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摘要:一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相当精炼地概括出了李白、杜甫二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诗仙”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气魄非凡,豪迈激昂,是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诗圣”杜甫跨越中、晚唐,其诗沉郁顿挫、萧静自然,是诗歌史上另一面辉煌的旗帜,他们虽同处唐王朝,但诗风却截然不同,本文从情感表达方式入手分析二人诗风的特点。
关键词:李杜 情感 诗风 比较 浪漫与写实
李杜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首先表现为,李白的诗歌中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基于想象而把众多并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无边无际,意境奇特无比,变幻缥缈莫测,形象辉煌壮丽,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诗的开头四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以虚衬实,富有神韵,引人入胜。天姥山虽然奇绝,事实却不及其他名山,但后文李白称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见想象夸张之大。紧接着诗人进入梦幻中,“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将他送至谢灵运曾经的居所,他穿上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攀爬过的青云梯,眼前出现一幅壮丽景象,“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景象光怪陆离,有声有色。突然“丘峦崩摧,訇然中开”接下来的场景更是壮阔非凡,金银做的宫阙现于眼前,多如密麻的仙人们个个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作为车马,老虎弹琴,鸾凤拉车。通过浪漫主义的联想,渗透出诗人长期漫游生活的痕迹,也可看出古代传说、屈原楚辞的影子,以及长安生活的写照。但同时,他却不是纯粹的夸诞和设想,游离于现实之外,反而回归实际。“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作者内心的失意直接抒发了出来,然后是对徜徉山水的向往,诗歌到此并没有结束,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之叹。整首诗想象丰富,内容多变。
杜甫则注重对现实生活作典型艺术概括,寓主观于客观,以细节描写取胜。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描述开篇,完全写实,面对大自然的威力,自己无可奈何,“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的动词构成一幅幅生动地画面,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叙述虽然直白,但还是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平静的表现更是让读者感到细微的焦虑、愤懑之情。不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吾”“唇焦口燥呼不得”,只能“归来倚仗自叹息”,孩童的趁风打劫使他大为恼火,诗句如实地描述了自己的失态,率真之至。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秋雨时至,“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艰苦处境的真实记录,最后,作者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全诗进入结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理想、意志代替了痛苦、叹息,饱受民间疾苦、忧国忧民之感溢于言表。全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其次表现在语言方面。李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简洁,流畅自然,《静夜思》、《独坐敬亭山》即是典型代表。另外,也有大气磅礴、雄奇壮美之风,如《古风》、《行路难》。而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重视俗语的运用,语言高度凝练、概括。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主要源于家世教育、人生经历、思想性格。李白出生于富裕之家,从小所受教育并没有对儒学过多注重,因此,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儒仙侠”三者合一。一方面,希望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另一方面,渴求出世,飘然世外,做一“谪仙人”;除此之外,他还崇尚自由和正义,充溢着对人的关心。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一心追求官位却历经艰辛,由此诗歌罩上了一层苦难的阴影。
大唐帝国表面的强盛,鼓舞着李白向往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强烈愿望,但却屡遭当权的官宦外戚的暗中诋毁打击,导致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他惟有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时而高歌自己的理想,时而悲叹个人的不幸;时而乐观,时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而杜甫的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一直秉承着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信念。因而他的诗作中流露出的多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感情,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
在诗歌风貌上,"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白主观色彩浓厚,其对理想的执着和对个人尊严的坚持无人能及,诗歌重点抒发自我内心的豪迈气概与激昂情怀,忽略对客观物象的具体描摹。《将进酒》整篇完全是在自信满满地肯定个人才能、舒畅欢快地歌咏享乐生活,而不没有细致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虽然杜甫同样执着于自我,但这种感情明显不及李白强烈,他更多地关心着天下苍生,记挂黎民百姓。这种关心和记挂在安史之乱到其入蜀之前的诗歌中体现。以《丽人行》为例,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在各种体裁中,两者都善于写作古体。李白的古诗代表作有《古风》(其十五)、《子夜吴歌》、《月下独酌》、《将进酒》、《行路难》等。杜甫的古诗,《北征》纵横变化,姿态万千,《醉时歌》流利自然,《饮中八仙歌》潇洒淋漓,《哀江头》沉痛哀绝,俱是佳作。另外,李白擅长乐府诗、歌行体诗,意境高远色彩秀雅,音韵和美。其中以《蜀道难》、《将进酒》、《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为杰作。杜甫长于律诗,用事工巧,气象宏大,字工辞对,声律和谐,于气象雄伟之中,饶富韵外之致,五言以《月夜》、《春望》、《登岳阳楼》等为代表,七言以《蜀相》、《登高》为代表。
李白将乐府诗创作推向高峰,歌行体打破歌诗创作的原有模式,其人格魅力与诗歌影响举足轻重。杜甫加强了诗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与重视,对诗歌形式方面的追求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李杜在诗歌创作上各具特色,在表达方式上各自不同,然而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李鸽 51103010045
文教系汉语言文学
第二篇: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象征寓托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对于朝廷的腐败。李白、杜甫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抨击这社会的不公。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区的喜爱,对仙界的向往,表现其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他心情的表白。杜甫十年长安政治生活结束后,由京城回奉先,写下了一篇记述自身遭遇和旅途见闻的诗篇。诗以“忧黎元”为核心,抨击最高统治集团政治的腐败,聚敛财富的残酷,把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字当中。
二、诗歌风格的上不同
所谓 “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是反映一个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形成 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艺术风格呈现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杜甫诗歌主导风格的表现之一是在语言方面的不同。太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子美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一个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三、诗歌象征寓托的不同
因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棚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写黄河大江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气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如写仙境醉乡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而杜甫则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仁爱善良,关心国运,悯时伤乱、深沉忧郁,不顾个人安危。所以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凤凰、病橘枯楠、秋枫瘦马、急流高峡等。如《朱凤行》中“愿分朱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如《凤凰台》中 “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如《秋兴》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中有诗人的幻想,也有诗人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借酒来忘我,借酒来行乐。
第三篇:李白王维杜甫的不同
中国封建文化中的诗歌创作在盛唐达到了繁荣的高潮,出现了一个拥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高水平诗人的作家群,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相同。如果形象一点来说的话,王维是“诗佛”,其山水诗流淌着几许荣辱不惊、物我两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诗狂”,其山水诗中隐约包含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世情的激愤;李白乃“诗仙”,其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杜甫则像“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关键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山水诗、情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上比较开明、经济上比较发达的朝代,盛唐更是国力强大、思想解放,出现了所谓的“贞观之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方面也出现了高度的发展,尤以诗歌创作为甚。作为诗歌重要题材及流派的山水诗创作在总体上更是达到了高潮,涌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清,即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雄,即雄豪、雄放、雄壮、雄奇的风格。
虽然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一些社会问题还是有所暴露,诗人们照样有些郁郁不得志,于是转而寄情山水。不过,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然相同。在这里,我们就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为例来分析一下其山水诗的异同。
这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一致的,且受到相同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其诗歌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时又由于其精神面貌的不同而使得其创作风格有所不同,进而使得其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形象一点来说的话,王维是“诗佛”,其山水诗流淌着几许荣辱不惊、物我两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诗狂”,其山水诗中隐约包含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世情的激愤;李白乃“诗仙”,其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杜甫则像“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如果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内在的情感的异同。一、王维
王维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对封建统治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且在他的一生中,虽有仕途不得志的时候,但总的说来,其一生都是比较悠闲安乐的。特别是在他大约四十岁以后,开始过着那种半官半隐生活的时期里,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见《〈旧唐书〉本传》)。正如他自己所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以他对现实生活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他甚至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完全变成了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王维的诗作中充满了空灵、虚无之感。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缑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薄暮农村的景色气氛,以及那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悠闲情调,都会使人很自然地看出王维诗歌的内在情感,也即是王维自身的情感。从此诗中看不出对人情世故的描述,有的只是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与倾慕。在诗中,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与闲适,又表现了民俗风情中的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于此,我们看到了王维的空灵的心灵境界。再如其后期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辋川集》绝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 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古人非傲吏,字阕经世者。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漆 园》
其中像《鹿柴》这样的诗,如果单独地来看,所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声,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能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于诗人感情的幽冷与孤独了。无怪胡应麟要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生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菽》)了。至于《孟城坳》一首,从为辋川别墅过去的主人宋之问感叹,联想到自己也不能和辋川山水同在,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漆园》一首中,他以自己亦官亦隐、“无可无不可”的萧散优游的自画像来替代古人心目中的漆园傲吏形象,思想也同样是消极的。这些诗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生活冷漠的心情,充满了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
王维山水诗的总体特点: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二是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就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著名作品有〈〈终南山〉〉及〈〈山居秋暝〉〉等。〈〈终南山〉〉简析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评:此诗首联写远景,勾勒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突出其高峻广阔,其中“接海隅”是夸饰之语;颔联写近景,描绘登山时所见云气的变幻莫测。作者观察细致、刻画传神,使整幅画气韵生动,又增添了朦胧美;颈联转换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色,突出山的辽阔旷远。此联重点刻画山的骨架脉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尾联以人物(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余味无穷,是全诗诗眼。这首诗总的特点是“不以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望岳》题材与之相同,下面试将《望岳》简析与《终南山》作比较,从写作特色看两位诗人人生态度,内在思想情感的不同。
《望岳》简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析: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名作,诗中描绘并赞美了泰山的奇伟和高大,并借以抒发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充满了浪漫气息,有别于杜甫作品的总体风格。诗的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对泰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所见,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全诗的诗眼。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从远望、近望、细望各个角度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寓有进取之意。
此诗与王维的〈〈终南山〉〉的比较:都是描写山岳的名作,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山岳景色,但〈〈终南山〉〉更突出景色本身,并且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运用到诗中,可谓景中有画,而〈〈望岳〉〉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受,并且笔触更注重气魄;尾联都转入写自身,但〈〈终南山〉〉重点是叙述,写的是一幅画面,恬淡、空灵、意味无穷,而〈〈望岳〉〉重点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豪迈的气概。
二、孟浩然
孟浩然前半生在家闭门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长安求仕失望,漫游吴越,最终归隐故土。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既希望朋友引见,进入仕途;又对世事极为不满,心情激愤难平。如在《归故园作》中,他写道:“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其激愤欲狂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直到晚年,他这种“仕”与“隐”的矛盾才有所淡化。孟浩然的代表作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时所作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被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隔离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江上思归》
在这首诗中,诗人旅途思归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再如其另外几首山水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新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山寺鸣钟夜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诗中流露的怀慕隐逸的思古幽情,和我们已经很隔膜疏远了;但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像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公松径下的月光------经过他这位熟悉故乡的诗人不经意地叙述出来,却历历如画,使我们感到平凡而又亲切。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
他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有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便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途,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时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评: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作。作者写此诗呈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含蓄地表达想得到他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诗歌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其中“波撼”两字用来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十分有力;
五、六两句委婉地向张丞相表白心事。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地古语,既含蓄地称颂张丞相,也向对方发出希望得到重用的呼吁。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满比兴意味,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这首诗与杜甫同是写洞庭湖的《登岳阳楼》一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加以比较:
三、李白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神游九天之外,梦回八荒之间”。如: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今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继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喜欢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仙鬼灵相往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境的诗句中,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撰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象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李白的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有: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蜀道难》简析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简评:诗一开头,诗人便出语不凡,连用了三个感叹、两个惊呼,一个夸张性的诗句,十分强烈地抒发了面对高险之极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异乎寻常的惊叹。接着,诗人融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于一体,发出了深沉的历史感叹。再接着,又用夸张的手法详细描绘了蜀道之难的程度。最后,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因为此诗写于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社会意义的。总体来讲,在这首诗中,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及其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全诗格调雄放,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激情。
四、杜甫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从二十岁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壮游”经历。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自己的人生历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灭,他也曾想过退隐。但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以,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民生的哀怜。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旷天低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一
黄四娘家花满鼷,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二
在第一首诗中,我们看到杜甫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的,他对雨的态度是以雨能否对人民有所好处而确定自己的观点的。他着力渲染雨的美好,最后一句点明了他的题旨:雨的美好是因为它能让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好的事物。而《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闲适之作,但即使在如此闲适的作品内,我们夜不难发现隐含其中的忧患之情。至于他的《秋兴》八首,更是首首怀情。现在我们就选其中三首来看一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严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复枕,山楼纷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秋兴》其二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涵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秋兴》其五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即使是山水诗也忘不了对世事人情的关注,总是一幅悲天悯人的侠义心肠。
虽然上述四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但作为同一时代的人,其思想上还是有一些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的。而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些同与不同,唐诗才会百花齐放,使得唐一代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通过以上诗作的分析与比较,我们看到静默不语的大自然在不同诗人那里,因为性格,人生经历、社会地位、人生态度的不同而蕴涵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吧!
第四篇: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1、从内容上讲
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2、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3、从风格上来讲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顿挫,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5、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
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另外,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类句子在李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所饰用驱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间珍品:“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盖非此不足以显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贵,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气概之壮伟超迈。世间万物尽可任他纵情驱使享用,却没有任何外物可以驱使高贵的诗人。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相形之下,杜甫的诗歌虽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还是显得比较质实,这与他始终关怀现实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时,相对来说,杜甫不象李白那样使气豪纵,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娱自适,自我满足。而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则视之甚淡。这在他的《江村》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甚至在宴请好友时,面对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报以歉然的一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慵怠与清贫。实际上更主要的是诗人更看重人与人之间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与物质的铺张。这显然与诗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关。
6、从体裁上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和散文。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一.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非)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脱)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畔)
岁亦莫止(暮)维常之华(花)玁狁孔棘(急)
偭规矩而改 错(措)何方圜之能周兮(圆)进不入以离尤兮(罹)
芳菲菲其弥章(彰)延伫乎吾将反(返)
终老不复取(娶)
箱帘六七十(奁)虽与府吏要(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晤)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取)
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
山川相缪(缭)
杯盘狼籍(藉)长乐王回深父。(甫)二.多义词
《离 骚》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孔雀东南飞》
为 1.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2.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3.为诗云尔(作,写,动词。)4.非为织作迟(是,动词。或作“因为”,“由于”,介词。)5.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6.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7.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相 1.相见常日稀(互相)3.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4.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5.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6.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7.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8.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9.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10.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她”)11.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遣 1.为仲卿母所遣(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动词。〉
2.县令遣媒来(派,动词。)施 1.徒留无所施(用,动词)2.留待作遣施(施舍,赠送,动词)取 1.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动词)2.还必相迎取(与“迎,”同义,迎接,动词)复 1.幸复得此妇(又,再,副词。)2.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3.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动词)会 1.会不相从许(当,决,副词)2.于今无会因(相会,聚会,动词。)何 1.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隐隐何甸甸(无义,句中语气助词,补足音节)3.汝今何罪过(什么,疑问代词)4.作计何不量(为什么,疑问副词)便 1.便可白公姥(就,副词。)2.便言多令才(很会讲,形容词)登 1.登即相许和(立即,立刻,副词)2.郁郁登郡门(来到,或聚集,动词)应 1.汝可去应之(答应,动词)2.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3.零泪应声落(应和,随着,动词)4.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举 1.举动自专由(行动,名词)2.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3.举言谓新妇(拿,动词。)
4.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词)言 1.举言谓新妇(话,名词。)2.谓言无罪过(以为,动词。)3.何言复来还(说,动词。)故 1.大人故嫌迟(故意,副词。)2.知是故人来(旧,形容词)3.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止 1.进止敢自专(停止,动词)2.母听去不止(挽留,阻止,动词)意 1.何意致不厚(料,意料,动词)2.吾意久怀念(心,心意,名词。)3.处分适兄意(主意,名词)断 1.三日断五匹(截下来,动词)2.自可断来信(回绝,动词)适 1.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2.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动词)3.适得府君书(刚才,刚刚,副词)尔 1.为诗云尔(不译,语气助词。)2.君尔妾亦然、(这样,指示代词)始 1.小姑始扶床(才,刚刚,副词。)2.始尔未为久(开始,动词)若 1.今若遣此妇(如果,连词)2.君既若见录(此,这样,指示代词)书 1.十六诵诗书(尚书,名词)2.适得府君书(信,书信,名词)令 1.县令遣媒来(官名,即县长,名词)2.便言多令才(美好,形容词。)3.莫令事不举(使,让,动词。〉
见 1.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下文“黄泉下相见”中“见”同此)2.君既若见录(我,指兰芝,代词。下文“府吏见叮咛,中“见”同此)3.渐见愁煎迫(被,介词)谢 1.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下文“谢家事夫婿”中“谢”同此)2.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3.阿母谢媒人(谢绝,推脱)
《兰亭集序》
所以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用来)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的)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取消主谓独立性)③及其所之既倦,(往 到达)一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 相同)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做一样)③一觞一咏(一些)④而或长烟一空(全)
《赤壁赋》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游褒禅山记》 其
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第五篇: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中文081班
张俏玲
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孤舟等,在这些被损弃与被遗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啸”、“落木”等意象营造了萧索、凄冷的氛围,表达诗人悲凉的心境。
四、语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语言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而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深沉,沉郁顿挫。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总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天纵英才,神出鬼没,奇幻百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脚踏实地,深入细致,力透纸背,振聋发聩。李白是云端上的织梦人,杜甫是苦难大地的悲歌者。对于后人来说,李白的飘逸让人苦苦追寻不得,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代代百姓所怀念,他们都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