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赖于政府的努力,而政府职能现状存在着许多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问题。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围绕这个主题,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内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强调增长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发展的手段;强调增长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注重增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等。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发展理念的创新,符合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总结我国实践,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发展的内涵、要求和方式的新概括。说是新概括,其实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从靠耗资源、增投资、铺摊子转变到主要靠技术进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管理来实现经济社 换言之,政府职能要在六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要从无所不为的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第二,要从热衷于审批的干预政府转变成为致力于扶贫帮弱的服务政府;第三,要从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为所有经济成分服务的全面政府;第四,要从画地为牢的封闭政府转变成为主动、开放的开明政府;第五,要从以增长速度为中心的虚浮的政府,变成执政为民、统筹兼顾的务实的政府;第六,要从自由政府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政府职能在以上六个方面的转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有些还不到位,但是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个转变过程仍在推进之中,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是很有希望的。
三、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鉴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各级政府在发展观上必须淡化对GDP 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单一追求,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注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在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转变:
一是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正确定位。政府要继续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尽量从过去具体干预和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转向引导、服务、规范和宏观调控上来,行使职权应力求做到一不越位,二不缺位,三不错位,四不扰民。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需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亦即弥补市场不足。因此,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
二是政府要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推动工作法制化。政府要把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作为一项基本目标长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护市场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制化程度,增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能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制度的重点是要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审批监督,注意把精简审批事项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结合起来。同时,要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包括推行政务公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四是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虽然一直进行着调整,但是还没有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财政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能够大大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整个政府的效能。
由上可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一个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为全社会服务,其主要职能是集中精力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不再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发展经济。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是退出某些领域,不意味着政府不发挥作用,而是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责,要在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向上发生重大改变,即政府要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提供法制环境、建设市场基础、制定指导性的国家计划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政府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09年秋行政管理本科 辛泽君 2011年10月28日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作者:马明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府职能、政策、职能转变
一、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可持续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赖于政府的努力,而政府职能现状存在着许多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问题。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文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人,是第一位的,离开人的需要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目的就是以人为本。(2)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所谓“全面”,就是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要互相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3)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发展的需要,就是改变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传统发展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主张资源开、利用、保护相统一,物质发展、精神进步与生态文明并重,使人民的必然选择,新发展观的重要组成内涵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4)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法律保障;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思想保证。(5)强调“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化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状况,形成用国内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国际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明确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组成内涵。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解决了怎样发展的问题。“五个协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实际上解决了发展什么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这就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战略。
二、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职能是指根据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其实质是指政府的权利范围和职责范围;或者说,政府职能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府应该要管什么样的事情或不要管什么样事情的界限。一般认为,政府主要具有三大功能,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建国60年,我国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能政府”、“全责政府”到逐步放开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再到“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政府职能也正在向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政府职能定位明显滞后,政府管理职能并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对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管理中存在着很多弊端,比较突出地反映在政府职能的设定与履行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
“越位”主要表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突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和社会之间应有的边界,承担了若干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职能。比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市,争投资项目等。“错位”表现为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重复设置,交叉重叠以及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等。“缺位”则表现为政府在应该负有责任的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没有或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结果使得问题食品频频被曝光、假冒伪劣的现象不断发生,甚至生态恶化的态势也难以遏止,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等等。
“三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现在有很多事情,名义上由政府管着,实际上根本没有管住,有的管住了守法的,却没管住胆大的,有的该管的没管住,不该管的却花费了不少气力,只有通过合理的职能定位,使越位的回归原位,错位的纠正过来,缺位的加入进去,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才能将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三、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鉴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各级政府在发展观上必须淡化对GDP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单一追求,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注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在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转变:
一是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正确定位。政府要继续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尽量从过去具体干预和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转向引导、服务、规范和宏观调控上来,行使职权应力求做到一不越位,二不缺位,三不错位,四不扰民。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求更大程度地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需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亦即弥补市场不足。因此,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务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
二是政府要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推动工作法制化。政府要把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作为一项基本目标长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护市场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制化程度,增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能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制度的重点是要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审批监督,注意把精简审批事项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结合起来。同时,要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包括推行政务公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四是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虽然一直进行着调整,但是还没有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财政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能够大大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整个政府的效能。
由上可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一个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为全社会服务,其主要职能是集中精力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不再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发展经济。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是退出某些领域,不意味着政府不发挥作用,而是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责,要在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向上发生重大改变,即政府要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提供法制环境、建设市场基础、制定指导性的国家计划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政府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第三篇: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范文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一、科学发展观以及城市政府职能的内涵
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加速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建成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广义的城市政府职能包括国家在城市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事务方面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体现为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而狭义的城市政府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我国现有的体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有的政府体制虽经数次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不适应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职能范围的“缺位”与“越位”。即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过弱。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职能过强,宏观调控过弱;社会职能中,社会管制功能过强,社会服务功能过弱。一方面政府职能“越位”现象表现在政府无所不管、政府权力无限的管理格局。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结果必然是该管的许多事情却没有管好,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由于自身应负的责任也被政府承担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譬如,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应用性研究的投资、弥补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亏损等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现象表现在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致使像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典型的公共事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发展严重滞后。
2.政府职能缺陷引起的“税不重费重,摊派无底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用于补偿公共支出的财源应主要是税收而不是其他收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但我国大量预算外收费的存在已成为“中国特色”。收费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寻租行为,其危害表现在:形成费挤税,削弱了国家的税收能力;收费部门和收费标准的五花八门,导致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与部门利益挂钩的自收自支收费项目,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导致以权谋钱,腐败产生。
3.政府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几十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一个庞大臃肿的政府机构体系,据统计我国政府人员每年以100多万的速度递增,机构与人员膨胀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使有限的财力更加捉襟见肘。4.政府在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形成方面缺乏调控力度,导致行业“拥挤”和资源浪费。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对资源的基础作用还不能在所有领域发挥,政府应承担起在宏观上引导投资方向和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事实上,我国几次出现的社会投资一哄而起,使许多行业出现拥挤的现象,如小汽车生产线等,生产能力过剩,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大量浪费。政府处于短期利益和政绩的需要,积极参与甚至直接投资这些所谓热门行业,产权约束不清使投资人缺乏足够的市场理性,干好了成绩归自己,干不好就算交学费。
5.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方面缺乏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外部性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外部性的解决实质上就是使其内在化。在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明确但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只有政府能承担起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我国外部不经济的现象比比皆是,集中表现为污染、拥挤、公共卫生恶化等。
三、结合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的措施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行使宏观调控,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运用税率和利率、进出口配额和价格补贴、审计和统计监督、产业政策和经济规划指导、土地和资源使用权管理等等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支持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流通、某些行业的发展、某些资源的利用,以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增长。
培育发展市场体系。1).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大力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劳动、住房体制改革,同时对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应促进其健康发展。2).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重点理顺价格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3).打破地区封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4).搞好与市场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为市场体系的充分发展与完善提供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全面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激发人的发展活力。
城市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大,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及各方面的诉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城市环境反差大,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却享受不到现代生活,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既带来了巨大优势和发展动力,也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加大了政府管理和履职的难度。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履行政府职能中,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努力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解决好群众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突出困难;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彰显人的主体地位;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各项权益,不断促进区域和谐。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我们要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更高水平上谋求区域持久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1).在城市布局上,应按照国民经济的要求,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发展的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较为完备的城市体系。2).在城市建设目标规划上,不但制订近期规划,而且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两个指标制订城市的中长期目标规划,防止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污染环境的短期行为发生。3).在城市管理上城市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维护者,必然具有承担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的职能,包括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煤气、自来水等各种市政设施,电厂、通讯等基础产业。4).保护城市地区的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改造搬迁或强行关闭;重视对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公共资源和公共品一样没有排他性,但是,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因此,同纯粹的公共品不同,公共资源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有限性和竞争性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即对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因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只有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办法来控制每个公民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数量。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破解发展难题、提高服务能力、巩固发展优势。
城市在履行政府职能时,要正确处理服务驻区单位与推动区域发展的关系,着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努力为驻区单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区域资源快速发展;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一手抓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一手抓传统风貌区、老旧小区的设施改造,切实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在较高水平上均衡发展,努力使驻区单位和群众享受更加便利、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牢固树立首都无小事、西城无小事的观念,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全区第一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区域安全稳定。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赖于政府的努力,而政府职能现状存在着许多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问题。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发展路线,二十多年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不过,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在发展上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任务还未完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差距、地区差距还在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给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观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成就和深刻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内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强调增长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发展的手段;强调增长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注重增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等。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发展理念的创新,符合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要使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提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其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又最为关键,因为党的方针政策需要政府去贯彻落实,而政府职能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而深刻地触动了过去的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推进着政府职能的转型,政府职能已发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变化。不过,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存在着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问题。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广泛存在,致使企业行为和市场运行扭曲;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能管到或没有管好。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未发生根本转变,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机构重叠,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转轨时期又有某种扩张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广泛存在,政府对公民事务仍实行多方位的管理,公民社会自治机制发育不良。
三是各级政府过分关注表面的政绩。政府直接介入经济运行,热衷于上大项目和大搞政绩工程,而没有转变思路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兴办各项事业,造成经济发展基本依赖政府投资和国有垄断经营,从而出现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和一些政府部门利益集团化、非公共机构化和体制性腐败等问题。
四是政府规模过度膨胀。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热衷于兴办各种事业,以及过多地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其结果是造成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和人浮于事。
由上可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其运作方式还具有较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特征,包括政府机构偏大,部门人员偏多,职能覆盖偏宽,对微观经济干预偏深,行政审批色彩偏重等等。政府职能的这种现状,带来了不少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缺乏正确的发展观,在政府服务上,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严重不足。首先是发展观上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以财政包干制、分税制等形式为主的地方分权的发展,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与这种分权体制相配套的是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的绩效考评体系。在这种绩效考评体系下,政府官员的政绩主要取决于GDP 增长率,因此它在刺激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使一些地方和部门自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GDP 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而在GDP 三大构成因素即投资、消费、出口中,政府能够最直接、最有效操纵的就是投资,因为政府控制着信贷资源、土地和项目审批权。在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直接插手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普遍采取直接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来实现短期的快速增长和总量扩张,从而使得投资内在地趋向于过度,导致了经济粗放型增长、经济周期性过热、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虽然早在“九五”期间中央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粗放型变成集约型,由扩张的数量型变成质量效益型,由外延式的增长变成内涵式的增长,但其效果至今却不尽理想。其次是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的问题。所谓公共服务通常是对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它是发挥政府作用、履行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应当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五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的主题,就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改革,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例如,国务院就对原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了1195个行政审批事项①。各级地方政府也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截止2002年底,北京市的行政审批事项从1304项精简为454项,河南省从2706项精减掉1764项。②但是,总体上看,由于各级政府单纯追求GDP 增长,将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融资主体的角色,这种政府行为在带来了GDP 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主要表现是: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亦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③;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尚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与国际上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还较为薄弱。正因为如此,我国曾被世界卫生组织批评为卫生资源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在世界各文明国家排名居后,尤其是义务教育供应不足,相当多老百姓没有基本能力进入劳动市场,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
三、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鉴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各级政府在发展观上必须淡化对GDP 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单一追求,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注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在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转变:
一是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正确定位。政府要继续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尽量从过去具体干预和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转向引导、服务、规范和宏观调控上来,行使职权应力求做到一不越位,二不缺位,三不错位,四不扰民。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需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亦即弥补市场不足。因此,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
二是政府要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推动工作法制化。政府要把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作为一项基本目标长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护市场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制化程度,增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能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制度的重点是要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审批监督,注意把精简审批事项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结合起来。同时,要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包括推行政务公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四是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虽然一直进行着调整,但是还没有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财政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⑤,能够大大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整个政府的效能。
由上可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一个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为全社会服务,其主要职能是集中精力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不再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发展经济。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是退出某些领域,不意味着政府不发挥作用,而是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责,要在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向上发生重大改变,即政府要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提供法制环境、建设市场基础、制定指导性的国家计划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政府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只有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才能克服政府主导发展带来的问题。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实行政府主导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国家里,由于社会力量与私人经济不发达,政府及国有部门在公共服务中处于优势的地位,不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无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方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五篇: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 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赖于政府的努力,而 政府职能现状存在着许多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问题。因此,加快政 府职能转变,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落实 的关键。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 现代化发展路线,二十多年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满目的巨大成就,经济问题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不过,我 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在发展上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 题,例如: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任务还未 完成;城乡二无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差距、地区差距还在扩 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公共医疗、义 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 和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首先建设还存 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给我国的进一频发展与和谐社会 的构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必 须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观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成就和深刻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在十 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 发展模式,其内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种种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种个方面发展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统 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强调增长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 发展的手段;强调增长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注重增长的 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等。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一届中 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频深化和对发展理念的创新,符合 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 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二、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根据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 会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其实质是指政府的权利范围和职责 范围;或者说,政府职能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府应该要管什么样的 事情或不要管什么样事情的界限。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能政府”“全责政、府” 到逐步放开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加 再到 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城市政府职能也正在向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观念的 束缚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政府职能定位明显滞后,政府管理职能 并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对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管理中存在着很多弊端,比较突出地反映 在政府职能的设定与履行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越位” 错位”、“ 和“缺位”的现象。“越位” 主要表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突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 企业和社会之间应有的边界,承担了若干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职能。比 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 市,争投资项目等。“错位”表现为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政府部门 之间存在着职能重复设置,交叉重叠以及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等。缺 “ 位”则表现为政府在应该负有责任的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等方面没有或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结果使得问题食品频频 被曝光、假冒伪劣的现象不断发生,甚至生态恶化的态势也难以遏止,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等。“三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合理的职能定位,使越位的回归原位,错位的纠正过来,缺位的加入进去,才能有效地 发挥城市政府的应有职能,才能将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三、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职能定位是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 现代社会经济运行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企业,二是市场,三是政府。在这三者关系中,政府管理经济角色体现在既是制度的供给者,又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既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 有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和公众需求服务是城市政府最重 要的职责。概括地讲,城市政府职能要从“全知全能”转变为“有限 责任”,从人治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从“传统部门利益型”政府转 变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履行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发展经济是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要求 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政府职 能转变的动力也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提供了条件。在过去的政 府管理工作中,过多地采取命令式和集权式的方式,注重用行政命令 来管理企业和社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 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 理职能,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把权力交给市场和企业。
(三)体制创新是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建国以来,多达五次的全国性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说明,政府职 能转变只能靠体制创新和建立新机制来实现。广东、浙江、江苏等沿 海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四)深化改革是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放生产力的活力和源 泉。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如果政府机构依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构架运 行,权力集中、机构膨胀、人浮于事、低效运行必将阻碍生产力发展。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深化政府改革。一是精简政 府构架,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体制。合理分解权力,实行权力的有效 制约,使决策民主、科学,执行公正透明,监督有效、有力。二是实 行政务公开,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三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建 全新的公有资产管理运行体系。四是改革审批制度,优化投资环境。五是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还要提高公务员素质。高素质的政府需要有高素质的队伍。公务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政令实施的执行人,政府权威的塑造者,政府的效率取决于良好的体制和公务员的素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造福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 质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的全面发 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必须将现行的主要职能由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调整转变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 或者调整转变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首要目标,更新理念,科学定位,加快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