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会简报
芬芳十月,书香阵阵
精河县一小
“读书交流会” 10月18日下午四点,精河县一小“读书交流会”在四年级一班、二班隆重举行。全校语文组老师积极地参加了本次读书交流会。本次交流会是由四年级组苗金莲老师和程卫星老师执的。
二位老师以其平实的语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老师,使我们谨记终身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必要。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挤出学习的时间,在浮躁的社会力求中静下心来,这样,我们才能“沉得出气,想的更远。” 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表现得也很积极。都想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近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交流会”,每位老师都认真聆听,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篇二:芒棒小学读书活动简报
芒棒小学“放飞梦想”读书活动
简报
芒棒小学 2014年3月17日
快乐阅读 放飞梦想
为了促进全校师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让
书香飘满校园,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4月17日早上,芒棒小学300余名师生
在校园内启动了“快乐
阅读,放飞梦想”系列
活动。
在启动仪式上方校
长就此次活动做了很重
要的讲话,他引用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给全体师生指
明了方向,他指出,要充
分利用课堂及图书馆资
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快乐阅
读,放飞梦想”读书活动。
深入研究阅读与促进学
生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并藉此加强校园文化建
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通过此次主活动,激发了师生们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
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让大家明白了书是知识的源泉,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
读书是幸福的,读书也是快乐的,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
个高尚的人对话,会带来无限的乐趣。这就启发了学生要有
选择地读书,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书,争做一个快乐的读书
人。
报:太平镇芒棒小学 撰稿:姜加邦篇三:读书简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篇四:读书日简报3--已上传
简 报
第三期 让我们一起走向阅读社会 4月23日是一个作为世界文学象征的日子,这
一天是联合国
确定的第15 个“世界读书
日”。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向全世界
发出了“走向
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
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这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象力的传承媒体,给予了人们众多情感的交集。阅读,不仅能扩展现在的空间,还能给人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今天,我县
各中小学师生
陆续来到我馆
借阅课外书籍,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很多
师生对我馆优雅的读书环境和丰富图书种类表示了赞赏,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让我们现在就开始拿起手边搁置已久的这或厚或
薄的动力源泉开始阅读吧,不仅仅是在4月的23日。因为,读书,是一项个性化的体验,其中的美妙,非亲历而不能知。篇五:读书交流会新闻报道
读书交流会的新闻报道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促进学术交流,让书社成员更深刻了解读书的意义,书社在2012年12月9日于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了以“书香”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副社长主持,邀请的嘉宾有书社二十五名读书爱好者的参加。
此次交流会上,大家积极互动,气氛热烈。每一位同学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的主题思想,并谈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从总体上来看,这次交流会不仅交流书籍,更重要的是交流思想。每个人在交流会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进行的很顺利,精彩说辞和优秀书目频出,掌声不断。
此次交流会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我们将以此次读书交流活动为契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多读书,读好书,以书籍陶冶性情,以书籍涵养气质,以书籍提升专业素养。
第二篇:读书报告会简报
杨家庄小学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行动快、效果好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西宁市杨家庄小学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学校党政领导齐抓共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读书活动,让书的价值在读中体现。他们的做法是:
1、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学校负责整个活动的资料、资金、场所保障;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2、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细则,促使整个活动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的不良倾向。
3、指导教师做好读书笔记。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写好读书笔记,语文老师予以检查、指导、评估,学校不定期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让教师坚持撰写读书笔记(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等),督促教师养成经常读书的良好习惯。
通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初步培养了广大教师的阅读习惯、提升了教师的自身修养,促进了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教风进一步转变,在教师中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1篇二:读书简报(最后的)篇三:关工委简报2012年第3期
关工委2012年第3期(总第23期)
目 录
●朝阳普照和谐校园溢书香?梅县教育局关工委(p -p)●沐浴书香快乐成长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 罗桂芳(p -p)
●朝阳呈异彩 读书伴成长?兴宁市沐彬中学(p –p)
朝阳普照和谐校园溢书香
──梅县中小学开展“朝阳’’读书活动情况汇报 梅县教育局关工委
(2 01 1年1 2月2 8日)梅县是著名的“文化之乡”,爱读书自古以来就是当地人民的优良传统。这个优良传统在“朝阳”读书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随着“朝阳’’读书活动主题的不断深化、读书内容的不断扩宽、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和我们不断总结推广开展读书活动的新鲜经验,我县中小学“朝阳”读书活动得到广泛持久的开展,全县中小学都普遍地开展了“朝阳”读书活动,中小学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飘溢着浓浓的书香,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不断深化读书主题,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有鲜明的主题是“朝阳”读书活动的重要特色。从参加全省百所“朝阳’’读书活动试点学校活动开始,我县就紧紧围绕着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提出的读书活动主题,引导全县中小学的“朝阳”读书活动:围绕“读名人传记,做四有新人”主题,我们组织有关学校清理图书馆,把“名人传记”找出来并补充书源供学生阅读;围绕“知荣明耻树新风’’主题,为开展活动的学校找来相关的图书资料,我们还在家长学校给家长、老师上专题辅导课;2 0 08年以来,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相继提出了“读文学名著,做书香少年”、“中国精神颂”、“向英雄模范学习,做四有新人”和“党在我心中的“朝阳”读书活动主题教育。根据主题教育不同时段的要求,我们一是先后向学校着重推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涌现的影响较大的60部文艺作品;二是要求各校从网上下载省教育厅关工委编写的《中国精神颂》;三是向学校下发省教育厅关工委编写的《祖国巨变与广东腾飞》、《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读本》和《辉煌历程90年》,要求学校组织指导阅读,没有这些书籍的学校,我们都要求从网上、报刊上搜集有关资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与时俱进的读书主题教育,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踊跃参与相关主题的读书活动。梅县高级中学是我县重点中学,教学和升学任务压力很重,但学校领导仍
很重视“朝阳’’读书。在学校关工委指导下,该校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内容的征文比赛,每年都能收到1000多篇征文,学校关工委从中挑选出1 0多篇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鼓励。梅县松口镇中心小学、程江镇中心小学等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写祖国伟大、家乡巨变,歌颂党的英明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学校收到学生大量的文章,这些学校从中选出部分作品通过出板报、手抄报、小广播和寄到《梅州日报》、《秋光·关心下一代》等报刊杂志发表,为建设书香校园鼓劲。随着读书活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我县中小学校园响彻“伟大祖国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的“五好”主旋律,学校呈现一派积极向上、祥和和谐的新气象。
二、不断扩宽读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 为使“朝阳”读书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就要十 分注意不断扩宽、丰富读书的内容。我们的做法:一是扩宽视野。不但指导学生学习文学名著,也鼓励学生涉猎史、地、生、艺和科技读物;读物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有自己所想的读物,读后有自已的所得;二是结合新课程,指导学生阅读新课程要求要阅读的课外读物。课堂教学与课外 阅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但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师生都能认识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不可分割性;三是根据梅州市教育局关工委的读书意见,要求全县中小学学生“阅读
名著、诵读经典”,并列出一批名著和经典目录供学校供学校参考,为使读书活动有序积极开展,我们在梅县星聚中学和梅县程江镇中心小学搞试点,前者让学生诵读《弟子规》等中华文化经典,后者搞“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学习和借鉴中华礼仪文明和孝文化,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试点取得了丰富经验,不仅梅县教育局关工委于2010年12月在两校召开全县部分中小学“朝阳”读书活动现场会,梅州市市直关工委、梅州市教育局关工委也于2011年4月在两校召开全市各县(市、区)教育局关工委和市直系统关工委负责人、各县(市、区)“朝阳”读书活动试点学校和市属学校领导参加的“朝阳”读书活动现场会。与会人员通过现场会的“升旗文化”的演绎、名著课本剧的表演、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展示、歌颂党和国家的歌舞表演和“感恩”教育课,深刻感受了“朝阳”普照的重要价值。市、县这两个现场会的召开影响很大,反响强烈,对梅县、梅州市中小学“朝阳读书活动的广泛深入持久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使我县和我市各中小学深刻体会到开展“朝阳”读书活动的必要性和不可以其他活动来替代的道理。
三、不断增加活动学校,推动全县中小学“朝阳”读书活动扎实开展 我县开展“朝阳’’读书活动历来坚持以点带面逐渐扩大活动学校的做法。中学的“朝阳”读书活动,从2005年参加全省百所中学试点时的一所发展到当年的6所,2008年已普及到全县28 所中学和县局所属教师进修学校、职业技术学校。2007年下半年,我县把开展“朝阳”读书活动的目光开始投向小学,先以梅县松口镇中心小学、程江镇中心小学为试点逐渐扩大试点到南口镇中心小学、畲江镇中心小学、梅县丽群小学,直至现在全县20间中心小学都开展了这个活动。全县现在形成局有 “朝阳”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学校有指导小组、班级有辅导小组的系列组织机构,保证了读书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了推动全县中小学“朝阳”读书活动的开展,梅县教育局2001至2010年3月为各校开展活动花了902万元购买图书63.7万册充实各校图书馆。为推动“阅读名著、诵读经典”活动,我们关工委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和免费向学校发送了10000多册图书,现在我县不少学校是歌声嘹亮、书声琅琅,出现了不少“和谐校园”、“书香校园”。
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是“朝阳读书活动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十分注意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一是举办征文比赛。内容规定为写读书心得体会、读后感。这种比赛,有些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有些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我们则在2008年、2009年各举办过一次,两年共评选出108篇好文章并给予奖励。2011年“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各校送来100多篇文章,经梅州市教育局关工委评定送省教育厅关工委的有15篇。二是举办演讲比赛。内容规定为写参加“朝阳”活动后的收获、体会和对一些作品的评价。这种比赛,由各校自行组织举办。三是评选篇四:读书交流会简报
芬芳十月,书香阵阵
精河县一小
“读书交流会” 10月18日下午四点,精河县一小“读书交流会”在四年级一班、二班隆重举行。全校语文组老师积极地参加了本次读书交流会。本次交流会是由四年级组苗金莲老师和程卫星老师执的。
二位老师以其平实的语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老师,使我们谨记终身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必要。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挤出学习的时间,在浮躁的社会力求中静下心来,这样,我们才能“沉得出气,想的更远。” 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表现得也很积极。都想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近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交流会”,每位老师都认真聆听,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篇五:读书活动简报1 简 报(第一期)
黄龙乡中心小学校图书室 2013年10月31日 黄龙乡中心小学校 举行“小故事大道理”讲故事比赛活动
为了营造浓浓书香 味,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丰富校园文化。2013年10月31日下午,松潘县黄龙乡中心小学校精心组织了这次“小故事大道理”讲故事比赛活动。
大赛经年级初赛,最终选出最出色的7位选手参加决赛。小选手们选取的故事体裁多样,内容生动有趣。比赛中小选手们准确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惟妙惟肖的表演,将一个个小故事中蕴涵的大道理演绎的精彩绝伦,使在座的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在这些精彩故事中的同时收获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比赛结束后,黄龙乡中心小学教导处主任李林在总结时表示:此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收效很好。今后,学校还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把黄龙乡中心小学校的素质教育推向高处。
第三篇:读书报告会
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读书报告会《分享教学主张 成就品质课堂》现在开始。首先请大家观看本届读书报告会的主题片。感谢李海军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个精美的课件。
教学是校园中永恒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对教学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这些见解我们称之为教学主张。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从教经历,所以每位教师的教学主张也不尽相同,但好的教学主张总会给人启发,所以,我们特别邀请了六位教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教学主张。
今天的读书报告会分为两部分:一是六位教师的报告,二是所有教师都可以参与的有奖互动。
有奖互动又分为两项内容,一是在六位教师的报告结束后,我会问一些和六位教师的教学主张有关的问题。答对的老师可以得到张文质主编的《活着就是幸福》这本书,在座各位老师可要仔细听啰!谁听的认真仔细,谁就有可能拿到奖品!
有奖互动的另一项内容是可以发表自已的教学主张,只要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就可以获得奖品,老师们在听报告的时候,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么?
好,首先有请刘丽老师,她带来的是《本色语文课 要有语文味》 今天,有些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加入了许多浮华的内容,但郝老师却有自己的思考,做了一个质朴无华的选择:本色语文。郝老师的报告,让我们在喧嚣中,感受到了一份宁静,一份坚守。
所有学科当中,数学是最抽象的,但张书霞老师,却用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享受数学。有请张益红老师。
感谢张老师的报告,更感谢张老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不知大家是否想过,教师的根在哪里?教师的根在哪里呢?刘丽老师认为,教师的根在课堂,而课堂在高琴老师看来就是一种生活,有请高琴老师给我们演绎《课堂,是一种生活》
刘丽老师的课堂和生活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她在设计课堂也在设计人生,她在课堂中注入生活,在生活中收获幸福,所以刘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下面要请出的是孙雅莉老师,孙老师是一位理性的教师,在理性的反思中,她成为了学科带头人,更重要的是,她的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下面,有请孙老师,让我们和孙老师一起《以思促长 以长促教》。
孙老师的反思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尤其是她对于教学过程中“内伤”的反思,相信给大家的反思开拓了新的思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下面有请年轻的叶春霞老师给我们讲讲如何欣赏美?
叶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美的享受,叶老师的课件是美的,叶老师的语言表述是美的,更重要的是,叶老师培养了一批会欣赏美的学生,从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有奖互动环节。第一个问题:
老师的本色语文课是怎样上出语文味的? 朗读——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语言揣摩——品词赏句,嚼出语文味。读写结合——适度拓展,升华语文味。第二个问题:
老师的教学主张是什么?
我的教学主张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享受数学.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认为课堂是一种生活?
一只有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只有给课堂注入真挚的生活情感,课堂才是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三.它占据我们生命的很多时空,而且这种生活,持续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命,乃至自我整个的生命状态。
第四个问题:
老师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 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 第五个问题:
老师主张:让学生学会欣赏,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她让学生学会欣赏什么?
欣赏自然、欣赏艺术作品、欣赏他人、欣赏自己 解读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预设:“一切皆似无意间” 生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下面进入交流互动的第二项内容: 哪位教师说说自己的教学主张?
书已经送完了,还想继续发表教学主张的教师请把自己的主张发到OA平台上!
希望大家在提出自己教学主张的同时,对自己的主张做些阐释,我们将以此为依据,从中请一些教师参加我们后面的读书报告会!
感谢教师的精彩发言,感谢所有教师的聆听和参与。本届读书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
本色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去年年末,我有幸观摩了一场省级优质课比赛。其中有一节课,叫《散步》。讲的是一家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一个春日外出散步的故事。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新奇,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宽敞。结果,“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起走了小路。作者在最后写道:“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篇文章很美,表现了家庭的温馨。上课的老师,先让学生给文章重拟标题,然后以自身为例谈到中年人要承担很多压力,最后讨论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快下课的时候,老师放起了音乐——《懂你》,同时,出其不意的事情发生了——他像变魔术似的,竟然掏出一把吉他,当众演唱起来。
台下几百名老师一片哗然,有人鼓掌,也许是为上课老师的勇气叫好;但更多的,是质疑。
下午,专家评课,讲了很多。最后,他叹息了一声,说,语文课,不能失去语文味啊!
这句话说得很轻,很温厚,可我突然感觉到似有千斤的重量,压在心头。“语文味”,这三个字,如鸣钟磬。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语文味?
华师大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程少堂认为: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①
我所理解的语文味,有一个中心,即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两个基础,即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强化语言因素的赏析与运用,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江苏省教科院严华银教授在文章中写道:
只在所谓的‚人文‛上费力劳神,不抓‚工具‛的教学,是对语文的背离。② 刚才所举的教学案例,除了开始的环节和文本有一定的关系以外,其他的几乎都抛却了文本,变成了“要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课。
也正因为如此,返璞归真,回归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而不是历史课、政治课、甚至音乐课,成为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那些一度被我们锐意改革的年轻语文老师所忽略的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又变得亲切起来,“刘国正先生一再嘱咐读懂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欧阳代娜先生叮咛知识能力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魏书生强调语文教育以母语为核心一百年也不会变。” ③其人可亲,其情可感。语文课,就是要上出语文味。那么,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为此,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著作——《听余映潮讲语文》,并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一些思考。我认为,有三点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朗读——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余映潮先生说: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④
我觉得,老师的范读,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我们在网上,可以下载到现成的朗读资料,但是,学生听着我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该是多么激动和崇敬啊!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朗读的文章。在备课时,我们应养成先朗读文章的习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教了三届学生,每当教这篇文章,我都范读一遍。还记得有一次,我先谈了一些我和父亲的故事,大概讲的比较感人,全班一片安静。这时候,我开始读文章,最后一段是: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读到这儿,我的声音哽咽了,学生的眼里闪烁着泪花。我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好多孩子读着读着就哭了。事隔三年,还有学生回忆起这一幕,跟我说,感谢语文课给他带来的感动,让他的少年时代有最纯真的回忆。
当然,读出感情是一个重要方面,还有其他的方法和要求。例如余映潮老师关于《口技》的教学设计,在朗读层面,就展开不同层次的活动。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第二、语言揣摩——品词赏句,嚼出语文味。
在《中学语文教学》09年第三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语文教学缺了什么》,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市教研室的陈菊飞,他听了一节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中有一个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断,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他觉得有问题。
他说:
我认为,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文本内容是语文课天经地义的任务。我们并不反对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但不可本末倒置——以影视作品的观看来代替文本的阅读……语文教师的天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内蕴。⑤ 什么是语文?白纸黑字的才是语文。这句话,也许从怎样对待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这个角度更能说清楚。课文是学生读懂的。只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才能再现形象,突出感悟。确切地说,语文所显现的是见闻感受,所表达的是思想感悟,所训练的是语言形式。
前面提到的《散步》一文,可品味的句子就有很多,如:
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作者没有写成“我的母亲、我、妻子和儿子”,其实很巧妙地把“我”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了。
再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写得很活泼、很有情趣,用了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和谐。
其他的课文也有很多值得品读的句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觉得有四类句子很重要:在文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语句、表达效果良好的语句、含蓄深刻的语句、看似平淡实则有味的语句。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关注一下。
第三、读写结合——适度拓展,升华语文味。
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以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为主,“写”这一环节,似乎到了作文课才有。其实,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听、说、读、写,并列存在,不应忽视任何一方面。余映潮先生指出:“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语文教学的最明显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读写结合。” ⑥这与课标关于“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是一致的。
以《散步》为例,我们可以尝试不同角度的写作训练:
1、课文集美,摘抄文中的有韵味的句子并写赏析。
2、变换身份,以文中“我”的母亲、妻子或儿子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3、体验感受,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祝福。
4、自由表达,写一个家庭小故事,通过细节来表现一家人的温情。
„„
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读写结合,但是有写作活动的语文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深深凝固了她的文化精神。学习语言文字,就不可避免地接受她本身所负载的文化熏陶。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最终回到语言能力,回到理解与运用,回到语文素养,“心中有‘人文’,诉诸于口的应该是语言。” ⑦
亲爱的语文老师们,让课堂多一点朗读吧,让我们领略祖国语言声调、音律、节奏之美; 多一点语言品味吧,让我们通过“妙点揣摩”“美句赏析”,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多一点读写结合吧,让我们熟练且美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心中升腾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最后,我想再次汇报我发言的题目: 本色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谢谢!
储蓄一份欣赏之情,塑造一种完美人格
“欣赏”是一种对事物的喜爱、同情、赞美、与关切,是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它是一种优美的感情活动。学会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璀璨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峭壁。学会欣赏人类几千年来的人文艺术,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学会欣赏自身、欣赏他人、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主张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
欣赏自然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大自然以其特有的钟灵毓秀之气濡染着人们的艺术气质和审美情趣,当人们尽情领略了黄山之奇崛、峨嵋之清秀、华山之险峻、泰山之雄伟、衡岳之烟云、雁荡之巧石以后,其胸襟见识定非昔日可比。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对人格培养,自然是大有益处的。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个建筑、一片树林、阳台上的花草等等,只要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它们,便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美术课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能培养起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从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
在教<<心底接触自然>>中,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在周围找到五处以上美的风景,并用线描的方式描绘下来。但交作品时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抱怨在这里寻找美的风景太难了,到处是工业区,污染严重,房子没有美感,应该到风景区去。之后我用多媒体播放摄影家镜头下的风景,有老房子、有工业区、有展现江南水乡韵味的风景„„这些照片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欣赏自然或人文风光的兴趣,因势利导我再出示自己画的速写,学生再次惊叹,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世界上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再创造美的艺术会让生活变的更美好,同时我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欣赏艺术作品的美,感悟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
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感受。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激动,从中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画面的优美、色彩的和谐、微笑的温柔和神秘,而且捕捉到了其中的人性光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韵味。
当然还有齐白石笔下的虾,郑板桥笔下的竹,还是列宾笔下的纤夫,凡高笔下的向日葵……都是画家心灵、情感的结晶,感情的凝聚,那些生动感人的形象,美丽的色彩和流动的笔触所流露的情感,都能使学生在欣赏时产生美的冲动,美的向往,进而达到引导学生研究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过程。
欣赏他人的美,感悟交流的快乐
被别人欣赏不易,你必须拥有过人的本领。欣赏别人同样不易,你必须具备容人的气度。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提升,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完美。人各有所长,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初一年级选了两个班级,实验方式是:其中一(1)班的作业评价就一种形式,老师评分课堂不展示和评价作业;一(2)班作业评价形式由课堂展示有特色作业,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一学年结束时我选出一些有特色作业,在两个班级展示请学生评价。实验发现,前一个班的学生对优秀作业会给予肯定,而对于绘画技巧差却有特色的作业是一种嘲笑的态度,不会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使得被嘲笑学生有一种羞愧感,对绘画失去信心。而后一个班的学生在这种互评作业的活动中,不管是绘画技巧好的作业还是绘画技巧差的作业,都会获得赞赏,也会获得中肯的建议,整节课在融洽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不仅在互相学习中对美术知识的掌握获得提升,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除了在课堂作业的评价中,让学生体会欣赏别人的快乐,我还根据不同的课题,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欣赏,感受欣赏别人的快乐,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态。
当然,欣赏别人,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夸奖。欣赏别人,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要欣赏别人,必须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就象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谈不到欣赏别人。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客观的评赏。在各项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交流的乐趣,培养豁达的风度,树立良好人格。
欣赏自我之美,感悟成功的喜悦
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会发现属于自己的美,拥有自信,才能感悟成功。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美术活动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能更大胆的去创想。在《重复的魔力》一课的教学中,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学生非常惊叹设计师的创意思维,而当让他们设计三个以上的重复构成时,学生却表现出信心不足,这时我展示前一届学生的课堂作业,他们似乎开始有了一些自信。经过我的启发和知识的讲授,在完成作业时很多学生流露出成功的喜悦。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语言到形象、一个形象到多个形象、色彩、素材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他们必定经历苦思冥想、也有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还使学生能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不断挑战自我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每一个创意都能让学生体会快乐,增强自信发现自我的魅力,欣赏自己,更激发设计制作的欲望。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能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使她们的性格变得乐观、开朗、活泼,身心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欣赏了美、创造了美,更懂得去追求美了,用欣赏的眼光去感悟世界,使得艺术真正的为生活、为人生创造更大的财富。《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缺了什么》2009年第3期
课堂,是一种生活
非常喜爱毛阿敏演唱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歌词中表达出的对“根”的一种守望和情意,常常引发我对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的思考。教师的成长有“根”吗?我们的“根”到底该扎在哪里?读了《今日我们如何做教师》丛书,我意识到其实我们的根就在课堂,课堂就是一种生活。去课堂做什么?过去,我会说:我去工作;现在,我会说,我去生活.一.课堂是一种生活.只有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因而,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也只有这样,课堂才充满生命的活力.2003年十月,我有幸赴加拿大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境外培训.60天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不停地听课;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里,我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其中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课堂的生活化.我曾经跟踪聆听了几节科学课,主要是关于滑轮的。从杠杆原理到滑轮,从静滑轮到动滑轮,教师讲授的时间加起来不足20分钟。绝大多数时间里,学生们分成小组,摆弄着塑料模具,组装各种形式的滑轮机械:吊车,发电机,坦克,电动机......每一节课结束后,他们都要填写一张表格,对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出描述。在最后一节课,教师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滑轮装置,把一个掉下悬崖的小孩救上来,学生们居然设计出了八种滑轮设备,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好体现吗?其实,我们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宗旨,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动态自然的情景中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生活化的任务来学习.我发现,备课中牢记这点,上课的效果真的不一样.例如,在上学期的一节市公开课的开头,我让学生以播报新闻的形式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是课堂上常见的形式,学生反映平淡,但是在学生走上讲台之前,我分别播放了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音乐,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而在这样的音乐声中走向讲台的学生顿生自豪感,声音和形态还真有点象央视主持人,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当然, 这“一板斧”下去之后,不能偃旗息鼓,不然的话,不一会儿学生就开始“神游”课外了.一堂课的“兴奋点”要不止一个,但要分布合理巧妙。在这节课的语言点学完之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他们的数学老师的照片,学生一下子又激动起来,而且,他们班的数学老师正是张居强,学生就更来劲了,我用这节课学的语言点编了一段数学老师的故事,学生学得非常的认真,我又让他们仿照这样的例子,自己编写故事,但必须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所有的语言点,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短短几分钟内写出的文章超出了我的想象.又例如,在学了word power中描述人的形容词之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封信,收信人是自己未来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点羞涩,又有点自豪,不仅积极地用上了所学的词汇,而且还在运用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性格的优劣,也换位思考了家长的心理,我认为这更升华了生活化的意义。二.课堂是一种生活.只有给课堂注入真挚的生活情感,课堂才是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肖川教授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去推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温暖,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命的幸福。有了温暖,学生就有了自我奋发的动力,课堂就有了生机和和谐。课堂是人性的,人有阳光也有阴影,有高潮也有低谷。还记得我教过的初二的一个学生,腿有点残疾,很自卑,学习兴趣一般,成绩中等偏下,初二英语老教材中有一个必学词汇:lame(瘸腿),在备这个单词的教法时,我犯难了。一想到领着大家一起读这个单词,并且还要学习“他左眼瞎,右腿瘸”这个句子,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个学生自卑的身影。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那位学生可能已经提前预习过这一课,一直低着头,可我已经不紧张了,因为我已经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教瘸腿的单词和句子之前,我让那位同学到办公室去帮我拿东西,乘他不在的时候教了这个词和句子,单词的用法固然重要,但比起学生的自尊来,我宁愿他不会这个单词。让我欣喜的是,那节课以后的英语课上,那位同学还经常主动举手发言,这在以前可是从未有过的呀!学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人也变得开朗多了。是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而且是很容易满足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爱的火花,就会点燃他们的热情,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有人说,“平庸的教师用嘴上课,优秀的教师用心上课”。我远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我会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
三.课堂是一种生活.它占据我们生命的很多时空,而且这种生活,持续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命,乃至自我整个的生命状态.努力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用心关注学生的内心,我们的学生也会以真挚的情感来回报我们.2007年夏天,我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奋战了十四年的盱眙县中,好几位学生在电话中泣不成声,他们向我发誓,一定要考到南京的大学来,在08年的高考中,他们中有三位考上了南大,现在经常来看我,跟他们在一起,我总能感觉到特别的快乐.我想,农村的孩子比较质朴,城市的孩子对老师的感情会淡漠一点吧?可是,我没想到2008年夏天,相处了一年的高一学生分班的时候,十一班的几个女孩跑进办公室抱着我就哭,因为我不再教他们班了,那一刻,我的心里满是感慨与感动.当今的社会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难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每每想起这些可爱的孩子,我都会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充满激情地和学生一起分享课堂生活.课堂是一种生活.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也是分享人生.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迟早要经历一个从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到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劳动的发展过程。当我们把课堂当成快乐的生活,我们的学生就是幸福的,我们也就找到快乐的不竭源泉了.那就让我们安居在课堂家园,享受我们的课堂生活吧!
第四篇:读书报告会
“给力”用起来很给力
“给力”原本属于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叹词用。另外,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另一种说法是,“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意思为很精彩、很棒的意思。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甚至有网友给他取了个英文名,叫做gelivable,反义词:ungelivable。
到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的报道,这是网络热词“给力”第一次在党中央机关报的显著位置露脸,引发了网络围观,不少网友感叹,人民日报越来越潮了。
“给力”不仅上了党报,而且很给力地登上了著名的《纽约时报》。文章说,“给力”在中国网络中意味着“酷”、“真棒”或者“爽”,在很多媒体报道和网络交谈中被频繁使用。单从汉语语法角度来看,“给力”代表“给予力量”的意思,但现在它俨然已经成了中国网络形容“真棒”最合适的词了。更“给力”的是,这个词已经被别出心裁的中国网友音译成英语“gelivable”和法语“très guélile”。
“给”与“力”都是很简单的词语,但组合在一起却有陌生的新鲜感,有点紧凑,有点铿锵,在词义的指向上充满弹性,在许多时候还有着调侃、戏谑的游戏感,激荡出丰富的意味与别样的情趣。从目前来看,“给力”至少有三种常见用法:
1.作为形容词,类似于“牛”、“很带劲”、“酷”、“棒”、“很有意思”等。常作感叹词。用法如:“这游戏真无聊,不给力呀!”、“这部动作片真精彩,实在太给力了!”、“好不好玩?给不给力?”。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例如有内涵的歌曲或视频,我们就可以说:“太给力了!”“给力给力”。
2.作为动词使用,相当于形容词使动用法。随着被网民用得越来越频繁,也就是它的本意“给予力量”、也可作为“加油”的意思来形容。例如:“大家给力啊”,“要给力啊,后面靠你了”。
3.作为名词使用,“给力”也相当于“震撼”的意思。“不给力啊!”可以译作:不够震撼,不够精彩。
我们回过来看人民日报是怎么用的。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显然,“给力”在此被用作动词了。而这也引发了多方的质疑,由网友称:“给力”在网络中是形容词,而在《人民日报》中用作动词。面对此类怀疑,《人民日报》总编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篇文章的大标题并未出错,“给力”用作动词也没有不恰当的地方。很显然,这一回答并不给力。
不过网络上真还没有发现“给力”一词有人民日报所创造的用法。“给力”是形容词么?网民们可能认为“给力”前可以加副词“很”字,就认定“给力”是形容词。正如“很高兴”中的“高兴”是形容词一样。但是,“很生气”中的“生气”是形容词么?“给力”在词形结构上和“生气”一样,如果用英文表示,可以是最新创造出来“gelivable这样的形容词”,但在汉语中却不是形容词,只是一个动宾结构短语(给+力),它们和“高兴”有明显的不同。
《人民日报》总编某编辑说“给力”是个动词,这是有待商榷的。既然是动宾短语,那么,只要加一个主语,就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了,如“这个方案很给力”。但是如果再加一个宾语,读来就很纠结。而“江苏给力„文化强
省‟”正是这种令人纠结的表述。当然,网络语言的不稳定性和创造性可以为“给力”的“错误”用法提供一定条件。
“给力”一词源于日本动漫的中文配音,夹杂了日语及东北话的韵味,被用来表示“精彩”、“加油”等意思,作为一种娱乐化的表达而风行网络。而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用语上素以严谨平实著称。所以,当二者联系在一起时,必然产生惊异反应。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说,人民日报的“给力标题”是一种信号,今后传统媒体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媒体的词汇,这对传统媒体来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给读者一种新鲜感,能很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11月12 日一天,全国至少10家媒体不约而同在标题里用了“给力”。对于传统媒体更多更频繁地使用网络词汇,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朱强表示非常赞赏: “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修正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人们不需要莫名惊诧。”他举例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但它的《风》这部分,就是完全来自民间的土风、风谣。但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颐委婉地提醒有些媒体“不要盲目跟风”。他指出,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约定俗成的,要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给力”这个意思的词,在传统的语言词库里,其实还是有现成的、规范的词汇可以表达。“不分场合,硬是要用网络上流行的„给力‟,并不一定就是代表贴近读者。”陈颐说,就他个人感觉,如果“给力”没用好,有的标题反而会有点不伦不类,令人费解。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和考量一下,“给力”的兴盛并不突然、并不偶然,不过是一个“给力的时代”的反衬和缩影罢了。如今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频出的时代。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充斥于互联网上与现实社会。几乎每一个网络流行语,都让我们对一起关乎公共诉求的公共事件记忆深刻。在对传统语言规则颠覆的背后,在搞笑表象的背后,其实蕴涵着或悲凉、或无奈、或乏力、或愤怒的形形色色的大众情感,寄予的是对社会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诉求。例子多得数不过来,从流行短句 “神马都是浮云” 开始吧,“神马”不是一匹马,而是 “什么”的谐音。与 “虾米”等词汇类似,诞生于拼音输入法的误选。“浮云”其实单独流行了一阵,“菖菖都是浮云”,意思是 “菖菖不值一提,犹如过眼云烟”。没想到有人把 “神马”和 “浮云”两个流行词汇放在了一句话里,立刻产生神奇效应,很多人奉此句为“万能用语,放诸四海皆准的警句”。
像以前的“囧”等网络热词一样,“给力”原来只属于网民的“自娱自乐”,但让他们意外的是“给力”正在被“众娱众乐”。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个词语可以同时表达如此多的意思呢?我想这个问题只能由“网络时代”来回答。
最新流行的还有 “非常艰难的决定”。这是来自著名的 “3Q大战”。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其中称 “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迅速掀起模仿之风。甚至还有网民模仿腾讯公开信,写起了所谓 “QQ体”。此外,随着近几个月物价广受关注,“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神马”等等,新词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上涨的物价还催生了“海豚族”,指喜欢海量囤积的人。
说到这里,意义不言自明。我们盘点的不只是词汇本身,更是一年来的各种时事热点、民生话题。着力点在词汇身上,好处显而易见:流行词本身就很有趣,吸引眼球;每一个背后都能让人联想到一大串故事,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小说的术语来形容,那就是 “留白的魅力” ;最后,这些词汇直接道明了一种态度和情绪——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既然无力改变,只好用戏谑代替愤懑,以自嘲纾
解压力,化无奈为笑料。
网络词汇流行的动力,正是对常规的逆反。在逆反的双关意义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时事的矛盾情绪。长期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吉林大学副教授叶君告诉记者,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两个词,但是她认为“给力”和“不给力”这两个词在民众中人气狂飙的现象很正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说明社会的活力和民众很强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们正在试图用这种更为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网络新词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类社会现象,但它们却总是只精炼成一个词或者一句短语。
语言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灵活的东西,它会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淘汰,也会不断地补充。网络新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用语,淘汰了那些陈旧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更能反映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早已存在着,只等待着人们的唤醒,“给力”就这样为我们的时代心情所定格。
第五篇:读书报告会
期待——因和平而美好的世界
——读《战争与和平》与《安妮日记》有感
郑州七中
八、(2)班冯寅花
战争,它是一个民族的兴亡、一个国家的成败、一个世界的伦理与秩序的见证。从古至今,对于战争这个话题,文学家们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其中杰出的代表作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妮日记》这两部文学巨著。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四大家族――别祖霍夫、保尔康斯基、华西里、那斯托里,抗击外敌的成与败、生与死。在这里,许多人放弃了安全和奢华的生活投入危险与困苦的战争,热爱祖国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花花公子成了护国英雄。那些在我们这和平年代无法想象的事例在故事里都成了现实。
是啊,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人们的一种本能,谁能不爱养育自己的祖国呢?不管是花花公子,还是穷困的农民;无论是软弱的大少,还是刚毅的战将。在保护自己祖国的斗争中都显出自己坚韧、勇敢的一面。这都是一种与身俱来的本领与性格,只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淡化了。就拿彼埃尔这个软弱的大少爷来说吧,他是一个私生子,希望干一番事业,但缺乏毅力。幸运的他继承了一大笔财产,但却因此沉迷女色,后来在朋友安得列伯爵的启发下一反常态。甚至拿起了武器与法军做对抗,终于在莫斯科刺杀拿破仑的行动中被捕后,在监狱中尝便了人
间冷暖,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出狱后散尽财富为天下人谋划,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看吧,什么人都可以有这样的品质,不要以为你不能,大家都可以。
《安妮日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长着一双大大的黑眼睛,活泼、聪明的十五岁犹太姑娘,她叫安妮·弗朗克。这本日记是人类罪行的真实记录,是对人性、平安和安宁的呐喊。就是这本日记帮助安妮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安妮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公司大楼中一处无人知道的地方。当她在狭小的、完全封闭的后屋里胆战心惊地生活了两年,每天过着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点声音来,生怕被楼下和工作的人听见的生活,她的窗户上钉上木板,拉上窗帘,遮住一起光线,只有在夜里才能偶尔打开窗户,吸一口新鲜空气,在这种生活中,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被暴露无遗,世界正变成废墟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的痛心,但仍然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爱惜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来充实精神来弥补物质上的缺乏,以这种方法来追求心中最大的自由的这种崇高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中,安妮的遭遇是我们同龄人所远远触及不到的,安妮日记所带来的震撼使我们不得不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幼小的你也许认为没有办法为国出力。不!从小事做起吧。做公益劳动,去捐款,去保护国家的一草一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你就会成功。让我们一起期待和平!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白鸽象征着和平,所以我喜欢白鸽。我期待着它们把和平的希望
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使我们的心亮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洒遍爱的阳光。通过那扇窗口,让我们看到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情的和平鸽,把关心与思念带向全世界,让世上人们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到处都开遍象征着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好。
“和平”,我们所向往的“白鸽”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展翅朗朗
乾坤,用你那雪白的身体,去漂净“罪犯们”好战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