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时间:2019-05-14 00: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第一篇: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陈 晋

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时候,竟弄得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了。而且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绑了来,追求三桂的爱姬陈圆圆,“不得,拷掠酷甚”。

就这样在京城里忙了足足一个月,到吴三桂已经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之后,四月十九日才由自成亲自出征,仓皇而去,仓皇而败,仓皇而返。而在这期间留守京都的丞相牛金星是怎样的生活呢?“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260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

——摘自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沫若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谨祝健康、愉快与精神焕发!

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延安

——毛泽东1944年11月21日致郭沫若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41—242页)

《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为纪念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政权三百周年而写的,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副刊上,全文约1.9万字。该文论证了明末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明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着重分析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后又陷于失败的过程和原因。《甲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中,以郭沫若、吕振羽为代表的新史家,还只偏于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怎样科学地评价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唯物史观中极端重要的问题,在当时的史学界并未解决。到上世纪40年代初,在研究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便显得越发重要了。两种历史观的争论,焦点便集中在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特别是明末农民起义。当时重庆进步史学家零星发表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甲申》。它推翻了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国民党御用史学家大肆宣扬的“李自成万年流寇,崇祯帝旷代明君”的观点,歌颂李自成领导的是“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开创性地阐述了农民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唯物史观。《甲申》的另一特色,是叙述了义军攻入北京后若干首领腐化并发生宗派斗争的情形,总结了其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

《甲申》因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一问世,便引起了重庆思想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新华日报》连载的第一天,便配合发表了署名“宗顾”的《三百年前》一文,对研究明末历史的现实意义作了说明:“这段历史虽是整三百年前的事,但特别因为现在我们正挣脱出一次新的亡国危机,回味起来,是更能感受到新鲜的意义的。何况至今,许多无耻的汉奸所干的正是当年的洪承畴、吴三桂的勾当,而因为受了传统历史书的束缚,还有人把明末的农民起义视为寇贼,反把卖国求荣的洪承畴当做贤哲,那么,把这段三百年前的历史弄清楚就更是有意义的事了。”紧接着,《新华日报》、《群众》等报刊又相继发表一些文章,介绍明末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的急剧变动,以为呼应。3月24日,《甲申》连载完的第二天,国民党《中央日报》便发表由陶希圣执笔的社论《纠正一种思想》,说“鼓吹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这便是最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代表的思想”,表示“不能姑息和放松这种反常的思想,听其谬种流传”。同时继续歪曲明末历史说:以李自成为首领的“流寇”,“于外患方亟之时,颠覆了明朝,其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就是260年的亡国局面”。4月21日,叶青发表《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平议》长文,直接攻击道:“因为郭沫若的文章及随之而有的文章,皆刊于《新华日报》。这个报是共产党的机关报,其刊出许多文章,绝非偶然。它是由于共产党的宣传政策而来。共产党是反对政府,夺取政权的。”这样,对待《甲申》的不同态度,事实上演变为一场政治思想斗争。正如郭沫若在1947年将《甲申》收入论文集《历史人物》交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写的序言中所说:“《甲申三百年祭》是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的一篇文章。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同情了农民革命的领导者李自成,……这明明是帝王思想与人民思想的斗争。”

在延安,对《甲申》的评价却是另一番景象。毛泽东从《新华日报》上读到该文,立即看出它关于李自成功败垂成教训的叙述,在历史转折关头对全党的教育意义。4月18日至19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并在编者按语中称它“科学地解说了历史”,指出国民党御用文人对《甲申》的“围剿”,不过是“蚍蜉撼大树”,只是“增加了郭先生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5月,延安新华书店总店又出版了《甲申》单行本。5月20日,即《甲申》发表后两个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第一部所作的讲演中,明确把《甲申》列为学习材料。他说:“我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8月下旬,周恩来从延安托专人给重庆的郭沫若带去《甲申》和《屈原》(郭著历史剧)的单行本。郭沫若收到后当即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一致函,感谢他们的鼓励和鞭策。本文开头刊登的毛泽东论及《甲申》的信便是对郭沫若的回复。

毛泽东高度评价《甲申》,具有强烈的现实考虑。《甲申》发表的1944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于胜利的前夕。在《学习与时局》一文中,毛泽东便提出了加强城市工作,争取全国胜利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的考验。而经过7年抗战,确实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希望早日获得胜利以松一口气的思想苗头和厌战情绪。

《甲申》所述李自成起义军进北京后,若干首领生活腐化,不注意巩固边防、不讲究政策和策略、脱离群众、忘记潜在的危险等等,对即将面临进城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敲起了警钟,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当时时局急剧变化,形势错综复杂,措置稍一失当,就会影响全局,所以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自己的心情是:“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正基于此,他说郭沫若的史论、史剧(如《屈原》)“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同时又提议郭沫若写一篇太平军的经验,而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军在攻入南京建立天朝后,几乎是犯了和李自成完全相同的错误:生活腐化、内部不和、脱离群众。

如何避免一胜利即骄傲从而吃亏的错误,并非是毛泽东偶尔考虑的问题,而是他一贯的思想。1949年3月5日,在夺取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思想,他告诫全党:“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个时候,毛泽东头脑中的镜鉴,便是李自成。1949年3月6日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对其他中央领导人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当即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第二篇: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郭沫若的作品《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你还读过郭沫若的什么作品?巨人作文网为你提供更多关于郭沫若的作品及作品的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

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第三篇: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与晚明政治史的启示

[ 毛佩琦 ] 来源:[ 北京日报 ]

今年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一系列纪念文章相继于各报刊发表。这些纪念文章体现了学界对郭文及晚明史的研究和认识有了新的进展。本文是一篇专从历史启示的角度谈晚明史的新论——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当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会常常想起历史,就是因为历史可以指导现实,昭示未来。六十年前(1944年),同样是甲申年,郭沫若先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本文标题中简称《甲申》),祭的是从当时上溯300年的甲申,即公元1644年。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明祚在满洲政权和浩荡的农民战争的挤压下灯枯油尽,进驻紫禁城的大顺政权,又在与新兴的满清政权的遭遇中“拉然而朽”。人们惊魂未定,城头已经变换了大王旗色。火光冲天,血流遍地;失败的痛哭,胜利的欢歌;新贵们弹冠相庆,黎民在刀枪中求生„„多么生动,多么丰富的历史画卷!自那以后,这个甲申年就是史学家们热衷的话题,各种著述盈匣联车,有的藏之名山,有的付诸梨枣,沸沸扬扬一直说了300年。

说不尽的四十天

到了1944年这个甲申,郭沫若这个“有点历史癖的人”又旧话重提,是为了什么呢?郭沫若决不是无病呻吟。他要从300年前的天下兴亡中探寻历史的规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去发现推动历史、控制历史运转的根本力量。在这一点上,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同具英雄慧眼。就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18天的4月18日,《解放日报》就开始逐日将其全文转载。接着4月20日,毛泽东在党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说:“我党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不久,党中央便把它列为整风文件,成为延安及解放区全党及广大干部的必读书。

《甲申三百年祭》篇幅虽然不大,内涵却十分丰富。而为什么毛泽东单单抓住了其中李自成“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这一点呢?首先,李自成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李自成军进入北京时,“市民各持香立门,贼过伏迎,门上尽贴‘顺民’,大书‘永昌元年,顺天王万万岁’”。但李自成军队的纪律迅速失去了控制,奸淫抢掠一片混乱。当李自成军受挫于山海关,又在清军的追赶下撤离北京时,百姓已对其“恨入骨髓矣”。“百姓各出床桌等物,窒塞巷口,或以白梃从小巷突出,击贼下马,立杀之”。李自成军自3月19日进京至4月29日撤出,仅四十天,其溃败之速,令人震惊。其次,“我党历史上”也确曾“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而且“都是吃了亏的”。再有,也是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形势向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面对全国胜利的曙光,是摆在全党和整个革命队伍面前的严肃问题。事实证明,这次整风运动中,对李自成教训的借鉴,的确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致郭沫若的信中在谈到辛亥革命是“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有这样两句话:“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睿智的格言。在革命队伍中也一直广泛流传“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样的警句。但把骄傲作为一种错误,与革命事业的成败联系起来,却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可以说,毛泽东谦虚谨慎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而正是这种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的态度,最终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具有铁的纪律的有战斗力的党,最终取得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决定性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

“历史周期率”的背后

历史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会从中读出不同的感悟。毛泽东读《甲申三百年祭》,从农民战争的角度读出了李自成军由于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而导致失败的经验;国民党政府读《甲申三百年祭》,则从中读出了对自己的讥刺。于是,就在《甲申三百年祭》在《新华日报》连载完毕的第二天,3月2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商务日报》等就相继发表社论或署名文章对郭沫若等人展开攻击,说《甲申三百年祭》“鼓吹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其作者“无异于为敌人作第五纵队”,而且进一步引申说“其实失败主义也不是郭沫若一群人底思想,而是中国共产党底思想”,要求“陕西自称‘农民运动领袖’的人必须认真悬崖勒马”,云云。我们且不说这些言论是如何地不合逻辑。我要说的是,从今天的现实和今天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从“甲申”史事中读出更多的内容。

1644年那个甲申距今已经360年。1949年新中国建国至今已将近55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已经掌握政权55年的执政党。积55年之经验与教训,再回过头来看“甲申”这段历史,更令人惊心动魄的应该是明朝因腐败而灭亡的事实。明朝建国后,太祖朱元璋为澄清吏治不惜使用重典。《明史》上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吏治焕然不变。”由于吏治清明,经过洪、永、仁、宣,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盛世。《明史》“循吏传”是专门记叙清官的,共收有明一代270余年清官40人(附传不计),而其中正统以前81年的清官就达30人,占总数四分之三。可见明朝前期清官多,中后期清官少之又少。吏治的沉浮是国家盛衰的晴雨表。被称为流寇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连续的旱灾,但郭沫若断言:“无论灾荒或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促成的。”这实在是一卓见。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何尝不想长治久安?明宣宗曾登万岁山(即今北京北海琼华岛),说:“此元之故都也。世祖知人善任使,信任儒术,爱养民力,故能浑一区宇,以成帝业”,“至顺帝,在位既久,肆意荒淫,怠于政事,纪纲法度荡然,因之失国。使顺帝能恭俭,长守世祖、仁宗之法,天下岂为我祖宗所有?”然而不幸的是,天地轮回,元朝末年的形势,明朝再次出现。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历史周期率”。

《甲申三百年祭》一开始便指出明朝由于吏治腐败而陷入无法挽回的颓势。他引用了崇祯帝于崇祯十年(1637)下的《罪己诏》,用皇帝自己的话来指陈明朝的弊端:“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囊

既富,则奸匿可容”,“嗟此小民,谁能安枕”?这些,都是统治者公开承认的,实际情况当更为严重。崇祯皇帝所下的明明是“罪己诏”,却把一切罪责都推给百官,他自己应负什么责任呢?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明朝的腐败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腐败透了的。明武宗、世宗、神宗、熹宗,一个个表现得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再加上宦官专政,锦衣卫、东西厂横行,明朝的局面已经烂到无法收拾。崇祯帝即使是一代明君,也无回天之力!皇朝统治者们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他们的利益从根本上说与广大民众是对立的。因而注定无法跳出走向衰亡的“历史周期率”。

怎一个“顺”字了得

《甲申三百年祭》并非长篇大文,在郭沫若的史学著作中所占的位置也不突出。但就是这么一篇不大的论文,却在中国革命史上乃至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发挥了重要影响。以史为鉴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个优良传统。《尚书·召诰》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司马迁说:“居今之世,治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不尽同。”又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正因此,历代不论是官修还是民修,才有那么多史书。官府修史的目的在于长治久安,私人修史的目的是要向统治者规谏。要实现长治久安则要求统治者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使之“应天顺民”,至少不要超过被统治者可以忍受的底线。

史家最贵史识,而惟有真知灼见才可用以警诫垂训。没有思想的史学家,他的功力再深厚,其成果也是苍白的,也是游离于社会的,也是难于对现实产生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使史学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传统史学不可同日而语。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道路上进行了卓越的开拓与探索,大批研究成果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推动、指导中国革命上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史学也形成了一个重视理论,注重思考,关注现实的优秀传统。

《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之作,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不是偶然的。但是由于时代与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们在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时也出现过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倾向,甚至出现过把阶级斗争绝对化的极左思潮,阉割历史的儒法斗争史和影射史学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无疑是应当坚决予以纠正的。但当前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偏颇却是忽视理论,把史学边缘化,烦琐化。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连篇累牍,引经据典,而不知所云,这是一种倒退!我们重读《甲申三百年祭》,从中发掘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发掘对当今史学的借鉴作用。新史学应该保持和发扬它的优良传统。史学呼唤理论,史学界要提倡学习理论,研究理论,提倡探索,要关注现实生活。

同时,史学研究者与政治实践者应是互动的,我们不仅要求史学家成为思想家,而且期望政治家虚怀若谷,倾听包括史学家在内的各种声音,他们的诤言、谠言。政治家是影响国家命运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非同小可。高瞻远瞩,居安思危,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不仅是政治家需要的襟怀和胆魄,也是他们应具备的品质。还要重复毛泽东当年的那句话:“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这话说得何等好啊,随时读起来都会令人感动。

360年前的甲申,几个逐鹿中原的势力都想到了一个“顺”字:李自成自称“新顺王”后又建“大顺”国号;张献忠建大西政权而以“大顺”为年号;满人入主中原的第一年年号称为“顺治”。顺民心者得天下,他们同时举起了顺民的旗号,标榜自己应天顺民。《礼记·礼运》说:“天子以德为本,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为大顺。”所谓“大顺”,是儒家理想的至治境界。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纪念甲申,应该在“大顺”二字上有所启示。

(作者为文物出版社副社长、明史专家)

第四篇: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冯心军

近日,再读郭老所著《甲申三百年祭》,随使我感慨颇深、体会颇深。随笔写下心中之感慨。

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郭沫若挥笔写就了这篇史论名著,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警世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明朝末年人民生活的惨状,看到农民起义的发端、发展与高潮,也看到了李自成政权的成与败。文章反映的问题既广而深,我们可以从自身职业做出自身的诠释和理解。

阅读文章可以看出,一个政权能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最高领导的决策固然重要,而政权机构的高官要员、文臣武将、甚至基层行政,事务人员也都对政权的存亡发挥着一定作用。

明朝末年,朝野腐败、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李自成揭竿而起、率众起义。初时,起义军旗帜鲜明、纪律严谨、爱民如子、作风廉洁,“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绵幕”,甚至颁令“马腾入田苗者斩之”。由此前后仅四、五年时间,他们陷北京,覆明室,坐上了金銮宝座。然而,他们开始“纷纷然,昏昏然”——大功既已告成,天下也就再无危机可言。高官要员、文臣武将们每日沉沦于胜利的喜悦,陶醉于歌舞升平,忙碌

于迎来送往、权贵之交。“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在京城“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杀人无虚日,纵兵丁掠抢民财”。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起义军的腐败作风,导致了清兵入侵,义军失败,李自成的政权仅仅存在了113天,便闹出了刘宗敏为得陈圆圆逼反吴三桂的荒唐事儿。诚然,出问题的是牛金星、刘宗敏。但是在牛金星、刘宗敏的手下又有多少“小牛金星、小刘宗敏”在重复着他们的错误?而在这些“小牛金星、小刘宗敏”之下,难保没有更小的。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什么”居安思危、优良传统、军纪严明、打天下者卫天下”,统统都丢在了脑后。他们仅仅是享受再享受,安乐再安乐。至于明王朝的灭亡,皆由其统治极端专制和腐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好刚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而其官吏则“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果只能是“纵贪横于京几”,吏治败坏到了极点。这样的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如果翻书假设,当初李自成也能想到居安思危,颁布勤政廉政,制定一整套利国利民的方针大计而率众实施,想必不会有此悲惨结局吧。

中国共产党汲取历史的教训,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便及时告诫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今天,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党内外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各项任务,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不仅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且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牢牢把握我们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在以往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有新的更大作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初步成果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矛盾,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必须按照党的要求,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为完成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今天,重温并牢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两个务必”,认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对我们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分重要。

尽管我们是基层单位、商业的服务窗口,但我们毕竟是共产党员,是企业的一份子,是员工的服务员,更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谦虚谨慎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不渝地为企业谋利益;为员工谋福利。我们的工作置身于党的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必须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开拓创

新,讲实效、讲政策,时刻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无私敬业。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教训且不可忘记,越是在新的形势下,越是要充分认识坚持“两个务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防止因胜利而骄傲;防止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情绪的滋长,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勤奋敬业,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毛泽东与《甲申三百年祭》述略

毛泽东与《甲申三百年祭》述略

李合敏

16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这一年,既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的胜利之年,又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迅速走向败亡之年。在事隔300年后的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了长篇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并被3月19日至22日的重庆《新华日报》连载。该文不仅论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分析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浴血征战、最终推翻明王朝,但转瞬陷于败亡的过程和原因。《新华日报》在连载《甲申三百年祭》的同时,还配合发表了宗顾的《三百年前》一文,对研究明末历史的现实意义作了解说:‚这段历史虽是整三百年前的事,但特别因为现在我们正挣脱出一次新的亡国危机,回味起来,是更能感受到新鲜的意义的。何况至今,许多无耻的汉奸所干的正是当年洪承畴、吴三桂的勾当,而因为受了传统历史书的束缚,还有人把明末的农民起义目为寇贼,反把卖国求荣的洪承畴当做贤哲,那么,把这段三百年前的历史弄弄清楚就更是有意义的事了。‛正是由于研究明末历史和李自成农民起义特别是《甲申三百年祭》的重大现实意义,该文一经发表便遭到了国民党御用文人的指责和围攻,认为郭沫若是在恶意影射国民党骄傲、腐败、搞宗派、不团结。与此相反,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却对《甲申三百年祭》给予了高度评价。当他从《新华日报》上看到《甲申三百年祭》后,立即决定把李自成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作为全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反面教材。后来他甚至还说过《甲申三百年祭》‚要永远读下去‛。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高度评价《甲申三百年祭》,不仅在于其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符合毛泽东的看法,更在于文中对李自成失败原因的深刻揭示:‚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 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囤积在京城里面享乐。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时候,竟弄得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了。而且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绑了来,追求三桂的爱姬陈圆圆,‘不得,拷掠酷甚’。‛‚就这样在京城里忙了足足一个月,到吴三桂已经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之后,四月十九日才由自成亲自出征,仓皇而去,仓皇而败,仓皇而返。而在这期间留守京都的丞相牛金星是怎样的生活呢?‘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260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就是说,一些首领因为胜利而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开始骄傲起来,生活腐化,进行宗派斗争等,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迅速败亡的原因所在。

众所周知,1943年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取得了对德、意法西斯的决定性胜利,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从1943年起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还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所有这些表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已经指日可待,时局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够在取得巨大发展和胜利面前继续保 2 持清醒的头脑,争取更大的发展和胜利? 这也正是作为党的领袖的 毛泽东所深思熟虑而已经成竹在胸的问题。在深谙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用以教育全党的毛泽东看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因胜而骄、因胜而腐、因胜而讧,最终导致败亡的历史教训,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在今后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骄傲,坚决反对和克服腐败,坚决反对和克服宗派主义。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无疑就是对全党进行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20天后的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不仅及时提出了‚加强城市工作和争取全国胜利‛、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准备担负比较过去更为重大的责任‛等问题,而且在历数我党历史上因骄傲而吃了大亏的教训的同时,明确宣布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的学习材料,告诫全党要以李自成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他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第一次是在1927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第二次是在1930年。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第三次是在1931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90%左右。第四次是在1938年。抗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又使得受这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影响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3 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毛泽东还针对党的历史上的宗派主义及其危害,特别是当时由于日寇的残酷‚扫荡‛,实行封锁,各抗日根据地处于分割状态而带来的问题指出,虽然我党历史上存在过并且起了不良作用的宗派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带着盲目性的山头主义倾向‛,‚目前在我们党内严重地存在和几乎普遍地存在‛。例如,由于斗争历史不同、工作地域不同和工作部门不同而产生的各部分同志间互相不了解、不尊重、不团结的现象,看来好似平常,实则严重地妨碍着党的统一和妨碍着党的战斗力的增强。‚山头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特别广大和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而党内教育不足则是其主观原因。指出这些原因,说服同志们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打通同志间的思想,提倡同志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以实现全党大团结,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解放日报》于1944年4月18日和19日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并在编者按语中称其‚科学地解说了历史‛,指出国民党御用文人对其‚围剿‛只不过是‚蚍蜉撼大树‛、‚增加了郭先生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5月,延安新华书店总店又出版了《甲申三百年祭》单行本。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踏李自成的覆辙。‛11月21日,毛泽东又专门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 4 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

1949年3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共产党将由农村进入城市并执掌全国政权,毛泽东又开始考虑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新政权的巩固问题。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及时地告诫全党:‚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但巩固这个胜利,‚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力戒骄傲。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没有犯过大错误,而且工作有了很大成绩的人,也不要骄傲。‛为了有效防止党内骄傲情绪和腐败倾向的滋长蔓延,毛泽东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明确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在进行出发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5 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出发前,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次日,毛泽东一行路过保定,在与当地领导共进午餐时,他说:‚明天,我们就要到北平喽,接管全国的政权,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了28年,用千万烈士的生命换来的全局性的胜利啊!‛‚历史上不是有个李自成吗?他进了北京,失败了,被人家赶了出来!‛周恩来插话说:‚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毛泽东接着说:‚是的!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住进皇帝住的金銮殿,忙着做皇帝。他的丞相牛金星张罗着登基大典。大将军刘宗敏不讲政策,胡乱杀人。当官的只知道享受,当兵的只知道吃喝玩乐。……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进北京没多久,就被吴三桂赶出来了。‛此时的毛泽东神情严肃,心事重重。‚李自成是农民领袖,揭竿领兵,前仆后继,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一骄傲就失败了,连他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住,我们可不要当李自成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面临着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国情。毛泽东更是反复强调必须吸取李自成的教训,坚决反对和克服腐败问题,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据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回忆:‚一九五O年二月二十七日,主席从苏联回来,到了哈尔滨。哈尔滨市设宴招待,把最好的东西做给他吃,有熊掌、飞龙等。第一顿饭,有胡志明在座,主席吃了。回到住地,主席对我说,这样好的饭有没有必要啊?没有必要嘛!我们国家现在这么穷,搞得这么丰富干什么!你去交代一下,从明天开始,还按我们在家的标准去办。第二天,他们改过来了,主席很高兴,说这样子蛮好的。又说,胡志明同志是客人,一定要照顾好。后来到了沈阳,饭菜比哈尔滨安 6 排得还好。主席很生气,接见干部时专门讲了这个事。他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我们不能这样做。’‛毛泽东在与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还进一步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啊。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毛泽东不仅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精辟论述了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充分表明了他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绝不姑息迁就的坚强决心。

正是由于对《甲申三百年祭》所揭示的李自成因胜而骄、因胜而腐进而导致失败的教训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问题。他不仅反复以《甲申三百年祭》和李自成的失败告诫全党必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而且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开展反腐败斗争问题。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时刻保持警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觉地、坚定地当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心系人民,用权为民,克己奉公,勤政廉洁,他在一再强调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对腐败变质分子特别是对其中的位高权重而又犯罪情节严重者进行毫不留情的从严从重惩处。1937年10月,少年即加入红军并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的黄克功,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遂,开枪把刘茜打死。事发后,有不少人认为,黄克功为革命做过重大贡献,在此民族危难、亟须用人之际,应对其 7 免除死刑,令其立功赎罪。毛泽东专门致信此案审判长雷经天说:‚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对此案作了认真研究,经中共中央同意判处黄克功死刑,并召开公审大会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不仅就反对和克服权力腐败、脱离群众问题作了大量论述,甚至多次专门指示,并且先后领导开展了旨在包括反对和克服权力腐败、脱离群众的‚三反‛、‚五反‛、整党整风、反干部特殊风、‚四清‛等一系列政治斗争(运动)。其中,建国初期开展的‚三反‛斗争,至今仍令人们记忆犹新。针对当时发生的严重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问题,毛泽东要求必须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他一再强调:‚我们认为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而着重打击大贪污犯,对中小贪污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才能克服二中全会所早已料到的这种情况,并实现二中全会防止腐蚀的方针,务请你们加以注意。‛‚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的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的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坦白和检举,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查 8 办、判处徒刑(劳动改造),直至枪毙一大批最严重的贪污犯,全国可能需要枪毙一万至几万贪污犯才能解决问题。‛为了推动和指导‚三反‛斗争,毛泽东批转了大量的报告,写了许多指示、批语和书信,其中仅1952年2月经他批转的‚三反‛文件就多达85件,而且正如薄一波所回忆:‚毛主席当年抓防腐蚀的斗争,真是雷厉风行,至今历历在目。他看准的事情,一旦下决心要抓,就抓得很紧很紧,一抓到底,从不虎头蛇尾,从不走过场。他不仅提出方针,而且亲自督办;不仅提出任务,而且交代办法。在‘三反’运动紧张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听取我的汇报,甚至经常坐镇中纪委,参加办公会议,亲自指点。‛‚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真正做到了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从严治党。例如,中纪委收到署名‘东北一党员’揭发高岗的信,报请毛主席同意,照样派人去查。收到天津群众揭发市领导和两位高级军事干部的信,毛主席叫我亲自去天津调查。‛在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前夕,时任天津市委书记黄敬要薄一波向毛泽东反映,是否可以考虑刘、张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在干部中影响较大,不要枪毙他们,给他们一个改造的机会。毛泽东严肃地回复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黄敬同志应该懂这个道理。‛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刘青山、张子善事件给我们‚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三反‛运动对腐败分子特别是极少数严重腐败分子的严惩,不仅再一次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在惩治腐败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和坚强决心,对全党全社会震动极大,而且再一次向全党全社会郑重表明:中国共产党决不会放任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下去,决不会对任何一个腐败分子心慈手软,9 决不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

下载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申三百年祭教案

    《甲申三百年祭》教案 一、用两分钟,速读单元知识短文《比照与思辨》,了解本单元课文特点,领会阅读这类课文的方法。 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本单元要学习的是史论,请根据第二段内容......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守成 ——读《甲申三百年祭》后感今天在忙完了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的事情后,接着读完了由董事长作序并希冀传阅的《甲申三百年祭》。初读此文,首先被海航创业先辈们的心怀忧患......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十分重视。把它当作整风文件。还没有建国,毛泽东就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怎样保持廉洁、防止腐败的问题。 文章提到......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一)今年是中国农历甲申年。60年前同是甲申年的1944年3月,郭沫若同志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史论著作《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名著虽然已经发表60......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实用6篇)

    篇1:《甲申三百年祭》的读后感饥荒诚然是严重,但也并不是没有方法救济。饥荒之极,流而为盗,可知在一方面有不甘饿死、铤而走险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饿死、足有诲盗的'物资积......

    《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意义

    《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意义 一、案例文本 六十年前,一篇吊祭李自成革命的短文在西柏坡被毛泽东当作整风教材推荐给了全党同志,当时正是毛泽东即将带领胜利之师进京赶考的前夕......

    重温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人民时评:重温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裴智勇 今年是农历甲申年,60年前,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史学论文《甲申三百年祭》。今天,重温这篇文章,仍感蕴味悠长。 上个世纪40年代,毛泽......

    《甲申三百年祭》预习学案[5篇范文]

    《甲申三百年祭》预习学案 一、预习要求:同学们好,希望大家能结合下面的问题多读几遍课文,认真找寻答案,做到答案在文中有根据,都能形成书面文字,答案设置有条理。 二、整体介......