要综合比较,求得最佳方案。
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一般要考虑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能否保证解决提出的问题;二是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小;三是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四是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五是获得的收益尽可能大,等等。
在实际的申论考试中,考生提出的对策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与党的大政方针相一致,不能是歪理邪说;二是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是空中楼阁。
(二)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1、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案缺乏针对性意味着应试者没有抓住要害,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其原因是没有对材料反映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当然也就无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了。
还有的应考者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大谈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结果虽然提出了方案,却一点也不实用。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应试者忽视了申论考试的特殊要求。
下面还是列举一位考生在完成2000年申论考试第2题时提出方案部分的答卷加以分析。
就红星新村5号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一案所反映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
①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②此案若经二审仍未解决,双方继续向上反映,可依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走申诉或人大监督的程序(在此之前,二审法院尚未判决时,不宜由政府或其他机关插手此事)。此时,可以设立类似于听证的程序来予以解决,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当事人申请。第二,由主管机关公布此申请,并规定期限,让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各方申请参加,逾期未申请者视为放弃权利。第三,主管机关公布涉及此问题的当事人及各方参加人,并公布解决问题的日期。第四,各方陈述自己的态度及理由。第五,主管机关综合各方利益对此作出处理决定。评析:
③其他类似问题参照此办法解决。
这是一份不得要领的作答材料。考生没有向政府机关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而是浓墨重彩地对有关法律问题加以解释,对法院如何审理案件进行评议。考生根本不顾自己的“虚拟身份”,而是一味地讲自己所了解的专业知识,这样做和申论测试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要知道,申论测试,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申论要检测的是公务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检测读者的专业化的知识。另外,该生的作答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
一是提出的对策缺乏可行性。有些答卷所提出的对策不能说不对,但往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是大而空,或者是长远的规划,缺乏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对策既缺乏针对性,又缺乏可行性。
二是所提出的方案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合情,是指合乎国情与实际的情况;合理,是指合乎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说得过去,讲出来有理有据;合法,是指合乎我国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些考生由于水平的问题,在这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有些材料尚存有争议、没有定论,在这方面就注意得更不够了
三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有的考生所提出的方案有一部分合理,但失之偏颇,甚至遗漏了重要的方面。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概括出一点,结果自然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整个方案也必然会失之偏颇,当然不能让测试者满意了。
(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申论考试主要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所处理的实际问题,所以考试内容要对考生这方面能力进行考查。作为应考者,平时要十分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以使自己具有策划、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心审题,准确定位。考生应仔细审题,看清出题者为你设定的身份(即“虚拟身份”)。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你只是作为省级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而不是承担专项职能并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力的决策人员。你提出的“方案”,是供省政府领导机关或省级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参考的。在考生作答的试卷中,有一些“方案”就与考生的虚拟身份不相称,有的是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口吻向辖属职能部门下达指令、兴师问罪的,有的是替代法院审理案件的……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解决的任务更是无法完成了。身份定位准了,就有可能“抓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当然,在“虚拟”身份时应从切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很醒目,一说全是外行话,效果会更差。这点,请考生务必注意。
2、主次分明,抓住主题。作为应试者,应在概括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层次,理顺关系,对问题排排队,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做到胸有成竹。把握主要矛盾,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关键点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了这个关键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诚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在综合分析“材料”时弄清“材料”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但是,遇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根据“身份”,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2000年考题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到的“连锁反应”,公安干警对扰民事件爱莫能助……但这都不是“本”,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3、确定步骤,写出草稿。找准问题的关键以后,接着就应该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提出可行意见。所谓可行的意见或办法,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要明确“归口”,要有直接能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落实;二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模糊、脱离实际和坐而论道。
4、认真修改,完成定稿。方案草稿写出来以后,还应加以修改。内容上,要前后一致,逻辑严密,去掉细枝末节;形式上,要文从字顺,一气呵成。
以上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应试者在策划方案时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相悖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
2012年申论指导:申论公文写作要点
近几年,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变革更新,为了测查考生处理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的能力水平和熟练程度,公文体裁的应用文写作在申论考试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已成为申论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备受青睐,并有可能成为未来文章写作题的发展主流。有鉴于此,国家公务员网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公文体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从平时做起、从真题练起,逐步提高各种公文体裁的文稿写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与公文题狭路相逢时能够战而胜之。
明确申论考查的公文范围
申论考查的公文体裁为党政机关常用文书,属于广义公文,此处的“公文”只是一个泛称,包括法定公文和机关常用的工作事务性文书两大类。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狭义公文仅指《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规定的文种;而广义公文则包括机关日常行政工作中所使用的各类文书,如讲话稿、宣传稿、新闻发布稿、规划、建议等,其外延无限宽广,几乎任何机关使用的文书都可以往“广义公文”的篮子里装。因此,考试命题不拘一格,通常只限答出“公文”的主体内容,考生作答时也不要过于拘泥形式,在一般政论文章的基础上,符合公文的写作规范即可。
国考市以下考生和省考备考要侧重公文能力培养
国考市地以下职位要求考查“贯彻执行能力”,从2010的考试实际来看,这种能力是以种类几乎无限的“软公文”写作来体现的,最典型的试题就是2010国考市地以下第三大题: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要求:
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
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
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题目要求写作的体裁为“宣传纲要”,“纲要”和宣传材料即属于法定公文之外的“机关事务文书”,写作依据是“政府精神”,目的是调动“全市各界的关心、支持”,以推动污染整治工作的顺利实行。显然,这里的政府精神,就是考试大纲中的“组织意图”,考生在把握材料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出其中蕴含的“组织意图”,即政府推进该项工作的目的、预期达到的效果、准备采取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宣传要点”也即答案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陈述”出来,即为符合公文写作规范的答案。
类似领会和贯彻组织意图、陈述执行原则和措施的文字材料,即为“贯彻执行能力”的载体,是国考市以下试卷必考的题型;而公文写作考查的具体实现形式,必将与广义公文的多样性相对应,形式灵活多样,题型多变,但基本要求万变不离其宗,核心要求是写出“体现政府精神”的工作要点,符合各类公文的基本写作规范,具备公文主体内容,一般无须写出严格具体的格式。
省级公考主要选拔市以下职位的工作人员,其申论考试与国考市以下试卷相同,也将广义公文的写作作为必考题型,例如2010年4月25日多省统一考试申论第二题,“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要求: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3.不超过400字。”命题思路与国考第三题完全相同,连文稿体裁、提问方式也基本相同。
今年国考对公文写作的考查发生若干变化之后,省考一定会紧跟其后,进行相应的命题调整和提问方式变化,因此,报考国考市级以下职位和省考的考生要未雨绸缪,加强公文能力的培养,对照真题,进行多种广义公文体裁的写作练习,弥补自己因缺乏实际公文处理经验而导致的能力短板。
软公文写作要注意切合软要求
广义的公文随着机关工作实践的丰富,其外延不断拓展,体裁种类不断发展,从前景来看,几乎是无限的。但从写作要求来说,有的公文是硬性的,比如工作计划、规划等安排计划性的,总结、报告等总结汇报性的,格式体例和语言风格高度程式化,只陈述事实、做法而不带感情,有时提出强制性要求而无须缓冲和修饰,措辞严谨,语气平实;有的事务文书则是软性的,要考虑接受对象和使用环境,如演讲稿、宣传稿、新闻发布稿、答复等,必须考虑诸如群众和答复对象的理解程度、心理感受、精神需要等,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这就要使用柔性的语言和有技巧的表达方式,可以抒情而不能只顾陈述事实,多加缓冲修饰,使之易于为受众理解和接受而不能提出强制性要求。
2008年国考申论第五题要求修改答复稿,虽然对“答复”这种公文形式没有做形式上的要求,但按照机关工作惯例,答复必须考虑受复者的情感、意愿和接受程度,以其实现公文的行文目的,取得受复者的认同与配合,这实质上就是一种软性的要求;2010年国考和统考、各地方考试中要求起草的宣传类材料,是“宣传知照”性质的材料,大都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与讲稿、新闻发布稿等文体类同,是有潜在着的软性要求的,考生在作答中,务必强化角色意识与对象化思维,把握柔性工作的方针和写作要求,考虑接受心理,揣摩应采取的语言词汇、语气语调和表达方式,以期符合评分标准,实现完美的公文题作答。
第三篇:申论写作指导
申论写作指导:申论经典开头<1> Tag: 申论指导 2010-12-21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着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本站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申论文章开头之引用型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经典开头一:
参考例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
马路摊点一直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每次治理的结果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以低廉的成本、微薄的利润经营,不但解决了自身生存的问题,而且满足着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但是,一些马路摊点的存在,也确实给北京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过去,我们对城市摊贩管理,大都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摊贩问题,反而加剧了城市执法人员和马路摊贩之间的矛盾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音符。
经典开头二:
参考例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点评:文章的开头采用了“引言式”,文章的开头一般要求就是要引人注目。引起评卷人员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的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水槛遣心》和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诗句,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例文二中引用了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诗句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的文章表达显得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三: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听证会制度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决策的利益协调度、民主化方面。自从1998年,北京市政府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以后,各种听证会层出不穷,如:铁路票价上下浮动听证会、公园门票价格听证会、鞭炮禁放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等等。至此,听证会这种公众参与影响社会政策的实践模式,成为社会焦点。但是,近年来,在听证会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听证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经典开头四:
参考例文《命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点评:铺开式的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和阅卷人刚开始接触第一段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开头第一句话用叙述语言,进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直接把政策性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逐一打开“议论”的口子,所以,如果要用铺开式的方法写文章,必须开头要开的好,展开议论只要有三种方法:正面议论、反面议论和正反对比论。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用套路。
申论写作指导:申论经典开头<2>
Tag: 申论指导申论写作 2010-12-22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本文结合广东公务员考试中有关申论考试写作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申论文章开头之对比型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鲜明地显示两种矛盾对立事物的差别,让人们在比较中得以鉴别。而新闻报道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常常用到这一修辞手法。若使用得当,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典开头一:
参考例文《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
我国世界遗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但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另一方面,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些本质的问题。韩国抢注了“端午祭”,《无极》剧组破坏了天池、圆明园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节日日渐被忽视,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古长城遗址被破坏等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传统文化,急不可待!面对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被遗弃,甚至被破坏,人们大多会责备当事人的道德文化修养,但是,我认为传统文化保护不力,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完善传统文化遗产的管理措施是解决传统文化保护不力问题的根本保证。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部门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以支持,给传统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
经典开头二:
参考例文《大力发展网络绿色游戏》
作为一柄双刃剑,网络游戏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并且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市场缺乏规范引导,网络游戏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淫秽、色情、赌博、暴力、迷信、非法交易敛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违法和不健康内容。二是经营模式雷同,产品类型单调,以打斗和练级为主的游戏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缺乏自制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被许多家长指责为“电子罂粟”。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层面,净化网络游戏单凭某个部门或是某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网络游戏制作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相关监管部门、玩家、教育部门等应从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促进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点评:例文的开头都是对同一事物、现象的两面性进行对比,这样给文章开头,是读者和阅卷人看了,显得非常的客观,先对比,然后在进行议论,哪个更好,哪个更坏。这样使观点更加鲜明,立意更加深刻!
申论文章开头之比喻型
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这样的开头会使得语言表达的精确贴切,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消除晦涩之感,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概括的抽象原理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经典开头三:
参考例文《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经典开头四:
参考例文《如何打造“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无疑是棵巨大的摇钱树,将给东道主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与此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奥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奥运泡沫”的出现。奥运志愿者活动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而且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更为重大。从现在开始,有关志愿者的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也要立即实施。
点评:申论中的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例文中的“奥运会”比作“摇钱树”,“创新”比作“源泉”,这两个比喻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它要求准确,但是不得夸张,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比喻夸张,在申论文章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
申论文章开头之设问型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如果你想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你可在文章开头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引人遐想,启人深思,设问之后马上给出答案,很快的使阅卷老师跟随你的思路,进入文章。经典开头五:
参考例文:《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初现成效。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迅速。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贫富分化引发的自愿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社会
呼吁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不公,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能否妥善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完善并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政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开头六:
参考例文《蓝图》
浙江在新的起点上,怎样发展、如何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答案就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新世纪、新时期“如何谋求发展”的课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蓝图,浙江要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已经取得的先进地位,就要按照十七大蓝图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第四篇:申论写作指导
申论作为考查应试者处理国家事务基本能力的一门考试科目,应试者必须具备熟练运用公务文书的基础能力。公文文书简称公文,它是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处理公务而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
公文通常分为两大种:一是法定公文中有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二是日常行政事务文书中可以再分为三小类:(1)计划类文书:建议、规划、计划、工作要点、内容要点、实施方案、提纲(2)总结类文书:总结、简报、调查报告、工作情况综述(3)宣传类文书:讲话稿、宣传纲要、宣传材料、发言提纲、典型事迹材料、新闻发布稿、公开信、倡议书、开幕词、闭幕词(4)法规类:条例、规定、办法、细则、规则、公约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在作答要求的设问中明确提出要求写以上的公文,应试者必须按照特定的公文格式去写作,可是在一些设问中虽然没有提出以上的公文文种名称,但由于其中隐含着公文格式的条件及内容,应试者也必须要按照相应的公文格式进行写作。
例如: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20分)要求: 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
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3.不超过400字。这道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写公文格式,但在设问要求中已经隐含了特定的公文格式。第三题要求考生“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行政执法类试卷第三题,“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报告的内容要点,其实就是一篇具体而微之的报告,只是每部分的内容要点不必展开罢了;后一篇宣传纲要,除了背景、事由和事项外,应当加上一个号召性的结尾才符合宣传类公文写作的要求。而可惜的是,许多考生误将这类题当成是单纯的写作题。
隐含的公文格式有以下特征:
1、有虚拟的特定、明确身份设定。这些身份通常情况下是某国家行政部门、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等行使相关权力的机构,有职责与能力解决材料中的特定问题,如上述设问中“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2、有针对的特定对象及其特定目的。在规定特定对象的前提下,做工作如果要具有一定权威性与普泛性,那必须要使用规定的公文格式才能体现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是具有了公文的要求,如上述设问中“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特定对象是当地居民,特定目的是要宣传节水,要做到“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并还要“利于老百姓理解”,那就只有使用公文格式。
下面,结合申论考试的要求,谈几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公文写作的标题是规范化的。除考试已经给出标题外,如果让考生自拟标题,一般情况下,标题的拟制要符合公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即按照“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方法拟制。第二,公文写作正文的前面,有的要加主送机关(俗称 “抬头”),有的要加称谓,如公开信。第三,公文写作的结尾模式化,通常称为结语,如“报告”中的“特此报告”,批复中的“此复”等。而这种结语在申论考试中一般是不作要求的。只是倡议书、公开信和宣传纲要这种宣传类的文书才会对结语有要求,这些文书通常需要有一个号召性的结尾。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执法类试卷中的“公开信”写作,2011年江苏等省联考试卷中有“意见”写作,也是要遵循这样的一个基本写作思路。而对于未来申论中的公文写作,我们的考生也应当以此为鉴。
只要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那就意味着具有了相关的公文格式要求,所以这道题最好按照公文格式进行写作,可以写成公开信或倡议书等日常行政事务文书中的宣传类文书。
第五篇:申论结构指导
分析问题:
先解释一下+分析原因/影响/意义+对策
如果第二部分是分析对策,那么第三部分就下结论
大作文:
总论点:主题+观点,必须来自于材料;或者来自材料中的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出现次数多的关键词;分析材料自己提炼
分论点:允许从材料外发挥;或者来自材料中的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出现次数多的关键词;分析材料自己提炼
标题:可以和总论点一样
开头(短平快):个性表述(可略,名言警句:宁缺毋滥);概括材料主要问题;简要分析(可略);观点、引出总论点
短平快
分论点:段旨句(很重要,观点或对策)+展开(具体分析或具体操作,求稳,不抄袭材料)
段旨句的优化:从材料里挑出一个点,进行加工
结尾:总结分论点、回扣主题
例文:领导干部下基层
发展惠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健康是惠民文化的基准;共享是惠民文化的追求;创新是惠民文化的创新社会管理要在基层实干;网络问政
幸福不幸福:内:幸福源于健康的社会心态;
外: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开放包容)
生态:雾霾天气;美力中国、美丽乡村
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2013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