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毛概考点)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如何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②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原则是:
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全方位—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第二篇:毛概选择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选择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3.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世界市场体系)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2、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技术引进)
13、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1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毛泽东)
15、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1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
18.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1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动因在于(争取国际比较利益)20.温州和福建的鞋业生产型企业,将国内运来的半成品鞋,进行组装和加工,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这反映了(贸易全球化)
21.日本生产的SONY,其电子芯片来自美国,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亚组装,然后在日本的神户印上“日本制造”的牌子,远销全球。这反映了(生产的全球化)2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消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主要是通过(①④)来实现的①外资企业的发展 ④对外贸易的增长 23.2007年11月23日,正在为总统之梦努力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博客上写道:“如果我当上总统,我将立即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查玩具;增派产品检察官的数量;对儿童产品立法„„”。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战打响之初,所有的民主党候选人,都明确地表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立场。这警示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做到(①②④)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 ②促进科技和体制创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④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市场选择方向 2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稳定是(前提)
25、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改革)
26、跨国公司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7.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29.我国改革的第一步突破口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0.“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31.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33、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集团的并购案。商务部称,这一否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条款作出,旨在防止可口可乐公司对中国饮料市场可能造成的垄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安全需要(①②)
①法律保护 ②政策护航
3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5.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
36.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37.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38.2004年底,我国联想集团成功收购世界电脑业巨头美国IBM公司的PC(个人电脑)业务部。这表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39.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40.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是(上海浦东)
41.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
42.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倾销和反倾销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焦点问题之一。2002年,我国近50多家球轴生产企业在面对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诉讼时,积极应诉,并使美方做出该倾销案不成立的结论。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时,我国企业首先应该(勇于应诉,保护自己的正当经济权益)43.党中央做出试办“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是在(1979)年
44.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基本战略。这样做的根本道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客观必然性)45.中国的(稳定)问题是压倒一切的。
46.邓小平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4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极端重要
48、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49.“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要使我国的生产和商品能“走出去”,“引进来”应该(从我国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50.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5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52.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内地开放)
53.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54.在《春天里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位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55、“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原因包括:(①②④)
①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 ②它们离港、澳、台较近,是著名侨乡 ④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56.“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圈”特殊在(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57.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58.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59.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开放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这意味着(贸易摩擦增多)60.以下哪个判断是错误的,我们的改革(是从城市开始的)61.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6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示范作用的是(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63.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②③)②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表现 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发展自己
64.面对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我国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①②③④)
①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 ②通过引进外资加大本国制造业的改造力度 ③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④让外资参与到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中来 65.下列哪个判断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可以增加全球经济的稳定性)66.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67.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6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①②④)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④资本全球化
69.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这三大基地都跃跃欲试,试图以自己的特色、实力统一江湖来承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从经济角度看,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是由于(①②③④)
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②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有众多廉价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70.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是在一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BCDE)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ABCDE)A.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E.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 30年来的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有(ABE)A.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B.体制问题上不搞姓“社”和姓“资”的争论 E.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摸着石头过河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ABCDE)A.扩大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际旅游业
5.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ABCDE)。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 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D.在国外发行债券E.在国外股票市场上市
6.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我国必须正确定位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A.政府应进一步放权,增强服务功能,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政府制定政策既要符合WTO规则,又要适合国情,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培育 D.建立起反贸易壁垒的政府反应机制E.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市场机制的“拾遗补缺” 7.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且在总出口额中比重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BCE)A.外部市场疲软 B.人民币升值,增大出口产品成本 C.各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明显抬头 E.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有(ABCDE)A.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 B.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C.有利于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D.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E.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9.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ABCDE)A.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B.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C.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D.是因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E.是因为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10.我国引进外资应遵循的原则是(ABDE)A.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B.利用外资规模要适度,同偿还能力相适应D.外资利用保证发展重点地区、产业的需要 E.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
11.李克强副总理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把改革与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下列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有(ABCDE)A.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B.扩大开放领域C.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D.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E.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12.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A.应同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 B.应从现实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 C.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D.必须通过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
13.有人对我国老百姓看时间的方式进行了总结:“60年代看太阳,70年代看挂钟,80年代看手表,90年代看手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BC)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科技进步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C.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14. 世贸组织(WTO)是(ABCE)A.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的多边贸易体系B.为商界创造了一个有保障的和可预见的国际贸易环境C.调解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机构 E.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贸易原则
15.世贸组织协议的宗旨主要是(ABCD)A.保障充分就业 B.提高实际收入水平C.提高生活水平D.扩大货物与服务贸易 16.我国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A.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 B.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C.获得知识和传播信息的窗口 D.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1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CD)C.敌我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18.实行改革开放是(ADE)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D.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E.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现在,跨国公司500强中有400强在中国投资开展业务,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表现出以占领与扩大在华市场作为对我国的主要投资取向。下列选项中对跨国公司理解正确的是(ABCE)A.它是指在一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B.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C.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E.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20.某种玩具娃娃,由中国大陆生产棉衣服,台湾地区生产塑料身体,日本制尼龙头发,马来西亚负责组装,最后在美国贴上标签全球销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ABDE)A.生产的全球化和贸易的全球化 B.产品分工向生产环节分工深化D.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E.各国(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 21.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各国都面临着危机的冲击。这一现象说明,(AC E)A.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C.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E.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危机的广度
22.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两个开放”是指(AB)A.对外开放 B.对内开放
23.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包括(ABC)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2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25.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ABDE)A.条件不同 B.形式不同 D.内容和对象不同 E.手段不同
2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依据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正确认识,这些认识包括(ABCDE)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立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适应的特点D.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E.通过改革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7.1986年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E)C.发展生产力 E.共同富裕
28.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照搬的苏联经验即斯大林模式有三大特征,其中在经济制度上实行(AB)A.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 B.过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9.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BCD)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3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ABCDE)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篇:第七章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共)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阶级斗争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A、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经济建设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6、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文化体制
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大家是否赞成 B、“三个有利于” C、生活富裕
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B、对抗性
C、不可调和
10、()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A、2000 B、2001 C、2002
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的决议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
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教育体制
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物质利益原则 C、改革
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改革开放
D、发展高科技
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1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
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
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
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动力 D、稳定是前提
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 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
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际旅游业
7、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珠海
B、深圳
C、海南
D、厦门
E、汕头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3、何谓“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6、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7、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
我们已经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
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6~10页。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
(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3)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C
2、B
3、A
4、A
5、B
6、A
7、B
8、B
9、A
10、B
11、A
12、A
13、C
14、D
15、C
16、D
17、B
二、多选题答案:
1、ABC
2、ABCD
3、AC
4、ABD
5、AC
6、ABCDE
7、ABDE
三、简答题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发展是目的(2)、改革是动力。(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4)、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一不可。
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答:第一,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3、何谓“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答: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6、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外国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
(1)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过去干革命是这样,今天搞建设也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排斥对外开放,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而对外开放的目的则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能力和在国际上竞争能力。两者都是为了发展和壮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
②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A.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悦的体制。
B.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②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五、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答:要点:
(1)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党的先进性。
(2)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在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展开了,各个区域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第四篇:第14章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毛概考点)
第十四章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内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4、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大阶层)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五篇:第15章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毛概考点)
第十五章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二、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