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景点建设情况推介
小箐乡旅游景点建设情况及推介
一、关于兰花岩河道
兰花岩峡谷谷底河流起源于小箐乡大桥沟河谷,流经小箐村、郭田、蜈蚣桥村,进入猫洞河、猫跳河,最后汇入乌江。兰花岩至鲤鱼塘一线,沿途有两蓬岩、双桥、坝坎、月亮湾、手爬岩、小黑潭,大黑潭等风景宜人之地。峡谷崇山峻岭、地势险峻、曲径通幽、溪水潺潺、碧波荡漾,峡壁陡峭,似鬼斧神刀,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至今尚无一条可通达的道路,属纯原始生态风景区,森林植被保护完好,适合开发水上娱乐、峡谷漂流、避暑休闲、寻幽探奇、赏花品果等旅游项目,打造集观、游、品、摘为一体,以峡谷风光、农业观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绝佳之地。
二、岩鹰山村
岩鹰山村于2016年荣获贵州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在此基础上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2017年3月小箐乡岩鹰山村喜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
全村国土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水田849亩,旱地1515亩,森林覆盖面积约156公顷,村域内辖岩鹰山水库,库区有小六广河、岩鹰山水库相连。总库容量为1755万立方米,环境和水土保持良好,是居家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选择之地。2013年来,我乡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完成新场片区房屋立面改造128户、农家旅社改造13户、串户路硬化建设8.2公里、机耕道硬化建设7.6公里,新建小水池12口;园区累计投入生产和建设资金4500余万元,建成猕猴桃基地、蔬菜基地共计3000亩,建成育苗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1万余平方米,打造环湖路1.6公里、休闲凉亭8个、规划生态休闲观光区200亩,完成苗木基地和岩鹰花海建设。通过土地流转、鼓励村民入股、当地村民进入园区打工等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据初步统计,公司每年支付当地农户土地流转费用近200万元,每月用工量平均达2000人次,每年支付当地农民工工资约300万元左右。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下,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充分改善了试点村寨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为民族村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特色旅游,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发动群众发展农家乐、避暑经济等旅游服务业,三年来已经成功接待重庆方向避暑游客15000余人次,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6年以来,岩鹰山村实现乡村旅游收入总计达1000万元,有效带动全村869户3160人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二篇:旅游景点的建设与保护
旅游景点的建设与保护
旅游景点的建设与保护
一、旅游景点发展基本情况及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国的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早在99生态环境旅游年的时候,我国就已经推出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1999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二)主要问题
1、在开发经营上的问题: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但在现实中,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都忽略了这一点,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许多风景名胜区景点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这“三化”使自然度、自然美和自然资源均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毁损。九寨沟曾经在沟内大兴土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最后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拆迁,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
2、在市场方面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游客在旅游时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对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求较高,这使许多生态旅游产品成为了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这样的生态旅游开发必然会引发大量的问题。
二、旅游景点的建设及保护
1、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计划和战略:限制环境敏感度大的生态地的开发和旅游,重点加大人工生态旅游的投入和开发,加强生态产品成果的综合利用。对生态旅游区域拟建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对于正在建设或运营的项目,应根据国家或地方的有关环境法规,征收“环境税”或颁发“环境保护奖金”,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预防由于旅游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自然、人文环境退化。
2、保护和发展传统农副业,保护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形式,适度发展科技农林业;杜绝工业性开发,有选择地发展生态服务业。对于一些对环境资源有破坏作用的产业部门,即使有再高经济效益,也不应引进。而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部门和野生动物园的开发部门,其短期经济效益虽然不高,但其发展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的多样性,增强地方田园特色,从长远看,它可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这些产业部门应是当地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
3、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二者相辅相成。在开发中应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避免开发造成对原生性资源的破坏,对地域特色文化,要保护和继承。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确定开发规模、速度和内容;同时,生态旅游资源要合理和积极的利用,突出原生态特点,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通过立法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把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关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写入发展生态旅游的地方性法规,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依法有序进行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生态旅游要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5、加强生态旅游技术研究,提高不同利益集团的综合协调管理水平。现在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低,生态旅游技术水平不高,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尤其是软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对国外生态游客的吸引力。最令人担忧的是,旅游的管理跟不上去,多头插手,急功好利,经常是开发一片,破坏一片。要提高我国旅游行业的水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工作,加强生态旅游技术研究,提高不同利益集团的综合协调管理水平。
6、部门协调,区域联动,实现资源共享。结合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优先考虑生态旅游建设的需要,并向重点生态旅游区倾斜。另外,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如川、滇、藏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做法;构建四川一云南一贵州一重庆一陕西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建立区域生态旅游合作机制;定期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事项;共同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
7、推动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强调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群众参与并从中受益。要鼓励和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那些小规模的工艺品、农产品、土特产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制作,要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篇:广东省旅游景点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模版]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旅游景点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财外[2004]59号
颁布时间:2004-11-3发文单位:广东省财政厅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旅游景点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我省旅游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广东省旅游景点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有问题,请及时向省财政厅(外经金融处)反馈。
2004年11月3日附件:广东省旅游景点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旅游景点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我省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根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旅游景点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景点资金”)是省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我省(不含深圳市)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走出去及假日经济”发展的专项补助资金。
第三条 景点资金分配原则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用于纳入符合省市旅游规划的旅游景区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兼顾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区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部门开展的“走出去及假日经济”活动等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第四条 景点资金申请条件
(一)申请的项目符合省及地级以上市旅游统一规划并通过项目论证的要求,纳入省级旅游发展规划范围的项目优先安排;
(二)项目申报程序符合要求,开发条件具备,配套建设资金落实;
(三)基层申请单位具有完备的项目法人资格及其组织机构;
(四)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走出去及假日经济”活动。
第五条 景点资金申报程序
(一)用款项目单位提交的书面申请及项目规划书,送主管部门加具意见,报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初审后逐级上报。
报送的项目规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申请数额、项目自筹和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专家论证情况、项目实施方案、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政策法规研究、旅游资源调查、客源市场分析等;
(二)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根据景点资金使用管理原则对所属县区报送的项目筛选后连同项目规划书等材料,于每年4月底前向省财政厅(外经金融处)申报。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省财政厅对申请项目资金10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委托专家组对申报项目在目标定位、客源市场分析、旅游资源利用、规划合理性、开发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对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进行论证,并按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批程序,最后确定支持的项目。省财政厅不直接受理县区财政局的申请报告。每年各县(区)原则上可申报一个景点项目。
第六条 项目确定后,省财政厅向有关地级以上市财政局发文追加预算并拨付景点资金,地级以上市财政局收到文件后按规定负责对有关单位或县区财政局办文和拨款。
第七条 用款项目单位须按照批准的用途和项目实施进度使用景点资金,单独建帐核算,并将资金使用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
第八条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应在次年3月底前,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送省财政厅。
第九条 省财政厅和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监督检查景点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情况。第十条 未按本办法规定使用和监管景点资金的,省财政厅经调查核实后,收回项目资金,作出停止实施或整改后实施的决定;涉及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推介材料
沁源县郭道循环经济园区引资上项推介材料之一
煤炭资源简介
一、资源情况
沁源县位于长治市西北部,是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和全国重点产煤县。煤炭资源具有分布广,埋藏浅、易开采、煤类齐全、煤质优、资源丰富、蕴藏量大的特点。全县254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有2040平方公里赋存煤层,占县域国土面积80%。县域中西部灵空山、李元、韩洪、郭道、聪子峪、王陶和王和一线煤层露头广布,顺露头极易开采。煤质种类主要有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焦煤系低灰、特低硫、低磷优质主焦煤,其他为低灰、高热值动力煤。预测全县煤炭资源量约128亿吨,勘查面积约750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2亿吨。可采煤层为赋存于二迭系下统山西组的1、2和3号煤层,煤质以焦煤、瘦煤为主,尤以2号煤较稳定可采,是本区上组煤主要可采煤层;6、8、9+10、11号煤层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煤质以贫煤为主,9+10、11号煤为下组煤主要可采煤层,多为动力用煤。
二、开发现状
沁源县煤炭产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县营、二轻、乡镇、村和个体等多种经营性质的煤矿一哄而上,从而导致小、散、乱不合理生产布局。经过2006年资源整合和2009年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关闭了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安全生产无保障,产能低的小煤矿,引进先进技术、优质资产和先进设备组建了沁新集团(民营)、康伟集团(民营)、通洲集团(民营)、黄土坡公司(民营)、马军峪公司(民营)、长沁公司(国有控股)、潞安集团(国有)、汾西集团(国有控股)8大煤炭集团主体,经营31座煤矿企业。核定生产能力为2910万吨/年,其中生产规模为30万吨的矿井5座,60万吨的4座,90万吨的10座,120万吨的8座,150万吨的2座,180万吨的2座。批准开采煤田面积317.9692平方公里,占用资源储量约20亿吨,仅占探明资源量的38.4%。
随着煤炭产能的不断提升,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化工产业,变输煤为输电,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前景广阔,势在必行。
沁源县国土资源局 二O一一年四月一日
沁源县郭道循环经济园区引资上项推介材料之二
铝土矿资源简介
一、资源情况
铝土矿是沁源县的优势矿产资源,出露于县域中西部,呈条带状纵贯全县。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下部,为一水硬铝石型风化壳上沉积型矿床。根据三氧化铝、二氧化硅、三氧化铁含量和用途不同分为铝土矿、高铝粘土、普通耐火粘土和铁钒土等矿产。全县铝土矿出露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估算资源量2.47亿吨,已勘探面积79.33平方公里,探明资源储量8082万吨。铝土矿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和大透镜状,分布较稳定,矿层厚一般为2—3米,最厚可达近10米。矿石类型主要为粗糙状、碎屑状、豆鲕状和致密块状四种,尤其以粗糙状铝土矿矿石品位高、质量好,三氧化二铝含量一般大于65%,铝硅比大于7,为高铝粘土,可作为氧化铝、高级耐火材料和磨料刚玉的矿石原料。除此以外,与沁源接壤的古县、介休、武乡和襄垣等周边县域也有部分铝土矿资源,基本处于开发阶段。
二、开发现状
铝土矿开采方式多为剥离覆盖层后的露天开采,沁源县铝土矿具有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由于受交通条件、加工转化、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制约,本世纪初沁源的铝土矿开采才缓慢起步。现有持证铝土矿开采企业9个,批准开采矿区面积19.5平方公里,占用资源量2379.7万吨。核定生产能力117万吨/年,目前大部分处于基建工程,尚未达到生产能力,生产潜力较大。发展铝工业、耐火材料,磨料等下游产业前景广阔。据有关资料介绍,沁源李城铝土矿中含有稀土元素,所以在开发的同时,加强区域铝土矿中稀土元素成份和含量的研究,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沁源县国土资源局 二O一一年四月一日
沁源县郭道循环经济园区引资上项推介材料之三
石灰岩资源简介
一、资源情况
沁源县石灰岩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且具有厚度高,品质好的特点。矿层主要分布于王和、王陶、聪子峪、郭道、韩洪、李元、灵空山一带。可露天开采的含矿面积全县约计500km2,按面积比估算,石灰岩资源量达350亿吨。矿体赋存层位以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和寒武系中统张夏组为主。主要为深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局部见角砾状灰岩,平均厚度在20米左右,可供开发利用的石灰岩矿体赋存于古生界寒武系张夏组和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中,尤以马家沟组六段石灰岩质量最好,碳酸钙含量大于95%,可用作电石和制碱灰岩。
二、开发现状
我县现有建筑石料灰岩采矿点18个,各石料矿山以生产料石、石子及石粉为主,主供建筑和水泥用石料,没有深加工。2011年石料矿山清理整顿后,年生产规模在30万吨以上的矿山有7个,年生产规模在20万吨的矿山有2个,年生产规模在10万吨的矿山有9个。存在开发利用程度低、产品单
一、管理粗放的问题,优势资源没有变为经济优势,所以引进石灰岩深加工企业,发展石灰岩高端加工产业,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势在必行,前景光明。
沁源县国土资源局 二O一一年四月一日 沁源县郭道循环经济园区引资上项推介材料之四
煤矸石资源简介
一、资源情况
煤矸石是煤矿企业在开采、洗选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我县煤矸石主要分为粘土质矸石和岩屑质矸石。粘土质矸石可用作耐火材料;岩屑质矸石可作为能源用于发电或作为矸石砖的原材料。
沁源县煤矸石的产生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而存在,据初步调查,历年煤矸石排放量已超过1000万吨。现有煤矿企业达产后,预计年新增煤矸石可达300万吨。同时,随着坑口、选煤厂的陆续兴建,将有大量的中煤和煤泥产生,可利用资源量十分充足。由于煤种的不同,其煤矸石发热量也存在差异,发热量较高的可达到2000-3000卡/千克之间。
二、开发现状
目前,县内煤矸石利用仅停留在制砖和小型煤矸石发电方面,年消耗煤矸石不到50万吨,矸石生产和消耗失衡,矸石排放堆积逐年增加,所以发展煤矸石加工企业不仅可保护环境变废为宝、趋利避害,而且原料充足、成本低廉、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沁源县国土资源局 二O一一年四月一日
全县已发现的矿产有煤、铝土矿、石灰岩、白云岩、“山西式”铁矿、含锰铁矿、耐火粘土、水泥粘土、砖瓦粘土、铁矾土、石料石材(含花岗岩);石英砂岩及脉石英、煤层气、矿泉水、紫砂陶土、稀土、天然气等18种。
沁源县郭道循环经济园区引资上项推介材料之五
循环经济园区土地利用情况简介
郭道循环经济园区位于沁源县中部,北起郭道镇棉上村,南到郭道镇桥龙沟村,东临赤石桥姚壁村,西至郭道镇棉上村西山根,总体呈“V”字型。总面积3513.65亩(2.3421平方公里)。距沁源县城20公里,省道汾屯线横贯南北,交通便利;园区内省级项目郭道220KV变电站年内投入运行,电力充足;园区西靠沁源头主流,中傍聪子峪河,东临紫红河流域,水源充足。
园区的土地构成包括国有土地359.29亩,集体土地3154.36亩。其中,耕地2379亩;一般林地235亩;田地80亩;园区去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已办理农用地转用32.6公顷,已具备出让条件;整个规划区内不涉及基本农田。
附:沁源县郭道镇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土地利用情况表
沁源县国土资源局 二O一一年四月一日
第五篇:关于沙漠旅游景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沙漠旅游景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白音他拉苏木 王子辉
近日,有幸参观考察了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响沙湾景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库布其神泉旅游区,详细了解了三处沙漠旅游景点发展过程及其具体措施,也亲身感受到了发展沙漠旅游为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考察、交流,我们视野宽阔了,思路清晰了,对发展沙漠旅游的信心更足了;同时,三地沙漠旅游的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沙漠旅游景区基本情况概述
(一)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地处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中段,位于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内。示范区占地30万亩。恩格贝为蒙语,意为平安、吉祥,历史上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乱垦滥伐,土地逐渐荒漠化,经过22年的治理,现已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示范区是中科院与鄂尔多斯市政府合作的基地之一,原来隶属于鄂尔多斯市政府,现在成立专门管委会进行管理,员工200多人。共参观7个景点,第一个是沙漠科学馆展区,世界上首个沙漠科学馆,展示在干旱荒漠地区人们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艰辛历程,记录历史上治理荒漠失败的例子和近十年探索和进步。第二个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该园区总面积为4000亩,由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区、设施农业园区以及微藻生物育种基地五个园区组成。依托中国科学院的节水农业技术、沼气技术、生猪养殖技术,构建现代科学技术指导下的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恩格贝利用了中科院的节水灌溉技术种植了3000亩的优质紫花苜蓿,一方面用优质苜蓿进行养猪,通过养猪业的壮大,将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项目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予以利用,经发酵成沼气,燃烧沼气可用于烘干螺旋藻藻粉和沼气发电,供园区日常生活所用。燃烧后的二氧化碳经回收储备起来,输送到养殖螺旋藻的拱棚内,便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加快生长,实现二次利用;另一方面,将沼渣、沼液经回收处理,将沼渣还田,用于改良土壤,沼液供大棚农业作有机肥料,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变废为宝,低耗低碳,生产环节消碳,资源无浪费的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第三个是智能大棚,建于2008年,总占地面积500亩,该园区集中体现了沙产业所倡导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科学理念。多采光即集中太阳光能,在外界温度不适合的条件下,在温室内进行农业生产;少用水即采用中科院设计的滴灌技术,可以节约用水60%左右;新技术即紧随现代设施农业步伐,不断学习和创新;高效益即每亩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是大田农业的10倍左右。该园现有日光温室121栋,其中智能温室1栋;暖棚27栋,可以周年进行生产利用;拱棚93栋,全年可以进行8个月的生产利用。在走访园区的工程中,我们遇到多名园区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我们了解到,该园区目前现有的种植品种有:樱桃、油桃、杏、李子、葡萄、日本北海道网纹甜瓜、台湾西瓜、南瓜、特色小柿子、特色西葫芦、特色茄果、西生菜、紫甘蓝、草莓等100多种。第四个是鸵园,有鸵鸟和鸵羊。世界第一大驼鸟---非洲驼鸟,围绕鸵鸟当地开展了观赏、餐饮(食用鸵鸟肉蛋)、鸵鸟蛋工艺品等,特别是鸟蛋工艺品做工精美,价格不菲,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驼鸟蛋每个重3斤左右,驼羊每只3万到6万不等。第五个是天赐湖,是1989年7月,一场暴雨过后突然出现的长14公里、宽100多米,深20多米天然形成的。第六个是个人和集体捐赠的林区,有中国人寿的青年林、国家税务的中国税务林、中组部的青年林、全国铁路系统各部门的青年林、夕阳红林、延安精神林以及许多个人捐赠建设的,林区内有狐狸、候鸟等。第七个是沙漠大峡谷,天然形成的沙湖,沙湖两侧大漠上,可乘坐沙地车、摩托车,也可进行骑骆驼、滑沙等不同沙地项目。以周末驴友、节假日自家游为主,年接待游客10万人。
(二)响沙湾景点。响沙湾位于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东端,北距包头50公里。响沙湾蒙语意思是“带喇叭的沙丘”。是世界第一条沙漠索道,世界最长的骆驼队超过500峰,是中国距内地及北京最近的沙漠。占地21万平方公里,现资产7个亿。管理方式:84年开始建设那时是国有,突飞猛过的是从1999年4月成立公司,王文俊为公司董事长,分仙沙岛、莲沙岛、悦沙岛和福沙岛四个区,各区之间用网围栏隔离,每个岛180元,套餐360元,年接待旅客50万人次,其中10%外国游客,去年产值7000万正第一区是仙沙岛,这里有沙漠探险与空中飞索、冲浪与秋千,各种惊险表演、沙漠各种杂技,有专门演员队伍。莲沙岛正建中,以佛教文化为主,莲花酒店是地球上唯一不用砖瓦沙石水泥钢筋而建造的绿色建筑,利用内压大于外压的原理建造,是意大利技术,占地7850平方米,直径100米,能用20年左右。悦沙岛,路上都看到驼铃商队,路过古老蒙古生活场景如勒勒车,这里是体育和艺术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街舞、沙滩足排球,正在建设4个大的游泳池,还可以作沙画、铸沙雕。福沙岛以蒙古文化为主,有敖包、篝火、帐篷等。
(三)库布其神泉旅游景区。景区内神泉泉水几千年喷涌不息,泉水香甜纯洁。奇石馆、翡翠湖荡舟、黄河母亲广场、喷泉广场、茶楼、戏台、珍禽观赏园、黄河大舞台等主要景点各有特色。从景区乘索道缆车横穿黄河上空便是黄河西岸上的库布齐沙漠游乐区,沙漠冲浪、滑沙、骑骆驼、沙漠卡丁车、沙漠越野、野营俱乐部、沙雕区等游乐项目一应俱全。整个景区充分利用境内的黄河、沙漠、湿地、黄土高坡、神泉、古云中文化等旅游资源,兼具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该景区内还有旅游产品果蔬采摘、特色餐饮、游船、垂钓等。年接待游客20万人。
神泉生态旅游区对当地旅游业起到综合带动作用,景区共招聘当地农民102名,间接带动农家乐等旅游相关业态就业1000多人。景区原有农家乐2-3家,目前依托景区新建农家乐饭店40多家,均有较好的经济收入。一溜湾地区以种植葡萄为主的果园有近千亩,年产量约为60万公斤。
景区开园后,葡萄在当地售价8-10元,每亩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8000元左右,增收5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了淡水鱼养殖和其它农副产品的销售,整个景区充分利用境内的黄河、沙漠、湿地、黄土高坡、神泉、古云中文化等旅游资源,兼具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该景区内还有旅游产品果蔬采摘、特色餐饮、游船、垂钓等。
二、沙漠旅游值得借鉴的经验的做法
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因势利导,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打造成恩格贝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响沙湾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5A景区、“我是一粒沙、一粒沙世界”的旅游圣地。库布其神泉为为国家4A景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地。其具体的经验做法是:
(一)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比如恩格贝治理起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羊绒业刚刚崛起,而国际羊绒原料的价格却极不稳定,暴涨暴跌。198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决定筹建自己的羊绒基地,却苦于没有现成的牧场,企业只好选择在荒漠当中建绿洲,这样既可以改善环境,又可以解决原料的问题。最终他们将厂址选在了库布齐沙漠中段的恩格贝。时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常务副总裁的王明海带领着他的团队来到了恩格贝,拦截洪水,引水入沙,沉积淤泥,植树固沙,一套化害为利的措施为第一代恩格贝人寻出了生存之路,为恩格贝绿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1年钱学森在首次沙产业学术研讨会上,开启研讨先河,此后钱老、宋平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调研指导论证,共同建设成典型的生态示范区。
(二)高起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变。比如响沙湾,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景点打造生态化,保护原生态植被,形成众多景观景点,传承人文和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三)强化文化内涵的注入,大力发展休闲经济,打造“动静”结合的沙漠旅游。如恩格贝文化渊源:穆桂英征西时筑起的西元城;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独贵龙”运动领袖阿尧尔色那的大本营,五百抗日将士的忠烈魂。其经营理念:以“变干旱不毛之地为沃土”为新任务和目标,以“留住阳光”为路径,以“沙产业、新能源”绿洲建设为理念。响沙湾游客慕名而来的是《鄂尔多斯婚礼》,现已批为世界非文化遗产,有时去国外演出,仅演绎大厅能容纳600人,每天6场演出,每场45分钟,演员有的是公司的,也有从蒙古国外聘的。
三、沙漠旅游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沙漠游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结合我地实际,开发农家乐,使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放松身心、愉悦精神,又能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我们应以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为契机,以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沙漠旅游景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改造环境需以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为前提,如恩格贝景区由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暴发大水裹挟着大量泥沙来到此地,被志愿者拦洪澄地,使得洪水退后泥沙积聚,形成了万亩良田,又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农作物才有了生长的基础条件;第一批创业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以及恩格贝人的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才使神话变为现实;
(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科学技术的支持。植树造林种草,科学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三)整个景区没有硬化路,都是条块板铺路,或乘沙漠火车、坐缆车,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四)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如承办各类国际选美大赛、一年一度国际摄影周等国际国内大赛,商业演出都是市场化运作;骆驼归公司所有,高薪聘请专业技术或演职人员。
(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围绕生态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人文资源、乡风居民和农事活动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