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范文模版)
如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之前的衣食无忧,而是逐渐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俗话有了好的身体才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所以经常定时、定量的运动能为人体带来好处。学生们在上课期间大多缺乏锻炼,但是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运动的场地和运动设施等,本文就如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资源优化 方法
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逐步重视,运动健身也随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盛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又大多十分健全,学校在原本的体育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满足学生课外训练、练习的要求,并且自愿将学校的体育资源有偿或者无偿向外开放。但现如今,大多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等方面明显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利用场馆的资源。下文就怎样优化体育场馆资源进行简要探讨。
一、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调查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调查研究
我国人口基数大,并且近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有了新的要求,全民健身的热潮也逐步兴起并成为健身时尚。但是相对于众多的人口,我国的体育健身场所实在有些供不应求,虽然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极度短缺,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依旧被闲置甚至废弃,不能真正发挥出其作用。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尽管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不禁让人深思和探究,那我们共同来看看和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据调查统计,我国大部分高校拥有综合体育馆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美操房等,室外场地占地面积较大,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手球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良好的运动场所,满足学生对室内室外运动的需求,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但是不同程度的学校在体育设施上总会存在差距,学校的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的宣传水平各不相同,效果也肯定不同,加上有些高校在开放体育场馆资源时存在限时限费的情况,宣传水平又不高,对体育场馆是很不利的。
(二)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主要在体育场馆的投资规划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对体育场馆作出详细的法律政策,但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体育设施消耗大,所以为提高其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国家也开始逐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以促进全民参加健身运动,同时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但是近年?硭孀攀谐「母锏姆⒄梗?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体育场馆也有了自己的市场,其有关体育经营也开始起步,主要针对各层次的人群,努力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之前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大多不向群众开放,资源使用不多,很多体育设施长时间闲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市场的发展。加之现在高校体育场馆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积极寻求媒体宣传,扩大体育场馆的影响,使更多人了解高校详细的体育设施,加入体育设施的使用之中,使体育场馆资源更好的得到使用,为民服务。
(三)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场馆的发展速度虽然迅速,数量上有了扩展,投资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意识觉醒较晚,并且在资金方面也稍显不足,使得很多体育设施在质量上稍逊一筹。并且陈旧的管理方式使管理人员对体育设施的维修保养不是特别上心,导致很多体育场馆的配置不合理,对外的宣传效果也不尽人力,加之体育场馆雇佣的管理人员基本上不是专业的体育人士,自身水平和素质不高,在部分方面使体育场馆的资源闲置,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在加上绝大多数体育场馆由国家出资帮助修建,算是公益设施,高校在满足学生正常上课的前提下还想再有偿对外开放,怕是会有时间上的冲突,此外,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执行工作的力度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还有很多欠缺。
二、优化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方法
(一)建设完备的规章制度
我国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利用很是支持,虽然我国目前在体育场的法律管理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但是许多法律法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只要能够加强执行力度,真正把这些法规实行起来,相信假以时日,体育场馆资源一定会比现在被打理的更加有条序,井井有条。并且相关部门已经对体育方面逐步重视,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也将会更好的为群众利用,贴近现实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争取以更加完备、为民谋利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有效规范高校体育场馆、相关部门而且包括群众在内的错误行为,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互惠互利,在此前提下,各方凭借相对完善的制度更好的去使用体育场馆资源。
(二)紧跟市场潮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已经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发展的市场,迎合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全民运动的趋势,各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设施资源,树立自己运动场馆的特色,提高自家体育场馆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针对现在社会上体育资源需求量大和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高校体育场馆完全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对外开放学校的体院场馆,实现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在体育市场上开辟出自己今后发展的道路。同时对于管理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给予相当的关注,如果因为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和管理能力而失去商机,可谓是无得无偿,对场馆没有丝毫助益,所以决不能因为工作人员的目光短浅而丢失发展的大好时机。高校体育场馆可以聘用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体育人员,负责体育资源的管理和接待日常前来运动的顾客,或者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管理能力,相信可以有所成效。
(三)加强体育场馆的宣传力度
如今,各种新媒体兴起,网络时代来临,互联网全球发展,各种商家都利用新兴媒体为自家产品代言,扩大自己的影响,增加知名度。在体育场馆决定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跟随市场潮流时,就必须要想办法提升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感兴趣,亲自来尝试体验体育设施,这样才能在体育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全民运动热潮的兴起使体育场馆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如何优化体育场馆资源作出简要的探讨,希望能对有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奇.长沙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2]夏琼华.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调查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
第二篇: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范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普遍规模扩大,档次提高。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很多比赛都是在高校体育场馆举行的。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已经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专业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是由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管理,主要是满足学生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2000年以来,高校普遍扩大了招生,并且通过国家拨款、校园置换、贷款等多种渠道筹资,扩大和新建了校园,加之教育部对高校硬件建设评估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比较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因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体育场馆的管理需要,必须有一个专业队伍来管理。包括我校在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在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成立独立部门专业管理体育场馆。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职能是保证体育教学、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和教职工、学生课外活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消耗是相当大的,按目前的国力水平,完全靠国家拨款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是很困难的,势必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困境。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在保证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外要有偿服务,增加收入。高校体育场馆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场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要进行成本核算。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成本的消耗必须进行认真的核算,消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行成本。第三,在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前提下,拓宽有偿服务范围,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成本消耗的补贴。这样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建成后的场馆维护和维修,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有偿服务,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收入。第四,要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熟悉政策,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受市场的约束,按规范运作。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又完全不同于市场中的企业和商家,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企业管理。然而,高校体育场馆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规模的,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五,要积极开拓体育消费市场。高校的教职工、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体育消费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师生更能理解体育场馆走进市场的内涵。为此,要进一步引导、树立广大师生体育消费的意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越的条件,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激发师生的健身热情,刺激体育消费。
三、高校体育场馆要充分发挥其公益性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大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管理,由于考虑到校园安全、校园秩序、运行成本等多种原因,没有真正意义上对社会开放,大量的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另一方面,社会的体育场馆短缺,远远满足不了全民健身的需要。尽管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投资建设,但其性质都是国有资产,应该得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会得到政府和公民的认可,从而得到相应的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场馆若想得到良性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桎酷,解放思想,引进专业化管理,走进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开发多种健身项目及有偿合作,探索以场馆养场馆的道路,使高校体育场馆得以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姓名:刘剑锋 班级:社会体育 0801班
指导教师 由文华
摘要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们的经济意识的提升,现在的体育场馆不单单用于教育教学和人们的日常锻炼,而是对社会进行有偿使用,这便形成了一种特殊条件下的体育产业,但是在其走向市场的管理运营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应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过对陕西省国家重点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研究,以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能针对自己不足进行合理的改进。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一)多方研判,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计划经济的禁锢,引入市场化的管理,首先需要决策者转变观念,遵循市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作为经营者,需要完善体育馆的自我“造
血”机制,以馆养馆,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体育部(系、学院、教研室)管理,财务由学校监督管理,市场化运营。馆长负责招聘馆内所需工作人员及日常经营管理,体育馆支付员工工资及教学、训练、日常维护所需要的成本,每年赢利资金分配,既要符合学校相关政策,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充分借助体育部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可极大地方便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缺点是体育部门面对相当繁重的体育课教学课程,同时又要兼顾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很难做到“两手都要硬”。这种管理模式适用
于普通大专院校。
校场馆中心的管理模式,也称专业管理模式,是采用外包或隶属于学校专门的职能部门(场馆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体育部门只负责教学训练。由于体育馆实行专业化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还需要有场馆维护、设备维修和保安、保洁、甚至包括环境、水电、建筑和装饰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物业管理体系,且便于同时管理多家场馆,适合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现在更多的综合性的大学也在采取这种模式。此外,还有混合式管理,是对前两种
管理模式的综合。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体现高校体育馆经营的特色优势,实现团体效率的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使
体育馆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建立可行的物业管理体系。物业管理作为当代的“朝阳产业”,已经渗透到高校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作为特定物业管理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高校体育馆又区别于社会体育馆,需兼顾高校体育教学
体制的需要。
制定场馆物业管理条例,明晰相关人员责、权、利,公布服务承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教学、训练、比赛及有偿开放的安排;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程
序,使之适应体育教学训练和对外开放。
(三)完善营销策略,拓展市场空间。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花巨资建体育馆无偿向学生开放,广大学生更多的则是被学校周围收费不菲的网吧、KTV和歌舞厅所吸引,长此下去,体育馆日渐冷清不说,学生体质也必然下降。因此,高校体育馆也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定价策略,并可尝试将现代营销理念中诸如“俱乐部”、“会员”、“包装”等概念元素引进来,依托体育产业强大的潜在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俱乐部”及“会员制”的引入。我国高校俱乐部概念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数人认可的界定:高校俱乐部是高校中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由于俱乐部自由、自愿的原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兴趣,有热情,乐于积极参与,而且俱乐部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受时间限制,又可以融合教学要求,对于目标和内容相对固定,又带有法定约束力的体育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由于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且俱乐部本身具有社会性,其招收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可以有教职工和校外人员共同参与,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社会上相关的体育协会,扩大影响,提高层次。
高校体育馆作为高档次、全天候且功能齐全的体育资源,依托高校高层次专业的人才优势,完全有条件组建各种类型和标准的体育俱乐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行会员制是提高场馆效益的有效策略,对高校体育场馆尤其如此。因此,一旦各单项俱乐部都拥有了稳定的会员,意味着会给体育馆带来相对稳定的经营收入,又可以促进学校把俱乐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2、体育馆经营项目的多样化。高校体育馆采用多种经营,应分清主体项目和辅助项目,主体应包括体育竞赛、体育培训、全民健身以及学生社团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体育活动,其他如文艺演出、房屋出租、相关运动产品经营应属于辅助项目。体育馆方面无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占用上,都应该做到主次分明,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在具体运动选项上,既要考虑到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馆传统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仍有较高的群众普及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超前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大大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在不同院校的统计中,诸如防身自卫、跆拳道、瑜伽、武术散打、健身健美、街舞、拓展训练甚至极限运动等都成为大学生喜爱的项目,这些新兴的运动不仅是对传统项目的挑战,对现有的师资也是个很大的考验,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这都是需要重视的新课题。
3、体育馆价格的合理化。体育馆的相关收费标准的制订,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定位消费层次,根据本校师生的普遍情况,结合周围居民的消费状况,再从定位出发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提供必要的服务项目。对于高校而言,最普通的定价战略之一就是差别定价。据调查显示,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几乎都采用差别定价,如校内师生优惠定价、分时段定价、会员优惠定价,还可以结合社会上的各种特殊人群的优惠价等,管理者要充分掌握价格杠杆规律,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4、实现体育馆的信息化管理。高校体育馆的管理、宣传和经营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编制实用、高效的管理软件,建立信息丰富、图像精美的网站、网页,开发专用体育POS机系统,刷卡付费以及各种电子商务系统,都有利于省时、省力、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工作,提高效率。
六、结论
高校体育馆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对管理和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优先考虑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其多元化的功能和意义,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和物业管理体系,精心策划,科学管理,使其充分发
挥自身价值,成为社会共享的体育资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目录
1前言...................................................1 2研究对象与方法.........................................1 2.1研究对象..........................................1 2.2研究方法..........................................1 2.2.1文献资料法....................................1 2.2.2逻辑分析法....................................1 2.2.3访谈法.......................................2 3研究结果与分析.........................................2 3.1 十一五期间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2 3.2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2 3.2.1高校中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建筑的设计和规划........2 3.2.2高校体育场馆教育教学功能......................4 3.2.3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运行中的功能................5 3.3场馆的管理机制.....................................6 3.3.1管理主体......................................6 3.3.2机构设置......................................7 3.3.3人力资源......................................7 3.4场馆运行机制.......................................8 3.4.1教学训练期间的运行情况........................8 3.4.2对外开放期间的运行情况........................8 3.4.3大型活动时的运行状况..........................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4结论与建议.............................................9 4.1 结论..............................................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1前言
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那些用途广泛的多功能体育场馆越来越受到学校内的师生及社会人员的关心,然而许多场馆的使用只是面向校内,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提高其闲置时期的利用率,许多高校选择了进行社会共享的开放式经营,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人员的需求也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运营的过程中其利用效率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阻碍着其发展,如何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查阅的文献资料共9篇,其中对高校场馆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共有5篇,对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共有4篇。2.2.2逻辑分析法
本文对通过对陕西省的五所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体育馆的建设及管理状况结合参考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了这篇研究成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2.2.3访谈法
对高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状况访问了专门的负责人员。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十一五期间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普查总体数据报告》显示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面的健身器材,由于学校内没有相应类似的场地用于大型的活动,此文体馆也用于承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从2010年的9月学校对体育场馆的整体进行了新的规划在靠近西面的场地里把放置乒乓球台案的地方进行了整改,设计成了一个大型的舞台,由于该文体馆的结构为薄壳结构,加上地面是光面的塑胶面层,其隔音效果很差,在这次设计上加上了大块的吸音构件。以此来满足其多功能实用的目的。
除了上述的体育馆以外,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室外的体育场地,如田径场和室外篮球场,室外网球场和排球场等,这些场地一般是被规划在学校的周边区域,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又能在其他时间对社区人们开放,形成一定社会共享,高校的田径场地一般还是对外开放但是像网球场之类的运动场地是对外有偿使用。高校内的体育场地较社区的体育场地有以下几个特点:场地面积大、场地设施相对社区内部较为齐全、室外活动环境好、活动场地类别多等。而这种规划形式为陕西省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提供了充足的外界条件和硬件条件以及商业化运营的条件。3.2.2高校体育场馆教育教学功能
不同的院校对于体育馆的用途也不同,很多院校是以教育教学为首要目的,如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是用来承办学校的一些比赛和一些大型的活动专门建设的如西安交通大学等,在教学的应用中,现有的体育馆一般很少能满足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体育场中活动,只有少数的几个体育馆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体馆由于其活动面积较大场地分布合理,可用的活动区域相对较大,内设的体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所以可以满足校内的本科生需求,但是对其开放性而言,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很少面对学生开放,即普通学生在上课之外的时间很少被允许进入体育馆参加日常锻炼,而且在建设舞台之前的体育场馆内的乒乓球场地是收费的。
通过对西安各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校内的体育馆的使用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是不同的,主要区别是普通统招生和本校的体育生(包括体育系的统招生和单项高水平运动员),对于普通学生,平时只允许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老师带领进入体育馆内,而在课下的时间是不被允许的或者是有偿的,所以对于普通学生来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体育馆对他们的作用只是在课上,而对于体育生来讲体育馆的使用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除非放假期间或者是进行一些大的比赛期间其他时间他们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同时学校对这一做法也比较赞成,特别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如果高水平运动员需要训练并且在场地和器材上和普通生的使用有所冲突,那么场地管理员通常会协调普通生的活动来确保运动员的训练。
室外场地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一般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在室外场地进行的,只有少数学校的几项运动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健美操和体操以及少量的篮球和排球课在室内进行。3.2.3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运行中的功能
根据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的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情况调研结果可知,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主要存在5种具体的运营方式:一是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营方式。二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三是委托运营的方式。四是直接改制
【4】为企业的运营方式。五是纯公益性的运营方式。
3.2.3.1高校体育场馆目前在有偿使用的过程中的多样化
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主要是承接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但总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承办大型的演唱会和大型赛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思源体育馆,在使用过程中就承办了任贤齐、苏醒等明星的演唱会和郭德纲的相声;除此之外还承办过CBA联赛和CUBA的选拔赛等,二、承办的某些公司比赛和团体之间的小型比赛,如在上文中多次提及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体馆就借助其广阔的室内空间经常性的承担小型比赛。
三、出租成为一些招聘场所,如联通公司在西安的招聘活动就是在不同的高校中租赁期体育馆进行招聘工作。
四、举办庆典或者演讲以及讲座,某些知名专家由于其影响力较大所以在其讲座的时候参加的人数众多以至于大的会议室或者礼堂都不能满足其需求,这时候体育馆便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由一些团体或者个人办训练班用,在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内就是这种运营模式。
在体育馆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可预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很多院校就是因为安全问题不把体育馆租赁给公司管理,而是有自己来管理,同时由于安全问题很多院校在一些利润丰厚的大型的活动面前放弃了,除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之外,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协作问题也影响着体育馆的运营。此外还有体育馆的硬件问题,硬件齐全但是破损不分未能及时修复,以及学校的声誉和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体育馆的运营也存在着影响。3.2.3.2总体来讲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较低
主要表现在体育馆有偿服务的面不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我国体育设施中有67.2%集中在学校,但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以教学、训练为主,基本不对社会开放。在辽宁省53所高校中,不同程度开展有偿服务的占54.7%其场馆利用率在5天工作日中仅为2小时,占可利用时间的28%,在双休日里平均利用率为3.3小时,占可利用时间的27.5%,可见其利用率很低。而在陕西省内走访的五所高校中进行有偿服务的占到四所,其有偿利用时间由教学和比赛之外的空闲时间而设定,虽然能承接多种比赛但总体利用率相对仍然较低。现有的场馆运营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高校的体育场馆的不足现状又要求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部分时段,其余非教育时间,如周六、周日和平时晚上都为无偿开放或关闭,较高档一些的场馆却被“保护”起来,使场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多年来,高校体育场馆与外界联系沟通甚少,许多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活动以及赞助、资助、共建也就无法实施,也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巨大浪费【3】,所以管理人员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和体育馆的运营息息相关。
3.3场馆的管理机制
3.3.1管理主体
不同高校对体育馆的管理方法也不同,所以其管理的主体也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有两种运营方式,一种是学校将体育馆完全承包给某个公司,由公司作为管理主体对体育馆来进行管理运营,而校方只作为租赁方,每年从承包公司那里收取租赁费用,思源活动中心每年从承包公司那里收取费用为三十万,但是由于承包公司与社会沟通能力的较强运作模式较为合理每年不但可以交付三十万元的租赁费用和员工的工资以及场馆的维护费用仅仅2009年一年就盈利八十余万元。但是公司在承包的时候要遵守学校提出的要求即在学校的需要的时候必须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学校来使用,所以公司承包的仅仅是其空余时间的使用权。与之对应的另一种运营模式就是管理主体是学校自己,体育场馆的运营由学校的体育系或者专门的部门来管理,这就保障了体育场馆的运营的安全可靠性,如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管理就是这种模式,其盈利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补贴和场馆的维护。剩下的结余有一部分由体育系上交学校,另一部分归体育系所有。而在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如西北大学的体育馆在运行初期并没有想打营利性的经营但是限闲置了三年以后才对体育馆进行对外经营,起初有体育部的老师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内部的矛盾问题后来由学校来进行资金统一管理。3.3.2机构设置
各个高校的机构设置都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讲其设置相对简单,走访的高校中其设立的机构一般只设定一个场馆管理办公室,而人员设置更为简单管理场馆的领导阶层最多设置两名,而每个学校的所有场地管理人员都没有超过十名。体育场馆的所属机构一般都因高校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主体而定,但是总体可以根据其管理机构来分为以下积累,西安交通大学的体育馆由于是承包给了公司来进行管理,所以其机构设置相对明确吗,即有专门的公司部门来进行日常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其管理完全由公司因情况来定,相比而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用来管理全部日常的活动,而西北大学仅仅设置了一个全职管理人员和两个体育老师来兼管,但是在体育馆承接大的活动的时候他们的人力资源设置基本是相同的,即临时从学校抽调人员来进行人员补充,如当西安交通大学承办演唱会的时候根据活动的大小来进行临场人员安排。由以上可见现在的管理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的管理素质,即场馆由非专业人员来管理专业的体育场地,所以无论从体育场地的管理还是从体育器材的维护都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专业人员相对短缺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专业人员的短缺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3.4场馆运行机制
3.4.1教学训练期间的运行情况
对于体育场馆来说满足教学训练是最基本的任务,在走访的各个高校的管理中,在没有重大活动时都是为教学训练开绿灯的,特别是在满足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上,体育场馆是随时为其服务的。但是对于普通学生在课余时间进馆进行体育活动是有限制或者有偿的。而且在西北大学的羽毛球馆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考虑到高消费问题,主动不倡导学生有偿进馆进行空闲时间的娱乐训练。3.4.2对外开放期间的运行情况
在调查的高校体育场馆在学校管理的情况下开放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整年都有定期开放的日期,二是在节假日开放,三是开放没有固定的日期。高校场馆经营收入的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自行使用管理,二是部分上缴学校、部分自行管理。自行管理的资金流向有五个方面:支付工人工资、支付水电费、补充体育经费、支付教师奖金、其它支出。如西安石油大学的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其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完全支付于这几项。
西安48所普通高校共拥有1067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114所,室外体育场953块,有91.7%的学校能开放场馆,其中64.6%的学校采用有偿开放手段,而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由于开放需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员和精力,对社会开放的范围则较小。具体表现在:(1)高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2)场馆利用
【5】率低;(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滞后,缺乏高素质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3.4.3大型活动时的运行状况
在大型活动期间其运营主要由活动方进行管理,而很多体育场馆管理方只是把体育场馆单一的作为场地租赁,活动方把布局方式和必须品直接进行布置,而场馆管理人员只是起到协助作用。不去考虑其对外运营的管理,所以其管理活动相对滞后,当遇到大型的赛事的或者活动的时候场馆管理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布置或者维护体育场馆内的设施不被损坏,而不是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当前的高校体育场馆建筑和设施条件都能够满足教学和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要求但是对于普通生的利用都有所限制。
2)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职责不能具体确定,即每个人的具体职责不是单一和专业的,而是以不专业的人员去管理专业的场地和设施。
3)某些高校的运营中形式单一,体育场馆不能充分利用,从而导致了体育设施场地的巨大浪费,同时高校的盈利主要在于承办比赛。
4)体育场馆的管理形式与高校的规模以及周围的环境和学校的办学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211高校和985高校以承包给运营商为主,而一些省属高校以学校自主管理为主。
参考文献: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现状的分析研究>>
第四篇:开放高校体育场馆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开放高校体育场馆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7期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与国外相比差距甚远。有关方面提出,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如何达到?笔者认为,高校体育场所的全面开放是其途径之一。
高校体育场馆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闲置,未得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每年有不菲的维修、管理经费。因此,针对上述现状,高校体育场所需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建议如下:
1.国家给予高校体育场所维护、保养等费用补助,以降低百姓在高校体育场所健身的成本。
2.提高高校体育场所的综合利用,对外适度开放,为社会体育、文化事业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要,达到“以馆养馆”的目标。
3.合理安排运动场馆的开放时间。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它不是完全免费为大众服务的,也不是以单纯获取利润为目的,应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有偿运营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又要能满足大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4.增强服务意识,发展社区体育事业。高校有专业的体育健身教师,有高质量的健身器材、健身场所,因此,高校承担社区体育组织的健身项目,帮助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既能提高高校场所的合理利用,又能为全民健身提供高质高效的指导。
总之,要尽可能地减少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闲置的现象,合理地开发利用,做到既能满足学校体育专业教学训练之用,也能满足社会公众健身需要,促进全民健身。
(何伟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
第五篇: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的高校共青团资源优化研究
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的高校共青团资源优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内容摘要作为青年群众组织,高校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大小与自身占有资源的多少和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当前,高校共青团资源普遍存在利用分散、偏重短期效应、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共青团组织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不断增强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是摆在高校团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就第二课堂学分制进行分析,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科学地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制来优化共青团资源,并就第二课堂学分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关键词第二课堂 学分制 共青团 资源优化
一、高校共青团资源的利用现状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学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作用,这是由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决定的。而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与自身占有资源的多少和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工作资源对于共青团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共青团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高校共青团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物质资源等;无形资源则包括团组织的制度体系,团组织的工作品牌以及精神传承。这些资源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体系,为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基本的条件保证。物质资源——包括办公经费、场地和设备等。办公经费是指由学校划拨的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以及通过赞助、合作、共建等形式取得的由社会提供的经费。场地和设备则是指由学校提供的专用或可用的办公场所、活动场所以及办公设备。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专兼职团学干部、团员队伍以及学校师资等。尤其是在高校,专兼职团干部队伍和团员队伍知识层次较高,并且学习、工作、居住比较集中,相对于企业、地区等团组织更易于组织和管理,更具人力资源优势,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智力支持。组织资源——团组织作为高校青年群众组织,依托学校的组织结构,具有自身的组织体系:校团委——院(系)团委——班级团支部(以及生活园区、社团等团组织),这些团组织组成统一的组织体系,是团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组织资源。此外,团组织受党组织的领导,并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形成协作、配合、支持的组织关系,因此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制度资源——主要是指共青团组织作为组织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制度、机制,如考评机制、推优机制、活动机制、会议制度等。同时,作为学校的一个群众性组织机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样适用于共青团组织,因此,学校涉及团组织的制度体系,也是共青团组织制度资源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制度体系能够保证工作的良性运转,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资源。活动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所在。通过长期的积累,高校共青团组织已经形成了包括团的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在内的较为系统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内容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重要的活动资源,并衍生出一系列品牌活动,如主题团日、推优入党、青年志愿者、西部支教、西部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组织标识和宝贵品牌资源。精神资源——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身所具有的“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组织理念,成为各级团组织重要的指导精神和工作指向。同时,团组织所在学校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积淀具有精神凝聚和环境熏陶的作用,也是团组织继承与发扬的精神财富。包括上述资源在内的一系列资源共同构成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体系,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和工作支持。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整合一系列资源,充分发挥团组织活动功能,积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和学校发展大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资源问题仍然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瓶颈”,尤其是在资源的利用上,存在较大的整合、优化空间。一方面,共青团组织作为群众组织,资源有限,特别是物质资源十分有限,团组织自身所固有的资源与广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相比还十分短缺,仅仅依靠团组织的固有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资源的利用上,团组织还需要整合学校相关资源。另一方面,共青团组织以活动见长,其工作形式往往通过活动来体现,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科学的制度化规划、设计和连贯性,尤其是在资源的整合上缺乏统筹规划,因此,资源利用的实效性有限。概括地说,高校共青团现有的资源利用状况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此,如何进一步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工作实效,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第二课堂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已经在各高校普遍实行。所谓学分制,是指用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提倡学生发挥个性,鼓励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第二课堂则是指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愿自主性、知识性、思想性、开放性等特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全面培养和以人为本的施教原则,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开展学分制下第二课堂活动,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谓第二课堂学分制,就是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化体系,并以学分制作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衡量标准。将第二课堂转化为学分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全面培养能力和个性发展。第二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也不再单纯定位于第一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补充。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所获得的成果与学分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培育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第二课堂学分制的探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已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素质教育本身的重要作用,并已经着手研究和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下面以上海交通大学在第二课堂学分制上的探索为例,对第二课堂学分制进行具体分析和考察。1.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为加强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团委通过开展“创业大讲堂”的形式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化。参加对象:来自全校各院系的本科生,以自愿报名产生,总计1800人。组织形式:参加课程的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分为60个专题小班,每班30人共60个班,6人一组每班5组,采用班主任团队辅导模式和助教协调模式。课程设计为期九周,开课时间为每周三。课程设计为大班报告小班辅导的形式,大班以讲座形式进行,由上海交大管理学院著名教授和业界知名创业精英分专题进行。讲授内容:通过课程培训,使学生学习创业和创新的理念,了解商业计划的设计,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掌握在资源有限的创业阶段如何识别和筛选创业机会和制定商业计划,以在新创企业营销、产品设计与研发、融资以及创业操作实务等方面有所启发和收获,通过参加上课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对创业要素、创业过程以及创业所涉及的问题有更加透彻和全面的了解。课程考核:课程要求各组学生设计一个创业项目,并完成项目的商业计划书,课程结束后组织创业大赛初赛,通过竞赛选拔出一部分题材新颖、方案相对成熟的小组参加第二阶段的继续培训。商业计划方案经过修改和完善,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优秀的项目将被推荐参加更高等级的创业大赛并争取创业基金的支持。参加规定的课内学习并完成商业计划任务的学生可获得4学分,与此同时,各班自主评议推荐出两个队(评价打分权重:教师50%+学生50%)共120个队,专家组从中选出60个队进入第二阶段。暑假期间邀请风险投资专家(20名)介入辅导,每人带3支队,指导教师继续担任副教练,在假期修改报告。最后通过公开答辩,评出30个三等奖、20个二等奖、10个一等奖,一等奖将由学校风险投资基金介入,促进学生真实创业。参加第二阶段集训并完成商业计划修改的学生将被追加2学分。2.社会实践教育学分制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于2006年在“两课”教育中,引入实践活动教育,实现了社会实践学分制化。参加对象:针对所有本科学生推行,与“两课”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贯穿其本科阶段。组织形式:由校团委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逐步建立30个“两课”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两课”教育提供支持,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联系地点开展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参观交流、社区共建等。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团支部开展的实践类主题团日活动等都可以纳入这一体系。活动开展过程中,以项目为单位,由学生自己组织,既可以以团队组队,也可以自己单独开展。但每一个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位指导老师,对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监督。学分考核:“两课”成绩满分为100分,分为课堂教学成绩和实践活动成绩两部分,以一学期为周期进行考核。其中课堂教学成绩分值为60分,由“两课”中心进行考核,实践活动分值为40分。由学生在学期末将本学期所参加的实践活动基本信息,按照要求上传至素质拓展中心网站,由校团委依托素质拓展中心网站进行网上考核认可,参加有效的实践活动达15项以上的得分为35分;参加有效的实践活动达10项以上的得分为25分;参加有效的实践活动达5项以上的得分为15分。其中,所参加的实践活动获得全国奖项的酌情加10分,获得上海市奖项的酌情加5分,获得学校奖项的酌情加3分。考核结束后出具考核成绩,提交“两课”中心,由“两课”中心将其纳入学生该学期总成绩。实践证明,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学分制化是比较成功的。考察其做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将原本仅仅由团组织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充分借助专业教师和相关部门资源,通过专业教师的介入,以科学的设置、系统的教学、规范的考核,极大地增强了第二课堂教育实效。其二,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后,通过科学地制定学分,以学分来考核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并进入学生成绩大表,提升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其三,第二课堂在纳入教学后,并非单纯的课堂教学,还辅之以课后的学生活动,二者紧密结合,既有课堂理论提升又有课后的活动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资源有效整合,使得第二课堂更具有科学性。总之,通过第二课堂学分制,共青团组织可以充分调动学校相关资源,包括专业教师资源、教室场地资源、教学制度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通过整合这一系列资源,使第二课堂发挥更大效用,在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上取得了实效。
三、以第二课堂学分制优化高校共青团资源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系统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这一育人大系统。其中,以教书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子系统重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子系统重在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因此,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化对共青团资源进行整合,不仅促进了第二课堂子系统的局部优化,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可以说,科学、系统的第二课堂学分制是共青团资源进一步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以第二课堂学分制优化高校共青团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共青团资源统筹体系第二课堂学分制的优势在于将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促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是第二课堂学分制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关键内容所在。因此,共青团组织必须建立资源统筹体系,进而整合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等)以及包括经费资源、场地资源等在内的物质资源,为第二课堂学分制提供资源支持,这是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
(二)坚持第二课堂有限设置原则第二课堂是高校共青团主要的工作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自愿参与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但并非所有的第二课堂内容都适合于学分制,如党、团的组织建设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因其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方式上偏重于引导、教育,一旦纳入学分制,可能形成“只重学分,难成实效”的情况。因此,在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置时,必须考虑其具体的性质,进行有限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制一般适用于能力提升、开阔视野、知识传授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创业、人文素质培养等。
(三)完善配套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第二课堂转化为学分,是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共青团需重视学分制下第二课堂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包括第二课堂开展的内容要求,考察原则与办法,成果转化学分原则及方法等,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承担审批、考察、指导、协调、成果考评、转化学分工作及监督管理,使第二课堂的开展不流于形式,同时也避免了第二课堂开展的难度与管理上的漏洞及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第二课堂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四)注重课程化与活动化相结合课程化体系的教学偏于理论性、理念性和传授性,实践锻炼性、学生主体性、个体灵活性都难以体现,而课外的学生活动则通过学生的自我组织和参与,提升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进行课程化体系设置时,必须辅之以学生课外活动,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资源优化的实效。高校共青团资源优化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尝试把学分制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本校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合适的、科学的、系统的和可行的第二课堂学分制,进一步优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努力服务于学生成长、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刘玉祥、高延坤、于浩、严晨、牟慧玲、张萍、沈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