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初试天气学大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天气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05 科目名称:天气学
第一部分
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目标: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天气学)主要内容是以天气动力学原理揭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用此原理论述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生、消演变规律的天气学原理及中国天气,为进一步学习动力气象学、低纬度天气动力学、中尺度天气学、大气环流及中长期预报,也为将来天气预报业务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便提高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了解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2.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
3.会推导连续方程,了解质量散度、速度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4.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以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
5.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
6.了解实际工作中高空分析等压面图而不分析等高面图(P坐标系的优越性)7.了解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概念
8.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 9.理解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掌握它的讨论 10.了解正压大气、斜压大气概念;掌握热成风发生在斜压大气中 11.了解地转风、梯度风及热成风实用意义
12.掌握低压中心附近及其边缘,还有高压边缘等压线可以分析密大风经常出现,而高压中心附近不能有上述现象
13.理解变压风及切向、法向地转偏差含义,要求会画图解释
第二章 气团与锋
1.了解锋、锋面、锋线、锋区含义及锋倾斜原因
2.了解冷性锢囚锋、暖性锢囚锋含义,要求会画出剖面图中锋位置及等温线分布
3.了解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物理意义 4.理解锋附近温度分布特征及锋面附近气压、变压分布特征 5.掌握锋面分析中,高空测风资料应用图2.27(a)(b)(c)6.了解锋生带(线)、锋生函数、锋生条件概念 7.掌握锋生、锋消公式讨论
第三章 气旋与反气旋
21.了解大气作水平运动、绝对涡度概念及理解 hH含义
2.理解大尺度系统运动中,固定点相对涡度变化可以用此点位势高度变化表示 3.掌握涡度方程、位势倾向方程及ω方程等式右端各项名称及画出有关图,用相关因子进行讨论
4.掌握在温带气旋发展中,动力因子(涡度因子)及热力因子对500hpa高空槽及温带气旋变化,要求会画图解释 5.了解气旋族含义
6.了解北方、南方气旋活动范围及包括哪些气旋 7.掌握“倒槽锋生型”、“静止锋波动型”,要求画图解释江淮气旋生成过程
第四章 大气环流
1.了解控制大气环流基本因子、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了解三圈径向环流、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及其对应急流概念 3.了解信风与季风概念 4.了解沃克环流含义
5.了解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及主要天气天气过程特点
第五章 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预报
1.理解运动学公式中及含义,掌握用运动学公式推导锋面移速公式并会讨
tt论冷锋、暖锋移速情况与变压分布特征
2.掌握用运动学公式讨论非闭合系统及闭合系统移动及强度
3.高空形势预报方程中,由于各层等温线平行,因此各层热成风方向相同,这样任意层风速 VPVpAVT 注意理解A的系数确定
4.掌握相对涡度平流在自然坐标系中展开分成三项,其中曲率项及散合项在实际天气图中会应用
5.掌握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有关项,结合等高线等温线分布解释500hpa槽、脊变化
6.熟悉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由哪几项组成,要求会讨论应用 7.掌握地形对低值系统(槽、低压)移动及强度影响 8.了解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
第六章 寒潮天气过程
1.了解极涡及上下游游效应含义
2.了解长波波速公式的推导,会对该公式进行讨论 3.会运用形势预报原理解释“小槽发展型”、“横槽转竖型”的寒潮短、中期过程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1.理解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概念、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2.了解中国及其各地暴雨有何天气系统影响 3.熟悉我国东部雨带活动概况
4.理解行星尺度、天气尺度系统对暴雨作用
第八章 对流天气过程
1.了解飑中系统含义及飑线与冷锋区别 2.理解对流性不稳定与条件性不稳定概念 3.理解强雷暴发生发展有利条件
第九章 低纬度与高原环流系统
1.熟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动与我国天气关系 2.掌握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别 3.掌握台风结构 4.掌握台风发生发展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1.了解季风的概念,了解东亚冬、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组成 2.了解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一般来说,对概念、原理、理论知识等,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表述;对应用方面,可用“会”、“应用”、“掌握”等词。2.参考书目
3.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2)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天气学原理(第一章——第五章),中国天气(第六章——第九章)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约占22% 第二章:气团与锋约占12% 第三章:气旋与反气旋约占18% 第四章:大气环流约占5% 第五章: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预报约占14% 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约占6% 第七章:大型降水过程天气过程约占6% 第八章:对流天气过程约占5% 第九章:低纬度与高原环流系统约占9% 第十长东亚季风环流约占3%(3)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在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难易度分数比例2:3:3:2。
(4)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占20%,“理解”(熟悉、能、会)占40%,“掌握”包括应用占40%.(5)试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综合题包括应用题在内三种题型.(6)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科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7)题型举例
● 名词解释题: 信风与季风 ● 填空题:
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采用_______、_______处理。● 综合题:
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用锋面坡度公式画图解释锋面附近气压分布特征。
第二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20分)1.质量通量散度。2.冷式锢囚锋。3.气旋族。
4.大气活动中心。5.热成风涡度平流。
二、填空:(36分)
1. 连续方程根据------------------原理求得,P坐标中的连续方程------------------------。
2. 固定点温度变化由---------------------------------决定。
3. 推导马格拉斯锋面坡度公式假设锋为---------------------------面,其动力学边界条件为--------------------。
4. 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5. 在中、高纬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通常固定点涡度增加(减小)和该固定点等压面位势高度降低(升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赖以存在的根据是----。
6. 用方程诊断上升及下沉运动是由-------------------项决定。
7.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
---------。
8.任一层风速可用vvAvT表示,它能成立的条件是------若v为地面风速,则A取---------------------(填:0,0,1)
9.我国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
三、综合题。(44分)
1.从力的平衡观点说明为什么在北半球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高压内空气作顺时针旋转?(8分)
2.解释在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爬坡),此锋是加强还是减弱?(8分)3.请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2f22f2f2RdQvgpcppdtp2tfvgfgp p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定性解释图中槽的变化(图中波长L<3000KM,,实线为500hPa图上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闭合G,D为地面高低压中心)(14分)
4.请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及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物理解释上图中槽及温带气旋变化?(14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二
一、填空:(25分)
1.尺度分析含义是----------。
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
3.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4.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其含义是---------------------。
5.热成风涡度平流的含义是---------------------。
二、选择:(25分)(对打)
221.惯性离心力表达式是1r2r3R4R(其中r为地球半径,R为纬圈半径)。
2.高空等压面图上等高线密,则等压面坡度是1大2无变化3小
3.某站风随高度逆时针旋转,表示有可能1冷锋通过2暖锋将来临。4.以c速度相对固定坐标系运动的闭合高压中心有:
HH21d00txdtx
HH3d400tydty
5.位势涡度守恒条件是1无水平辐散辐合2斜压大气3正压大气4大气不可压缩5大气可压缩。
三、在图中标出,无相对涡度平流及正、负相对涡度平流区。(10分)
四、下图为单站高空风分析图上的热成风vT,试分析:
1.冷平流及暖平流层次(4分)
2.3KM高度上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4分)3.5—6KM高度上的平均温度梯度方向。(4分)
五、下图为地面天气图上的冷暖锋的分布,试沿AB线作一空间垂直剖面图请画出垂直剖面图上锋附近及其周围等温线的分布示意图。(8分)
六、试从地形影响分析自西向东移动的高空槽,在青藏高原各点A,B,C,D,E上空的移速情况。(10分)
七、请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物理解释图中槽的(图中波长L<3000KM)。(10分)2f22f2f2RdQvgpcppdtp2tfvgfgp p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转风和热成风。2.绝对涡度。3.冷式锢囚锋。
4.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5.东北信风。
二、填空。(32分)
1.固定点温度变化由-------------------项决定。2.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3.若锋作为密度的一级不连续面,则锋附近气压分布特征是--------------------------------------。
4.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的区别是------------------。5.用方程诊断上升及下沉运动由--------------------------------项决定。
6.在中、高纬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通常固定点涡度增加(减小)和该固定点等压面位势高度降低(升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赖以存在的根据是----。
7.平均层涡度方程中,相对涡度平流项在自然坐标系中采用地转近似后,可以分为------项讨论平均层位势高度局地变化。8.用运动学公式,描述低压中心强度变化用-表示,椭圆型高压中心将向------移动。
三、综合题。(48分)
1.等压面分析比等高面分析有哪些优越性?(12分)2.解释在不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爬坡),此锋是加强还是减弱?(8分)3.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2f22f2f2RdQvgpcppdtp2tfvgfgp p
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物理解释图中槽的(图中波长L3000KM,实线为500hPa图上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闭合G,D为地面高低压中心)(14分)
4.请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及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物理解释上图中槽及温带气旋变化?(14分)
天气学原理试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质量通量散度:v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固定单位体积的净流出或净流
入的质量。当v0,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固定单位体积为净流出(为
质量通量辐散),等于单位时间通过固定单位体积的质量将减少,即00v0t;反之,,为质量通量辐合,即t(该体积内流体质量会增加)。
2. 冷式锢囚锋:暖气团、冷气团、更冷气团,三者相遇迫使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在高空,此两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在交界面两侧,如果更冷气团推动冷气团往冷气团方向移动使冷气团更冷称冷式锢囚锋,或高空暖舌处于冷式锢囚锋后为冷式锢囚锋。
3. 气旋族:在同一条锋系上出现的气旋序列,即一连串气旋在一条锋上出现,沿锋线顺序移动,最先一个锢囚,其后跟着一个发展成熟的气旋,再后面跟着一个初生气旋。
4. 大气活动中心: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变化有一定影响的半永久性高、低压系统,经常出现在一定地区,其位置强度和范围随季节变化。如北半球地面图上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5. 热成风涡度平流:vThT热成风涡度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借助热成风输送使得固定点热成风涡度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该点上空平均层相对涡度或位势高度变化。
二、填空。(36分)(每题4分)
uv0xyp1.质量守恒原理;
2.温度平流、稳定度和垂直运动绝热变化的乘积及非绝热变化
3.物质面;PLPN 4.1一型冷锋是高空槽前对应地面冷锋;二型冷锋是高空槽后对应地面冷锋。
2一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的低层和高层都是沿界面抬升上升;二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抬升上升,而高层是下沉。
3一型冷锋降水处在锋线到锋后附近为稳定性降水;二型冷锋降水处在锋前到锋线附近为不稳定性降水。
19.82gh2hHff5.要求大气是准地转即。还要考虑固定点位势或位势高度变化在x,y,p方向按正弦波变化。
6.考虑大气准地转绝对涡度平流(或简称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对波长小于3000KM的波而言,以相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为主;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还有非绝热变化的拉普拉斯。7.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不均匀,地面摩擦。8.各层等温线平行或各层之间热成风方向相同,-1。9.极锋急流;副热带急流。
三、综合题。(44分)
1.从梯度风的三力平衡原理,注意对于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高纬地区惯性离心力C是小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等高线)且由高指向低G,从而可得水平地转偏向力A方向,由此才可确定运动方向V,因此高压周围的空气作顺时针旋转。(8分)
2.从锋区中等温线变稀角度可确定冷锋上山是减弱。因为冷锋上山(爬坡),靠近等温线密集带冷一侧上升运动很弱或基本无上升运动,其冷一侧温度基本无变化,而靠近其暖一侧上山(爬坡)上升运动较强,由于在稳定大气中,上升绝热膨胀冷却使其暖一侧降温,这样锋区中等温线密集带变稀,此锋上山(爬坡)减弱。(8分)
3.第一项 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的地转风平流(绝对涡度平流),通常L3000KM波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
第二项 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
第三项 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变化项。(6分)
第一项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槽前有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引起槽前固定点正相对涡度增加,考虑准地转关系,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后相反有正变高,槽线上变高为零,对槽强度无影响,指示槽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
第二项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通常对流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弱,尤其是在对流层中上层。对于对流层中上层等压面来说,500hPa槽线处及其下层,风随高度逆转,有冷平流,此气柱降温收缩,500hPa槽线处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加深。(8分)
4.上图500hPa槽变化
要求:物理解释: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强度无变化,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L3000KM波地转涡度平流输送小,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物理解释有正热成风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加深。(7分参考)上图中温带气旋变化
要求:用平均层约500hPa图中物理解释正热成风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加深,曲率变大。槽前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加强,温带气旋上空对应槽前,由于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加强的同时,在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伴随水平辐散加强,引起低层地面质量减少,温带气旋降压,此气旋加深发展,另外平均层约500hPa槽前脊后本身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也可解释使此气旋加深发展。还有平均层以下温度平流的平均物理解释使它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还有平均层以下稳定度乘以垂直运动绝热变化影响。因为稳定温带气旋上空上升绝热膨胀冷却会使气柱收缩,地面等压面升高,又会抑制温带气旋发展。(7分参考)
天气学原理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25分, 每题5分)
1.将大气运动进行分类,引入各种尺度系统运动的特征尺度数量级,以此可比较方程中各项所对应的不同数量级,从而对方程进行简化。2. 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不均匀,地面摩擦。
3.1一型冷锋是高空槽前对应地面冷锋;二型冷锋是高空槽后对应地面冷锋。
2一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和高层都是沿界面抬升上升;
二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抬升上升,而高层是下沉。
3一型冷锋降水处在锋线到锋后附近为稳定性降水;
二型冷锋降水处在锋前到锋线附近为不稳定性降水。
2AT2AThAT22xy4.数学表达式,其中ATvhT(温度平流),它可以反映大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或地面系统的发展情况,注意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不同与温度平流本身它决定于温度平流的分布,但其符号与温度平流相反。
25.vThT热成风涡度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借助热成风输送使得固定点热成风涡度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该点上空平均层相对涡度或位势高度变化。
二、选择。(25分,每题5分)
1.2
3
2.1 3.1 4.2
4 5.3
4
三、AC为负相对涡度平流区。
CE为正相对涡度平流区。EF为负相对涡度平流区
无相对涡度平流为A,C,E
(共10分)
四、1.1.04.0KM风随高度顺转,此气层1.04.0KM之间为暖平流。(2分)
4.06.0KM风随高度逆转,此气层4.06.0KM之间为冷平流。(2分)
2. 由东南指向西北。(4分)
3.由东南指向西北方向
由东北指向西南。(4分)
由东北指向西南方向
五、(8分)
六、槽在A点变高梯度减小,移速慢;B点变高梯度加大,移速快;C点变高梯度无变化,正常;D点变高梯度加大,移速快;E点变高梯度减小,移速慢。
用位势涡度守恒原理说明在地形作用下,上坡引起等压面高度增高,下坡引起等压面高度降低,使得槽前后等压面高度增高、降低发生变化。再用运动学公式中槽线两侧变高梯度加大、减小说明槽移动快慢。(10分)
七、第一项 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的地转风平流(绝对涡度平流),通常L3000KM,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第二项 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
第三项 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变化项。(每项2分,共6分)
第一项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槽前有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引起槽前固定点正相对涡度增加,考虑准地转关系,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后相反有正变高,槽线上变高为零,对槽强度无影响,指示槽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
第二项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通常对流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弱,尤其是在对流层中上层。对于对流层中上层等压面来说,500hPa槽线处及其下层,风随高度逆转,有冷平流,此气柱降温收缩,500hPa槽线处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加深。(4分)
天气学原理试题三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1地转风: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两力平衡,风沿等压线或等高线吹,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北半球)。2热成风:上、下两层地转风矢量差或地转风随高度变化称热成风。热成风沿着等平均温度线或等厚度线吹,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在右(北半球)。
2.绝对涡度:是大气绝对运动所产生的旋转运动的度量是由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两部分之和所组成,其垂直分量的表达式为
vggKhf
afz2sinzvuxy,若空气运动是水平、正压、无辐散辐合,则绝对涡度是不变的。
3. 冷式锢囚锋: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三者相遇迫使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在高空,此两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在交界面两侧,如果更冷气团推动冷气团往冷方向运行,使得冷的地方变得更冷,称为冷式锢囚锋或高空暖舌处于冷式锢囚锋后。
2AT2AThAT2xy2,其中4.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数学表达式
2ATvThT(温度平流),它可以反映大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或地面系统的发展情况,注意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不同与温度平流本身它决定于温度平流的分布,但其符号与温度平流相反。
5.东北信风:行星风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北半球低层大气中从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带的盛行风。在北半球称为“东北信风”,该风系稳定,长年盛行。古代,海上的航行常常借助该风,故又名“贸易风”。
二、填空。(32分,每题4分)
1.温度平流、稳定度和垂直运动绝热变化的乘积及非绝热变化。
2.1一型冷锋是高空槽前对应地面冷锋;二型冷锋是高空槽后对应地面冷锋。
2一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和高层都是沿界面抬升上升;
二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抬升上升,而高层是下沉。
3一型冷锋降水处在锋线到锋后附近为稳定性降水;
二型冷锋降水处在锋前到锋线附近为不稳定性降水。
2PN2PF2PF2PL22223.x》x及x》x说明锋区内等压线气旋式曲率比锋区外大得多,或锋区内等压线反气旋式曲率比锋区外小得多。
4.1地点不同及高度不同,极锋锋区发生在高纬60N附近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发生在较低纬度30N附近高层。
2极锋锋区对应低层地面是极锋;而副热带锋区对应低层地面是下沉辐散气流,无锋存在。
3极锋锋区上空对应极锋急流,与副热带锋区上空对应副热带急流相比后者有一个很强的副热带急流与锋区相对应。
5.第一项绝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简称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对于L3000KM波以相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为主。
第二项厚度平流(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
第三项非绝热加热的拉普拉斯。
19.82gh2hHff6.要求大气是准地转即,还要考虑固定点位势或位势高度变化在x,y,p方向按正弦波变化。
22HKHHs2Kssn,疏密项sn 7.曲率项ns,散合项8.变压表示,长轴与变压(高)升度方向之间。
三、综合题。(48分)
1.1实际工作中,不观测空气密度“”,在等压面分析中,研究大气运动不需要非观测值空气密度“”,而在等高面分析中,研究大气运动需要
空气密度。所以等压面分析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等高面分析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9.8vgkhkhHff
2等压面分析中计算地转风简单,而在1khPf等高面分析中计算地转风多一个变量,另外等压面分析中,上下两层地转风可以进行比较,仅决定于等高线的疏密确定地转风大小,而等高面分析上下两层地转风无法比较,涉及到的变化。
vg
3等压面分析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简单,Gh9.8hH,而等高
1GhP面分析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
多一个“”。
hvhp,而等
4等压面分析水平散度简单,取决于垂直运动分布
1dwdtz
(12分)高面分析水平散度多密度变化,即
2.从锋区中等温线变密角度确定冷锋上山(爬坡)是加强。因为冷锋上山
hvh(爬坡),靠近等温线密集带暖一侧上升运动较强,在不稳定大气中,上升绝热以大量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为主,使其暖一侧增温,而靠近其密集带冷一侧上升运动很弱又干燥,基本上无上升运动冷一侧温度变化不大或无变化,这样锋区中等温线(等温线密集带)变密,此冷锋上山(爬坡)加强。(8分)
3.第一项 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的地转风平流(绝对涡度平流),通常,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
第二项 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
第三项 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变化项。
(每项2分,共6分)
第一项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槽前有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引起槽前固定点正相对涡度增加,考虑准地转关系,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后相反有正变高,槽线上变高为零,对槽强度无影响,指示槽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
第二项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通常对流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弱,尤其是在对流层中上层。对于对流层中上层等压面来说,500hPa槽线处及其下层,风随高度逆转,有冷平流,此气柱降温收缩,500hPa槽线处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加深。(8分)
4.上图中500hPa槽变化
要求:物理解释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强度无变化,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L3000KM波地转涡度平流输送小,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物理解释有正热成风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加深。(7分参考)上图中温带气旋变化
要求:用平均层约500hPa图中物理解释正热成风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加深,曲率变大。槽前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加强,温带气旋上空对应槽前由于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加强同时在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伴随水平辐散加强,引起低层地面质量减少,温带气旋降压,此气旋加深发展。另外平均层约500hPa槽前脊后本身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的解释使此气旋加深发展。还有平均层以下温度平流的平均物理解释使它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还有平均层以下稳定度乘以垂直运动绝热变化影响。因为稳定温带气旋上空上升绝热膨胀冷却会使气柱收缩,地面等压面升高,又会抑制温带气旋发展。(7分参考)
第三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天气学考试大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天气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F06 考试科目名称:天气学
第一部分
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目标:
《天气学与天气分析》主要涵盖了《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和《天气学分析》三部分内容。《天气学原理》和《中国天气》主要以天气学原理来揭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并利用天气学原理论述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生、消演变规律以及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过程。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便提高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了解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2.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
3.会推导连续方程,了解质量散度、速度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4.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以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
5.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
6.了解实际工作中高空分析等压面图而不分析等高面图(P坐标系的优越性)7.了解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概念
8.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 9.理解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掌握它的讨论 10.了解正压大气、斜压大气概念;掌握热成风发生在斜压大气中 11.了解地转风、梯度风及热成风实用意义
12.掌握低压中心附近及其边缘,还有高压边缘等压线可以分析密大风经常出现,而高压中心附近不能有上述现象
13.理解变压风及切向、法向地转偏差含义,要求会画图解释
第二章 气团与锋
1.了解锋、锋面、锋线、锋区含义及锋倾斜原因
2.了解冷性锢囚锋、暖性锢囚锋含义,要求会画出剖面图中锋位置及等温线分布
3.了解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物理意义 4.理解锋附近温度分布特征及锋面附近气压、变压分布特征 5.掌握锋面分析中,高空测风资料应用 6.了解锋生带(线)、锋生函数、锋生条件概念 7.掌握锋生、锋消公式讨论
第三章 气旋与反气旋
1.了解大气作水平运动、绝对涡度概念及理解 hH含义
2.理解大尺度系统运动中,固定点相对涡度变化可以用此点位势高度变化表示 3.掌握涡度方程、位势倾向方程及ω方程等式右端各项名称及画出有关图,用相关因子进行讨论
4.掌握在温带气旋发展中,动力因子(涡度因子)及热力因子对500hpa高空槽及温带气旋变化,要求会画图解释 5.了解气旋族含义
6.了解北方、南方气旋活动范围及包括哪些气旋 7.掌握“倒槽锋生型”、“静止锋波动型”,要求画图解释江淮气旋生成过程
第四章 大气环流
1.了解控制大气环流基本因子、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了解三圈径向环流、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及其对应急流概念 3.了解信风与季风概念 4.了解沃克环流含义
5.了解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及主要天气天气过程特点
第五章 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预报
1.理解运动学公式中及含义,掌握用运动学公式推导锋面移速公式并会讨
tt论冷锋、暖锋移速情况与变压分布特征
2.掌握用运动学公式讨论非闭合系统及闭合系统移动及强度
3.高空形势预报方程中,由于各层等温线平行,因此各层热成风方向相同,这样任意层风速
2VPVpAVT 注意理解A的系数确定
4.掌握相对涡度平流在自然坐标系中展开分成三项,其中曲率项及散合项在实际天气图中会应用
5.掌握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有关项,结合等高线等温线分布解释500hpa槽、脊变化
6.熟悉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由哪几项组成,要求会讨论应用 7.掌握地形对低值系统(槽、低压)移动及强度影响 8.了解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
第六章 寒潮天气过程
1.了解极涡、长波、上下游效应、阻塞高压、切断低压等概念的含义 2.了解长波波速公式的推导,会利用该公式进行讨论
3.了解寒潮、寒潮天气系统,掌握寒潮中期和短中期天气过程,并会结合天气 学原理解释“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转竖型”寒潮短中期过程的演变过程以及三类寒潮过程的异同。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1.了解一般降水和暴雨的形成条件 2.理解降水率(降水强度)、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概念及其表达式
3.了解我国东部雨带活动的主要规律及其与东亚主要环流系统季节变化的关系 4.掌握影响我国降水的三个主要天气过程(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华北和东北雨季)的特点及其主要环流特征。
5.掌握产生降水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及其与暴雨的关系,了解行星尺度、天气尺度系统对暴雨作用
第八章 对流天气过程
1.掌握一般雷暴和强雷暴的结构及其天气
2.了解飑、飑线、飑中系统含义以及及飑线与冷锋的区别
2.掌握对流性天气形成的条件,理解对流性不稳定与条件性不稳定概念 3.理解强雷暴发生发展有利条件
第九章 低纬度与高原环流系统
1.了解低纬度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2.熟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动与我国天气关系
2.掌握南亚高压的特征及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区别
3.了解赤道辐合带、东**等热带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天气 3.掌握台风的含义,台风的结构特征及其移动 4.掌握台风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台风形成的机制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1.了解季风的概念,了解东亚冬、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组成 2.了解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一般来说,对概念、原理、理论知识等,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表述;对应用方面,可用“会”、“应用”、“掌握”等词。2.主要参考书目(1)《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8年 3.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在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难易度分数比例2:3:3:2。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占20%,“理解”(熟悉、能、会)占40%,“掌握”包括应用占40%.(4)试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综合题包括应用题在内三种题型.(5)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科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6)题型举例
● 名词解释题: 信风与季风 ● 填空题:
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采用_______、_______处理。● 综合题:
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用锋面坡度公式画图解释锋面附近气压分布特征。
第四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一、时 间:2018年6月20日
9:00
二、地 点:东苑体育馆
三、主持人:王尧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四、议 程:
播放VCR、大学生艺术团合唱《一生有你》,四块大屏同步直播;
1.主持人介绍主席台就坐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介绍参加毕业典礼的各学院毕业生、家长区嘉宾;
2.主持人宣布2018年毕业典礼开始,起立、奏唱国歌; 3.李北群校长致辞;
4.管兆勇书记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奖; 5.教师代表为毕业生赠言;
6.校友代表寄语;7.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代表抒怀《南信时光》; 8.毕业生家长代表发言;
9.难忘师恩:毕业生代表向教师代表献花;
10.校工作人员宣读学位授予决议;校学位委员会主任李北群校长颁发博士学位证书(一楼证书颁发区);(播放校歌MV,大艺团同步演唱校歌)
11.校领导、各学院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颁发学位证书;毕业生按学院依次到证书颁发区领取学位证书;
12.主持人宣布2018年毕业典礼结束。
第五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科技创新大会文件
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牛生杰
2006年12月16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报告的题目是《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4月和7月,分别召开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大会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会议要求把我省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实力,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率先”做出积极贡献。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校成功实现了规模发展,由学院升格为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成功完成院系建设,建立了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框架。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校“十一五”期间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学校决定召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大会。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家、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颁发校科技进步奖和人文社会科学奖,表彰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高校“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学校“十一五”规划,研讨、修订我校科技工作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学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十五”科技工作目标。
“十五”期间,我校争取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3项,省部级项目68项,项目经费达到2400万元;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7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国际奖励2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0多人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出版专著78部;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有了较大增长,论文被引次数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南京气象学院学报》质量明显提升,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等荣誉称号。
“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进一步凝炼了学科方向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校大气科学学科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已成为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大气环流与短期气候预测、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动力学、台风动力学、云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应用气象、大气遥感探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光电子探测技术、3S技术应用、应用数学与统计数学、环境科学、过程控制、应用化学、图像识别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拓展等研究方向。
2、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
在优势、特色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一批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新兴学科和人文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科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受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一致肯定。
“十五”期间,我校共增加硕士点11个,博士点3个。“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科学专业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应用气象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2005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点,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点零的突破。
3、有力支撑了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全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资助4项,《气象学》、《大气环流》等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109人、硕士研究生499人,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0篇、优秀博士论文4篇。
4、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十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成长和职称结构的优化,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五年中,共有36人晋升为教授,67人晋升为副教授;有9人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4人成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0人入选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其中学术带头人培养人员8名),4人获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人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
“十五”期间,我校93%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是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作为主持人争取到的;90%以上的科技论文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撰写,100%的获奖科技成果都集中于这批优秀人才身上。可以说,“两高”人员为我校“十五”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中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是快速提升我校科技竞争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
5、进一步加强了科研条件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科研平台,共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显著改善了科研条件。
2004年,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南京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气象台、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实验室、气象卫星与雷达遥感探测实验室、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苏省信息安全工程中心的建设,以及SGI 128个CPU的大型计算机、EOS/MODIS接收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为广大教师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构建了优质科研平台。
6、进一步规范了科研管理
“十五”期间,学校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制定和修订科技管理办法9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办法,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2006年学校加大了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组织力度,申报课题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课题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申报项目的资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6年全校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60多项,获校外资助科研经费达600多万元。其中有10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一年,并且资助领域从以往的地球科学学部向工程与材料学部和信息科学学部拓展。
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承担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得了中国科协重大科技政策招标项目和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的资助,无论项目级别、数量和经费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首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二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220多人,其中教授67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和学科门类较齐全,有利于组建创新团队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但目前我校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以传统优势学科居多,新学科、交叉学科承担的项目偏少;部分学科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团队相对松散,整体攻关能力和重大项目的承揽能力还不够强,还不能满足学校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如何不暇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科研规模亟待扩大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经费超过50万元的课题只有6项,只占总课题数的2%。横向和应用型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比例偏低。从承担课题的级别和经费来看,与我校的发展要求和在宁知名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2001-2005年,在宁省属高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9项,我校仅有19项,居第10位。全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均亟待增加。
3、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亟待充分发挥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两项中心工作,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由于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比例还不够高,研究经费相对偏少,本科生毕业论文中
属于研究型的论文比例较低,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还不够显著。
4、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学校科技活动的增加、科研规模的扩大以及发展目标的提升,急需建立校院(部)两级结构优化、服务高效的科研管理队伍;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完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5、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
“十五”期间,学校实现了规模发展,教学任务较重,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科研政策主要以激励为主,还没有建立和实施科研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教师的科研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定地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新跨越的动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注重基础研究,加速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力争使我校成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一)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目标是:“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形成“人人想科研,人人争项目,人人谋创新”的校园科技氛围。
1、科技工作“上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均要承担至少一次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全校每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15-20项、省部级项目20-30项、横向课题20-30项,横向项目经费数占总项目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到40%-50%。每年获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增长幅度在30%左右。SCI刊物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比“十五”期间翻两番。
2、科技工作“上水平“
力争建设1-2个全国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4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0个左右校级优秀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1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2-3项。
3、科技工作“上层次”
力争牵头承担1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或“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将江苏省气象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新建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同时建设一批校级研究型实验室;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增强联合攻关能力。
以引进6个学院院长为契机,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评选校级优秀创新团队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在项目申报、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不断加大校科研基金规模,重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科研预研,为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奠定基础。
2、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建设研究型实验室并向全校开放。
3、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校内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择优支持。
4、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积极举办水平高、影响大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举办暑期研讨班;继续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建立学术报告制度。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做一场学术报告;每个学院每年至少聘请20-30位著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5、完善、优化科研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制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鼓励多出精品著作,促进学术繁荣。制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进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提高。
6、建立健全科研业绩量化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7、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我校省级大学科技园,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建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模式新的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8、实行科技项目申报前的预评审办法,努力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申报前,应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预评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
9、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规范课题研究过程,重点做好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结、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同时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评审、鉴定、登记、评奖和专利申请等工作。
10、建设科研管理自动化服务系统,加速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11、建立校内外高层次专家信息库,加强联络、协调、咨询和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我校科技工作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
12、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打造学术品牌。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善编辑部管理制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提升稿源质量,改善办刊条件,提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水平,积极申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大气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打造学术品牌。
老师们、同学们: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五年;是江苏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我校升格后重新定位、建设多科性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五年。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是我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让我们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