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5篇

时间:2019-05-15 03:5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

第一篇:《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

关于《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

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第页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第页活动与探究:

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第 页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第 页动脑筋: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2.讲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第二篇:《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2.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出现的社会变化。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半坡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先民们创造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选择教法,我主要运用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播放有关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实践法 在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农耕生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集体讨论法 对本课中存在的疑问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第四部分:学习指导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运用三种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成就动机的原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小组共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比较学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异同。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组织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导入。

2.讲授新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 ①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② 原始居民的生活 ③ 问口原始居民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异同,掌握所学知识。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三部分内容、重难点,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设计更美观更有创意的新板书。

4.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资料等手段,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其它知识,并相互交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自我简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始的农耕生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谈自己的课堂教学构思及理论依据: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原始的农耕生活》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的内容。原始社会演化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牧业。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纪尚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具有探索精神。但较难忍受枯燥的说教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原始农业缺乏直观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

半坡遗址是一处比较完整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全面反映了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所以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现在学生缺乏对古代农业的认识,各地气候不同造成学生对原始农耕状况认识不足,所以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通过观摩分析,形成初步的历史结论,培养基本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认识概括问题特征。方法是观摩法、比较法,设计探究问题余学生质疑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体验先民的智慧,感受先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古人生活的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培养意志力,让学生珍爱生命。△说教法:在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条件有限,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所以讲解法是必不可少,七年级学生为增加兴趣,还要适用多媒体教法,问题探究法。

△说学法:根据学情分析和贯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理念,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进行学习指导。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环节

(一):导入新课(3分钟),多媒体演示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图片,以问题和解决问题导入,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兴趣。环节

(二):探究合作讨论,针对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学生熟悉农业生产特点,我把学生(自愿)分成半坡队和河姆渡队两个队。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两队分别进行组内讨论,各自选出本组代表描述本组所代表的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为了增强兴趣和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向对方发问,教师做点评。最后教师作总结,告诉学生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和生活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是地理位置引起不同。环节

(三):总结归纳(3分钟),教师简要总结。环节

(四):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原始农耕生活比较表》,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第四篇:《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农耕的.片段,并提问:自从人类学会了农耕以后,人类社会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请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提问: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释新石器时代。第三组:半坡种植的粟、河姆渡种植的水稻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展示图片水稻、粟,猪、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学生提问: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习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评价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板书设计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习惯。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

学生:不方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体现课本主体知识,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理清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达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纠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三种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那么他们靠什么维系生存呢,具体来说他们怎样获取食物?

生:采集和渔猎。

师:没错,通过采集野果、狩猎打渔生存,那么这样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风险或不足呢?

生1:食物来源不稳定,不稳定冬天的时候难以采到果实、捕获猎物,会饿肚子。

生2:追逐猎物需要长途跋涉,耗费体力,且风险大。

师追问: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够解决食物问题呢?

生:种地、储存粮食;驯化蓄养动物,留到缺食物的时候再吃。

师:没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慢慢地由采集者、狩猎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新课讲授

师: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新石器时代”,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我国大约在10000年前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人类还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还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艺术。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展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

师:观看这张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分布地图,发现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生:沿大江大河分布;水源充足和土壤肥沃

师过渡:跟上一节课一样,让我们走进几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窥探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

【展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湖林遗址炭化粟和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稻》图片】

师:这是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公元前8000年)出土的稻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这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师:在北方的北京东湖林遗址又出土了已经炭化的粟和黍,时间也有10000年左右。还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稻,这些证据都表明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示“贾湖家猪头骨”、“耒耜”图片】

师:在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这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

师:没错。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进步了。原来是“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后来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当时的耒耜大多是用磨制石器或者动物的骸骨做成。

师总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够创造文明。

师过渡:那么原始人怎样烹饪食物呢?

【展示《舞阳贾湖遗址陶器》图片】

师讲解:用陶器煮食,在陶器发明之前,人类打到猎物之后直接烧烤(古人火气重),现在无意之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坚硬,于是发明了陶器,用陶陶罐罐煮食,还能储存食物和水,有利于人类的长途迁徙。

【展示骨笛、刻符龟甲图片】

师:在河南贾湖遗址还出土了骨笛、刻符龟甲。这表明了什么了?

生: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创造了音乐和艺术

师补充:没错。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还有这种艺术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通常用来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师过渡:现在已经对这一时期古代人的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一南一北。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从考古发现,穿梭时空走入他们的生活。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生活包含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一一来看。

【展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师: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为什么房屋下面会留有这么一大块空间呢?

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地区依然存在。

生:当时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能够通风防潮,下面的空间还能够饲养家畜。

【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片】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师:没错,当时河姆渡人还饲养了以猪、狗和水牛为主的家畜。不仅如此,正因为长江流域这样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河姆渡人栽培了大量水稻,并且使用骨耜翻土耕作。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木结构水井图片】

该陶钵器型相当完整,堪称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的珍品。从外观上看,整件陶钵呈黑色,属于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夹炭黑陶。画面上的猪保留了许多“狼奔豕突”的野性特征。此图反映了河姆渡居民的制陶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原始饲养业的发展。

师:河姆渡人还制作陶器,这个猪纹陶钵。不仅能用来盛水,上面的花纹也很精美,机具艺术价值。不仅如此,河姆渡人还建造了木结构水井,已解决南方地区枯水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木结构水井:据考古资料证明,这种木结构水井在丰水期类似水塘,居民可以在水塘周围取水;枯水期时,到水塘底部的方坑内取水。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玉器、乐器骨哨、雕刻品图片】

师:河姆渡人还会制造玉器和乐器,主要是骨哨。雕刻技术也很精湛,以精美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和“笑脸陶器耳”为代表,还体现了河姆渡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在一些出土文物上隐隐约约看到了“天然漆”的痕迹,表明了河姆渡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比河姆渡人稍晚1000年,南北相呼应的半坡人的生活却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展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半地穴式房屋,适应黄河流域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冬暖夏凉。

【展示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人面鱼纹彩陶、粟、鱼叉鱼钩、纺轮等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3、生产生活

(1)房屋样式: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2)农业工具: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3)种植业:主要种植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渔猎: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6)采集: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7)手工业: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出土的纺轮表明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8)其他:装饰品、乐器(陶埙)。

小结作业

【引领学生完成表格填空】

向学生提出问题: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答案:主要不同:原始农耕、原始生活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

【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让学生回答】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解析:我国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伴随着采集经济被种植经济取代,原始农业产生。所以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故D符合题意;“天然火的使用”、“打制石器的使用”、“群居生活的出现”均与题干内容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

A、木器

B、彩陶

C、石器

D、炭化稻谷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遣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谷。故选D。

3、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故选D。

4、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解析: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A。

5、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址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西安”“距今五六千年”“粟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故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半坡居民。故选C。

板书设计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

第五篇:原始的农耕生活课后练习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A.种植粟 B.种植水稻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米饭的是()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A.半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D.水稻和粟

7.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8.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9.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0.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D.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D.以采集、狩猎为主

12.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13.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

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

(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

下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635369091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活动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产生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课标内容 了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简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主备:徐红明 协助: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二、出示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示例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水平了 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掌 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基础知识: 1.河姆渡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大河区域:长江流域; (4)使用的工具:a使用磨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期使用的主要是打制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