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恋爱遇上马克思(读《矛盾论》《实践论》)

时间:2019-05-14 00:3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恋爱遇上马克思(读《矛盾论》《实践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恋爱遇上马克思(读《矛盾论》《实践论》)》。

第一篇:当恋爱遇上马克思(读《矛盾论》《实践论》)

当恋爱遇上马克思

陈浩平华南理工大学09电气信息工程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又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基于以上两种哲学原理,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实践论、矛盾论在实际生活中与恋爱的联系,或者说是简单分析在恋爱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矛盾与实践原理。

选择恋爱来说有没有问题?其一,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恋爱这件事必然存在矛盾。当然,根据同学的经验也能知道矛盾是必然的。其二,恋爱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做梦,恋爱是包括逛街聊天吵闹亲热等各种行为实践的事业,显然处处少不了实践论的指导。

所以恋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可以被选择来进行讨论。

为什么选择恋爱来说,其一,恋爱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的事,一般矛盾比较多。其二恋爱的过程比较复杂而漫长,需要双方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各种行为,对个人实践论原理了解程度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恋爱容易入手,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密切,而且符合“贴近学校贴近同学贴近生活”的“校园三贴”。对广大单身男女同胞以及处于纠结、蛋疼状态的恋爱中的同胞具有较深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这里所讲的恋爱,一般指校园里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的恋爱。同时,也仅指恋爱而不涉及婚姻后的那部分内容,因为本人年轻,尚未涉足婚姻市场,只是偶尔的从父母身上窥见一二或者从他人口里听得少许,若自诩高手在此班门弄斧,怕也是会被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大忌。

说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得不说恋爱中的人有不少同志是惯犯。教条主义者在恋爱这件事情上,自己并没有太多经历,也没有自己的体验想法。所有的认识来自别人的只言片语,甚至少部分人还根据恋爱书籍生搬硬套,这部分人一是电爱情偶像剧看多了蒙了,二是饥渴久了慌了。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据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实际情况,理论水平停留在上一次的恋爱中。虽然有用功,但是很盲目,辛苦而没有回报。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女人。所以,理论必须要跟实际结合,与时俱进,这在后面会说到。凡是犯有这两类思想错误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教条主义者是披着情场高手的外衣迷惑广大的同胞,必定要在情场上失意,就算偶尔投机一时风光,终究免不了遭遇滑铁卢。

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党的干部凭借以往革命斗争胜利的经验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于此表现得较为突出。革命胜利后,他常拿经济建设与战争作比较,认为,大工业完全可以用“人民战争”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超越常规建成。亲手书《实践论》、《矛盾论》的毛泽东伟人同志,一手造就了经济大萧条,可见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多么有杀伤力。

如果恋爱中的你既没有手书过《实践论》、《矛盾论》等论,也没有毛泽东那么伟,那就更要多注意防范思想错误了。

恋爱大致包括恋爱的前期准备、恋爱的开始、恋爱、恋爱结束四个部分,其中恋爱结束分两种,一种是分手,一种是结婚。当然不排除恋爱、分手、恋爱、分手、恋爱的循环过程,不过不在分析范围内。

恋爱的前期准备包括相遇、彼此有需求、来电。

也就是说,恋爱前,男女双方有恋爱的需求却一直没有对象,双方有理想目标却一直没有遇上对的人并来的上电。这里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完美对象与现实的无人问津、独守空房的矛盾,是恋爱前就有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与在不对的时间遇上不对的人。所以,矛盾是推动恋爱开始的动力。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即理想对象出现,时间也没错,才会有认识事物的更高层次的出现——恋爱的前期准备,开始有喜欢上彼此的感觉。

当然,矛盾是不会无端端消失的,需要我们主动决绝问题。例如减少在宿舍宅的时间,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平时注重形象的装扮,尽量以最完美的形象吸引异性目光,就像足球运动一样,只有先有射门的机会,才会有进球的可能。如果自己平时形象邋遢,异性连瞄都不瞄一眼,怎么会有解决矛盾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个人习惯,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因为你要是一把万能钥匙,又何惧打不开异性的心门。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体现的正是实践方法论。

第一层矛盾解决后,感觉来了恋爱便可以开始。恋爱的开始又分两种,男追女和女追男,不管哪一种,都是一样的,要经历两个认识阶段。《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矛盾论中提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恋爱中,上述哲学原理就是指恋爱要经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两个阶段。感性的认识从哪里来?从追求的过程中来。如果是一见钟情,一般都是从梦中来的,因为一见钟情的大概都是梦中情人。

在追求的拉锯战中,需要收集十分丰富的材料,包括彼此的生活习惯,性格品德,为人处事的态度,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爱情史,是潜力股还是跌停板等等而且要求全面的而不能是零碎的,因为你要找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半成品。更重要的是,完整的资料有利于进一步的推论,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第二步的理性认识至关重要。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是断臂的维纳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又回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题上,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承受能力,考虑对方于自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忽略了次要矛盾而依然能彼此合拍,那就建议赶紧把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然,实践论指导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以,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能动的改造对方,以期对方更加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女生会要求男生少玩点游戏,多学习多思考,男生会要求女生多放松,少胡思乱想。在彼此有了真爱这一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能动的改造是很可能实现的。前提是,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经历了上述阶段的矛盾与实践,恋爱进入了平缓区。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彼此享受恋爱的快乐,幸福。同时,要注意这也是感情最微妙和危险的阶段。因为这阶段的时间跨度可能要很长,是一场典型的持久战(当然也不排除有像大S和汪小菲的超短跑闪婚一族),多少人长跑五年八年十年终究还是没能拿下战略高地,各奔东西。

之所以这阶段复杂多变是因为这阶段的矛盾处于不断运动的过程,刚开始时彼此有冲劲有新鲜感,各种琐屑的小事对幸福甜蜜的恋爱完全构不成威胁,所谓瑕不掩瑜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刚开始时的那种新鲜和年轻人的冲劲已经不足已单单维持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时候,矛盾开始有向感情破裂转化的趋势,矛盾运动越来越激烈,一点点小吵小闹也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让矛盾升级、剧烈继而爆发。

这时候需要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这阶段的恋人的感情实际上还是很深的,矛盾的激化的催化剂往往是恋人间的情绪的不稳定。例如总是觉得自己在爱情中付出的多一点而对方做的不够好。这种特殊的心理就是这几段矛盾的载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彼此之间多一点关爱和包容,其实你会发现,矛盾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实践论里说道,要反对“左”翼空谈主义。这种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后期的恋爱中,有必要注意这方面的思想错误。不要把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到彼此的生活当中,更不能脱离大多数人的实践。例如不能毫无忌惮的处于恋爱当中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家里人的感受,不能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再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不能以挥霍家里的钱财作为维持爱情的纽带等等。实事求是,一切以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爱情的标准之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因此,恋爱的结束——不管恋爱的阶段熬过去了还是没熬过去,都是要进入这一阶段的,不同的是分手的凄凉还是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个结果主要取决于恋爱这个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而外部的条件只是间接的原因。所以,如果没有牵手走下去,不要抱怨,因为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决定的历史发展方向。

恋爱写到这里算是结束了。文章也应该收尾了吧。然而关于恋爱的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分手的开始下一段恋爱!结婚的开始美满的生活!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1/5/21

第二篇: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

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 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认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是事务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毛泽东文选》的矛盾论深刻的向我们阐释了形而上学论和唯物论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特殊统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辩证法与行而上学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为世界是一个在不断运动着各种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最后再运动中达到某种平衡。人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势。运动是可以无限的,事物也就可以无限的划分,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也是为什么对这一事物如此定义的标准,所以矛盾有其特殊性,同时每个特殊的运动之间又相互作用,这样直接导致矛盾普遍性,矛盾直接存在特殊的运动中也普遍支配这所有运动。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有能够相互转换到相反的方面去.运动的不间断决定了

矛盾的不间断,不论矛盾的双方是在共居的时候还是在相互转换的时候都在相互作用,矛盾只有缓和与激化,它只有一个动态的平衡。辩证法就是依据我们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运动中调和各个方面。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

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读完《实践论》、《矛盾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

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的复杂矛盾。阅读完《实践论》《矛盾论》,使我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

《实践论》以认识为主干线,通过系统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回归。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归倒实践。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善于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就此可以用唯物辩证主义的理论解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依据,进一步作为实践的指南。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在文章最后,毛泽东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实践论》《矛盾论》是相对注重“生活公式”的哲学;从哲学功能上看,《实践论》《矛盾论》是注重“前导理念”的哲学;从哲学信念与使命上看,《实践论》《矛盾论》是“为时立言”的哲学;从哲学发展方向上看,《实践论》《矛盾论》关注“中国问题”的哲学。它们间接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是什么的问题,昭示我们:唯有使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生活,大胆探索和解答时代所提出的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并且成为引领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将不断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理论之果。个人主要观点和看法:

1.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

2.正视失败,实事求是。实践有成功,难免也有失败,但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让我们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跨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便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有其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只有面对具体问题结合所处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读后的主要困惑与问题: 1.对于我们学生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定理,有无必要亲身去实践证明?如果去实践的话,知识不够暂且不说,所得到的收益也是与付出不成比例,那么还有必要吗?

2.对于当代中国,我们讲究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我想问:到底应该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亦或是两者兼备?依法治国必定会忽略情,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德治国则缺少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徇私枉法,倘若两者兼备,何时前者何时后者? 3.在处理帮扶摔倒老人问题上,是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只在事情发生后通过道德或法律解决,是否应成立公共基金,确保即使被讹也由社会来承担?或者其他办法保证路人的权益?

第四篇: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两篇

篇一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以前总感觉名人著作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这次老师要求读《实践论》,开始心里确实有些小抵触,但作业终究要完成,还是耐着性子从网上下载下了这篇文章,读了一半,看的眼疼,自己又去复印店将本文打印出来,才终于读完。

在我读完《实践论》后,发现相对于其他论文的语言,本文的语言还是比较直白、生动的,当然准确度也是有的。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简洁,直白的语言把所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是其高明之处了。

在我们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的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我们来说,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我们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还能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高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应当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只有实际生活于问题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解决掉这个问题,现在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有在我们生病时,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问题。当然,对于生活在“上层”的人们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所以“上层”的人们是无法了解我们这些“中下层”人们的痛苦的,即使现在出台了各种政策,但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存在,并没有真正解决。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我们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的差而不说,总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条件下去进行某种实践。在本文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经验,选择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实现价值,创造成功。

《矛盾论》读后感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

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篇二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读矛盾论有感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

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

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读矛盾论有感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第五篇: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成果汇报

(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班级:姓名:

指导教师

《共产党宣言》摘要:

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3、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4、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5、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6、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

7、从劳动不再能变为资本、货币、地租,一句话,不再能变为可以垄断的社会力量的时候起,就是说,从个人财产不再能变为资产阶级财产的时候起,你们说,个性就被消灭了。

8、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9、共产党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矛盾论》摘要:

1、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2、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就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就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4、不同的矛盾,只有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5、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6、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7、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的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8、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实践论》摘要:

1、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3、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5、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去。

6、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以前总感觉名人著作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这次老师要求读《实践论》,开始心里确实有些小抵触,但作业终究要完成,还是耐着性子从网上下载下了这篇文章,读了一半,看的眼疼,自己又去复印店将本文打印出来,才终于读完。

在我读完《实践论》后,发现相对于其他论文的语言,本文的语言还是比较直白、生动的,当然准确度也是有的。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简洁,直白的语言把所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是其高明之处了。

在我们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的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我们来说,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我们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还能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高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应当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只有实际生活于问题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解决掉这个问题,现在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有在我们生病时,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问题。当然,对于生活在“上层”的人们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所以“上层”的人们是无法了解我们这些“中下层”人们的痛苦的,即使现在出台了各种政策,但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存在,并没有真正解决。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我们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的差而不说,总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条件下去进行某种实践。在本文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经验,选择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实现价值,创造成功。

《矛盾论》读后感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

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下载当恋爱遇上马克思(读《矛盾论》《实践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恋爱遇上马克思(读《矛盾论》《实践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

    实践论 矛盾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矛盾论》有感 13秋英语1班 汪海媚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

    《实践论》和《矛盾论》读后感(推荐)

    读《实践论》与《矛盾论》有感 高中政治课上有初步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与矛盾论。在多次的机械背诵后,我不知不觉也对它们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也会有意将它们与生活实......

    矛盾论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 造价08-2 张蓓 0870173233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无意中发现我博客里这篇文章的点击率最高,内心窃喜。本着以人方便以己方便的原则与众共享。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

    《实践论》《矛盾论》[推荐五篇]

    《实践论》《矛盾论》 一、历史背景 (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 1、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

    矛盾论实践论心得

    学习《矛盾论》《实践论》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学习了有关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让我对毛泽东从革命初期到抗战胜利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体会到了当时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