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党委建设存在的问题浅析与思考
乡镇党委建设存在的问题浅析与思考
乡镇党委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在乡镇面临换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的关键时期,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提高乡镇党委执政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最近,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11个乡镇党委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看,县委和各乡镇党委高度重视乡镇党委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一、临桂县乡镇党委的基本情况
临桂县辖5镇6乡,共有乡镇党委11个,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18名。其中党委书记、乡镇长各11名,人大主席10名,非党副乡(镇)长9名。118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平均年龄36岁,25-30岁8名,31-35岁42名,36-40岁49名,40-45岁19名;男101名,占85.6%,女17名,占14.4%;少数民族16名,占13.6%;研究生学历17名,占14.4%,大学60名,占50.8%,大专37名,占31.4%,中专4名,占3.4%。11名乡镇党委书记中,女2名;40岁以下8名;累计任党委书记时间2年以下的5名,3-4年的4名,5-9年的2名;累计在乡镇工作时间5年以下的1名,10-14年的5名,15-19年的3名,20年以上的2名。
二、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执政能力,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县委坚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五个好”乡镇党委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
1、抓选配,优化班子整体结构。在优化乡镇班子整体结构上,县委既注重班子的年龄结构,做到中青结合,又注重干部的实际能力,选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进班子,在全县营造了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的干部选用导向。临桂镇副镇长雷德恩原来是该镇庙岭村党支部书记,其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能够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农村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能力,通过参加2009年自治区公选,被提拔为副镇长。几年来,得到提拔重用的乡镇党政一把手,不仅工作实绩突出,而且表现出了很强的发展潜力,已有3名走上县级领导岗位。在2006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中,县委以选准乡镇领导干部、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为目标,注重选拔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一批优秀的副科职班子领导被提拔重用为乡镇长,并且大部分是乡镇成长起来的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2、抓建设,增强班子整体合力。以理论学习求能力提升。不断完善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乡镇党委中心学习组坚持每个月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县委定期检查通报,做到规定篇目必学、必读、必有心得。近年来,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理论学习,整体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以科学分工
促潜能发挥。实行班子成员包战线和包村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特长和优势,坚持做到敏者用其智,勇者用其威,有效地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整体效能。以根本制度保班子团结。着力加强乡镇党委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乡镇党委工作规则,规范议事程序,保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科学决策,充分体现群众意愿。在决议实施过程中做到分工不分家,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尤其是,要求党政一把手真正做到当好“主心骨”、唱好“将相和”、演好“群英会”,乡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显著增强,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干部群众对乡镇领导班子满意度不断提高。近几年,在乡镇领导班子民主测评中,各乡镇领导班子的满意率都在96%以上。
3、抓支撑,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升级”工程,有计划对全县乡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扩大培训面,努力实现乡村干部素质升级目标。县委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加快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解放步伐,组织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部分优秀乡镇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启发思路,激发干劲。同时,坚持定期培训和外埠培训相结合,县委定期举办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乡镇长培训班、党务干部培训班、等。乡镇党委负责对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和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对乡村干部和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组织、廉政教育和业务培训,全县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的
战斗堡垒作用、乡村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坚持规范运作,理顺乡镇党委自身运行机制 县委坚持把机制建设作为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保证措施,切实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制度建设,全面理顺党委自身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县委每年与乡镇党委签订经济、党建等工作责任状,各乡镇根据责任书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经济、党建等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到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身上,并明确村干部的具体职责,层层落实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局面。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县委还制订出台了乡镇经济、党建等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和评分办法,将经济、基层党建工作细化,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奖优罚劣,把考核结果和年终各项评奖、评先结合起来。
2、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为促进乡镇机关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乡镇机关高效有序运行,县委制定了乡镇机关有关机制的文件,从乡镇的决策、管理、考核、教育、监督、服务等方面提高乡镇工作。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乡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实现乡镇党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保证乡镇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激发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奖勤罚懒,提高乡镇机关工作效率;建立教育监督机制,对乡镇干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
业务、政策法规和工作技能的教育培训,对乡镇班子和干部实施有效的监督,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为农服务机制,为乡镇干部有效开展农村工作提供保障,切实转变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乡镇党委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3、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县委把开展“五个好”乡镇党委与“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管党责任制,实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制度、县直部门包村制度,全县39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均建立了联系点,全县161个县直机关单位分别与161个行政村结对子。注重“五个好”乡镇党委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点面结合,整体联动。通过培养树立 “五个好”乡镇党委典型,采取经验交流、典型观摩等方法,真正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健全目标考评机制。把“五个好”乡镇党委创建列入目标考评,作为乡镇党委班子及主要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坚持定量、定期考核,按时按标兑现。同时,开展“三联三促”、“城乡支部手拉手,联动共建心连心”等主题活动,2009年,全县为群众办实事1600多件,结成各类帮扶对子1560多对,先后把420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226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125名村干部培养成群众致富带头人和服务群众贴心人,既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也密切了党组织、党员干部同群众的联系。
(三)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
1、延伸服务触角,编织服务群众网络。以“农事村办”为载体,延伸服务触角,畅通解民忧、排民难的渠道。一是构筑便民服务网络。建成了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以乡镇群众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以屯级服务点为支撑的县、乡、村、屯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服务中心12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27人;建立村级服务室167个、自然村(屯)服务点1453个,配备服务信息员1500多人,在距乡镇政府较远的村组还建立了代理站、点。二是规范便民服务程序。推行首问责任制、预约服务制、限时办结制、服务代理制、办事程序公开制等,印制了《“农事村办”服务指南》小册子,公开办事流程、收费标准、申报材料和承诺时限等,方便群众办事。三是拓展便民服务内容。下发了《推行“农事村办”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整合30多个职能部门力量,扎实开展党员服务、生产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法律服务和政务服务六类服务。如县委组织部筹集资金50多万元设立困难党员帮扶救助基金,组织投入帮扶资金500多万元,慰问帮扶困难党员、困难群众1411多户。县各涉农部门开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28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服务1314人次。
2、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党员争作先锋。围绕“服务临桂新区建设”这一主线,在全县开展 “服务新区,党员在行动”、“服务企业,党员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一是服务新区,发动党员干部在征地拆迁中作先锋。广大乡镇党员干部以“一线工作法”为有效载体,切实克服征地拆迁中的种种困
难,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站得出来、豁得出去,在一线宣传引导、在一线征地拆迁、在一线示范带动,成为攻坚克难的先锋。新区内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不计较个人得失,带头签征地协议。大律村党总支部书记唐双付在组里带头第一个签征地协议,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组村民纷纷签下协议,顺利征下土地200多亩。二是服务企业,发动党员在共克时艰中作先锋。引导乡镇党员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企业解决产业结构调整难题;当好办事员,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当好信息员,帮助企业解决拓展市场难题。如积极引导县内各水泥企业,采取盯重点工程项目、盯工程进展、盯部门衔接等灵活的营销策略,巩固并拓展农村市场和重点工程市场,保持销量与产能同步增长。同时,组织工业产品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参展,组织商贸流通企业,选择一批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工业品赶圩赴会,开展“商品大篷车”下乡活动。今年来共举行产品推介会2次,组织开展“商品大篷车”下乡活动2次。
3、推行“民情档案”,体察民情解决民忧。一是进农家、记民情,了解民需。以“民情档案制”为载体,组织乡村两级党员干部进农家、记民情,建立民情档案。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扎下身子,走村串户,走一家,建一家,及时收集群众所需所求和意见建议。同时投入10万多元,开发了“民情档案”操作系统软件,安排专人将采集到的“民情档案”原始资料全部录入微机,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构筑民情档案网络平台,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动态管理。目前全县已完成民情档案原始资料采集6173份,全部录入微机,了解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2453个、征求意见1126条。二是到农村、连民心,解决民忧。深入开展“三联三促”(即县处领导联乡、县直机关联村、乡镇干部联户,促项目整改、促民生改善、促干群连心)活动,组织各级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2009年,共组织开展“田间课堂”等各类技术培训235期,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帮助2000多户农民解决生产难题1600多个。开展“党员一帮一”结对活动,全县800多名党员村干、1500多名党员致富能手与2400多名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如五通镇白马村支书刘新华与贫困农民李福盛结对,通过“一帮一”的形式,由村支书找信息、出资金,李福盛出地出力,一起种瓜蒌,今年每人获利8000元。
4、深化“党员提案”,激活党员主体意识。借鉴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做法,鼓励引导基层党员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基层党内事务和行政事务,并按要求对所提提案进行认真办理和落实。一是鼓励党员勇提提案。通过广泛宣传,使党员愿提;消除党员顾虑,使党员敢提;加强专门培训,使党员会提;发挥典型作用,让党员学提,有效激发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二是限时答复严办提案。严格提案办理环节和步骤,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了党员提案办公室,认真受理、限时答复、及时办理、按时回复。三是考核评议督办提案。在提案上讲民主,在办理上重落实,在监督上做文章。通过细化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加大公开力度、强化奖惩激励等措施,扎实开展好提案考核评议和督办工作。据统计,截止今年4月,临桂县累计发放党员提案
表6205份,6120名党员参与了提案,党员参与率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83.8%,共计收到党员提案和联名提案1203件,整理汇总形成提案506件,目前已办结或答复291件,有215件正在办理。
三、当前乡镇党委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临桂县乡镇党委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乡镇党委建设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总体上来看,当前乡镇党委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加大,权力缩小。乡镇担负本地区的发展稳定重任,各级各线也对乡镇工作设立了各种名目的考核,但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行政权力集中在部门,乡镇行政的自主性削弱,乡镇工作要想把权责统筹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乡镇撤并后,部分乡镇的规模扩大,管辖区域扩大,使得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公共事务管理薄弱,或者是干部的精力管不过来的问题。
(二)任务增加,队伍精简。一方面需要乡镇来管的事情很多,除了稳定、发展、信访等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乡镇一级来做,管理范围扩大,管理对象增多。另一方面,2002年开展机构改革后,乡镇队伍逐渐精简,同时受限于编制,近几年乡镇招录公务员不多,新进乡镇工作的人员少。现在乡镇工作不是人多而是人少。特别是一些大的镇,所辖人口地域庞大,下属自然村多,一旦遇上换届或者开展中心工作,干部就不够用。此外,还存在着乡镇干部的流动问题。
(三)财力有限,事权扩大。现在乡镇这一级要管的事情很多,承担的基础设施投入任务较为繁重,财政负担也日趋沉重,而乡镇财政收入来源有限,加上行政区域调整乡镇撤并后,乡镇的资金投入增加,造成财政压力加大,乡镇较难投入资金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新农村建设,有的甚至影响到乡镇的日常运行。
(四)部分党政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还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干部思想和作风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新时期、新任务,思想不够解放、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够强。发展本领不够强,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有的领导方式比较陈旧,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够高。主要是平时忙于工作,缺少系统的学习和总结经验。
(五)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县167个村(居)党组织书记,30岁及以下的2人,31至45岁52人,46至60岁113人,平均年龄为49.5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78人,占总数的46.7%。农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将近占总数的70%。由于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造成部分党员思想落后,创新意识不强,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六)外出党员管理难度较大。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不断增多,由于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流动党员党组织覆盖面不够宽,部分流动党员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直接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思考
(一)高度重视乡镇党委建设
1、思想上重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党委担负组织者和实施者的重任,面临基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乡镇工作。上级党委、政府要把乡镇工作放到重要位置,理解乡镇工作,支持乡镇工作。“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下达给乡镇的各项工作,不是简单地下指标、分任务,而是要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不是过分地强调和谐稳定,而是要支持乡镇大胆开展工作,真正担负起本地区发展稳定的责任。
2、财力上倾斜。虽然近几年各乡镇在引进企业、项目方面花了较大精力,拓宽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没有能力承担起重大的基础设施投入。要适当调整乡镇财政结构,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议由市级安排资金投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在下达各项临时性工作时,要适当考虑乡镇负担,做到“费随事转”。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大投入比例,逐步减少乡镇财政支出,改善乡镇财政状况。
3、组织上保障。要从优配齐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目前,处于一线的乡镇普遍缺乏各种专业人才,建议组织部门在配备干部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需求,尽可能地输送优秀人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同时,进一步加大“千人计划”公选力度,搭建平台让更多优秀的乡镇党委书记到区、市直机关担任副处职领导,激发乡镇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二)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长效机制
1、完善党要管党责任制。党委书记抓党建是职责所在是第一责任。进一步强化党委和党委书记不抓党建就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党委管党、书记抓党建的自觉性。要层层明确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办法,实行严格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要通过强化党要管党责任制的落实,构建党委和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门具体抓、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建的党建工作格局。
2、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要建立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善于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开展经常性的政治理论集中学习,要通过学习来促进工作,在工作中来检验学习效果。要建立健全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要把经常性听取群众意见、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作为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永葆党的先进性。要建立健全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以县、乡党校为依托,结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网络,积极推进从素质教育培训向素质与能力培训相结合的转变。
3、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注重保持乡镇党委班子的相对稳定,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通常情况下要在一地干满一届,班子其他成员在任期内调整交流面也不宜太大。要配齐配强农村基层组织队伍。
(三)建立健全符合乡镇工作实际的运行机制
1、理顺关系,增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针对当前县级政府各个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如七站八所)分割了本应属于乡镇的权
力,从而影响了乡镇党委和政府整体功能发挥的问题,要根据中央关于“县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少数不宜下放的实行双重领导外,一般都要放到乡镇管理”的精神,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对乡镇机构、组织进行重组,使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如应调整和理顺县派驻乡镇机构的领导体制,对社会服务和涉农机构,应进一步下放给乡镇管理,实现人权与事权的统一,增强乡镇党委统一管理的功能,提高协调能力,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对不宜下放乡镇党委直接领导的站、所,应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但上级主管部门在任免这些站、所负责人前,必须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
2、强化措施,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目前的乡镇干部队伍总体素质较好,能适应繁重的乡镇工作的要求。但也存在着“缺少目标激励无动力,缺少责任考核无压力,缺少交流调配无活力”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乡镇机关内部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励到人,调动乡镇机关干部的积极性。
(四)大力加强乡镇党建工作,夯实基层基础
目前的农村工作难做,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乡镇干部工作作风差,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各种因素综合所造成的。当前,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党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保证村民自治的方向。对村级换届选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带来的后遗症,各级组织部门须及时调研,对选举办法加以修改完善,加强乡镇党委对
村两委选举的调控,在候选人资格等方面作必要的限制,在选举程序上作适当的改进,在选举这个源头上防止负面因素的产生,保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受挑战。另一方面,乡镇党委要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增强在复杂环境下把握方向的能力。同时,要扎实开展好党内关爱工作,激发党员应有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高度重视农村党支部建设,规范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各个环节,解决农村党员老化和无职党员作用发挥问题,加强对村党支部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农村的战斗堡垒,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乡镇党委换届存在问题的思考
乡镇党委届期已满,根据自治区、州党委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各乡镇党委换届将集中在2011年第一季度进行。乡镇党委换届是保持乡镇党委班子旺盛生机和活力,更好地从思想上、组织上解决乡镇党委班子自身问题的需要,是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乡镇党委顺利换届,下面几种情况值得
考虑。
一、职数少顾虑多,积极性受影响。按照自治区、州党委关于乡镇党委换届的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规定了党委委员职数,而大部分乡镇党委委员普遍存在不确定因素,对此,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觉得职数未能增加,即使自己退下来,也很难得到理想的安置,干部心理上压力很大,影响了当前工作。还有部分优秀的一般干部感觉到提拔无望,政治前途暗淡,工作不愿意深入,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
二、可调配干部少,调配难度加大。近年来,由于大中专院校取消毕业分配,机关进人实现凡进必考,乡镇要补充新鲜血液,只是靠每年招录的数量有限的乡镇公务员。因此,造成了可供调配的干部减少,增加了干部配备的难度,特别是一些结构性要求的干部配备的难度更大。
三、干部期望值高,思想急需疏导。大部分乡镇条件较清苦,不少任职时间较长的乡镇领导干部,特别是牧区乡镇干部,都把换届视为个人职务升迁或回城工作一次难得的机会,特别是乡镇党委换届由3年调整为5年后,干部的期望值更高,在部分乡镇干部中存在不安于基层、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四、统筹工作安排,老同志需考虑。在换届中,让部分年龄较大的同志退居二线,是形势和工作的需要,有利于腾出部分职位培养和锻炼年轻干部。但也造成部分干部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如何妥善安置好老同志,保护、调动好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换届工作中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五、群众关注度高,风气需更清正。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了解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要求日益迫切。在换届中,如何做好群众特别是党员的思想工作,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为换届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急需提前谋划和部署。
第三篇:当前乡镇党委建设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当前乡镇党委建设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乡镇党委建设中存在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合的几个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乡镇党委的责权利不对称问题。从调研中发放的民意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超过20%的被调查者认为“乡镇党委的职权弱化,责任与权利不对称”。目前,乡镇党委下属的站所基本上划,人事和财权全部被上级部门收走,有些站所甚至将党组织关系也一并上划,权大而责不大,致使乡镇条块关系没有理顺,对站所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约束机制,形不成合力。乡镇党委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明确乡镇党委职责,在强化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引导意识等等都是摆在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二是乡镇党委抓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这几年的换届,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乡(镇、场)领导岗位,总体讲乡(镇、场)领导班子是得力的、可靠的。但相对而言,他们在阅历、经验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置突出事件的能力培养上还要有一个过程。因此,乡镇党委在统筹兼顾、驾驭全局、重点突破、做群众工作等方面还显得意识不够强、方法不够多,前瞻性、协调性和攻坚克难的耐性不足。一些村级组织基础性工作还不够牢靠,个别村基层党组织维稳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缺乏有效办法,存在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的现象。三是乡镇镇域经济普遍不发达,致使乡镇党委解决民生问题的实力不强。当前,除内地发达省市以外,乡镇经济发展普遍以农牧业为主,工矿企业不发达,均属“吃饭”财政,解决道路、交通等民生问题只能依托中央和有关部门项目扶持,自己配套能力有限。“无钱办事”影响了党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源不足问题越发凸显,造成乡镇党委没有能力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而村集体经济又非常薄弱,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很难有能力筹措资金用于农村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建设,影响了乡镇党委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四是各级各类针对乡镇工作的检查考核频繁,致使乡镇党委疲于应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条条线线的工作任务都非常重要,但其最终的落实都在乡镇,乡镇工作任务繁重,有的乡镇在年末年初有时每天要迎接5-8个部门的检查,疲于应付,腾不出更多的精力来抓大事,抓发展。同时,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乡镇不能安心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盲目跟风,致使当地经济发展始终不能形成品牌和规模。五是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问题仍旧不容忽视。2002机构改革后,乡镇编制减少,并且进口长期“冻结”,目前,乡镇干部青黄不接,新生力量缺乏,专业性人才匮乏,结构亟待优化。受乡镇干部待遇低,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正常节假日和住房、医疗、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大量乡镇人才外调,流失较多。在工作任务重、工作要求高的情况下,现有的乡镇干部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有疲于应付的现象,乡镇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干部常年在乡镇工作,因为待遇偏低,职务晋升机会不多,工作积极性不高,乡镇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六是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村集体无钱办事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后,多数农村只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无钱办事”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发展,夯实村党支部执政基础的一个主要瓶颈。
第四篇: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四风存在问题
领导干部党委书记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照党章及“三严三实”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通过认真对照检查和深刻剖析,“四风”问题在自身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形式主义方面。上级安排的工作或活动,有评比、有排名、有考核的就格外重视,就急于出经验、出典型,唯恐落后,有时不计成本效益,对于其他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相对重视程度不够,对待群众利益诉求、解决群众迫切需求有偏差。如某某是有工业基础的乡镇,来某某工作总想在工业发展上求突破。某某拥有“起重之乡”的品牌,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阶段,总想着这面旗臶不能倒,这块牌子坚决不能丢,所以工作摆布上,在项目建设、企业投资结构调整、工业基础的夯实等诸方面考虑的多。去年起重协会换届我还兼职了会长,现在回头仔细分析一下,协会工作停留在面上的工作多,对外协调的多,在破解企业发展的瓶颈、结构的转调、市场的规范等实际的深层次问题上乏术,协会本身也有形式主义上存在的意味。二产工作做的多,一、三产工作就少。某某的农业发展也可以大有作为,某某的购买力和刚性需求也形成了发展服务业的良好基础,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才是正确选择。再比如,在乡村文明工作中,因为市委、市政府有考核、有排名,工作被动还要上台表态,在专项工作上投入的财力物力就大,时间和精力上也有保证,但在一些基础设施路桥的维护上投入相对少,尤其是入汛以来的几场大雨,一些村桥,基础存 1
在抽底问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投入上不是很及时。产生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根本上是自己要面子,图虚名,想让同志们认可,让领导认可,缺乏打基础、利长远的胸怀和境界。推动工作有虚象,在大项目迎检工作中,总是想法设法细化美化项目现场,地板漆也刷,墙面也涂,设备不足就动员企业购臵添加,口号标语也少不了,有包装项目的意味。比如,在近期上级项目观摩时,在有关企业不同程度的做了一些工作,虽然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企业也认同,但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的影子一定程度存在。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图虚名、要形象、好面子,是私心杂念在作怪。
2、官僚主义方面。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既存在“官僚架子”放不下来的一面,如不主动接触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不主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凡涉及到住房、子女就学、就业等话题时,尽可能回避不谈,认为这些事不是我们这个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没有摆正同群众的位臵,怕群众找自己麻烦。同时也存在把主要精力和大量的时间放在一线抓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工作上,没有安排一定的时间开展“大接访”活动,使一些群众到办公室很难找到自己。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就吩咐办公室先记录在案或按原则给予办理。不注意了解群众的心声、困难和需求,没有真正设身处地当好百姓的亲人、仆人、知心人。如:在研究安排新农保工作时,与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研究多,与村干部谈话交流少,与普通群众接触交流少,宣传少,致使有的群众对出现的新变化认识不清,不愿参保。2
再比如,xx村村民来我办公室反映新区拆迁补偿遗留问题情况,来了两次我都转交给了分管负责同志,第三次才引起了重视。想一想拆迁已近一年了,有些群众至今还在租房子,给他们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这实际是还没有把群众的生活装在心里,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的现实体现。
3、享乐主义方面。存在“已经干的差不多了,可以适当歇一歇了”的想法,产生了工作懈怠、安于现状的思想,存在“求稳不求进”的倾向,总感觉到自己干得太累了,应该让分管同志去担当了,便产生了“减压歇气”的想法,不愿吃苦出力,亲自安排、亲自督导的少了,这实际上自己已缺乏了坚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比如,周末加班时工作效率降低,存在停一停、歇一歇的思想,存在出工未必出全力的问题,节假日上班也有到工程指挥部打一把牌、喝一杯酒的现象。某某镇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地域区位优势,工作的空间大有可为,完全可以发展的更好一些,究其根本原因,是自己的思想境界低、工作标准低,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有所减退。
4、奢靡之风方面。在迎接上级督导检查、招商引资工作中,公务接待超标、超规格、超支,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勤俭节约的意识有所弱化,比如,公务活动客少陪多,来二三个人七八个人陪,过去来了重要的客人,就打破标准,要求酒上的好一些,菜上的多一些。来了投资客商唯恐表现得不热情、体现尊重不充分,也有安排到荣峰国际酒店食宿的情况。特别是对“三公经费”的管理有时没有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如办公费、接 3
待费、车辆维护费存在超支现象,没有严格执行预算和监督管理,有效压缩“三公”经费开支,这无疑是在财力上造成了浪费,也是一种奢侈现象。
第五篇: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存在问题与思考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存在问题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党组织处于农村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是党的细胞,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目前,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与其所肩负的任务从整体上说是适应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第一,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水平与能力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有所弱化,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重任。
1、岗位职责“错位”,责任化程度不高。由于《党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权限划分的原则性和模糊性,加之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村党(总)支部书记一元化领导体制,使得村党(总)支部成为传统的村务决策主体,而实行村民自治后,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则依法行使村务决策权力。因此,在村务决策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党(总)支部和村委会摆不正位臵,理不清职责,分不开责任,两者之间相互较劲,或争夺、或指责、或推诿。随着村民自治水平的提高,村委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增强,而村级党组织对党员和农民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甚至出现了“宁为村长跑断腿、不为支书倒杯水”的现象。
2、组织生活“变味”,民主化程度不高。一些村级党组织对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遵守党的政治生活原则方面存在随意性和散漫性,遥把民主生活会开成工作总结会、成绩表彰会;少数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喜欢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决策时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反对的意见,不愿接受监督等。
3、党内监督“乏力”,规范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推行党员议事会、开展党务公开等活动。一些党员党性观念趋于淡化,党规党纪知识贫乏,基本上不能发挥监督作用;从监督机制上看,党风监督还处于被动地位,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缺少必要的监督保障机制。
4、党建工作“走调”,正常化程度不高。不少村级党组织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般把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经济工作上,对党建工作说的多,做的少,使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村级党组织没有把党的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织设臵与活动方式滞后于农村形势发展变化。
第二,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水平与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硬,不能很好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1、政治观念淡薄,进取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长期不学习,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政治信仰、进取意识淡薄,缺乏开拓精神;一些村干部畏首畏尾,敷衍了事,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全面履行工作职责;一些村干部心术不正,私字当头,甚至暗中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群众威信较低;一些村干部家族、宗族观念浓厚,走不出“封建宗法”的怪圈,甚至被少数黑社会势力牵着鼻子走,挫伤了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信任之情。
2、文化素质不高,年龄结构老化。不少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制约着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乃至一些村干部出现了乱办事、好心办不了好事的现象。不少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形不成梯次,村级党组织逐步呈现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不良态势。
3、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不实。一些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适应示范、引导、服务的工作方法;有的村干部办事不公、处事不当,特别是在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安排,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激起了群众的对立情绪;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漂浮,虽然身在基层,却不愿深入群众当中,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4、报酬待遇偏低,政治前途渺茫。村干部是政府不发薪水,没有编制的“干部”,可谓是“干着国家事,端着泥饭碗”,不少村干部全年的工资只有3000-6000元,有的村还难以兑现,与一些迅速富起来的农民相比,经济上差距较大,这种“付出”与“受益”的不均衡性,削弱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在其位,不谋其政”。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村干部转为国家干部的可能性没有了,不管干好干坏,多数无望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企业转制后也无法进入企业领导班子。村干部干到支部书记这个位臵就算到了尽头,很难再有发展空间,使他们感到政治上没有奔头,这也成为一些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年不愿当村干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水平与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不能很好地体现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年龄偏大,难以发挥带头作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人口转移加速,农村对青壮年农民的吸引力日趋下降,一方面不愿留在农村,另一方面不愿加入党组织,少数地方出现了“五个党员七颗牙”的现象。
2、能力偏弱,无力发挥带头作用。在家务农的农村党员队伍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以下,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缺乏致富技能,含“经”量不高,很少能够率先致富,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相当一部分或长年生病,或处于贫困状态,无法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3、信仰动摇,不愿发挥带头作用。有的党员党性意识和纪律观念较差,宗旨意识淡化,只管自己致富忙,不管他人“瓦上霜”;有的党员思想滑坡、意志衰退,甘于充当家族、宗族势力中的一分子,并为之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党员,包括一些退职村干部故意与村级党组织唱“对台戏”,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挠村级党组织开展工作。
第四、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的水平与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一些村财力基础薄弱、年年亏空、负债重重,不能很好地保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必要物质需要。
农村税费改革后,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加之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村级经济组织基础较差,财力亏损、负债问题严重。村级正常开支面临很大的缺口,严重影响着村级党组织的规范运行和职能作用的发挥。村级经济的捉襟见肘,导致群众难以得到实惠,寄希望于村级党组织解决的矛盾和困难也难以到位,从而,对村干部缺乏信任感,认为村支部的话不能听,影响了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第五,乡镇党务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一些乡镇指令不可行、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晰,不能很好地指导和保证村级党组织提高能力和管理水平。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机关,承载着大量涉及基础性、群众性工作和职能的实施与履行,一些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不顾村级党组织的职能、权限和客观实际,把行政责任向下延伸,力图在下面“生根”,在上面“开花”,使村级党组织搞不清所要完成的工作孰轻孰重,谁主谁次,抓不住重点,结果是“事事都重要、件件做不好”。乡镇一些规定“政出多门”,朝令夕改,仿佛“模特儿出台”摇摆不定,村级党组织执行时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加上很多工作任务一到村里都成了硬指标、硬任务,又没有配套措施,往往明明知道不实际、不合理,也要“硬着头皮”去完成。一些宣传媒介不是从正面宣传村级干部的主流,而是过分地渲染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把农村矛盾的焦点和矛头更多地指向村干部,严重损害了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此外,镇村党组织对农民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也影响了村级党组织职能的发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党组织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在新的发展机遇期,要提高村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为指导,以建设“五好”村党(总)支部为目标,创新教育,理顺关系,健全制度,规范运行,着眼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调动积极性,使村干部和党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工作斗志。
1、强化村级党组织的班子建设,创新村干部选配、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胸怀全局和善于管理的能力。
一是要认真选准配强村干部队伍。要开阔视野,拓宽渠道,积极推行“四推一选”(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自我推荐,党内选举)的办法,选好配强村级干部队伍,重点是要多途径选好村党(总)支部书记,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对有问题或能力偏弱的及时调整,要把那些愿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又有领导能力和致富本领的党员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带领和帮助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二是要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首先,要制订村干部考核办法,把工作实绩与报酬挂钩,奖优罚劣;其次,要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报酬,采取乡镇、村和个人共同出资等办法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落实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再次,要开辟从优秀村干部中选录国家干部的通道,让村干部在思想上有盼头,在政治上有奔头。三是要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要打破区域、身份界限,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把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示范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青年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锻炼,为村干部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四是要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党员教育上,要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不能忘记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要加大农村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加党员的知识内存,提高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在党员发展上,要继续向农村一线倾斜,重点抓好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村和农村新经济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在党员管理上,要坚持标准,认真抓好党员评议工作,实打实地评出“优秀”和“不合格”党员,并对不合格党员,进行适当的组织处臵,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纯洁组织。
2、强化村级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实行村务公开、村民接待日和联席会议等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科学决策和善抓落实的能力。
一是要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切实理顺“两委”关系。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村政事务的具体领导组织,村党(总)支部要支持和保障村委会依法实行村民自治,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村委会要自觉接受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及时报告工作,不能凌驾于党支部之上。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范畴和责任,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二是要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增强决策的准确程度。凡涉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然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两委联席会议形不成决议的事项,由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从而提高村级党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坚持村民接待日制度,增强联系群众的紧密程度。要改变村干部松散型管理的模式,逐步探索实施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建立村干部上班制度,设立村民接待日制度,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办理事务,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急事来办,并竭尽全力办好办实。四是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为民执政的透明程度。要公开那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迫切要求知晓的事项, 包括村级党组织的工作计划,新党员的发展情况,农村税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的审批,救济款物的发放,公益事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其他动态内容、热点问题,以便及时消除疑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3、强化村级党组织的培训教育,加大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培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改善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一是要拓宽培训教育的广度。按照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的要求,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同时,注重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农业科技知识、领导艺术、决策方法、工作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村级党组织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提高政策水平和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二是要增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村干部和党员在学识、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村制宜地实施教育培训。三是要提高教育的“含经量”。要普及市场经济和农技知识,引导党员干部研究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努力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四是要传授有效的工作方法。村干部的培训教育不仅仅要教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方法,使村干部能够捕捉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掘本地的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地持续发展的生产经营项目,发展村级经济;要增强村干部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快速反应、果断应对突发性事件,并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事态扩展。
4、强化村级党组织的运行管理,坚持灵活调整设臵、做到依法办事、突出民主监督,努力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效果。
一是要灵活设臵村级党组织。要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打破单纯的地域界限,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灵活机动地设臵党组织、划分党小组,积极探索村企合一、以企带村或以村带企,村村联合、以强带弱或以大带小等优化配臵党组织资源的方法,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发挥专长、建功立业开辟新的途径。二是要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按照“五好”村党支部的要求,合理科学地制定党支部及其成员的任期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将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和分解,由支书与支委、支部与党员签订目标责任状,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三是要严格依法办事。要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明确基本法律法规的内涵,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在作出重大决策或涉及群众权益的决定时,必须做到每一项都合法。要学会运用民主和法制的手段处理好各类关系,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四是要突出民主监督。要营造有利于监督的社会环境,把村级党组织的建设臵于组织、舆论、党员、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要全面推行村干部任前公示、任中监督、离任审计与村干部民主“述评”,根据农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层次清晰、责任明确、上下贯通、具有较强约束力的监督运行机制,确保把农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