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基础知识:
1.河姆渡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七千年;(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3)大河区域:长江流域;
(4)使用的工具:a使用磨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期使用的主要是打制石器,但是已经出现
少量的磨制石器,而河姆渡居民使用的以磨制石器为主)
b用耒耜更低;
(5)种植的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6)居住的房屋:干栏式房屋;
(7)生活技能:河姆渡居民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原始手工业出现)2.半坡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2)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3)大河流域:黄河流域;(4)种植的作物:粟;
(5)生活技能:饲养家畜;打猎(使用弓箭)捕鱼(使用渔叉、渔钩);(6)居住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纺线、织布、制衣(纺轮); 3.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特点:大汶口晚期居民出现的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
基础知识练习:
1.能够种粟,烧制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的我国原始居民是(0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来,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剑;D铁斧。
3.我国远古人类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4.如果你到西安旅游,除了游览西安古城墙、秦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A半坡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河姆渡遗址。
5.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炎帝部落;D黄帝部落。
6.我国某地发现一次文化遗址。发掘资料记载:①有灰烬层;②有磨制的石刀石斧;③有骨针;④有彩陶片;⑤有建造的房屋且形成村落;⑥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那么该处遗址可能是()
A北京人时期;B山顶洞人时期;C半坡文化时期;D大汶口文化时期。
7.下列能展现长江流域居民制作耒耜、种植水稻等原始农耕生活途径的文化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8.下列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种植水稻; ③阶级逐步产生; ④挖掘水井; ⑤制造彩陶 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③④;D③④⑤⑥。
9.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0.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多达289件,可是小墓葬中只有少量的随葬品,甚至什么随葬品业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C随葬的观念不同;D当地的风俗习惯。
11.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在蒸米饭,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北京人的生活中;B山顶洞人的生活中;C半坡居民的生活中;D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中。12.下列哪些发现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①发现淘气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②发现纺轮,证明当时人们已会纺线、织布、制衣;③发现水稻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④发现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3.吃水不忘挖井人,最早在低洼的地方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14.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是哪一居民的特有的房屋?其式样的名称是什么? 2图二是哪一居民的特有的房屋?其式样的名称是什么?
第二篇:《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2.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出现的社会变化。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半坡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先民们创造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选择教法,我主要运用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播放有关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实践法 在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农耕生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集体讨论法 对本课中存在的疑问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第四部分:学习指导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运用三种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成就动机的原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小组共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比较学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异同。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组织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导入。
2.讲授新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 ①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② 原始居民的生活 ③ 问口原始居民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异同,掌握所学知识。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重难点,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设计更美观更有创意的新板书。
4.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资料等手段,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其它知识,并相互交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原始的农耕生活课后练习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A.种植粟 B.种植水稻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米饭的是()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D.水稻和粟
7.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8.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9.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0.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D.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D.以采集、狩猎为主
12.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13.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
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
第四篇: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探究导入】
导入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导入二:提问:除了捕鱼和狩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指导阅读第6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
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生产、生活状况?(生:想)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世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新过程】
师:同学们,课文讲了哪几个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家畜。
5、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师: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过渡: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状况,接着我们看一看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
师:对比: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大汶口居民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时间:四五千年。地点:山东泰安)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磨制的石镰、石锄)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黑陶、白陶)
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师:我们该如何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呢?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师: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墓随葬的是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却一无所有),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巩固小结】
师: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一件时代的大事,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归纳成歌谣;
原始居民有农耕,磨制石器已实行。河姆渡人种水稻,干栏房屋挖水井。半坡居民普植粟,地穴温暖有灶坑。生产发展大汶口,贫富分化不平等。资料: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第五篇:《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农耕的.片段,并提问:自从人类学会了农耕以后,人类社会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请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提问: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释新石器时代。第三组:半坡种植的粟、河姆渡种植的水稻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展示图片水稻、粟,猪、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学生提问: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习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评价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板书设计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习惯。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
学生:不方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体现课本主体知识,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理清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达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纠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三种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那么他们靠什么维系生存呢,具体来说他们怎样获取食物?
生:采集和渔猎。
师:没错,通过采集野果、狩猎打渔生存,那么这样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风险或不足呢?
生1:食物来源不稳定,不稳定冬天的时候难以采到果实、捕获猎物,会饿肚子。
生2:追逐猎物需要长途跋涉,耗费体力,且风险大。
师追问: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够解决食物问题呢?
生:种地、储存粮食;驯化蓄养动物,留到缺食物的时候再吃。
师:没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慢慢地由采集者、狩猎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新课讲授
师: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新石器时代”,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我国大约在10000年前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人类还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还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艺术。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展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
师:观看这张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分布地图,发现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生:沿大江大河分布;水源充足和土壤肥沃
师过渡:跟上一节课一样,让我们走进几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窥探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
【展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湖林遗址炭化粟和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稻》图片】
师:这是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公元前8000年)出土的稻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这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师:在北方的北京东湖林遗址又出土了已经炭化的粟和黍,时间也有10000年左右。还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稻,这些证据都表明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示“贾湖家猪头骨”、“耒耜”图片】
师:在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这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
师:没错。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进步了。原来是“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后来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当时的耒耜大多是用磨制石器或者动物的骸骨做成。
师总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够创造文明。
师过渡:那么原始人怎样烹饪食物呢?
【展示《舞阳贾湖遗址陶器》图片】
师讲解:用陶器煮食,在陶器发明之前,人类打到猎物之后直接烧烤(古人火气重),现在无意之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坚硬,于是发明了陶器,用陶陶罐罐煮食,还能储存食物和水,有利于人类的长途迁徙。
【展示骨笛、刻符龟甲图片】
师:在河南贾湖遗址还出土了骨笛、刻符龟甲。这表明了什么了?
生: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创造了音乐和艺术
师补充:没错。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还有这种艺术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通常用来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师过渡:现在已经对这一时期古代人的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一南一北。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从考古发现,穿梭时空走入他们的生活。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生活包含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一一来看。
【展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师: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为什么房屋下面会留有这么一大块空间呢?
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地区依然存在。
生:当时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能够通风防潮,下面的空间还能够饲养家畜。
【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片】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师:没错,当时河姆渡人还饲养了以猪、狗和水牛为主的家畜。不仅如此,正因为长江流域这样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河姆渡人栽培了大量水稻,并且使用骨耜翻土耕作。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木结构水井图片】
该陶钵器型相当完整,堪称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的珍品。从外观上看,整件陶钵呈黑色,属于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夹炭黑陶。画面上的猪保留了许多“狼奔豕突”的野性特征。此图反映了河姆渡居民的制陶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原始饲养业的发展。
师:河姆渡人还制作陶器,这个猪纹陶钵。不仅能用来盛水,上面的花纹也很精美,机具艺术价值。不仅如此,河姆渡人还建造了木结构水井,已解决南方地区枯水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木结构水井:据考古资料证明,这种木结构水井在丰水期类似水塘,居民可以在水塘周围取水;枯水期时,到水塘底部的方坑内取水。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玉器、乐器骨哨、雕刻品图片】
师:河姆渡人还会制造玉器和乐器,主要是骨哨。雕刻技术也很精湛,以精美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和“笑脸陶器耳”为代表,还体现了河姆渡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在一些出土文物上隐隐约约看到了“天然漆”的痕迹,表明了河姆渡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比河姆渡人稍晚1000年,南北相呼应的半坡人的生活却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展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半地穴式房屋,适应黄河流域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冬暖夏凉。
【展示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人面鱼纹彩陶、粟、鱼叉鱼钩、纺轮等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3、生产生活
(1)房屋样式: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2)农业工具: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3)种植业:主要种植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渔猎: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6)采集: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7)手工业: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出土的纺轮表明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8)其他:装饰品、乐器(陶埙)。
小结作业
【引领学生完成表格填空】
向学生提出问题: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答案:主要不同:原始农耕、原始生活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
【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让学生回答】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解析:我国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伴随着采集经济被种植经济取代,原始农业产生。所以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故D符合题意;“天然火的使用”、“打制石器的使用”、“群居生活的出现”均与题干内容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
A、木器
B、彩陶
C、石器
D、炭化稻谷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遣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谷。故选D。
3、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故选D。
4、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解析: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A。
5、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址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西安”“距今五六千年”“粟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故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半坡居民。故选C。
板书设计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