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服务提供管理制度
生产服务提供管理制度
1.目的
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满足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操作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使各个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2.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与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3.职责
3.1 生产管理部是生产过程控制的归口管理实施部门,其负责产品的生产,半成品的标识、搬运、储存和防护。
3.2 技术中心负责工艺流程及过程工艺文件的制订和特殊过程的确认,组织过程能力鉴定。
3.3 质检部负责原材料、产品质量检验、监督活动;负责半成品的状态标识和成品的检验、包装。
3.4 设备部负责生产设备的管理,确保设备能够满足要求。3.5 物资采购中心(仓库)负责原材料入库后产品的标识、搬运、储存、包装、防护。
3.6市场营销中心(成品库)负责成品入库后产品的标识、搬运、储存、包装、防护。
3.7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对人员的培训。4.程序
4.1 生产提供过程
4.1.1 市场营销中心编制《生产计划表》下达生产计划。4.1.2 生产管理部计划员依据《生产计划表》编制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下达通知单。
4.1.3 技术中心负责编制相应的技术文件,按《文件控制程序》审批、下发,指导生产实施。
4.1.4 设备部负责编制设备操作规程;按照《设备管理控制程序》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4.1.5 质检部依据《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检验,确定各工序产品质量的符合程度,并将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到各部门,以便必要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确保产品满足要求并持续改进。
4.1.6 生产操作人员依据分派的生产任务,执行技术工艺、依据操作规程等进行生产。当发现生产过程有异常情况(如按规定的工艺不能生产合格产品)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与处理;出现设备故障则按照《设备管理控制程序》执行;产品不合格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4.2 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确认
对生产的产品不能或不易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或仅在产品使用后问题才能显露出来的关键工序、特殊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
架空绞线电缆生产中的绞线工序、其他电缆的绝缘挤包工序为关键工序;电线电缆生产过程中架空绞线单线焊接、控制电缆单丝退火、其他电缆绝缘挤包、护套挤包、交联、硫化过程等为特殊过程。实施以下控制:
a.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对相关过程的生产人员进行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经书面和实践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b.生产人员开机前应对设备和工装模具进行确认、保养、检查; c.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参数进行监控并予记录; d.质检部、技术中心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的过程能力进行鉴定;
e.必要时还应采取其他措施。4.3 产品的标识
产品标识按《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执行。4.4 顾客财产
4.4.1市场营销中心负责顾客财产的归口管理。在合同协议中规定顾客财产的质量要求。
4.4.2市场营销中心负责建立《顾客财产登记表》,将接收的顾客财产进行初步检查并登记后交物资采购中心,由物资采购中心负责清点财产数量,查看运输中有无损坏。
4.4.3由质检部按照《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进行检验或验证,验证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由仓库保管员在产品上注明“顾客财产”字样并在单独区域存放;如发现顾客财产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4.4.4生产车间按合同协议内容要求进行加工、储存和维护,在生产
记录中注明“顾客财产”字样,防止误用或不恰当处置,并做好可追溯性的记录。4.5产品防护 4.5.1 搬运.a.原材料的搬运,由物资采购中心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搬运,应防止原材料损伤。
b.各工序生产人员负责原材料从存放地点到机台的运输工作,运输过程中防止损坏,必要时采用适当专用工具。
c.半成品的搬运由生产车间负责,根据需要分别使用叉车、行车,搬运人负责搬运产品的防护。
d.成品的搬运由成品库保管员协调叉车工将成品运至指定地点。e.成品发货装运使用叉车或其它工具将成品安全地搬运至运输汽车上。4.5.2贮存
a.原材料的贮存应按照相关的仓库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b.半成品贮存在环境条件符合要求的区域,并有明显的标识。c.成品的贮存按照《成品库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4.5.3包装
a.成品的包装按照《产品标识和追溯性管理规定执》行。b.当顾客对产品的包装有特定要求时,应按顾客要求进行包装。4.5.4防护
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在搬运、贮存、包装及交付过程中的防护
工作分别由物资采购中心、生产车间、市场营销中心负责,确保产品的固有质量特性不变。4.5.5交付
a.市场营销中心负责按合同的规定进行产品交付。b.市场营销中心确保产品运输途中不受损坏。
4.5.6物资采购中心、生产管理部、质检部、市场营销中心负责各责任范围内产品标识和防护的日常检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立即纠正并做记录。
第二篇:提钒炼钢厂点维作业区生产管理制度(讨论稿)
提钒炼钢厂点检维护作业区生产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点检维护作业区生产管理,规范信息传递、进厂、交接班、巡检作业、分析会、生产台帐等行为,确保钢厂设备稳定运行和生产稳定顺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设备故障信息传递制度
当班维护人员应随时了解钢厂生产主线的重点设备运行情况,必须及时将主线重点设备事故(故障)相关信息逐级汇报。主线重点设备包括:五套脱硫扒渣装置、七座转炉、五台连铸机及配套的LF炉和RH真空装置、主作业吊车(200T及以上吊车)、影响区域供电的变配电设备。
1、脱硫扒渣装置
(1)一部装置:故障时间≥15分钟,汇报班长;故障时间≥0.5小时,汇报维护组长、专职点检员;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点检组长及区域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报作业长。
(2)两部装置:同时故障,班长、专职点检员必须立即到现场处理故障,并汇报维护组长、点检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0.5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作业长。
2、提钒转炉与新炼钢转炉
(1)一座提钒转炉:故障时间≥15分钟小时,汇报班长及专职点检员;故障时间≥0.5小时,汇报维护组长和点检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 报作业长。若单炉座生产,出现故障,汇报时间减半执行。
(2)两座提钒转炉:同时故障,班长、专职点检员必须立即到现场处理故障,并汇报维护组长和点检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0.5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作业长。
(3)新炼钢转炉出现故障比照提钒转炉执行 3、1-3号老炼钢转炉
(1)一座炼钢转炉:故障时间≥15分钟,汇报班长及专职点检员;故障时间≥0.5小时,汇报维护组长和点检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报作业长。
(2)两座炼钢转炉:同时故障,班长、专职点检员必须立即到现场处理故障,并汇报维护组长和点检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0.5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作业长。若双炉座生产,同时出现故障,汇报时间减半执行。
(3)三座炼钢转炉:同时故障,维护班长、专职点检员、维护组长和点检组长必须立即到现场处理故障,并汇报作业长、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4、200T及以上主作业吊车
(1)某区域一台吊车故障时间≥0.5小时,汇报班长;故障时间 ≥1小时,汇报专职点检员和维护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报点检组长及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4小时,汇报作业长。
(2)某区域两台吊车同时故障,班长必须立即到现场处理故障,并汇报维护组长和点检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报作业长。
5、连铸机
(1)方坯连铸机设备故障关一流,汇报当班班长、专职点检员;方坯连铸机设备故障关两流,汇报维护组长和点检组长;1#板坯连铸机设备故障关一流,方坯连铸机设备故障关两流以上,汇报维护组长、点检组长和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
(2)一台连铸机:因设备故障引起断浇,当班班长、专职点检员、维护组长、点检组长必须立即到现场处理故障;中夜班和节假日,维护组长、点检组长要立即到场协调和组织人员进行故障处理和恢复生产;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4小时,汇报作业长。
(3)两台连铸机:同时因设备故障引起断浇,维护组长、点检组长必须立即到现场处理故障,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运行主管副作业长和作业长。
6、LF炉、RH真空装置
预计某一装置故障处理时间≥0.5小时,当班人员汇报当班班长、专职点检员;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当班班长汇报维护组长、点检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报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运行主管副作业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4小时,汇报作业长。
7、主线吊车
(1)某区域一台吊车故障时间≥1小时,并汇报专职点检员、维护组长;预计故障处理时间≥2小时,汇报吊车点检组组长和作业区主管领导;预计故障处理时间≥4小时,汇报作业长。(2)某区域两台吊车同时故障,汇报维护组长、吊车点检组组长和作业区主管领导;预计故障处理时间≥1小时,汇报作业长。
8、变配电设备
高、低压变配电设备故障影响区域供电,变电所值班人员及维护电工必须迅速将信息汇报厂调度室、变配电组长、维护组长和区域主管副作业长和主管运行副作业长,并根据现场生产情况组织恢复供电。
二、设备检修、运行信息
1、点检组长对重要检修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和调整以及检修结束应及时作业区主管领导、室领导和设备运行管理员汇报。
2、维护组长每天7:00前收集中夜班设备运行信息,并将落实后的详细情况传点检组长。
3、点检组长每天7:15前将作业区管辖设备的检修、运行信息收集、汇总后传作业区主管领导及设备室相关人员。
4、点检组对维护、操作岗位反馈的设备缺陷、隐患应及时安排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进度及时通报维护及相应操作岗位。
三、其它信息
1、每周五15:30前区工组通报周转件及备件执行情况,并在OA网上公示。
2、、参加各种会议后,参会人员及时将会议内容汇报相关领导。
3、点检组、维护组直接接受的外部指令、工作,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除及时向发令人汇报外,同时还应向作业长汇报。
4、安全、环保、消防及综治信息按厂相关制度执行。
5、传达的各种信息必须及时、准确,按要求传递。
6、凡向作业区的上一级传递书面信息,需通过作业区相关的领导审阅同意。
四、进厂要求
1、设备出现故障或事故,点检员及管理人员接到通知后必须进厂组织处理或抢修,不得无故推辞。
2、作业长根据生产情况安排管理人员进厂时,管理人员应主动进厂,不得无故推辞,所有人员接到进厂通知后,必须在40分钟内到现场。
3、周末点检组安排一名点检组长或小组长值班。
4、区域性设备定修、检修时,点检组长和维护组长必须恢复生产后离厂。
5、无论是设备原因还是操作原因导致设备故障或事故,直接威胁生产或原因不明,点检员在得到信息后必须于40分钟内到位,协调处理问题。
6、发生即将影响生产且1小时不能解决的事件,点检组长或维护组长在40分钟内到厂。
五、交接班制度:
1、倒班班组严格按照交接班时间进行交接班,白班7:40,中班15:40,夜班23:40,不得迟到、早退。
2、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记录必须详实、准确,并将遗留问题记录、交接清楚。维护当班能解决的问题,不能交给下班,班组之间不得发生推委、扯皮现象。
3、需移交下班的备件、物品、文件等,必须交接清楚,并按要求准确传递信息。
4、抓好值班室、会议室的卫生清扫工作,严格按照“6S”及定置管理要求摆放各类物品。所有物品、设施必须交清,接明。
六、设备现场管理制度:
1、岗位人员人员积极、主动开展设备点、巡检工作,做好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稳定设备运行,减少故障和事故。
2、设备出现故障或事故,岗位人员应积极主动进行处理,做好维修更换记录,不能解决应及时反馈信息,避免延误故障或事故的处理。
3、变配电作业区负责全厂高压变配电设备的日常管理,认真开展巡检工作,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4、各设备的保护设施、安全设施、整定值、功能码、计算机数据以及变更设备技术参数或取消设备功能时,必须经主管部门同意方能实施,否则不得擅自取消或改变。
6、设备发生故障或事故,当班不能解决时,维护班组长应及时将信息汇报相关的点检组主管人员。
七、会议制度
1、每天下午由一名点检组长参加厂生产调度会,并代表作业区接受工作安排及相应生产信息传达。
2、正常工作日下午15:30由作业区主管运行领导组织召开作业区生产协调会,点检组、维护组、变配电组各派一名组长参加,区工组派区工、安全员各一名参加,通报当天设备运行、生产异常及安全管控情况,检查、落实维检计划的兑现率和执行进度,安排中夜班及次日维检计划,协调解决管理异常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
3、生技室、设备室组织召开的事故分析会,维护组长、点检组长长必须亲自带相关人员准时参加。
4、凡是生技室、设备室组织召开的各类分析会,点检组长必须认真填写分析会记录,将分析会内容简明、详实地记录清楚,并及时将分析会结果汇报作业长。
5、出现大于2小时的设备故障、重复设备故障以及六级设备事故,点检组长必须及时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填写不合格及改进报告,严格按 “四不放过原则”执行,避免重复故障或事故的发生。
6、每月第一周、第三周、第四周作业区组织召开生产总结会、“五制配套”推进会、安全领导小组会,会前应准备好相关汇报材料,会后由区工组形成纪要下发。
7、点检组、维护组按规定开展班组安全环保活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班委会。
本管理制度从下发之日起生效执行,解释权属点检维护作业区。
提钒炼钢厂点检维护作业区 2013年8月15日
第三篇:IT服务管理制度
IT服务管理制度 总则
1.1 为保障XX信息中心IT服务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流程规范化执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和用户满意度,特制定本办法。
1.2 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XX信息中心。事件管理
2.1 IT服务管理系统的事件包括用户的申告、故障、咨询,以及监控系统自动产生的告警。
2.2 事件处理过程中,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变更,必须提交变更请求单(变更单必须和事件单关联),变更完成后,继续事件单的处理。
2.3 事件处理过程中,若可以将故障定位到某个配置项,则必须将事件单与配置项关联。
2.4 由用户申报的事件,客服代表是该事件的责任人,必须确保事件得到有效跟踪与解决。
2.5 监控系统自动发送的事件单,由第一个接收的处理人员作为该工单负责人,负责过程跟踪和解决后的工单关闭。
2.6 服务台可以将事件单分配给一线工程师或二线工程师,一线与一线、二线与二线之间不能直接分派工单,一线可直接分派给二线,一线和二线可以将事件单重新分派给服务台。
2.7 重复事件必须被标识,如果服务台可以判断重复事件,则由服务台对重复事件进行标识,否则由事件处理人员负责重复事件的标识。
2.8 事件处理人员在完成解决事件后,应根据实际解决情况填写事件的结束代码,采用临时措施结束代码为“变通方法解决”。
2.9 服务台负责和用户确认事件的解决。由用户认可获得关闭的事件单的结束代码为“成功解决”;已解决的事件单如果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须重新分配到原处理人员继续处理。
2.10 优先级为紧急的事件,服务台应立即分派给相应的工程师并电话通知,由工程师再次确认,确认为紧急事件,则应立即通报事件经理,事件经理协调资源处理。
2.11 各事件处理人员应及时响应和处理分配到本组或自己的事件单,如果超出规定的响应时限和解决时限,系统自动将事件信息通报事件经理和服务台人员,事件经理负责协调资源,并督促事件能够及时被响应和处理。
2.12服务台应及时将不能解决的事件升级到下一级,若未及时升级,事件经理应及时介入,负责协调升级处理。
2.13 每周召开例会,总结经验,并进行趋势分析,主动发现潜在问题。2.14 每月产生事件管理报表,并对重复发生的事件和变通方法解决的事件,举行定期的事件管理会议对这些事件进行评估。问题管理
3.1 问题先由问题经理审核,再分派给相应的问题分析专家,问题分析专家负责问题的诊断与解决,问题经理负责与服务台或问题请求者沟通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已解决的问题单由问题经理关闭。
3.2 多次重复发生的事件在工作人员恢复服务后,应创建问题单(问题单必须和事件单建立关联)。
3.3 问题处理过程中,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变更,必须提交变更请求单(变更单必须和问题单关联),变更完成后,继续问题单的处理。
3.4 问题处理过程中,若可以将根本原因定位到某个配置项,则必须将问题单与配置项关联。
3.5定期组织会议,对所处理事件历史记录进行趋势分析,将发现的问题提交给问题经理。
3.6每月定期回顾和产生问题管理报表,对没有解决的问题,举行定期的问题管理会议进行评估。变更管理
4.1 所有影响生产环境配置项的变更均须填写变更请求单。
4.2 所有的变更必须通过变更经理审批,风险等级为重大的变更必须提前三个工作日提交变更经理审批。变更经理负责与各相关方面协同,严格管理其计划、测试、评估、审批、实施等。
4.3对现有业务系统产生影响的变更,例如因实施变更而需要停机或者中止业务,变更主管均需在变更执行前提前通知有关人员做好业务调整,减少对业务的影响,待实施完成后再次通告。
4.4变更主管负责变更计划的制订,包括:实施计划、测试计划、安全措施、回退计划、配置项更新计划等。
4.5在制定变更计划时需制定配置项更新计划并关联配置项信息,变更实施完成后需确保配置项信息及时更新,只有配置项更新完成后,才能关闭变更请求单;配置项信息的变更需要按照配置管理流程执行。
4.6对应用软件版本上线类的变更,除变更计划外,还应包括软件功能说明文档、软件技术说明文档、包含完整测试用例的测试文档,并提供已签字确认的测试报告。
4.7 对数据迁移类的变更,除变更计划外,还应提供转换方案,该方案一般包含数据转换策略、数据转换测试、数据备份及恢复方案、数据转换结果核对等方面的内容。
4.8每月产生变更管理报表,对失败的变更和风险等级重大的变更进行回顾和检查。配置管理
5.1 配置管理所有配置项信息必须准确反应当前IT基础架构状态信息,任何设备进入机房前或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启动配置管理流程,以确保配置项信息与实际环境一致。
5.2所有生产环境配置项的更改都要通过变更管理流程进行控制。只有得到授权的人员(配置管理员)才能对CMDB中的配置项信息进行修改。
5.3 变更主管在制定变更计划时必须制定配置项更新计划,对计划修改的配置项进行说明;变更实施完后,由变更主管汇总相应的配置项修改信息,并通知相应的配置管理员,配置管理员接收到配置项修改请求后,与配置项实体进行核
对,核对无误后方可修改配置项属性以及关系,同时将配置项与变更记录进行关联。
5.4 当确认配置项信息不需要在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保留时,不在CMDB中进行物理删除,通过删除状态属性来进行标识。
5.5定期根据变更的执行情况对变更引发的配置项的修改情况进行审核。5.6每半年对IT环境进行审核、跟踪监测,以保证CMDB的信息收集准确、完整。知识库管理
6.1工作人员应积极支持知识库的建设,对于工作中的经验、知识、技巧、常见问题应及时总结,并提交给知识库经理。
6.2知识库经理须对工作人员提交的知识进行甄别,对于合格的知识才录入知识库。
6.3定期每个月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维护,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第四篇:生产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平衡生产能力,制订公司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和协调、平衡、检查、分析以确保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使生产达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生产管理的内容
1.完成和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计划。2.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协调配合,组织实施。
3.全面实现经济效益,做到质量好,成本低,利润高。
二、生产管理的范围
1.负责制订本公司生产计划,设备大修计划,围绕生产为中心制定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
2.根据季节和生产计划,生产设备完好情况进行供水调度工作,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质量。
3.负责对各生产环节进行协调、平衡,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
4.加强质量管理、定额管理和设备维修工作,并做好厂内的生产调度,对各技术经济指标、生产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5.有关生产执行情况和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向主管经理汇报请示,提出建议。
三、制订生产计划
1.按全面计划管理要求制订公司生产计划,设备大修理计划进行统一安排。2.每年的设备更新、添置和技改项目,由生产运行部每年第四季度提出计划。
四、生产调度工作
1.公司供水调度工作要根据各季节和生产计划、生产设备的完好情况,用户用水规律等因素进行调度,在确保服务压力情况下节约电耗,尽量达到均衡生产。
2.在调度中要及时了解信息,保证信息流畅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检查和了解生产设备的运行和利用情况,做好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4.经常了解和掌握原材料供应情况,督促做好生产物资的供应工作。
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是现代化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工厂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设备的规划、选购、安装调试,验收投入生产领域,在生产领域内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至报废。设备的寿命长短,能源的节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检修。执行以预防为主,维修保养与计划检修并重的方针,实行专人负责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保障完成安全供水任务。
一、设备的增添、更新、安装及验收
1.添置设备要加强计划性,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制申请计划表,经生产运行部与财务经营部资金平衡汇总,提出意见,报公司经理批准,由物资采供部负责采购,购置重要设备时,申请部门还应详细提出效益分析,并交职能部门技术论证。
2.新设备进厂后,应由生产运行部组织开箱,检查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有无缺损,附件、备件、技术文件等是否与装箱单相符,随机技术文件交档案室统一管
理。易损件交仓库保管、登账入库,随机附件、专用工具由使用部门交操作人员负责保管。
3.属基建项目设备,由基建部门开箱检查,是否与清单相符,随机技术文件、附件、备件、专用工具等在基建期间由基建部门保管使用。项目竣工验收时,技术文件、开箱验收单与竣工验收文件一起移交给生产技术科后及时归档,设备的附件、备件、工具等移交给使用部门使用。
4.设备安装竣工后,由生产运行部会同安装、使用部门进行安装质量检查,空载及负荷试车,验收合格后,办理设备移交手续。由安装部门负责填制“设备交接验收单”,并附有设备试运转记录,验收文件交给设备管理科归档,未经验收的新增设备任何部门不得擅自使用。
二、设备日常使用和维护管理
1.设备的使用、维护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做到定人定机。单人使用的设备由操作者负责,集体共同使用的设备由值班长负责。要做好巡回检查和交接班工作。
2.设备维护保养,由操作人员负责,班前班后要认真检查,经常保持设备润滑、清洁,班中设备如果发生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配合排除。由维修人员填写设备维修记录。专业维修人员要加强巡回检查,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督促操作人员做好日常保养工作,发现设备跑、冒、滴、漏,要及时处理,对违章操作要立即制止。
3.加强起重设备等特种设备管理,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使用、维护、定期检测和预防性试验。
4.为掌握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实行设备检查制度。每年由生产运行部负责对设备的台帐、技术资料、设备数量、技术状况和安全措施等进行全面检查。
三、设备的计划检修
1.设备使用部门应根据实际技术状况,结合生产任务,提出设备检修计划,申请内容可以包括:大修周期内的运转小时、检修类别、组织形式、检修时间及备品备件情况,修理时间等。由生产技术科提出、水厂编制设备检修计划,报请经理审核批准后下达,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检修计划,认真组织督促计划实施。
2.设备计划检修分自修,送修,请修等。3.设备自修以水厂生产设备科为主。
4.送修、请修由生产技术科和水厂研讨后提出,由部门审议,经公司主管经理批准。
5.凡经大修理的设备,必须进行试运转,有问题及时解决。6.物资采供部要积极配合设备检修工作,保证零配件及时供应。7.设备修理可分为大、中、小修理: 大修理:对设备全面的检查,解体、清洗、更换和更换磨损零件,恢复原有工作能力,配置安全装置和必要的附件。中修:是平衡性修理,更换和修复设备的主要零部件,要调整机械系统,校正设备基准,使设备达到应有技术要求。小修:是维护性修理,对设备进行局部性修理,更换和修复少量磨损件,以保证设备使用到下次修理。
四、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1.为提高设备技术性能和生产效率、降低消耗,有时要改变设备的结构性能,进行局部技术改造,由使用部门提出改造方案和建议,由生产运行部审核,经公司经理批准由生产运行部组织实施。
2.设备使用年久、结构陈旧、效率过低或事故毁坏耗损严重,无修复改造价值,一般应当报废更新。
3.闲置三个月以上的设备封存。封存由使用部门申请,由生产运行部批准。重要设备由生产运行部报公司经理批准,同时财务经营部提取折旧,封存要妥善保管好。封存设备重新使用要经生产运行部批准,重要设备报公司经理批准,方可使用,并通知财务经营部。
4.对公司长期闲置不用一年以上,可给予有偿转让,由生产运行部提出,公司经理批准同意,方可有偿转让。
五、基础管理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填写设备统计报表,要做到准确、完整、清晰。要做好大、中、小修理记录、事故处理记录、安装验收记录、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记录等。要如实反映设备技术状况,为搞好设备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六、事故报告及处理
1.事故分类: 一般责任事故:指设备损坏价值在20000元以下者,造成全厂停电,对外停水10分钟以上20分钟以下者。重大责任事故:指设备损坏价值在20000元以上者,造成全厂停电,对外停水20分钟及以上者。
2.事故处理:一律按事故报告程序的规章制度执行。
能源管理制度
为了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技术改造,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途径以最少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特制定能源管理制度。
一、成立能源管理机构。
二、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能源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组织制定企业的节能技术措施,通过科学的管理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每月对能耗和单耗进行分析。加强企业用电管理。特制订用电合理化实施细则:
1.根据负荷等级、容量和分布情况,选择供电电压等级,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
2.降低受电压端至用电设备的线损。
3.调整企业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提高设备负荷率,力争达到90%。4.企业应在提高自然功率因素基础上,合理使用电容器组,使功率因素达到0.9以上。
5.单相用电设备应均匀接在三相网络上,降低三相负荷电流不平衡度。
6.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合理化:
⑴合理选择改进管网的布置,减少管道中的阻力。
⑵根据全市管网状况及各测压的压力,合理调配水泵运行模式。
⑶要根据电动机负荷特性和运行状况合理选择,使电动机工作在高效率范围内。
⑷50kw以上电动机要配置电流表、电度表,以便监测与计量。
7.企业照明合理化:
⑴根据使用场所和周围环境对照明的要求,及不同电光源特点,经济合理地选择高效光源。
⑵为了便于考核照明用电,照明和动力应分别装表计量。⑶合理选择照明方式,加强照明设备的运行管理。
质量管理制度
供水企业的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以提高自来水水质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水质的因素,以最经济的办法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满足用户需要的活动。公司生产运行部负责推行自来水质量管理的领导,生产技术科专人抓水质管理工作。水质检测中心设质量管理员,从公司到班组建立三级水质管理网络,负责全面地控制影响水质指标的各种因素,保证和提高质量,逐步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一、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是指进行水质调查、监测、保护的行为活动。饮用水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管理体制
1.公司由一名副总经理抓水质管理工作,公司生产运行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质的各项规程、法令及涉及水质的规定,逐步推行全面水质管理,公司水质检测中心是生产运行部的下辖机构,负责全公司的水质监测。
2.各运行班组以值班长为主,带动大家搞好班组检验,有效地控制各净水环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公司水质检测中心联系,并汇报生产技术科,必要时向部门经理汇报。
3.出现特殊水质问题立即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活动。
4.生产运行部应负责对原水水质、出厂水质和管网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用户龙头水质。
5.物资采供部应按质按量保证生产上所需的混凝剂、助凝剂和消毒剂的供应,因脱产影响水质,由物资采供部负责。
6.所有净水操作人员和化验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及各项规章制度。
(二)水质检验 1.水质检测中心
①每天进行常规项目(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指数)的测定。
②每周进行一次原水、出厂水总固体、溶解氧、氟化物、耗氧量、氯化物、砷、铬(W+6)、酚项目的检测,发现有异常数据应立即重新取样进行检测。
③对所使用的每批次混凝剂应开展好有效成分的检测工作。④开展加矾小样试验,找出规律,指导生产。⑤每季进行一次滤料含泥量测定。
⑥每二小时进行原水、滤后水、出厂水浊度、余氯的检测。
⑦测定管网水余氯、浑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指数四项水质指标,必要时测PH、色度、总铁。
2.班组检验
①原水P H值、浊度每2小时检验一次。②沉淀水浊度和余氯每2小时检验一次。③滤后水浊度、余氯每2小时检验一次。④出厂水浊度、余氯每2小时检验一次。
(三)水质事故报告
1.凡是出厂水余氯小于0.3毫克/升或浊度大于1度,时间在2小时为一般水质事故,一般水质事故,由生产科进行事故分析,并做好记录。
2.凡出厂水余氯小于0.3毫克/升,浊度超过3度,连续二小时以上或供水区管网水浊度、余氯、大肠菌、细菌总数有一次(一半点以上)指标不合格,为重大水质事故,重大事故应立即报公司生产运行部,并由公司主管经理召开有关人员的事故分析会。
3.对质量事故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原因责任不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四)水质信息反馈
1.对用户、卫生监督部门有关水质方面的来信、来访等信息,应及时登记,并反映给公司有关部门以及时处理。
2.部门考核员每月底向部门经理上报水质情况,如发生水质方面的特殊情况应及时联系,重大问题共同解决。
3.班组生产管理活动情况以及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方面的情况,除应做好记录外,信息应及时反馈到生产技术科。
4.生产运行部应主动与环保、卫生部门和用户联系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反馈给上级领导。
5.生产运行部每周召开一次水质分析会,如有污染源等特殊情况,立即召开会议。
(五)水质报告制度
1.水质检测中心每月填写管网水检测指标报表(月统计表一式二份,自留一份,另一份报生产运行部)。
2.管网水不合格,立即报生产技术科,分析原因,及时处理。3.毒物测定报表当月报生产技术科。
4.每月填写出厂水常规指标检测统计表(一式二份,一份自留,一份报生产技术科。)
5.每月填写水质检验统计表(一式二份,一份自留,一份报生产技术科。)6.原水水质变化影响到出厂水质量,除报生产技术科、水厂及时处理外,事后要填写“事故报告”上报部门。
(六)水源防护管理
1.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内的水域。
2.二级保护区范围:以清源华衍水务与我司两取水口连线的中点,半径1500米及圆周切线范围内的水域。3.严格按照政府规定的水源地保护条例或办法进行水源地巡查。
4.建立健全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理预案,完善应急处理技术措施,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
5.制订一级保护区管理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定量工作内容。6.建立原水水质预警系统,加强水质检测。
7.加强与水务、环保部门对水源地水质信息的交流。
8.发现水源地水质异常或者是污染行为,应立即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做好应急响应。
(七)净水原材料质量验收
1.净水剂质量验收由水质检测中心负责,质量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质量不合格不得收货。
2.净水剂生产厂家应提供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及质量检测报告。
第五篇:生产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了规范生产现场工作秩序,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实现安全生产、特定制本管理制度、望生产部全体员工遵照执行。
二、范围
适用于重庆首弈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管理、操作指引与行为规范。
三、员工守则
热爱祖国,忠诚公司;敬业爱岗,勤奋工作;虚心好学,不断进取;钻研技术,勇于创新;遵纪守法,信守公德;信行一致,诚实信用;互尊互爱,礼待同事;修身养心,立足社会。
四、管理职责与人员培训
4.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执行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4.2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应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做到产品精益求精,质量铭记于心。
4.3要求全体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参加各项安全生产活动,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4.4培养和营造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做到服从管理、听从安排、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4.5提升工作效率,以互助、协同、激励、奖惩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6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做到定岗、定置、定员工作。岗位异常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4.7新产品加工及产品停产再加工前,由生产部组织班组长负责对生产前状态检查、操作人员培训、并作好记录。
4.8人员上岗前应对本岗位相关规定与技术要求进行培训,做到培训到位,认识到位。
五、设备购置、维护与保养
5.1根据生产需要购置新设备时,由生产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设备需求申请表》经公司各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购置并签订《设备购置合同》,新设备入厂后由生产班组组织协调安装调试,机床厂家需出具《设备验收出厂检验报告》及《随机附件明细表》。
5.2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生产部应建立《设备管理台账》并作好相应的《设备管理记录》和《设备验收记录》,机床上应注明设备编号及完好标识。
5.3重点设备应每月做一次一级保养及完好状态进行检查,并填写《重点设备维护、一保及完好状态检查记录表》。
5.4操作者开班前检查设备是否运转正常,有无异响,检查设备指示灯及油标是否正常,对有自动润滑设备检查油量是否充足、油压是否正常,无自动润滑系统设备应对机床各需润滑部位加油使各润滑部位运转灵活,空运行三分钟后再进行产品加工。并填写《设备日常点检卡》。5.5操作者每3个月对机床电机及丝杆护罩进行拆卸清理积屑并对润滑部位加油润滑。
5.6机床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各班组长,需安排设备维修时由操作者填写《设备故障请修单》报生产部同意后进行维修。设备维修后由班组长验收合格后填写《设备检修验收单》并将资料报生产部存档。
5.7生产部每编制《设备大修计划》,设备大修后由生产班组负责组织验收并填写《设备检修验收单》维修厂家需出具《设备验收出厂检验报告》。
六、材料及工、模、刀、量具的使用与管理 6.1材料管理
6.1.1批量产品的材料由库房集中管理;操作者当班生产前到库房领取,所领取材料应与图纸资料相符,不使用材质不明确的材料;新产品试制加工所使用的或顾客提供的材料由班组长进行管理并作好标识区分;产品加工完成后剩余材料作好标识交班组长或库房集中存放管理。6.2工装、模具、刀具、量具及工具管理
6.2.1工装、模具应有标识,一般工装辅具应存放在指定位置;已定型批量产品工装、模具应作好登记,并建立《工装管理台账》,首次加工产品或停产复工前应对工、模具进行精度检测并填写《工装检测、检修记录表》;检测合格后由操作者配合检验人员开具《工装验收报告》及《合格证》存根联交生产部保管以备查验。6.2.2班组长对生产现场工具进行登记,操作者使用时领用,使用完毕后归还。6.3刀具管理
6.3.1刀具本体及刀片由班组长进行登记发放,操作者采取以旧换新形式进行领用,换产品、换工位时应向班组长报告并作好交接;班组长对操作者所使用刀具进行产量统计以作奖惩依据。
6.3.2加工新产品或更换产品时,由于部分刀具尚未磨损,但因产品或工艺需要更换的,应将换下刀具或刀片交班组长统一回收管理。6.4量具管理
6.4.1量具(通用量具和专用量具)由质量部门统一管理,一般通用量具如:带表卡尺、外径千分尺、螺纹千分尺、深度游标卡尺,百分表等。由操作者领取后长期保管,每月20日―23日交质量部进行校对。专用量具操作者在产品加工前到质量部领取并登记,产品加工期间由操作者自行保管,使用期间根据质量部门通知进行校检,因更换岗位或使用完毕后应交检验部门保存。
6.4.2新产品加工所使用的简易量具由生产部门生产后交质量部检验合格后作好标识方可使用,使用完毕后由生产班组长统一管理并作好登记。6.5工具管理
6.5.1为了减少和消除现场工具杂、乱现象,提高工作效率,要求现场不应出现长期不使用工具,使用人员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工具放回指定区域内。6.5.2不得私自留存暂不使用工具,各班组定期安排人员对工具进行清点并分类摆放,下次使用时方便寻找。
七、产品的实现 7.1新产品加工
7.1.1新产品的加工以顾客提供的图纸、验收规范等资料为生产依据,由技术部门对图纸资料有效性进行评估或对工艺进行编制后交生产部门登记,生产部门应编写《生产计划》然后分发到各班组,各班组长按照顾客或部门要求的生产进度安排生产,确因特殊原因无法保证顾客进度时,提前报告生产部长。
7.1.2操作者领到图纸资料后,应认真阅读图纸资料所标识内容,如有理解不清的及时向班组长反映,弄明白后再进行加工。
7.1.3加工前应确认材料材质、规格、状态与图纸资料相符并合理选择刀具、量具、进给量、进给速度。每道工序首件产品应交质量部门做首件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加工。工序完成后操作者应填写《新产品工序流转卡》以作生产效率评定依据。
7.1.4操作者按管理部门或班组长核算的加工工时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报班组长统计,加工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品及时向班组长报告;对操作者加工合格的产品,检验部门检测后对产品质量进行统计,并报生产部作绩效考核依据。7.2已定型产品加工
7.2.1已定型产品以技术部门编制的《加工工艺卡片》作为生产依据,生产部根据顾客提供采购合同安排生产。7.2.2生产部下发《生产计划》后,由班组长安排调整机床、人员、工序。7.2.3操作者到技术部门领取《加工工艺卡片》,到质量部门领取相关检测器具。
7.2.4机床调试完成后操作者对已加工首件产品按加工工艺卡片上的要求进行全尺寸及外观检查,确认合格后填写《首件两检记录表》并将首件产品随记录表一起交检验部门做首件鉴定,对鉴定过程中有尺寸不合格的须重新调整加工首件直至鉴定合格后方可继续生产。
7.2.5对有关重尺寸工序,班组长须按三定(定人员、定设备、定工序)进行生产,对已加工产品关重尺寸作好记录,以备查验。
7.2.6操作者每班开班前应进行首件自检,并将产品交检验人员复检,并填写《首件两检记录表》,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加工;加工过程中确需换人员,换刀具,换工装夹具时须重新做首件鉴定并填写《首件两检记录表》。7.2.7对批量产品加工,班组长根据加工实际情况下达日班产计划,对提前完成计划的超出部分零部件按核算单件价格按计件核算,作好记录,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操作者加工产品自检合格后交下道工序加工或交质量部门检验,检验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超出废品率以外的产品由质量部门统计,作奖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