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天津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社区商业发展,拓展社区商业服务业态,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快捷、便利、优质、安全的社区商业服务,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并参照市商务委印发的《天津市商业进社区试行标准》和《天津市社区商业中心建设试行标准》,特制定本试行标准。
第二条 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是指在推进商业进社区工作和社区商业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经推荐、评选和审批等相关程序确定的,在全市带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商业集聚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要求做到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标准可操作性强,网点齐备,业态结构合理,并具有网络化、便利化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以及健全的社区商业管理与促进机制。
第三条 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服务半径为1公里左右,服务人口为2万人以上,各类服务业态总体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沿街店铺相连的长度200米以上。其具有商业服务功能的业态业种必须在12种以上,其中包括早点快餐店、便利店、中小型超市、菜市场、洗染店、美容美发店、维修店(点)、药店、书籍音像店、照相冲扩店、家庭服务和物资回收站(车)等。
第四条
1、早点快餐店:示范社区应有单店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的早点快餐店,应有相应的环境卫生措施和安全保障设施,店内卫生清洁,加工制作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并具备安全保障及消防设施,服务人员定期体检,持健康证上岗。
2、便利店:单店最小面积50平方米左右,经营日化用品、食品饮料、小百货等居民日常消费品100种以上,店堂清洁卫生,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有良好的进货渠道,无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等不良记录。
3、中小型超市: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经营品种1000种以上,营业时间18-24小时,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店容店貌整洁美观,服务规范优质,经营商品有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4、菜市场:最小营业面积80平方米以上,营业时间10小时以上,经营品种100种以上。宜有净菜、无公害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应;
5、洗染店:最小面积50平方米以上,营业时间12小时以上,具备洗衣、熨烫和皮革衣物的清洗上光等5种以上服务功能,应有相应的洗染设施以及规范的管理制度可提供立等可取的服务业务;
6、美容美发店:最小营业面积30平方米以上,营业时间10小时以上,具有必备的设施、设备,可提供理发、美发、一般性护理等服务,从业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具有相应资质,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持健康证上岗;
7、维修店(点):单店面积20平方米以上,营业时间在12小时左右,也可在商场、超市或菜市场等商业设施内设置维修点,从事修表、修包、修锁等服务业务,服务人员须经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资质,做到维修服务及时并可提供上门维修服务等优质服务项目;
8、药店:单店面积在100平米以上,并设有24小时售药的服务窗口,备有70%以上的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应配有职业药剂师,质量负责人应有一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做到合法经营,规范管理;
9、书籍音像店:单店面积50平方米以上,经营生活、科技、美术、文艺等书籍和音像制品5大类以上;
10、照相冲扩店:最小单店面积20平方米以上,营业时间12小时以上,服务人员经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资质,可提供照相、胶卷及数码照片的冲印扩印以及一般的照相器材销售服务;
11、家庭服务:服务人员经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资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持证上岗,可提供家庭钟点工、家庭护理、家政服务等服务项目;
12、废旧物资回收站(车):社区内可设置10平米以上物资回收网点或提供流动物资回收车辆,营业时间8小时以上并提供上门服务,做到场地及时清理,不占用道路,不污染环境,从业人员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合法经营。
第五条 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须由各区商务主管部门推荐并进行严格初审,然后将相关材料及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等一并报市商务委(申报材料包括:社区商业规划、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申请表、示范社区商业网点情况汇总表、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以及辖区商务主管部门的推荐初审意见)。市商务委主管部门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审查评议,并经过相关的公示程序后审批命名。
第六条 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一经批准认定,各辖区商务主管部门必须指定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并逐步提升业态功能,完善服务设施。
第七条 本试行标准的解释权归市商务委。
第八条 本标准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二〇〇六年二月十八日
第二篇:延安市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延安市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为切实加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根据农村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参照建制镇建设标准及有关村庄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本标准。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六、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应全面硬化。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七、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生活污水70﹪以上应经处理达标排放,或采用沼气池及化粪池等设施进行分区预处理,经氧化塘、氧化沟等设施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后,用于农田灌溉和养殖业。具备条件的社区,可配备独立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3、供电
完善供电设施,确保生活、生产用电。
4、供暖
可采用分散供暖,但应采用低炭环保燃料。提倡采用集中供暖。
5、电信工程
网络线路配备齐全,有线电视、广播、宽带通信管网等应全面覆盖。
6、垃圾
采用户分类、社区收集、镇处理的模式。逐步实现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服务面积不宜大于5000平方米。
市场、车站及其它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7、公厕
公共场所应设置公共厕所。结合农村社区实际情况,可采用水冲式、双瓮漏斗式或沼气式厕所。公共厕所建设标准不低于30平方米/千人,每厕最低建筑面积应不低于30平方米。
8、能源利用
提倡采用管网输气、罐装气、生物质气等形式,建设气化社区。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节能新技术。
9、照明和亮化
提倡采用太阳能照明,主要街道公共服务设施、景点等要进行亮化。
10、综合防灾
消防: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
防洪:建设配备各类防洪排涝工程设施,规划建设要有明确防洪标准。
地质:对聚居的社区区域应做地质灾害评估。
八、公共服务设施
为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土地,降低成本,围绕广场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5%以上(可设计综合服务大楼,体现一楼多能,降低成本)。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⑴商业服务
设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综合连锁经营超市,建成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其余商业根据需求设置。
⑵社区办公室
用于社区组织接待来访、研究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社会救助保障等场所,使用面积应不少于60平方米。
⑶会议(党建活动)室(村民学校)
用于召开会议、举行文化活动及开展学习培训等,使用面积不得少于80平方米。
⑷图书(科技)阅览室
用于开展文化活动,面积一般不少于60平方米,可容纳图书1000册以上。
⑸警务(综治)室
用于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⑹学前教育
建设1所以上幼儿园。周边50米半径内不得有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噪音和污染的建设项目。⑺老年活动室
用于老年人娱乐、休闲、健身等,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⑻农业综合服务站
用于向社区提供农业生产及其它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具备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生产保障等功能,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⑼社区卫生服务站
需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具有计生服务功能,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床位配置标准为3张/千人。对现有独立设置的村卫生室,应整合到社区服务中心内,实行一体化管理。
九、村容村貌
1、社区内无危房,村民有较好的居住环境。
2、公共环卫设施齐全完好,无卫生死角。
3、社区居住区范围内绿化率达到25﹪以上。
4、社区居民通行顺畅,主要干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
十、编制依据
1、《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2、《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4、《陕西省县城建设标准(试行)》、《陕西省重点镇建设标准(试行)》
第三篇: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生活污水70﹪以上应经处理达标排放。或采用沼气池及化粪池等设施进行分区预处理,经氧化塘、氧化沟等设施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后,用于农田灌溉和养殖业。条件尚好的社区,可配备独立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3、供电
完善供电设施,确保生活、生产用电。
4、供暖
可采用分散供暖,但应采用低炭环保燃料。提倡采用集中供暖。
5、电信工程
网络线路配备齐全,有线电视、广播网、通信管网等应全面覆盖。
6、垃圾
采用户分类、社区收集、镇处理的模式。逐步实现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服务面积不宜大于5000平方米。
市场、车站及其它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7、公厕
公共场所应设置公共厕所。结合农村社区实际情况,可采用水冲式、双瓮漏斗式或沼气式厕所。公共厕所建设标准不低于30平方米∕千人,每厕最低建筑面积应不低于30平方米。
8、能源利用
提倡采用管网输气、罐装气、生物质气等形式,建设气化社区。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节能新技术。
9、照明和亮化
提倡采用太阳能照明,主要街道公共服务设施、景点等要进行亮化。
10、综合防灾
消防: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
防洪:建设配备各类防洪排涝工程设施,规划建设要有明确防洪标准。
地质:对聚居的社区区域应做地质灾害评估。
七、公共服务设施
为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土地,降低成本,围绕广场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5﹪以上。(可设计综合服务大楼,体现一楼多能,降低成本)。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⑴、商业服务
设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综合连锁经营超市,建成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其余商业根据需求设置。
⑵、社区办公室
用于社区组织接待来访、研究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社会救助保障等场所。使用面积应不少于60平方米。
⑶、会议(党建活动)室(村民学校)
用于召开会议、举行文化活动及开展学习培训等。使用面积不得少于80平方米。
⑷、图书(科技)阅览室
用于开展文化活动。面积一般不少于60平方米,可容纳图书1000册以上。
⑸、警务(综治)室
用于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⑹、学前教育
建设1所以上幼儿园。周边50米半径内不得有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噪音和污染的建设项目。
⑺、老年活动室
用于老年人娱乐、休闲、健身等,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⑻、农业综合服务站
用于向社区提供农业生产及其它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具备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生产保障等功能。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⑼、社区卫生服务站
需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具有计生服务功能,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床位配置标准为3张/千人。对现有
独立设置的村卫生室,应整合到社区服务中心内,实行一体化管理。
八、村容村貌
1、社区内无危房,村民有较好的居住环境。
2、公共环卫设施齐全完好,无卫生死角。
3、社区居住区范围内绿化率达到25﹪以上。
4、社区居民通行顺畅,主要干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
九、编制依据
1、《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2、《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第四篇: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标准
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
1、社区领导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常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成立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3、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4、保障对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社区建设所需经费;
5、建立反腐倡廉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社区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社区领导班子及成员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社区听证制度等;
6、在社区建设有反腐倡廉宣传栏、廉洁警示牌、提示牌;建设廉政文化小巷、长廊;廉政文化院落、楼道等廉政文化阵地;
7、有图书室的社区设立廉政图书专柜,做到读书思廉;
8、组建社区文艺宣传队,利用文化广场开展活动,演出廉政文艺节目;
9、经常举办廉政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歌曲传唱、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等活动;
10、居务公开大台历、公开栏内容全面,更新及时;
11、社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2、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按照“六有”要求进行建设,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13、群众对社区工作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第五篇:“民主法制示范社区”标准(范文)
成都市“民主法制示范社区”基本标准
一、基本条件
1、机构健全。社区两级班子机构健全,成员团结,有办公场地,工作落实到人头,职责明确,协调合作,制定并落实工作计划,无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2、组织落实。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有办公场地,配备有专(兼)职人员,坚持专人负责,发挥自身作用明显,能保证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有效运转。
3、制度完善。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值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现场办公制度、例会制度、“两委”联席会制度和社区民小组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廉洁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
二、学法用法
4、队伍健全。在社区建立了普法骨干队伍、法律志愿者队伍、法律服务队伍、民事纠纷调解队伍、法制文艺队伍;建立了法制宣讲小组,有法制宣讲员1至2名;每户培养了一名“法律明白人”。
5、基础扎实。建立了社区法制宣传画廊、广播站、图书室;建立并完善了法制培训学校;建立法律咨询室等。
6、活动丰富。开展了“法进家庭”活动,坚持做到了“法
律条文送到家、学法用法抓到家、守法责任定到家”;积极组织群众性法制文艺和知识竞赛等,积极参与“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全市性的法制宣传活动。
7、学法达标。社区“两委”成员每季度学法不少于1次,组织社区民集体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社区基层干部在法制培训中受教育面达95%以上。街道干部全年学法时间不少于80小时,社区干部全年学法时间不少于60小时。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受教育面分别达到100%、90%、85%。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8、民主选举规范有序。依法选举社区机构负责人和居委会成员,选举程序合法、规范,秩序良好,选举结果群众满意。
9、民主决策切实落实。对涉及社区民利益或社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务都能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依法按照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无少数人自行决定的行为。
10、民主管理扎实细致。建立健全社区民自治章程和区规民约,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内容全面,不得与宪法、法律。社区居民遵守法律法规和自治章程、区规民约,无违法、违章、违约行为。健全并落实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社区居民主理财小组认真履行职责;公章使用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制度落实。
11、民主监督推进有力。社区居民委员会每年向社区居民会议报告工作至少一次,社区居民会议每年审议社区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民主评议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每年至少一
次。按照社区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财务公开的7项内容及时公开社区财务,重大社区财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公开。
四、依法治理
12、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无超生;搞好公共卫生,有效预防各类疾病发生,未发生甲、乙、丙类传染性疾病,如发现能得到有效控制。
13、依法保护弱势群体。做好优待抚恤、养老、抚幼及助残工作,无老人、幼儿和残疾人被遗弃。重点加强对老年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
14、维护稳定。建立巡逻联防制度,开展群防群治,加强对社区基层治安保卫责任的落实。及时调处纠纷,无矛盾激化,无严重打架斗殴事件;有效遏制本社区重大事故和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主动协助公安机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
16、法律服务。社区聘请法律顾问,有办公场所和工作制度,开展了法律咨询活动;社区民能够熟悉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社区民提供法律服务便民卡。
17、解决“热难点”问题。要主动关心、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的就业问题,拆迁和征地的安臵补偿问题,城市新户口的子女入学问题,社区的居民环境问题等热难点问题进行的解决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