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1、某化学研究所成功地开发出以废旧塑料提炼汽油的技术,并经省科委鉴定,确定为省级保密技术,该厂遂与职工签订了一系列合同,约定职工对该项技术负有30年的保密义务,并向职工支付了保密费用。1年后,该研究所的职工赵某和李某被沿海一私营企业聘请,利用与原单位基本相同的技术提炼汽油,获取了大量的利润。不久,化学研究所向法院状告了该私营企业及赵某和李某。
请问:
(1)何为商业秘密?本案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权?(2)你认为本案应如何处理? 2、1995年1月27日,成都鞋城与成都市社会福利募捐委员会签订协议约定,由成都鞋城负责销售社会福利募捐委员会提供的10万张(面值共20万元)彩票,成都鞋城按39%缴纳福利基金,享有6%的发行费,独立设奖并且返奖率须达55%。当日,成都鞋城即发布了有奖销售公告,将有将销售办法公布于众。从次日开始,成都鞋城在成都天座商城营业城,使用成都市社会福利募捐委员会提供的10万张社会福利彩票有奖销售。具体做法是:凡购买成都鞋城商品达100元者赠送彩票一张,多买多赠,不购买成都鞋城的商品或买买商品不足100元者不赠彩票,亦不单独销售彩票。消费者购买成都鞋城商品所得彩票当场揭开兑奖,如内印的图形和事先的中奖图形相符即为中奖。奖品设6个等级,其中特等匀的奖品是奥托微型汽车,奖品由成都鞋城出资设立,至2月22日,成都鞋城已随销售的商品赠送彩票6027张。四川小工商局经调查后,即于2月23日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告书”,责令成都鞋城立即停止违反行为,听候处理。
请问:
(1)成都鞋城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为什么?(2)你认为本案因如何处理?
3、某市A机械厂1998年12月经介绍入刘某介绍,向某市B铸造厂订制车床主构架100套,单价3万元,总价款为300万元。B厂为争取今后的业务发展,与A厂厂长协商一致,在订货合同上订明,B厂给予A厂10%的优惠。1999年1月15日B厂依照合同履行义务,发货至A厂;A厂依照合同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了270万元货款。B厂也作为营业收入的抵减项目记了账。为酬谢介绍人,B厂付给刘某“好处费”2000元;A厂向刘某支付“介绍费”1000元。两厂又分别将“好处费”、“介绍费”支出入了账,并代为扣缴了刘某的个人所得税。
请问:
(1)B厂与A厂的“优惠”约定属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2)两厂向刘某支付“好处费”等属于什么性质,是否属于不当正竞争行为?为什么?(3)试说明在上述行为中,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区别。4、1994年5月,某市邮电局在其营业厅内贴出通知,通告规定:凡由市邮电局安装电话的用户,一律到本市邮电器材公司购买电话机;用户办理装机手续的同时,必须先交纳购电话机款,否则不予办理装机手续。通知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有关部门接到用户举报,对邮电局的这一行为进行了查处。经调查发现,市邮电器材公司系市邮电局的下属企业。
请问:
(1)邮电局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2)这类行为为什么被有关法律所禁止?(3)这类违法行为应由什么机构监督检查?(4)监督检查部门对邮电局的这一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理?
5、宝洁诉晨铉
2000年5月17日,上海市二中院正式开庭审理晨铉智能科技发 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铉公司)和宝洁公司之间“域名抢注不正当竞争案。
原告美国宝洁公司诉称,自1962年起该公司在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safeguard’商标。1976年5月,在中国申请注册了“safeguard”商标,续展有效期至2006年5月。1994年6月,该公司向中国工商局申请注册了“safeguard/舒肤佳”商标,有效期至2004年6月。然而。1999年元月,被告晨铉公司的前身上海晨铉科贸有限公司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注册了“safeguard.Com..cn”域名。宝洁公司认为,晨铉公司的行为损害了宝洁公司的合法利益。
法院经审理认为,类别域名“.com”的注册人均系商业性组织。如果该商业性组织的域名与他人知名的注册商标相同,会使人们产生误认,域名持有人将或明或暗获得注册商标权利人的利益。所以,如果在“.com”类别域名前注册的三级或二级域名,与他人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相同,该行为就有悖我国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精神。宝洁公司“safeguard/舒肤佳”注册商标在消费者中认知率高,声誉良好,被国家工商局列为重点保护商标。晨铉公司的行为属恶意注册,已构成不正当竞争。10月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该市首例抢注域名的不正当竞争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上海晨铉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的“safeguard.com.cn”域名无效,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撤销。
请问:
(1)存在必要的竞争关系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吗?(2)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中对竞争关系的规定相同?(3)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有无明确的规定?
6、某市贸易公司回扣促销商业贿赂案
某省某市某贸易公司在夏天购进了2万双皮凉鞋。由于质量较差.只销出少量,积压了1万多双皮凉鞋,占用了该公司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
为了尽快将这些凉鞋处理出去,该贸易公司经理宣布:不论是公司内部职工还是外部的人员只要从本公司购买100双以上的凉鞋的,都可以给予20%的回扣,回扣可以一律不记账。消息传出去后,许多小摊贩都来购买,一些小商店的采购员也奔着回扣不问质量批发走了大批皮凉鞋。一时间市场上充斥了这种劣质皮凉鞋。许多消费者买了小摊贩们花言巧语卖出的质次价高的皮凉鞋叫苦连天.又找不到流动的小摊贩。而一些商店的经理发现本店的采购员不知何时购进了大批质量较差的皮凉鞋,根本卖不出去。该市工商管理局闻讯前来查账,但该贸易公司经理等人却称:现在搞市场经济,企业有自主权,怎么入账由公司自己决定,是搞活经济的需要。
请分析:
(1)简述“商业贿赂”的含义。
(2)“商业贿赂”的主要形式的“回扣”的含义、特征、表现形式。(3)“回扣”、“折扣”和“佣金” 之间的区别。
分析:本案中某贸易公司的行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回扣行为,是一种商业贿赂。商业贿赂是竞争法上的一个术语。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者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可见,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商业贿赂这一术语,但对商业贿赂的基本内含作了表述,明确了商业贿赂的不正当竞争性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6年11月又颁发了《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对商业贿赂这一法律术语作了规范性定义,即“经 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取财物或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行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所谓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个人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
从我国目前有关法律的规定来看,回扣具有以下特征:(1)从主体上看,给 予回扣的是经营者,收受回扣的是有关单位或个人。回扣一般只发生在销售流向上,仅限于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发生,因此,给予回扣的是卖方,而收受回扣的是买方。(2)回扣的本质是“回”、“退”。即卖方把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退给买方一般可在商品交易关系确定的同时约定或在商品交易关系确定后约定。如果卖方额外从别处拿出物品或金钱给予买方,则不是回扣,而只是一般的商业贿赂;(3)回扣的手段是通过现金、实物或其他的方式,只要最终能用现金估价。(4)回扣必须发生在账外、暗中进行。根据《关于禁止商业贿赂的暂行规定》第5条第3款的专门解释,所谓的账外、暗中是指没有在依法设立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账上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明确如实地记载。包括不记账和记假账。“回扣”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现金回扣,即在交易完成之后,账外暗中给交易相对人一定数额的钱款。现金回扣体现复杂,如辛苦费、好处费、劳务费:手续费、茶水费、烟酒费、宣传费、促销费、合作费、广告费、质量跟踪费、临床试验费等。(2)实物回扣,如名贵字画、家电、古玩、金银物品等。(3)服务性的回扣,这一类的回扣则包括提供旅游、舞会、桑拿浴、出国“考察”、为子女提供学费甚至出现了提供色情服务等性贿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与回扣类似的行为—折扣。它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一方在成交的价款或数量上给对方一定比例的减让而给交易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优惠。折扣和回扣在形式上很相似,两者在主体方面均限于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在流向上均是由卖方支付给买方,均是卖方对买方的一种让利。但是,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折扣原则上是合法的,而回扣均是违法的。根据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规定,认定折扣和回扣主要是根据以下两点:折扣是明示入账,而回扣是账外、暗中;折扣发生在购销买卖当事人之间,只能给交易对方当事入,不能给其经办人员。回扣既可以给交易对方当事人,也.可以给对方单位主管人员或经办人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与回扣类似的行为——折扣。它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一方在成交的价款或数量上给对方一定比例的减让而给交易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优惠。折扣和回扣在形式上很相似,两者在主体方面均限于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在流向上均是由卖方支付给买方,均是卖方对买方的一种让利。但是,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折扣原则上是合法的,而回扣均是违法的。根据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规定,认定折扣和回扣主要是根据以下两点:折扣是明示入账,而回扣是账外、暗中;折扣发生在购销买卖当事人之间,只能给交易对方当事入,不能给其经办人员。回扣既可以给交易对方当事人,也可以给对方单位主管人员或经办人员。
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是佣金。与折扣的情况相似,本来经营者给付中间人佣金、中间人收取佣金都是合法的商业惯例行为。但给付与收受佣金必须公开进
行,如实入账,否则该行为即为行贿,经营者属受贿。《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给付佣金,中间商收取佣金,都必须如实入账。
点评与提示:本案案情并不复杂,但十分重要。它主要是以“回扣”为线索和主要内容,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学习的重点是要清楚商业贿赂的含义,“回扣”的含义、构成、形式以及回扣相关的概念“折扣”、“佣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整体把握“商业贿赂”的含义。
7、侵犯商业秘密案
甲公司自1994年投入资金,开始研制、开发IC卡管理系统,1996年完成了食堂售饭、商场管理、证件管理和考勤等系统的IC卡软件开发及硬件设计等工作,并在大专院校和企业推广使用。
后来,张某、王某、李某、刘某、胡某(合同乙方)分别与甲公司(合同甲方)签订劳动合同和协议书。劳动合同约定:由于乙方原因未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或泄漏甲方机密,乙方必须承担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乙方受聘从事有关专利、专有技术和技术秘密的经营管理和开发研究的,在技术合同解除后3年内得从事与专利、专有技术、技术秘密有关的工作;则以侵权论协议书约定:所有IC卡应用技术(资料、软件程序、硬件设计),包括乙方在职期间开发出来的软件、硬件技术,都归甲公司所有;乙方不得将此项技术据为己有或转交他人作为产品开发之用;乙方调离时,应将所有资料、软件程序、硬件设计等归还甲公司;乙方如有任何违约行为,甲公司有权追究乙方的法律责任。
1997年.张某与乙公司签订合同,成立乙公司金卡部。同年4月至7月,张某、李某、王某和胡某、刘某分别从甲公司辞职进入乙公司工作。王某曾于1996年代表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过“购物卡(IC卡)工程”合同,甲公司已经完全履行了该合同中的全部义务。1997年,丙公司工作人员樊某向甲公司打电话,要求购买IC卡。王某接电话后通知张某与樊某接洽。双方就费用等有关事项协商完毕后签订合同时,王某才说明其是乙公司职员,要求丙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此后,王某以同样的方式代表乙公司多次与其他公司、高校签订合同,卖出IC卡、IC卡读写机、发卡管理机、金卡、银卡会员卡,其所用软件技术均为甲公司IC卡技术。
对乙公司的两台计算机进行检查时发现,计算机拷贝了甲公司IC卡管理系统软件程序14个,均有甲公司标记;其他拷贝程序中部分带有甲公司的标记,部分内容是对甲公司软件的修改。另在乙公司发现甲公司各种原理图、外壳设计图、程序资料、甲公司的客户名单资料、甲公司的宣传、技术资料以及资料汇总本等材料。同时在李某日记中发现对甲公司读写机程序的修改方式。
甲公司认为乙公司侵犯了其商业秘密。乙公司称甲公司的IC卡技术是一种公知技术,通过“反向工程”就可获悉,甲公司的IC卡技术不是商业秘密。
本案件主要考察两个主要问题:(1)“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2)侵犯商业秘密的主要形式。
分析:问题一,甲公司的IC卡技术是否是商业秘密?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甲公司的“IC卡系列管理系统”是否具有商业秘密。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的规定,商业秘密应当符合四个要件:一,不为公众所知悉,即不为不特定的人所知的秘密性;二,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即一定的经济价值性;三,具有实用性,即商业秘密一定要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水平上;四,权利人必须采取保密措施如果权利人不采取保密措施,说明他自己也未意识到其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是商业秘密,法律则更无法对其进行保护。
甲公司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发的IC卡技术,投放到市场后用户反映良好,给该公司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公司对此项技术没有进行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登记,而是通过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等方式进行保护。使自己的技术及其经营信息始终处于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秘密状态中。因此。甲公司的IC卡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是商业秘密,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虽然IC卡技术系统在功能上大致相同,但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支持该系统的软件在源程序及操作的原理图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尽管结果相似,到达的途径和手段却很不一样。被告乙公司辩称甲公司的IC卡技术是一种公知技术,通过“反向工程”也可获悉,不构成商业秘密的理由不能成立。
问题二,侵犯商业秘密有什么样的方式?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在本案中,张某、李某、王某、胡某、刘某违反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
现代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为了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让他的雇员掌握和使用商业秘密。为避免商业秘密被泄露,法律允许权利人采取签订保密协议的方式对雇员进行束,防止其泄露本公司的商业秘密。雇员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调离以后,都应当按照约定保守秘密。甲公司与被告张某、李某、王某、胡某、刘某签订的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双方均应严格执行。
乙公司作为保密合同以外的第三人,明知张某等人的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甲公司的保密技术,也同样违反了法律的要求,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点评与提示: 侵犯商业秘密,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和侵犯商业秘密的方式。在实践中要注意的是这些条文的具体应用和认定。比如,对某技术采取的措施是否构成了“保密”,要做到何种程度才算是达到了“保密“的程度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具体案件中具体考查。
8、荷兰英特文基公司诉北京国网公司抢注“IKEA”域名案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荷兰英特文基公司在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以“IKEA”命名的大型专卖店一百五十余家,经营家具及家居用品。1983 年,该公司经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在中国商品分类和国际商品分类以及服务上分别获得了“IKEA“,IKEA及图形组合商标和中文“宜家”的注册商标。在国际上,该公司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90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商品和服务项目上注册了“IKEA,和IKEA及图形组合商标。当该公司准备在中国互联网上注册以自己拥有的注册商标“IKEA”为标志的域名时,却发现北京国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先注册了域名“ikea.com.cn”,将原告公司的注册商标“IKEA”与被告抢注的三级域名“ikea”相比较,二者的读音、文字外形、字母组合以及消费者的呼叫方式等方面均完全相同。
英特文基公司认为:国网公司抢注的域名是对该公司已使用多年且极具独创性的注册商标公然的仿冒;英特文基公司的商标“IKEA”是驰名商标,在中国已经逐步为消费者认同。国网公司在抢注“IKEA”域名后,长期空臵未加以使用,其行为应属不正当竞争行为。英特文基公司诉至法院。
本案也与域名抢注有关,但本案主要是从域名的归属方面探讨《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分析本案件首先要考虑域名有关权益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并注意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不同涵盖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在判例基础上的立法总结。
分析:这又是一个有关域名的案件,但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宜家”域名抢注一案,是域名保护案件中最为典型的案件之一。域名(domain names)是联结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的地址,是为了方便人们发电子邮件或访问某个网站而设计的。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都有一个确定的IP,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一个字节,共划分为四个部分,通常以十进制数书写,每部分都不大于255,各部分之间用实点“.”分开。如yaboo.com的IP地址为“204.71.200.69”,sohu.com的IP地址为“203.93.24.2”。由于IP地址难于记忆,为了便于利用因特网与其他用户的交流,人们给IP地址起名为域名
设计域名的初衷是便于计算机联网和网上通讯联系,但随着网上商业活动的兴起,域名所具有原始的技术意义日渐被淡化,商家尽量使用商标、商号和其他商业标志作为其网站的域名,以吸引原有消费者,扩大网上知名度。
域名的标志功能使得它同知识产权制度有了天然的联系,但域名本身并不属于知识产权所保护的范围。
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而域名的全球惟一性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地域性是矛盾的。其次,域名的时间性不明显。知识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一旦保护期限届满,权利自行终止。而注册域名实行年检制度,只要注册人按期交费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该域名。第三,域名缺乏作为知识产权的独创性。域名被设计出来的目的仅仅是使烦琐的INTER网址便于记忆,域名系统的发端,也是在于确定以词为基础的标识(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域名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多地是在于将何种已存的知识产权(商标、商号等)作为这种标识。
虽然域名有关权益不属于知识产权,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一旦保护期限届满,权利自行终止。而注册域名实行年检制度,只要注册人按期交费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该域名。第三,域名缺乏作为知识产权的独创性。域名被设计出来的目的仅仅是使烦琐的INTER网址便于记忆,域名系统的发端,也是在于确定以词为基础的标识(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域名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多地是在于将何种已存的知识产权(商标、商号等)作为这种标识。
虽然域名有关权益不属于知识产权,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确认域名的归属,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美国的做法是通过《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Act)和后来的判例实践,将对域名的权利分配给驰名商标的权利人。这使得当驰名商标受到淡化行为的侵害时,其所有人可以依据联邦法律获得司法救济。“反淡化”的具体做法是,假设A公司拥有一个驰名商标Apple,则其他主体无论在何种商品和服务上,如果使用Apple这个商标,或在其他标志上使用这个商标,都构成了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应当予以禁止。当然,也禁止使用这个商标作为域名使用。
当“宜家”等域名案件发生的时候,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关于域名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反淡化法”,当时与此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是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38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1条规定,以及《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和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这些规定对商标的保护都只能及于在相同或类似产品上使用商标的侵权行为;而不能对在域名这种非商标、商业标志上使用商标的行为予以制裁。
法院最后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来判决了此案,认定“IKEA”是驰名商标,国网公司的抢注行为具有恶意,从而判决国网公司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保护了英特文基公司对“IKEA”的商标权和对域名的权益。
在总结诸域名审判实践的基础上,200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2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专门就该问题做出了规定。
点评与提示:从该案的审判实践来看,可以发现,《反不正当竞争法》同知识产权法有紧密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在商业战场上,所有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都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同知识产权法可以说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权益范围大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范围。就本案而言,当知识产权法难以实现对商标权人的保护时,《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会起相应的作用。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注意它同知识产权法的这一联系。
9、某公司“冰雪美白露”虚假广告案
1997年夏,某市几家报纸纷纷发布了该市甲公司的“冰雪美白露”的大幅或整版广告。该广告称各地报纸都发布了“冰雪美白露走红大江南北!”的新闻,称:“冰雪美白露”效果很好,可使面容自然嫩白;“冰雪美白露”从根本上解决了黄色人种消除黑斑、色斑、雀斑、粉刺斑的难题;使用“冰雪美白露”后,可使粗糙、枯黄、晦暗的皮肤逐渐变得自然嫩白,容光焕发;各大百货商店出现了众多顾客争相购买“冰雪美白露”的销售热潮,购买者挤得汗流浃背……配合上述内容。广告中还配发了“众多消费者争购的场面”照片。广告中还以“雀斑不见了”、“黑子不黑了”、“色斑皱纹消失了”、“粉刺没有了”为题,分别刊登了三位使用者使用该化妆品前后的照片和本人自述,其中有“为了治好雀斑,不知花了多少钱.可始终未能消除,连续使用该化妆品四套后,雀斑基本上没有了”、“长期使用增白霜,结果皮肤不仅没能变白,反而越来越粗糙,使用该产品后,皮肤越来越白”、“色素斑、皱纹基本消失”、“为治好粉刺,几乎什么方法都用过,可始终未能消除,使用两套该化妆品后,脸上粉刺减少,不到3个月粉刺一颗也没有了,粉刺留下的斑痕也消失了”等表示。广告最后由美容专家介绍该化妆品的“科学奥秘”。
经调查,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现:该广告是谎称各地报纸都发布了“冰雪美白露走红大江南北!”的新闻;不切实际地描述销售场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争购者个个汗流浃背”、“没买到的顾客迟迟不肯离去”;刊用的“纷纷争购”场面的照片也不是在该市拍摄;广告极力贬低其他产品的作用,夸大自己产品的效用,称“它从根本上解决了黄色人种消除黑斑、色斑、雀斑、粉刺斑的难题”,并称:有消除“粉刺”的医疗作用;广告还引用专家评语,违禁使用他人名义保证化妆品效用。该广告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本案件主要针对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关于虚假广告的规定。特别要注意的是“虚假广告”的含义、界定和我国各相关法律、法规对进行虚假广告行为的责任规定。
分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虚假的广告行为是指对产品或服务的性质、特征、质量、成分、来源、价格及商业活动的特征所作的与事实不符的陈述活动。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误导的广告行为”。从狭义上说,误导的广告行为是指广告者做出虽不违背事实但却会引起顾客误解,以致可能会做出对该广告者有利选择的陈述活动。在广义上,误导的广告行为则包含虚假的广告行为,因为虚假的广告行为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消费者上当,使消费者选择广告者的产品或服务。在虚假的或误导的广告活动中使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借助竞争者的商标或其他标识、伪造证明、利用名义等。
在很多发达国家,并非一出现虚假的或误导的广告行为就肯定对之进行制裁,这些发达国家一般规定:只有在出现或可能出现使消费者受骗或受误导的后果的情况下,虚假的或误导的广告行为才是可以追究的。但是,各国在考察是否出现或可能出现受骗或受误导后果时采用的方法并不一致。德国等国在司法实践中采用民意测验的办法,即针对具体的广告,如果1000名消费者中有10%以上有可能受骗或受误导,便认为该广告行为具有可追究的导致受骗或误解的后果。美国等国的法官却常以广告对象中处于一般理智状态者对广告的理解为判断依据,如果广告的对象为大众,则以大众中有理智的普通人对广告的反应为考察依据;如果广告的对象为一特定的商人群体,则以该商人群体中一般人对广告的看法为判断标准。
对虚假广告或误导广告,各国法律都责令广告主停止或更正广告并消除影响,宣告其与有关消费者的合同无效,承担与广告承诺不符的违约责任,赔偿损失.承担诉讼费用及罚款等民事或行政处罚措施。韩国还规定虚假广告者必须作公开道歉,否则课以刑罚。此外,各国对性质严重的虚假广告主大都规定了刑事责任。
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对发生在我国的虚假的或误导的广告行为提供了制裁依据。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
点评与提示:本案是关于虚假广告的一个典型案件。从本案中,我们应当注意到:第一,企业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依法开展广告宣传活动。第二,要把广告中使用的艺术夸张手法和捏造事实的虚假广告区别开。在广告中允许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但是必须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加工,不能编造本来没有的所谓“故事”,否则就是虚假,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三,广告经营单位必须依法查验证明,核实广告内容。广告审查员应切实履行审查义务,起到“防波堤”和“过滤器”的作用。否则,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篇:反不正当竞争法114
目录
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1
(一)未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的主体范围„„„„„„„„„„„1
(二)未将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纳入调整范围„„„„„„„„„„„„„„2
(三)一般条款的缺失阻碍了执法„„„„„„„„„„„„„„„„„„„2(四)执法主体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法律本身的执行„„„„„„„„„„„„„3(五)竞合性规定削弱了监管权„„„„„„„„„„„„„„„„„„„„„3
(六)《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列举方式欠妥 „„„„„„„„„„„„„„„4
(七)《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反垄断的内容 „„„„„4
(八)相关法律竞合、冲突现象普遍,造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困难„4
(九)行政干预大,有法难依„„„„„„„„„„„„„„„„„„„„„5
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完善„„„„„„„„„„„„„„„„„„5
(一)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主体范围„„„„„„„„„„„„„5(二)规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的一般条款„„„„„„„„„„„„„6
(三)应增加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进一步拓宽执法的范围„„„„„„7
(四)剔除《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垄断的内容 „„„„„„„„„„„„7
(五)强化查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力度 „„„„„„„„„„„„„„„„„8
(六)进一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8(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事赔偿责任„„„„„„„„„„„„„„„„„„9
(八)重视法律责任制度建设 „„„„„„„„„„„„„„„„„„„„„9 参考文献„„„„„„„„„„„„„„„„„„„„„„„„„„„„„„„„10
I 浅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
摘要: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1993年制定并开始实施的,迄今已有20个年头,实践表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鼓励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总则条款,法律规范过于原则、抽象,内容涵盖不完整,操作性差;对市场中出现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难以规制,缺乏调控力;行政强制措施及调查取证手段不适应有效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需要;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法律竞合、冲突现象普遍,造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困难;行政干预大,有法难依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才可以更全面地保护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鼓励和保护公平交易,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才能保障我国市场经济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作了探讨。
关键词: 反不正当竞争法; 垄断; 经营者
《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制订并实施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体系的日趋完备,市场竞争的日趋活跃和激烈,不正当竞争行为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多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缺陷,不能较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地发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主体合法权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作一探讨。
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
(一)未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的主体范围
我国《反不正当竞法》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盈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从本条规定来看,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主体是“经营者”。这样的规定不仅与其后的规定相冲突,而且也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如该法第十条是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依此条规定,权利人及侵权人均必须为“经营者”,但在实际中,相当多合法持有商业秘密的人并非经营者(侵权人则 多数情况下确系经营者)。
(二)未将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纳入调整范围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当时我国市场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情形,只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且每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都有明确的适用界定,没有将新形势、新条件下产生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纳入到自身的调整范围。
一般认为,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利用媒体、广告开展产品质量、功能、效果等各项指标的不恰当的对比活动,目的在于打击、贬低特定或不特定竞争对手。二是由经营者出资、媒体出面,请“专家”作访谈、咨询,明为向消费者介绍和传授知识,实为厂家作产品推销宣传,其中不乏抬高自己贬低对手之意。三是煽动甚至资助消费者不断投诉对手,以此来打击对手,达到用少量投入全面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四是以利益为诱饵从竞争对手处挖走项目的关键人员,造成对手项目瘫痪,或将对手的项目改头换面推向市场。五是由经营者资助,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开展检查以及区域性评比活动,千方百计地操作出有利于本地企业,尤其是有利于出资企业的检查评比结果,并在媒体上加以公布,以此方式打击竞争对手。六是地方政府通过一些让利性行政措施,在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护本地企业,打压外地企业。七是商业欺诈,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侵犯了相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八是一些原本具有独占经营地位的公用企事业单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由,不断向政府要求扩大经营范围和垄断经营权,一旦得逞,在没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变本加厉地掠夺社会资源,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加剧了不正当竞争的恶性循环。以上竞争行为均符合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从主观方面看,都属故意,有着明确的行为目的,即都是为了贬低、打击或限制竞争对手。从客观方面看,均实施了具体的贬低、排挤竞争对手或非本地单位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基本运行机制,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侵害了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一般条款的缺失阻碍了执法
竞争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所采取的竞争手段是复杂多样的,法律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是无法穷尽的。正因为如此,各发达国家通过修法等方式,在相关法律中确立了一般条款,以补充法律惯用的列举式立法难以穷尽丰富多样的法律事实和行为的不足。比如《巴黎公约》在其1925年的海牙修订本中明确规定,“凡在工商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一规定被公认为是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典性定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般条款。德国立法机构于1909年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修订,明确规定:“在商业交易中以竞争为目的而违反善良风俗者,可向其请求停止侵害 和损失赔偿。”一般认为,这使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最终确立了“典型列举”加一般条款的立法体例,一直适用到今天,被称为“帝王条款”。可见,法律中的一般条款,尤其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在充分体现法律的生命力、完善和发挥法律应有的功能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至今未能确立一般条款,严重影响了法律自身的执行,也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众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所在。
(四)执法主体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法律本身的执行
从执法主体而言,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不正当竞争执法机关的规定模糊不清,造成执法主体不明确,影响执法。从行政区划来看,我国有五级政府,每一级政府由许多职能部门构成,因此,除中央和省一级政府外,任何一级政府或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其“同级或上级机关”都不是唯一的,往往是多重的或多头的。二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也是多头、多部门执法,局面比较混乱。三是由于执法主体机构不明确,加之对执法主体能力和素质无明确要求,所以现实中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机构主要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践证明其执法能力有限,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本不具备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应有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反不正当竞争的权力授给工商行管理部门,很有可能使其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强有力工具,这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具备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所应具有的“专业性”要求,其人员素质也不符合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的要求,自然无法胜任反不正当竞争法执行工作。(五)竞合性规定削弱了监管权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工商行政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物价部门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也可以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行使监督权。由于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会出现实际工作中相互牵制、相互推诿的现象,直接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权被严重肢解的消极后果。不仅如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这一规定,为其他法律法规做出竞合性规定留下了余地,形成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在此问题上的竞合、冲突。比如,我国的《保险法》、《招标投标法》、《商业银行法》以及《电信条例》等,都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竞合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8条规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第9条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负责对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第107条还规定:“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 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时,遵循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和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原则。审批的范围和具体办法,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由于部门立法带来的法律法规的竞合和对监管权的肢解,可以说动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经济宪法、竞争秩序基本法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该法确立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权,影响了该法的权威性,妨碍了其作用的正常发挥。
(六)《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列举方式欠妥
《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列举方式规定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欠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当时经济领域存在的不正当竞争情形,列举规定了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每种行为都有明确的适用界定。而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不止这十一种,因此许多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到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比如,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限制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商标专利、版权法的后盾法的作用的发挥。以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例。既不是《商标法》的调整对象,也不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
(七)《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反垄断的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共规定了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仿冒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行政垄断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引入误解的虚假广告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倾销行为、搭售和附条件交易行为、巨奖销售和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诋毁竞争对手行为、串通投标行为。其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行政垄断行为、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倾销行为、搭售和附条件交易行为、串通投标行为具有明显的垄断行为性质。我国《反垄断法》的 出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如今出现了这样的矛盾情况:具有垄断性质的此五种行为同时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中,因此发生了冲突。
(八)相关法律竞合、冲突现象普遍,造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困难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而在具体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实践中,执法人员却发现与该法相竞合的法律诸多,单项立法肢解《反法》的问题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建筑法》规定建筑工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价格法》规定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由政府物价部门监督检查;《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投标的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审批部 门对招标投标行为监督管理等等。这些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竞合的法律法规在具体禁止某几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上,又有其针对性的制约处罚条款,而这些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又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此在实践办案中,针对不正当竞争的定性处罚问题,容易造成执法主体混乱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雷世均代表曾经指出: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赋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唯一执法主体,造成执法主体多元,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有法难依的问题。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违反了市场经济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违背了公认的商业道德,虽然市场经济的其它法律法规对其违法行为有所规范,但行政执法权应集中于一个执法主体,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常常导致多头执法。单项立法蚕食、肢解了《反法》的内容,动摇了其作为经济宪法、竞争秩序基本法的地位,形成了新的行业和行政壁垒,不利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监管和发展。
(九)行政干预大,有法难依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制约和阻滞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正常执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市场封闭管理的做法,限制了商品的正常流通。二是公用企业普遍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工商部门依法查处难。三是执法水平低,监管手段不适应。目前工商部门监管市场的方式、方法、手段比较陈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办案经费严重不足,交通、通讯设备匮乏,且在公平交易执法中存在的调查难、取证男、定性难等问题,一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执法效率低下,执法效果有限。四是部门协作办案不够。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的部门因利益驱使,该配合不配合,该移交的案件不移交,甚至有的一罚了之。
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完善
(一)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主体范围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很显然.从本条规定来看,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主体是”经营者”。这样的规定不仅与其后的规定相冲突.而且也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如该法第七条是对滥用权力的禁止,它针对的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权经商、地区封锁、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而政府本非本法所称的“经营者“。再如该法第十条是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依此条规定.权利人及侵权人均必须为经营者。但在实际中.相当多合法持有商业秘密的人并非经营者(侵权人则多数情况下确系经营者)。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 规定.仅仅”给经营者造成损害”的.方能获得赔偿。这对许多非经营的科研人员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而有关国际组织的”法条”与协议中,对受保护商业秘密的的要件均只提到”不为公众知悉“、有商业价值及“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三个条件。《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之外.还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由于有了这一项额外的条件.一切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的开发资料.如被人不经许可拿走是受不到该法保护的。在实践中,理论研究阶段”可能与“实际应用阶段“只有一步之遥.而前一阶段可能花的时间,精力与资金更多。相对专利法来说.专利要求实用性”是一种强保护”.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给予一种弱保护“。序以要求其具有”实用性“显得有点过份。
可见.明确扩大《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主体范围应是在修改该法时予以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不止是经营者,经营者的雇员、利益相关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等都可能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对象。(二)规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的一般条款
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采取具体列举式,尽管该法第1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但对于该条是否具有一般条款的性质,存在争议。笔者认为,该条款并不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的一般条款,而只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作出的定义,其本身并不具有“兜底”条款的功能。从中国的现实需要来看,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采取具体列举与一般条款相结合的模式。第一,从立法技术来看,为了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滞后性的缺点,应当在采用列举方式的情况下,制订相应的兜底条款。就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而言,概括式的一般条款必不可少。因为市场竞争方式千变万化,不断创新,严格的法定主义的具体列举式不足以有效规制不正当竞争,赋予概括性的一般条款以“兜底”功能极为必要。那么,能否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扩大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规定,并以此替代一般条款? 笔者认为,既然法律没有规定一般条款,就表明立法者的意图就是要将不正当竞争行为仅仅限于所列举的情形,而不允许通过解释的方法扩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第二,从现实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出现,需要立法予以规范。例如,对于市场上严重存在的传销、低价倾销等行为,由于现行立法没有规定,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又没有设置一般条款,因此给法律适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不利于执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些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从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展开,竞争会日益激烈,某些经营者出于利益驱动,难免会使用各种方法排挤对手、强占市场、争夺交易机会。如果存在一个一般条款,就可以灵活应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当然,概括性的一般条款也存在授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有可能限制市 场经营者的竞争自由。所以,一般条款应当与具体列举相结合,在列举性的具体条款穷尽之后,法官才可以适用一般条款裁判。并且,适用一般条款也要通过法学方法,进行利益衡量,探求立法者的目的,结合社会具体情势,将一般条款具体适用于个案。
(三)应增加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进一步拓宽执法的范围
法律的稳定性相对于法律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性、灵活性而言是滞后的。法律一旦制定就具有稳定性,而社会经济关系则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国外,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其广泛且不确定而著称。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 轨变型时期,旧的体制正在消失,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这种新旧体制交替在竞争秩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导致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我国现行的《反 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当时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情形,只规定了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每种行为都有明确的适用界定,致使许多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 到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也限制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商标、专利、版权法的后盾法的作用的发挥。人们曾形象地把传统知识产 权的三项主要法律(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比作三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把反不正当竞争法比作在下面托着这三座山的海水,商标、专利、版权法管不到的违 法行为,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管。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虽然为专利法保护不到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更宽保护,但仍比较弱。而如何在版权法之外提 供更宽的保护,还没有相应的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本应保护到商标法所管不到的违背诚实信用的商业行为,仅以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例, 既不是《商标法》的调整对象,也不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影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效力的发挥。
(四)剔除《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垄断的内容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两者的性质不同。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的是具体、单个生产经营者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是商事领域的竞争超出正常竞争所允许限度的一种表现,这种限度由某一社会的一般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所决定。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旨是静态地保障单个主体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它是传统民事侵权法在经济市场化后的自然延伸。这种延伸表现为从法律上具体确认市场竞争中的特殊侵权形式,以及不同程度地令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法律适用上,《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事后救济、不告不理。它的作用是通过将市场竞争中的反伦理行为定为侵权行为,并予以具体调整,而不同于民商法仅依诚实信用原则宣告其为不法,以防止及消除竞争过度、恶性竞争的影响,藉此维护微观的竞争秩序。垄断行为则是限制竞争,它会导致某时、某地、某一经济领域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陷于某种缺乏竞争的状态,而这种限制竞争或缺乏竞争的状态可能对经济有害、也可能有利,要衡量某种垄断是否对竞争构成限制及权衡其利弊,需要动态 地乃至宏观地考察社会交易环境和交易方式,因而与一国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及相应的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反垄断法》其要旨是从宏观上防止市场竞争不足,以保持经济具有相当的活力,提升本国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它具有鲜明的政策性、灵活性和行政主导性等特征。它主要不是为了维护各别主体的具体权益,它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关系密切,而同商业道德没有什么关系。在法律适用上,反垄断法偏重事前管制和行政手段,如调查市场结构、掌握和公布市场垄断情况、认定某些交易方式的合法与不法、核准企业兼并和卡特尔协议、引导企业达到具有效益和竞争力的规模等,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关以及民事和行政的公诉也属不可或缺。
(五)强化查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力度
目前,作为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机关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案件时,往往显出执法职权和执法手段力度不够,缺乏扣留、查封、强行划拨等强制手段,以致有人把《反不正当竞争法》比喻为“给枪不给子弹“的法律。执法手段太弱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中,尤其是查处假冒、仿冒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往往避开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而最大限度地适用具有强制措施的《投机倒把行政行为处罚暂行条例》。严格地讲,这是违背适用法律优先于行政法规原则的。因此,解决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手段“软”的问题,最终要在修订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拥有对涉嫌反 不正当竞争行为人、相关人询问和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的权利;对其有关的协议、帐薄、凭证和其他资料有查询、复制权;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人的财物,有查 封、扣押权。这样就消除了长期以来有些单位和个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能否扣押、查封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人财物的疑问、指责和行政应诉中的困惑。另外,还应 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查询不正当竞争行为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冻结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在银行或者 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六)进一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执法实践中,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压力也往往来自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应明确赋予工商部门独立的执法权限,当工商机关在遇到来自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权力、干扰执法时,应及时将案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政府备案,并以上一级工商机关的名义共同办案;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上级督办、交叉办案、联合办案等方式进行。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应明确上级政府制止地方保护主义的职责,规定具体的责任追究权限和下级政府不作为的惩处条款,使那些惯于搞地方保护的单位和直接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事赔偿责任
从法律性质来看,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公法性,属于经济行政法的一种。这是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维护竞争秩序,保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由于竞争秩序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其健康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首先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具有私法的属性,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要保护作为竞争者的经营者的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不正当竞争与民事侵权行为关系密切,不正当竞争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侵权行为。不正当竞争法最早诞生于法国,法国最初就是通过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侵权行为的一般条款来规制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德国的学者也一向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是一种特别侵权法。英美法主要通过假冒行为passing-off等侵权法类型来禁止不正当竞争,假冒行为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侵权行为。所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既是竞争秩序规制法,又是民事权利救济法。不正当竞争行为既是一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又是一种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者在主观上一般都是具有恶意的,大多采用欺诈、利诱、虚假陈述、胁迫等方式,牟取利益。
(八)重视法律责任制度建设
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责任体系来看,应高度重视法律责任的建设,应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大责任的层面,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责任制度。首先,应进一步加强民事责任。总体而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民事责任比较薄弱,从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应采用“惩罚性”民事责任制度,不但要让违法行为人无利可图,还要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其次,应进一步完善行政责任制度。对行政责任,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采取以行政处罚为主,辅之以相应民事救济的原则,主要有:一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即监督检查部门责令不正当竞争行为人停止违法行为,这是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实施的最基本的行政处罚,其目的在于迅速有效地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分别设定不同额度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是吊销营业执照等。二是裁定招投标中的中标行为无效。这是一项特殊的行政措施,仅适用于对投标者串通投标卡特尔行为的处罚。再次,应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刑事责任制度。我国有必要借鉴外国立法与司法方面的经验,通过修法,在竞争法中设立刑事责任,对情节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进行刑事惩戒,进而充分发挥刑事责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琦.浅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完善[J].大众商务.2009(10)[2] 方照明.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36)[3] 马志忠.完善市场竞争法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J].商场现代化.2006(15)[4] 崔海滨.略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与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8(18)[5] 朱晓峰.试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不足与完善[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6] 刘慧.我国竞争法上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研究[J].经济经纬.2009(01)[7] 王贺娟.论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不足与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1(13)[8] 陈美玲,熊彬.论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兼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J].企业经济.2009(04)[9] 朱海强,郑天锋.市场价格形成中的反垄断规制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06)[10] 王淑珍.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建议[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第三篇: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1.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指的不正当竞争是指()
A.消费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消费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D.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降价销售的竞争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是()
A.新进入者大幅度降价销售鲜货商品
B.季节性降价抛售
C.大幅度降价处理库存积压产品
D.新进入者大幅度降价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以迅速获取大量市场份额
3.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下列竞争手段中,经营者不得采用的损害竞争对手的手段是()
A.以次充好
B.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C.生产淘汰产品
D.伪造检疫结果 4.我国规定,下面选项中属依法独占的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是()
A.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
B.创造条件促进其销售商之间的竞争程度
C.根据生产需要对原料的采购进行限制
D.举报从事相同商品经营的违法个体
5.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公用企业存在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经营者的产品,排挤其他经营者的不公平竞争行为时,有权对其进行检查监督的机构是()
A.乡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6.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下列机构中有权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是()
A.乡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市级人民法院
D.省级消费者协会
7.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擅自使用名牌商标的名称,造成购买者误解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业务,没收非法所得,并根据情节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罚款额为()
A.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B.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C.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
D.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8.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个人回扣的行为属于()
A.行贿行为
B.受贿行为
C.接受折扣的正常经济行为
D.支付佣金的正常经济行为
9.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行为属于()
A.行贿行为
B.受贿行为
C.接受折扣的正常经济行为
D.支付佣金的正常经济行为
10.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被称为()
A.商业利益
B.商业隐私
C.商业秘密
D.个人隐私
11.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职权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有()等
A.销售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
B.要求被检查的经营者提供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资料
C.拘役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责任人
D.转移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
12.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如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损害,经营者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将侵权者的侵权所得收缴
B.直接截留侵权者的经营收益
C.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D.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3.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A.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公平竞争;
B.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的商品;
C.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D.季节性降价; 14.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因调查被侵害合法权益的经营者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应由()
A.被侵害的经营者承担
B.侵权人承担
C.监督检查部门承担
D.相关的行业协会承担
15.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
A.绝对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D.行政责任
16.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依据()给予处罚。
A.《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
1D;2D;3B;4A;5B;6B;7A;8A;5B;6B;7A;8A;9B;10C;11B;12D;13A;14B;15B;16A;
第四篇:反不正当竞争法
名词解释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经营者之间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投资 生产 销售 管理 技术 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争胜的行为
P5
2竞争法
是以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为调整对象 以保护公平自由竞争为主旨 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内容的竞争实体性法律规范与竞争管理程序性法律规范的总和 P12
反不正当竞争法 是指制止经营者采用欺骗 胁迫 利诱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维护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和交易秩序的法律制度P101 市场混同行为
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 仿冒等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想混同 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P121
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 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 哎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行为P125
虚假商业宣传行为的概念 是指经营者在商品上 或者以广告或其他方法 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 制作成分 性能 产地等情况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P135
商业行贿 是指经营者在销售 购买或者其他经营形式中 使用财物或其他不正当利益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以此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 P160
商业诋毁 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 通过捏造 散布虚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 侵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 P203
垄断 在经济活动中 任何以协议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经营者集中以及滥用行政权力等形式构成限制竞争的状态或行为 P214
本身违法原则 企业的某些特定行为 不管事实上是否已经产生了限制竞争的后果 均被视为非法垄断 P227
合理原则
企业的某种状态或经营行为 虽然存在可能限制竞争的事实 但基于其他合理因素考虑并不被视为构成非法垄断 P228
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
作为国内法的反垄断法适用于本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外的垄断行为的法律制度 P234
适用除外(豁免适用)基于特定目的 对违反反垄断法基本原则 基本制度的特定行业 特定企业或其特定行为 不适用或豁免适用反垄断法的制度 P236
垄断协议 以排除限制竞争为目的 或者具有排除 限制竞争内容或后果的明示或默示的协议 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P249
横向垄断协议(水平垄断协议)两个以上处于统一生产或销售环节 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种服务而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 通过共谋而达成的垄断协议 p252
相关市场
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竞争所存在的一定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P279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正当的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 采取实质性限制或排除市场竞争 春海消费者利益而应受反垄断法规制的不当行为 P284
掠夺性定价
支配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 以排挤 损害竞争对手为目的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 或者采取回扣 补贴 赠送等手段变相降价 使商品市场销售价低于商品成本的行为P287
差别待遇(歧视待遇)支配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 在提供相同商品或服务时 对条件相同的不同交易对象在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上实行各异的待遇 P290
公用企业垄断 公用企业借助网络等基础设施 不恰当获得或维持垄断行为 P291
经营者集中
一个或多个经营者通过合并 取得资产或股份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控制另一个或多个经营者 并引起市场结构持久变化的行为
P302
行政垄断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 排除或限制竞争的一种违法行为 P325
行政性垄断(条条垄断)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其他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 限制或排除本行业内部或跨行业竞争的违法行为 P239 简答
一
竞争的功能 竞争积极的功能竞争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竞争促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流动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竞争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竞争的消极功能
1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垄断的出现 在竞争过程中 通常会付出一定的成本 有时 这种成本还会是十分巨大的 3竞争会对社会的伦理道德风尚带来负面影响
P9
二
竞争法的基本原则
1自由竞争原则 2 公平竞争原则 3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P19 竞争法的多元化目的
1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2促进有效竞争 3保护消费者权益 P23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状
1调整范围上采取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 2在规定多种救济方式的同时 侧重于行政执法机关的主动干预 3集实体性法规和程序性法规于一体P107
三
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思路 1确立一个规范的“一般条例”
2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各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规定 3强化行政执法手段
4对竞争法和有关法律进行清理和编撰 不知道竞争法的特征
1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 2不正当竞争行为由经营者所为 3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市场竞争为目的
4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竞争者的合法权益P113
四
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 包装 装潢行为的构成要件 1知名商品 被仿冒的商品必须是知名商品 2特有的名称 包装 装潢 3作相同或近似的使用 4造成误认
5擅自使用P129
商业秘密的法律特征 P180 1无形性
2秘密性 3价值性 4独特性
5时间性
6传授与转让的有限性
商誉的法律特征P199 1抽象性 2 价值性 3相对不确定性 4依附性 5地域性
商业诋毁的构成 P203 1主体为竞争关系中的经营者 2客体的二重性 3主观故意或过失 4客观方面
非法垄断的主要类型P216 1垄断协议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经营者集中4行政垄断5公用企业垄断
适用除外制度的范围和对象
1自然垄断行业 2金融行业 3 农业 4 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 5 合理化的垄断协议 P239
垄断协议的特征
1主体的多元性 2主体的独立性3主体间意思的一致性 4 目的的排除 限制竞争性P250
横向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 主体要件 2主观要件 3客体要件4客观要件 P254
纵向垄断协议的主要形式 P259 1纵向价格垄断 2纵向非价格垄断
排他性交易
选择性交易
纵向非价格垄断的消极作用P260 1它使价格固定 限制价格的信息传递和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2它妨碍了销售方相互间的价格竞争 影响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 3它使消费者被迫接受固定了的较高价格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中小企业卡特尔的特征
1中小企业卡特尔参加者为中小规模的生产经营者
2中小企业卡特尔参加者不能通过协议限制价格 限制竞争对手 但可以在卡特尔协议的成员之间消除过度竞争
3中小企业卡特尔能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4中小企业卡特尔参加者地位平等 并有自由加入或退出卡特尔的权利P269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
企业所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首要构成要件
2行为要件
“滥用”仅指行为人不恰当利用其优势地位而实施的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 客观和外在的行为 既有针对同业竞争者所实施的滥用行为 也有针对交易相对人所实施的滥用行为
3损害要件 非法者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必须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后果 即滥用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的度 P296
行政垄断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
行政垄断的主体要件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行为要件
行为的违法性是行政性垄断行为要件的核心内容
3效果要件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竞争造成的实际影响 是否会产生排除或限制市场竞争的实际效果是反垄断法判定行政主体行为是否违法的基本依据 P325
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的主要职权 职责
1调查权 2 授权执法的权力3处罚权4义务与惩罚P359
论述
反不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不同之处 保护对象有所差别
2法律的调整范围有所不同 3规制标准有所差异 4适用范围所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 联系之处
1二者拥有相近的立法宗旨
2二者的调整范围存在重叠或交叉
3二者在法律渊源上也具有紧密的联系 P104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 损害诚实经营者权益
1侵犯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利 2合法经营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损害购买者的正当权益
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败坏商业道德
1破坏正常的竞争机制 2滋生腐败 败坏商业道德 损害国家利益 P118 反垄断法的特征
1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
反垄断法价值目标的特殊性 反垄断法规范对象的不确定性 确认垄断行为的原则具有不确定性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对反垄断法的确定性的影响 国家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不确定性的影响 2反垄断法的经济法属性 3反垄断法执行的特殊性
4反垄断法责任形式的特殊性P221
行业协会垄断的特征
1主体复杂性2合意特殊性3行为隐蔽性4危害严重性 P263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特征 1主体数量的特殊性 2主体地位的支配性 3行为的反竞争性 4行为的违法性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表现形式 P285 1高买低卖
高买低卖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超高价格销售商品或以超低价格购买商品的行为
空间比较
时间比较 成本与合理利润的比较 产品比较 2掠夺性定价 3拒绝交易 4强迫交易
强制他人或自己从事交易
强制他人不与自己的竞争对手进行交易 强制安排他人之间的交易
5搭售 P285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垄断协议的差别 1主体数量不同
2主体规模不同 3主体意图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
5法律规制不同 P291
我国行政垄断的成因与危害 1行政垄断的成因
1)地区间经济发展那个不平衡与行政分配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协同作用 2)推动经济转型所必须的强政府与政府失灵风险加剧之间的“二律背反” 3)现代政府功能的复杂性与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困难 4)规制制度缺失与文化 社会观念等其他因素的潜在影响 2行政性垄断的危害
1)行政性垄断妨害了市场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立
2)行政性垄断恶化了市场环境 压缩了市场机制作用的空间 3)行政性垄断损害微观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4)行政性垄断侵害了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调节秩序并滋生腐败 P337
我国的竞争法执法机构设置的完善 1准确确定竞争法执法机构的地位
2分别设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执法机构 反垄断法执行包括
1)防止出现市场垄断结构 2)防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防止各种协议限制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法的执行 1)盗用他人竞争优势
2)通过“混淆”谋取他人竞争优势
3)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得到竞争优势 P363
第五篇:《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司考真题(1993-12-1)
司法考试中,该法一般3—5分选择题
重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
一、假冒或仿冒行为
1997(3)
26、甲酒厂生产的“太岁康”高粱酒,在本省市场上颇有名气。以后,乙酒厂推出“状元乐”高粱酒,其酒瓶形态和瓶贴标签的图样、色彩与“太岁康”几近一致,但使用的注册商标、商品名称以及厂名厂址均不同。对此,下列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C A、因注册商标、商品名称以及厂名厂址均不相同,乙厂对甲厂不构成侵权 B、“太岁康”商标仅属省内知名,其标签又未获得专利,甲厂不能起诉乙厂侵权
C、两种商品装潢外观近似,足以造成购买者发生误认,故乙厂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D、两种商品装潢虽外观近似,但常喝“太岁康”的人仔细辨认可以加以区别,故乙厂的行为
不受法律禁止
2003(1)
15、甲欲买“全聚德”牌的快餐包装烤鸭,临上火车前误购了商标不同而外包装十分近似的显著标明名称为“仝聚德”的烤鸭,遂向“全聚德”公司投诉。“全聚德”公司发现,“仝聚德”烤鸭的价格仅为“全聚德”的1/3。如果“全聚德”起诉“仝聚德”,其纠纷的性质应当是下列哪一种?C A、诋毁商誉的侵权纠纷 B、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C、欺骗性交易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D、企业名称侵权纠纷
2007(1)22.下列哪一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混淆行为?(混淆行为是指假冒)B A.甲厂在其产品说明书中作夸大其词的不实说明
B.乙厂的矿泉水使用“清凉”商标,而“清凉矿泉水厂”是本地一知名矿泉水厂的企业名称 C.丙商场在有奖销售中把所有的奖券刮奖区都印上“未中奖”字样 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复印在所有的产品包装上
二、虚假宣传行为
1997(3)
27、某啤酒厂在其产品的瓶颈上挂一标签,上印有“获1990年柏林国际啤酒博览会金奖”字样和一个带外文的徽章。此奖项和徽章均属子虚乌有。对这一行为应当如何认定?A A、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该行为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B、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该行为构成虚假表示行为 C、根据《民法通则》,该行为构成欺诈的民事行为 D、该行为违反商业道德,但不违反法律
2005(1)21.甲经贸公司租赁乙大型商场柜台代销丙厂名牌床罩。为提高销售额,甲公司采取了多种促销措施。下列措施哪一项违反了法律规定?A
A.在摊位广告牌上标明“厂家直销”
B.在商场显著位置摆放该产品所获的各种奖牌
C.开展“微利销售”,实行买一送一或者买100元返券50元 D.对顾客一周之内来退货“不问理由一概退换”
2000(3)70、1999年冬季,前卫商场大量销售皮衣,谎称自己销售价是“跳桃价”。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BCD A、前卫商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低价倾销的规定 B、前卫商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禁止欺诈经营的规定
C、前卫商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作引入误解虚假宣传的规定 D、前卫商场违反了《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2008(1)73.欣欣公司为了宣传其新开发的保健品,虚构保健品功效,并委托某广告公司设计了“谁吃谁明白”的广告,聘请大腕明星作代言人,邀请某社会团体向消费者推荐,在报刊和电视上高频率地发布引人误解的不实广告。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D A.欣欣公司不论其主观状态如何,都必须对虚假广告承担法律责任 B.广告公司只有在明知保健品功效虚假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C.明星代言人即使对厂商造假不知情,只要蒙骗了消费者,就应承担民事责任 D.社会团体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应承担民事连带责任
三、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2004(1)
甲旅行社的欧洲部副经理李某,在劳动合同未到期时提出辞职,未办移交手续即到了乙旅行社,并将甲社的欧洲合作伙伴情况、旅游路线设计、报价方案和客户资料等信息带到乙社。乙社原无欧洲业务,自李某加入后欧洲业务猛增,成为甲社的有力竞争对手。现甲社向人民法院起诉乙社和李某侵犯商业秘密。
97.法院如认定乙社和李某侵犯甲社的商业秘密,须审查什么事实?(ABD)A.甲社所称的“商业秘密”是否属于从公开渠道不能获得的 B.乙社的欧洲客户资料是否有合法来源
C.甲社所称的“商业秘密”是否向有关部门申报过“密级”
D.乙社在聘用李某时是否明知或应知其掌握甲社的上述业务信息
98.如法院判定乙社和李某侵权成立,确定其赔偿责任可以采用下列何种办法?(AB)A.按照甲社在侵权期间的利润损失进行赔偿,乙社和李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甲社在侵权期间的利润损失无法计算时,按照乙社所获利润进行赔偿,李某承担连带赔 偿责任
C.对李某按照其在甲社时的工资标准乘以侵权持续时间确定赔偿额,对乙社按其实际所得
利润确定赔偿额
D.按甲社请求的数额确定赔偿额
四、商业贿赂行为
1995(3)
13、某百货公司销售空调机,在门口广告牌上写明:“凡在本处购买空调者,惠 给总价款百分之三的回扣,介绍推销者给付总价款百分之一的佣金。”被人发现后举报到有关部门,经调查发现该公司给付的回扣、佣金、账面上均有明确记载。该公司给付回扣的行为是(C)
A、不正当竞争行为
B、变相行贿行为
C、正当的促销交易行为
D、降价排挤行为
五、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
1997(3)
10、经营者(ABCD)时,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A、销售鲜活商品
B、销售积压商品
C、销售有效期限将到期的商品
D、因清偿债务降价销售商品
六、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997(3)
28、某商厦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其公告中称:本次活动分两次抽奖:第一次一等奖8名,各奖彩电一台(价值4500元);第二次一等奖3名,各奖录音机一台(价值2300元);第一次获奖者还可参加第二次抽奖。对此事的以下判断中,何者为正确?B A、开奖不允许分两次进行,该商厦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
B、可以两次开奖,但最高奖的总值不得超过5000元,该商厦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 C、可以两次开奖,因每次的最高奖励额未超过5000元,属正当的有奖销售
D、是不是正当有奖销售,应取决于最后抽奖结果是否出现一人连续两次中一等奖
2010(1)67.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A.甲企业将所产袋装牛奶标注的生产日期延后了两天
B.乙企业举办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为5000元购物券,并规定用购物券购物满1000元的可再获一次抽奖机会
C.丙企业规定,销售一台电脑给中间人5%佣金,可不入账
D.丁企业为清偿债务,按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七、商业诽谤行为
1997(3)74、以下行为,哪些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CD A、甲厂产品发生质量事故,舆论误指为乙厂产品,乙厂公开说明事实真相 B、甲汽车厂不满乙钢铁厂起诉其拖欠货款,散布乙厂产品质量低劣的虚假事实 C、甲冰箱厂散布乙冰箱厂售后服务差的虚假事实,虽未指名,但一般人可以推知 D、甲灯具厂捏造乙灯具厂偷工减料的事实,但只告诉了乙厂的几家客户
1998(3)
32、某电器销售公司甲与某电视机厂乙因货款纠纷而产生隔阂,甲不再经销乙的产品。当客户询问甲的营业人员是否有乙厂的电视机时,营业人员故意说道:“乙厂的电视机质量不好,价格又贵,所以我们不再卖他们的产品了”。下列正确的是?B A、甲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B、甲的行为属于低毁乙的商业信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C、甲的行为因未通过宣传媒介低毁乙的商业信誉,故不构成低毁商业信誉 D、甲侵犯了乙的荣誉权
2003(1)
13、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种关于诋毁商誉行为的表述是正确的?B A、新闻单位被经营者唆使对其他经营者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与经营者构成共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B、经营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影响其他同业经营者商誉的信息,只要该信息是真实的,不构成诋毁行为
C、诋毁行为只能是针对市场上某一特定竞争对手实施的
D、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主观心态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2008(1)74.甲公司为宣传其“股神”股票交易分析软件,高价聘请记者发表文章,称“股神”软件是“股民心中的神灵”,贬称过去的同类软件“让多少股民欲哭无泪”,并称乙公司的软件“简直是垃圾”。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BD A.只有乙公司才能起诉甲公司的诋毁商誉行为
B.甲公司的行为只有出于故意才能构成诋毁商誉行为
C.只有证明记者拿了甲公司的钱财,才能认定其参与诋毁商誉行为 D.只有证明甲公司捏造和散布了虚假事实,才能认定其构成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