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0:4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

第一篇: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

题目:论六大关系

摘要:慈善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一种对他人,对公众,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意义的事。福利是指生活上的利益。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益则最早是伊斯兰教法专用语。阿拉伯语的意译,原意为“公共利益”或“福利”。现代公,关乎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所以,可以这样讲,慈善与福利事业,皆可归结到公益事业中去,两者都是有关社会大众利益社会大众幸福的事业。(在本文中,将把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统称为公益事业。)

那么,既然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都是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方面。而社会大众既包括平民,富人,也包括许多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其中,政府部门与相关的公益机构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调和、领导作用。而经济则是公益事业开展的主要媒介。所以,正确看待公益问题,首先要正确了解平民、富人、弱势群体、政府部门、相关公益机构以及经济这六者与公益事业之间的关系。

正文:慈善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一种对他人,对公众,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意义的事。福利是指生活上的利益。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益则最早是伊斯兰教法专用语。阿拉伯语的意译,原意为“公共利益”或“福利”。现代公,关乎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所以,可以这样讲,慈善与福利事业,皆可归结到公益事业中去,两者都是有关社会大众利益社会大众幸福的事业。(在本文中,将把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统称为公益事业。)

那么,既然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都是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方面。而社会大众既包括平民,富人,也包括许多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其中,政府部门与相关的公益机构则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调和、领导作用。而经济则是公益事业开展的主要媒介。所以,正确看待公益问题,首先要正确了解平民、富人、弱势群体、政府部门、相关公益机构以及经济这六者与公益事业之间的关系。

一、弱势群体与公益事业

首先,显而易见的,弱势群体在公益事业中往往被定位为被帮助和被慈善的群体。社会上,不论是公益的个人还是民间团体,或者政府机构,往往会着重考虑和优先考虑这部分人的福利待遇,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妇女儿童,国家机构颁布了各类与他们相关保护法,并且还有相关的妇女儿童协会帮助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对于流浪人员,各类收容所层出不穷;对于残疾人和老人,也有他们相应的保护协议与各类优惠政策等等。

但是,我们想,难道弱势群体只能够处在一个被帮助被慈善的地位吗?其实不然,弱势群体只是相对而言较为弱势,而且并不是说就全面弱势。在汶川地震救灾募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流浪街头只能以行乞为生的老人,他却将自己全部的收入捐给了救灾。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贫穷缺少财物,而灾民,失去的却不仅仅是钱财,还有亲人„„

不仅如此,弱势群体中,许多身残志坚的人们,也一直都在积极努力的搞创业。残奥健儿们,也可以为祖国争得荣誉!

所以,在公益事业中,弱势群体虽然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地位,但不是说弱势群体就不能为别人为社会发光发热。在小悦悦事件中,那么多身体健康,衣着整洁的人们来来往往的路过受伤的小悦悦身边,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而也是一位拾荒老人,她却将小悦悦救了起来。可见,弱势群体在公益事业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受助群体,还可以是施助群体。

二、富人、平民与公益事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某某富人捐资多少多少万救助多少多少需要帮助的人。说到公益,大家普遍想到的是以明星、名人、大企业为代表的“富人”捐款,人们习惯于通过所谓“富人”之间捐款数额的对比来定义谁的慈善做的更好。但真正成熟的公益模式并不是富人慈善而是人人慈善,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每人做一点的“平民慈善”,只有得到全体平民百姓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形成一种自觉的、互助友爱的社会慈善氛围。

从传统意义上讲,富人作为少数却占有大多数利益的群体,他们理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来。我们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富人作为先富起来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致富,是建立在另外的一大部分人放弃先富机会并且积极支持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条件上的。先富带后富,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富人们的期望,也是富人们应当承当的责任,富人们,不能忘了根本。

而就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现状来讲,仅仅富人慈善、富人公益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看到,平民慈善对一个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慈善需要全民参与,不仅仅是富人,所有的人都可以做慈善,一个健康的慈善是全民参与的慈善。平民慈善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有专家曾经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的人口是5亿人,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钱,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就能募集到500亿元善款。”所以,与其坐而指责富人寡善,不如起而付诸行动,爱心不分大小,汇聚起来便是一股洪流。假如平民慈善形成了大气候,即便有个别富人为富不仁又算得了什么呢?须知,平民才是社会的主体,号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整个社会就都充满了慈善与公益的芬芳。

所以,富人慈善我们要继续鼓励,平民慈善我们也要大力发扬。公益,是每一个人的事!

三、政府部门与公益事业

在社会公益事业中,政府部门无疑起到了一个保护和导向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涉及公益事业捐赠、税收、所得税与社团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和条例。但针对目前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规范、保护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力度依然有所欠缺。当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不甚合理,存在优惠额度偏低、操作程序繁琐等问题,无形中降低了人们特别是富人捐赠的积极性。

所以,政府部门还应该继续加强立法来强化社会的慈善公益意识、确立慈善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调整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关系、规范慈善事业行为,应当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列为各级政府的一项职责,政府应将慈善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对发展慈善事业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筹安排,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慈善事业的投入。比如媒体在公益广告方面的投入,科研机构在发展慈善事业理论研究上的投入,相应一些对弱势群体上岗就业与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同时,向公众对其所捐赠款物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供保障,保证从捐赠到款物落实全过程的透明性。

四、相关公益机构与公益事业

首先,公益机构应当是公益事业执行的主体,是公众对于公益事业的核心代表机构,应当尽最大可能代表社会最广大公众对于公益事业的意愿和希望,也应当尽最大可能代表需要公益事业关怀与帮助的群体的利益。

但机构本身是不具有任何行为能力的,公益机构也一样,是需要人力来运作的。就我们国家目前现状看来,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个别人的一己私利,造成了相关公益机构的信誉缺失,给我国的公益事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郭美美事件后,有网上调查表明,80%以上的网民表示不会再捐款给红十字会,而事实上,郭美美事件之后的一个月内,红十字会捐款额一度为零。

所以,公益组织的公开透明,建立和完善以慈善业务年审为主要手段的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对公益慈善类组织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相关政策亟待出台。

五、经济与公益事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它的公益事业必然是与其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即便是美国,如果没有强大经济的支持,它的公益事业也一定不会发展的如火如荼。美国的公益事业,也是随着其经济的发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美国人高端的公益素养,也是随着经济的满足,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一日三餐基本温饱都解决不了,他即使有公益之心,也没有那个公益之力,更何况,在温饱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又能有几个人会有强烈的公益之心呢?美国不是天生就是天堂,美国人也不是天生的慈悲心肠,美国之所以是天堂,美国人之所以高高在上像救世主,完全是因为他们有这个经济基础,美国人的公益,没有必要因为经济而掣肘。

不论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到什么地步,经济发展状况始终是决定我国公益事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个人认为,经济发展甚至制约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就课堂上的案例举个例子,关于农民工子女和空巢老人的问题,有人提议出台相关政策,更改户籍管理制度和就学制度,以便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老人可以来城市,和家人在一起生活。那我就想问了,假使这些制度通过了,农民工子女老人也都来到了城市,可是来到城市以后,他们是否能负担得起高昂的城市生活费用?是否有这么一个适当的居住条件给他们?而农村闲置的土地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项福利措施,带来的是更多的问题!那么,归根结底,还应该是经济问题。且不说,在农村经济发展强盛的情况下农民工是否会大批外出,单单是在足够的经济基础上农民工子女见一次父母就绝对不会那么艰难!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啊。

总结:中国的公益事业,不仅仅需要富人承担责任,更需要全民行动,让整个社会动起来。公益事业,是每一个人的事,所以,全民公益亟待发展;公益事业,不只是钱的事,所以,请伸出你的双手扶助比你更弱势的人;公益事业,是经济孕育的产儿,所以,大力发展经济,才是最大的慈善,才是最有效的公益!参考文献:1.《富人慈善能否救中国公益》法制晚报

第二篇: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城市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面对苏州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现就我市有关养老服务的现状、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口情况

底,我市户籍人口633.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20.02%;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9%,占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15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50-15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23.7%左右,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到今年底我市养老机构达到178家,养老床位数27355张,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1.6‰。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城市大于农村,中心城区大于外围城区。集中表现在高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市养老机构总床位中,护理床位只有4900多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8%,护理床位拥有率只有3‰,距离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发[2010]46号)文件中“到2015年护理床位达到老年人口数12‰”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从底养老机构135家,养老床位总数8330张,实现了大幅增长;机构增加了41家,增长30.4%;床位数净增加了19025张,增长228%,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养老机构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力量积极性虽高,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少。十一五期间,我市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等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从的8家发展到48家,民办养老床位从不足1000张增加到7244张,分别占机构总数和床位总数的27%和26.5%。但这一发展趋势与周边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占比均达到80%以上,厦门、青岛等市民办养老机构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

我市民营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事业进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我市虽然有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其中没有明确养老机构建设的规划;有的地区虽然有规划,但规划不透明,民营力量不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二是有的地区因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不太愿意进一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实,有的地区不能认真贯彻上述“两个《意见》”,不兑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贴。四是租用厂房、学校等闲置房屋改办养老机构时,消防合格证无法办理。

(二)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养老机构建设的瓶颈。养老机构建设的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古城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地价不断攀升、租金持续上涨,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卫生、环保原因,古城区严格控制护理机构的发展,因此,使得古城区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现象更加显现。

(三)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简陋。以沧浪区为例,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为个人出资兴办,其出资人大多数为小投资者,还有部分下岗职工,其兴办的资金大多数为自筹、借款,在资金投入、场地租用、设施购置、人员聘用等方面较为谨慎。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没有绿化空地、休闲空间及活动场所,这些都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之所以不愿意投资养老行业,主要是因为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上,还常常会出现难以得到落实的问题,加之物价水平、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造成养老机构赢利微薄,投资回收期较长。同时,政府给予的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吸引不了大的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四)服务水平低下。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开办人的指导思想、运作理念、管理水平、资金等原因,致使这些养老机构在服务、管理上还不到位。机构养老首先应重点满足有护理需求的老人,但民营力量考虑成本和风险,在建设养老机构时,总是考虑投入与回报的比例,尽量减少成本。

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普聘用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外地劳动力和本市下岗职工。她们一般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再加上护理人员待遇较低,她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较差,对服务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面对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政府采取相应养老对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不够,缺少制度保障。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慈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项目还没有真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

划。

(一)加快地方立法,明确政府职责。养老问题已经是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苏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同样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2010年通过的《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要求,“编制和落实《苏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养老机构的建设规划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建议加紧进行促进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地方立法,特别是要在立法中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各类养老福利设施(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的公益、慈善性质和相应的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小区开发商要无偿提供养老设施配套用房。

二是要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利用,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年人、学龄人群等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情况,调整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的用途。鼓励利用闲置厂房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各街道(镇)的职责,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责任分解落实到街镇。要把养老机构与政府实事项目新增养老床位建设同步考虑,实行签订责任状制度,一级对一级负责,改变目前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床位建设,只是民政部门责任的现状。针对郊区、农村养老机构需求和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建议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鼓励、吸引城区老人前往郊区养老机构养老。

四是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的立法研究。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就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去做。在目前国家尚无具体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地方性立法的研究,苏州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研究也要先行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确保建设用地,增加政府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虽然由民政部门主管,但民政部门并没有任何场地资源。因此,发改委、规划、土地、住建、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养老机构建设。发改委等部门要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规划;规划土地部门要出台强制性规定,根据不同的养老需求,参照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把机构养老纳入建设规划。

要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参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养老福利事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在土地供应、政策优惠等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三)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要以构建适度普惠型养老福利为目标,形成多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养老服务事业,将是未来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对养老服务事业起主导作用。公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敬老院)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只为三无、五保老人服务,转变到兼顾社会寄养老人,充分发挥现有养老机构资源作用,实现向有需求的老人开放,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引路作用。

二是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政府在出台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和慈善性。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现代化手段管理养老机构,进一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三是积极发挥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尽快成立苏州市养老服务待业协会,经常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对于解决苏州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养老机构过程中,既要注重数量的增长,又要在建设质量和标准方面符合“三区三城”建设的要求,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社会福利工作30年发展之路——慈善事业篇

社会福利工作30年发展之路——慈善事业篇

全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新形势,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弘扬奥运精神的新任务,以及“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的新目标,为我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区以弘扬慈善文化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培育各类慈善组织为载体,提高社会参与度和组织发展程度;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提高慈善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开展“助学、助残、助老、助医、助困”等慈善项目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从而推动了我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一、我区慈善事业发展概况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的慈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民间运作、规范有序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发国内、国际慈善资源,不断开拓慈善事业发展道路,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方式,丰富慈善事业发展内涵,把慈善事业发展成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促进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原则。建立健全我区慈善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为慈善事业发展搭好平台;二是社会参与、民间运作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

组织人事部门把慈善公益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文化、宣传部门制定了实施公益宣传计划,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节目,大力宣传公益理念,引导全社会积极关心、主动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教育部门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增加了慈善理念、慈善行为、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内容,推动义工学时制,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慈善协会为平台,开展专项募捐与经常性募捐,评选**区慈善企业、慈善明星、感动人物等系列公益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搭建募捐施救平台

我区大胆引进、吸收先进文化理念,高起点地策划、推介了一批慈善项目,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取得现实效果,建立冠名认捐基金、冠名专项救助基金、突发灾难紧急募捐、大型活动募捐、经常性小额募捐、海外募捐等机制,为捐款人与受助人提供便捷周到服务和精神激励。同时,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为依托,并与之相衔接,重点对我区困难群体进行慈善救助与帮扶。要引进社会工作理念和机制,规范救助程序,做到救助与弘扬民族精神、慈善文化相结合。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民政局、慈善协会的有力指导下,在全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热心参与下,推出了一批救助项目,共走访慰问了全区200余户特困家庭,对5户特困家庭和500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为37名特困肢残人员安装了假肢,为1745名低保特困老人办理了医疗救助卡,为10名儿童做了唇腭裂修复手术,发放救助善款总额为40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参加了2003年非典、2005年为印尼海啸、2008年为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区人民共向灾区捐款捐物超过1.5亿元,在全市区县名列第三,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搭建资源整合平台

以慈善协会为依托,组织力量,对全区的慈善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与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区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科学有序开发地开发我区慈善资源。充分利用22家“爱心家园”、“96156社区服务热线”、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社区义工组织信息平台、社会捐赠网络等载体,整合各类慈善救助资源。区慈善协会、残联、总工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多元主体的伙伴关系,组建了联合募捐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日常联系和积极互动,共同构建我区慈善事业发展的新体系。

(四)搭建公益组织发展平台

区民政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慈善公益组织准入制度和奖励政策,培育发展更多的慈善公益主体,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慈善公益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一批公益信誉好、服务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公益组织,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专职、聘用、义务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实现公益组织工作者专业化和职业化。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公益组织联系政府与困难群体的桥梁纽带优势,有关社保救助政策的前期调研及决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价与评估,具体的项目实施,可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方式,交由慈善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完成。

(五)搭建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

从首都重要地位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出发,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加强与境外慈善组织的联系,借鉴、引进先进的理念、技术、资金和资源,从善款募集、项目推介等方面扩大我区慈善事业的影响。

三、慈善事业的主要经验

回顾我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关注慈善、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局面,主要经验如下:

(一)党政推动、社会参与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保障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组建我区慈善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主管社会救助的副区长担任,成员由19个区委、办、局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解决我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慈善事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安排几项关系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和重大活动,做到慈善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筹建过程中,时任区委书记夏占义多次就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路、问题做出批示,时任区长张延昆亲自到基层调研,并走访慰问慈善协会办事处工作人员和慈善救助对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如汶川震灾募捐时期区舞蹈家协会、书画家协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董林杰医生、加拿大商人姚秀琼等热衷慈善事业的个人;特别是南法信镇的大江洼村,西杜兰等捐赠先进村。为慈善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四篇:社会福利与保障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C)。

A.社会优抚

B.社会救助

C.社会保险

D.社会福利

2.为社会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B)。

A.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B.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C.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D.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是(D)。

A.全体农村居民

B.全体城镇居民

C.全体劳动者

D.全体社会成员

4.常见的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有现收现付制、基金制以及(C)。

A.个人积累制

B.国家积累制

C.部分基金制

D.预期收付制

5.不属于社会保障基金特点的是(D)。

A.互济性

B.强制性

C.储备性

D.营利性

6.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水平应满足保障对象的(C).

A.全面生活需要

B.原有生活水平不变

C.基本生活需要

D.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7.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C)。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8.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方式归结为三大类:缴税制.缴费制和储蓄制,其中实行储蓄制的国家是(D)。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新加坡

9.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是(C)。

A.收益性原则

B.流动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社会效益原则

10.首次使用“社会保障”一词的国家是(A)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中国

11.1935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C)

A.《社会保障法议案》

B.《失业保险法》

C.《社会保障法》

D.《国民保险法》

12.1935年由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原则的国家是(B)。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瑞典

13.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是(D)。

A.法国

B.德国

C.瑞典

D.英国

14.国际上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一个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其生活水平状况的测定方法是(D)。

A.生活形态法

B.国际贫困标准法

C.市场菜篮法

D.恩格尔系数法

15.永久性全部残废的给付一般采用年金制,其金额一般为本人过去收入的(C)。

A.33%—50%

B.60%—70%

C.66%—75%

D.70%—80% 1

16.若恩格尔系数介于50—59%之间,属于(C)

A.生活贫困型家庭

B.小康家庭

C.温饱型家庭

D.富裕家庭

17.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被认为是(A)。

A.生活贫困

B.小康水平

C.勉强度日

D.富裕

18.英国1601年颁发的(B)是西方最早的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制度。

A.国民救助法

B.伊丽莎白济贫法

C.补充救助法

D.国民保险法

19.(A)倡导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要求平均分配财富。

A.托马斯•闵采尔

B.马丁•路德

C.托马斯•莫尔

D.让•梅叶

20.1993年我国率先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是(A)。

A.上海

B.北京

C.深圳

D.广州

21.美国社会保障的模式是(D)。

A.救助型

B.自助型

C.福利型

D.保险型

22.在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各项依据中,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支出和(D)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A.居民个人贫困程度

B.居民收入状况

C.经济发展状况

D.财政承受能力

23.生育保险实行(C)的原则。

A.产前享受

B.产后享受

C.产前产后都享受

D.产假期间享受

24.属于荣誉性社会保障措施的是(A)。

A.社会优抚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福利

25.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B)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思想。

A.庇古

B.穆勒

C.贝弗里奇

D.亚当•斯密

26.“兼爱”是我国古代(C)的社会福利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7.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著有《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是(C)。

A.马尔萨斯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威廉•配第 28.德国议会在1883年通过的(C)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的诞生。

A.《失业保险法》

B.《工伤保险法》

C.《疾病保险法》

D.《老年和残疾人保险法》

29.《贝弗里奇报告》中制定了一个以(B)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计划。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济

D.社会优抚

30.(A)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也被认为是凯恩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所在。

A.有效需求理论

B.经济危机理论

C.非自愿失业理论

D.政府干预理论

31.按照社会保障基金功能分类,住房保障基金属于(C)2

A.社会救助基金

B.社会保险基金

C.社会福利基金

D.社会优抚基金

32.构成我国住房保障主体的是经济适用房和(B)。

A.商品房

B.廉租房

C.自建房

D.社会房

33.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保障对象范围较小,主要是(A)

A.“三无人员”

B.城市劳动者

C.农村务工人员

D.国企职工

34.属于工伤保险原则的是(C)。

A.有过失补偿

B.雇主责任补偿

C.无责任补偿

D.雇主过失补偿

35.优抚工作的目标是使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准(A)。

A.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B.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C.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D.没有具体目标

36.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是(B)

A.收益性原则

B.安全性原则

C.流动性原则

D.社会效益原则

37.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是(B)

A.社会劳动者

B.全体社会成员

C.相对贫困的人群

D.有特殊身份的人群

38.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补助金的标准属于社会保障中的(C)。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39.我国传统福利制度已经朝着(A)的改革方向迈进

A.社会化

B.组织化

C.法制化

D.现代化

40.社会保障管理的首要环节是(B)

A.设置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B.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律法规

C.制定社会保障计划

D.落实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福利的主要特征是(ABC)。

A.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B.实施主体是政府

C.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是在基本收入之外的物资利益

E.目的是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责任主体是(AB)。

A.国家

B.政府

C.企事业单位

D.社会组织

E.社会成员

3.社会保障基金的民间募集方式是(DE)。

A.直接拨款

B.税收优惠

C.征收社会保险费

D.发行福利彩票

E.募捐

4.社会保险的特点包括(ACDE)。

A.强制性

B.补偿性

C.普遍性

D.互助互济性

E.非营利性 3

5.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包括(ABCDE)。

A.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社会结构

C.历史因素

D.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E.人文因素

6.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是(ABC)。

A.动态性

B.刚性

C.适度性

D.基本保障性

E.稳定性

7.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ABC)。

A.用人单位缴纳

B.劳动者个人缴纳

C.政府财政补贴

D.社会捐款

E.社保基金自身的利息

8.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优抚的作用是(ABCD)。

A.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保证;

B.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C.稳定社会;

D.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

E.完善市场经济的作用。

9.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

A.政事不分

B.责权不明确

C.企业社会负担过重

D.法制不健全

E.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10.民间募集社会保障基金比较常见的方式有(ABCDE)。

A.发行福利彩票

B.募捐

C.建立补充性保险

D.服务收费

E.国际援助

11.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是(ABCD)。

A.失业者必须符合劳动年龄条件

B.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

C.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

D.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

E.失业者必须提出申请

12.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应当遵循(ABC)原则。

A.安全性;

B.收益性;

C.流动性;

D.分散投资与多样化;

E.社会效益

13.社会保障法的特征包括(ACDE)。

A.社会性

B.稳定性

C.独立性

D.系统性

E.法定性

14.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CD)。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康帕内拉

E.马布利

15.以下属于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的是(ABCDE)。

A.反对计划经济

B.主张自由市场

C.主张实行自由货币

D.提出社会自由观

E.提出机会平等观

16.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主要由雇主和雇员承担,实施该项制度的国家有(ABD)

A.新加坡

B.马来西亚

C.瑞典

D.印度尼西亚

E.英国

17.按照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分类可分为(ABDE)4

A.老年人福利

B.残疾人福利

C.住房福利

D.未成年人福利

E.劳动者福利

18.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特征包括(ABE)

A.社会福利官方化

B.民间福利家族化

C.福利系统开放化

D.个人福利家庭化

E.福利系统封闭化

19.生育保险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ABC)

A.产假

B.生育津贴

C.医疗服务

D.社会服务

E.医疗保健

20.社会优抚资金的来源(ABC)。

A.财政拨款

B.社会募集

C.个人投保

D.投资收益

E.银行利息

21.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方法(AB)

A.实证分析

B.理论分析

C.政治分析

D.福利分析

E.经济分析

2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是(ABCDE)。

A.保障目的不同

B.保险性质不同

C.实施的主体不同

D.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E.法律依据不同

23.医疗保险的特点是(ABCD)。

A.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B.涉及面广,很复杂;

C.具有短期性、经常性;

D.为社会成员提供免费、低费或部分收费的医疗服务;

E.保障范围较小

24.确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的原则是(ABC)。

A.退休金标准与物价变动挂钩;

B.建立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制度;

C.权利和义务基本对等的原则;

D.退休期限的长短;

E.投保的年限

25.社会救助的形式包括(ABCDE)。

A.定期救助;

B.暂时救助;

C.货币救助;

D.实物救助;

E.生产自救和扶贫救助

26.社会救助对象包括(ABCE)

A.五保户

B.失业职工

C.“三无”人员

D.外出务工人员

E.孤寡老人

27.我国农村救助的主要内容包括(CDE)。

A.自然灾害救助;

B.农村贫困儿童救助;

C.农村五保户制度;

D.农村贫困救助;

E.农村扶贫工作

28.社会救助体系是由(ABDE)几大部分组成的。

A.贫困救助

B.灾害救助

C.疾病救助

D.法律援助

E.社会互助

29.社会保障的目标是(ABC)。

A.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要

B.实现社会稳定

C.实现社会公平

D.提高公民物质生活水平

E.满足公民享受需要

30.从社会保障的运行来看,社会保障法的主体主要包括(ABCDE)5

A.国家或政府

B.社会保障实施与营运机构

C.企业.社会团体

D.社会成员

E.官方机构

三、判断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责任主体是企业。(错)

2.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错)

3.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对)

4.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覆盖面大,几乎包括了社会全体成员。(对)

5.社会保险制度强调权利和义务严格对等,所以社会保险不具有互济性。(错)

6.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错)

7.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式中投资风险最高的是金融债券(错)。

8.我国的基本养老金水平目前定位在“低保障.低水平”原则上。(对)

9.农村养老是我国养老问题的真正重点和难点所在。(对)

10.养老保险可以解除人的老年风险,同时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对)

11.工伤保险实行个人不缴费原则。(对)

12.被保险人只要符合规定的年龄和工龄两个条件,就有资格领取养老金。(错)

13.自动离职而处于失业状态的失业者也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错)

14.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依据和原则是与物价挂钩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对)。

15.在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各项依据中,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支出和财政承受能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对)

16.财政和社会捐赠资助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两个主要渠道。(对)

17.我国住房保障改革的目标是以最低住房保障制度为起点,建立起低起点.多层次的商品化兼福利政策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对)

18.1991年,北京借鉴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率先试行住房公积金政策。(错)

19.“民本、仁爱、大同”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对)

20.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孤寡独废疾者届有所养”的人是墨子。(错)

21.公共选择学派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错)

22.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可以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即将公共服务类型与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理性组合。(错)

23.托马斯•莫尔是第一个描述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羊吃人”的现象,并对之给予严厉谴责的思想家。(对)

24.庇古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思想。(错)

25.《贝弗里奇报告》中制定了一个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计划。(错)

26.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最早见于《论语》(错)。

27.提出“最低工资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是威廉•配第。(对)

28.马丁路德倡导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要求平均分配财富。(错)

29.社会优抚包括抚恤、优待、养老、就业安置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项目。(对)6

30.社会优抚的资金完全不需要由优抚对象缴纳。(错)

31.企业、团体捐款是社会优抚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错)。

32.残疾人特殊教育是面向残疾人的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对)

33.由政府.单位或雇主.个人等多方分担养老保险责任,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流趋势(对)。

34.法律援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对)

35.扶贫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保障制度。(对)

36.社会互助是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社会救济制度。(错)

37.在当前,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是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着最主要得社会保障管理责任。(错)

38.目前福利国家的改革目标已经基本明朗:逐步降低财政和经济负担,使社会福利政策更符合处于社会边缘的最贫穷人们的利益。(对)

39.社会保障管理过程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对)

40.社区服务产生的源头是慈善组织会社运动和睦邻组织运动。(对)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和作用。

答:社会保险基金的特点:

1、强制性。

2、基本保障性。

3、特定对象性。

4、统筹互济性。社会保险基金的作用:

1、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社会的安定。

2、发挥保险互济的作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3、发挥基金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2.简述不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及其不良影响?

答: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主要表现在:①社会保障水平过低。②社会保障水平超度。③社会保障的结构性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影响公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抵御风险的能力差。②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民经济产业布局以及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不相适应。③不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④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效率,保持社会经济活力。④不利于激励公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由此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3.社会保险的特征及作用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的特征:

1、强制性。

2、互助互济性。

3、普遍性。

4、非营利性。社会保险的作用:

1、社会保险为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伤、残提供了某些经济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为社会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创造了条件。

2、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经济保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社会减震器”的作用。

3、通过对收入的再分配,调整了各类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社会保险筹资除少数国家实行现收现付方式外,大部分国家都采取收大于支的基金方式,社会保险结余基金成为政府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

4.简述养老保险的特点。

答:养老保险的特点

1、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2、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5.简述确定失业保险给付水平应遵循的原则

答:失业保险给付水平应遵循的原则;

1、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应能确保失业者及其供养直系亲属的基本生活需要。

2、给付标准不高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

3、权利和义务基本对等的原则。

6.简述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答:社会保障管理应该坚持的原则:

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依法管理的原则。

3、社会化管理的原则。

4、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5、政事分开原则。

6、公正、公开与效率原则。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1、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2、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3、社会保障信息的管理。

4、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7.试述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措施。答:

1、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2、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3、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

4、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

五、论述题

1.论述社会保险基金各种筹资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主要有三种,现收现付制, 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点和缺点。

1.现收现付制。该制度的主要优点是:第一,依靠需求变动及时调整征税比例或缴费额度,保持收支平衡;第二,政策取向相对公平,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第三,现收现付制无需过多的个人资料,操作简便,管理成本相对比较低;第四,可以有效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风险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或政治风险。缺点:这种制度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每年筹集的资金和支付的保险费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有资格享受保险金的人数不断增长而相应增加,因此,其抗人口老龄化的能力较弱。

2.完全积累制。

该制度的主要优点是:第一,由个人缴纳其社会保险费,且资金记入个人账户,未来收益与投保期间的缴费高度正相关,激励功能明显;第二,透明度高,基金提取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三,制度建立初期,缴费率较高,筹资见效快,长期内费率相对稳定,具有较强的抗老龄化能力,即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比较小;第四,积累的预筹资金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运营,以便保值增值。缺点:一是无再分配功能,财富不能发生转移,不利于缓解贫富差距,远离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二是实行个人账户制度,要获取大量的私人信息,管理成本较高。三是个人账户上基金的积累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过程,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保值增值功能不确定。

3.部分积累制。

该制度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兼顾了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又体现了完全积累制的自我保障的特点,激发了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积极性,统筹的资金用于保障全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积累用于个人未来的需要,既体现了公平,又兼顾了效率。第二,部分积累制在管理上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再次该模式的资金储备比较全面,不必完全筹足资金,避免了完全积累制面临的巨大风险,缓解了现收现付制中缺乏储备以及代际间负担不均的问题,可以有效缓解老龄化危机。缺点:部分积累制实际操作难度大,既要对现收现付制短期平衡作预算,也要对基金制的长期运作进行规划,尤其是对两种制度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划分是一个难点,对部分积累制的制度设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的三种缴纳方式并比较其异同?

参考答案: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同缴费模式,缴税制、缴费制和储蓄制三者的运行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三种缴纳模式共同之处表现在:

(1)三种筹资模式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作后盾,确保社会保障收入、支出、运营的规范性;(2)都有严密的、分工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体系,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运行;(3)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多渠道,强调企业和个人义务;(4)社会保障范围力求辐射到全社会的每一位公民;

(5)为减轻法定社会保险负担,政府对发展补充保险从政策或法律上予以规定或支持;(6)财政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保障资金的治理和运营等。

三种筹资模式的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

(1)社会保障水平有所不同。缴税制国家通常强调政府只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缴费制国家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更高;强制储蓄制国家以个人自我保障为主,保障水平与个人帐户积累程度直接相关,具有很强的激励机制。

(2)具体管理方法和模式有所差异。实行缴税制的国家,保险项目及其税率设置一般较为简单、明了,税款缴纳和保险金支付都遵循统一的章法,社会保障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部门分工明确,治理比较集中。而实行缴费制的国家,保险项目设置都比较复杂,每一项目都有相对独立的一套缴费办法,社会保障管理多由社会承担,制度复杂,治理分散。实行储蓄制的国家,保险项目按帐户设置,一目了然,基金的收付和管理由政府高度集中,但帐户运作比较复杂,难度较大。

(3)三种筹资模式与政府财政的紧密程度大不一样。由企业和雇员缴费形式筹集保险资金的国家,其社会保障资金由政府或国会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治理和运营,不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部分由财政专款补助。因此,财政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社会保障资金的治理和运营,充其量对社会保障收支运行进行监督,当社会保障收不抵支时,财政只能被动地掏钱。储蓄制具有雇主和雇员缴费形式的一些共同特点,但与缴费制又有很大的区别,它将社会保障金融化,加强了与参加者个人利益的挂钩,个人帐户资金所有权归雇员个人,政府仅有部分使用权和调剂权。因而,在性质上更接近商业保险,财政不参与社会保险的收支与管理。而实行缴税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入直接构成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状况直接影响政府财政的综合平衡,因此,严格组织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及其运营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3.论述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8 参考答案:(1)旧《济贫法》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其规定的救济对象有三种: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二是无劳动能力的贫民;三是无依无靠 的孤儿。其提出的主要救济措施是:其一,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其二,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 其三,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建立贫民习艺所;其四,提倡父母对子 女的社会责任;其五,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2)旧《济贫法》对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一,它以法律形式将制度福利化,明确了政府在济贫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为各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的样本;其二,政府通过征税救济穷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成为福利制度形成的标志; 其三,强调穷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救济,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四,规定了家庭和社区救济穷人的责任,为后来的一些社会福利思 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4.论述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类型及面临的问题。参考答案:我们农村养老的基本类型如下:

(1)家庭养老。其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和子女同吃同住;二是跟随子女外出。

(2)集体包揽模式,或者说是福利模式。是指乡镇企业或村委会向已满一定年龄的农村老人按照一定标准发放养老金,个人不缴纳费用也不用进行养老储蓄,由国家在税收上给与优惠的模式。

(3)补充养老模式。主要指对农村的乡村干部和民办教师实行的退休补贴制度。

(4)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这是保障农村居民在年老丧失劳动力时获得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

(5)个人储蓄保险模式。这是农民在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按照同保险公司的约定,由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付养老金的制度。

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如下:

(1)农村劳动力外出对家庭养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定居,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造成对农村老人精神上慰藉、生活上照料减少。经济上,对老人的支持由传统的实物供给走向货币供给。

(2)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适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家庭中能承担养老服务责任的人数在减少,家庭养老负担日益加重。(3)自由化小家庭的发展对家庭养老的影响。随着社会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随着小家庭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子女对老年人的照顾不管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必然会减少。老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和子女的自由化倾向就产生了矛盾。

(4)独生子女的增加对家庭养老的影响。随着计划生育在农村的落实,独生子女开始增加。“421”的家庭结构使独生子女成年后要负担4-6位老人的养老任务,这不仅在经济上,在时间和精力上都使人难以负担。家庭将更多财力、精力和感情投向第三代。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导致对老人照料的忽视。

5.论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1)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不完善,使其保障功能变差。目前只有单位效益好的职工,才有可能缴纳住房公积金。

(2)经济适用房建设与政策指定的初衷有较偏差。

(3)廉租房制度保障对象相对狭窄,建设资金短缺,建设规模有限,实施进程缓慢,难以形成有效的的市场供给,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6.论述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特征、功能及立法原则

参考答案: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既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规、命令和条例等。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

(1)社会性。社会保障法的权利义务设计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2)法定性。社会保障法是一个较为规范性的法律系统,具有严格的法定性。(3)独立性。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系统性。社会保障法是一个多层次的、分工协调的法律体系,具有系统性。社会保障法的功能:

(1)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和保障。

(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3)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4)可推进和深化我国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原则,就是在社会保障法立法过程中以及国家制定、颁布的具体项目法中,体现出的对社会保障法这个部门法的任务和作用起指导作用的基本规范及其内容。立法原则包括:

(1)人本位原则,即保障人权,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2)普遍性和区别性相结合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结合的原则。

(5)与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五篇: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

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

提要一: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前实现,是一个历史性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是社会政策如何调整呢?我认为还缺乏规划。社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们知识界,什么都高调,在这个问题上集体失语。

提要二:我们的文化有着非常严重的自我屏蔽。看看其他国家在人均GDP到一千美元水平之前,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情况:英国是1955年人均GDP到一千美元,美国是1942年。但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1948年,美国1935年就定了《社会保障法》。现在有很多有名的学者说,我们中国不能建福利国家,因为我们人口多、底子薄。我说这样的同志文字功力很好,知识水平也很好,就是不识数。

提要三:现在缺乏思想实力,特别是政策设计的实力。所以建设社会福利体系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围绕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和医疗、教育福利进行,不然的话,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

提要四:我认为中国福利体系它的就业容量超过1000万,服务的人口会惠及所有的人,财政的福利资金应该会超过5000亿,并且很快向10000亿发展。未来的三年我认为是制度突变期。

提要五:有一个问题,在没有民主的体制下,大量地推进福利制度会不会带来新的腐败。我的回答是要善于发明一些技术和程序,来管住这些钱。比如北欧有的国家现在还保留着国王,我们会想有国王还能有民主吗。但他们照样有民主。为什么?因为他们尊重程序性的变革,尊重程序的价值。他们不断地改程序,越改越具体,越改使这个社会的政府行为越规范。最后在自然地演进中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

主持人: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我们请来了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先生给我们讲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这样一个主题。

我们在媒体和网络上会看到很多关于王司长的信息。王老师曾经在民政部的基层政权处工作,他在任期内重点推进了村民自治和低保工作的发展。1998年,民政部成立减灾司,他就任减灾司司长,建立完善了灾害救助体系。他最新的职务是在民政部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任司长,这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三个月之后新成立的部门,今天要谈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这个主题,从这个PPT上我们发现王司长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现在先请政法大学法院的副院长何兵教授致欢迎辞。

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各位同学、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王司长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家在这个暑期的周末来到讲堂。王司长是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的司长,这是一个专门办好事的司。王司长在武汉华东师大政治学系和北京大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系分别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又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1986年进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农村政治发展研究,主要是进行乡村自治的理论研究,期间曾挂职当过副县长,对乡村自治进行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的实践。进入民政部后,当过基层政权处处长,后来当减灾救济司的司长,现在当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的司长。

今天的题目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为我们这个正在转型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今天看到报纸,灾后捐款,谁支配?近800亿的汶川大地震捐款,结果80%的捐款进入了政府财政的渠道,政府的意思是说不经过政府的渠道没法监管,老百姓说捐款怎么捐到了政府,如果政府要钱,多加点税不就完了吗,捐款怎么能捐到政府那去呢,政府说换的别的渠道不方便、不安全,政府比较可靠。这就出了一些问题,希望王司长今天能给我们解答类似这样的问题。大家欢迎。

王振耀:今天主要是跟大家来探讨一个问题,主题我觉得应该是这个副标题,副标题就是“建设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社会福利体系”,我主要想探讨三个问题。

一个是怎么看待我们的经济发展。大家都在说经济发展,那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怎么来看待,我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关键时期。第二谈一谈这个经济发展水平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第三想谈一谈中等水平发展国家的福利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

今天重点谈一下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社会福利如何与中等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2008年是分水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等发展水平(PPT演示)我们先来看一看,大家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进入中等发展水平,它开始影响整个民生福利。实际上这样一个发展水平也影响到了我们国家所有的社会建设。当然,毫无疑问地,它也会日益广泛地影响到政府的管理格局、政府的整个理念,甚至影响到我们的一些体制。是什么影响到了呢?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08年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2698元,我认为2008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到2008年是进入到了一个转折点。

咱们先来看看世界通常说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曾经有过一些教训,就是说发展的时候,会造出来很多假的数据。但是现在大家先看看我们的实体经济,我们的实体经济现在的的确确有很大发展。2008年从资金数量上看,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30万亿;实体经济方面,粮食产量过了5亿吨,占世界粮食产量近1/4。我们拿占世界1/10左右的土地产了占世界1/4的粮食,世界粮食产品是20亿吨,20亿吨我们占了5亿,可以看一看,中国的整个农业的发展,它是很有质量,也是很有效果的,更不要说别的。油菜籽、棉花、茶叶、肉类,全是居世界第一。不仅是农业方面,而且在工业方面,钢产量也到5亿吨了。5亿吨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们最近和澳大利亚,特别是和力拓公司的谈判,出现了纠纷。为什么会有纠纷?因为你用人家的原材料太多了。另外是水泥、原煤、农用化肥,这都达到世界第一。

现在再来看我们的发展格局。过去我们中国经济的繁荣常常是在封闭状态下实现的,现在不一样了,进入WTO以后,整个中国与世界的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提高到了什么程度呢?大家可以看一看,2007年世界总计出口13万亿美元,中国就到了1.2万亿美元,仅次于德国的1.3万亿,是世界第二。世界总计进口的是14万亿美元,中国是95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德国,居世界第三。

如果说贸易一体化的这种格局,说明中国是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下取得发展成就的话,那就再来看金融。我们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到2008年底是46万亿,贷款余额是30万额,差额是14万亿。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全世界都是陷入到了金融危机,没有钱了,中国的情况是有16万亿还没贷,这是存贷差。更不要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外汇储备,去年年底是1.9万亿,今年上半年到6月已经超过了2万亿,这个数据不是假的。2009年春天的时候,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说了,我们的总产值已经超过30万亿。

多少年来有一个思维惯性,一说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成就,马上就要对大家进行形势教育,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你们年轻人还好一点,我这样的人,都是受过这样的教育,就是形势教育。这样子就是“形势大好,你要满足”。形势大好了,你就不要提任何问题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来发展经济,我们是在国际一体化的环境中发展经济。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用传统的理念来解读我们整个的经济发展水平。

现在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这22698元人民币等于3000美元吗?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因为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标准就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那就是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指标呢,说这3000美元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我想这20多年,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经验,或者说都引入了国际社会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会进入矛盾凸显期。你如果处理得好,国家就能顺利发展,经济就能很快上一个台阶,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一定的社会波动。无论如何,人均GDP到了3000多美元了,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毕竟进入中等发展水平。

再看看世行给我们的评价,2007年世行认为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人均国民总收入是2872美元,中国到了2360美元,对印度的评价是950美元,比我们低得多。这是世行的一个评价标准。

再来看看,我们每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如果看每个地方的发展水平的话,我列的红颜色的省份,上海、浙江、北京、内蒙等,这13个地方全部超过3000美元,这些地方的人口已经超过6亿,我们说地方的人均GDP,许多地方是超过3000美元的,更不要说上海,上海到了73124,元人民币,这就是1万美元了。北京过了6.3万元,那就是9000美元,过1万美元那就是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所以说我们考虑发展水平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参照体系,这个参照体系就是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表,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张表。当我们讨论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们到了,那我们往往就不会问下一步怎么办?这个表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的下一步的发展,大家看看这个势头。

以英国和日本为例,从1000美元到2000-3000美元之间,英国用了7年,日本是用了3年。而到了3000美元之后,离4000美元的时间,最多这些国家都是3年,3年就到了4000美元。少的像日本和韩国,2年就到4000美元。注意,4000美元又是一个指标。人均GDP4000-10000美元就进入发达国家,这用了多长时间呢?日本用了10年,法国、西德用了7年,韩国用了9年,英国也用了9年。中国往前发展的预期是这么一个预期?

二、社会福利体系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

现在我们来讨论,为什么说2008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人均越过3000美元这个大关以后,中国如果不出大的问题,就会很快向4000美元逼近。到底是3年还是2年,都很快了。然后再用8年或者9年或者10年的时间,到2020年,无论如何可能会达到1万美元。这是一个大家需要来思考的问题。极速的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中国人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进行新的评价。我们的整个社会制度建设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应该关注发展数据的管理与社会福利的含义。

有人会说了,我们农村不行,人均GDP不会超过3000美元,特别是西部省份。但是大家都知道,沿海地方,像上海就过了1万美元,应该说发展中的不平衡是一种正常现象,全世界衡量你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看人均GDP,所以你存在着不平衡,恰恰是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做出重大调整,让不发达地区得到支持。这是我谈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中大家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一下,现在的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形势大好”,从这个形势大好中,要解读出许多含义。

什么含义呢?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到了中等发展水平以后,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到了中等发展水平以后,跟原来的经济政策不能太一样,哪个转型呢?我想说的是,一个发展方式,原来是粗放的,现在需要向精细型、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第二个是开放格局,过去都是对外开放,现在你必须得向对内开放的政策转变,没有对内开放不行了。所以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许多企业要求国民待遇,当然最后也实现了,就是两税合一的问题,实际这就是对内开放的政策。再一个经济产业结构也需要从偏重第一、第二产业,向着重发展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转型。而经济类型的构成也需要从储存型向消费型转变。

大家都知道,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有一个问题是有了钱到底怎么花,到底怎么投资?,现在几乎全中国人民都在讨论4万亿的投资问题,而且全中国的人民都知道我们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底买美国多少国债?我想在10年前,甚至在5 年前,这都不会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而现在居然社会大众都成了预算家、甚至金融学家。有报纸甚至开辟版面公开投票,来表决到底该不该买美国的国债。大家看,这样的问题在前一个时期、前些年是不可思议的,前些年我们主要是在引进外资。现在主题变了。

三、需要实现国家职能的系统转型: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第三个问题,今天到政法大学演讲,我班门弄斧地说一下,我认为中等发展水平需要实现国家职能的系统转型。我们在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时候,特别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短缺型经济情况下,由于资源有限,政府什么资源都不够,你得建立一套分配秩序,为了维持这一套分配秩序,我们强调社会稳定。现在到了中等发展水平的时候,突然发现,需要全面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这实际上是由管理传统国家,转向管理现代社会。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保持稳定、发展经济,因此提的口号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你得发展效率,不赚钱有什么公平啊。但是到中等发展水平以后,不是短缺经济。现在广告满天飞,过去我想在20年前,90年代初期,我们买个自行车,买个冰箱,在北京还要找票。可是到了现在,整个广告天天推销,都是追着你卖它的东西,你都讨厌。这就是现在,那这个时候效率问题不用你政府考虑,有人考虑。社会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天天在考虑。因此政府现在必须调整政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分配的公平性日益重要。这个时候发展模式也需要转型。过去是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现在则需要社会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因为发展需要质量,社会消费率不足就不行,这是发展中国家职能的一个很大的转型。

从“人的服从”转向“人的服务” 第四个特征,到中等发展水平还有一个问题,公共服务的深刻内容要变了,我分析了一下,过去我们是管理型的服务,现在我们必须转向服务型的管理。过去我们虽然谈“为人民服务”,但前提是,你必须听我的,你只要服从我,我会给你分配工作,我会给你找各种资源。现在你听我的,没用啊,比如大学毕业生,大家都很听你的话,但一说到那你给我找个工作吧,政府说那我找不到。所以现在政府的管理内容就需要转变,转成一种服务型的管理。

什么叫服务型的管理?过去强调人的服从是核心,但是,人的服从是否管用?以三聚氰氨事件最为突出,过去是管人,只要把人管住了,这个社会就稳定了。到了现在,大家会突然发现,这个人很听你的话,用处不太大,仅仅是人听你的话,这个社会保持不了稳定。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三聚氰氨事件,也就是三鹿奶粉,这个老板非常听你的话,我相信作为人的道德来讲,他不会是很坏的,但是他管不好物,有的行政部门也管不住这个质量。那最后的结果,我们突然发现,所有的人都成了社会革命的参与人。我们的全国人民,无论级别多高的官员,也无论他是多么普通的老百姓,他有一个理念很坚强,他不想吃三聚氰氨,得到这个消息还马上用手机、用电话、用网络不停地告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大家千万别买三鹿奶粉了。这结果是什么?这结果是一场重大的社会事件,最后的结果导致是什么,一个行业受到了重大的影响。最后是管理不好物,结果人也管不住。石家庄的市长、书记,国家质检总局的局长都丢掉了职务。

这不是过去,这些同志可能都是好同志,但是管物管不住,就是人给人服务搞不好,并且这种服务还是很有指标的,这个指标就是三聚氰氨含多高,你造假了还不行,这是非常公开透明的。大家想想在20年前这种事情可能吗,因为那时候都是短缺经济。以我为例,我走后门买了个厂家的电冰箱,买回来就漏了个缝,我还得贴胶布,那是走后门买的冰箱票,那时候还管质量吗,露个缝就自己贴贴胶布。现在谁这样呢,有一点质量问题就打官司。

所以现在国家更强调技术标准化的管理,它排斥行政随意性,需要建立发达的标准化体系,来规范经济和社会行为,公共管理将日益发达。

老人赡养: 从家庭转向社会 中等发展水平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老年人从家庭赡养到社会赡养的转型。在中等发展水平达到以后,家庭的传统功能急剧转型,这种转型带来了很有意思的结果,许多理念现在一下子就接受不了,怎么办呢?解决问题的责任开始由个人转向集体,照顾老人的责任由家庭转向社会,社会服务由消极补救转向积极预防。说通俗一点就是,现在很多在座的是年轻人,我们老一代的同志背后讨论的话,现在几乎绝大部分50多岁的人,谁也不指望孩子来养老了,因为客观上不可能,于是就需要社会赡养。社会赡养就开始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型,包括人员数量的转变。原来我们不知道,总以为政府就是管理,后来发现政府要有提供直接服务的职能,在发达国家看来也是很正常的。我查了一下美国年鉴,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雇员人数就有270万,大家知道美国联邦政府就是中央政府。后来我获得一个数据表,进入发达社会以后,财政供养的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1988年瑞典达到31.7 %,丹麦到29.8%。最近社科院有个研究员发表了更为惊人的统计数据,美国联邦政府雇员270万人数算少了,多少呢,美国联邦政府的人员其实包括五个部门,合同制人员、项目工作者、公务员、军事驻守人员以及邮政服务人员。尽管美国人大叫着小政府、大社会,但你以为他这个小政府有多小,他如果把这五类人员算起来,到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市级财政供养人员已经达到了1400多万,比2002年增加了250万。大家看看,我们都已经作为一个口号了,一说就是小政府、大社会,就没看看他那个小政府到底有多小。我最近把这些数据读出来,我觉得对我们的传统理念冲击很大。构建一个现代的政府服务体系,和我们原来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到中等发展水平以后,需要社会保障对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转型,那将需要更多的从事服务的政府雇员。

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低保,面向的是城市人口、特殊的困难群体。现在恐怕是需要转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这样一来,公平性就开始要求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公平性就开始要求取消身份制,及城乡户籍的分离制。并且所有人的养老、医疗、教育、工伤问题,开始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我想舆论、社会整个就开始关注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这是我们到了中等发展水平以后必然提出来的社会发展问题。

四、我们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经济发展水平提前了近40年,但战略目标调整意识不强 现在看看,我们有什么挑战。

中等发展水平以后,对于我们的社会每个成员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认为我们几千年是生活在1000美元以下的发展水平,生活在这个水平,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理念、一系列的群体之间的互动方式,甚至形成了政府和民间的互动方式。但是到了现在,我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应了。

这种不太适应,首先表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调整意识不强,人均GDP达到中等发展水平,意味着什么?需要进行什么调整呢?我们整个社会现在进入到了忧郁、彷徨、不理解的阶段。

我们来看一段话,这是小平谈的,小平在1987年谈了一个发展战略,小平定了两个阶段,他说1981-2002年,经济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1000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50年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概念是什么呢,那意味着什么?就是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注意小平用的字,是“中等发达国家”,他用的指标是人均GDP到4000美元,小平并且进行了极为具体的阐述,他说我们的人均4000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如果那个时候15亿人,人均达到4000美元,那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6万亿,这属于世界前列。大家注意,我们多少年来管理着国家的宏观战略,制定的很多政策,是按照小平的理念来制定很多的具体政策。

1997年十五大的时候,对小平这个理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十五大报告的设计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界中叶,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了1997年,当时人均GDP是6240块钱的时候,差不多快到1000美元的时候,是这个时候的设想,还是按照小平同志的设想来规划的。

再看到了2007年的十七大,十七大定的目标,头20年是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高水平是什么呢,有具体指标,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2007年的时候,整个民族的智慧,大家就想到2000年7858块钱,1000美元,到2020年差不多翻两番,差不多4000美元,为什么现在定的很多政策都说2020,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规划意识,整个宏观的战略价值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政府决策里,甚至植根于我们的整个社会,就是想到2020年,我们就能到人均GDP4000美元。但是现在看,中国什么时候达到2020的目标。2020的目标是7858块钱,翻两番,1翻就是1.5万,再一翻就是3.1万。如果按照小平设想的2050年的目标,总产值为6万亿美元,他认为人均GDP达到4000,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想想,2008年3000多美元,什么时候达到4000美元呢?显然,2012年就是一个临界点,现在就出现了一个宏观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我们整个的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小平的设想,提前了近40年。这都是数据证明的,有人说数据是假的,如果要是假的,你总得找出来它是假的。我认为这数据基本合乎事实,确实提前了近40年。2020年就可能超过1万美元了。

再看看,如果要到2012年实现人均GDP4000美元的时候,比十七大的目标又提前了8年。我们要制定十二五规划,我们整个讨论社会改革也好,或者讨论其他体制性的调整也好,总得考虑一下原来宏观设计的目标,它到底进展到了多少,然后进行什么样的体制调整。我认为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前实现,是一个历史性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是社会政策如何调整呢?我认为还缺乏规划。全民族特别是我们知识界,什么都高调,唯独这个问题上集体失语。没有人来讨论这样一个事关整个民族发展水平、体制调整的基本数据逻辑判断。

挑战之二:“人口多,底子薄”的思维惯性严重束缚福利体系建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第二个很大的挑战,是巨大的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严重地束缚了整个福利体系,或者整个社会发展的制度建设。所以对于新的发展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你听听有多少人非常不自觉地来说话,一说起我们的国情,习惯性说“人口多,底子薄”。我自己有时候也不由得流露出这样一些话。比如前不久一些美国教授来访问,谈中国发展水平的时候,我也很自然地说,中国整体上来看,还是人口多,底子薄。弄得美国教授就问我,你是讽刺我们,还是严肃地讨论问题?说我们国家一半贷款里都是中国人的钱,我们花着你们的钱,你们却说人口多,底子薄,让我们听得就身上很不自在,觉得你们说话不知道是讽刺我们,不像是严肃地讨论问题。但是大家看看,我们的社会好处在说“人口多、底子薄”惯性中,大家查查,很多文章依然如故。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有非常特殊的福利逻辑,还坚持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还是西方人看来很特殊的东方逻辑。说我们的经济发展还不行,福利政策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们还要注意以家庭为中心,我们的整个福利发展还不能有很强的再分配效果。现在我们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一说起老年赡养,就还是强调家庭责任,一说起老年人的服务,还在强调是孝道。一遇到这个问题,就说这个社会不行了,道德沦丧了,孩子不养老人了,道德水平低下了。人们用一种很传统的理念来解读着现代的社会,那就不会讨论专业护理技术,还是谈的家政服务、保姆制度,不谈福利制度。

还有一件事,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陕西神木县实现全民免费医疗,这个事件对我们整个社会冲击很大,对我们的传统理念冲击很大。但坦率地说,我接触到的北京的知识界,几乎90%以上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很多经济学家一谈全民免费医疗,就说“这是乌托邦,哪可能这样呢”,一说起儿童大病要免费医疗,就说那不可能,全世界都没有。我心里想着,这些人很多是思想很解放的,我后来提醒他,不是全世界没有,印度就有。提醒了以后,他们很不好意思。

这些传统理念在我们的报刊杂志上非常公开地呈现着,比如神木县免费医疗,有一个记者写文章,他从道德逻辑上来剖析。说为什么神木县要搞免费医疗,答案之一就是旨在为潜伏的社会危机打一剂预防针,少数官员的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神木要搞医疗改革,是为了化解社会矛盾,意思就是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大家看看,这是我们主流的报刊杂志上非常主流的声音。我看完,深感我们的传统理念现在是在严重地束缚着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挑战之三:对程序、技术、标准体系的漠视

第三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程序与技术建设能力缺乏。用我们这一套文化,你要建设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社会福利制度,需要程序、技术、标准体系。恰恰是我们的文化不关注这一套东西,所以缺乏建设新型福利制度的熟练技术人员。不尊重自己文化传统的案例,最近大家知道在网上呼吁得很多,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名牌大学的普通卫生间没有卫生纸。有人说你怎么把这个小问题说得问题这么严重。大家知道我们的很多名牌大学都要追世界一流的水平,追世界一流,大家想一想,你的卫生间里没有卫生纸,这虽然是个小问题,但从校长到教授到学生,谁都会有尴尬的时候。大家自己都很尴尬的事情,我们为什么知识精英不认为它是个尴尬的事情,也提不出来解决的办法。我后来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去了,老百姓很尴尬的事情他能解读出来吗?他能体会到吗?我现在做了一个调查,我听说只有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科学院的学生的厕所里有了卫生纸。这类问题有没有实用价值呢?我觉得确实反映了非常典型的文化缺陷,不会建立福利社会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我们缺乏意识、缺乏习惯,也缺乏技术。我们谈的是宏大的问题,但是我们连厕所手纸的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这样一来,你的宏大问题的解决不会有多么好的方案。

挑战之四:文化的严重自我屏蔽

你不要看现在非常开放,我感到我们的文化有着非常严重的自我屏蔽。我们看一看其他国家在人均GDP到一千美元水平之前,社会政策的建设,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情况。英国是1955年人均GDP到一千美元,美国是1942年,日本是1966年。但这些国家在这之前做了什么,在人均GDP不到一千美元的时候做了什么?美国1935年就定了《社会保障法》,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1948年。现在有很多有名的学者出来说话就说,我们中国不能建福利国家,因为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后来我说这样的同志文字功力很好,知识水平也很好,就是不识数。

德国1881年就发表了《黄金诏书》,当时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他们一方面要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结果大家知道,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建立了福利保障制度。从国际福利水平来看,更有意思的是,英国1908年就通过了第一部《养老金法》,这是100多年前,当时就规定70岁就以上的老年人,没有缴过费,也可以领养老金。印度与巴西是全民医疗与全民教育免费,越南也有这种体制性的调整。

非常尴尬的是,我自己今年3月底就出了一个很大的洋相。我们说我们的儿童福利制度比较成功,特别是受艾滋病影响的这些儿童,我们对艾滋儿童建立了四免一关爱的制度。我去年到社会福利司之后,大家都跟我说这个做得很好,我们把联合国儿基会说服的,他们觉得中国的经验很好,应该到巴西去介绍经验,和巴西交流。于是,今年3月底我就领了代表团,我当团长,去巴西介绍“四免一关爱”的经验。到的那第一天,我们看了看巴西的城市,他们部委的楼很小,门口的路就跟我们乡镇政府门口的路差不多,机场也是破破烂烂,整个代表团的年轻人都觉得我们比巴西要强多了,我们洋洋得意。结果我就开始介绍,头一天介绍,我看到巴西中央政府的官员都睁大眼睛,我有一种错觉,我觉得巴西好像确实不如我们,好像听不懂我们的经验。第二天我们到圣保罗,他们说这个城市比较差,我们就放开介绍。一介绍完,人家地方政府官员马上就问一个问题,说你们为什么要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给“四免一关爱”,我们的年轻同志比较骄傲,马上抢着回答,说我们经济发展了,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我们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给儿童更多的关爱。圣保罗地方政府的官员马上就问了,那请问别的儿童就不“四免一关爱”了吗?我们也就像今天这个座位一样坐在前台,年轻人马上把眼光集中到我,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只好吞吞吐吐地说,我们当然有一些不太平衡,我只能跟人家吞吞吐吐的。结果巴西的地方政府官员说话一点也不客气,他说,我们巴西所有的儿童看所有的病都不要钱,我们大人也是,所有的人看病都不要钱,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这些年轻同志受到极大刺激,觉得我们的民族尊严受到了侮辱,马上就辩论,就反击。问你们的义务教育是几年,然后巴西的政府官员就问,什么是义务教育。我们的同志就跟他们讲义务教育就是免收学杂费、免收书本费,我们中国已经到了9年,你们是几年。巴西的人说我们这从小学到大学都不收费,小学生午餐还是免费,我们这叫义务教育吗。我们回答不上来。我马上发现,不要再辩论了,再辩论下去,我们就觉得很不好意思。结果就是这样。最后我们感到,我们尽管路修得比人家好,楼房看着也比人家的高大敞亮,但是我们在社会发展水平上,跟人家的差距还相当大。

发达国家的福利建设史:未雨绸缪

(ppt演示)大家看看这一张图,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当时就提出设想,为15岁以下或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16岁以下的子女发放子女补贴。另外是全民免费医疗,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为避免大量失业而维持就业。当时的英国,也有人跟我们现在的一样,我们国家现在有一个主流的意识就是不能养懒汉,不劳动不得食。贝弗里奇报告里怎么说,当时英国人说话比较文雅,说社会保障是一个错误的目标,会影响到个人的积极性、探索欲。二战后,英国的知识界和主流社会认为,由于经济和道德方面的原因,必须把人们从基本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社会保障计划应该鼓舞所有个人去赢得高于国家最低生活需要的收入和生活待遇。

我们看看日本,日本人的认识和中国人的认识也差不多,因为是东方人。大家知道,美国占领军拿着刺刀要求日本人必须坚持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很有意思:第一个原则就是国家救济要无差别,平等进行;第二是国家有责任对生活贫困者实行保护;第三是这种责任不得向其他个人或团体转嫁;第四是国家预算对于防止贫困是必要的,预算必须十分充足。结果日本二战后走了不同的路,1947年就定了《儿童福利法》,1949年定了《残疾人福利法》,1960年定《精神病患者福利法》,1963年定《老年福利法》,这些福利体系是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1966年以前建立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包括越南,对中越边境沿线,都是免费医疗。泰国大家知道,有一个“30泰铢就医计划”。30泰铢就是6块钱人民币,拿6块钱,生病只要到定点医院,无论看什么病,不再额外多交一分钱。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案例在我们中国,在知识界,大家进行理性思索、案例剖析的很少。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倾向,很严重,它影响着在新的发展水平上的国家改革方略,影响着国家整个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发展政策、发展框架的设计。

五、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

时间表:到2012年,未来三年是社会突变期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我们到底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应该怎么来做。这里只是很简要的设想,我认为从总体上,我们现在需要从大胆解放思想要转向善于解放思想。我们需要发展一种社会计算,过去我们是凭经验、理念和见识,现在则需要将各种好的理念进行模型设计和精密计算,要改变经验计算、凭直觉计算的办法,因此就需要算大成本、大帐,不是算小帐。

时间与目标,时间表:我认为2020年太晚,第一步应该是明年,第二步应该是2012年,否则会出现大的社会震荡。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熟了。稍微换一个角度,大家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未来三年应该是关键,因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这个时候的矛盾很复杂,大家看到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经济发展,各种矛盾是大家不能忍受的。目标是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福利体系。

从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医疗卫生和教育福利开始实施 哪几个领域建设,我认为应该在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医疗卫生福利和教育福利方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该是建立社会保险,建立社会津贴,建立社会救助,建立社会服务。

需要多少资金,联合国开发署的现任代表马和励在呼吁,认为中国需要6000亿元建一个福利体系。神木县委书记测算,每人每年平均400块钱的财政预算就可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全国大体就需要5200亿。有的人也算了一笔帐,养老福利的基本生活保障大体在3000亿元没用,总体上整个福利体系建设大体上应该新增1万亿元。

从什么领域开始,说起来,大家也可能觉得很奇怪,我认为应该是从孤残儿童,特别是孤儿开始,建立儿童福利津贴,要从80岁高龄津贴开始建立老年人的保障,从对于残疾人的津贴开始,这样我们就能立即行动起来。

有没有可能性?有。儿童福利制度今年在山东就开始了,他们就开始对孤儿不再纳入低保、五保,就开始发放儿童福利津贴。民政部今年发了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孤儿每人每月拿600块钱,在院供养孤儿每月给1000块钱。结果全国相当穷的一个地方,广西防城港市实施了这个计划。不是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行这个制度。这个我认为不是一个资金问题,就是我们的理念,观念问题。防城港是广西最南部的一个地方,是和越南搭界的一个地方,那是比较贫困的一个地方。它建立了孤儿的救助体系。

高龄津贴贫困地区也可以做

高龄津贴能不能实行?其实可以实行。比如北京现在开始就对60岁以上没有养老金的城乡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福利养老金,他们发放的结果是,原来以为有70万人,现在看全市就55.9万人,重点是农村的。结果这项福利津贴去年就发了13.4亿元。

贫困地区也可以做,宁夏今年就开始全面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发放的津贴今年预计就是3400多万。我需要说的是,宁夏是全国省级单位、除了三个直辖市之外,第一个建立了按月向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的制度。宁夏是什么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宁夏的百岁老人每人每月按300块钱发放。但是沿海地区绝大多数地方每人每月百岁老人也就是200块钱,更不要说80岁以上的人按月统一在全省范围内建立高龄津贴制度。我说的这些不是没有可能,关键理念怎么样。不是经济实力,现在主要是缺乏思想实力,特别是政策设计的实力。所以建设社会福利体系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围绕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和医疗、教育福利进行,不然的话,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因为我们需要全方位地来推进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关键是要转变管理方式。转变什么管理方式呢?要使工作方式和决策方式现代化,要运用现代的咨询委员会或咨询公司来拟定社会的社会建设规划和模型设计,要注重地方创新,要借鉴国际经验。

前景是什么?前景是:我认为中国福利体系它的就业容量超过1000万,服务的人口会惠及所有的人,财政的福利资金应该会超过5000亿,并且很快向10000亿发展。未来的三年我互动交流阶段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司长清晰地讲述了这么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中国的城市修满了高楼中国的大地上修满高速公路的时候,我们发现与这些硬件相对应的社会软系统的建设变成了一个非常非常紧迫的话题。接下来是自由的交流时间,希望每个人简短地提出你的问题。

政府和民间的互动模式需要调整

Q1:王司长你好,我是北京的一位律师。我想问两个问题。秦晖教授说中国是负福利的国家,因为这种负福利才造就了我们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您认为如果提高我们的社会福利是不是让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失去很多。另外杨小凯曾经说过,发展民主就是发展民生,提高社会福利,它也会导致民生水平的提高。您认为这中间是否有矛盾。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会福利,就会让我们失去发展经济的竞争优势,另一观点认为,发展社会福利就会提高国民的购买能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怎么来面对这种矛盾?

第二个问题,我是北京市律协宪法委员会的委员,今年下半年我们确定一个项目,是关于劳动教养立法的项目。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是什么人被劳教,是上访的人。而上访者的很多问题涉及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是完全可以用钱、用社会救济来予以解决的。如果我们能够设立这样一笔社会救济基金,就可以有效地来防止上访大规模地发生。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问题又会出现了,我们现在的公共财政,按照现在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官员上下其手填满自己腰包,一种正确的可操作的科学设计,将会导致他们利益的受损害。比如官员们公款吃喝、车辆、出国,这就是1万亿人民币。按照你的测算,这1万亿足以建立我们整个社会的福利体系,但是如果让人民受利的话,就会损失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怎么能够开始做起来?

王振耀:你的第一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十几年前,我们在美国就和杨小凯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是用低福利作为成本,来达到一个竞争效率的话,会带来无穷的负面效果,比如农民工制度,不给农民工做保险,整个劳动保护很不健全,最后不可避免要付出两大成本,第一是产品质量没有保障,因为你就没让农民工正规就业。农民工本来就是工人,到北京都20多年了,很多人的孩子就在北京生的,在城市里生的,最后你说人家的户口还在农村,还是农民工。他们就没有办法来融入到社会中,没有在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尊严,他就不可能专业化,所以他在工作中就不可能会想办法提高各种各样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所以中国的产品就是这样,比如你请来装修工,最后发现质量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避免不了。

不给农民工建养老保险,不给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劳动保护,社会矛盾避免不了。我老家是河南人,我的许多亲戚、朋友就在沿海地区打工,他们给我讲了他们真实的故事。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星期

六、星期天,一个月是600块钱,比农村好了。但是你要知道,你允许工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企业家可不是道德家,他就会还有下一步,他卡工资,不按月发,甚至到时候拖欠,那最后农民工讨要工资怎么办?你想如果仅仅是靠办公室,靠官员去找,实际是不好办的。那怎么办,就自我联系起来,找一些亲戚、朋友,最后找一些年轻力壮的人,替他们用各种非法手段要工资。要的结果大家都可想而知,什么东西出来了,黑社会出来了。他们来干什么,他们来做这种社会服务,社会治安的问题又出来了。所以我觉得农民工的问题就衍生出很多其他的社会问题,最后农民工养老靠谁来做,他得了大病,企业家是不可能管的,还得政府来负担。你的成本不但没有避免,反而变得更大。比如社会成本,社会治安不太好,比如这些人到了老年问题会更多,索要工资,前一段大家都知道,爬电线杆,爬桥,为了讨工资。你付出这么高的社会成本,最后是道德的沦丧。这个效率,我认为附加了这么多的问题,我认为这确实需要调整。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说到官员和老百姓的福利矛盾问题。我想前一段很多人追问我救灾、社会捐款的问题,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概念。在座的同志很多是在政法大学读书,其实大家没有研究另外一个问题。尽管没有明确的口号,说搞政治体制各个方面的改革,但是现在退休制有了,任期制有了。现在网上的监督、舆论的监督越来越多了。我作为官员,我是知道的。监督越来越严的时候,比如像我这个司招待费是多高呢,我们的财政预算2000块钱,一年一个司2000块钱。那我们吃饭请朋友的时候是不好意思的,体制上其实没有这个安排。这样一来,在这个条件下,很多官员造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白天他思考的问题在政府里面,在办公室里面,很可能想到的是公务,下班以后,他接触到的主要是平民的一些感受。他会想到退休了怎么办,他的孩子也要上学,他的亲戚也会有大病,所以很多社会问题,大量的时间,官员和平民一样,和老百姓一样有共同的想法。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说有一些改革的话,特别是像取消公车,我给大家谈一个和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开车,舆论现在监督都很透明,很多官员都在议论,赶快车改吧,如果自己买个车,买小一点,自己旅游,去外面吃个饭都很方便,你开个公车,说不定人家都给你照下来。如果开公车撞了人,那就是政治问题了。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多官员慢慢地也盼望着一种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他们是真正从内心里面要求改革。

就像这次捐款一样,很多不满不仅是社会普通群众有,我们很多官员,甚至再高一点的官员,他们也作为普通人都捐了钱,最后他们问我们捐的款怎么到现在没有个信呢?所以第二个转型,我觉得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越来越多的官员在体制上就不得不回归到社会。所以这样一来,我觉得大家原来说的那些官员享受的特殊待遇,我想会比较容易来化解,或者比较容易来转型。

Q2:刚才王司长讲的这些观点,我非常认同,而且我认为,中国可能一开始就像这位律师讲的那样,在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时,需要有一种低福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人均GDP到了3000美元以后,会有一些变化。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在我们国家,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是非常有限的。就像刚才何兵老师说的一样,大量的捐款不是进入了灾民的手里,而是进入了财政预算的框架里,所以这个东西,老百姓又没有办法去监督,政府的借口就是进入了我们的财政框架中间就安全了,如果给了老百姓反而不安全了。这说明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相互的信任度非常低。就好像我们现在的非盈利性组织或者民间组织发展不起来一样,政府不太信任这些民间组织,觉得它要发展起来的话,可能会做一些反政府的活动。民间组织要是不发展起来,政府真正的职能转变又不能做好。我的问题是,在这种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一些基本的信任,民众又没有普选制度能够来直接监督政府的时候,实行像王司长刚才讲的社会大福利,他会不会产生更多的腐败?会不会把这些钱又挪用了,会不会又进入到某一个框框里,我们在制度上怎么避免这样的现象?

王振耀:这个担心是很正常的。这个问题我分两个方面回答。

一个问题,大家担心的是民间和政府的矛盾,这种矛盾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同志都在说,只要是政府说的,网上就反对。相当一部分同志是这样的思想,这是一种客观现象,你没有办法,我是看到了这种现象。我自己有时候解释一项政策的时候,我在新闻媒体上出现的镜头多一点,我受到的攻击就很多,我都听到了,看到了。我一开始就说,现在政府和民间的互动模式需要调整。我促进了一些慈善组织,促进了民间组织的发展。促进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我们整个老百姓的观念就不让民间组织发展。我们的理念是很传统的,明明有一个法律规定,咱们的捐款支付给慈善组织的工作经费应该不超过10%,规定它得有工作经费,但是这次救灾的时候,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不希望它有工作经费。人们认为慈善就应该是高尚的事业,我们说得很高,认为他不应该领工资。最后这次汶川地震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不让有工作经费。你们都没有讨论一个数据,大家知道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加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现在一共有多少人?一共是1.8万人。大家想一想,1.8万人,平均下来一个基金会,就10来个人。大家想想,10来个人,有的基金会钱就拿到10多个亿,甚至20多个亿,他根本就没有办法花。

很多记者问到捐款问题的时候,问你要多少提成?我说,你问这问题就是一个陷阱,你说提成,好像是我收到你的捐款,我得有提成,塞我腰包里,提成这个词就是错的,是工作经费。包裹送到灾区去,坐飞机、坐火车这车票谁来买,送去救灾物品要不要成本,要不要运输以及各种各样的工作费用,其实是需要大量的工作费用,需要专职人员,这在全世界都是普通的常识。

有一个统计数据,不一定准确,美国的基金会据说有120万工作人员,英国有60万工作人员。我就想,我们怎么这么大国家,才不到2万呢。我们现在的专业慈善工作者,专职的NGO太少。大家因为传统的理念,这个理念恐怕将来在社会转型中需要进一步调整,你不让它有工作经费,不把慈善组织、NGO视为一个有专职工作人员的理念,如果没有这个理念,我们的NGO不会有大的增长。现在在工作经费问题上,坦率地说,我们这个社会整个上是倾向于零成本。如果有一个慈善组织说,我们不提一分钱,下面马上鼓掌。说这样话的人,可能很多是退休人员,自己工资有保障,做慈善组织就是发挥一点余热。真正慈善组织、NGO要起来,必须有大量的年轻、专业人员的进入,而专业人员的进入必须让人家养家糊口,有中等收入。现在我可以坦率地说,法律有,政府的态度也很明确,但是要大家转变这个理念太

认为是制度突变期。这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NGO要做专业性的工作,不和政府同构

Q3:关键NGO不发达,政府的思想没有放开。

王振耀:这两个观念都有,起码在我这个司,我是拿着放大镜,NGO找我,我天天都参加,我现在比较忙,做慈善活动我都得跑,遇到什么矛盾我还得打电话到处说。

我前一段跟一些NGO对话,我要谈到的是,NGO也需要一些转型。很多做NGO的同志不会做NGO。比如到基层,他拿着钱到村里去了,到那说我们要公开透明,成立一个项目委员会,吸收各方代表,然后每一笔钱用都要讨论表决。我听完了一套,你这怎么运作啊,村里也有个村委会,也要讨论,你也是一个复合型的组织,它也是一个复合型的组织,这就冲突了。后来我给他们讲,NGO的运作要专业化,要讨论一个很小的问题。我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大家都觉得NGO很危险,有一个美国的NGO,很不敏感,它叫“半边天”基金会,是好莱坞的一剧本作家夫妇俩,是拍录像的,结果两个人收养了中国孩子以后,发现儿童福利院有好多孩子照料方面存在着缺陷,于是他俩就成立了“半边天”基金会,发展大量的人员来抱孩子,到儿童福利院照料这些孤残儿童,主要是抱一抱,经常陪孩子玩。这样一个专业性的基金会,它做起来很专,也不需要讨论别的,这样专业性的做起来没有矛盾,后来很快办公室也在中国注册,我们到现在为止都合作得很好。

我觉得NGO开始阶段一上来还不太会工作,不太会做专业性的,政府要建大楼,他也要建大楼,他跟政府的行为方式是同构的,不像是政府擅长做这个,我擅长做这个,我比较专业。现在比如有的扶贫款,有的NGO设计的项目就是财务监管,设计了非常技术化的项目,结果很多政府官员一听就躲着,那个太复杂,找NGO。NGO越专业化,你发展的空间越大。但是如果NGO都停留在跟政府同构,政府行动什么,你也行动什么,你恨不得变成二政府了,所以矛盾就容易出现。我一直在极力推进NGO,我认为中国的NGO需要大发展,我见过很多NGO,我说要专业化,要专业化。我甚至公开地批评,为什么没有专业化呢,你们一定要注意,很多在政府长期工作的人员,刚开始,你们要盯住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你们NGO也有官僚主义作风,你们不善于设计具体项目。所以NGO也需要有一个调整,NGO也要有一个学习过程。这是我培训的经验。

你还问道一个问题,在没有民主的体制下,大量地推进福利制度会不会带来新的腐败。关键是文化传统,要善于发明一些技术和程序,来管住这些钱。比如北欧,很多国家到现在为止还保留着国王,我们想着有国王还能有民主吗。有的国家就是有国王还照样有民主。为什么?他们尊重程序性的变革,尊重程序性的价值。程序很重要,然后就不断地改程序,越改越具体,越改使这个社会的政府行为越规范。到最后大家都在自然地演进中实现了一种历史性的变革。

我觉得30年的经济改革,其实30年来还有很多改革,我们基本上遵循了这样的一个战略。我们需要总结我们30年改革的经验,应该再进一步在社会领域、在其他方方面面的领域,能不能注意在程序上、在整个的技术上、在整个的标准建设上,有一些发展,有一些前进,这样我们的社会可能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改革效应。

苏联、东欧剧变,但福利制度没变

Q4:非常感谢王司长,你讲的很多理念我非常赞同。中国近30年,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也是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30年前我们是收入最平均的国家,30年后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你作为民政部的政府官员,是制定政策的部门之一,怎么构建一个全民共享的社会福利体制,在战略上怎么推进它,怎么使最上层的决策者下决心,把这个政策落实下去? 王振耀:这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我也有条件来回答。我在民政部20年,第一个10年我是做农村选举,农村选举现在意见很不统一,主流学者是不赞成的,我是受批判的。另一些事我做的大家还是赞同的,比如低保,城乡低保,然后是救灾标准,包括汶川地震的救助,这个做得大家很赞成。

现在我又推福利体系建设,确实在战略层面上,我想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改革开放30年其实有一个福利成本的问题,如果我们忽略了,不愿意讨论这个问题,好像只有中国的模式最成功,就会容易忽略我们的社会问题。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做的五保户保障,在集体经济的时候,五保户是可以得到福利经费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无意识,并且大家都集体同意地来把它废了。废的时候我们都是有一种非常极端的情绪,比如我们认为国有制、或者公费医疗是万恶之源,前些年大家一谈,就别想恢复公费医疗,大家这种理念,有很多学者,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就说成一种意识形态了,公费医疗就不应该再有了,全民医疗免费,大家一提就是不可能,是瞎想。

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讨论这个问题。苏联、东欧在巨变的过程中,社会经历了重大的震荡,执政者都被推翻了。但是它的福利制度,你们查查,一直维持下来了。你们注意一下俄罗斯,包括东欧这些国家,它的福利制度是真的维持了。世界银行说了,广东的低保标准低于蒙古2倍,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所以我们大家不仅仅在一种激烈的对抗中,同时还要研究一些数据。

我为什么现在呼吁应该在战略上进行调整,因为人均GDP过3000美元了,怎么我们的知识界失语了呢?我认为其实是一个大战略,如果我们全民族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大家认为到了3000美元,看看人家1000美元都能干的事,我们怎么不能干呢。如果这个意识越来越多地普及了,我觉得整个社会的建设、调整就会好得多。

我跟一些县委书记讲这个道理,有的县委书记就说,你怎么不早说呢。这个事我们听完了之后,就觉得要不到钱自己也可以干。学学人家神木县委书记,全民医疗免费好像没有多大的事情。我们何必为了弄政绩,上访群众很多,政绩也没弄好,出了很多问题。这个需要战略意识,整个战略方位要调,这是当前的大问题。至于我在推进政策方面,我觉得推进政策管理方面也有很多技术细节,有很多管理方面的技术。比如当年推进低保的时候,低保很多环节开始做的时候很不完善,很多人用各种理由给老百姓推迟发低保。后来我就说,我们建立一个制度,全国每个月每个县发了低保,发了多少钱,给了多少人,月月公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不可能,咱中国人口多,几千万低保对象,不可能。我说那几千万低保对象,不是还有几百万的官员吗?相对比例来说,也不高啊。结果最后就实行了,你查一查,全国这一套贫困的信息管理,能到人的,民政部网站上每个月能公布的,每个县一直公布到3000多个县级单位,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月月能公布。

包括现在,到现在为止,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山东文登孤儿600块钱,好多人说这太高了吧,一个孤儿就领600块钱,钱太多了。后来我实行的战略就是贫困地区可以建,看你发达地区能不能建。然后是养老高龄津贴,发达地区不建,人家宁夏建,我最近就邀请中央电视台,我说希望你们到宁夏拍拍去,拍完之后向发达地区的同志说一说,不要光看北京能建,宁夏也能建。这样来说服社会转型,用一些技巧来说服大家,实现一种社会改革,福利政策确立的软着陆,我觉得有一些战略,但是应该有一些战略的技巧。我现在做的这个工作是循着这个方向,我坦率地说,很累,有的时候也不被大家理解,但是尽管这样,我觉得很有意义。

知识界要有共识,要有数的意识

何兵:你这种思想让老百姓接受不那么难,你多到我们的讲堂上,多讲几次,我觉得老百姓都能接受。关键的不是怎么说服人民,也不是怎么教育人民,而是怎么说服领导,所以请你讲讲你的教育领导战略。

王振耀:你问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也能回答,也不回避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根据我的体会,领导做起来不难,关键要把很多方案善于论证、善于提出方案来。

我要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讲一个秘密,我们知识界,我为什么老说知识界要转型呢?领导的决策,领导做好事的理念很强,但关键是有时候知识界论证起来,最后就让领导没法决策。比如说儿童大病救助,你们去查查,网上都快有了,这个也不否认,总理自己都掏腰包了,捐款来救李锐这个孩子,但是捐完之后,有的专家就提出来,给总理算笔帐,说全国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其中200万是儿童,大家知道总理在网上跟大家互动的时候,还说,他拿了将近100亿的医疗救助金,看来这是杯水车薪。后来总理把批示批出来,要建立儿童大病救助基金,最后这个事到了我这个司,我来办这个事的时候,我就找了一些同志来讨论,有个中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全国的儿童不就是2亿多吗,那要200万是白血病,那不就100来个孩子就有一个白血病吗,有那么高吗?

这中学生的问题,我们很多人就说对啊,那是大专家提的想法,很严肃地提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就下决心查一下,查了什么呢?查了卫生部的档案,又让一些地方做统计,有些县,比如河北、江西,你们来统计,到底有多少白血病患者,后来的数据发现,全国现在白血病儿童总共就是6万。大家知道,如果是200万,一人一年要花10万的话,概念就是2000亿,这是专家的数据。人们自然引用专家数据,说咱们搞不了大病救助。结果我们统计出来6万,这就是60万。我们又请了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大家来大辩论。当时上海的红十字会的会长,他谈了一个数据,他说上海的儿童大病救助是怎么做的呢?设立一个基金,孩子们每人每年交50-60块钱,上海是200万个儿童,然后政府再补贴50-60块钱,两个加起来差不多是2亿。这样,上海的儿童住院费基本就全免,即使是白血病,一年也可以报销到10万。一个白血病实际每年也差不多10万块钱。这样一算,上海市所有的孩子、所有的病住院费,2个亿就差不多了。据谢会长的介绍,还有一点结余,我们就算了一个帐,全国就是2亿多一点的儿童,不就是再扩大一百倍吗,200亿差不多就可以达到上海的水平了。所以大家看看,知识界,我常常说如何要形成一种共识,声音并且比较高,说服领导不难。关键是知识界莫衷一是,有的给你报的极高,好像还很有权威,最后弄得领导决策就左右为难。

今天谈的问题,其实我是很有体会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培养一种算帐的气氛,搞改革要经常算算帐,要有一个数据计算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个民族传统,刚才这位老师说了,我们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恰恰是不愿意计算数据,不愿意遵循程序,不愿意钻研各类技术。正像前些年说农业政策,一个会议上,一个教授说咱们的农村发展,说我们国家是小农经济,粮食产量比较低,因此得搞大农业。但他自己的PPT上,前面说我们粮食产量一年是5亿吨,过了一阵又说我们土地面积是全世界的1/10,再过了一阵又说全世界的粮食产量一年是20亿吨,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他没把这几个片子放一起,最后的结论是我们的粮食产量太低。后来我发言的时候,我说你把那三个片子加起来,5亿吨粮食,占世界产量的1/4,你用1/10的土地产了占世界1/4的粮食,你怎么还能说中国粮食产量低啊。

我们研究政策,进行规划,我特别提醒大家的是,现在不善于用数据来计算。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思想的转型。我为什么提出思想力,你的思考能力能不能数据化,如果数据化了,能说服很多领导干部。我可以说,高层领导决策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并且是相当容易的。关键是咱们这些数据,计算分析问题的方法能不能多一点,能不能有影响力一点。

立法空泛,缺乏程序和技术

Q6:王司长,谢谢您今天非常精彩的演讲。我想问的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您刚才也提到,欧美一些国家,其实他们的福利立法是走在前面的,有了立法后,社会保障体系才大规模建立起来。近期的新闻,《社会保险法》推迟审议了,接下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立法上尽快有所进展。我觉得先有立法,然后整个国家才会迅速地推动起来。当然地方的创新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指望全国各地都能像神木县学习,应该自上而下地推广。

王振耀:说得特别好,你最后还要把我的一点思想给挖出来。我过去在一些地方讲,有一个PPT,我今天把它删掉了。为什么?到政法大学来讲,要对老师们尊重,要对法学界尊重。

我们的立法,坦率地说,有一个特别大的缺陷,就是立法很空泛,不方便具体操作。比如社会保障、权益保障这类的法,全世界都没有的法我们都早早地立了,你看《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保障法》,早早就有了,但是福利法就没有。所以我们的法有时候宽泛了,宽泛了以后,给大家的权益似乎很大,但给具体待遇的时候又没有依据。很多方面,我们都需要很具体的立法讨论,但是往往最后就变成一些非常不容易操作的、空泛的条文,我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传统。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的立法有必要转变一下,大家都要求一些具体的项目,更为实际可操作的内容形成为法律的话,我觉得中国整个社会的福利体系建设,前进的速度会非常快。但是我们大家流行的是,往往容易弄一个提法,弄很多新的理念,但是它到底有哪些程序,他不做了。我认为程序的价值,我一直在讲,大家不太注意。

我举个例子跟大家说一说程序的设置到底有多大作用?大家都知道,前些年我做农村选举,农村选举我没有改变任何法律,依据宪法111条,试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是我发现,中国的法律都很好,但是它缺乏程序和技术,我就抓了一条,农村选举就这样展开了。但是,一开始,选举时,大家坐在座位上发选票,最后家族力量就控制选票,最后就打架。全世界都不能坐着发选票,要排队领选票,必须进入投票间秘密画票,就这两条,农村选举就整个发生变化,农民发现他们的权利就能得到更好的行使,实际上程序的价值就这样体现出来了。

有的地方也排队发选票,也有秘密画票间。但是说我们尊重民主,谁愿意进秘密画票间谁就进去。这样一来,搞得大家都不敢进,因为我一进去,就可能被当成反对的人。这样看起来好像很民主,其实是很不民主。所以很好的一套法,没有技术和程序来实施的时候,不管是民主制度建设,还是整个福利体系,我觉得很容易变成很空泛的东西。最后反而制造出很多社会矛盾。

所以我特别希望法学界,能更突出强调程序的价值。这样中国可能会更快一些进入法治社会。不知道你们是否同意我这样的看法。

何兵:我稍微辩解一下,不是法学家不愿意设立具体的程序,而是我们的决策部门不愿意去设立。把中国的立法没有细化归结于法学家那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我们客观地来说,在很大意义上,和政府自身是有关系的。

王振耀:我很赞成何院长的话,我不是归结为法学界,我是归结于法学的文化传统。你们教的学生将来就是官,有相当一部分就进入到政府,官员就是官员。所以你们把学生能教得出来了,改变一种文化传统,把程序的价值输入进去,可能变得更快一些。我们自己也是这种文化教育出来的,什么法学博士、法学硕士,天天也是在引经据典,社会主义法制定义是什么,资本主义专政是什么,我们那时候还不像你们现在,我们还是在批判这个那个,给了我们一堆传统的东西,我们自己也有体会。希望你们教育的时候多一点,咱们共同地努力。主持人:王司长提出立法的空泛,的确有不少立法是政策宣示性的,何兵老师告诉我们法律界的苦衷,政府可能需要一个政策宣示,所以我们就做一个政策宣示性的法律法规把它颁布。但是,这个局面现在其实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我记得王司长在不同场合都批判过我们的文化传统,我记得在讲慈善事业的时候,曾经批判过我们的文化陋习对慈善事业的阻碍,比如“至善至上”的理念,“除恶务尽”的理念,不宽容的文化心态,尤其是对公众人物,不能容忍一点瑕疵。造讲到慈善事业时,王司长还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叫平民慈善,不能一说慈善就是有钱人的事。这些观点都是具有冲击性的。

在讲到社会福利制度的时候,王司长批评我们的文化传统很缺乏程序设计、重技术、重标准的能力,我是深有同感的。我个人曾经关注过美国的福利保障制度建设,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做了社会保障号,一直到60年代,约翰逊总统做“伟大社会”运动的时候,他们才把它逐渐完成,有的法律到1998年才完善。在推行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不断地补充完善,比如,出现有人盗号了怎么办,它就补充?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有社会保障号,后来逐渐有纳税人号,慢慢加上驾照、护照等,逐渐构成了完善的国民身份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尽可能少漏洞的福利机制。

所以,我希望我们社会要有这样一个宽容和耐心,容许一个政策在开端时有不完善的地方,发现问题逐渐调整和修正。官员也生活在这个文化之中,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决定官员的行为。希望能够多一些像王司长这样的官员,用言行来提升社会的信心。今天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近二十分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下载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修改版)[全文5篇]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 周望高 王泽淮 【摘 要】 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就其在西方缘起而言,社会工作是衍生于慈善事业的,只是后来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领域......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

    社会福利

    中国传统福利制度和欧美福利制度及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方向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具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固有风险和运行机理,它具有局限性、民本性、剩余性、家族性......

    中国慈善事业与美国的比较

    理念的不同 巴菲特:我为什么捐掉99%的财富 2010年08月31日08:21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6年,我曾作出承诺,逐渐将我持有的所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捐赠给慈善基金。这个决定......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摘要:2008年以来,冰川、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这一系列不行的天灾引发了一股慈善潮,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还是......

    中国慈善事业

    中国慈善事业郭美美事件使中国慈善事业遭遇了“信任危机”,引爆了人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集体思考。中国慈善机制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机制的不透明,社会意识的模糊以及制......

    慈善事业(推荐阅读)

    本月底,盖茨与巴菲特将来到中国,与50位中国富豪共赴一场“慈善晚宴”,此前媒体报道“夜宴”会对中国富豪进行劝捐,因此很多受邀富豪都反复确认是否会在晚宴上被“劝捐”,甚至有......

    充分发挥慈善事业

    充分发挥慈善事业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光辉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