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年联考申论80分
新时代工人的力量
农民的劳动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工人的劳动则是创造了现代生活。环视我们周边事物,大到飞机汽车,小到手机手表,无一不是出自工人之手。“咱们工人有力量”这 支昂扬的旋律唱出了属于工人的时代自豪感。而今面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政府和社会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中国制造”的再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新时代工人 的力量。
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是一种时代必然需求。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一些热衷于虚拟经济的国家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完善实体制造业的国家才能抵御起 风浪,而一个完善制造业不仅需要国家的扶持引导和企业的不懈努力,更要依靠工人群体不竭的奉献精神和创造力,这也就是新时代工人的力量。回顾近些年我国的 工人状况,尚不尽人意。通过大量农民工以低成本支持着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业发展,当这种用工机制面临低技术含量,劳力高密集型产业发展瓶颈的时候,其弊端也 日益凸显,一方面是产业转型无足够的新型技术工人支撑,一方面是用工成本的提高导致以量取胜的粗放企业难以为续,纷纷破产,进而使得地区经济萧条。但是困 境也总是伴随着机遇,在中央发布的关于产业转型政策文件中,培养和发挥工人的能力这一块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于此同时一些企业的转型方向比如宝钢集团 “蓝领创新”的模式都同样揭示了在中国这个改革攻坚期,转型期,要如何去发挥新时代工人力量,来撬动产业转型,实现工业再发展。
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重在于培养知识型工人。知识工人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新型企业用工的一种方向。培养知识型工人的根基在于职业学校,这首先涉及到的学 校模式问题,职业学校不仅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应该让用工企业扮演更重的角色,毕竟企业作为实际主体,对于技术需求的了解会更加深刻,对产生技术也更 有发言权。其次在学习模式上要让企业和学校之间做到工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出知识和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再次,培养机制也要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突破创 新,当前社会存在大量80,90后 的农民工,这批人都接受了义务教育,具备良好的基础文化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知识型工人应具备的相关技能,也不意味着他们会主动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因此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可以摸索一种工人的委培制度,在吸纳这些有文化基础的新一代农民工后,主动引导他们进入学校委培,学习后由相关部门与学校进行考核,这不仅让新时代农民工获取更好的岗位,也可以让社会大量潜在优质劳力得到解放。
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要在机制上鼓励工人的创造力。宝钢模式告诉我们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企业作为实际管理者,也应该在本身的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口。我们必须认识到工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是丰富的,对于生产的理解甚至超过一些专家。企业如 果能建立相关激励制度,把工人这些生产经验或者是建议收集起来作为改进方向,一方面加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工人的荣誉感和 企业归属感,对企业稳定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发展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提高社会认可是关键。工人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可是为什么当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一 是社会当前观念存在一些误区,享乐和拜金主义横行,年轻人只追求轻松高薪酬的工作,对于奉献社会的工人职业缺乏了起码的敬重。二是工人的劳动保障制度落实 情况尚不足人意,工人的劳资纠纷时常发生。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思想上大力宣传工人精神,树立工人典型,让工人精神薪火相传。另一方面,对恶意压榨欺骗工 人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提高劳动待遇,维护好工人的权益和劳动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工人的主人翁精神,才有工人奉献精神。
《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予以世界经济温暖的微笑昭示着中国新时代工人拥有不可忽视的正能量,社会要尊重和培养工人阶级,让劳动更有智慧,让劳动更有价值,让劳动更有尊严。相信通过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工人的力量将在建设中国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第二篇:2015联考申论
2015省考申论范文:官员辞职
意义
一是主动辞职体现出对政治伦理的尊重。引咎辞职,是官员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属于“自责”而非“他责”——也就是,面对重大事件,能够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而非由组织督促之下被迫承担责任。“主动辞职”,表现的是主观上对于自身职责深刻反省与主动担当,体现的是对政治伦理的尊重。这种行为扎根于官员的道德自觉和职业荣誉感,体现官员的良知与尊严,还有对民意的尊重——官员的权力来自大众的授予,那么,当事情没有办好,自觉承担责任就是题中之意。虽然引咎辞职不能代替行政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但其本意正是要坚持群众路线,自觉对人民大众负责。
二是引咎辞职符合制度规定。县委书记因群体性事件主动辞职,当算是合乎制度要求的“引咎辞职”。2004年,中组部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为“引咎辞职”独立列出一章内容。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第十五条规定,“因工作失职,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客观说,失职官员主动提出辞职,可谓是认真执行或践行相关制度条文的表现,合理、合规。
三是主动辞职显示出“官”念的转变,也表现出中央各项规定的初步成果。当的了官,就要为人民服务,当不了官就辞,为贤能者让位。“官”热的逐步降温,也显示出那种对于干部队伍不健康的热衷有所改善,当官不是为了发家致富,不是为了创造财富,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这种观念,才能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反思
近些年来,官员辞职时有所闻,但每次官员辞职都成为新闻,说明整体而言,官员辞职引退仅为个案,所占比例非常低。这种能进不能退的局面是与正常的公务员退出机制相悖的。要完善国家政治制度,离不开健全的公务员、官员退出机制。
纵观历史与现实,不难看出,要建立通畅的公务员、官员退出机制,关键在于剥离附着在权力上的灰色利益,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置于阳光下。唯有如此,官员或进或退都不会有太多利益牵挂,主动辞职时,才不会面临复杂的拦阻和压力,也不会遭遇“夏虫不可语冰”式的尴尬。
措施
为官员辞职营造一个良好的辞职氛围,要遵从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地向社会公布其辞职的原因,让公众知晓其为何辞职,是因为贪污受贿或****,还是因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失职,出现了重大安全事故,或是其它原因。只有让社会和公众知晓,才不会让公众对其产生误解,才可以打消辞职官员的后顾之忧,在辞职以后仍然可以保持其良好的形象。从民主与法治的角度看,公众有相应的知情权,有关部门不能总是将其相关的信息进行垄断,使官员辞职总是呈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这同时也是对选民的尊重;
二是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对于主动辞职的官员,只要他在位上时,为官清廉,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而不是在背后说三道四,让其抬不起头来,使其可以在退下来以后,可以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所作为,可以正常地生活;
三是对于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和渎职的官员,应坚决要其退下来;提拔有****问题的官员升职的上级官员等,应该坚决地撤销职务等,将辞职条例更加细化、具体化,易于操作等。
201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观乎人文 以化
成天下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加强文化输出增强文化影响
有人说:“中国在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此言足见文化输出的重要性。文化输出能够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从全新制作模式到高水准、大投入、质量精良再到反映市场属性,文化输出的要求日益高端。老子有云:“福兮祸之所伏”,当《纸牌屋》极度受宠,当《超感神探》风靡全球,当《来自星星的你》红遍中国,我国文化输出举步维艰。一言以蔽之,必须加强文化输出,增强文化影响。
建设人才队伍为文化输出铺路搭桥。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人才对于输出价值观而言,他的重要性不亚于头脑之于人的功用”。由此可知人才队伍对文化输出不可或缺。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歌德学院抑或是国学院,对于文化输出的人才输出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外国人对中国还存在“刻板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冲突依旧明显、志愿者不足已是事实,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设人才队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用燕子垒窝的恒心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用破茧成蝶的勇气加强业界合作、用水滴石穿的耐心提升文化修为。
打造文化品牌为文化输出保驾护航。“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因为优势会更强,弱者由于弱势会更弱”,长此以往,对文化输出而言,文化品牌的劣势将会导致文化输出越来越艰难。“山寨机”比比皆是、“爸爸去哪儿了”不断翻拍、“中国好声音”模仿不断„„我国文化品牌意识越来越差。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凡事都有两面性”,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打造文化品牌必须自当下而始,做到“三要”,即要摒弃低盈利扩张模式、要全方位品牌经营、要营销世界顶级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输出添砖加瓦。纵观古史,君不见唐诗宋词引八方来朝、君不见元曲明清小说风靡全球、君不见四大发明造福人类,我国古代的文化让世界叹服。放眼当下,不难发现,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扭转文化逆差、带来经济增长、提升文化竞争力。然而,现如今我国文化产业遭遇日本动漫、好莱坞电影、英国文学冲击,发展之路荆棘满布。总书记说过:“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灰心”,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排除万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产品质量把关,一手抓“文化经验”和“感觉结构”。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当此治世,文化输出当仁不让。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建设人才队伍才能加强文化输出、增强文化影响。唯有如此,方能构建价值观输出大国、方能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方能助力我国登顶世界文化之巅!2015省考申论范文:大国人口政策与养老
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人口发展攸关国计民生,人口发展规律有迹可循,长周期性和强大惯性最让人震撼,中国必须用瞻前顾后、统筹兼顾、高瞻远瞩的“历史巨眼”来省思和观照,用发展的观点来考量当下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当各种人口问题进入集中爆发期,一切将为时太晚。问题恰恰在于,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很少。
针对众说纷纭的中国人口问题,有四个基本判断:其一,中国人口与其说是数量过剩问题,不如说是结构失衡问题。其二,中国人口与其说是总量过大问题,不如说增量萎缩问题。其三,中国人口与其说是老龄化压力问题,不如说是少子化亏损问题。其四,中国人口与其说是发展落后问题,不如说是政策偏差问题。
中国是一个地理大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是自古皆然,顺理成章。中国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全球很多国家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从人口少子化趋势和后果看,当下中国的出生人口增加不是太多,而可能是太少。人口少子化的挑战比人口老龄化更为深刻,因为生育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源泉,人口少子化带来的巨大而且深远的挑战。
养老问题和生育问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养老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其次是政策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是生育所创造和带来的。宏观上我们看到的是少子老龄化,微观上家庭遭遇的是独子老龄化的普遍挑战。在理论上,中国需要的是“适度老龄化”战略,也就是“双子生育主导的老龄化”战略。
独生子女家庭和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需要提出“强细胞”理论来支撑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实现安全的和可持续的人口发展,中国的家庭政策要实现战略转移,即从家庭限制转向家庭发展、从计划生育转向优化生育,打造四边型结构为主、多边型和三角型结构为辅的健康家庭人口生态——不仅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而且有兄弟姐妹的关系。控制和减少“独生子女风险家庭”,鼓励和增加“双生子女健康家庭”。优化生育是实现家庭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
“优化生育”不仅仅是指优生优育优教,而且是指:首先在权利的界定上,是个人、夫妇和家庭自由自主自觉的生育,也是对家庭、对孩子、对社会能够负起责任的生育;其次在决策的优化上,是适度的生育,是适量、适时、适龄的生育;再次在效用的预期上,是指低风险的生育、高品质的生育和有保障的生育,生育对家庭的核心价值是天伦之乐、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生育对国家的核心价值是能提供一代更比一代优、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新增人口,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繁荣民族,以至永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重建中国的“大国人口观”已时不我待。简单说,就是要从增量而不是总量、从结构而不是数量、从长远而不是短期、从反思而不是自满来看待中国人口问题。适度的人口增长完全必要。
过犹不及,古有明训;不察时弊,必失未来。超低生育率陷阱理论提出了严重预警。本文的主张是:鼓励生育,持续发展;优化人口,强我中华。在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及时修正、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体系,努力修复人口结构,降低人口风险,健全人口功能,实现长治久安,早已迫在眉睫。
2015省考申论范文:文化如何走出去
在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场,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参加者大多是为捧场而来的“熟面孔”,对外文化交流演变成自娱自乐;认为文化就是文艺,国外演出接二连三都是文艺团体,给外国人造成中华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习惯性地依赖政府主导、财政埋单,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因过多的公款投入和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虑和反感。
上述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根由。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急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当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自然会产生急于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当此之时,一定要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探寻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摈弃不由自主的急躁和冲动。
首先,要顺其自然。文化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兴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随。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来朝”,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们保持住发展势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必将有质的飞跃。
其次,要依托经贸。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大片和“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中华文化要走出去,靠送人免费阅读、请人免费观赏的办法,不仅收效甚微,也无法长久持续。中国必须创造出更多世人喜爱的优质产品,在产品中蕴藏文化,在商业中传递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能否跨越障碍迈出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产品卖出去。
第三,要立足民间。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
第四,要体现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培育和创造了各自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共同构成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中华文化必须展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风范,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避免造成中华文化单向强势输出的印象。
谦逊是许多外国朋友高度赞赏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力增长的背景下,我们要特别警惕刚抛弃自卑又滋生自大的倾向,让中华文化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使中华文化在海外走得顺畅、走得长远。
2015年公务员申论范文:联动发展
第一,创新发展方式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们通过逆周期的刺激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短期效果明显,但这多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政策、方式,更加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特别是通过财税、金融、投资、竞争、贸易、就业等领域的结构改革,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结合,让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市场力量充分释放,推动经济从周期性复苏走向可持续性增长。
在这方面,我们也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中方在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将互联互通作为核心议题之一,目的就是开辟新的增长点。我们支持二十国集团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支持世界银行成立全球基础设施基金,并将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途径,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作出贡献。
第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世界贸易扩大了,各国都受益。世界市场缩小了,对各国都没有好处。我们要继续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要继续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要推动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做到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避免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
第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今年是布雷顿森林会议70周年,各方都在总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加快并切实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金砖国家宣布成立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亚洲二十多个国家发起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4·25申论范文:新兴产业
【范文主题】
新兴产业主题
【背景材料】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及浙江的影响既反映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所存在的结构失衡矛盾,也说明只有通过深刻的、全面的结构调整才能最终解决全球经济与贸易失衡以及信用与债务危机。浙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受到较大影响,其基本原因在于劳动密集制造业与出口经济规模过大。在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与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凸显。
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的,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和对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当前,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浙江已进入6000美元以上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固然十分重要,但能否发现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决定浙江未来产业层次、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国的战略地位。
【习题示例】
请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角度出发,围绕“背景材料”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经济指数出现明显下行趋势,工业增加值减少,企业亏损面扩大,部分企业处境艰难,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浙江经济面临考验。究其原因,浙江经济曾经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取得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拓展企业市场空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转危为机,积极从外延式再生产向内涵式再生产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应该树立创新型思维,瞄准新的产业链。长期以来,因为观念陈旧,思维僵硬,错过了一些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我省包括全国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好、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比如当前的环保节能产业、光电产业等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际产业动向,瞄准最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应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市场经济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手握手。以往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往往以国家为主导,运用市场机制的成分偏少,市场机制最大的优势是最优化资源配置,温室下的产业永远是经历不起风雨的,需要市场的磨砺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应着重完善市场机制的外部环境,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国内企业之间及国内外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竞争,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及科技竞争的焦点,发展新兴产业应辅以相应的人才战略。我们应该采取培养加引进的双重渠道,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和高校沟通,开设一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改变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最新技术的国际一流人才,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研发能力及长期竞争能力培养,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金融危机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次的战略机遇期,化危为机。为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观念、机制、人才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我国产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质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多措并举,我省经济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再创辉煌!2015年《半月谈》第5期
民生保障再出发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在这一已然明晰的发展趋势和日显深刻的背景转换中,攸关每一个百姓的民生保障事业,也面临新的内涵的拓展,经历新的风险的挑战,催生新的变革的契机。
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民生保障的工程如何及时跟进?发展路径的转型中,居民消费的能力如何加快培育?经济增速的下行中,社会生活的风险如何顺利化解?
还是要以改革开路,靠法治建设,维护公民权益;靠政府转型,健全公共服务;靠制度创新,重构利益格局。民生保障,亟须拍马加鞭再出发。
就业是民生之本。尽管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就业总量矛盾相对有所缓解,尽管国家统计公报显示整体就业增长指标看好,服务业的加速成长也显示了强劲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结构调整、产能压缩和资本流动中,局部性就业痛点已开始显现,结构性失业中的需求错位问题正有待求解。媒体披露的日资西铁城集团广州公司“突袭”式解散企业,千余名员工在事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瞬间失去工作,并非个案。用工荒与打工难“两难”并存,就业援助、信息传递如何及时服务到位?制造业与服务业用工需求有别,失业人员在技能进步和知识储备上如何尽快提升、合理匹配?职业选择多元化和岗位就业流动性凸显,如何满足新生代劳动力体面就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同时,在劳资纠纷的上升中,一些地方恶意欠薪又见抬头之势,不时引发一幕幕农民工跳楼、堵路、下跪、拜神的情景。其实,翻开相关的法律文本,其中多有工资支付保障的具体条款,只是多数处于“睡眠”状态。如何及早激活,实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释放它的预防震慑效应?
互联网向金融领域快速“入侵”,第三方理财平台蓬勃兴起,还有各种名目的民间集资暗流涌动,在经济增速的波动中,潜藏着的民间融资风险也加快集聚,悄然上升。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支付本金乃至卷款跑路事件时有发生,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甚至血本无归的教训令人警醒。这里有一片法律规范监管的盲区。完全构建在信任体系上的理财平台,其安全基础在经济深度调整的冲击中显得异常脆弱。固然,投资者亟需增强风险识别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政府也不能置之度外,应及时明确监管责任主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风险控制机制,把投资者的权益维护纳入更为通畅、更加坚实的法治进程。
毋庸讳言,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民生保障诉求将随之上升,社会稳定压力也会因此加大。这对紧缩期的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政府更应当把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增强社会民生保障。同时,也要看到,民生保障的进步也同样可以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助力,进而成为涵养政府财力的资源。比如,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大大促进低碳发展;拓展养老服务,可以连动培育银发经济;健全社会保障,可以有效扩大居民消费能力。
当然,社会福利供给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当下的着力点,首要的还应是保基本,兜重点,夯实底线民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已经开辟,但产业融合、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的二元鸿沟还历历在目。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坚定不移,但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全面覆盖的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另外,尽快改变那些资源贫瘠、交通闭塞、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变总量8000多万其中不乏贫、病、愚叠加的贫困人口的命运,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有那些间杂在城乡角落生活艰难急需救助的弱势人群,更需要制定托底的社会政策,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的需求,扶持他们守住日常生活的底线。
完善民生保障,化解社会风险,更关键的还是要全面深化改革。一是社会体制建设。高层已经接连传出信息: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并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政策;加快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和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二是收入分配改革。实施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加快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在土地流转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三是利益格局重构。正在深入进行的反腐斗争,既是建设廉洁政治,也是增益民生福祉。它将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进一步打破特殊利益集团的公共资源垄断,矫正被权贵资本扭曲的利益分配格局,在公平正义的取向中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发展的机会,在社会流动的进程中进一步打破代际锁定的困局,创造更大的向上流动的空间。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起点上,我们当坚定信心,未雨绸缪,凝聚清醒的形势解读的共识,稳定科学的经济发展的预期,积聚坚实的风险抵抗的力量,力争在民生保障中有新的起步,有新的开局。
2015年《半月谈》第4期
苏北
改革,铺开了全面深化的路线和愿景。民众,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期盼和想象。
简政放权、公车改革、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我们看到了重槌敲鼓,渐次开花。
同时,我们也不应遮蔽改革中的梗阻搁置、敷衍翻牌、扭曲变形现象:有的照抄照搬,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观望等待,等待上级部署,等待外地经验;有的阳奉阴违,斩不断灰色利益链条,玩起“躲猫猫”游戏;还有的简单化下放事权、督察问责,搞一项改革,配一次督办,多一份表格,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针眼没大,线还粗了,盖章、挂牌、台帐,居然成了基层的沉重负担!
改革,如何落地生根?
还当树立坚定正确的改革导向。
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改革意味着改革者的利益:开掘一片政策洼地,享受更多政策优惠。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改革更多地意味着改革者的担当:构筑一片创新高地,复制更多创新路径。改革的效益应是多维的,改革的红利应是普惠的。
改革首先要突破利益藩篱。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恰恰是要“自削刀把”。放权也是让利,每减少一项审批,就是减少一项权力,最终就会消解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能不能破除这些阻力,这是对改革的考验。
新一轮改革当有正确的导向。一是民生问题导向。切入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响应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满足百姓的利益期待和发展需求。二是公平价值导向。将促进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警惕权贵资本主义,切割特殊利益集团,将社会生活纳入民主法治的轨道。在公平正义的价值坚守中,通过公平的财富分配,使全体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获得充分发展与发挥主体能力的平等机会。三是制度建设导向。改革就是要聚焦体制顽疾,触动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复杂的利益化格局,实现制度创新。在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推进中,转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政府替代型的社会治理体系,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社会组织释放民主自治的建设性能量,让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中成就生动活泼的新生活梦想。
当然,我们还要构建更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更公平的干部任用制度和更宽松的试错容错机制,激励基层积极性,提升改革执行力。
还当开拓自主创新的改革空间。
我们已经有了顶层设计,绕开了短期化、碎片化的改革误区。我们还得有基层创新,再科学的设计也涵盖不了精准的细节,再完美的蓝图也替代不了实践的探索。不解决一些地方部门的顶层设计依赖症,改革就很难落地生根。已有基层干部再三呼吁,应当允许各地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于法有据”,是新一轮改革的刚性约束。既不能盲目冒进为了改革深入随意突破法律边界,也不能坐失良机因为法律滞后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如何避免依法改革成为不改革者的“挡箭牌”?中央就此特别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是最鲜明的昭示: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搞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还当保障充分民主的改革参与。
当下改革最大的动力在哪里?在广大民众,在他们日益增长的对公民权利、生活尊严的诉求中,对发展自由、社会公平的期盼中。这是推进改革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深厚的根基。
总结以往曾经蔓延一些地方的改革疲劳症冷漠症恐惧症,其深刻的教训都在民众与改革的疏离,他们被动地承受改革的政策,更多地支付改革的成本。今天要充分释放改革的动力,就需要保障民众广泛充分的改革参与。从立法、决策到评估、监督,公开透明运行,杜绝“暗箱操作”,畅通多维度常态化民意表达机制,开拓深层次全链条民主参与空间。在利益主体多元复杂、改革难度骤然加大的背景中,尤须拓展协商民主渠道,在广大民众参与的自主、平等、开放的公共协商中,秉持建设理性,增进改革共识,实现合作共赢。它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也是公民民主精神的一条宽广的成长路径。看农村正在加速的土地流转,是否流转,价格高低,期限多长,不少地方坚持农民自主,平等协商。这就是在公共协商中扩大民主参与的自觉实践。
蓝图指引方向,实践关乎成败。改革中我们还得矫正心态,奋勇作为。既要开花,更要结果;既要保持定力,更要激发活力;既要努力实现开局再突破,更要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5年《半月谈》第3期
田野上升起农耕文明新曙光
中国农业发展的脚步是艰难的,艰难中传递着历史的滞重。中国农业转型的进程是静穆的,静穆中蓄积着变革的能量。
30多年来,中国农民零距离地见识了“WTO”的门道,经历了“全球化”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业跨过偏低的关税门槛,强势来袭,中国农业尽显竞争弱势。同时,在一幅“流动中国”的宏大景观中,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资金、人力、土地,加速向城市流动、集聚。亿万解放了的小农,几度陷入普遍的利益焦虑和发展惶惑之中。
阡陌纵横,大地无垠,禾苗依然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依然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令人欣喜的是,一场新产业变革已在乡村的躁动中萌动,苏醒,一种新农耕文明已在原野的丰饶中孕育,生长。
生态型,智能型,集群型,中国农业转型的路径已见端倪。
工业污染下乡,滥施化肥农药,人工催熟保鲜,食品安全的警钟已轰然敲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日益提升,人们对“舌尖上的中国”投入了更多的期待。
于是,我们看到,标准化生产日渐风行,循环型经济串起农民的增收链,生态型农业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中国农民开始第一次尝试建立可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日本学者藤田和芳讲述的“一根萝卜的革命·用有机农业改变世界”的故事,在中国的土地上广为流传。开发水土气候环境资源,打造健康安全品质优势,释放特色农业“生态红利”,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抢占的发展高地。
物联网在农民的眼中也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由功能各异的传感器组合而成的应用系统,不再是实验室里面的摆设,业已悄然出现在设施大棚、田间地头。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一种新型智能化农业模式在崭露头角。
特色化、产业化、基地化,正在形成现代农业新格局。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围绕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摆脱零星分散的传统种植,构建板块化、链接式、集群型产业基地,正在释放中国农业的又一种规模效应。
职业化,合作化,网络化,中国农业发展的主体蓬勃成长。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还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新型农民的主体从哪里来?一是广大留守务农农民,二是打工返乡农民,三是大中专学生农民。这些农民拥有的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身份印记,而且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当然,这种职业化趋向要避免走入误区,它绝非等同于淘汰留守中的传统小农和兼业农户,而是标示着全体农民经营素质的提升。要让职业教育进入每一个乡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送进每一个农户,让农业真正成为知识型农业,让农民真正成为智慧型农民。
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是中国农民的必然选择。这些年来,农民与左邻右舍,农民与经营大户,农民与工商企业,自发组织的,行政推动的,资本诱导的,多有合作经验。许多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合作组织早已遍地开花。关键是要在保障农民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态。
淘宝村的出现,标志着农村经济和电子商务实现了历史性对接,显现了信息化、服务业引领传统农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星星之火,照亮了丰收的原野。中国农民以此为突破,顺利地跨过城乡数字鸿沟。这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让日益碎片化的农业,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大规模协同网络,直接对接全国和全球市场。
新模式,新业态,新文明,中国农业变革的价值日益凸显。
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正在改写中国农业的经营模式,也正在重塑中国农民的职业形象。
在传统的印象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终年辛勤劳作不得清闲。今天的种地全然已是另一幅景象。农民开始逐步走出小而全和封闭式的生产经营困境,从耕地播种,到灌溉施肥,再到收割脱粒,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支持,一些地方还在深入探索和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等经营方式。中国农民终于从传统农业的束缚中从传统农活的重负中解放出来。
解放了的农民,蓦然发现,身边的农业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开发的金矿:色彩是斑斓的,功能是丰富的,业态是多样的。生态型农业、体验型农业和观光型农业的兴起,给产业融合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也给农民发展带来了更自由的选择。
一缕缕新农耕文明的曙光,已在田野上冉冉升起。让原生型特色农业与现代型高端农业实现跨越时空的互联互通共生共荣,把现代的发展理念、产业文化、经营思维和科学技术植入一条条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价值链,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国农业六次产业,就将从这里发育、生长和壮大。这是农业产业面貌的重塑,产业形态的改造,也是农民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文明的转型。
历史不会终结,农业也不是夕阳。在新科技的撬动下,在新文明的引领中,它将是一轮光芒普照活力四射永远不落的太阳。
申论热点: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十八大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意期许。
那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一愿望呢?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申论热点:足改要挣“面子”更要做好“里子”
【背景链接】
2015年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作为中国足球全新的顶层设计,方案亮点很多,共有50条改革措施,内容包括足协改革、联赛改革、国足建设、青训体系、申办世界杯、中国联赛足彩等等,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期待。
在我国,足球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牵涉社会资源最为广泛的集体团队运动之一。足球的崛起,不仅对中国体育强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而且具有显着的“溢出效应”。它能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推动国际交往,提振国民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
【深度解析】
[综合分析]
竞技体育的确魅力无穷,特别是足球。只要想想世界杯期间球迷有多么疯狂“任性”,就懂了足球可以让人怎样神魂颠倒。回想过去,中国足球伤透了球迷的心。尤其是放到世界杯的镜子下,更能凸显男足的所谓“形象”。足球改革的目标,让球迷热血沸腾——“成功申办世界杯、男足打进世界杯”。满足人们对竞技体育的追求。毋庸讳言,中国在搞竞技体育方面进步神速,成为奥运金牌第二大国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举国体制”这一法宝。而近几年,人们反思“举国体制”的弊病,在于太过功利化,在推动全民健身方面没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改革的价值,既在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也要避免被既得利益捆绑。这就要求,足球改革不能带着过多的功利主义色彩,掉进唯成绩论的陷阱中。足球竞技成绩的提升绝非朝夕之功,而是建立在社会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在良好的足球文化基础上。不得不说,在中国,现在仍然是球迷很多,踢球的很少,喜欢足球的人很多,但对足球文明的理解程度还不够。而且,足球“从娃娃抓起”在现实中还在遭受应试教育的抵制,足球运动离“群众性参与”还有很远的距离,在中国街头也很难看到“街头足球”的影子。
足球改革,如果旨在进行制度重建,就应该发挥出更多良性的激励价值,对可能出现的负面方向进行及时纠偏。为此,现在必须厘清的一个价值判断,就是中国足球不应该简单功利化、面子化,不能掉进唯竞技成绩论的陷阱。归根结底,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最大的价值还是促进国民体质的提升,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策措施]
一是从大众参与抓起,打好基础、夯实根基。中国足球不能只追求在国际赛场上把“面子”找回来,更应该去构建一个充满正常的竞技秩序,让足球带动全民健身,让踢球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
二是发展振兴足球事业,长期努力,久久为功。《总体方案》已将我国足球雄起的蓝图绘就,改革之火也已将中国梦和中国体育强国梦再次燃起,奋发有为正当时。要抓住机遇、大胆探索,狠抓落实,“成功申办世界杯足球赛,男足打进世界杯、进入奥运会”的远期目标才真正可期。
申论热点:“就地取材”化解农村教育“缺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农村教师第一学历毕业院校主要为中师和师专。在教师群体中,毕业院校所占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大专院校和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三者合计占到86.05%。而985和211高校毕业生只占调研样本的2.46%,即使省属重点本科高校毕业生也只占5.50%。农村教师优秀人才缺少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学生1亿多,专任教师620万,分别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总数的70%左右。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当前,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当农村教师,不少人的意见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当然是不错的一种举措。不过,笔者认为,让优秀人才当农村教师,除了提高待遇外,也可“就地取材”。
首先,可以考虑培训和考选农村“本地出身”的优秀人才当农村教师。在具体政策设计上,实施“定向培养”国家重点师范院校招生“倾斜”政策时,可考虑招收农村“本地出身”的学生,作好招生宣传和相关承诺,学生学成毕业后让其回本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可以扩大招收“本地出身”免费师范生的范围,重点向省属师范院校和国家重点高校“倾斜”,免费方式可由“事先免”向“事后免”转变。
因为,实践证明真正能坚守农村任教的是本地籍的学生。调查也显示,在“211”和“985”高校毕业生任教农村初中所占比例上,我国呈现了东部地区低西部地区高的态势,东部地区占1.75%,中部地区占2.55%,西部地区占6.15%。出现西部地区高水平师范大学毕业生较多当农村教师的原因,与国家这些年来实施的“硕师计划”、“特岗计划”与“免师生计划”等向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政策有关。另外,农村当地在招考教师时,也可以对“本地出身”的优秀人才实行“倾斜”政策,多招收本地人才从教。
其次,“就地”筑巢引凤、造居“留”凰。可以考虑改革现有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办法,扩大宿舍面积改善配套设施条件,使选择当农村教师的优秀人才能“留”下来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俗话说,安居乐业。现在,一些地方规定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不超过35平方米,可在实践一段时间后新问题也就出来了,新来的特岗教师五六年后成家生娃,周转宿舍就住不下了,就只能租住条件比较差的当地民房,这给农村学校教师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来当农村教师。
再次,“就地”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政府在统筹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考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些熟悉近些年农村教育政策的管理人员体会到,当前城乡教育差距拉大,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不高,甚至是农村教育正慢慢被边缘化,类似“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让农村教育陷入困顿。要让优秀人才当农村教师,就要让他们的工作有“成就感”,并看到未来职业的希望。当前一些农村教师也说,农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走向决定优秀人才的去留。
4.25联考时政必看 ***两会语录
总书记的讲话形成了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这些讲话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之感,许多话题被热议,许多语录成热词,许多观点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经典和名言警句,既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入神。特将习总书记的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的妙语进行梳理,以飨广大考生之用。
一、谈改革创新
1.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重大改革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披坚执锐、攻坚克难。
3.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5.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二、谈民生扶贫
1.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2.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3.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4.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5.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立下军令状,好干部要到扶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练。
三、谈生态环保
1.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
2.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四、谈作风建设
1.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2.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
3.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4.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不防微杜渐,就溃于蚁穴。
5.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6.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7.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因此,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
8.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五、谈道德文化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九大热词
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媒体梳理报告提出九大新词热词:
一、双目标
原文: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二、双结合
原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
三、双引擎
原文: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
四、环保税
原文: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
五、众创空间
原文: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
六、民生底线
原文: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七、能耗强度
原文:2014年工作回顾“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2015年预期目标“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八、互联网+
原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九、中国制造2025
原文: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第三篇:2013联考申论答案
新时代工人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条件发生了转变,生产方式进行了变更。“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成了新时代的工人主体。如何培育、造就和充分发挥新时代工人的力量,成为当今全党全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大使命。
中国一度成为了“世界工厂”。然而,中国的“世界工厂”名号只是“代工厂”的另一种说法。这些企业靠的仅是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中国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起来的工业化进程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
建国之初,“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昂扬的旋律曾伴随共和同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而今,一大批“农民工”成为新时代工人的主力军,在工厂、建筑工地、油田、在机器轰鸣的地方,都能看到“农民工”的身影。现在的年轻工人,已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自由、个人尊重越来越重视,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马上就会跳槽。虽然说现在中国的工人,基本成了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但如果不能有一批长期忠诚的技术骨干,企业壮大和职工发展都很难谈得上。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如若不应对得当,极有可能沦为建立在沙子上的王国,难以经受真正的风雨洗礼。
为此,我们 应该吸取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依法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竞争力。第二、政府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职业教育学校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需监管商会活动,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监管企业、证书发放等重要任务。企业有必要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
第三、建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学习德国的经验,由工商联合会和手工业协会两大协会负责监管企业,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登记培训合同、管理考试等重要环节。此外,商会还会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在企业与学徒产生纠纷时充当调解人角色。
第四、让创造性劳动体会到更多的价值。宝钢式创新的最大特色是“蓝领创新”。职工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逐步形成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第五、提高新时代工人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创造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老大哥”成为令人艳羡的称呼。大庆的“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老英雄孟泰“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创业精神,激励着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国家的发展要靠政治、经济和科技进步,关键是要体现以人为本。我们要从法制、体制、制度、思想和实现中国梦的诸多方面,做好培育、造就新时代工人的工作,使这一代工人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工人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素质、创新素质等各方面,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发挥出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这也是体现“只要给我们工人一个杠杆,同样能撬动地球”的力量!
第四篇:2014年联考申论
2014年联考申论范文——以文化自信擦亮“中国名片”
其实公务员申论大作文很简单,只要你平时存货够多,随便拼凑就出来一篇,下面这篇是我以我之前发在空间里的十二篇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时评文章为基础,只选取了其中的五篇,就拼凑了这篇文章,大家拍砖吧。
作答要求:
四、“给定资料7”划线部分写道:“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以文化自信擦亮“中国名片”
纽约时代广场的户外显示屏上,中国的先哲孔子,与日新月异的世界背景交相辉映。在世界的横轴上,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的视野里镌刻自身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伟大的文化历久弥新,在走向全球的波澜里扬帆起航。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以“中国魅力”凸显“中国名片”。当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我们亦要清醒地看到其他国际的文化机构也在努力向全球扩展。这些符号性的学校背后,是各民族文化向外拓展的巨大张力。对于这场激烈的文化与价值竞争,中国有自信亦有能力成为有分量的参与者。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应该为这种国际间文化碰撞提供规则和方向。以中国魅力消解文化交融的坚冰,以中国魅力描绘中国文化的多彩镜像。
以“中国理念”锻打“中国名片”。中国文化渴望世界舞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国际地位,需要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中华文化。世界同样也需要中国文化。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融入当代生活,以国际友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好中国精神。将传统中国文化融合时代精神,以现代视角满足受众需要,让世界了解一个鲜活的中国,认可昂扬向上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前景可期。
以“中华美德”着色“中国名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建设富强国家、公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今天,道德建设应放在重要位置。挖掘传统,继承精华,创新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大量的、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积淀,我们必须加以分辩,宣明主旨,披沙拣金,择其善者而从。重视道德建设和个人修养,正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我们今天最应该继承、发扬的。中华美德真正意义在于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于强素质、富人民、兴国家,在于促进文化的开放进步和人格的逐步提升,在于对世界更大的贡献和感召。
以“中国梦想”渲染“中国名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讲清了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化成天下的文化基因。国家、民族、人民三位一体,个体、社会、世界天下一家,中国梦发生自中华文化“天下国家”的深厚传统,也必将绽放在全球化加速命运共同体日趋形成的当今时代。因而,中国梦不唯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也将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凝聚,离不开中国价值的认同,离不开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
以“中国自信”支撑“中国名片”。文化自信不仅仅来自于中国文化悠远的历史、特殊的魅力,也来自于三十多年来中国快速的发展和崛起。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找到文化自信之源,关键要把中国历史和现实,把三十年来的发展成就,都放到全球化的历史中、放到当今世界的境遇中做个比较,由此那种文化的不自信看法才能彻底转过来。在比较中才会有鉴别,在比较中才会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在一个大视野中看待当代中国的现实,增强文化的自信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用文化自信擦亮“中国名片”。
第五篇:2015年联考申论大作文
习惯的是是非非
习惯顾名思义,是人们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今天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习惯的产生必然与文化分不开,它适应着文化的要求。如中国古代为适应儒家文化产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习惯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当然,习惯也有好坏之分,在社会深刻变革的今天,我们要革新旧习惯,倡导新风尚。
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很多习惯发生了改变。传统人情社会,以人情为纽带建立各种社会关系,这就形成了中国人办事喜欢“托关系,找熟人”的习惯;而现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共享,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托关系就能解决,如网上购物、预约专家号、学区分配。这不仅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也使社会更加公平。传统人际之间好排场、铺张浪费的习惯也在慢慢改变;现如今人们更倾向饭后“打包”、“光盘”行动。
习惯的这些变化表明,旧有的一些习惯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甚至起到阻碍作用,革新旧习惯,建立新的习惯才能顺应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比如,小到传统的找关系帮忙搬家,现今搬家公司专门提供搬家服务,甚至比找亲戚搬家请人吃饭更省钱,不仅价格合理,而且服务周到;大到公款消费今年显著减少,人们改变从前铺张浪费的习惯,更深层意义上,这标志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习惯的养成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垃圾分类面临着群众缺乏分类知识和意识,政府投入少、、不可持续、废品价格低等问题。清明节扫墓禁燃烟花爆竹屡禁不止,常常造成森林火灾等问题。如何革新旧习惯,养成新风尚,需要政府和每个人的努力。
养成新习惯,需要政府制定顶层设计。新事物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受到旧事物的阻碍。旧习惯诸如找关系、送礼也不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革新旧习惯首先从互联网发展成熟的领域开始,还有许多领域并没能改变找关系旧习。究其原因是办事的需要,其背后折射出制度、服务的缺位。要想革新旧习俗,政府就要革新旧制度,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制定顶层设计,比如电脑随机分配入学,完善垃圾分类从源头到回收利用各个环节财政投入。
养成新习惯,需要每个人的遵守。新习惯的落实,还是要靠每个人的遵守。这不仅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百姓认识到新习惯的好处,也需要每个人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如清明节扫墓用鲜花代替鞭炮,不仅有利于环境,也更节俭。这样的风俗习惯需要慢慢改变,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行成良好的风气。
习惯渗透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连接着生老病死,传达着民族文化。文化需要创新、与时俱进,习惯也需要革新、与时俱进。革新旧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1068 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