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讲稿

时间:2019-05-14 00:2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恒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恒讲稿》。

第一篇:永恒讲稿

永恒集团的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我是郑州智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顾迎凯,下面由我代表公司项目组对永恒集团内刊《永恒会》的创刊方案进行简单介绍。

关于永恒,各位领导更有发言权,15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余家子公司见证了永恒蒸蒸日上的发展速度,远大理想城、城市之星、永恒尚东等诸多项目作为中原地产界的经典之作,备受称誉。然而,这些经典之作的支撑者——永恒集团却一直不露声名。

《永恒会》,正是让永恒走到台前之利器。通过《永恒会》,提升永恒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我们通过对《永恒会》这本刊物策划制作,要实现对永恒的七大价值,对内,提高员工凝聚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我们,对外,传播永恒理念,与广大合作客户进行联系交流,与社会大众就行沟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永恒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栏目,是实现七大价值的保证!在设置栏目之前,我们要对这样三个问题进行明了:第一个,永恒会给谁看,就是永恒会的读者群体是哪些;第二个,永恒会主要职能是什么,也就是永恒会的办刊目的;第三个,永恒会如何实现主要职能,也就是永恒会如何规划的问题。

给谁看,一方面,是永恒人和潜在永恒人,另一方面,是客户、潜在客户、利益相关者、永恒的合作伙伴。有永恒内部人,也有永恒外部人。

主要职能,简单的讲,对内,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对外,进行品牌传播。如何实现主要职能,要讲5个方面:站位上,必须与永恒集团的实力、行业地位相匹配。要站得高,这样才能看得远;策略上,润物细无声。内刊是一种柔性的力量,靠潜移默化来影响读者,同时他带来的影响也是历久弥新的。

题材上,要常办常新。现在许多内刊,内部人觉得老生常谈,外部人觉得过于自恋。永恒会要办出新意,必须紧贴永恒、紧贴行业、紧贴社会。内容上,要有可读性,一本内刊,是被读者随手一扔,还是被读者经常翻阅,可读性举足轻重。观感上,要设计精美,制作精良。

只有满足以上5个方面的要求,我们的内刊才能办出特色,办出品质,办出价值!接下来是永恒会的栏目设置,通过与永恒集团相关领导的前期沟通,以及我们项目组的多次讨论,我们为永恒会划分出三类栏目:基本栏目、常设栏目和临时栏目,使我们的内刊既有连贯性、整体性,同时也有灵活性、多样性。

基本栏目是每期必备的栏目,是刊物的骨干部分,构成刊物的连贯性。以下是我们为永恒会精心设立的八大基本栏目。

开卷有益,本栏目分精品推荐和卷首语两部分,各位领导也许会好奇,为什么在卷首语之前有一个精品推荐。而这正是我们与众多内刊不同的地方之一。精品推荐可以是国学的,可以是哲理的,一来可以为刊物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二来开篇便能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向读者阐述永恒集团的一个立场,一个理念。比如国学中的孝悌之义。

永恒资讯,即永恒集团内部新闻,这个栏目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永恒集团的发展动态,增强对永恒集团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地产风云,行业信息的搜集。作为行业佼佼者,永恒集团站在整个行业的层面看问题,能够彰显我们的气魄和胸怀。

永恒论道,这个栏目是整本刊物的主题,是永恒集团见解、观点、性格的演绎,对于形成永恒集团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房里房外,建筑的内外,这是对永恒集团优质产品的介绍,是永恒精品建筑向读者展示的一个窗口。

品鉴天地,这是永恒人和永恒客户的才艺展示天地,书法、绘画、舞蹈等等尽可输入其中。当然,舞蹈是以图片搭配文字介绍的形式供读者欣赏的。理想生活,这个栏目拥有最大的受众群体,涵盖养生健康、情感生活、哲理故事、教育、感悟等等多个方面。

世间书话,是从人文角度策划的一个栏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栏目要体现永恒人胸怀天下的大志,大爱无疆的情操。这个栏目分设的有“永恒楷模”,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为了体现永恒特色,我们可以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足以永恒传世的楷模„„”作为这个部分的第一句话。有“地球故事”,水资源、生态平衡等等。还有“诗意栖居”,讲居住生存的法则,可以讲依山傍水,可以讲某个小镇。还有“永恒书吧”,是值得一读的好书的推荐。

以上是基本栏目的设置。

接下来为各位领导介绍一下常设栏目,常设栏目是间隔性地经常出现在内刊上的一些栏目,是永恒会栏目多样性的重要部分。我们为永恒会设立了永恒精英,即对永恒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的栏目。世家百见,不同人对某一重大事件的不同看法、意见或建议。游目骋怀,永恒一些项目的周边环境。精品房博,地产行业名人博客中的经典语录。

临时栏目,是根据企业宣传需要而临时开辟的栏目,保证刊物的灵活性。像建筑一样,大的框架已经构建,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砌筑工程。首先是编辑工作,这里有几个方针,第一,企业内刊要服务于企业,要对企业发展有利。第二,企业内刊要生动活泼、好读耐读。第三,要做到细心、细致。

其次,采编人员的要求,既要有较高写作能力,同时还要及时跟进永恒集团的活动,能够敏锐观察行业动态。

第三,要有组织保证,即编委会,有永恒集团和我们共同组成。

流程上,请各位领导看一下,编前会,每期出刊之前,要确定宣传重点,尤其是主题的确定。稿件的完成需要经过六道工序,以保证质量。接下来稿件签发,样书签发,印刷出版。印刷出版并不是每期刊物的终点,编评会和读者评刊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刊物才会越办越好,越办越能促进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传播。

„„

《永恒会》主题思路,创刊以“永恒·印记”为主题,是对永恒价值观,价值理念的阐释,永恒年味,生活,色彩,格调,家这五个主题一方面是与出刊季节相协调,另一方面与永恒的企业理念相契合。通过这六期内刊,让读者对永恒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六个主题中的“永恒·格调”,最初的构想是“永恒·主义”,后来与永恒相关领导进行沟通后,我们修改为“格调”这个主题,这样更具生活气息,也与永恒的理念“永恒建筑,理想生活”更贴近。

沟通从认识开始,我们的创刊主题之所以选用“永恒·印记”,就是希望通过对永恒价值观的阐释,让读者认识永恒,了解永恒,关注永恒。

创刊主题栏目,我们有5篇文章构成,各位领导手中拿的是其中的三篇,还有两篇我们正在完善之中。

接下来,我就为各位领导简单的汇报一下我们对创刊文章的设置。

对父母孝,对兄弟悌,这是长期以来中国理想家庭的基本要义,也是中国家庭的基本价值观。本期刊物的主题是永恒价值观,正与此契合。

永恒论道,也就是我们的创刊主题,刚才已经为各位领导介绍,本期设置的话里馨香,通过对永恒集团董事长的访谈,使读者对于永恒,尤其是永恒的价值理念有一个更直观的认知。

房里房外,本期讲动静分离,理论上的资料我们已经进行了搜集整理,接下来需要配合永恒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图片文字形式的演绎。

品鉴天地本期讲书法,《书法见性情》是我们的一篇文章,书法鉴赏,可以是永恒人的书法,也可以是与永恒相关者的书法。

理想生活,《近于自然》讲养生之道,可穿插我们永恒项目的优美环境,百年树人讲教育,智慧故事讲哲理,永恒情感是永恒人对永恒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情感的一种展示,精英卡片,是对企业的,部门的优秀员工的一种精神奖励,桂花念想,是我们暂定的一个标题,是永恒业主对于永恒项目感情的写照,永恒业主说是永恒业主对永恒物业的评说。

世间书话,本期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作为永恒楷模,开篇第一句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足以永恒传世的楷模„„”,水是生命的源泉,讲水利万物,也讲水对于生活的滋润。卡提格里诺小镇,是远大理想城的原型,通过这个小镇的描述,让人们对于远大理想城心向往之。接下来是永恒书吧。

第100页我们设置了读者约稿信箱等,方便读者投稿。

以上是我们对永恒集团内刊永恒会的创刊构想,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不吝指正,在此我代表项目组对各位领导表示感谢。

接下来是对我们郑州智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简单介绍。

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讲稿

导入: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物质之间关系如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第二节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永恒的现象。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孤立存在的事物。一方面,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的;另一方面,它们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并由此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和历史过程。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既不存在毫不相干、纯粹并列的事物,也不存在其小无内、毫无结构的事物;从时间上看,既不存在前后无关、无中生有的事物,也不存在有因无果、有果无因的事物。设想没有联系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 观点。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作为一种关系,并不指一般的关系,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这几种关系中,相互作用具有基本的和根本的性质,因为说到底,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源于相互作用关系,相互作用导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进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既是相互作用关系的结果,也是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三,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世界中有多种多样的联系。科学发现,在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的联系形式,即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带电体和磁体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主体,实物是引力相互作用的主体,强子(即介子和重子)是强相互作用的主体,轻子是弱相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主体不同,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形式也就不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同化与异化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的社会关系;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社会的国际关系;等等。总之,联系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否认相互作用的物质 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你厌烦了都市的喧闹,去南极呆着,和企鹅在一起,但你脱离了一个联系,又陷入了另一个联系。(2)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人的五脏六腑骨骼筋脉是相互联系的,吃--胃--肠—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种疾病。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和外部其它事物是联系着的。太阳和地球相距1亿5千万公里,太阳对地球有巨大的吸引力,地球对太阳有离心力,这两种力处于平衡状态,使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转。太阳每分钟倾注给地球的热量---500万吨煤燃烧时的能量,才有了万物的生长。花红有柳绿相配、莺歌有燕舞围绕、小桥有流水陪衬等,事物彼此映照,构成一种和谐的美的环境。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中普遍联系的程度就越高。当今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性的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开放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坚持的不可逆转的基本国策。这些都是对普遍联系的最好说明。

(3)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复杂的和多样的。

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是事物联系最普遍的形式之一。

①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不通过中间环节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无中介的联系。间接联系是指,经过中间环节的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有中介的联系。例如,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中,“火水鱼”三者,池塘里的水能用来灭城门上的火,这是直接联系;池塘里的鱼离不开池塘里的水,这也是直接联系。但由于灭火用去了大量的池水,最终使池塘中的鱼儿遭殃,鱼儿与城门失火最终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一般说来,直接联系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因而是较为重要的联系,其作用比较大,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间接联系由于在时间、空间和层次上间隔较大,其联系过程较为曲折和迂回,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不如直接联系那样显著和及时,因而是较为次要的联系。

中间环节即中介是形成联系的重要因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直接联系往往是有 限的,而与众多事物的间接联系却是无限的,事物本身正是通过有限的直接联系和无限的间接联系才与众多事物联系起来,共存于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以他事物为中介环节,与别的事物发生间接联系,而每一个事物又都是其他事物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介。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互为中介,并因此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可见,中介在普遍联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②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非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外在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联系。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指瓜种与瓜、豆种与豆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透过事物的非本质联系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③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同。对此,我们将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中详细讨论,这里暂不详述。

④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必然联系是指事物间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偶然联系是指事物间的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的不确定的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在地上,这是苹果与地

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与某人之间的偶然联系。必然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偶然联系对事物的发展则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二者相互之间既有区别,不可混淆;又有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联系。如果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比如:生命现象的产生和维持,就必须具备水、氧气、营养、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生物才能在地球上产生和存在。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个别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或者把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割开来,单独地、分别地加以研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研究个别事物或其组成部分时,不能忘记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不能忘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黑格尔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的手只有作为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手。把手割下来,使之脱离开人体,它就不再是现实的手,而且很快会腐烂。案例:燕太子丹赠手。我们考察事物,只有在联系和整体中,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科学史上,把人们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考察,发现其中的真 实联系,往往会引起思维模式的突破,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来。

在物理学上,把非连续性的粒子性与连续性的波动性联系起来考察,建立起了量子力学;在学科教叉中,把生物有机体知识与环境科学联系起来考察,产生了生态学;把通讯技术与人及动物的反馈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便产生了控制论。

国家政策:对外开放,因为世界各国是联系的;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充分认识并妥善处理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一致、互动发展。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当代与后代、当前与长远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既重视当代的发展,也重视未来的发展,并且要求当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构成威胁。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问题严重的条件下,尤其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运用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古代反映普遍联系的一个案例

丁谓造殿„„

公元1015年,北宋皇宫里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火,金碧辉煌的殿阁亭榭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在废墟上,真宗皇帝叹息道:“没有皇宫,如何上朝,如何议政,如何安居呢?”他叫来宰相丁谓,令他负责皇宫的修建工作。

丁谓接受任务后,在废墟上走来走去。手下人问道:“丞相一向办事果断,这次为何如此踌躇?”

丁谓答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正为遇到的三件难办的事而苦恼:一是盖皇宫需要很多泥土,可是京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很远的郊外去挖,得花很多的劳力;二是修建皇宫需要大批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外地运来,而汴河在郊外,离皇宫很远,从码头运到皇宫还得找很多人搬运;三是清理废墟后,很多垃圾运出京城同样很费事。目前我还未找到好的办法来解决,所以……”

左右人等也一时想不出好主意。大家劝丁谓一起上街走走,散散心后再想办法。丁谓只好点头同意。

一行人路过了沿街临时搭的小木棚,丁谓突然站住了。大家不解其意,也都驻足观望。只见小木棚里有个小姑娘在煮饭,趁饭还没煮熟,她又缝补起被火烧坏的衣服来。

丁谓想:“她倒真会利用时间呀!”忽然自己灵机一动:办事情要达到高效率,就要时时处处统筹兼顾,巧妙安排好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啊!

丁谓立即跑回家,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了一个科学修建皇宫的方案。他先叫工人们在皇宫前的大街上挖深沟,挖出来的泥土即作施工用的土,这样就不必到郊外去挖土了。

过了一些时候,施工用土充足了,而大街上也出现了宽阔的深沟。再把汴河的水引到深沟,等汴河的水和深沟的水齐平后,装运建筑材料的竹排、木筏、小船,沿着汴河与深沟缓缓地撑到了皇宫前。这样,丁谓没费多大力气就一举解决了两大难题。一年后,新的宫殿和亭台楼阁建成了。这一天,汴河河堤的缺口被堵住了,深沟里的水也被排回到了汴河之中。待深沟完全干涸后,一车车一担担瓦砾灰土填到深沟之中,一条平坦的大路重新静静地躺在皇宫之前……

就这样,丁谓运用超人的智慧,一举三得,圆满地解决了修建皇宫的困难,获得了世人的赞赏。

导入: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变化、发展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外延来看,运动的外延最大,其次是变化,再次是发展。

运动作为物质的普遍属性,是指一切变动和过程,但运动未明确变动有无质变,象有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质变,认为天下无新事。因此,变化这个概念指事物的质变,这样就承认天下有新事了。但变化概念没有指明质变的方向是向下还是向上。发展概念概括着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不断奔向更高更好的过程。所以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36 对发展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也是一种运动,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是发展。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事物单纯数量的变化、单纯场所的变更,、向后倒退的变化,都不是发展。只有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过程。毛泽东同志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对人的发展与学习之间关系的通俗阐述。在工业生产中,不断引进和创新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适时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社会产品,这是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进步与发展的标志;相反,如果大量重复引进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或者很多企业一蜗峰地上同样的生产线,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就不是工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充其量只是一种原地踏步。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总方向。物质世界存在着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 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

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所谓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如宇宙中新的星体,生物进化中新的物种,社会发展中新的生产力和同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都是新事物。而已经衰老的星体,陈旧的物种,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等等,都是旧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仅仅以产生或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区分。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旧事物也可能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例如,电脑算命

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1)就其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更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就其与旧事物的关系来看:新事物吐故纳新,更有优越性。

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而它能够适应新环境,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的新物种抛弃了旧物种中一切不再能适应变化了的复杂环境的消极的特性,保留了其中那些对适应新环境有积极作用的特性,又加进了一些能适应新环境的新特性,因而它就比旧物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中淘汰旧物种。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无产阶级所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不仅保留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而且能增加为资本主义社会容纳不了的新的生产力。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无产阶级总是要比资产阶级强大得多,一定会战胜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事物是过程中的事物,过程是事物的过程。脱离过程了解事物,或者离开事物认识过程,都是片面的。

3、事物永恒发展原理的意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然世界本身是运动发展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成熟程度和完善程度是不同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它自己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就要脚踏实地,既不能好高鹜远,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就必须分析和弄清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比如说,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儿童、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其身体状况、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企图让青年人像老年人一样沉稳,也不能要求老年人像青年人一样活泼而富有活力。第二,要树立长远的眼光。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事物的未来,不能只顾眼前。举例:范蠡居安思危,明白不可与勾践共富贵,主动功成身退,保全性命,成就陶朱之福,而文种无此深谋远虑,终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

第三,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无论发展的道路多么曲折,前进道路上出现多么大的困难,新生事物总是在新陈代谢中开辟自己的前进道路。所以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意志,为实现我们的个人理想、我们国家的社会理想奋斗到底。

第四,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由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因此,对人、对己、对事物、对理论都不能持一成不变的观点,都不能看死,因为人和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多年未见的同学想你借钱

案例 洛克菲勒家族出资买地赠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中等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性事务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么一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组织,竟然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一家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议,决定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土地,无偿地把这块土地赠与「联合国」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也把这里附近的大面积土地一并全部买了下来。

洛克菲勒此举,出人意料,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十分困难的美国和全世界,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洛克菲勒却是无偿赠予,甚么条件也没有。消息传出之后,美国许多大财团的老板甚至嘲笑说:“这简直是愚蠢至极”,他们断言:“这样下去,过不了十年,洛克菲勒财团就要沦落为贫民集团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四周的地价顿时狂涨起来,一时间,升值达到捐赠原价的数十倍,甚至近百倍,巨额财富源源不断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个结局,令那些嘲笑和讥讽的人士个个目瞪口呆。

导入: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1)含义: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有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如磨擦生热,磨擦是原因,生热就是结果;风吹草动,风吹是原因,草动是结果;熟能生巧,熟是原因,巧是结果。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2)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但是,如果把原因和结果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它们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原因与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变成了原因。例如,在磨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爆炸引起房屋倒塌等一连串因果联系的环节中,生热既是磨擦的结果,同时又是引起燃烧的原因。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第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原因只有对结果而言才成为原因,结果只有对原因而言才成为结果,取消了任何一方,另一方也是不存在的。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比如,热是引起燃烧的原因,但燃烧反过来又成为产生大量热的原因。生产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

(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1)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寿命再长也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性,是由人体内部新陈代谢这一根本矛盾所决定的。但一个人究竟死于什么原因、什么时间,这又带有偶然性。再如,如果一只苹果因为成熟而从树上掉下来,这是苹果自身特点和万有引力共同作用的必然性,但如果这只苹果掉下来恰好砸在某人头上,这就是一种偶然性。(2)辩证关系:

对立: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代表着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因而在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统一: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弹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生物物种的变化开始时是微小的、偶然的变异,其中有些变异因为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得到发展,逐渐巩固了下来,最后使生物机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起初是个别的、偶然的生物性状最后就变成新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体原来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最终退化掉,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比如,在人类的祖先类人猿那里,全身 长毛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全身长毛则是一种偶然的“返祖”现象。

(3)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去努力认识客观必然性,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就会盲目被动,办出蠢事,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守株待兔

善于利用偶然因素,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性因素及其影响,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性因素来推进我们的工作,并尽可能地避免和消弱有害的偶然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做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抓好预警、风险保障等环节,做到有备无患、应付自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马失前蹄、阴沟里翻船

3、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1)含义: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2)辩证关系:

对立: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不是现实,可能也不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中,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会转变为现实,而使得其它种种可能不能成为现实。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新的现实。相互转化:可能性产生于现实,并将进一步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一旦具备前提,又会转化为新的现实。如此无限发展,永不止息。(3)可能性与现实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最坏的打算,力争最好的结果;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4、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1)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客观事物的本质,大量地表现为真象,但假象在自然界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贪官的清廉假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2)辩证关系:

对立: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统一: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脱离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3)现象与本质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而本质与现象的联系和统一,又使科学认识具有可能性。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如果二者只有区别没有联系的话,一切科学认识也就成为徒劳无益、白费力气的事了。

其次,它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因而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一方面要注意现象的搜集,占有丰富而全面的感性材料;同时,又要注重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特别是要注意识别真象和假象,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5、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1)含义: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2)辩证关系:

对立:在确定的关系中,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内容不能同时又是形式,形式也不能同时又是内容。例如,对于人体来说,骨骼、肌肉、血液等是内容,人的体形、外貌、衣着是形式。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第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具有内容或不具有形式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作为人体内容的骨骼、肌肉、神经、血液等,或没有作为人体形式的体形、外貌等,人体也就不成其为人体。

第二、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然要求和产生什么样的形式。如,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必须穿上不同尺寸的衣服,否则就会影响身体的成长;另一方面,形式也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人要衣装 佛要金装

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衣服对于人来说是形式,但在服装店里,却又成为内容。(内容)物质世界——(形式)思维(内容)——语言(形式)

(3)内容与形式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

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圣诞节苹果、买椟还珠)善于运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送礼物 漂亮包装。2015年4月20日,长春市朝阳区一步行街,80后小伙扮成“八戒”卖烤猪蹄,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这种搞笑的营销方式也使得猪蹄销售火爆,每日最多能卖几千只猪蹄。)形式虚无主义只要内容不要形式。任何内容都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不能认为一讲形式就是形式主义。

导入: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环节的展开,包含并体现为一系列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在这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事物的本质就是矛盾,认识世界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改造世界就是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各种矛盾。

P40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概念: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其所以称为矛盾规律,是因为“对立”与“统一”作为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共存于一体之中,所以叫矛盾规律。

什么是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任何事物内部从运动发展角度看都有两种相反的因素、相反的趋势、相反的力量,二者既有对立关系,又有同一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也有关系。矛盾就是反映同一和斗争两种关系及两种关系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如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生”就是同一关系,“相克”就是对立关系。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辩证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的矛盾。逻辑的矛盾指的是叙述回答问题时首尾不一致,互相打架的现象。“自相矛盾”的寓言里的矛盾,就是逻辑矛盾。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说矛盾着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对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如果没有对方,它自己也将不会存在。如:上的存在因为有下,无下则无所谓上。有限之所以是有限,因为和无限相比而言。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这种贯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相互渗透。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传统文化中有太极图,太极图中的黑白鱼,黑鱼的眼睛是白的,白鱼的眼睛是黑的。二是相互转化。就是说对立双方都有转化到对方去的内在冲动、内在趋势。被统治阶级有着转化为统治阶级的趋势,统治阶级也有着转化为被统治阶级的趋势,物质有转化为精神的趋势,精神有转化为物质的趋势。正因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世界才充满生机,人才充满希望和理想。试想如果统治者不能转化为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也不能转化为统治者,那陈胜、吴广们还有起义的冲动、胜利的可能吗,没有。假如无知不能转化为知,学习还有意义吗? 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比如,上转化为下,下转化为上;大转化为小,小转化为大。成功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成功,如此等等。这也表明对立面之间有互相贯通的性质,有内在的同一性。

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朴素地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李文玲摔跤。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化分、凝聚与扩散、裂变与聚变、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在社会领域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厮杀、学术上的争鸣、看法上的争议、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这一切都是斗争的表现形式,其间有对抗性斗争关系,也有非对抗性斗争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联系: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光有斗争性不能叫矛盾,光有同一性更不能叫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叫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不可分离的。比如:呼和吸是人的呼吸的两面,呼不能离开吸,同吸也不能离开呼;再比如:人征服自然,是人和自然的斗争性,而人在征服自然中若不遵循自然规律,征服斗争就会失败,遵循自然规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同一性。

区别: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同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是一致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无斗争即无发展;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同一则无存在。

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统一体的存在是受着特定条件限制的。当某种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有相互依存的同一性,才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而这种特定条件消失时,矛盾双方就失去同一性,就不能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任何一种条件都是可变的,所以,任何矛盾的同一性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例如学生和教师有同一性是因为你在上学、进入了学校,你们毕业了,这种同一性就没有了。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当然也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但它与同一性不同。同一性受着条件的限制而它本身却不能打破条件的限制;斗争性受同一性的限制却又能够打破条件的限制,并创造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条件。矛盾的斗争离不开同一又不断打破同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趋势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所以,任何矛盾的斗争性都是永恒的、绝对的。

(3)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不仅互为存在的条件,而且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格言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比如: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向对立面转化。因为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方向不是任意的,偶然的,而是朝着确定的方向转化的,这个确定的方向就是对立双方各向自己的对方转化而去。好—坏 上—下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可以使双方的力量发展变化,为事物的质变提供条件。

第二、事物发展质变的时候,矛盾的斗争性是促使质变的决定力量。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使事物得以发展。这是斗争性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没有斗争性,事物只能在旧事物范围内活动。事物的性质变化主要依赖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违反辩证法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生活实践中应将合作与竞争结合起来,把团结和批评结合起来,把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结合起来,把文化继承和文化批判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①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从空间上来看 ②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从时间上看 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无矛盾状态,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矛盾。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包含了连续性和间断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化学运动包含了化合和化分、酸性和碱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矛盾;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在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因此,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否定了矛盾的普遍存在就不能坚持辩证法了,因为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运动、发展。在认识和实践中要承认矛盾、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不要回避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承认人始终生活在矛盾之中,因此“操心”、“麻烦”、“ 痛苦”是人的不可避免的生存事实。人不能超越矛盾,但人能改变对待矛盾的态度。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从空间上看。如有机物和无机物有不同性质的矛盾,生物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国和美国有不同性质的矛盾,城市和农村有不同性质的矛盾等等。

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矛盾。时间上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三是构成事物的多个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矛盾性质方面,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在矛盾地位方面,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矛盾作用方面,分为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且规定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例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地位方面:主要矛盾是指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出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他矛盾,如阶级矛盾、中美矛盾、中日矛盾、台海矛盾都是次要矛盾。作用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以经济工作来说,如果成绩是主要的,那么这项工作基本就是成功的;如果错误是主要的,那么这项工作基本上就是失败的。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也要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毛泽东功过七三开。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1)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讲的都是矛盾力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都属于矛盾特殊性范畴,在自己的矛盾体系中,它们都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2)基本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基础和源泉,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在某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表现。例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两对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基本矛盾只有通过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逐步解决,主要矛盾的解决程度,对基本矛盾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1)研究目的不同。基本矛盾是我们从根本性质上区分不同事物的重要依据。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根本性质;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决定了生物过程的本质。而主要矛盾是我们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依据。例如,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是由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推移决定的。(2)存在领域不同。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基本矛盾解决了,事物整个过程也就终结了,事物根本性质也就随之发生根本变化。而主要矛盾往往只存在于基本矛盾发展的一定阶段,而不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主要矛盾或者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得到解决,或者转化为次要矛盾。

(3)数量不同。基本矛盾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而在事物发展进程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则只有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两对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只能有一个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第一个,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便提笔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 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量体裁衣:从前,北京有个裁缝,替人做衣服除量身材之外,还对穿者的性格、年龄、相貌以至何时科考中举等情况都要作一番调查研究。有人问他何故?他便大讲其裁衣的“短长之理”: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趾高气扬,走路挺胸凸肚,因而衣要前长后短;老年中举,意气消沉,走路弯腰驼背,故衣服要前短后长。如此云云,也就是“量体裁衣”。这两个有趣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办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搞经验主义。

b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克服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

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通常我们所说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只肯定其一,而忽略或否定其二,就从根本上否认了矛盾,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一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把二者等量齐观、平等对待、“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平均使用精力的方法叫均衡论。我们时常所说的“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用到节骨眼儿上”、“好钢要使在刀刃儿上”等等,这些讲的都是抓重点的道理。如果不抓住重点,甚至否认重点,而把各种矛盾和矛盾的两个方面平均看待,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在这里,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中国现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科学的实际运用。(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首先,二者互相区别、互相对立

①普遍性即共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即个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比如,苏格拉底与人,前者是个性,后者是共性。在苏格拉底身上,包括了许多个别特征,如他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妻子是个泼妇、他当过兵打过仗、爱辩论、不爱穿新衣服、最后被判死刑却又视死如归等等,这些特征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但作为共性的人却没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它只是概括了所有人的一般性特点,比如,人就是两个肩膀架一个脑袋,会使用劳动工具和语言、有意识等。

其次,二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 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举例,水果痴的故事、阿凡提染布

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举例,某人听说在大海中有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岛上的居民每人只生一只眼睛,便觉得他们是“怪物”。他怀着好奇的心情,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那个孤岛,果然如此。他刚要前去打招呼,却被那些人一佣而上,把他当成“怪物”看管起来。(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第二,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有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原则。另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穷国,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现代化建设起点低等等,就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即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只能从我国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于是便有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

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

1、质、量、度

(1)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规定性就是特性。譬如制造和使用工具是把人这种动物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性。

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如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多得数不胜数,它们各不相同;物质世界中的机械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更是大相径庭,各不相同;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现象也各有特点,彼此有别。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各自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正因为每一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不同,才把纷繁复杂的事物区别开来,世界上才呈现出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动景象。

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就是说,质与事物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当一个事物的质存在着的时候,这个事物就存在,当一个事物的质消失了之后,这事物就不存在了。譬如,人的质是人能劳动、有理性等。当人 丧失了劳动能力、思维能力医学上把这样的人称为“植物人”。“植物”不是人,后面加了个“人”,那是因为他曾经是人或从伦理学法学上说他还是人。食物之所以是食物是由于它有作为食物的质如有营养、新鲜等,当它发霉变质了,它就不成其为食物了。

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正确区分事物,分清不同事物之间的界限。小孩,是先知道什么是钱,然后才知道是多少钱(量)的。实践的起点是先搞清对象是什么,你不知道对象的性质怎么能改造对象呢?邓小平曾说,过去几十年的教训就是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它的理论贡献就是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质,从而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除了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你到商店里去不能只说我要鞋、钢笔,你必须说要几双鞋、几支笔,几斤菜等,也就是说必须把质和量结合起来才行。物体有大小、运动有快慢、温度有高低、颜色有深浅、分子中有原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有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人口有密度和增长速度等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也叫量,它主要是指事物各成分的组成比例,如一副中药中有好多种药,这中间有个比例问题,比例就是一种量。国民经济中工业和农业有个比例问题,这也叫量。

量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质。比如,3斤苹果和5斤苹果虽然量有所不同,但它们并无质的区别,都是苹果;一个人从1.7米长到1.8米,体重从65公斤长到75公斤,虽然身高和体重都增加了,但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在马尾巴上拨几根毛,不会使马尾巴变成秃的马尾巴。学校规模可大可小,班组人数可多可少,桌子可宽可窄,水温可高可低,颜色可深可浅,在一定限度内,都不影响它们的质。这是量的外在性特点。但是量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必然会引起质变。把马尾巴的毛不断拨下去,就会出现秃的马尾巴。水杯可大可小但过大了就变成水缸了,过小了就变成酒盅了。量也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定性,任何事物总是一定的量的事物,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从认识事物的顺序来说,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由对事物质的认识,进入到认识事物的量,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不同质的事物的区别通过认识质来达到,对同质的事物的区分则要通过量。例如,同样都是水泥,但有500号水泥,有800号水泥,同样是大学生,但学习成绩不同,同样都是教授但成果数量质量不同。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是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重要任务。要确定一个人偷东西的行为的性质是偷窃,还是盗窃罪,要进行定量分析,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叫盗窃罪。

(3)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简要地说,度是“保质的量”。水在0℃~100℃之间这个量保证着水液态的质,超过100℃ 液态质就保不住了,就变成汽态的质了。作为度的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幅度、范围。区间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0℃是关节点,100℃也是关节点。度是两个关节点以内的量。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依存。量中有质,质中有量。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一方面,量规定着质。例如,800号这个量规定着水泥相应的质。另一方面,质也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老鼠自身的质规定着它的体积的范围,它不可能长得和牛一样大,人的质也规定了人的各种量的活动范围,人的身高不可能跟大树一样高。山的最高高度不能超过3万米,超过了山脚下的岩层就会下陷,使它降下来。可见质也规定着量。

度的原理的意义——适度原则: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俗话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比如,适当的玩笑,能增加乐趣,过分的玩笑则显得低级无聊,甚至伤害感情;谦虚谨慎使人不断前进,谨小慎微则使人裹足不前。案例 刺猬取暖

2、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质变的两种形式„„

3、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的变化积累起来,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这就是说,质变依赖于量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事物的质变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是由逐渐的、不明显的量变所准备好的。楼总要一层一层地盖,布总要一线一线地织,饭总要一口一口地吃,路总要一步一步地走,这些普通的常识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到一定程度才有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的量变都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格言反映了量变必 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辩论,一个叫做“谷堆辩”,另一个叫做“秃头辩”。前者说的是“增加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谷子?”回答是不能。那就再加一粒,还是不能。再增加一粒,还是不能。继续一粒一粒地增加,结果会怎样?我们说,最终会造成一堆谷子。“秃头辩”从相反的方向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头发一根一根地少下去,最终会变为秃头的。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存在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

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例如,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知识上和素质上都会有变化,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

所谓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全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改革开放中,许多探索性的实践都需要经过试点,先搞局部试验,试验成功了再全面推广。这些试点和试验也是局部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局部性部分质变是事物各部分发展变化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质变过程中有量的变化:旧质的量的收缩、新质的量的扩张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指当事物的质变开始时新质并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而是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在量上迅速扩张,最终完成整体质的飞跃。例如,解放战争中,城市一个个的迅速解放、占领。质变中量的扩张的道理告诉人们不能误把质变的开始当成质变的完成,防止功亏一溃。李自成的失败就是把质变的开始误当成质变的完成,鉴于此,毛泽东在解放前夕让大家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训。其时郭沫若写的名文《甲申三百年祭》就是总结李自成教训的文章。

总之,量变不是单纯的量变,质变也不是单纯的质变。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造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错综复杂的局面。因此,我们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复杂过程时,必须坚持具体分析,切不可简单从事。

4、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规律: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坚持量变质变的统一。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

一方面,由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把一生的追求与每天的行动结合起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事不为,大事不成,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另一方面,由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 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高瞻远瞩;既要有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又要有无私无畏、勇于进取的精神。步子要稳,胆子要大,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努力促进事物向更高阶段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急于求成,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凡事都想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二是满足于微小进步,在量的积累已经成熟的时候,不善于抓住时机,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坐失良机。学习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王国维引用三首宋词来说明作学问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身憔悴”,第三阶段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回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质变”,前面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身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都是为质变作准备的艰难困苦的量变。

财富的积累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请看“富翁的炼金术”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它事物,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维持着事物的存在。

(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它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它事物。

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就是维持其物种不变的肯定方面,变异则是促使物种变化的否定方面;对于生物个体来说,同化是它的肯定方面,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不断地合成自身;异化则是它的否定方面,它从自身消耗能量并不断分解自身。正是由于事物中都包含着肯定方面,所以它才能存在;也正是由于事物中包含着否定方面,所以它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被新事物所取代。当肯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原有的性质而继续存在。当否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丧失其原有的性质而发生质的变化。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2、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在的力量,而是根源于事物固有的内在矛盾。就是说,否定是事物内部包含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因为,任何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对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会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理由,变成阻碍事物发展的消极的东西。只有经过否定,新东西代替了旧东西,事物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从发展的观点看,否定比肯定具有更大的意义,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3)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而是否定其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吸收并改造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否定中有肯定,批判中有继承,克服中有保留。所以,辩证的否定又体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新物种的诞生,并不是对原来物种的全部否定,而是在原来物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保留了原来物种的一些优良的特性,抛弃了原来物种的一些劣性,使新的物种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适应环境的特点。离开了原来的物种,新物种的诞生是不可能的。又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的社会制度否定旧的社会制度,只是否定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对旧社会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一切积极成果,仍然要保留下来,作为新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说,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就发展的环节而言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是发展中非连续性的表现;保留是就联系的环节而言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着承继关系,是发展中连续性的表现。正因为有克服有抛弃,旧事物才会发展成为新事物;也正因为有继承有发扬,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才有联系。因此,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主要错误:第一,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由于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及其相互转化,因而它所说的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第二,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肯定的东西不能有否定,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其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克服和抛弃;否定的东西不能有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就是全盘抛弃和一笔勾销,其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保留和继承。这种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观点,既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又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在历史上,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就采取了形而上学的否定态度。它在否定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时,连同其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不加分析地一概抛弃掉了。列宁批评他就好象倒洗澡水时,连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一样。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需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4、否定之否定(1)否定之否定的形式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个周期、两次否定、三个环节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两种因素。事物的肯定方面开始时总是占据主导地位,保持着事物的性质和存在,这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通过双方的斗争,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矛盾双方就开始互易地位,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事物就实现了第一次否定,由肯定阶段发展到了否定阶段。在否定阶段,随着新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新事物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又展开激烈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矛盾双方又一次互易地位,产生出更新的事物,事物就实现了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因此就由否定阶段进入到否定之否定的新阶段,即第三阶段。这就是事物发展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和两次否定。我们以麦粒的自我发展过程为例:当麦粒具备了适宜的土壤、水份、温度和阳光等所必需的正常条件时,它就会萌芽,生长成为植物,这时,麦粒消失了,它被植物否定了。植物的正常发展,开花,结果,最后又产生了麦粒,麦粒成熟后,麦株就逐渐枯萎死亡,又被麦粒否定了。在麦粒的这个自我发展,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从麦粒出发又回到了麦粒,远离了起点又回到了起点。但这时已不再是一粒麦子了,而是增加了十倍、二十倍甚至更多。(2)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向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它的回复性上:事物在前进过程中,会有暂时的停顿或后退,如小麦的病虫害、自然的洪涝霜冻,都会使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但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3)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一种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从表现形式上看,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对立面的两次否定、两次转化,就表现为一个周期,表现为两度否定、三个环节的有节奏的运动;表现为近似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曲折过程。

从发展总体上看,表现为一定的回复性或回归性,是更高意义上的重复。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表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因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吸取其精华,舍弃其糟粕,使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外 国的东西,应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吸取先进、科学、有益的成分,抵制落后、谬误、有害的东西。

第三篇: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党员干部的永恒课题党课讲稿

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党员干部的永恒课题党课讲稿

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人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6月出版的《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第十一个专题全面准确地体现了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信仰的重要论述。

一、坚定理想信念信仰的极端重要性

(一)坚定理想信念信仰是党员干部的永恒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光靠物质条件,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不可能胜利,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丧失是政治灵魂和政治本色的丧失。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没有理论,党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如果不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迷失方向,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解除思想武装,就要犯极大的错误。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仍很突出,敌对势力企图先使我们在精神上解除武装,进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识别和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图谋和渗透、颠覆活动,党员干部必须更加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赢得斗争的主动权。

(二)坚定理想信念信仰是应对“四个危险”的根本举措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信仰。新形势下,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复杂、严峻。产生“四个危险”,归根结底是因为理想信念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理想信念信仰,理想信念信仰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党之所以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因为党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旗帜的引领。民主革命时期,在极为艰苦、险恶、困难、恐怖的斗争环境中,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共产主义、坚信中国革命必胜,克服重重困难,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里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对于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如果不为现阶段的目标奋斗,如果“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三)坚定理想信念信仰是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和首要内容。理想信念一旦动摇,信仰一旦缺失,组织必然涣散、纪律必然松弛,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就必然大打折扣,党的事业根基就会动摇。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里指出:“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共产党必须扩大自己的组织,向着真诚革命、信仰党的主义、拥护党的政策、并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里强调,“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纯洁不等于现在先进、纯洁,现在先进、纯洁不等于永远先进、纯洁。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怀忧党之心,尽兴党之责,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坚定理想信念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坚定理想信念信仰,是党的力量之源、成功之基,是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优势。理想信念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坚定理想信念信仰,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是党员干部砥砺品质、锤炼意志、拒腐防变、永葆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拥护党的纲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党的干部的基本条件。

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二、坚定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要求

(一)坚定理想信念信仰,要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要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主导权,要紧紧抓在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二)坚定理想信念信仰,要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

加强党性锻炼,必须把理想信念立好铸牢,坚持从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在日常践行中锤炼磨砺。要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党性问题,讲规矩、守纪律,胸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对人民群众忠诚老实,不越界、不越轨。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增强党性,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使党内生活有实质性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要透过组织纪律性看党性,共产党人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要增强党的意识,牢记党员的身份,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

加强政治修养,必须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党性原则上旗帜鲜明,不作旁观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执行民主集中制。

加强道德修养,必须以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服务人民、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为重点,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方面,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定理想信念信仰,要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只有不断增强“四个能力”,切实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才能自觉地清洗思想上的灰尘、清除心灵上的污垢,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确保理想信念不动摇、政治立场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轮训,通过大规模的、经常性的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在艰苦复杂环境中和关键重要岗位上锻炼和考验干部,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在实践中打基础、长见识、增才干,提高工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四)坚定理想信念信仰,要践行党的宗旨、完成党的任务、严守党的纪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担当,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始终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党的干部必须充分发挥骨干作用,认真调查研究,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共产党员必须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要严守政治纪律,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守工作纪律,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办事,坚决服从领导,积极工作。要严守廉政纪律,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廉政规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三、坚定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方略

(一)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二)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江泽民指出,“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

“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5]P536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四)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中央有权威,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本质上是对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邓小平强调,中央要有权威,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必须加强。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邓小平指出,只要中央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定又很坚定,那末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

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

第四篇:【必备】永恒作文汇总

【必备】永恒作文汇总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恒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永恒作文 篇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书与其说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不如说是一曲光明使者的赞歌。

海伦凯勒也曾拥有一个甜美的童年,但是,病魔却在她19个月时无情的将她推入了一个无声无光失语的世界;她也曾一度变得任性不可理喻,但她从不失去生活的勇气,她只是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上天终于还是眷顾这位不幸的小女孩,在她七岁那年,安妮莎利文老师成为了她新生活的引导者,帮助海伦凯勒在黑暗中探索光明。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后,海伦凯勒不仅学会了说话、写作,还考上了哈佛大学,最终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时,她的生活已然变得美好,但是在她辉煌的时刻,海伦凯勒四处奔波,建起慈善机构,不忘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而她做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三天光明。她说,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三天的愿望,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平凡,但是对海伦,那是多么的奢侈。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心无法平静。我们就像温室中的小豆芽,哪怕遇到一点困难总是过于依赖家长或老师,从不去真正的面对。芽是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而让自己真正强壮的就是吸取更多的养料,那才能茁壮成长。这个养料当然就是渊博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壮。而要收获更多的知识,就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属于勤奋的人。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也许我们创造不了海伦凯勒那样的奇迹,但也一定可以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永恒作文 篇2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叫人舒适。这是今天的第一缕阳光,洋溢着甜甜的棉花糖的味道,我喜欢这样暖暖的幸福的温度。

窗前那株樱花树已不再繁茂。伴随着春天的离去,夏天的到来,樱花开始片片零落;曾经苍翠的叶子也已经开始稀稀疏疏地落入土壤,化作诗人笔下的“落红”,等待来年再次绚烂人们的一整个春天。

刚下过雨的地面还带着湿润,空气中散着泥土的气息。不免有淘气的孩子跑过,溅起水洼里的水,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折射下,炫出彩虹般的光芒。小船般的樱花瓣在空中自在的随风飘着,轻柔、美丽。最后又静静地躺在那水洼里,一切又归于平静,没有什么可以永恒吧……

湛蓝的天,宁静的水,还有梦幻的樱花……一切都显得那样安逸,和谐。

蓝天洗明眼,花水沐浴香,让人不由自主的沉醉于这花海水上。

可……没有哪一朵花能够坚持到永远,我们只能面对着它的凋谢,它的离开,直至尘埃落定,面目全非……对此,也只能发出惋惜的叹声。也许……会将它扎根心底。

它终将离去,我们或许沉默着流泪,或许更加坚强,或许在夜幕降临时沉寂……

曾用一生时间守一个未知的约;曾用一世岁月换一朵绽放的花……也许可以学会遗忘,却忘不了心动时那永恒瞬间……

云飞雪落,花开瞬间。没有一朵花能坚持到永远,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灿烂至永恒。我们,都在为内心的永远而倔强的执着……

永恒作文 篇3

我知道你,我对你很熟悉。

你的头还在在我的肚子里呢!

作为一种古老的永不愈合的伤口。

你的侮辱,是永远的疤痕;

感情被冻结,冷的像冰。

思想还在界限中转圈圈,打破局限性的侵蚀,打破思想的大坝。

伤害的停止就像阴燃的梳子,我不能忍受你的现在;

我把我所有的仇恨施展在你的身上,我会让你为你所有的罪。

现在你在做什么?你的成分直接进入我的血液。

它让我的皮肤变质了!

你是我的敌人,仍站在我的对面,那只是愚蠢和空心。

因为任何好的东西都是敌人,我要你成为我的食物,而我只是个怪物。

治疗我的恐惧,你是我的明确目标;

当我看到红色时,你仍站在我的面前。

因为你我在用同一个心脏跳动,废物!我需要你对我开火。

而我是个怪物。

这是赤裸裸的疯狂,这叫做精神分裂症!

我来自深渊,但我从来没有如此自由;

我是危险的。

你还在我身体里面吃,我想吐,咒骂、喊叫,我需要一个阀门。

现在就让我恶心,我幼稚,空虚又时尚。

我兴奋的原因——

我的心脏还在跳!

我的视野变成一个小孔,我的无知,我大声喝彩。

我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我是苍白的;

因为我变成了我这么多人的仇恨,而我是个怪物

永恒作文 篇4

秋风似流水在永无止境地吹着,秋雨似孩子好像要用自己的衣装闪亮登场。

一株老树,它那残损的枝杆还在随着秋风摇曳,它的枯叶早已被刮得随风飘扬。刹那间,朝阳出来了,彩虹也闪耀在了天空,因为雨停了,经过了一夜秋雨的洗礼,老树那破败的形象显得是那样的鲜明清晰,那年轮似乎向人诉说着流年的岁月在一点一点变为永恒。一种凄凉的印记涂抹着过往的划痕。可是,又有谁知道老树的一生呢?秋天即将逝去,冬天又随之而来,老树的坎坷必将受着那痛苦般地侵蚀永远地停留下去……但是,你看老树的春天也曾有过梦似的辉煌;老树的夏天就如同彻夜空中的明星,那样的斑斓,那样的清纯透亮。老树从没有过哀怨,从没有过呼喊,是因为老树拥有着一个谁都无法拥有的心扉。老树的心态永远慈祥,永远沉稳,永远悄无声息与漫长。老树的心态能溶解来自整个北极的冰,能包罗宇宙间的万物与那辽阔的苍穹。老树的一生虽然是坎坷的,可是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在我来说,也许老树永远是一个最美的梦。但也许只有那最美的梦才能让我懂得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

歌德说:“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可是如果没有那良好的心态是不是应该被所有的日子忘掉。

人生像一片涵淡澎湃的大海,有汹涌的波浪,也有淙淙的流水。而要把这两股绚烂的浪花交织在一起,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最美的事物也莫过于一个良好的心态将它们溶在一起。心态像一首永远快乐的歌曲,充满神奇和寓言;心态像一杯香茗,清香四溢,让人留恋忘返,回味无穷;心态好似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老者,拥有着一种适俗的田园生活。

人生就像白驹过隙一般瞬间就会消逝,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金戈铁马的浩瀚无垠总是在我们的心际缭绕,泪过了还会留下最美的永恒,而这其中的一切何尝不是那些曾经的'璀璨与光芒呢!可不就是那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吗?人生会有终了,可是心却是永生的,因为心态是永远不会老的。

没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没有一个良好的快乐心态,怎能造就出一个多彩的人生,闪耀着璀璨的永恒!

永恒作文 篇5

7月7日,初二的生活结束了。我们离开了这个曾经欢笑哭泣过的地方,也离开了我们曾经挥洒汗水只为一张成绩单的地方。虽然一切看起来那么轻松,那么简单。可是我们却失去了曾经的自己。失去了痛和爱的回忆。我们痛苦的快乐着,晴朗的天空中,划过我们的眼泪。我们永远活在彼此的心中,这是我们心与心的约定。

离别是在所难免的,不认识的人可以毫无保留的离开。可是那些校对们呢?他们离开的不仅是这个学校,也是他们的恋人,是他们的爱情!别人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可是他们付出后,收获在哪里啊?!他们的收获却被这个无情的事实残酷的剥夺了。我莫名的气愤。这种感觉一言难尽……

而我,也只能眼睁睁的看他离开我,让他往更高的天空飞去。我宁愿活在幻想里,因为那样最起码会使我快乐一点,会让我有一点点希望。我不仅离开了初恋的地方,而且又离开了那些朋友和老师。我已经失去了我的挚爱,我不知道是否能把他找回来,把记忆拼图重新拼凑起来,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会幸福,虽然那已经不会是最初的梦想。

我不知道那些永远究竟是不是一些谎言,不知道这段感情究竟是不是一段骗局。但是我宁愿相信这一切是

真的,纯洁而美丽。回忆虽然让我痛苦,而每每想起都会不由自主的留下眼泪,但那却是幸福的泪光,照亮了我的世界,让他重返光明,不再那么阴霾。做人要学会感恩,所以我也要谢谢你,不管怎样,你曾经也让我幸福快乐过。

永恒作文 篇6

有一种爱,散漫人间,感动世界,直到,永远

题记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有一个故事,曾感动无数人。就在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在废墟下发现一名遇难女子,身体呈匍匐状,撑起的脊梁似在拼命保护着什么。救援人员伸手摸,体下有一襁褓,一名婴儿毫发无损,正酣睡。孩子的胸前有一部手机,短信留言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场的人员无不潸然泪下。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债都能还清,唯独我们欠母亲的除外。确实,母亲给予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让我们一辈子也无法还清。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泓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每一个人都有母亲对自己爱的故事,然而每一个不同的故事都同样令人感动﹑深思。在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每一个母亲都同样对自己的儿女是那样的爱护,那样的体贴。我的母亲也同样如此。记得小的时候,母亲就在外面上班,不在身边照顾我,只有等到她出工完毕后,才回来看我,年年如此。自从我上小学二年级后,母亲才转行,开始照顾我。从此,母亲开始疼我。自从我上了初中,我觉得母亲变了,变得不唠叨,对我不严厉,反而更疼爱我了。也许是她懂得我们这年龄的心吧,毕竟是过来人嘛。每当我星期六回家后,母亲就开始问我想吃什么,或者是给我做美味、可口的饭菜,补充一星期来丢掉的营养,生怕我没吃好。当我想要买什么的时候,她也会马上答应。母亲真的变了,变得善解人意,变得和蔼可亲了。时光如水,年华易逝。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

时间的流逝,让母亲逐渐变老,而我们在渐渐长大,我们就应该同样的爱去照顾她们,去回报母亲一辈子来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一刻,我多想对母亲说一句:母亲,我爱您!

世界上一切其他的都是虚假的,空洞的,唯有母爱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不灭的。

永恒作文 篇7

爱,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数也数不清。我们身边有许多爱,他们拥有华丽的名字:朋友之间的爱,叫友情;亲人之间的爱,叫亲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叫师生情……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找到他们。爱是永恒的,正如友情:能和朋友在一起玩,在一起唱歌,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说笑笑……都是因为拥有朋友之间的爱————友情。

如果没有他,你我和同学们之间就会变得很冷漠,再也不会有同学之间的欢声笑语,也再不会有校园中多彩多姿的生活了。如果世界上真的失去了友情,那会怎样呢?

爱是永恒的,正如亲情: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失败后的鼓励;一杯热茶;一次临走时的叮咛……这些都是亲情给予我们的。父母一次次的喂养,一次次哄我们入睡,一次次教我们走路,一次次告诉我们道理……这都是亲情的体现,亲情的教导。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亲情,那会怎么样呢?爱是永恒的,正如师生情:一次问题的耐心解答;一次鼓励的笑脸;一次雨时送出的身影……这些都是师生情培育出来的花朵,瞧那晶莹的水珠,在刚刚开放的花瓣上闪烁着。

爱是永恒的,正如……爱如石子,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许多的爱,走路的时候,你可能不会发觉他们,直到有一天,他们飞上天空成为星星,你才会知道,爱是永远不会变的。

第五篇:《永恒》观后感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录片《永恒》观后感

我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我通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重要论述、中央领导讲话、观看教育影片等,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充分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在我观看电视教育片《永恒》后,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一部《永恒》看完,感受最深刻的是革命战争年代朴实无华的女性怎样用孱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那是一个充满烽火与硝烟的时代,为了支前、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无数家园聚少离多,新婚的妻子送丈夫上战场、母亲送走最后一个儿子;丈夫、儿子在前线战斗,母亲、女儿、姐妹就在后方支前,在炮火声中,她们一样在浴火奋斗。无论她们遭遇过什么,她们的性格有何不同,都有一种同样的光芒在她们身上体现,那就是朴实、坚毅、以及一种无以伦比的广阔的爱,并且随她们成长,这种爱慢慢延伸开来,从“小我”走向“大我”,从简单的“小家之爱”扩展至无私的“大家之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嫂,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何谓“沂蒙精神”,何谓“红色革命精神”。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她们为部队当向导、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创办战时幼儿园的王换于、带领姐妹架起战斗桥的李桂芳,为革命受尽苦难折磨英勇献身的陈若克等等无不体现了她们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淳朴的“红色精神”。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的女人们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的场景。那是1947年5月13日晚上9点,当我军华野的一支队伍朝河边走来时,李桂芳转身对妇女们喊道:“架桥!”话音未落,妇女们就按照顺序抬起门板朝冰冷的河里走去。刹那间,一座人桥神速而奇迹般地出现在战士们面前。看到突兀而现的桥,战士们都不忍心过,因为水里面是妇女呀,李桂芳站在凉气袭人的河水中,大声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过桥„„” 1

部队首长眼含热泪,朝身后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前边,是妇女们用身体为我们搭起的桥,一定要轻踩,慢走,走中间。”战士们犹豫片刻,终于走上了这座人桥。夜色中,虽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战士们心中都明白,桥下是自己的姐妹,他们是踏着亲人的肩膀走向战场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轻轻地、匆匆地从桥上走过„„一分钟,两分钟„„整整一个小时,一名战士,两名战士„„整整一个部队。战士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前方,她们这32名妇女却被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牙齿直打颤,累得瘫倒在河岸边„„当战士们的双脚从她们的肩头踏过的时候,她们撑起的不仅仅是战争的希望,更是革命的精神,是这些普通女性所拥有的不下于男性的骄傲与尊严,她们也可以和男人一样,脚踏宽阔的土地,撑起头上的天空。她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缺失,男人可以为国家战斗,女人也可以为国家战斗。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大无畏与大无私精神,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决心与信念。后来,通过查寻资料了解到,当时这些妇女中,有的当时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一身病痛、终生残疾,甚至不能生育„„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女性、让那些支前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死心塌地的愿意跟着共产党走?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翻身解放”的口号、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并带领妇女推翻了千百年来压在头上的“族权、父权、夫权”三座大山,实现了封建社会想都不敢想的自由和解放。这也正说明,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群众就会全心全意的支持党跟党走。而反观《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我们看到曾经强大的苏联几年之间分崩离析,执政74年的苏共走下了历史的舞台,究其原因就是脱离了群众、割断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丧失了对党的信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坚定不移的坚持群众路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时刻不忘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载永恒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恒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父爱永恒

    《父爱永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父爱永恒》。这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文章讲述了一位平凡的父亲冒着酷暑卖麻花为孩子攒学费的感人故事,面对坎坷的人生,这位......

    【推荐】永恒作文集锦[范文大全]

    【推荐】永恒作文集锦10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

    永恒作文集锦[范文模版]

    精选永恒作文集锦六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

    母爱永恒[范文模版]

    母爱永恒母爱永恒1母爱是最伟大的,没有母亲的关心,就没有我们这些茁壮成长的小幼苗。看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我很受感动,有一种很大的启发。一个这么小的男孩,居然这么勇敢,......

    爱心永恒

    爱心永恒——献给奋勇抗震救灾的人们突发地震举国惊万众一心抗灾情党中央连着咱的心特别的爱牵挂着遭受震灾的老百姓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爱心永恒 灾情牵动着全......

    永恒读后感

    永恒 一.人物:1.叔叔:帕博2.侄子:尚孟3.婶婶:玉帕蒂 4.makin大婶 5.thip先生 二.剧情简介 一位叫做帕博的缅甸木材富商,他有一个挚爱的养子尚孟,在1933年的时候从曼谷大学接受新式......

    【精品】永恒作文集锦[本站推荐]

    【精品】永恒作文集锦1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

    【热门】永恒作文集锦(大全)

    【热门】永恒作文集锦6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