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共)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阶级斗争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A、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经济建设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6、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文化体制
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大家是否赞成 B、“三个有利于” C、生活富裕
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B、对抗性
C、不可调和
10、()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A、2000 B、2001 C、2002
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的决议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
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教育体制
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物质利益原则 C、改革
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改革开放
D、发展高科技
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1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
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
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
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动力 D、稳定是前提
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 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
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际旅游业
7、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珠海
B、深圳
C、海南
D、厦门
E、汕头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3、何谓“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6、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7、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
我们已经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
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6~10页。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
(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3)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C
2、B
3、A
4、A
5、B
6、A
7、B
8、B
9、A
10、B
11、A
12、A
13、C
14、D
15、C
16、D
17、B
二、多选题答案:
1、ABC
2、ABCD
3、AC
4、ABD
5、AC
6、ABCDE
7、ABDE
三、简答题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发展是目的(2)、改革是动力。(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4)、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一不可。
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答:第一,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3、何谓“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答: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6、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外国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
(1)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过去干革命是这样,今天搞建设也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排斥对外开放,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而对外开放的目的则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能力和在国际上竞争能力。两者都是为了发展和壮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
②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A.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悦的体制。
B.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②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五、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答:要点:
(1)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党的先进性。
(2)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在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展开了,各个区域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第二篇:毛概选择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选择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3.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世界市场体系)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2、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技术引进)
13、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1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毛泽东)
15、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1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
18.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1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动因在于(争取国际比较利益)20.温州和福建的鞋业生产型企业,将国内运来的半成品鞋,进行组装和加工,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这反映了(贸易全球化)
21.日本生产的SONY,其电子芯片来自美国,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亚组装,然后在日本的神户印上“日本制造”的牌子,远销全球。这反映了(生产的全球化)2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消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主要是通过(①④)来实现的①外资企业的发展 ④对外贸易的增长 23.2007年11月23日,正在为总统之梦努力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博客上写道:“如果我当上总统,我将立即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查玩具;增派产品检察官的数量;对儿童产品立法„„”。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战打响之初,所有的民主党候选人,都明确地表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立场。这警示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做到(①②④)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 ②促进科技和体制创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④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市场选择方向 2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稳定是(前提)
25、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改革)
26、跨国公司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7.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29.我国改革的第一步突破口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0.“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31.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33、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集团的并购案。商务部称,这一否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条款作出,旨在防止可口可乐公司对中国饮料市场可能造成的垄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安全需要(①②)
①法律保护 ②政策护航
3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5.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
36.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37.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38.2004年底,我国联想集团成功收购世界电脑业巨头美国IBM公司的PC(个人电脑)业务部。这表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39.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40.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是(上海浦东)
41.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
42.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倾销和反倾销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焦点问题之一。2002年,我国近50多家球轴生产企业在面对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诉讼时,积极应诉,并使美方做出该倾销案不成立的结论。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时,我国企业首先应该(勇于应诉,保护自己的正当经济权益)43.党中央做出试办“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是在(1979)年
44.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基本战略。这样做的根本道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客观必然性)45.中国的(稳定)问题是压倒一切的。
46.邓小平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4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极端重要
48、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49.“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要使我国的生产和商品能“走出去”,“引进来”应该(从我国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50.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5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52.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内地开放)
53.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54.在《春天里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位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55、“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原因包括:(①②④)
①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 ②它们离港、澳、台较近,是著名侨乡 ④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56.“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圈”特殊在(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57.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58.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59.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开放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这意味着(贸易摩擦增多)60.以下哪个判断是错误的,我们的改革(是从城市开始的)61.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6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示范作用的是(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63.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②③)②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表现 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发展自己
64.面对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我国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①②③④)
①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 ②通过引进外资加大本国制造业的改造力度 ③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④让外资参与到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中来 65.下列哪个判断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可以增加全球经济的稳定性)66.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67.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6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①②④)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④资本全球化
69.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这三大基地都跃跃欲试,试图以自己的特色、实力统一江湖来承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从经济角度看,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是由于(①②③④)
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②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有众多廉价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70.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是在一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BCDE)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ABCDE)A.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E.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 30年来的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有(ABE)A.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B.体制问题上不搞姓“社”和姓“资”的争论 E.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摸着石头过河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ABCDE)A.扩大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际旅游业
5.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ABCDE)。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 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D.在国外发行债券E.在国外股票市场上市
6.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我国必须正确定位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A.政府应进一步放权,增强服务功能,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政府制定政策既要符合WTO规则,又要适合国情,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培育 D.建立起反贸易壁垒的政府反应机制E.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市场机制的“拾遗补缺” 7.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且在总出口额中比重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BCE)A.外部市场疲软 B.人民币升值,增大出口产品成本 C.各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明显抬头 E.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有(ABCDE)A.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 B.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C.有利于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D.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E.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9.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ABCDE)A.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B.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C.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D.是因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E.是因为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10.我国引进外资应遵循的原则是(ABDE)A.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B.利用外资规模要适度,同偿还能力相适应D.外资利用保证发展重点地区、产业的需要 E.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
11.李克强副总理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把改革与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下列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有(ABCDE)A.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B.扩大开放领域C.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D.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E.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12.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A.应同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 B.应从现实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 C.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D.必须通过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
13.有人对我国老百姓看时间的方式进行了总结:“60年代看太阳,70年代看挂钟,80年代看手表,90年代看手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BC)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科技进步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C.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14. 世贸组织(WTO)是(ABCE)A.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的多边贸易体系B.为商界创造了一个有保障的和可预见的国际贸易环境C.调解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机构 E.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贸易原则
15.世贸组织协议的宗旨主要是(ABCD)A.保障充分就业 B.提高实际收入水平C.提高生活水平D.扩大货物与服务贸易 16.我国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A.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 B.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C.获得知识和传播信息的窗口 D.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1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CD)C.敌我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18.实行改革开放是(ADE)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D.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E.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现在,跨国公司500强中有400强在中国投资开展业务,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表现出以占领与扩大在华市场作为对我国的主要投资取向。下列选项中对跨国公司理解正确的是(ABCE)A.它是指在一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B.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C.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E.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20.某种玩具娃娃,由中国大陆生产棉衣服,台湾地区生产塑料身体,日本制尼龙头发,马来西亚负责组装,最后在美国贴上标签全球销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ABDE)A.生产的全球化和贸易的全球化 B.产品分工向生产环节分工深化D.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E.各国(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 21.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各国都面临着危机的冲击。这一现象说明,(AC E)A.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C.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E.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危机的广度
22.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两个开放”是指(AB)A.对外开放 B.对内开放
23.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包括(ABC)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2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25.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ABDE)A.条件不同 B.形式不同 D.内容和对象不同 E.手段不同
2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依据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正确认识,这些认识包括(ABCDE)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立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适应的特点D.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E.通过改革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7.1986年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E)C.发展生产力 E.共同富裕
28.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照搬的苏联经验即斯大林模式有三大特征,其中在经济制度上实行(AB)A.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 B.过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9.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BCD)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3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ABCDE)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篇:习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B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发展生产力 C、改革 D、物质利益原则
&C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 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无需借鉴外国经验 B、可以照搬外国经验 C、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D、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
&D6、“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A7、“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
C、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D、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统一 &C8、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
A、1995年1月1日 B、2001年12月11
C、1948年1月1日 D、1950年3月6日
&B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
A、坚持改革开放 B、发展能源和交通 C、发展经济 D、发展科技和教育
&A10、“三个有利于”标准()
A、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B、是判断改革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C、是判断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 D、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B11、我国对外开放()
A、是指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B、是指对发达国家开放
C、是指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 D、是指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A12、社会主义改革()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前提条件
C、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为终结 D、是对旧制度的根本变革
&A13、()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A、发展生产力 B、发展教育 C、发展高科技 D、改革开放
&C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D
6、A
7、C
8、B
9、A
10、B
11、A12、A
13、C
二、多项选择
1、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
A、也是解放生产力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E、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A&B&C2、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
E、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B&C&E3、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
C、照搬照抄,崇洋媚外的思想 D、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思想
E、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思想)
&A&C4、世贸组织是()
A、调整其成员国之间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
B、为商界创造了一个有保障的和可预见的国际贸易环境
C、调解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机构 D、进行世界贸易谈判的专门场所
E、不能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
&A&C&D5、世贸组织协议的宗旨主要是()。
A、保障充分就业 B、提高实际收入水平
C、提高生活水平D、扩大货物与服务贸易
E、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A&B&C&D&E6、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改革是目的 C、发展是目的 D、稳定是前提 E、发展是手段 &A&C&D7、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关系中,()
A、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B、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C、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 D、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A&B&C&D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C、革命与生产的矛盾 D、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的矛盾
&A&B9、判断改革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即()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B&D10、社会主义改革是()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改革现有基本制度
存在的弊端 D、改革现有的具体体制存在的弊端
&A&B&D
参考答案:
1、ABC
2、BCE
3、AC
4、ACD
5、ABCDE
6、ACD
7、ABCD
8、AB9、ABD
10、ABD
三、论述题
1、试述我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中国“入世”后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3、谈谈你对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认识?
参考答案:
1、邓小平在做出对外开放的决策时,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吸纳外国资金、借鉴外国经验、引进外国技术的必然选择,但中国的开放是在保证拥有独立自主的主权前提下的开放;中国的开放更主要的是靠自力更生,因为西方势力不会眼看中国发展成为他们的对手,要发展还得靠自己。
2、3、(1)改革是中国的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体现了革命的一般本质。(3)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4)改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有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材料题:
第一题:
材料一:中国加入WTO一年后,某报记者对S市工商业界进行了调查,发现一年来,S市企业对外发展意识明显加强。如面对“入世”,许多企业纷纷自发联合,相互协作,共同迎接挑战。更有一些企业抓住“入世”契机,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有人乐观地说“羊”、“狼”之争把“羊”变成了“狼”。
但记者同时发现“入世”的不利影响也在S市工业经济运行中逐步显现。国外产品大量涌入,S市部分企业市场份额减少,亏损严重。同时,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许多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许多企业深受其害。
材料二: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大门已经完全敞开,外资可以大踏步地走进来,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涌入中国,中国的市场更加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其一个非常重要和显要的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大踏步地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有十大模式。1)海尔安营扎寨模式2)TCL品牌共享模式:3)联想借船出海模式4)华卫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模式5)长虹产品代理模式6)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7)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8)温州星火燎原模式9)广阔天地对外承包工程模式10)大有作为劳务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在世界上也排得上名的大跨国公司,如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力,中远集团,中集集团等。而目前富有活力的许多中国的跨国企业如海尔,TCL,华为等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仅其产品2004年向国际市场出口就达数百亿美元,占其
总营业额的份额越来越大。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还会出现更多的大型的跨国公司。
中国已经是一个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中国在新世纪一条主要的富国强民之路就是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材料三:入世之后,中国的企业和其它国家的企业要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争个高低。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中国企业手中,不在外国的企业手中。从实际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来,如今洋水(啤酒)大部分撤离中国市场,证明某些外国企业搞不过中国企业。另外,中国的瓶颈是一个制度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必须赶快推进市场化的改革。现在必须要加快改革步伐,政府的领导、企业家和普通市民要尽快把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起来,才能够应府挑战。
材料四:入世以来,中国出台了一些主要经济政策法规,例如: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等。
材料五: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五大挑战:
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总植位居世界前例,但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企业素质不高的挑战。企业总体资产质量很低、收益很低、赢利很低,服务停留在表面。
三、法律的挑战。中国目前还有很多法律、法规、政策和指令还不完善,难以同国际接轨。
四、观念上的挑战。中国国有企业的“官本位”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管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难以同国际企业对接。
五、人才的挑战。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要求:请结合自己对WTO和中国入世的历史的了解,分析中国入世的意义。
第二题:以下是我国资源占有及其利用情况的资料
材料1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材料2
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期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便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中新网11月16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
材料3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3分析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2、答案要点
(1)材料1、2、3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较少,且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单位能耗产生的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利用率比较低;在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还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的:我国人口多而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如果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资源将难以支撑;其次,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再次,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最后,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难以建立。
(3)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做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篇: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向前发展的。•(2)他们还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论,认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评述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是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认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
•他在1921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所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在总结苏俄刚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初经验时,及时地
•把改革提了出来,强调 •要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 •主义建设任务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手段。
•斯大林早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存在,认为精神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基于社会主义实践,他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评述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者,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矛盾的运动规律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阐述。但是列宁的有关观点值得借鉴。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论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社会主义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矛盾解决的方式
4、中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是非对抗性的。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解决。
第四,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即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评述
•毛泽东是认真、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矛盾及运动规律的第一人,但由于社会主义实践还没有完全展开,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阶段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
•理论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实践中的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提出判断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适应还是 •矛盾的新的标准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
4、提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
——邓小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 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 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 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1、国内情况:政治上的混乱状态;经济上停滞状态。•人民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
2、国际环境:
七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与世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3)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是一场革命
•(4)就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是一场革命
小结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首先,革命的任务不同
•其次,革命的对象不同
•再次,革命的性质不同
•最后,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
(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开放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2,改革开放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
制度≠体制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四)改革的依据、目的、原则、对象、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1、改革的依据
第一,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3、改革的目的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4、改革的原则
改革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向性—中苏改革对比
••• 出发点不同 改革目的不同 改革性质不同
出发点不同:
苏东国家认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效率,中国则认为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不同:
•苏东是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取代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则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
•改革的性质不同:
•苏东国家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中国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改革的方法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的历史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价格、国企、市场体系、分配体制)
•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步骤。
•••播放视频 《旗帜》之五 历史转折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不重要。•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渗透和交织。
•1979年初春,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小平还对习仲勋说了一番值得载入史册的话:“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接着他又说了一番名言:“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ª¡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37页
1978年3月,万里到安徽定远县考察。
万里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交谈。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三)改革的成果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推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中国GDP总量的变化 恩格尔系数变化 人口与人均GDP
(四)改革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任务
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之间 不协调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2)区域发展不平衡
(3)不同社会阶层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还有不够协调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
1、“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及其提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提出这一问题和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直接关系。
•首先,当时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其次,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再次,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2.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落脚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它的直接目的。
•(2)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姓“资”还是姓“社”,只能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身的性质,特别是所有制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或者说改革是否可行提供一个判断标准。不能用它来判断姓“社”还是姓“资”。
•姓“社”还是姓“资”与改革开放的具体方法没有内在的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断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对于那些确定为姓”资“,但是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2、发展是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江泽民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洋为中用”。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又指出,我们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这并不妨碍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即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于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对外开放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
• 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公元3—15世纪以前)
主动封闭(明中叶-1840年)被动开放(1840年─1949年)
被动封闭(1949年─1971年)
主动开放(1971年以后)
•1.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从1978年至今,总体上可分四个阶段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找到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2)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开发海南省和上海浦东。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当地时间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石广生签字后同WTO总干事穆尔举杯庆祝中国成为WTO大家庭中的一员。
入世前 :
• 单边、单向、窄领域
• 政策性“试点” 和倾斜
• 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 “引进来”
入世后:
相互、多边、宽领域;
在法律框架下的体制性开放;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走出去”。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所以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
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
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
•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粗放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进口方面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进口结构不够合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够。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
1、要鼓励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以质量取胜: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
3、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 •
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5、有效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第一,要科学引导外资投向。
•第二,要把利用外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第三,吸收外商投资要能够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一,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第三,可以带动出口。
•第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概括,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生态安全
•其一,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其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三,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思考题: •
一、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三、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五、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六、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阅读书目: •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版
第五篇:毛邓三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选题
1.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是(C)。
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D.邓小平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
A.完全相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完全不适应 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
A.靠自己的发展 B.靠国际形势的发展 C.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靠世界银行的贷款 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是(A)。
A.生产力的增强 B.综合国力的增强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整个社会的发展 5.改革的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6.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A)。A.发展 B.创新 C.改革 D.稳定 7.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8.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D)。
A.政治制度 B.社会制度 C.经济制度 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
A.对外贸易 B.对外资金交流 C.对外技术交流 D.对外劳务合作 10.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 B.争取对外 C.争取和平D.独立自主 11.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A)。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B.社会主义本质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3.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B)。
A.是发展的前提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1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B)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间接动力 D.最终决定力量 1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B)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D.友好往来、增进了解
17.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利用外资、进行对外 1 技术交流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是(D)
A.和平共处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自力更生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18.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
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中央所做的一项重要决策是(C)A.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方面资源 B.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C.实施“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D.积极参与区域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
A.人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C.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22.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A)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A.汕头 B.福州 C.泉州 D.上海 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理论联系实际 D.民主集中制
24.1979年我国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改革越出(C)的框架。A.包产到户 B.包干到户 C.计划经济 D.商品经济 25.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的时间是(C)。
A.1977年 B.1986年 C.1988年 D.1992年
26.党的(B)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四届三中全会 D.十五大
2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B)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A.共同富裕 B.改革开放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引进外资
28.199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C)”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A.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B.以计划为指导的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商品经济
29.1997年,党的(A)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
A.十五大 B.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C.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D.十六大 30.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984年发行的股票(通称“小飞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11月14日,当邓小平将“飞乐音响(600651)”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D)后,俗称“小飞乐”的“中国第一股”让世界为之轰动。
A.雷曼 B.巴菲特 C.盖茨 D.约翰·凡尔霖
二、多选题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相互关系为(ABCD)
A.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B.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了道路、制度、领导和指导思想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
D.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ABCD)
A.二者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 C.坚持改革开放能促使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实行改革开放是(AD)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D.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前提 D.改革是目的 5.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三、辨析题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判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2.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请结合材料,辨析这一观点。
答:(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四、论述题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