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会通讯稿
读书报告会
2013年3月7日,在新学期开始之际,为促进学风建设,11级,12级联合举办的读书报告会在各位同学的努力下,顺利举行。辅导员王老师与大二班主任李老师也到场与同学交流心得。
本次会共有五个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读书心得。首先是陈小娇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通过对张爱玲的个人情感和生活背景,及故事人物关系,大家对这部小说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紧接着是沈惠琳向我们推荐的励志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分享保尔的励志故事,我们领悟到毅力的重要性,及人生的意义。
徐奕菊和束莹莹同学为大家介绍了两本设计本专业的书籍——《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两人用不同的介绍方式,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让大家耳目一新,欢笑不断。而钱亚玲,一个气质优雅的女生为大家介绍的是一本最适合淑女看的书《人生若只如初见》,她从整本书的优点和缺点出发,让大家对书有了更客观的了解。
报告会的最后,王老师对本次报告会做了一细致的点评与总结,让同学们懂得了更多关于读书报告会的准备。
第二篇:报告会通讯稿
“与时俱进,应物变化”
——“徽州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学术报告会
12月19日上午十点,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卞利老师在巢湖学院致知楼报告厅开展“徽州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学术报告会,会议由副院长傅爱国主持,文学与传媒系、外语系部分学生参与了本次报告会。
会议伊始,副院长首先热情地欢迎卞老师的到来,并肯定了此次报告会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紧接着卞老师用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在会议上的优秀讲话作为本次学术报告会的引言,在肯定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前提上,直面当代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文化营养。卞老师从儒学历史的发展兴亡与徽州文化的开拓进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徽州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他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引经据典,细数古今中来徽州时代和文化上的先驱,并把儒学核心价值的内核分为五部分,肯定历史上徽商的“徽骆驼”精神,将徽州的传统同儒学精神和徽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价值。最后,卞老师在结语中展望徽州文化未来,他相信徽州文化一定会成为海外炎黄子孙和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报告会在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中拉下帷幕。
本次学术报告会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徽州文化的平台,又弘扬和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文化的精粹与文化育人的理念,向大家展示了中华文化与徽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独特魅力。
文/郑风 2014/12/19
第三篇:报告会通讯稿
践行贵州教师誓词,弘扬贵州教育精神
——第29个教师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讯稿
(遵义师范学院记者团讯)2013年9月15日下午两时许,由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主办,遵义市教育局承办,遵义师范学院协办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校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下午2点30分,会议正式开始,会议总共分六项议程。报告团成员入场后,主持人首先让全体与会成员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支持人介绍了此次与会的领导及优秀教师,并通过播放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光盘,介绍了蒋茂康、刘正国、袁开琼、石桂芬、范斌、甘朝云、申健强、杨丽萍、周扬芳、谢洪琰、张应洪,杨芳等10余名优秀教师及其他们简短的事迹。接着,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孙逐向大会致辞。书记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了此次荣获优秀教师的老师们在教育事业上的辛勤奉献,并对此次出席大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然后点评了遵义市近年来认真贯彻党的方针,办出了具有遵义特色的教育,无数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攻坚克难,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迹,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代表。
接着,会议进行第三项,由遵义师院附小的少先队员们向优秀教师代表献上鲜花。献花完毕后,主持人请了四位优秀教师代表向大会做报告。
首先作报告的是甘朝云老师,甘老师先由他的教育经历讲起,平淡的教师生活使他过着平凡的日子。可不幸的是,1992年的一场意
外车祸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那天傍晚时分,他刚改完最后一本作业本,正准备回家时,出了车祸,甘老师被送进医院后一连几天昏迷不醒,后来由于中枢神经受损,治疗不及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作为一名老师,他的右手再也握不起一支粉笔写不起字。但为了同学们的前途,他暗下决心,训练用左手写字。他自己生病了但还仍然坚持家访,他说,家访和教学同等的重要。他时时不忘学生,一步步走来,他是何等的热爱乡村教育,他说,优秀的老师千千万万,他心存感激能够站在这里为各位前来与会的同仁们作报告,同时也希望乡村教育能够越办越好!
接着作报告的是杨丽萍老师,杨老师先是朗读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她说,也许这首诗并不押韵,但却是她从教27年来最真挚的感悟!1986年7月,杨老师从贵州黔西师范毕业,她立志要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信任的老师。他的教育生活忙碌而真实,会上,杨老师饱含真情的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从和学生对对联到教学生用吟唱的方法来记住课文,从组织学生参加美食大赛来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情到组织学生一起祭奠班上同学逝去外婆,无一不体现了杨老师对同学们爱生如子的殷切关怀。杨丽萍老师用巧妙的方法走进了学生们的心灵,她说,虽然她获过许多奖项,但在她心里,那些证书远远比不上学生们给她的颁奖词和高度评价,那是她从教27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虽然她在2013年学校组织的体检中查出盆腔积水等疾病,但她还是愿意牺牲打针的时间来陪伴她最可爱的同学们!
第三位向大会作报告的是以为中职技校的老师,范斌。他以伟大
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一个个所谓的“问题学生”从颓废的边缘拉回正道,他说冰心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的去关爱学生,与他们沟通,才能教好学生!他在职位上大胆的进行教育改革,进行教学实践,并不断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因材施教,大胆的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发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对其培养。用微笑欣赏学生的聪慧,并用自己25年来的教育教学经历向前来取经的新老师们说道:“用爱去关心这帮孩子,他们将来会由衷的感谢你!”在范老师的身上,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没有教不好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真理!
最后向大会作报告的是一名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名叫石桂芬。石老师2000年进入特教学校,在10多年来的教育中,用真诚的心获得了进入聋哑儿童心中的一张门票。尤其是从她鼓励学生王小波参与遵义残疾人羽毛球赛到她彻夜的照顾生病学生王莉,她深深地体会到在特教学校,老师的爱是一种自然。虽然在普通的学校里面,听到同学说一声“老师好”是非常平常的事,但在特教学校,一声模糊不清的“lao yi o”便能使老师们激动万已,久久不能平静!石老师用把爱奉献给了那些折翼的天使,默默无悔!
最后,市教育局局长陈晓灵领誓《贵州教师誓词》,全场宣誓《教师誓词》。局领导与优秀教师代表在我校图书馆前合影,大会圆满结束!
此次大会不仅对在对贵州教育一线上的优秀教师们对贵州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还对与会的我校学生做了绝佳的榜样,未来教育的重担担在我们身上,只有我们虚心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弘扬他们的教育精神,贵州乃至中国的教育事业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岳涛 报道
第四篇:报告会通讯稿
2013年5月9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周功克研究员在我院章丘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向生物系广大同学作了题为《两个CCCH锌指蛋白C3H14和C3H15差异地调控——拟南芥次生细胞壁加厚和花药发育》的报告。周功克老师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振振掌声,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最后周老师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第五篇:读书报告会
读书报告会
初一(11)班池汉慈
大家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书本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多读书,加上一点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历史书给了我们对过去的沉思;科普书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幻想;小说让我们畅游在主人公的情节;散文让我们流动在清新的文字。世界在进步,书籍也在伴着人类进步。人随书籍对知识、事件的传播,有了更宏观的思想与视野。读书变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前面的一些日子里,我读了不少书籍,算不上读通,但我希望能与各位分享。我要推荐的第一套书籍是蔡志中的中国古籍漫画,有《老子说》、《庄子说》、《孔子说》、《孟子说·论语》、《中庸·大学》、《韩非子说》、《孙子说》、《列子说》、《史记》、《世说新语》、《六朝怪谈》、《六祖坛经》、《禅说》、《唐诗》、《宋词》、《菜根谭》共16本。蔡志忠老师将原本看去枯燥无味、繁杂难懂的中国古籍与幽默的漫画结合,让他们变得不难理解。而看完此书后,与原著对照一翻,发现这些“之乎者也”变得简单起来。此套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文字转换成我们习惯的图像。而了解了这些中国古籍文化后,便有一种“中国人读中国书”的成就与自豪感。
接下来,我要介绍几本文言文的古籍读物。强烈推荐《论语通译》、《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五套书。这也是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之一。那为什么我大力推荐这几本书呢?是因为这些书都以文言文叙述,文言文有简洁的特性。读多了,可以让我们的语言也变得文质彬彬,作文也会有一个质的突破。另外,还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继续延续刚才讲到的中国文化。我们是中国人,要了解自己祖国过去的文化。《论语通译》和《四大名著》含金量都非常高。《论语通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孔子与他弟子的思想;《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壮丽画面;《水浒传》让我们体验到众好汉的动人传记;《西游记》将唐三藏西行过程完美记录;《红楼梦》写出了封建民生的悲欢离合。这几本书也许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读会,而是读精,就跟掌握四书五经一样。
下一个要介绍的,是几本散文与杂文,散文方面,本人推荐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他的《苏东坡突围》相信大家都看过。其文笔之雄壮,令人钦佩。还有林清玄,他与余秋雨的风格比较不同,更为婉约。两者好比一火一水。若是将两本结合起来读读,那是前所未有的享受。随后是杂文,与散文不同,杂文更加记实,所以我推荐鲁迅的杂文。他的笔就是一把尖刀,刺进敌人的心脏。鲁迅的杂文将当时的黑暗社会赤裸裸的展示在大家面前。读了之后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只能说句:伟大。
接着我要介绍几本关于科学的书,其中,《最后的熊猫》是美国作家夏勒的作品,讲述了他与妻子在中国对熊猫的考察,文笔真挚感人。对熊猫这可爱却濒危的动物,作者写出了美丽的悲伤。提及到许多环保的知识,是纽约时报书评十四大好书之一。还有一本杂志值得推荐,那就是CHINENE GEOGROPHY——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到了许多动物、地理环境的知识,很适合喜欢科学的朋友一看。
另外,有两本关于学习与成长的书。分别是《学习的革命》、《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十一条准则》与《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两本的参考性都很大,分别对学习的方法进行论述。而前者相对来说语言较沉稳、严肃。后者则是针对青少年编写的,语言生动活泼,也容易懂。所以,我建议先读《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再读《学习的革命》、《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十一条准则》。
好了,介绍完那么多书,我的读书报告会也该结束了。我希望,大家会喜欢我介绍的书,并多读它。从而与我一起携手,从读书开始,作个走向世界的现代人!谢谢。
三、怎样读书?
.读思结合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所以治学问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自古以来,从荀子的《劝学篇》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经典佳作、再到我们今天苦口婆心的父母、亲人和老师口中,我们已经读过和听过很多很多关于读书的教诲。相信每一位同学
或多或少都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读写结合:读写笔记。写读后感,写随笔。(送给自己的礼物、红叶谷的变奏、微笑着唱响生活的歌谣、那一地清凉、老家的菜园、爷爷三周年祭、让阅读提升品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之一二
三、春芽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名人的读书方法】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
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
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
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
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
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
后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
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7、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
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8、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9、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
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10、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
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
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11、白寿彝的“研读”法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
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12、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如何实施上述设想呢?
1、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确保书籍的来源、质量、读书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一是老师要对图书馆藏书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分批推荐优秀书目,二是要经常查阅学生借还记录,及时点拔,有效监控,三是督促上阅览课,确保高效阅读。
2、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用伟大人物、事业成功者的事迹熏陶、激励学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方面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指导学生在寒暑假制订阅读人物传记计划;二是在平时师生共同查找、选择精彩的人物传记片断,或印发,或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体会。
3、教会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撰写读书笔记或书评。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多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苏东坡说,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书;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都是指读书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但是使学生真正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殊非易事。我们坚信一条:人的读书必分两个阶段,初为纪律约束,逼他读,引他读;后为尝到甜头,自得其乐,我爱读。中学生大多属于前一阶段,所以需要老师艰苦细致的工作。当然,防止学生读他们不宜读的书也是我们的工作。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只要我们用心去指导,一定能使学生由视读书为苦事而逐渐成为雅事、乐事。
鲁迅读书的八种方法
鲁迅短暂一生的伟大成就,与其博学苦读、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更给
人们以启迪。
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鲁迅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这样,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
盖完,鲁迅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抄书法。《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字典。鲁迅为了认识并记住这部字典中的生字,便从《康熙字典》中摘出有关部分订成大本,为经常查阅、运用这些字提供了极大方便。多翻法。鲁迅在翻阅书时要求自己:不只看一家之书,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不只看本专业的书,也看专业以外的书;不只看自己愿意看的书,也看不愿意看的书包括论战对手的书;
不只看本国的书也看外国的书,以便得到更多的启发。
博览法。鲁迅认为,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在精读时,主张博览群书。他在年轻时,除规定的功课之
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之书,无所不读。
立体法。鲁迅阅读文艺作品时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这种读书法把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
剪报法。鲁迅在读书中,非常重视资料的积累,剪报就是他积累的一种方法。鲁迅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批注。鲁迅曾借鉴这些剪报,写过不少犀
利的杂文。
问读法。鲁迅读书爱向自己提出问题。他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给自己提出一大堆问题。书上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鲁迅认为,带着问题去全面细读全书,边读边问,边问边读,逐渐深入,就能更
有效。
五到法。鲁迅读书提倡五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到,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眼到,指细心浏览,目光敏锐;口到,指诵读朗读,声情并茂;手到,指勤用笔墨,勤记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这种精力高度集中的读书方法,知识记得牢,用得活,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